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播意识,是创作主体指向读者(包括后世)的一种自觉而理性的心理期待状态——当作者心中有了他的意指对象,他便具备了传播意识。由于受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潜在观念(如重道、立言不朽等)与传播现象的影响,文人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选择的时候,便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倾向。同时,他的这些意识又会影响到以后的创作与传播行为。本文对唐五代文人的传播意识进行了考察,除去绪论与结语,论文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内涵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文中认为,文人传播意识的发生本原,在于文人冀求文章名世的愿望与渴望声名传世之际对于湮没的隐忧。在基本价值取向上,文章名世受文人名声与品行的约束,并与立德、立功、立言以不朽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文章名世的愿望可分为传之后世与传写四方的主观追求,其中传写四方、名盛一时的当时传播与传之后世的历史传播二者之间不可全部割裂开来。湮没的隐忧,作为一种心理因素的考虑,也决定着文人在文学方面可能具有的“不得以而为之”的声名传播意识,这一点在贬谪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中重点以柳宗元为例作了解析。
     第二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存在表征及衍变形态进行了考察(第三章)。本文将文人的传播意识主要分为明道、存史、弘文、诉情四大类。明道之考察,重点从儒佛之争、文质之变、馀暇为文及裨补教化这几个方面着手;存史之考察,则主要从润色鸿业、实录贻鉴、入史意识及当时文人对待文史关系的认识这几个方面入手;弘文之考察,首先对崇文局面的形成(以初盛唐时期为重点)以及复古新变氛围下的文人传播意识、当时锐意于文与热衷编集的风气等作了探讨,其次对崇文局面中的文人意气之争进行了例析,最后对唐五代文人言论中纯粹以文章不朽的观点作了分析;诉情之考察,则就闲适馀暇的娱情、悲愁忧思之际的感伤、隐逸时的遁世之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第三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影响下的传播行为与著述活动进行了辨析(第四章)。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观点,意识作为意向性的体验,具有针对于对象的指向性;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本章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涉及文人传播意识的意义行为,即有关的著述如类书编纂中诗文的加入,题壁、送别、行卷、诗文征求及文字饮等社会行为中的文学传播内涵,进行了考索;并对文人传播意识的主要意义内容、意指对象,即他们的审美性创作与实用性创作,以及文本的指向(读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唐五代文学极盛与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之下,当时文人的著述与社会行为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诗、赋等审美性创作形式渐趋精丽工整,诗、赋题下小序与苦吟等的出现,也意味着文人对于审美创作在传播方面的重视;书信、壁记、碑铭、判词等实用性创作形式,也都出现文学化的倾向。另外,在文本指向的对象即读者发生变化时,诗、文的风格也会略微有所改变。这些变化,均体现出文人日益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的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考虑到一种意识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本章分纵向(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社会的)考察两节。纵向方面,重点从儒家传统与文学的发展这两方面来分析。认为儒家传统的积淀,是文人传播意识中存在明道、存史、弘文等因素的主要原因;文学的发展,为文人传播意识中文学因素的增强提供了便利条件。横向方面,重点结合隋唐逐渐兴起的科举取士制度、雕版印刷对传抄的影响,以及佛教的有关启发等进行了考察。认为科举取士为文人提供了立功、成名的极佳捷径,是文人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雕版之出现对图籍、诗文的流传提供了不同于传写的快捷形式,也是文人传播意识自觉化的重要因素;佛教中的译经、讲筵、刻经、藏经等传播形式,给文人以传播上的启发,也触动着文入,使他们在文学传播意识方面有所增强。
     第五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文学史效果进行了思考(第六章)。作为传播意识研究与文学传播研究的目的,回到文学本身是必须的。本章将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关联性思考。为避免因主观叙述带来的不确定,文中主要运用当前社会学中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作品存世数量,以及作家传播意识的强弱与其文学史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考察。认为文人的传播意识(场)可以决定作品的存世数量,但不能决定其文学史地位:决定一位作家地位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其作品的品质。本部分还对文学史中所存在的佚名现象进行了补充性的叙述,以表明文人传播意识在决定其身份存在中所起的一定作用。
The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is an autopsychic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 form of mind about the author and it would existted when the author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ered object (reader,audience).Literati would present different consciousness tendency when they get to judge,select the idea from the intelligence,experience of themselves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concept (e.g., pay attention to Tao, immortality by talking or writing etc.) and the spreading phenomenon showed out. Meanwhile,all these changes of consciousness tendency woule affect the litersti's action about literacy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This paper has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in China over 618~959 A.D..The dissertation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except the exordium and the concluding remark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chapter 2).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has its origins in the desire of known by others with the literature and the potential anxiety of anonymity when they want to be famous.In the essential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literary reputation is bound together with literati's fame and his moralit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raditional ideas.The desire of known by others with the literature is a subjective pursuit that consist of the literature cloud be handed down to later or be spread in contemporary. The two aspect can not be dissevered.The potential anxiety of anonymity which is expressed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relagation literati,as a consideratio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also determines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may have no alternative but to spread by the literature.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sis the phenomenon made by Liu zongyuan as an example of relagation literati.
     The second part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forms of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chapter 3).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e. expressing Tao,writing history,promoting literature and pouring out emotion.About expressing Tao, the paper on the focus of these several aspects which are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e adjustment of the adorning and modesty, creating in the spare time and making up for the enlightenment. About writing history, the paper on the focus of embellishing achievements,recording for historical reference,the consciousness want to be record into the history and the cogni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About promoting literature,the paper first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early Tang dynasty),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atmosphere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in pursuit of new styles,the time ethos concentrating on the literature and conllection. Second,it analysing the literati's contest from animosity.Third,it analysing the literati's opinion about the immortality by writing.About pouring out emotion,the paper give a thinking on the focus of the entertainment mood in spare time,the sentiment mood in sad time and the retiracy idea in reclusive time.
     The third part discriminated the social behaviors and the writing action influenced by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chapter 4).According to Husserl's view,consciousness,as an experience of intentionality, has a directivity for the object.Intentionality involving the behavior of significance, the content of meaning and the object be infered.In terms of this theory,this chapter investigated the literati's behavior of significance about the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i.e.,poems written into the encyclopedia,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in social behavior as题壁,送别,行卷,诗文征求,文字饮,etc.),and analysised the the content of meaning (the aesthetic creation & the practical writing) and the object be infered (i.e. reader) also linking to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literati's writing and social behavior all have many chang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owing literary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the form of aesthetic creation as poems,odes refined gradually,the emergence of the preface and the phenomena of repeated versifying refinement,all means the literati's attention to dissemination of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ther practical writing (as书信,壁记,碑铭,判词,etc.) also turning to the trend of literary-oriented.Furthermore,when the text object be infered i.e. reader has changed the style of the poems will slightly changed.All these changes are reflected the inpact of the growing literary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The fourth part analysed the era background and the social cause of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chapter 5).The produce of a consciousness often have two factors each is historical and social.Take it into account,this chapter can divided two section i.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Vertically,the analysis focus o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The paper consider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s the major reason in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becaus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all these factors as expressing Tao,writing history,promoting literature can exist in the literati's consciousness.On the other side,Literary development provided facilities to enhanced litera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Horizontally,the investig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radual rise of the Sui and Ta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impact of block printing on private copies,and the inspiration of Buddhism.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rovide a best shortcut for the literati's acheievement and fame which is the basic reason that literati scramble for.The emergence of the block printing provide a quick form for the spread of poetry and books.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ion, symposium,carving and printing, tripitaka and other dissemination forms also give an inspiration to literati,and inpelled literati increased awareness of literary dissemination.
