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奇观化生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饱和的全球化了的所谓“由娱乐、信息和消费组成的新的符号世界”。传播媒介制造的“景观”变得更华丽、精致,也更为主动和强势——媒体奇观,它以一种势在必得的姿态意欲取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惊人、更超乎想象的社会震荡效应,它构成了人们无以遁逃的“现实域”与“乌托邦”——人类新的栖息地。于是,奇观化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在新时代面临的充满矛盾与悖论的新问题。
     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象”,在“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下建立起来的“视界政体”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全视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反叛、颠覆与重建就变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充满激情的叛逆,且极具浪漫色彩。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更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秀”不仅是中国媒体中最具奇观效应的娱乐节目类型,同时它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媒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实冲突与问题。当下中国媒体奇观中的“秀”,异轨于中国传统文化。“我秀(show)故我在”,不仅是当下中国媒体环境中的通用法则,同时也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维方式和文化。
     “名人”是当下中国媒体奇观中的核心。在“娱乐”的强大裹挟作用下,中国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原有的“圈”的边界不断被突破,“演艺一娱乐圈”内的“泛名人化”发展趋向和社会各界名人的“泛娱乐化”、“明星化”的特征,共同图绘了一个娱乐/信息时代的来临。
     基督教文化和唯理性主义两大支柱的先后的坍塌造成了当代西方文化的危机,以往被定义为“原欲/罪”的色情、暴力、恐怖、淫奢等在西方文化产业激烈竞争中被解禁,并成为全球化的媒体奇观。随着“赛博时代”的到来,这些暴力、恐怖、色情的内容也成为构成和“催化”中国媒体奇观的重要元素,并在技术的“盛装”下经历了“欲盖弥彰“一“色放”一“超体验”的演变过程,正意欲跃然于我们所有视野之中,成为我国媒介生态环境中的污染源之一。
     媒体奇观(化)的负效应成为危害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生态问题。深蕴“中国智慧”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兴起给媒体奇观研究提供了新视域、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有机会在新一轮全球化的竞合中与世界共享。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becoming a global village, which can be called "a new symbol world full of amusement, in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 and highly saturated mass media. "Media spectacle", a new vision phenomenon made by the media, with its more gorgeous, more active, and more overriding spectacle, desires to make an amazing and unimaginable shock to the human society, extensively, deeply and firmly, which has formed an unavoidable habitat for humans—a real world intertwined with Utopia. Therefore, humans l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 have to deal with a new problem, "the situations of the spectacle", full of conflicts and paradox, which our ancestors have never thought about.
     The earliest related study of "Media Spectacle" dates back to an old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representation". Later, the "scopk regime" has been set up under the ocularcentrism and then the representation, like an "all-seeing apparatus", equipped by the technology, has made a strong shackle for humans by deception and temptation. And it's a long way for us to resist, rebel, upset it, and it is also extremely hard to rebuild a new system. However,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it. Guy Debord expressed a romantic, rebellious passion and reflection in his famous book,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Douglas Kellner's theory, "Media Spectacle", has developed Debord's thoughts and opened a more rational, more constructive window for the study, which is very useful for us to study the "Media Spectacle" in China.
     "Show", a kind of amusement, has the most powerful spectacle effect in Chinese media. Meanwhile, it reflects a wide range of conflict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a. "I show, therefore I am" has been a general rule in Chinese media, a way of social thinking, and even a culture, which is, of course,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cept of "celebrity" is the core of Chinese media spectac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usement, the borders of the Chinese media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broken through repeatedly; the tendency of "the generalization of celebrities" in entertainment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amusement", "the generalization of stars" in communities has declared the coming of an amusement and information age.
     Since the two pillars of western culture, Christian culture and rationalism, collapsed one after another, pornography, violence, horror, and licentious extravagance, defined as "the original desire/sin" in the past, begin to raise their heads dur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are becoming a global media spectacle. With the coming of Cyber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they have evolved from being covered up, being opened up, to being over experienced in China, gradually becoming the key elements and the catalyst of Chinese media spectacle as well as one kind of pollution to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generalization of media spectacle has done harm to both the media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is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blem. Luckily, the new rising study of media ecology, containing great Chinese wisdom, is providing new visions, new concepts, and new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media spectacle, whose fruits and experience may be shared by the world in the next round glob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引文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2]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3]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鲍德里亚:《拟象的进程》,吴琼编译,《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2]Christopher Lasch.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New York:Warner Books,1991,p 122.
