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全球化和集体认同两股力量的交汇,不仅呈现了新社会浮现的基本张力,而且构成了塑造未来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性、互动性的互联网络,正在被各种集体认同力量所采用,以凝聚他们的集体认同,增强与全球化相抗衡的力量。因此,以网络空间为研究场域,分析虚拟社区的族群认同实践,无论对于把握网络时代族群认同的变化趋势,还是对于理解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向,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尝试基于一种空间性理论视野,以中国穆斯林网站BBS虚拟社区为例,运用民族志方法,从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两个基本层面,对网络空间穆斯林的族群认同实践进行实证研究,以梳理和揭示网络空间穆斯林族群认同建构的实质,以及穆斯林族群认同实践对网络空间社会面貌形塑的影响。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研究意义和研究架构,梳理和界定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第二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对中穆BBS虚拟社区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与传统地域社区不同,因网络空间崛起而形塑的BBS虚拟社区,是一个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y)或者说互动社区。本章通过对中穆BBS虚拟社区及其凝聚子群的网络规模、点度、点出度、点入度、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中介中心度、中介中心势,以及网络密度和凝聚度等的测量,发现中穆BBS虚拟社区是一个以弱关系为主,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强关系的虚拟社区。就具体的互动内容而言,中穆BBS虚拟社区的互动网络,包括讨论关系网、情感互动网、信息交流网和帮助关系网四种基本类型。
     第三章详细探讨了中穆BBS虚拟社区族群认同的建构与形态,以及网络互动对族群认同的影响。本章指出,一种基于回族穆斯林民间传统,不同于民族一国家架构下的民族认同的穆斯林认同,正在中穆BBS虚拟社区中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以伊斯兰信仰为核心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信仰边界,也开始日益凸显出来,构成了中穆BBS虚拟社区的重要族群边界。本章分别借助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分析了网络互动对中穆BBS虚拟社区穆斯林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分析和探讨了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本章认为,以“乌玛”精神为核心的伊斯兰信仰,构成了中穆BBS虚拟社区族群认同凝聚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价值基础和意义框架。正是在这种意义框架下,借助对族群起源的集体记忆、对族群光荣历史的集体记忆、对族群苦难和危机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族群日常生活情感的集体记忆,中穆网友在BBS虚拟社区建构和凝聚了以乌玛信仰为核心的穆斯林族群认同。本章还分析了中穆网友集体记忆的叙事结构,以及这种叙事结构对穆斯林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五章是结语。本章基于空间性理论视野,分析了网络空间与族群认同的双向建构特征。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崛起,为穆斯林族群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机会、可能和限制;另一方面,穆斯林在网络空间借助社会互动和集体记忆表达和形塑族群认同的空间实践,导致了网络空间的族群化。
     本文在国内学界第一次尝试对虚拟社区的族群认同实践,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族群认同研究的空间性理论视野,并基于这一理论视野,从社会互动和集体记忆两个维度入手,对中穆BBS虚拟社区的族群认同实践,以及相应的空间呈现,进行了实证研究。
The growing up of Intemet was a global social,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event in the latter half of 20th century.In the informational and networked age,theencounter of globaliza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not only presents a new basictension of social appearance,but also constitutes the two basic powers to shape worldfeatures in the future.Particularly,the global and interactive Internet is used by avariety of collective identity powers to cohere their identity and strengthen the poweragainst globalization.Consequently,taking cyberspace as the research field andanalyzing the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will b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 for not onlygrasping the change of ethnic identity in Internet age,but also understanding of theworld' s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future.On a space theory view,taking ChineseMuslims Website as the case,with Ethnography method,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Intemet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this dissertation tried to make an empiricalresearch on the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 in cyberspace,to sort out and reveal thesubs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slims'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as well as theeffects of Muslims'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 on shaping social features in cyberspace.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problem consciousness,significance and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reviews and defines the main concepts inthe research and mak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bject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substance of Chinese Muslims BBSvirtual community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Different fromtraditional district community,BBS virtual community is a network community orinteractive community.Th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network size,degree,out-degree,in-degree,point centrality,point centralization,betweenness centrality,betweennesscentralization,network density and network cohesion,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mainly there are weak ties while already some strong ties in Chinese Muslims BBSvirtual community.Concerning about the details of interaction,there are mainly fourbasic network types in Chinese Muslims BBS virtual community,namely discussionnetwork,emotion network,information network and helping network.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Muslims BBS virtual community in detail.It points out that,a new Muslims identity based on theHui Muslims' folk tradition,different from ethnic identity in nation-state,has beenemerging from Chinese Muslims BBS virtual community.At the same time,beliefboundary centered on Islam between the Muslims and the non-Muslims has beenemerging,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ethnic boundary of Chinese Muslims BBSvirtual community.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Intemet interaction onethnic identity throug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hapter fou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identity.It points out that,in Chinese Muslims BBS virtual community,Islam beliefcentered on Ummah constitutes the basic values and meaning framework for coheringethnic identity and constructing collective memory.Just in this framework,throughcollective memory such as ethnic origin,honorable history of the ethnicity,sufferingsand crises of the ethnicity and daily life emotions,members of this virtual communityconstituted and cohered Muslims identity centered on Ummah.This chapter alsodiscuss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members,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narrativestructure on their ethnic identit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conclusion.Based on the view of space theory,this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utual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and ethnicidentity.On one hand,the growing up of cyberspace provides new chance,probabilityand limi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on the other hand,Muslims' ethnicidentity practice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cyberspace,brings about the ethnicitization in cyberspace.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the first try to probe into the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 incyberspace with empirical way.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itdevelops a view of space theory to discuss ethnic identity,and based on this theoryview,from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takes Chinese Muslims BBSvirtual community as the case,develops a empirical study on ethnic identity practicein virtual community and space presentation.