     The fifth part thinked about the effects of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on literary history (chapter 6). As a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it is necessary to come back to literature.The chapter have a association thinking on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ti's status in literary history.To avoid uncertainty of the subjective description,this paper use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ten used in current sociology study) for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number of surviving literary works,the intensity & the indiffernt of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historical statu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can determine the number, but can not determine the status in literary history.The main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a literati should be the quality of his work.At last,this chapter have a complementary narrative on the anonymous phenomena in literary history,in order to uncover the decisive role which the literati's dissemination consciousness played in the literati's identity in literary history.
引文
[1]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版,第1页。
    [1]张可礼:《建安文学在当时的传播》,《文史哲》,1984年第5期。
    [2]范之麟:《唐代诗歌的流传》,《唐代文学论丛》,总第5、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宋红:《黄庭坚诗在日本》,《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4]叶美妏:《唐代的文学传播活动研究》,硕士论文,台湾淡江大学中文所,1991年。
    [5]王兆鹏:《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6]王星:《宋代石刻与文学》,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
    [7]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8]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9]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2]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1]李永平:《古典文学传播研究刍议》,《光明日报》,2005年7月29日。
    [2]陈文忠:《文学理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
    [4]赵建国:《文学传播研究现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邱美琼:《新时期以来古典文学传播研究述略》,《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李永平、杨莹:《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方学森:《近五年(2002—2006)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综述》,《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黄海:《从传播方式看宋词词体特征变化》(《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期);赵兴勤:《论魏晋至五代各类伎艺的发展与传播的新变——中国古代戏曲传播史论之十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马丽娅:《西汉楚辞传播接受的途径与方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6期);李蕊芹:《(西游记)在明代的文本传播》(《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王志峰:《明清时期(琵琶记)的传播》(《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谭新红:《宋词的书册传播》(《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吴淑玲:《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王佺:《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毛峰:《准古酌今:经典性生成的传播机制》(《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2]薛泉:《李东阳的文学传播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郑华珍、刘蓉:《论白居易的自觉传播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曹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马承五:《唐代诗文的编集与传播》,《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1]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富仁:《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读书》,2004年第5期。
    [4]陈平原:《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以北大诸君的学术思路为中心》,《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9日。
    [5]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5期。
    [6]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7]郭延礼:《传媒、稿酬与中国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1]谢鼎新:《当代文学的传播学视角观照》,《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111页。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1]傅璇琮:《唐翰林学士史料研究劄记》,《唐翰林学士传论》,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3][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译者的话”,第2页。
    [1]张柬之:《对贤良方正策》,《全唐文》卷17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5页。按,此语或本自《荀子》卷17《性恶》篇,原文为“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节者,准也;征者,验也。(参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0页。)
    [2]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
    [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0~471页。
    [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79页。
    [2]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13《超奇第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07页。
    [1]萧绎:《金楼子·立言》,知不足斋丛书本第九集。
    [2]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另外,余先生还著有《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0年版),亦可供参考。
    [3]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文人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论述,但在史料上尚须充实支撑,因为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是一个底蕴较为深厚的阶层理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并不同意龚鹏程将文人作为一个独立阶层的处理方式。在人的阶层处理上,我宁可选择历史研究者的处理方式,比如,《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吴丽娱、冻国栋、黄正建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2~17页)中按等级(阶级)的划分,将当时的整个社会按阶层分为土地拥有者(地主)、农、工、商。细分地主又可分为:1、皇帝、皇室、皇族外戚;2、勋贵、士族、衣冠户:3、品官、使职差遣人员;4、少数宦官;5、寺观地主;6、庶民地主(人数最多,又可分为寄庄户即外乡寄居地主如卸任官僚、形势户即豪强地主、工商地主即投资土地者三类)。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文人出自以上的地主阶层,绝少有文人出于农、工之家者。商人中的富商与中商之家或许也会产生一些入仕文人(如孙光宪《北梦琐言》卷3所记毕諴、陈会,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62页)。另有一些奴婢仆役之家,更难以产生文人。
    [4]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云:“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所指即是辞藻、声律与情感。知不足斋丛书本。
    [5]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页。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裴度:《寄李翱书》,《全唐文》卷53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62页。
    [4]曹丕:《与吴质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5]颜之推著、王利器校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7页。
    [1]颜之推著、王利器校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7页。
    [2]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29,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中华再造善本。
    [3]朱熹:《王氏续经说》,《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7,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四部丛刊本。
    f4]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13《超奇第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06页。
    [5]颜之推著、王利器校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4页。
    [6]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第2290页。
    [1][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7页。
    [2]叶燮:《原诗·内篇下》,丁福保辑《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9页。
    [3]萧统:《文选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4]刘义庆著、徐震堮校注:《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页。
    [5]《毛诗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
    [6]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7]萧绎:《金楼子·立言》,知不足斋丛书本第九集。
    [8]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2《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7页。
    [9]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全唐文》卷295,第2986页。
    [10]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11]王国维语,《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页。
    [12]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1]钱钟书:《论文人》,《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
    [2]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论语·述而》,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41《礼记·乐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0页。
    [5]《中庸》,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页。
    [6]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页。
    [7]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1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53页。
    [1]班固撰:《答宾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2页。
    [2]扬雄本人也曾“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汉书》卷87下《扬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3页),详后。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3页。
    [4]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5]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6][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中国诗论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7]可参考龚克昌《论汉赋》(《文史哲》,1981年第]期)、《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文史哲》,1988年第5期),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等文章。
    [8]刘劭撰:《人物志·流业第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1页。
    [1]孔颖达:《毛诗正义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1页。