    [1]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557页。
    [1]参见CCTV《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周立、刘永好撰稿:《粮食战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2]参见访柏:《海关总署:外资加强控制我粮食领域》,http://www.farmer.com.cn/hy/nsns/hqyc/200901/t20090106_419244.htm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页。
    [2]尼克·史蒂文森:《煤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1]支庭荣:《从隐喻到思辩:一个学术种群成长的样本--读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2期。
    [1]张一兵:《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页。
    [1]参见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页。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
    [1]参见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谱系》,《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53-54页。
    [1]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谱系》,《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Andrew Hussey,The Game of War-The Life and Death of GuyDebord,Jonthan Cape,2001,p189,p190,p190.
    [1]梁虹:《德波与激进的景观批评》,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2-103页。
    [3]张一兵:《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4]梁虹:《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237-243页。
    [1]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封底。
    [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3]参见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02期,35-39页。
    [1]Mark Poster,Existential Marxism in Postwar France:From Satre to Althuss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5,P246-247.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3]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卷,第1页。
    [4]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5]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3]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5]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1]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3]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4]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5]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0页。
    [1]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3]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4]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5]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1]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3]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4]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5]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67页。
    [2]Andrew Darley,Visual Digital Culture:sur face play and spectacle in new media genres(Route-ledge,2000),p.186.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7页。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页。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3页。
    [1]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英文前言;
    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页。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9页。
    [1]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2]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4页。
    [1]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36页。
    [2]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38页。
    [1]西蒙·弗里斯:《娱乐》,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1]参见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2]参见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参见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4页。
    [1]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参见《我国真人秀产业链有待挖掘》,《市场报》,2007年1月15日,第27版。
    [1]参见:《我国真人秀产业链有待挖掘》,《市场报》,2007年1月15日,第27版.
    [1]参见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页。
    [2]资料来源:http://www.csm.com.cn/olympic/3601ist.html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3]同上,第4页。
    [1]《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52页。
    [2]同上,第1491页。
    [3]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1]参见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3-15页。
    [1]艾勒克·博爱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9页。
    [2]“西洋景”:根据光学的暗箱原理制作的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在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因为最初画片内容都是外国的风俗人情,所以上海人就称之为“西洋镜”,在北方叫“拉洋片”,又称西洋景。由于是舶来品,加上有暗箱,起初中国人觉得它神秘又新鲜,后来发现它是在很简单;旧上海弄堂口很多放西洋景的小商贩,价格也非常低廉。源于上述,“西洋景”在汉语里延伸出两层涵义,其一是白看的热闹和新鲜;其二,是有去拆穿拙劣可笑的伪装的意思。
    [1]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参见科尔多瓦:《明星制的起源》,肖模译,《世界电影》,1995年第2期。
    [1]参见张一兵:《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理论>》,《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2]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1]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2]参见《大剧院--繁华背后的社会记忆》,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05/04/content_15053318.htm
    [3]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陈晓云:《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2]人民网:《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http://philosophy.cass.cn/org/zxin/whzxin/lbs/yingjie.htm
    [1]中国经济网:《普华永道预测:中国将成亚太最大娱乐、媒体市场》,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606/26/
    [2]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托比·米勒:《明星和表演》,陈犀禾、徐文明编译,《明星研究(下)》,当代电影,2008年02期,第97页。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1]参见:《展江:“封口费”说明有些媒体堕落了》,http://news.qq.com/zt/2008/dialog/zj.htm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1]Harold L.Vogel,Enater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5thed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1),pp.ⅹⅶ-ⅹⅶ.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1]参见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73页。
    [1]参见丹尼尔·C·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洪兵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参见《季羡林异国绝恋 周总理特批涉外婚姻》,http://culture.ifeng.com/guoxue/200811/1105_4087_863762.shtml
    [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1]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杨击、 丁未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1]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1]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1]黄集伟:《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5页。
    [2]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1]参见丹尼尔·C·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洪兵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07-219页。
    [1]赵津晶:《狗仔队现象的博弈分析》,《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1]马贤贤:《杜丽博客首度回应“情变”恳请外界给私人空间》,《半岛都市报》,2008年12月18日。
    [2]《媒体评说:袁隆平买车风波 让他们说去吧!》,《广州日报》,2008年08月04日。
    [3]黄集伟:《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2]秦燕春:《谁在人文上仓惶薄弱不堪大师?--〈雷雨〉对〈黄金甲〉高下立决》,《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3]章立凡:《新奢华主义中国大片:刻意回避现实?》,《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1]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1]参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3-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1页。
    [2]参见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139页。
    [1]参见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2]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1]普慧:《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9页。
    [3]Edward Cell:Religio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Abingdon Press,New York,1967,p.346.
