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有股权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国企改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从企业具体形态变迁的角度来看,是将原来的国有企业玫制为现代意义的公司,而从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权利关系变迁的角度来看,则是国有股权制度对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取代。因此,研究国有股权制度及其实现机制,对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而言,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所有权制度下,受“父爱主义”的关怀,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均由国家承包,其自身处于无权利、无利益也无责任的状态之中,充其量不过是“国家这个大工厂中的一个个小车间而已”。这种状况下的国有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效益低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为出发点的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开始推广实施,我国的国有股权制度也由此产生。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由原来的所有者身份转变为国有股东,它只能凭借其股份的多少,运用其股权在公司内部起作用。“公司之外无国家”,企业由此拥有独立的法人所有权,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独立主体。
     国有股权制度虽然已经在我国付诸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要使国有股权制度在我国真正得到实现,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国有股权制度是什么?国有股权制度能否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相容?国有股权制度如何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有效相容?
     依照这种思路,本文的首先解决的是国有股权制度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将国有股权制度的概念表述为:“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股权规则为中心来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权
    
    利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将具体形态的国有资产通过评估折合成抽
    象形态的国有股本,通过对抽象的国有股份的有效经营来使国有企业
    的效益得到提高。它以国有股权和法人所有权的双重权利结构取代原
    有的计划经济下单一的国家所有权结构,意在使国有企业成为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国有股权制度的行使依靠其内部蕴涵的两
    种权利:国有股权和法人所有权。前者从属于国家,后者从属于企业,
    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通过共同发挥作用使国有股权制度得以实
    现。与此同时,国有股权制度必须有一个规范的公司组织结构作为其
    有效运行的物质载体。
     本文其次解决的是国有股权制度能否与公有制相容的问题。国有
    股权制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作为一种理顺国
    家与其投资的企业之间关系、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手段提出来
    的。我国的经济制度虽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根本的不同,但从国
    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与西方国家是有共通之处的,同时,
    实践证明,国有股权制度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完全可以而且也有必要借鉴国有股权制
    度。然而,由于受“一定的所有制在沂律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所有权,
    否定了一定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时一定所有制的否定”的传统所有制观
    念的影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国有股权取代国家所有权是否是对公有
    制的否定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状态。这种理论的模糊
    最终影响到了国有股权制度的有效实现。本文通过对传统所有制观念
    的批判将所有制与所有权的直接对应关系分离开来,指出所有制在法
    律上的表现应该是包括所有权、股扫等在内的全部财产权利的总和,
    由此揭示出国有股权对国家所有权的取代不但不是对公有制的否定,
    反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国有股权
    制度完全可以和公有制相容。
     本文最后解决的是国有股权制度如何与公有制相容的问题。国有
    股权制度与公有制的有效相容,也就之国有股权制度在我国的实现问
    
    题,‘白又可以具体化为因用一资产在股权制度下的营运问题。通过时现
    阶段我国国有资产营运体系的分析,本文对其终极层(国家)、中介
    层(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和基础层(企业)的构建思路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指出现行的中介层授权制的构建思路实际上阻碍了国有股权制
    度的实现,不妨可以尝试引入英美法系中信托的法律和口里对其加以重
    构。同时指出现阶段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公司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且
    不流通的股权结构使得作为基础层的企业事实上并不能享有独立的
    法人所有权,为实现其改制的初衷,必须对公司中的国有股进行减持
    并最终使其正常流通。
     总的来说,本文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对国有股权制度及其实现机
    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the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cut of the specific changing form of corporation, is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state-owned corporation into companies in modern sense, yet, through the aspect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right of our nation and the state-owned corpor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ational ownership by the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therefore, as to th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orpora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as well as its realizing mechanism.
    In th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ownership, every trivia of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during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was in the charge of the nation, whereas, itself was put into a state of being in lack of rights, benef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at, it was, at most an individual workshop of the big factory of the nation; In this state, obviously, the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were in deficiency of developing power, which resulted in low output.
    With the ere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start to be transformed into companies, hereafter th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come into being.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the nation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owner into shareholder, who can only exert its influence in companies according to its holding shares of stock. 1 here exist no nation outside company, that is to say the corporation begins to enjoy independent ownership of legal person, which makes it independent individual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economy.
    Although th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has been in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the undeniable truth is it has not been fully brought into play, in another word, it has not been efficiently fully utilized.
    Through macro perspective,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o realixe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in China, which are: what is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Whether it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economy system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how to work out efficiently?
    Followed by this thought, this aidcl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what is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ownership. In this article the category stated lik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ional corporations into companies, the nation relinquished the ownership of the
    corporations originally enjoyed, and started to take it as stock ownership, in that it started to enjoy as rights as an outsider, and the corporations started to own a independent ownership being legal persons, which is a legal system of becoming a real independent subject of market. The working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relies on two rights it contains which ac.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and ownership of legal person. The former belongs to the nation, the later, to corporations; the both condition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in the end, they work together to realize th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Moreover,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could not work efficiently without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the regulated company structure.
    Secondl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olve the problem whether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could be compatible with public ownership. The system of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springs from the western capitalism economy, it Has invented as a way to settle
    