    [2]吕思勉:《诗无作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钱穆:《读文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3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97页。
    [4]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5]李肇:《唐国史补》,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6]《唐国史补》后文有云:“贤士得其大者,故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而张睢阳、元鲁山有焉,刘辟、元翛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1]彭定求等纂:《全唐诗》卷36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50页。
    [2]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7~358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4页。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4页。
    [5]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6]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7]《全唐文》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图书馆学家谢拉语,袁咏秋等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3]长孙无忌:《律疏议序》,《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2页。
    [4]孔颖达:《礼记·曲礼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29页下。
    [1]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2]长孙无忌:《律疏议序》,《全唐文》卷136,第1382页。
    [3]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页。
    [4]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5]李延寿:《上南北史表》,《全唐文》卷154,第1571-1572页。
    [6]虞世南:《书旨述》,《全唐文》,第1400页。
    [7]陈彭年:《广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中华再造善本。
    [1]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1期,第79页。
    [2]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页。
    [3]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卷26《养生主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5页。
    [4]《春秋左传·昭公四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35页下。
    [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卷9,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5页。
    [6]《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79页中。
    [7]《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7页中。
    [8]《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下。
    [9]阮氏之论、章氏之驳,见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0]《论语·卫灵公》,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9页。
    [1]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4页。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9页。
    [31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87《李斯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61页。
    [4]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4页。
    [5]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6]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1]萧统:《文选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1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页。
    [4]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全唐文》卷575,第5813页。
    [5]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讳愈文集序》,《全唐文》卷744,第7697页。
    [6]周敦颐:《通书·文辞》,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页。
    [1]杜佑:《进通典表》,《全唐文》卷477,第4871页。
    [2]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1《逢遇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页。
    [3]李煜:《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全唐文》卷128,第1285页。
    [4]《论语·为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1]郭庆藩注释:《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7~223页。
    [2]独孤及:《阮公啸台颂序》,《全唐文》卷384,第3903页。
    [3]魏征:《论时政疏》,《全唐文》卷139,第1409页。
    [4]姚崇:《扑满赋》,《全唐文》卷206,第2079页。
    [5]宋璟:《梅花赋》,《全唐文》卷207,第2089页。
    [6]元结:《喻友》,《全唐文》卷383,第3887页。
    [7]元结:《送王及之容州序》,《全唐文》卷381,第3873页。
    [8]颜真卿:《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全唐文》卷338,第3426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8《崔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27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29《崔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76页。
    [3]令狐楚:《刻苏公太守二文记》,《全唐文》卷543,第5507页。
    [4]参《资治通鉴》卷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司马光论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15页。
    [5]刘知几:《思慎赋》,《全唐文》卷274,第2778页。
    [6]于邵:《词场箴》,《全唐文》卷429,第4371页。
    [1]王绩:《无心子传》,《全唐文》卷132,第1326页。
    [2]魏征:《论君子小人疏》,《全唐文》卷140,第1421页。
    [3]《论语·颜渊第十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4]韩非撰、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卷9《内储说上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0页。
    [51卢照邻:《对蜀父老问》,《全唐文》卷167,第1706页。
    [6]《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1页。
    门元结:《自箴》,《全唐文》卷382,第3881页。
    [8]元结:《喻友》,《全唐文》卷383,第3887页。
    [1]崔宏庆:《解诘论》,《全唐文》卷947,第9837页。
    [2]虞世南:《劝学篇》,《全唐文》卷138,第1402页。
    [3]李翰:《三名臣论》,《全唐文》卷431,第4382页。
    [4]梁肃:《周公瑾墓下诗序》,《全唐文》卷518,第5263页。
    [5]徐铉:《答左偃处士书》,《全唐文》卷881,第9209页。
    [6]司马迁撰:《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7页。
    [7]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唐文》卷238,第2412页。
    [8]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全唐文》卷325,第3292页。
    [9]赵翼:《瓯北诗话》卷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按,此为赵氏论吴梅村叙事歌行之语。
    [1]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9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75页。
    [2]王溥撰:《唐会要》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01页。太宗《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亦载于《全唐文》卷7,第81页。
    [3]符载:《上西川韦令公书》,《全唐文》卷688,第7047页。
    [4]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57页。
    [2]杜甫:《无家别》,《全唐诗》卷21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84页。
    [3]《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页);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342,第3471页)。
    [4]唐德宗:《令画中宗以后功臣于凌烟阁诏》,《全唐文》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4-565页。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12-5513页。
    [6]唐昭宗:《改元天复赦文》,《全唐文》卷92,第959~963页。
    [7]阙名《准勅修凌烟阁奏》题下小注云:“应顺元年闰正月集贤院”,《全唐文》卷972,第10083页。
    [1]孔颖达被图形凌烟阁,在贞观十八年,见《旧唐书》卷73《孔颖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03页)。
    [2]崔损:《凌烟阁图功臣赋》,《全唐文》卷476,第4861页。
    [3]崔文见上注,吕温《凌烟阁勋臣颂》,《全唐文》卷629,第6343页。
    [4]李贺《南园》其五,《全唐诗》卷39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01页。
    [5]《全唐诗》卷70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082页。
    [6]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41页。
    [1]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6-347页。
    [2]白居易《题旧写真图》诗:“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全唐诗》卷430,第4751页。
    [3]张籍《赠赵将军》诗:“当年胆略已纵横,每见妖星气不平。身贵早登龙尾道,功高自破鹿头城。寻常得对论边事,委曲承恩掌内兵。会取安西将报国,凌烟阁上大书名。”《全唐诗》卷385,第4337页。
    [4]鲍溶《赠远》诗:“辛苦关西车骑官,几年旌节客河兰。金泥舞虎精神暗,银缕交龙气色寒。欲和古诗成窦锦,倍悲秋扇损齐纨。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全唐诗》卷486,第5519页。
    [5]杜牧《寄远》诗:“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己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全唐诗》卷526,第6030页。
    [6]许浑《寄远》诗,见《全唐诗》卷536,第6126页。
    [7]张祜《咏史》其二:“留名鲁连去,于世绝遗音。尽爱聊城下,宁知沧海深。偶然飞一箭,无事在千金。回望凌烟阁,何人是此心。”《全唐诗》卷510,第5815页。
    [8]刘驾:《送征夫》,《全唐诗》卷585,第6776页。
    [9]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67页。
    [10]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4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44页。
    [1]文莹:《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页。
    [2]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2页。
    [3]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其一,《全唐诗》卷83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412页。
    [4]吴融:《禅月集序》,《全唐文》卷820,第8642页。
    [5]昙域:《禅月集后序》,《全唐文》卷922,第9605页。
    [1]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其二,《全唐文》卷284,第2887页。
    [2]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其一,《全唐文》卷284,第2886页。
    [3]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其二,《全唐文》卷284,第2887页。
    [4]《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下。
    [5]李观:《与右司赵员外书》,《全唐文》卷533,第5407页。
    [6]《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19页。
    [7]柳冕:《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全唐文》卷527,第5357页。
    [8]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卷388,第3945页。
    [1]刘师培:《论文杂记》,《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0页。
    [2]《全唐文序》,《全唐文》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宋之问:《祭杨盈川文》,《全唐文》卷241,第2440页。
    [4]李华:《著作郎厅壁记》,《全唐文》卷316,第3204页。
    [5]令狐德棻:《请修近史奏》,《全唐文》卷137,第1388页。
    [2]参与《氏族志》撰写的有四人: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他们分别代表了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南方士族与河西士族。
    [3]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参王溥撰:《唐会要》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1页。
    [5]参《旧唐书》卷71《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49、2550页。
    [6]太宗:《奖魏征编注戴氏礼诏》,《全唐文》卷9,第106页。
    [1]王溥撰:《唐会要》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1页。