引文
①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69页。
    ③R.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④D.L.Altheide,An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95.
    ①黄少华、陈文江: 《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37页。
    ③S.Graham.Bridging Urban Digital Divides?Urban Polaris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CTs),Urban Studies,39(1)2002.汪明峰:《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①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②Abderrahmane AZZI:《电子传媒空间中的伊斯兰:穆斯林在因特网上》,吴骞编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③由于受调查资料的限制,我们目前无法了解到回族人口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和互联网普及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调查数据,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2.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16.0%。其中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例如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46.6%和45.8%,而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则较低,例如云南和贵州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只有6.8%和6.0%。考虑到回族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大分散,小聚居”,二是大量回族人口集中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宁夏(互联网普及率为10.1%)和甘肃(互联网普及率为8.4%),因此,回族人口的互联网使用和普及程度,应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① H.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nic Frntier,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1993.
    ②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144页。
    ①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②吉登斯(A.Giddens)也强调,认同与全球化转型的交织,是在高度现代性背景下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辩证法的两极。在由高度现代性所导入的时空分延条件下,自我与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球性背景中交织在了一起(A.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4~35页)。而亨廷顿(S.P.Huntington)则认为,在冷战结束以后,人们的认同和认同标志开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重新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等这些曾经用来回答“我 们是谁?”的传统方式来界定自己。换言之,文化而不是政治或经济因素,成为了对人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人们重新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而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符号标志,因为其文化认同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为最有意义的东西(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D.T.Z.Mindich,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5(1) ,1998.
    ②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郭茂灿:《国内互联网研究述评》,《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③U.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174页。
    ① B.Leiner et al.,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et.http://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leiner#1einer,1998;E.Hargittai,Radio's lessons for the Internet.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2000.
    ②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书,将族群理论归纳为文化说、族界理论、原生论(根基论)、工具论、阐释理论,以及民族国家及其意识形态建构说等六类(参见该书,第342~357页)。而纳日碧力戈的《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一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则将族群理论归纳为族群原生论、族群现代一想象论、族群神话一符号论、族群边界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族群理论等五种(参见该书,第44~86页)。
    ③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④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①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48~149页。
    ②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①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21页。
    ②M.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③B.S.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5页。
    ④M.J.Dear.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Oxford:Blackwell,2000,p.47.
    ⑤A.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96、40页。
    ⑥P.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296页。
    ①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②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0~40页。
    ③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①E.W索加:《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②M.魏特罕:《空间地图:从但丁的空间到网路的空间》,薛绚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页。
    ③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7~243页。
    ①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谢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A.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A.Smith&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
    ①翟本端:《社会与教育:迎接资讯时代的教育社会学反省》,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312页。
    ②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③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
    ①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94~195页。
    ②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黄厚铭:《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J.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J.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M.Benedikt,Cyberspace:First Steps.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4.
    ③A.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G.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页;D.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0.