    [4]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参见王昭风:《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及其在西方批判理论史上的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3]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透视美国社会文化》.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透视美国社会文化》,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3页。
    [3]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08页。
    [1]约翰·科纳:《“影响”:媒介研究的争议中心》,周葆华、沈菲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78页。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透视美国社会文化》,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2]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开发商剑走偏锋 最恶心9大楼盘色情广告》,http://news.qd.soufun.com/2008-12-13/2282166_9.html
    [2]章立凡:《新奢华主义中国大片:刻意回避现实?》,《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1]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2页。
    [1]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912.htm
    [2]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3页。
    [3]《洞察中国》,http://www.csm.com.cn/olympic/3601ist.html
    [4]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9页。
    [1]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文靖、谢静颖、王茜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2]田发伟:《媒体市场化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冲击》,《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7期。
    [1]提姆·奥莱理:《什么是Web 2.0》,玄伟剑译,《互联网周刊》,2005年,第1121期。
    [1]提姆·奥莱理:《什么是Web 2.0》,玄伟剑译,《互联网周刊》,2005年,第1121期。
    [2]提姆·奥莱理:《什么是Web 2.0》,玄伟剑译,《互联网周刊》,2005年,第1121期。
    [1]参见穆尔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的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5页。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透视美国社会文化》,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2]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透视美国社会文化》,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3]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邵培仁:《媒介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月。
    1.陈龙、陈一著:《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2.CCTV《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周立、刘永好撰稿:《粮食战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程予诚:《网际传播:对网络、人、组织未来的影响》,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
    6.戴元光、苗正民编著:《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杜骏飞:《弥漫的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高宣扬:《年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郭镇之主编:《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0.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黄集伟著:《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13.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4.瞿商:《粮食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
    15.康晓光:《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家贸易与粮食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李本乾:《中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18.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李思屈主编:《传媒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23.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5.邵培仁、海阔:《大众传媒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邵培仁主编:《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0.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31.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34.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5.王文英、叶中强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7.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吴琼主编:《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0.杨民青:《智谋细雨: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41.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4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44.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45.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
    46.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7.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9.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51.[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2.[美]阿尔伯特·格雷柯编:《媒体与娱乐产业》,侥文靖、谢静颖、王茜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4.[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55.[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6.[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9.[美]道棺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60.[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61.[美]Jason salzman著,陈皓译:《新闻制造》,台北:书泉出版社,2002年。
    6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4.[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65.[英]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市场、权利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郭国玺、程剑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66.[英]勒克·博爱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7.[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68.[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69.[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