    [2]太宗:《修晋书诏》,《全唐文》卷8,第94页。
    [3]李延寿:《北史》卷100《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4]王溥撰:《唐会要》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2页。
    [1]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全唐文》卷554,第5609页。
    [2]权德舆:《为齐相公让修国史表》,《全唐文》卷485,第4953页。
    [3]李元紘:《请令张说吴兢就史馆修史奏》,《全唐文》卷300,第3040页。
    [4]王溥撰:《唐会要》卷63、64,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3页。
    [1]李肇:《翰林志序》,《全唐文》卷721,第7415页。
    [2]孔平仲:《续世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1]褚亮:《十八学士赞》,《全唐文》卷147,第1486页。
    [2]王觌:《十八学士图记》,《全唐文》卷269,第2732页。
    [3]王溥撰:《唐会要》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14页。
    [4]权德舆:《昭文馆大学士壁记》,《全唐文》卷494,第5037页。
    [1]韩愈:《送郑十校理序》,《全唐文》卷556,第5627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0《上官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3]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23页。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28,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347页。
    [5]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6页。
    [6]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6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1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6页。
    [3]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4页。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7页。
    [1]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22页。
    [2]傅璇琮先生著有《唐翰林学士传论》(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考证尤详,可参看。
    [3]王溥撰:《唐会要》卷57《翰林院》,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77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3页。
    [5]韦执谊:《翰林院故事记》,《全唐文》卷455,第4648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4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17页。
    [3]元稹:《翰林承旨学士厅壁记》,《全唐文》卷654,第6646页。
    [4]韦执谊:《翰林院故事记》,《全唐文》卷455,第4648页。按,上文所述“翰林学士”本末,未注明引文出处者,皆从此文所出。
    [5]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8页。
    [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0页。
    [2]太宗:《令州县举孝廉茂才诏》,《全唐文》卷7,第84页。
    [3]王溥撰:《唐会要》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0。
    [4]李奕:《登科记序》,《全唐文》卷536,第5445页。
    [5]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1]《全唐文》卷355,第3602页。
    [2]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全唐文》卷443,第4520页。
    [3]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3页。
    [4]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5]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6]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全唐文》卷368,第3735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00、5005、5006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20页。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86-5787页。
    [4]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7页。
    [5]李华:《正交论》,《全唐文》卷317,第3215页。
    [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2]郑玄注《仪礼》,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徐氏刻三礼本。
    [3]王溥撰:《唐会要》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98页。以下有关乡饮酒礼的变迁,参此书者,括于引文后,不再出注。
    [4]诏令全文,见《全唐文》卷5,第63页。《唐会要》于“州县长官,亲率长幼”之后,另多八字:“齿别有序,递相劝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98页。
    [1]按,傅璇琮先生并未谈及乡饮酒礼的古今演变,而径将此礼与贡举相联系,所以才会有饯送月份上的疑问。见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第50~52页。
    [2]刘蜕:《江南论乡饮酒礼书》,《全唐文》卷789,第8258页。
    [3]后唐明宗:《复乡饮酒礼敕》,《全唐文》卷111,第1137页。
    [4]杜佑《通典》卷130《礼九十·乡饮酒》云:“乡饮酒之礼,刺史为主人。先召乡之致仕有德者谋之。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341页。)
    [5]韩愈:《知名箴》,《全唐文》卷557,第5643页。
    [1]《论语·公治长》有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页。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3页。
    [3]尸佼著、汪继培辑:《尸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4]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卷10,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6页。
    [5]《论语·子罕第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页。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页。按,柏格森,.法国人,著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导论》,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7页。按,海德格尔的时间意识源自于胡塞尔(可参胡塞尔著、倪梁康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但将时间与存在相联系,仍应视为始自海德格尔。
    [3]按,青铜时代的钟鼎文字本身也带有存留之意,但这与西方的羊皮卷一样,更多地是因为书写材料的限制所致,不能当做古人时间意识的产生标志。
    [4]《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页。
    [5]屈原:《离骚》,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
    [6]王羲之:《兰亭诗序》,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4页。
    [2]柳冕:《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全唐文》卷527,第5355页。
    [1]上官仪:《为李秘书上祖集表》,《全唐文》卷155,第1583页。
    [2]司马迁撰:《史记》卷117《司马相如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02页。
    [3]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唐文》卷181,第1846页。
    [1]桓谭著、朱谦之校:《新论·闵友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韩愈:《读荀》,《全唐文》卷559,第5656页。
    [3]刘知几著、浦起龙等:《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4]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13《超奇第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5页。
    [5]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40下《班固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86页。
    [6]房玄龄等撰:《晋书》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5页。
    [1]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6~2377页。
    [2]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第一》,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3]《全唐文》卷373,第3798页。
    [4]《全唐文》卷732,第7549页。
    [5]《全唐诗》卷36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63页。
    [6]《全唐诗》卷38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23页。
    [7]《全唐诗》卷30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33页。
    [8]《全唐文》卷508,第5164~5165页。
    [1l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4页。
    [2]萧统:《文选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3]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全唐文》卷575,第5813页。
    [4]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5]曹丕:《与吴质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全唐文》卷315,第3200页。
    [2]《全唐文》卷289,第2934页。
    [3]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卷388,第3945页。
    [5]李华:《与表弟卢复书》,《全唐文》卷315,第3194页。
    [6]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4页。
    [7]《论语·宪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8页。
    [8]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6页。
    [9]梁肃:《祭独孤常州文》,《全唐文》卷522,第5306页。
    [1]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全唐文》卷518,第5261页。
    [2]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全唐文》卷518,第5261页。
    [3]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全唐文》卷518,第5260页。
    [4]权德舆:《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全唐文》卷489,第4995页。
    [5]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全唐文》卷489,第4999页。
    [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3页。
    [2]刘知几:《自叙》,《全唐文》卷274,第2789页。
    [1]王溥撰:《唐会要》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4页。
    [2]李白:《泽畔吟序》,《全唐文》卷349,第3540页。
    [4]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全唐文》卷238,第2402页。
    [1]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全唐文》卷677,第6920页。
    [1]吴兢著:《贞观政要》第7卷《文史第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页。
    [2]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序》中谈到:“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唐宋人的统计,约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3]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22页。
    [4]参《唐才子传》卷6《张祜传》,辛文房著、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1页。
    [5]韩愈:《复志赋》,《全唐文》卷547,第5542页。
    [6]韩愈《答窦秀才书》有“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之语,可证之。见《全唐文》卷551,第5579页。
    [1]韩愈:《答窦秀才书》,《全唐文》卷551,第5579页。
    [2]韩愈:《闵己赋》,《全唐文》卷547,第5543页。
    [3]韩愈:《闵己赋》,《全唐文》卷547,第5543页。
    [4]吴文治:《柳宗元简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页。
    [5]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2年版,第387页。
    [6]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全唐文》卷807,第8488页。
    [7]苏轼:《评韩柳诗》,《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09页。
    [8]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24页。
    [9]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本节部分所引柳氏诗文,未注明出处者俱见《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元好问:《论诗绝句》,郭绍虞集解、笺释《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2页。
    [2]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1]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全唐文》卷573,第5789页。
    [2]柳宗元:《祭从兄文》,《全唐文》卷593,第5993页。
    [3]柳宗元:《送文郁师序》,《全唐文》卷579,第5853页。
    [4]柳宗元:《送澥序》,《全唐文》卷578,第5844页。