    ①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55页。
    ②A.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页。
    ③M.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P.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黄厚铭: 《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J.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J.B.汤普森: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黄少华、翟本瑞: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④M.魏特罕:《空间地图:从但丁的空间到网路的空间》,薛绚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3页。
    ⑤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43页。
    ①J.D.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4~185页。
    ②J.D.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③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④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探讨虚拟社区的各种集体认同。例如,Byron Burkhalter探讨了在网络新闻组这一虚拟情景下种族认同的模式与特点(Byron Burkhalter,Reading RaceOnline:Discovering Racial Identity in Usenet Discussions,Smith,A.&P.Kollock.eds.,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pp.60~75);Eribertl P.Lozada对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空间客家社区重新定义自我认同的研究(Eribertl P.Lozada,A Haka Community in Cyberspace:Diasporic Ethnicity and the Intemet,Sydney C.H.Cheng,On the South China Track:Perspectives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8,PP.149~182);Madhavi Mallapragada对生活在美国的印度移民借助网络社区形塑的身份认同(Madhavi Mallapragada:《美国印度人社区与网络》,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4年,第299~308页);王雯君对客家社区认同建构的想象元素的梳理(王雯君:《从网际网路看客家社群的想象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9期,2005年);廖经庭从族群想象和集体记忆视角出发,对BBS空间客家族群认同形塑与建构的研究(廖经庭:《BBS站的客家族群认同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13期,2007年);曾武清通过对台湾大学“不良牛牧场”龙版的个案研究,对台湾味全龙棒球队球迷在网络空间借助集体记忆建构集体认同的研究(曾武清:《虚拟社群的集体记忆与仪式互动:一个关于“龙魂不灭”的初探性研究》,《资讯社会研究》第6期,2004年);刘华芹通过对天涯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的研究,对社区认同意识的分析(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等。
    ①H.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页。与列斐伏尔类似,哈维也强调,像“什么是空间”这样的问题,需要转换成为“不同的人类实践是如何形塑并使用不同的空间概念的”。(D.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0)
    ②本文在实际研究中对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架构作了简化处理,侧重从空间呈现和空间实践两个维度,对中穆BBS虚拟社区穆斯林族群认同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①人类学和民族学强调,族群认同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或社会定义,在相当程度上是族群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既包括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族群之间的社会互动。本文限于研究场域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参见本章第三节),侧重讨论中穆BBS虚拟社区成员借助帖子互动而展开的文本互动,对穆斯林族群认同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穆BBS社区成员以回族穆斯林为主,但也有不少其他民族成员大量参与社区活动,因此,在中穆BBS社区中通过帖子互动而发生的文本互动,体现的不仅是回族穆斯林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穆斯林与其他族群成员,以及其他族群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
    ②R.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③D.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①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②M.Weber,The Ethnic Group,T.Parsons and E.Shils eds.,Theories of Society,Vol.1,The Free Press,1961,P.306.不过郝时远认为,韦伯所使用的ethnos一词,按其所论述的本意,不应理解为ethnicgroup(族群),而应该翻译为“族体”,即与希腊城邦国家相对应的“族体”(nationalty),这种“族体”即属于民族共同体(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③F.巴斯:《族群与边界》,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④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①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6~27页。我在本文中对族群一词的运用,主要参照王明珂在《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中对族群概念的界定。在该书中,王明珂在一种非常宽泛的“区分与认同”意义上使用族群一词。他强调自己的研究重点是分析族群认同,其他的“社会认同与区分,如阶级、性别、城乡人群等,将置于族群认同现象中探讨。”而所谓族群,是“指所有以共同血缘或拟血缘记忆来凝聚之人类社会群体。因而由家庭、家族、宗族,共祖之部落、村落人群,到民族、国族等等,都是广义的族群。”这种视族群为一个族群体系中各层次的群体单位的族群概念,有别于在民族国家体系下,经过学术分类界定和政治承认的民族概念。(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3页)
    ②弗朗西斯科·德利奇: 《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③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 页。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xv页。
    ②J.Weeks,The Value of Difference,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 & Ishart.1998.
    ③A.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61~162页。
    ①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③E.涂尔干、M.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④李林艳:《社会生活的分类和支配:从迪尔凯姆到布尔迪厄》,《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6~217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5~56页。
    ②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③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④经典社会学家对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或“断裂”(吉登斯语)过程,普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理论关注,并且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二元化”为对立的两种类型,如“身份社会—契约社会”(曼恩)、“尚武社会—工业社会”(斯宾塞)、“贵族制一民主制”(托克维尔)、“社区一社会”(滕尼斯)、“机械团结一有机团结”(涂尔干)、“封建主义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韦伯)、“首属群体一次属群体”(库利)、“亲密关系—契约关系”(索罗金)等。(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⑤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①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中国社会学》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1~292页。
    ③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3~4页。
    ①J.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②本文把在网络空间通过非面对面互动建构的社区,称之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以与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v)概念相区别。但是,正如威尔曼立足社会网络理论视野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在实质上是一种网络社区。本文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参见本文第二章)。
    ③J.E.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④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13~214页。
    ⑤Nancy Baym.The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y,S.G.Jones ed.,Cybersociety 2.0:Revisiting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London:Sage,1998.
    ①Carla G.Surratt,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Inc.,1998;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②Carla G.Surratt,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Inc.,1998;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G.Graham:《网路的哲学省思》,江淑琳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147~148页。
    ④H.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New York:Addison-Wesley,1993,p.3.
    ⑤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① B.Wellman,Physical Place and Cyberplace:The Rise of Networked Individual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http://www.chass.utoronto.ca/~wellman/publications/ individualism/article.html,2000.
    ②J.E.凯茨、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6~147页。
    ③ B.Wellman et al.,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collaborative work,telework,and virtual commun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2,1996;B.Wellman,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S.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B.Wellman & M.Gulia,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A.Smith & Peter Kollosk 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pp.167~194.