    confu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corporations, and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corporations' low efficiency. Although Chinese economy system is essentially varied from the western ones, it has, seen from the problems national corporations facing,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western ones in running; moreover, the system ol national stock ownership is an inevitably product of market economy, hence, our reform of national corporation should take foreign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Yet, the basic question that whether it is a denial of public ownership provided that replacing of national owners
引文
[1]程合红、刘智慧、王洪亮合著:《国(?)股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杨振山:《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载《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1期
    [3]张键雄:《西欧公司企业探源》,载《西欧研究》1991年第3期
    [4]天舒著:《沉船调查》,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5]谢坎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6]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企业法人的法人财产权是不完整的,尽管企业可依其经营权在授权范围内对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但毕竟经营权不是所有权,这种未经公司化改制的国企的法人资格更象是一种“名义”或“外壳”。
    [7]谢次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8]参见《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
    [9]程合红、刘智慧、王洪亮合著:《国有股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10]谢次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11]储育明:《论股权的性质及其对我国企业产权理论的影响》,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12]松田二郎著:《株式会社的理论》,岩波书店,第20页
    [13]郭锋:《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14]王利明:《论股份制食业所有权的二重结构》,载《中同法学》1989年第1期
    [15]江平、孔祥俊:《论服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16]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载《中同法学》1997年第3期
    [17]程合红、刘智慧、王洪亮合著:《国有股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2页
    [18]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19]江平、张佩霖主编:《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20]王利明:《论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载《民商法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09页
    [21]李宜琛主编:《日尔曼法概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3页
    
    
    [27]史尚宽箸:《物权法论》,中国台湾地区,1987年版,第158页
    [23]柴振国:《论企业法人所有权》,载《河北学刊》1994年第6期
    [24]冯根福:《现代公司法人所有权安排的特征、原则和框架》,载《法学家》1997年第5期
    [25]杨瑞龙著:《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江平、赵旭东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27]江平、康德琯、田建华:《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应是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关系》,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四期
    [28]李开国:《国营企业则产权性质探讨》,载《法学研究》1982年第二期
    [29]赵万一:《论所有权的权能》,载《法学季刊》1985年第二期
    [30]厉以宁:《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意义》,载《金融时报》1994年2月2日
    [31]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32]程合红、刘智慧、王洪亮合著:《国有股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33]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34]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p126-132, West, Publishing Co, 1980
    [35]江平,赵旭东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36]斯大林:《论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见《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49页
    [37]孙宪忠著:《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第500页
    [39]康德琯、林庆苗著:《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1页
    [40]罗根福等主编:《国有资产经营理论与实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页
    [41]祁军著:《国有资产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42]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见《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43]陈昊:《托管,同有企业改革的新途径》,载《企业家》1996年1月号
    
    
    [44]康德琯《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思路之探索》,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2期
    [45]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46]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7]江平著:《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48]转引自梅慎实:《现代公司权力机关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49]我国先后两次以“信托业”的组织形武从英美导入信托制度,但信托作为一种理财手段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见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第187页
    [50]吴晓求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发展》2001版,第121页
    [51]王开国、汪异明:《国外国有股减持的比较与借鉴》,载《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10期,第83页
    [52]王开国、汪异明:《国外国有股减持的比较与借鉴》,载《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10期.第84页
    [53]Berle,Adolf A. & Gardiner C.Means, Mor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 New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Rev. 1968, p 20
    [54]康德琯 林庆苗著:《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程合红、刘智慧、王洪亮合著:《国有股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谢次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江平、赵旭东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康德琯、林庆苗著:《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罗根福主编:《国有资产经营理论与实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吴晓求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祁军著:《国有资产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0.杨瑞龙著:《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权力机关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江平著:《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14.柴振国著:《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反思与重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孙宪忠著:《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6.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台湾地区,1987年版
    17.李宜琛主编:《日尔曼法概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8.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9.江平、张佩霖主编:《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松田二郎著:《株式会社的理论》,岩波书店
    21.天舒著:《沉船调查》,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22.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载《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陈昊:《托管,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途径》,载《企业家》1996年1月号
    24.斯大林:《论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见《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5. W.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p126-132,West, Publishing Co, 1980
    26.柴振国:《论企业法人所有权》,载《河北学刊》,1994年第6期
    27.王利明:《论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入所有权》,载《民商法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28.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29.江平、孔祥俊:《论股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30.王利明:《论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的二重结构》,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
    31.郭锋:《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32.储育明:《论股权的性质及其对我国企业产权理论的影响》,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33.张键雄:《西欧公司企业探源》,载《西欧研究》1991年第3期
    34.杨振山:《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载《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