    [5]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全唐文》卷573,第5789页。
    [1]柳宗元:《上襄阳李仆射想献唐雅诗启》,《全唐文》卷576,第5822页。
    [2]柳宗元:《上严东川寄剑门铭启》,《全唐文》卷576,第5824页。
    [3]王凤玲:《唐代书信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
    [1]郑处诲:《明皇杂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81页。
    [2]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全唐文》卷348,第3529页。
    [1]柳宗元:《与顾十郎书》,《全唐文》卷574,第5796页。
    [1]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3~104页。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2《原道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3页。
    [3]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9页。
    [4]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6页。
    [1]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3]《论语·子罕集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0页。
    [4]《周易·贲》,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页。
    [5]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32《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9页。
    [6]牛希济:《文章论》,《全唐文》卷845,第8877页。
    [1]《全唐文》卷4,第49页。
    [2]《全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
    [3]王溥撰:《唐会要》卷65,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24页。
    [4]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76《文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5]太宗:《建三师诏》,《全唐文》卷7,第87页。另据《唐会要》卷26(第489页),知此事在贞观八年。
    [6]《尚书·周官》,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5页。
    [1]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页。
    [2]李肇:《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王勃:《上吏部裴侍郎书》,《全唐文》卷180,第1829页。
    [2]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0页。
    [3]赵嘏:《舒州献李相公》,《全唐诗》卷54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59页。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此序亦有云为卜商(子夏)所作,如五代孙光宪《白莲集序》云:“美刺之说,卜商之序明矣。”(《全唐文》卷900,第9390页。)
    [2]孔颖达:《毛诗正义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1页;《全唐文》卷146,第1475页。
    [3]孔颖达:《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中。
    [4]玄宗:《褒魏知古进诗手制》,《全唐文》卷20,第235页。
    [5]顾陶:《唐诗类选序》,《全唐文》卷765,第7959页。
    [1]沈颜:《登华旨》,《全唐文》卷868,第9090页。
    [2]《论语·述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
    [3]《论语·学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
    [4]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4页。
    [5]曹丕:《与吴质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1]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页。
    [2]萧统:《文选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3]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5页。
    [4]《全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
    [5]太宗:《临层台赋》,《全唐文》卷4,第46页。
    [6]太宗:《感旧赋》,《全唐文》卷4,第47页。
    [1]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全唐诗》卷3,第34页。
    [2]玄宗:《同二相己下群官乐游园宴》,《全唐诗》卷3,第35页。
    [3]张说:《送工部尚书弟赴定州诗序》,《全唐文》卷225,第2272页。
    [4]皇甫湜:《答李生第一书》,《全唐文》卷685,第7020页。
    [5]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全唐文》卷321,第3250页。
    [6]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全唐文》卷337,第3415页。
    [7]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66页。
    [1]王勃:《平台秘略论·文艺》,《全唐文》卷182,第1855页。
    [2]尚衡:《文道元龟》,《全唐文》卷394,第4014页。
    [1]《全唐文》卷281,第2850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0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78页。
    [3]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4]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隋书》卷66《李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页。
    [1]王溥撰:《唐会要》卷65,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24页。
    [2]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6~6247页。
    [4]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全唐文》卷436,第4452页。
    [5]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全唐文》卷437,第4460页。
    [1]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释僧祜、道宣:《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全唐文》卷295,第2986页。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4]傅奕:《请废佛法表》,《全唐文》卷133,第1345页。
    [1]傅奕:《请除释教疏》,《全唐文》卷133,第1347页。
    [2]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01、6002页。
    [3]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全唐文》卷548,第5552页。)
    [4]李宽:《僧道拜君亲议状》,《全唐文》卷168,第1724页。
    [5]谢祜:《沙门应拜君亲议状》,《全唐文》卷187,第1897页。
    [6]豆卢暕:《释道拜君亲议状》,《全唐文》卷200,第2028页。
    [7]韩愈:《论佛骨表》,《全唐文》卷548,第5553页。
    [1]高彦休:《唐阙史》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7页。
    [2]沙门不敬王者,由东晋名僧慧远首倡,见《弘明集》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98,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7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页。
    [3]太宗:《贬萧瑀手诏》,《全唐文》卷8,第97页。此事在贞元十七年(643)后不久,时萧瑀为太子太保、
    宋国公,可详参《旧唐书》卷63《萧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03页)。
    [4]武则天:《释教在道法上制》,《全唐文》卷95,第981页。
    [5]王溥撰:《唐会要》卷47、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绪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2]薛孤吴仁:《僧道拜君亲议状》,《全唐文》卷201,第2029页。
    [3]贺兰敏之:《僧道拜君亲议》,《全唐文》卷239,第2423页。
    [4]彦悰:《沙门不应拜俗总论》,《全唐文》卷905,第9447页。
    [1]《全唐文》卷8,第94页。
    [2]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4页。
    [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59《张衡传》注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40页。
    [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注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4页。
    [5]太宗:《建三师诏》,《全唐文》卷7,第87页。
    [1]曹植:《求自试表》,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9页。
    [2]曹植:《请招降江东表》,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玄宗:《授萧嵩集贤院学士修国史制》,《全唐文》卷22,第263页。
    [4]陈叔达:《答王绩书》,《全唐文》卷133,第1336页。
    [5]孙樵:《孙氏西斋录》,《全唐文》卷795,第8332页。
    [6]高宗:《简择史官诏》,《全唐文》卷13,第158页。
    [7]张鷟《监修国史刘济状称修史学士李吉甫多行虚饰不据实状有善不劝有恶不惩得财者入史无财者删削褒贬不实非良史之体》,《全唐文》卷172,第1764页。
    [1]朱子奢:《谏欲观起居纪录表》,《全唐文》卷135,第1361页。
    [2]贾至:《诏天下搜贤俊制》,《全唐文》卷366,第3720页。
    [3]李延寿:《上南北史表》,《全唐文》卷154,第1571页。
    [4]吴兢:《请总成国史奏》,《全唐文》卷298,第3024页。
    [5]班固:《两都赋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6]太宗:《奖魏征编注戴氏礼诏》,《全唐文》卷9,第106页。
    [7]玄宗:《授张说中书令制》,《全唐文》卷20,第237页。
    [1]王溥撰:《唐会要》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44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2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02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93、3000页。
    [4]王溥撰:《唐会要》卷57,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81页。
    [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7页。
    [1]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全唐文》卷226,第2284页。
    [2]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全唐文》卷227,第2290页。
    [3]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25页。
    [4]李峤:《自叙表》,《全唐文》卷246,第2494页。
    [5]刘蜕:《投知己书》(一作《与大理杨卿书》),《全唐文》卷789,第8252页。
    [1]崔祜甫:《齐昭公崔府君集序》,《全唐文》卷409,第4191页。
    [2]李商隐:《上河东公第二启》,《全唐文》卷778,第8118页。
    [3]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全唐文》卷322,第3266页。
    [4]上官婉儿:《驾幸三会寺应制》,《全唐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页。
    [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88页。
    [2]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0~961页。
    [3]刘知几撰、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8页。
    [5]施丁:《刘知几“实录”论》,《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严挺之:《自撰墓志》,《全唐文》卷280,第2844页。
    [2]李适之:《请宣付太子诸王词翰表》,《全唐文》卷304,第3091页。
    [3]蔡孚:《请宣付御制春雪台望诗编入国史奏》,《全唐文》卷304,第3095页。
    [4]皇甫湜《编年纪传论》,《全唐文》卷686,第7030页。
    [5]李延寿:《上南北史表》,《全唐文》卷154,第1571页。
    [6]吴兢:《请总成国史奏》,《全唐文》卷298,第3024页。
    [1]赵莹:《论修唐史奏》,《全唐文》卷854,第8963页。
    [2]赵莹:《请修唐史奏》,《全唐文》卷854,第8963页。
    [3]贾纬:《上<唐年补遗录>奏》,《全唐文》卷856,第8982页。
    [4]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全唐文》卷480,第4903页。
    [5]孔颖达:《春秋正义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98页。
    [1]魏征:《群书治要序》,《全唐文》卷141,第1431页。
    [2]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7页。
    [3]张说:《与魏安州书》,《全唐文》卷224,第2265页。
    [1]权德舆:《答杨湖南书》,《全唐文》卷489,第4992页。
    [2]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刘知几:《史通》内篇《序例》第十,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目录”第36~38页。
    [5]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目录”第27页。
    [1]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目录”第10页。
    [2]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目录”第11~12页。
    [3]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目录”第9页。
    [4]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目录”第24~25页。
    [5]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目录”第10页。
    [6]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目录”第14~15页。
    [7]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目录”第63~66页。