    ①黄厚铭:《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
    ②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1~281页。
    ③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傅仰止:《电脑网路中的人际关系:以电子邮件传递为例》,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9.htm,1997年;M.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黄厚铭:《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吴筱玫:《网路传播概论》,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王卫东:《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2003年;刘中起、风笑天:《青少年基于OICQ网际互动的基本结构研究:对武汉、黄石、鄂州、赤壁四市的调查》,《社会》 2003年第10期;陈佳靖:《网路空间·人际关系:线上线下·生活世界》,《资讯社会研究》第4期,2003年;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王水雄:《网络互动的社会学分析》,《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1辑,2004年;M.R.Parks & K.Floyd,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1(4),1996;J.B.Walther,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1996;B.Wellman et al.,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collaborative work,telework,and virtual commun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2,1996;B.Wellman,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S.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R.Kraut et al.,Internet pal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53(9),1998;A.Smith & 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N.H.Nie & L.Erbring,Internet and Society.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B.Wellman,Physical place and cyberplace:Changing portals and the rise of networked individualism.Int.J.Urban Regional Res.Forthcoming,2001;Y.C.Yeh & J.D.Luo,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1(1),2001;B.Wellman &C.Haythornthwaite.eds.,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S.L.Holloway & G.Valentine,Cyberkids:Children in the Information Age.London:Routledge,2003.
    ①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44~445页。
    ②M.史洛卡:《虚拟入侵:网际空间与科技对现实之冲击》,张义东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A.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N.H.Nie&L.Erbring,Internet and Society.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S.A.Bimie&P.Horvath,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Intemet Soci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7(4),2002.
    ③J.E.凯茨、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3页。
    ④R.Kraut et al.,Intemet pal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53(9),1998;N.H.Nie & L.Erbring,Internet and Society.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R.D.Putnam,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
    ①J.E.凯茨、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B.Wellman,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S.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B.Wellman & M.Gulia,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M.A.Smith and 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S.Kiesler et al.,Internet Evolution and Social Impact.It & Society,1(1),2002;J.E.Katz & R.Rice,Syntopia:Access,civic involce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Net.B.Wellman & C.Haythornthwaite.eds.,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W.Chen,J.Boase & B.Wellman,The Global Villagers:Comparing Internet Users and Uses Around The World.B.Wellman & C.Haythornthwaite.eds.,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
    ②K.B.Wright,Computer-mediat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000;J.B.Walther,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 ,1996.
    ③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大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黄厚铭:《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M.Poster,Postmodern Virtualities.M.Featherstone&R.Burrows,eds.,Cyberspace/Cyberbodies/Cyberpunk:Cultures of Technological Embodiment,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B.Wellman,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S.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①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公司, 1998年;吴姝蒨: 《“电脑中介传播”信道的“虚拟人际关系”:探访“电子布告栏” 中情感关系的组成与发展》,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tst/seminar/seminar3/wu_shu_qian.htm,1999年;M.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杨伯溆:《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H.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New York:Addison-Wesley,1994;M.R.Parks & K.Floyd,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4),1996;J.B.Walther,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1996;LGarton & B.Wellman,Stud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3(1),1997;E.Pascoe,Can a sense of community flourish in cyberspace?Guardian,11,2000; Yeh,Y.C.& J.D.Luo,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1(1),2001.
    ②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③黄厚铭:《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④J.E.凯茨、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1页。
    ①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③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26页。
    ④王雯君:《从网际网路看客家社群的想象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9期,2005年。
    ①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71页。
    ②W.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41页。
    ③曾武清:《网路媒介与集体记忆:从台湾棒球史中的‘龙魂不灭’谈起》,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第38页。
    ④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③R.F.Baumeister等人整理和归纳的集体记忆建构策略,包括选择性遗漏(选择性地消除负面和令人不悦的记忆)、捏造(创造一个不符合事实的虚构记忆)、夸大修饰(夸大某些历史片断,作为团体引以为傲的资产,以此美化过去,强化族群认同)、连结与分离(将焦点刻意锁定在事件的某个因素,忽略其他因素,从而造成诠释的偏差)、怪罪仇敌(将责任归咎于敌人,以减轻应负责任)、归咎环境(若无法归咎敌人,则归罪环境,以规避责任)、化约框架(化繁为简,通过强调特定的因果关系,以寻求有利于团体形象的解释脉 络)等七种(曾武清:《网路媒介与集体记忆:从台湾棒球史中的‘龙魂不灭’谈起》,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第39页)。
    ①P.康纳顿:《社会如何i记忆乙》,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③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王明珂: 《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⑤W.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63页。
    ①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124页。
    ②事实上,参与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区互动的成员,并不限于回族,但是考虑到参与社区活动的多数核心成员为回族,而且社区中有关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话题的讨论,也主要围绕回族穆斯林展开,因此本研究近似地视中穆BBS社区为一个虚拟回族穆斯林社区。关于中穆网友的民族构成,曾有网友在“穆青广场”进行过一个在线调查:“中穆成员的民族调查”。共有137位网友回答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37位网友中,有106位网友的民族身份是回族,占77.37%,有22位网友的民族身份是汉族,占16.06%。另外,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民族的网友有7位,占5.11%,维吾尔族1位,占0.73%,藏族,蒙古族等非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网友1位,占0.73%。
    ①唐士哲:《民族志学应用于网路研究的契机、问题与挑战》,《资讯社会研究》第6期,2004年。
    ②N.K.邓津、Y.S.林肯主编:《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7页。
    ①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G.E.Marcus & M.J.Fischer,4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由王铭铭、蓝达居根据1986年出版的第一版翻译的中文版,已于199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①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9~230页。
    ②M.卡斯特:《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③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④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3页。
    ①曾群:《青少年失业与社会排斥风险》,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61~62页。
    ②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xxviii页。
    ① A.Mitra & E.Cohen,Analyzing the web:Directions and challenges,G.Jones ed,Doing Internet research: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Thousand Oaks,CA:Sage.pp.179~202.
