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对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下,我国从进口替代贸易战略逐渐转向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在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不仅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我国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实施传统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过程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导致的内外经济运行失衡现象也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虽然贸易数量和贸易金额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水平低、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贸易伙伴多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贸易结构不尽合理;由于过分注重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增长,由此带来的地区经贸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冲突加剧、国内要素市场扭曲等负面问题日益凸显。
     负面问题的产生,既来自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来自于在我国实施过程中方法运用上的不足,还来自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在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外贸政策偏向出口形成的粗放的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如何调整我国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中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弊端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调整敲响了警钟。2008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外贸发展受到重创,甚至威胁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多年来依靠外贸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这种调整也是可行的,因为我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庞大的经济规模与国内市场提供市场支持。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贸易战略调整的不利因素,比如我国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一时难以调整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调整,必须立足于国内经济现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在开放条件下实现内外部市场的均衡、进出口贸易平衡以及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平衡发展。在调整过程中,应结合国内经济增长的现实,注意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统一性。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re is a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with the successful example of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enforced in some eastern Asian coutries and areas,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transformed from 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to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With the idea of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foreign trade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creates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obtain employment, while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China’s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forward upgrade. In the meantime, with the ascent of commercial status of China, the imbalanc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which result from the potential contradiction and issu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export-oriented trade strategy, have appeared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ly growth mode of our foreign trade for a long period, our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is still unreasonable such as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trading type focuses on processing trade and trading partners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a few developed countries. Due to overly focusing on the rise of foreign trade, especially export trade, a series of negative issues has bee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de is imbala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s intensified and the distortion of the domestic input market is becoming serious.
     The causes of negative issues not only come from the existing deficiency of the theory of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but also result from the divergence caused during the implement process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domestic economic environment. With the idea of the export oriented strategy, we have developed an extensive growth mode of foeign trade, which made us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risks. It has been a new challenge as to how to adjust the policy of export-oriented trade strategy, change the increasing mode of foreign trad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products and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concertedly,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ells us the severance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export oriented strategy happened in eastern Asian coutries and areas, which alarms 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justment of export oriented strategy. The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a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That tak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increasing mode that relies on exports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 in a long time. Our export-oriented trade strategy should be adjusted imperatively.
     From our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adjustment is viable, because we own large reserve to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as well as the huge economical scale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to provide market support. However, it must see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strategic adjustment; for example, it is difficult to adjust the situation of lacking of effective demand in our market and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 overly dependent on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so on. Due to this, our adjustment of the export-oriented trade strategy in the current stage should dependent on the domestically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chieving the equaliza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well a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引文
①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①张曙光:《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①R·芬德莱:《贸易模型中的增长和发展》,载自R·W·琼斯与P·B·坎南主编《国际经济学》第1卷,第4章。转引自贺力平:《开放·竞争·增长——发展的国际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55~56页。
    ②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5章。
    ③S·爱德华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自由贸易与经济成就》,《世界银行职员研究报告》,1989年版,191页。转引自黄田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战略比较》,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④G·格雷勒:《经济发展的理论、结构和战略》,1986年法文版,转引自黄田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战略比较》,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⑤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39页。转引自陈孝兵,方国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绩效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4~21页。
    ⑥H·钱纳里:《工业化与出口的相互影响》,载《美国经济评论》,1980年5月第70卷第2期;K·德维斯、J·德梅洛、S·罗宾逊:《一般均衡模型与发展政策》,1981年版,转引自黄田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战略比较》,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⑦陈孝兵,方国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绩效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4~21页。
    ⑧陈孝兵,方国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绩效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4~21页。
    ①G·K·海伦娜:《出口制造业、多国企业与经济发展》,载《世界发展》1973年7月号,第71页。转引自贺力平:《开放·竞争·增长——发展的国际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②C·V·维特索斯:《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载《发展中国家的就业》,1974年,第339~341页。转引自贺力平:《开放·竞争·增长——发展的国际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③陈传兴:《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战略性调整》,载《国际贸易》。2007年第9期,第22~28页。
    ④石芝玲:《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分析》,载《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2页。
    ⑤杨春玲:《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第32~35页。
    ⑥魏浩,张二震:《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1期,第5页。
    ⑦张鸿:《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考》,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9期,第4~9页。
    ⑧赵丹阳:《出口导向经济政策应适度》,载人民网《东方早报》,2005年3月16日。
    ①柴丽芳:《中国出口导向贸易模式的消极影响分析》,载《科协论坛》,2007年第2期,第19~20页。
    ②吴敬琏:《应尽快消除出口导向政策的负面效应》,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5期,第17~18页。
    ③李雪根:《国际经济环境与出口导向战略》,载《国际贸易问题》。1988年第4期,第12~17页。
    ④徐剑明:《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缩短现象探析》,载《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5期,第1~5页。
    ⑤刘力:《摒弃“出口至上”: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载《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第41~45页。
    