    [1]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目录”第66~68页。
    [2]王溥撰:《唐会要》卷63《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90页。
    [3]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全唐文》卷573,第5790页。
    [4]宋之问:《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全唐文》卷241,第2433~2434页。
    [1]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5页。
    [2]李翰:《进张巡中丞传表》,《全唐文》卷430,第4376页。
    [3]权德舆:《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谥议》,《全唐文》卷488,第4988页。
    [4]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62《独孤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90页。
    [5]杜牧:《上安州崔相公启》,《全唐文》卷752,第7800页。
    [1]刘昫:《文苑表》,《全唐文》卷853,第8951页。
    [3]颜荛:《颜上人集序》,《全唐文》卷829,第8730页。
    [1]颜荛生平,未见诸史载,今据“江苏文化数据库”录,以补未备。网址:http://www2.jslib.org.cn/was40/detail?record=1&primarykeyvalue=rowid%3D046FA17B8.00000E56.1E83&chan nelid=8038;其任中书舍人,兼判史馆,见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68《崔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版,第900页。
    [2]刘子玄:《自叙》,《全唐文》卷274,第2789-2792页。
    [3]刘知几撰、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4]《史通·叙事》云:“史之为务,必借于文”,《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1]刘知几撰、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2]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226页。
    [3]清代章学诚可称此说之代表人物,其所著《文史通义》即出于此意。然章氏之着眼点仍在于史,是其将“史”泛化的结果。
    [4]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4页。
    [5]刘知几撰、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6]李华:《著作郎厅壁记》,《全唐文》卷316,第3204页。
    [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4页。
    [2]《全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
    [3]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30页。
    [5]关于张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可参熊礼汇:《开元文风走向论》,《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25页。
    [1]王泠然:《论荐书》,《全唐文》卷294,第2980页。
    [2]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55页。
    [4]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全唐文》卷292,第2964页。
    [5]《论语·八佾》,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6]刘晌:《旧唐书》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7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6《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29页。
    [2]玄宗朝始终存在着与“用吏治”与“用文学”的朋党之争,具体可参李中华先生《评唐玄宗朝“吏治与文学之争”——兼论盛唐气象的形成及其历史意蕴》(《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3]王泠然:《论荐书》,《全唐文》卷294,第2980页。
    [5]陈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7]韩愈《答李翊书》云:“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全唐文》卷552,第5587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编第7章第5节:“韩愈派诗人,自孟郊、张籍以次,都各有成就,他们的共同点是戛戛独造,异乎流俗。”(《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韩愈:《答刘正夫书》,《全唐文》卷553,第5600页。
    [2]韩愈:《伯夷颂》,《全唐文》卷547,第5544页。
    [3]韩愈:’《答张籍书》,《全唐文》卷551,第5577页。
    [4]韩愈:《重答张籍书》,《全唐文》卷551,第5578页。以下引文同,不另出注。
    [1]章太炎:《黄季刚墓志铭》,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2]韩愈:《答李翊书》,《全唐文》卷552,第5587页。
    [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4]郑华珍、刘蓉:《论白居易的自觉传播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长恨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1]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90~6891页。
    [2]白居易:《序洛诗序》,《全唐文》卷675,第6897页。
    [1]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全唐文》卷676,第6908页。
    [2]韩愈:《答窦秀才书》,《全唐文》卷551,第5579页。
    [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1]柳宗元:《答吴陵论<非国语>书》,《全唐文》卷574,第5801页。
    [2]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6页。
    [3]陶岳撰:《五代史补》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卷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5页。
    [1]罗隐:《投知书》,《全唐文》卷894,第9333页。
    [2]罗隐:《谗书序》,《全唐文》卷895,第9344页。
    [3]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131《李知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31页。
    [4]罗隐:《答贺兰友书》,《全唐文》卷894,第9333页。
    [5]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7~1756页。
    [6]刘师培:《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页。
    [7]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35《经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5页)。按,《隋书·经 籍志》曰:“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当指东汉王逸己编《楚辞》之事。然汉至南梁,其间文集之编纂,尚属稀见。
    [1]吕才:《东皋子后序》,《全唐文》卷160,第1638页。
    [2]从《全唐文》收录来看,独孤及所撰集序有《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3940)、《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3941)、《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3945)等。
    [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92页。
    [5]《全唐文》卷675,第6898页。
    [6]《全唐文》卷675,第6897页。
    [7]《全唐文》卷675,第6897页。
    [8]《全唐文》卷676,第6905页。
    [9]《全唐文》卷676,第6905页。
    [10]《全唐文》卷676,第6908页。
    [11]《全唐文》卷676,第6905页。
    [12]《全唐文》卷677,第6920页。
    [1]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后序》,《全唐文》卷675,第6897页。
    [2]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443页。
    [3]有关文人行卷所体现的文人传播意识,后文将有所涉及。
    [4]马承五:《唐代诗文的编集与传播》(《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一文可参看。
    [5]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3页。
    [1]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页。
    [2]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96页。
    [3]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93页。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0记云:“绍威多聚书,至万卷。江东罗隐工为诗,绍威厚币结之,通谱系昭穆,因目己所为诗为《偷江东集》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43页。)
    [1]以上四例,可参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10章《进士行卷与纳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284页。
    [2]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0页。
    [3]李肇:《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67页。
    [1]白居易:《因继集重序》,《全唐文》卷675,第6898页。
    [2]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全唐文》卷677,第6920页。
    [3]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全唐文》卷490,第5003页。按:“而文以时之闻人,序而申之。”《全唐文》中,原断句作“而文以时之,闻人序而申之。”误。
    [1]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2~1284页。
    [2]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页。
    [3]孟棨撰:《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页。
    [4]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注24。
    [1]刘国盈:《韩愈和白居易交流考》,《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42~47页。
    [2]邓新跃:《韩愈白居易文学交游考》,《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第21~24页。
    [3]钱大昕撰:《十驾斋养新录》卷16《卫中立字退之》条,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4]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5]韩愈:《调张籍》,《全唐诗》卷3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14页。
    [6]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卷9,清乾隆二十三年卢见曾雅雨堂刻本。
    [7]白居易:《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全唐诗》卷442,北京:中华书局,]960年版,第4941页。
    [1l韩愈:《芍药歌》,《全唐诗》卷34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69页。
    [2]韩愈:《遣兴》,《全唐诗》卷34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52页。
    [3]方勺:《泊宅编》卷上载:“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高彦休撰:《唐阙史》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康骈撰:《剧谈录》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7页。
    [1]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4页。
    [2]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7~139页。
    [3]刘禹锡、柳宗元与韩愈之交往,详参卞孝萱《刘禹锡与韩愈》,《四川师院学院》,1983年第1期。
    [1]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7页。
    [2]韩愈:《答崔立之书》,《全唐文》卷552,第5586页。
    [1]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全唐文》卷639,第6459页。
    [2]皇甫湜:《韩愈神道碑》、《韩文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87,第7037、7039页。
    [3]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讳愈文集序》,《全唐文》卷744,第7697页。
    [4]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3页。
    [5]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全唐文》卷564,第5715页。
    [6]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8页。
    [7]李翱:《感知己赋并序》,《全唐文》卷634,第6397页。
    [1]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4页。
    [2]按,制举第三等即为甲科,又称敕头。详参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页。
    [3]元和三年制举之始末,可参《旧唐书》卷148《裴垍传》及卷176《李宗闵传》,《新唐书》卷174《牛僧孺传》、卷179《王涯传》亦略记其事。今人傅璇琮并不认为此事揭牛李党争之序幕,参其所著《李德裕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
    [4]皇甫湜:《对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策》,《全唐文》卷685,第7013~7019页,以下策文不再出注。
    [5]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全唐文》卷685,第7022页。
    [6]皇甫湜:《答刘敦质书》,《全唐文》卷685,第7023页。下引同。
    [1]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1~532页。
    [2]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0页。
    [1]今人岑仲勉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1947年。