    ②J.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 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55页。
    ②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7~128页。
    ③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13~214页。
    ④W.A.Galston,(How) does the Internet affect community? E.C.Kamarck & Jr.J.S.Nye,eds.,Democracy.com? Governance in a networked world.Hollis,NH:Hollis Publishing.1999.pp.45 ~69.E.Dyson,Release 2.1:A 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London:Penguin Books.1998. N.K.Baym,The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y.S.G.Jones,ed.,Cybersociety 2.0: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London:Sage,1998.pp.35~68.
    ①M.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② Waston,N.Why We argue about Virtu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he Phish.Net Fan Community.Steven G.Jones ed:Virtual Culture: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London:Sage.1997.
    ③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④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⑤考虑到行文方便,在本文中,我将依据不同语境同时或交叉使用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本文中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构成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对有关概念的梳理,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
    ①哲玛提((?),Jamat)一词是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用语,在西北地区也称之为“坊”,其阿拉伯文意思是“聚集、集体、团结、共同体、社区”等。在研究和介绍伊斯兰教的英文文献中,通常把哲麻提译为community,即社区。穆斯林所说的哲麻提,专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组织,即穆斯林哲麻提,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围绕清真寺建立的教坊,而信仰伊斯兰教则是哲麻提的精神原点。中穆网把建立在网络空间的穆斯林地方社区称为“网络哲麻提”,本文借用并拓展这一概念,把中穆网中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整个BBS虚拟社区,统称为虚拟哲麻提。
    ① E.O.Lauman,P.V.Marsden & D.Prensky,The boundary specification problem in network analysis.R.S.Burt & M.J.Minor,eds.,Applied Network Analysis.Beverly Hills,CA:Sage.1983.pp.18~34.
    ①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①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①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①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②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①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51~258页。
    ③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 Yeh,Y.C.& J.D.Luo,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Journalof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1(1),2001.
    ①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①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8页。
    ①Q.Jones,Virtual-Community,virtual settlements and cyber-archaeology:A theoretical outline.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3(3),1997.
    ①J.E.凯茨、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1页。
    ①弗朗西斯科·德利奇: 《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 《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R.Cohen.Ethnictiy: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gy,(7)1978,pp.379~403.
    ③T.H.Eriksen,Ethnic identity,national ider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The significan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s,Social identitiy,intergroup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ducetion,Oxford:Oxford Unicersity Press,2001,pp.42~70.
    ①S.Hall,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J.Rutherford,e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90.
    ②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②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④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①对于现代民族一国家框架下的回族认同的实质,学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白寿彝等人运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认为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具有自己共同的居住地域、经济条件、语言和民族心理素质。(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9~165页)对此,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回族认同显然缺乏解释力,因为回族居住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地域特征,缺乏共同的居住地域,同时,回族也并没有形成区别于中国大部分民族的共同经济特征,在语言上则接受汉语。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主张,把伊斯兰教视为回族认同的实质和形式,认为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和发展起了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回族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脱离伊斯兰教而存在。”(林松:《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回族所起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杨建新认为,“伊斯兰教是回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纽带”。不过他强调,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伊斯兰教在回族中更多地体现了伊斯兰教制度、文化、教义、教规与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儒家思想、纲常伦理的结合。”(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0、346页)这种观点的价值在于,注意到回族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在伊斯兰信仰上的区别。不过,有些国外学者如杜磊(Dru C.Gladney)认为,上述对回族认同的解释,忽略了回族与国家政治的互动。他基于安德森关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思想,强调回回族群是在与政府政策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权力对回族认同的形塑,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域社区中的“回族认同与不同的社会场景动态关联,并且适应着不同的社会场景。然而,无论在什么地方,这种认同都受到地方层面上国家权力的影响。”(Dru C.Gladn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ilim Minority Natkonailty,Orlando:Harcourt & Company,1998,p.166)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的价值在于,注意到了民族一国家在现代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了族群自身在建构族群认同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而仅仅把回族的形成视为一个由外部权力塑造的过程。姚大力通过对回族认同历史变迁的梳理,认为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对回族的界定不能算是一种完全任意的创造,而是早先历史形态的“回族”的转型。他认为,历史上回回人的族群认同,主要是围绕回一汉差异而建构与界定的(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1期)。
    ②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1998年,第10、7页。
    ①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②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①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26页。
    ②王雯君:《从网际网路看客家社群的想象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9期,2005年。
    ③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管理的主要保障措施。”他强调,在民族一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交通、通讯和城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些要素使以往无法企及的政府行政效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情感的兴起息息相关。民族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对于某些符号的共同归属感,这些符号可以使特定人群的成员认同他们归属于相同的共同体。”(A.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①曾武清:《网路媒介与集体记忆:从台湾棒球史中的‘龙魂不灭’谈起》,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第43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3、496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②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③ Dru C.Gladn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ilim Minority Natkonailty,Orlando:Harcourt & Company,1998,p.166.