    ①张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3页。
    ②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1页。
    ③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90页。
     ①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第248~251页。
    
    ①数据引自张华初,李永杰:《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载《财贸经济》2004年第6期,88页。
    ②数据引自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①冯骥:《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载自《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第99页。
    ①孙杭生:《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载《经济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第64页。
    
    ①张扬:《浅析“双顺差”下内外不均衡的恶性循环》,载《宏观形势》,2009年第4期,第71页。
    ②盛锦:《我国出口贸易问题及其安全警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库。
    ①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整理得到。
    ②数据来自李佳鹏:《战略资源缺失引发环境污染》,载《经济参考报》,2005-8-29。转引自张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6页。
    ①施用海,高耀松等:《循环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第109~110页。
     ①俞毅:《对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探讨与思考》,载《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第58页。
    
    
    ①林毅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载《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第5页。
    ②许国平:《再析东南亚金融危机——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源》,载《金融研究》,1998年第10期,第37~38页。
     ①数据来源:吴敏:《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载《大视野》2008年第5期,第45页。
    
    ①彭红斌:《论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76~177页。
    ②王巍:《进口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载《中国财政》,2008年14期。
    ①彭红斌:《论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52页。
    [1] Cooper, Richard N.“Living with global imbalance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 (2007).
    [2] Kun-Chin Lin,“Lawrence C. Reardon. The Reluctant Dragon: Crisis Cycles in Chinese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13.2(2006).
    [3] Ning, Lutao,“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world ICT industry: a successful story of its 'attracting-in' and 'walking-out'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Pacific Affairs,82.1 (2009).
    [4] Stephen Hoadley and Jian Yang,“China’s cross-regional FTA iniatives:towards comprehensive nationl power”,Pacific Affairs,80.2(2007).
    [5]贺力平:《开放·竞争·增长——发展的国际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6]黄田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战略比较》,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
    [7]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彭红斌:《论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9]施用海,高耀松等:《循环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
    [10]王允贵:《中国加入WTO后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
    [1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
    [12]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夏杰长,马胜杰,朱恒鹏:《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14]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5]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6]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张曙光:《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0]柴丽芳:《中国出口导向贸易模式的消极影响分析》,载《科协论坛》,2007年第2期。
    [21]陈未:《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绩效与挑战》,载《财贸经济》,2001年第11期。
    [22]陈孝兵,方国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绩效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23]陈传兴:《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战略性调整》,载《国际贸易》。2007年第9期。
    [24]冯骥:《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25]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载《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26]姜巍:《内外均衡框架下对中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反思》,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27]金柏松:《向内需主要型过渡——适时调整我国开放式加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载《中国贸易》,2004年第12期。
    [28]孔祥敏:《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与转变》,载《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9]孔祥敏,张讯:《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载《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0]李计广,桑百川:《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回眸与下一步中性贸易战略的提出》,载《改革》,2008年第4期。
    [31]雷卫民:《动荡后的思考——略论出口导向经济模式》,载《理论导刊》,1999年第1期。
    [32]李文瑛:《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效应分析》,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期。
    [33]李雪根:《国际经济环境与出口导向战略》,载《国际贸易问题》,1988年第4期。
    [34]林江:《论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
    [35]刘力:《摒弃“出口至上”: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载《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36]刘红:《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载《日本研究》,2003年第2期。
    [37]裴长洪,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载《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38]彭红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探析》,载《桂海论丛》,2007年第4期。
    [39]孙杭生:《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载《经济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
    [40]石芝玲:《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分析》,载《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1]托马斯·帕利著,程仁桃摘译:《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42]王巍:《进口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载《中国财政》,2008年14期。
    [43]魏浩,张二震:《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1期。
    [4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
    [45]吴敬琏:《应尽快消除出口导向政策的负面效应》,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5期。
    [46]吴莹:《从东亚模式的成败分析看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调整方向》,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7]徐剑明:《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缩短现象探析》,载《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5期。
    [48]杨春玲:《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49]俞毅:《对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探讨与思考》,载《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50]左大培:《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51]张鸿:《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考》,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9期。
    [52]张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3]赵丹阳:《出口导向经济政策应适度》,载人民网《东方早报》,2005年3月1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