    [2]李商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全唐文》卷780,第8145页。
    [3]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2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6《元稹传》引,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34页。
    [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4《王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78页。
    [6]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79,第6945页。
    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长恨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1]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0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0页。
    [3]宋之问:《祭杨盈川文》,《全唐文》卷241,第2440页。
    [1]于邵:《华阳属和集序》,《全唐文》卷427,第4347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66页。
    [3]李白:《江上吟》,《全唐诗》卷16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15页。
    [4]牛希济:《文章论》,《全唐文》卷845,第8877页。
    [5]张鷟:《陈情表》,《全唐文》卷172,第1749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9《张荐传》附(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23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95页。
    [1]《全唐文》卷751,第7783页。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4]萧颖士:《赠韦司业书》语,《全唐文》卷323,第3277页。
    [1]陶渊明:《饮酒十二首序》,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6页。
    [2]白居易:《偶题阁下厅》,《全唐诗》卷44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41页。
    [3]韩愈:《送穷文》,《全唐文》卷557,第5640页。
    [4]许浑:《乌丝阑诗自序》,《全唐文》卷760,第7903页。
    [5]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1页。
    [1]韦(?):《才调集序》,《全唐文》卷891,第9305页。
    [2]王勃:《入蜀纪行诗序》,《全唐文》卷180,第1833页。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2《明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
    [4]曹植:《娱宾赋》,徐坚等编纂:《初学记》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9页。
    [5]曹丕:《与吴质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1]刘义庆著、徐震堮校注:《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2]《全唐文》卷181,第1842页。
    [3]《全唐文》卷191,第1926页。
    [4]《全唐文》卷235,第2378页。
    [5]《全唐文》卷241,第2437页。
    [6]白居易《宿张云举院》,《全唐诗》卷46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60页。
    [1]《全唐文》卷556,第5630页。又据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页)中云,“黔府严中丞”为“严譬”(第292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74页。
    [3]刘晌等撰:《旧唐书》卷15(第457页)、卷16(第497页)。《穆宗本纪》载李景俭从建州刺史任复官谏议大夫在长庆元年八月。
    [4]白居易:《杭州刺史谢上表》,《全唐文》卷666,第6773页。另参(日)芳村弘道:《白居易杭州刺史转任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
    [1]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宋之问:《三月三日奉使凉宫雨中禊饮序》亦云:“三月上已,有祓除禊饮者,成俗久矣。挚虞对而不经,束皙言而有礼。”《全唐文》卷241,第2435页。
    [3]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2页。
    [4]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卷4《岁时中》所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论语·先进》,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页。
    [2]《诗经·郑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6页下。
    [3]萧颖士:《蓬池禊饮序》,《全唐文》卷323,第3282页。
    [4]《全唐文》卷241,第2435页。
    [5]《全唐文》卷241,第2436页。
    [6]《全唐文》卷241,第2438页。
    [7]《全唐文》卷323,第3282页。
    [8]《全唐文》卷628,第6337页。
    [9]据宋璟:《三月三日为百官谢赐宴表》,《全唐文》卷207,第2090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25页。
    [3]宋之问:《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全唐文》卷241,第2433~2434页。
    [4]《全唐文》卷628,第6337页。
    [5]王羲之:《兰亭诗序》,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曹丕:《与吴质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7页。
    [2]王勃:《春日孙学士宅宴序》,《全唐文》卷181,第1840页。
    [3]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全唐文》卷556,第5629页。
    [1]韩愈:《上宰相书》,《全唐文》卷551,第5582页。
    [2]韩愈:《与李翱书》,《全唐文》卷552,第5590页。
    [3]韩愈:《荐士》,《全唐诗》卷3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80页。
    [4]《全唐文》卷554,第5604页。
    [5]《全唐文》卷554,第5607页。
    [6]韩愈:《送孟东野序》,《全唐文》卷555,第5612页。
    [7]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91页。以下引文未注明者均出此篇。
    [8]李商隐:《樊南甲集序》,《全唐文》卷779,第8136页。
    [1]宋之问:《祭杨盈川文》,《全唐文》卷241,第2440页。
    [2]白居易:《祭微之文》,《全唐文》卷681,第6906页。
    [3]李峤:《楚望赋》,《全唐文》卷242,第2444页。
    [1]《全唐诗》卷5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9页。
    [2]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5页。
    [3]《全唐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页。
    [4]《全唐诗》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43页。
    [1]《全唐诗》卷16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11页。
    [2]《全唐诗》卷14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3页。
    [3]《全唐诗》卷14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4页。
    [4]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页。
    [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93~5594页。
    [2]太宗:《述圣赋序》,《全唐文》卷10,第119页。
    [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8页。
    [2]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页。
    [3]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页。
    [1]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全唐文》卷131,第1322页。
    [4]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6《杜如晦传》附(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70页)。按,杜淹乃如晦叔父。
    [5]朱桃椎:《茅茨赋》,《全唐文》卷161,第1644页。下引同。
    [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6《朱桃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96页。
    [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6《秦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08页。
    [2]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全唐文》卷490,第5003页。
    [3]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全唐文》卷555,第5615页。
    [1]李翰:《难进论》,《全唐文》卷431,第4384页。
    [1]杜甫:《偶题》,《全唐诗》卷23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09页。
    [2][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附录《中译者术语解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3]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2]如《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叙》就曾指出:“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保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1页上。)
    [3]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
    [4]曹之:《魏晋南北朝类书成因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3期,第8页。
    [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丙部《九流绪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80页)。
    [1]欧阳询:《艺文类聚序》,汪绍楹点校本《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全唐文》卷65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4页。
    [3]《全唐诗》卷55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407页。
    [4]《五代诗话》卷2引《留青日札》云:“项斯云:‘因诗壁重泥’。盖言因壁上题诗,故珍重而不忍泥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全唐诗》卷41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86页。
    [6]《全唐诗》卷52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93页。
    [7]《全唐诗》卷68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03页。
    [1]《全唐诗》卷83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457页。
    [2]《全唐诗》卷8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477页。
    [3]据刘洪生所编《唐代题壁诗》,诗作841首,作者324人,但其所言“壁”,乃是“空间载体”,非专指墙壁,也包括屏风、衣衫,甚至树叶、竹木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全唐诗》卷80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63页。
    [5]《全唐诗》卷80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97页。
    [6]《寒山子诗》,《全唐诗》卷80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86页。
    [7]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1页。
    [8]如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1992)、严纪华《唐人题壁诗研究》(博士论文,台湾文化大学1994)、吴承学的《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马银川《唐宋题壁文学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吕雁《唐代的题诗习俗与全唐诗中的“题壁诗”》(硕士论文,云南大学2005)、方向明《唐代题壁诗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大学2006)等。另在资料方面,有刘洪生所编《唐代题壁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全唐诗》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5页。
    [1]《全唐诗》卷68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09页。
    [2]《全唐诗》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6页。
    [3]《全唐诗》卷44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27页。
    [4]《全唐诗》卷41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84页。
    [5]《饮马长城窟行》,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8页。
    [6]《全唐诗》卷23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56页。
    [7]《全唐诗》卷73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02页。
    [1]《全唐诗》卷27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35页。
    [2]《全唐诗》卷27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52页。按,此诗又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3]孟棨撰:《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1页。
    [4]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17页。
    [5]《全唐诗》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40页。
    [6]《全唐诗》卷6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65页。