    ①D.莫利、K.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①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③N.保尔森、T.赫尼斯:《组织边界管理:多元化观点》,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①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R.布朗:《群体过程》,胡鑫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③翁秀琪: 《集体记忆与认同构塑:以美丽岛事件为例》, 《新闻学研究》第68期,2001年。
    ④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①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西南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00年,保安族人口约为16505人,其中14116人生活在积石山县,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85.53%。与回族一样,伊斯兰教信仰是保安族文化最主要的特点。(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②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59、207页。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35~36页。
    ①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②徐新建、王明珂等:《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60~679页。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①马坚:《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人民日报》1951年3月20日第3版。
    ②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04页。
    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②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①水镜君、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26页。
    ②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③C.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①对于嵌入在社会网中的资源对行动的影响,社会资本理论的一种解释是:“社会关系可以强化身份和认同感”(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我们对中穆BBS虚拟社区族群认同的研究,亦有类似的发现。
    ②C.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①弗朗西斯科·德利奇: 《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 《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③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71页。
    ①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① Harald Eidheim,When Ethnic Identity is Social Stigma,Fredrik Barth 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Illinois:Waveland Press,1998.
    ②C.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④C.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7、35页。
    ①C.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②A.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6、9、23页。
    ③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④D.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07、222页。
    ①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②“乌玛(Ummah)”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与“母亲”一词是同一个词根,其本义是指“民族”或“共同体”。在今天,“乌玛”也开始被赋予“国家”的含义,但它不是指单一民族或单一国家,而是指具有共同文化和共同文化认同的信仰共同体或者说信仰社区(穆斯林社区),基于共同的伊斯兰信仰而形成的具有文化亲亲性的穆斯林共同体。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中,这种共同体跨越了民族一国家、种族、民族、部族、氏族、族群等边界。(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卡斯特认为,在“乌玛”这一信仰共同体中,普世性的团体情谊超越了民族一国家制度,所有人都因为顺服于安拉而平等。(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4页)“社会正义乃是伊斯兰教重要的美德。穆斯林所受到的指示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穆斯林社区(Ummah)’,此社区主要特色是具备有实质的同情心,有公平的财富分配,而这项特色远比神的原则性教义更为重要。”(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解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香港:大风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①马强: 《伊斯兰“乌玛”精神与都市穆斯林社区——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现状田野调查》,《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①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59、186页。
    ①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②翁秀琪:《集体记忆与认同构塑:以美丽岛事件为例》,《新闻学研究》第68期,2001年。
    ①王明珂:《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当代》第91期,1993年。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翁秀琪:《集体记忆与认同构塑:以美丽岛事件为例》,《新闻学研究》第78期,2001年;曾武清:《网路媒介与集体记忆:从台湾棒球史中的‘龙魂不灭’谈起》,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①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①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②M.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③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38页。
    ④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15页。
    ①王明珂将“历史心性”界定为“流行于群体中的,一种个人或群体记忆、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而历史心性的价值在于:“透过历史心性,一群人以特有的方式集体想象什么是重要的过去(历史建构);透过历史心性及历史建构,一群人集体实践或缔造对其而言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创造历史事实);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建构与历史事实,强化或改变各种人群认同与区分(同时或也造成历史心性的改变),借此一群人得以适应当地生态与社会环境及其变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42页)
    ②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76、196页。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57页。
    ②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15页。
    ③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44页。
    ④姚大力认为,“共同血缘”观念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全体民族或族群想象为同一祖先的后裔;另一种表达方式,则是将民族或族群的起源追溯到历史上某个拥有独特文化,并足以与同时代的其他民族或族群区分开来的既有人类共同体的后裔。(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1期)中穆BBS虚拟社区成员讲述的回族穆斯林族群起源故事,比较接近于姚大力所说的后一种表达方式。
    ⑤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①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1期。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③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①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②M.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朱元鸿:《“叙事”专题研究》,http://hermes.hrc.ntu.edu.tw/csa/syllabi/narrative_chu.htm.
    ①M.柯里认为,在20世纪末,由于后结构主义的挑战,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学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他把叙事理论的这种后现代转折的特点,概括为多样化、解构主义和政治化三个基本面向(M.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E.M.Bruner,Ethnography as Narrative,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Illinos press.1986.