    70.[美]迈克尔·R·所罗门、[中]卢泰宏著:《消费者行为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71.[英]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72.[英]尼克·史蒂文森:《煤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7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5.[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77.[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0.[美]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马姗姗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1.[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龙耘、官希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82.[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刘淳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83.[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84.[美]约翰.格拉夫、大卫.瓦恩、托马斯.内勒:《流行性物欲症》,闾佳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美]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虛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6.[美]约翰·R·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87.[英]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8.[美]约翰·格拉夫、大卫·瓦恩、托马斯·内勒:《流行性物欲症》,闾佳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9.[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90.[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91.陈奇佳:《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文艺研究》,2007年01期。
    92.丁旭东:《谭盾是否依然是个谜--和李西安、梁茂春二位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艺术教育》,2005年第01期
    93.樊可:《消费世界的都市奇观--简析旗舰店建筑现象》,《建筑学报》,2006年09期。
    94.范欣:《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从“视觉中心主义”到“景观社会”》,《浙江学刊》,2009年1期。
    95.范欣:《新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及其变化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1期。
    96.何美子:《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7.何世龙:《低龄化写作:众力胁迫下的泛文学景观》,《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2期。
    98.华昊:《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9.黄宇:《论媒介构建的世界遗产奇观》,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00.李阿嫱:《电视文化“奇观”批评》,黑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01.李国英:《从多种视角解读媒体奇观“超级女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2.李晓灵:《文化明星“群殴奇观”之批判》,《东南传播》,2007年11期。
    103.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02期。
    104.陆晶璟:《电影的奇观叙事》,《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105.罗勤:《奇观社会里的无极世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6.马廷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思想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07.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12期。
    108.曲春景:《“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笔谈主持人语》,《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109.屈直言:《是粮食危机还是粮食战争》,《中国青年报》,2008年7月20日。
    11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11.沈波:《奇观也叙事:图像对话语的凌越》,《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112.孙大光:《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奇观化现象》,《安徽文学》,2007年09期。
    113.孙蔷:《东方奇观”背后的文化消费政治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14.孙勇:《刘翔的12秒91奇观》,《科教文汇》,2007年11期。
    115.王茜:《解读时代的文化症侯--关于〈媒体奇观〉》,《今传媒》,2004年01期。
    116.王昭风:《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及其在西方批判理论史上的意义》,《哲学研究》, 2008年02期。
    117.陈文胜:《粮食成为了世界经济战争的战略“核武”》,《中国乡村发现》,2008年8月6日。
    118.姚望:《粮食冷战》,《环球财经》,2008年07期。
    119.吴名:《对“奇观”文化的质疑》,《时代建筑》,2006年05期。
    120.肖沛雄:《精心打造北京奧运的三大媒介奇观 努力构建中国良好的国际媒介形象》,《新闻知识》,2007年09期。
    121.徐景毅:《媒介奇观效应与受众游戏心理--“神六”报道中的媒介与受众分析》,《新闻传播》,2007年第06期。
    122.徐凌:《“媒体奇观”下的“华南虎虎照”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新闻界》,2008年01期。
    123.于德山:《媒介奇观与商业神话: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体育科学》,2007年03期。
    124.曾军、刘晓静:《文化镜像与学术奇观--2006年度人文学术热点透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25.张斌:《媒体奇观的典型文本--对超级女声的文化批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26.张恒:《粮食危机波及全球的饥饿》,《长江》,2008年5月20日。
    127.张霁月:《奇观电影背后的文化因素》,《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128.张建珍:《影像现实:媒介时代的情境喜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2期。
    129.张一兵:《虛假存在与景观时间--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30.赵金花:《超级媒体奇观:当下中国的媒体选秀现象简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31.赵军:《新媒体:中国娱乐产业的新世界》,《中国电影报》,2006年8月10日。
    132.赵中建:《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定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2期。
    133.郑亚楠:《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兼谈网络自由的幻象》,《新闻记者》,2006年12期。
    134.智民:《电视速食主义之文化奇观》,《百姓信报》,2000年12月26日。
    135.周立:《谁在控制着我们吃什么》,《环球时报》,2008年6月5日。
    136.周仁清:《媒体奇观下的杨丽娟事件》,《东南传播》,2007年06期。
    137.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138.周星、杨乘虎:《“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教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39.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景观》,《美与时代》,2002年12期。
    140.朱涛:《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建筑学报》,2000年10期。
    141."A Brand-New Development Creates a Colorful History," Wall Street Journal Interactive Edition(February 18,1998).
    142.A Reading Spectacle for the Nation:The CBC and "Canada Reads".By:Fuller,Danielle:Sedo,Denel Rehberg.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Winter2006,Vol.40 Issue 1,p5-36,32p;(AN 21111519)
    143.Andrew Hussey,The Game of War--The Life and Death of GuyDebord,Jonthan Cape,2001.