    ③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④N.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①N.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①廖经庭:《BBS站的客家族群认同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13期,2007年。
    ①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②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T.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①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R.N.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个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①哈正利: 《论回族族源传说的基本结构》,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②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聂庆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98~118页。
    ①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①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③胡云生:《传承与认同:河南回族历史变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①M.卡斯特:《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②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①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②王雯君:《从网际网路看客家社群的想象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9期,2005年。
    ③M.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①“在西方现代性的思维框架中,‘地方(place)’与‘空间(space)’有根本性的差异,‘地方’往往是与特殊的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而‘空间’则被赋予了现代普遍主义的特征,并暗喻其具有人类普遍特质的表述意义。”(杨念群:《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兼论京郊“巫”与“医”的近代角色之争》,《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M.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①今天中国的现实社会,正处于结构转变之中,结构断裂和游戏规则变化的不可预见性,构成了今天中国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面对这一现状,人们常常用运气来解释一切。(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仔细阅读中穆BBS的帖子,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网友如“启明”和“逝风无痕”信仰伊斯兰教(或者如“逝风无痕”所说“皈依”伊斯兰教)的重要原因,就是试图以信仰来对抗日常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
    ②H.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①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70、185、415页。
    安德森,B.:《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巴斯,F.:《族群与边界》,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保尔森,N.、T.赫尼斯:《组织边界管理:多元化观点》,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鲍曼,G.:《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贝尔,D.:《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贝克,U.:《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贝拉,R.N.:《心灵的习性:美国个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波普诺,D.:《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波斯特,M.:《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波斯特,M.:《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布迪厄,P.:《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邓金,N.K.:《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邓津,N.K.、Y.S.林肯主编:《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芳汀,J.E.:《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菲德勒,R.:《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弗朗西斯科·德利奇: 《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 《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福柯,M.:《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傅仰止:《电脑网路中的人际关系:以电子邮件传递为例》,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9.htm,1997年
    格兰诺维特,M.:《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格尔兹,C.:《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格尔兹,C.:《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谷玲玲、张惠蓉:《网路社群的人际互动:以玉山虚拟航空公司为例》,《新闻学研究》第72期,2002年
    郭茂灿:《国内互联网研究述评》,《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哈布瓦赫,M.:《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哈正利:《论回族族源传说的基本结构》,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亨廷顿,S.:《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胡云生:《传承与认同:河南回族历史变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谢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黄厚铭: 《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黄少华:《虚拟穆斯林社区的社会网络》,《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霍克斯,T.:《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吉登斯,A.:《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吉登斯,A.:《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吉登斯,A.:《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吉登斯,A.:《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卡斯特,M.:《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卡斯特,M.:《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卡斯特,M.:《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卡斯特,M.:《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凯茨,J.E.、R.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柯里,M.:《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坎斯特纳,W.:《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康纳顿,P.:《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克利福德,E.J.、马库斯,G.E.:《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克朗,M.:《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廖经庭:《BBS站的客家族群认同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13期,2007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莱文森,P.:《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中国社会学》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林艳:《社会生活的分类和支配:从迪尔凯姆到布尔迪厄》,《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小敏: 《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 《城市问题》2006年第9期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列斐伏尔,H.:《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林蔼云: 《漂泊的家:晋江一香港移民研究》,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松:《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回族所起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和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刘中起、风笑天:《青少年基于OICQ网际互动的基本结构研究:对武汉、黄石、鄂州、赤壁四市的调查》,《社会》2003年第10期
    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常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马库斯,G.E.、费彻尔,M.J.:《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马强:《伊斯兰“乌玛”精神与都市穆斯林社区——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现状田野调查》,《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麦克卢汉,M.: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梅罗维茨,J.: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莫利,D.、K.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穆尔,J.D.:《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穆尔,J.D.:《从叙事的到超媒体的同一性:在游戏机时代解读狄尔泰和利科》,《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尼葛洛庞帝,N.:《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聂庆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诺顿,J.:《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桑斯坦,C.:《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萨林斯,M.:《甜蜜的悲哀》,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史洛卡,M.:《虚拟入侵:网际空间与科技对现实之冲击》,张义东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史密斯,A.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水镜君、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斯科特,J.:《社会网络分析法》,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孙冶本:《BBS上的社群》,《当代》2002年9月号
    索加,E.W:《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泰勒,C.:《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汤普森,J.B.:《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唐士哲:《民族志学应用于网路研究的契机、问题与挑战》,《资讯社会研究》第6期,2004年
    特克,S.:《虚拟化身: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特纳,B.S.:《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滕尼斯,F.:《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图海纳,A.:《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涂尔干,E.、M.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涂尔干,E.:《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汪明峰:《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王甘:《摇篮论坛:网上的母亲社区》,《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王明珂:《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当代》第91期,1993年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明珂: 《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王水雄:《网络互动的社会学分析》,《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1辑,2004年
    王雯君:《从网际网路看客家社群的想象建构》,《资讯社会研究》第9期,2005年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王小强: 《“文明冲突”的背后:解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香港:大风出版社,2004年
    魏特罕,M.:《空间地图:从但丁的空间到网路的空间》,薛绚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翁秀琪:《集体记忆与认同构塑:以美丽岛事件为例》,《新闻学研究》第78期,2001年
    吴姝蒨: 《“电脑中介传播”信道的“虚拟人际关系”:探访“电子布告栏”中情感关系的组成与发展》,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tst/seminar/seminar3/wu_shu_qian.htm,1999年
    吴筱玫:《解析MUD之空间与时间文化》,《新闻学研究》第76期,2003年
    吴筱玫:《网路传播概论》,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
    夏铸九、王志弘: 《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3年
    徐新建、王明珂等:《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杨伯溆:《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杨建新、杨文炯: 《Jamat:都市中的独特社区——以对兰州市回族穆斯林的调查为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杨志娟:《族群认同与民族的界定:以回族为例》,《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
    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1期
    曾武清:《网路媒介与集体记忆:从台湾棒球史中的‘龙魂不灭’谈起》,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翟本端:《社会与教育:迎接资讯时代的教育社会学反省》,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维安主编:《网路与社会》,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2001年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郑陆霖、林鹤玲:《社运在网际网路上的展现:台湾社会运动网站的联网分析》,《台湾社会学》第2期,2001年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Abderrahmane AZZI: 《电子传媒空间中的伊斯兰:穆斯林在因特网上》,吴骞编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Barth,F.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Illinois:Waveland Press,1998
    Baym,N.K.The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y,S.G.Jones ed.,Cybersociety 2.0:Revisiting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London:Sage,1998
    Benedikt,M.Cyberspace:First Steps.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4
    Birnie ,S.A.& P.Horvath,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Intemet Soci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7(4),2002
    Bruner,E.M.Ethnography as Narrative,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Illinos press.1986
    Burkhalter,B.Reading Race Online:Discovering Racial Identity in Usenet Discussions,Smith,A.& 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
    Chen,W.,J.Boase & B.Wellman,The Global Villagers:Comparing Internet Users and Uses Around The World.B.Wellman & C.Haythornthwaite.eds.,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
    Cohen,R..Ethnictiy: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gy,(7),1978
    Danet,B.Text as mask:Gender,play,and performance on the Internet,S.G.Jones ed.,Cybersociety 2.0: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London:Sage,1998
    Dear.M.J.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Oxford:Blackwell,2000
    Dyson,E.Release 2.1:A 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London:Penguin Books.1998
    Eriksen,T.H.Ethnic identity,national ider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The significan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s,Social identitiy,intergroup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ducetion,Oxford:Oxford Unicersity Press,2001
    Garton,L.& B.Wellman,Stud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s.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3(1),1997
    Gladney,Dru C.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ilim Minority Natkonailty,Orlando:Harcourt & Company,1998
    Graham,G.:《网路的哲学省思》,江淑琳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Hall,S.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J.Rutherford,e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90
    Harvey,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0
    Hargittai,E.Radio's lessons for the Intemet.Communications of the A CM.1,2000
    Holloway ,S.L.& G.Valentine,Cyberkids:Children in the Information Age.London:Routledge,2003
    Jones,Q.Virtual-Community,virtual settlements and cyber-archaeology:A theoretical outline.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3( 3 ),1997
    Katz,J.E.& R.Rice,Syntopia:Access,civic involce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Net.B.Wellman & C.Haythornthwaite.eds.,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
    Kiesler,S.& L.Sproull,Group decision mak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2,1992
    Kiesler,S.et al.,Internet Evolution and Social Impact.It & Society,1(1),2002
    Kraut ,R.et al.,Internet pal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5 3( 9 ),1998
    Leiner,B.et al.,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et.http://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leiner#leiner,1998
    Lozada,E.P.A Haka Community in Cyberspace:Diasporic Ethnicity and the Internet,Sydney C.H.Cheng,On the South China Track:Perspectives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8
    Madhavi Mallapragada: 《美国印度人社区与网络》,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Marcus,G.E.& M.J.Fischer,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Nie,N.H.& L.Erbring,Internet and Society.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arks,M.R.& K.Floyd,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4),1996
    Pascoe,E.Can a sense of community flourish in cyberspace?Guardian,11,2000
    Poster,M.Postmodern Virtualities.M.Featherstone & R.Burrows,eds.,Cyberspace/Cyberbodies/ Cyberpunk:Cultures of Technological Embodiment,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Putnam,R.D.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
    Reid,E.Electropolis: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on Internet Relay Chat Honours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elbourne,1991
    Rheingold,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New York: Addison-Wesley,1993
    Smith,A.& 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
    Surratt,C.G.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Inc.,1998
    Walther,J.B.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 ,1996
    Waston,N.Why We argue about Virtu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he Phish.Net Fan Community.Steven G.Jones ed:Virtual Culture: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London :Sage.1997.
    Weeks,J.The Value of Difference,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 & Ishart.1998
    Wellman,B.& M.Gulia,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M.A.Smith and P.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1999
    Wellman,B.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S.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Wellman,B.et al.,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collaborative work,telework,and virtual commun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2,1996
    Wellman,B.Physical Place and Cyberplace:The Rise of Networked Individual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http://www.chass.utoronto.ca/~wellman/ publications/individualism/article.html,2000
    Wright,K.B.Computer-mediat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000
    Yeh ,Y.C.& J.D.Luo,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1(1),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