    144.From NASCAR Nation to Pat Tillman.By:Kusz,Kyle W..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Feb2007,Vol.31 Issue 1,p77-88,12p;(AN 24015265)
    145.Global Media Spectacle:New War Over Hong Kong(Book).By:Hsu,Yon.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Vol.29 Issue 1,p95-97,3p;(AN 12919875)
    146.Mark Poster,Existential Marxism in Postwar France:From Satre to Althusser,Pri 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147.Mars Rising:Icons of Imperial Power.By:Cooley,Miriam;Forrest,Michelle;Wheeldon,Linda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in Art Education,2006 Issue 26,p132-155,24p,1diagram,1 cartoon,2bw;(AN 25431508)
    148.Media Spectacles.By:Coleman Jr.,William E..ETC: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Summer94,Vol.51 Issue 2,p237-238,2p;(AN 9407110646)
    149.Media spectacle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terrorism,war,and election battles.By:Fackler,T..Choice:Current Reviews for Academic Libraries,Sep2005,Yol.43 Issue 1,p192-192,1/6p;(AN 18539310)
    150.Marketing Malaysia as a model modern Muslim state:the significance of the 16th Commonwealth Games.By:van der Westhuizen,Jams.Third World Quarterly,Oct2004,Vol.25 Issue 7,p1277-1291,15p;DOI:10.1080/014365904200281276;(AN 15455027)
    151.Multinationalizing the multicultural:The commodification of 'ordinary foreign residents' in a Japanese TV talk show By:Iwabuchi,Koichi.Japanese Studies,Sep2005,Vol.25 Issue 2,p103-118,16p;DOI:10.1080/10371390500225987;(AN 18290053)
    152.Media Propaganda and Spectacle in the War on Iraq:A Critique of U.S.Broadcasting Networks By:Kellner,Douglas.Cultural Studies/Critical Methodologies,Aug2004,Vol.4 Issue 3,p329-338,10p;DOI:10.1177/1532708603262723;(AN 13861108)
    153.Illness as media spectacle By:Arie,Sophie.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4/9/2005,Vol.330 Issue 7495,p850-850,1p,1 Color Photograph;(AN 16760894)
    154.INFETIOUS LIVES.By:Decena,Carlos Ulises.GLQ:A Journal of Lesbian & Gay Studies,2005,Vol.11 Issue 4,p635-637,3p;(AN 18055011)
    155.Taking Names.By:Shepard,Benjamin.Lambda Book Report,Jan-Mar2005,Vol.13 Iss ue 6-8,p34-34,8/9p,1bw;(AN 17044465)
    156.The Viagra Phenomenon.By:Tiefer,Leonore.Sexualities,Jul2006,Vol.9 Issue 3, p273-294,22p;(AN 21668857)
    157.The Media and Election 2004 By:Kellner,Douglas.Cultural Studies/Critical Methodologies,Aug2005,Vol.5 Issue 3,p298-308,11p;DOI:10.1177/1532708605277005;(AN 17688350)
    http://www.mediainchina.org.cn/中国传媒网
    http://www.mediainchina.com.cn/中国报刊出版网
    http://www.uonline.nccu.edy\u.tw/index.asp/新闻学研究
    http://www.csm.com.cn/indexl.ht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http://www.xwcb.zju.edu.cn/浙大新闻传播网
    http://www/ruanzixiao.myrice.com/传播学论坛
    http://www.chuanmei.net/传媒观察
    http://www.cjr.com.cn/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sjmc.cla.umn.edu/cca/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http://www.hkbu.edu.hk/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CCS)
    http://www.ccs.nccu.edu.tw/中华传播学会(CCS)
    http://www.chnmedia.com/中国传媒报告
    http://www.mediachina.net/中华传媒网
    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index.htm/新华传播网
    http://media.people.com.cn/人民传媒频道
    http://www.cddc.net/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sarft.gov.cn/index.htm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http://www.rfthr.com/index.asp/国家广播影视人才网站
    http://www.sipo.gov.cn/国家知识产权局
    http://www.bmedia.com.cn/数字广电产业发层研究中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