    [7]《全唐诗》卷8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2页。
    [8]《全唐诗》卷19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43页。
    [1]《全唐诗》卷3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5页。
    [2]韦渠牟,《旧唐书》卷135(第3728页)、《新唐书》卷167有传(第5109页)。
    [3]《全唐诗》卷36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97页。
    [4]《全唐诗》卷68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51页。
    [5]《全唐诗》卷33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99页。
    [6]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2册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2页。
    [7]《全唐诗》卷3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77页。
    [8]《全唐诗》卷43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46页。
    [1]《全唐文》卷676,第6900页。
    [2]《全唐诗》卷45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21页。
    [3]《全唐诗》卷57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39页。
    [4]《全唐诗》卷46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93页。
    [5]《全唐诗》卷43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94页。
    [6]《全唐诗》卷44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043页。
    [7]《全唐诗》卷45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58页。
    [8]《全唐诗》卷4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03页。
    [1]《全唐诗》卷41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87页。
    [2]《全唐诗》卷4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03页。
    [3]《全唐诗》卷4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49页。
    [4]《全唐诗》卷43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70页。
    [5]葛立方撰:《韵语阳秋》,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02页。
    [6]《全唐诗》卷46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60页。
    [7]《全唐诗》卷45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46页。
    [8]《全唐诗》卷45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66页。
    [9]《全唐诗》卷4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14页。
    [10]《全唐诗》卷43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40页。
    [1]《全唐诗》卷13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63页。
    [2]《全唐诗》卷22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12页。
    [3]《全唐诗》卷3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9页。
    [4]《全唐诗》卷41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73页。
    [5]《全唐诗》卷3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9页。
    [6]《全唐诗》卷33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19页。
    [7]《全唐诗》卷34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61页。
    [8]《全唐诗》卷15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01页。
    [9]《全唐诗》卷34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10页。
    [10]《全唐诗》卷56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93页。
    [11]《全唐诗》卷36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22页。
    [12]《全唐诗》卷40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06页。
    [13]《全唐诗》卷59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56页。
    [1]《全唐诗》卷41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77页。
    [2]《全唐诗》卷40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05页。
    [3]《全唐诗》卷44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49页。
    [4]《全唐诗》卷34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62页。
    [5]《全唐诗》卷35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43页。
    [1]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3页。
    [2]蔡正孙:《诗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9页。
    [3]《全唐诗》卷66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643页。
    [4]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869页。
    [5]《全唐诗》卷35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53页。
    [6]《全唐诗》卷27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58页。
    [7]《全唐诗》卷32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0页。
    [8]《全唐诗》卷33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36页。
    [1]《全唐诗》卷34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39页。
    [2]《全唐诗》卷55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68页。
    [3]《全唐诗》卷54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30页。
    [4]《全唐诗》卷4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43页。
    [5]《全唐诗》卷20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39页。
    [6]《全唐诗》卷24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05页。
    [7]《全唐诗》卷54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09页。
    [8]三篇文章是:《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大父相国高平公萧斋记》。参张彦远:《法书要录》卷3,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36页。
    [9]赵构:《翰墨志》,百川学海本。
    [10]《全唐诗》卷35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51页。
    [1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34页。
    [1]《全唐诗》卷57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726页。
    [2]《全唐诗》卷43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68页。
    [3]《全唐诗》卷40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06页。
    [1]《荀子·大略》篇句云“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7页。)
    [2]萧绎:《金楼子》,知不足斋丛书本第九集。
    [3]宋之问:《袁侍御席饯永昌独孤少府序》,《全唐文》卷241,第2438页。
    [4]李白:《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全唐文》卷349,第3537页。
    [5]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全唐文》卷325,第3297页。
    [6]张说《送严少府赴万安诗序》有云:“顾瞻周道载怀京邑,绮筵临路而告别,朱盖倾城而出饯。衣冠成市,翰墨为林,增乐府于蜀道,嗣文集于金谷。”《全唐文》卷225,第2274页。
    [7]张说:《送工部尚书弟赴定州诗序》,《全唐文》卷225,第2272页。
    [8]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2页。
    [9]白居易:《送侯权秀才序》,《全唐文》卷675,第6897页。
    [1][美]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威廉·波特(William E. Porter)著:《传播学概论(第2版)》(Men,Women,Messages,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2nd ed., New York,198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英文版,第110页。
    [2]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3]王新才:《中国目录学:理论、传统与发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2]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3]刘义庆著、徐震堮校注:《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4]姚思廉撰:《梁书》卷50《刘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2页。
    [5]李商隐:《献相国京兆公启》,《全唐文》卷778,第8115页。
    [6]程千帆撰:《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8~2959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8页。
    [4]王溥撰:《唐会要》卷58《考功员外郎》,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09~1010页。
    [5]周墀:《贺王仆射诗序》,《全唐文》卷739,第7639页。
    [1]参《新唐书》卷182本传(第5370页),《旧唐书》卷176本传(第4571页),宋陈思《书小史》。
    [2]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2页。
    [3]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上。
    [4]权德舆:《兵部郎中杨君集序》,《全唐文》卷489,第4996页。
    [5]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全唐文》卷610,第6169页。
    [6]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卷63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7382页。
    [7]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222页。当然,这并非一个完整的名单,而且还有一些副主考也是文人干谒行卷的对象。
    [8]程大昌《演繁露》卷七《唐人行卷》,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9]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10]元结:《文编序》,《全唐文》卷381,第3872页。
    [11]元结自序并未言侍郎杨公之名,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云:“次山见举于弱夫苏氏,始有 名:见取于公浚杨公,始得进士第:见憎于第五琦、元载”(《全唐文》卷779,第8135页);皮日休《文薮序》亦记载:“比见元次山纳文编于有司,侍郎杨公浚见文编叹曰:‘上第污元子耳。’”(《全唐文》卷796,第8352页。)此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10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1]关于“通榜”,可参《唐摭言》卷8《通榜》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亦可参《唐代科举与文学》第9章《知贡举》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2]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全唐文》卷553,第5598页。
    [4]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5]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全唐文》卷674,第6883页。
    [6]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7]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1页。
    [1]卢照邻:《对蜀父老问》,《全唐文》卷167,第1706页。
    [2]《全唐文》卷180,第1829页。
    [3]王勃:《上刘右相书》,《全唐文》卷179,第1821页。
    [4]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全唐文》卷179,第1824页。
    [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
    [6]如骆宾王也有《上吏部裴侍郎书》,《全唐文》卷197,第1997页。
    [7]《全唐文》卷776,第8092页。
    [1]元稹:《上兴元权尚书启》,《全唐文》卷653,第6641页。
    [2]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全唐文》卷551,第5580页。
    [1]柳宗元:《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全唐文》卷576,第5823页。
    [2]韩愈:《上贾滑州书》,《全唐文》卷554,第5608页。
    [3]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全唐文》卷575,第5816页。
    [1]李白:《上韩荆州书》,《全唐文》卷348,第3531页。
    [2]李白:《上韩荆州书》,《全唐文》卷348,第3532页。
    [3]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全唐文》卷348,第3532页。
    [4]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全唐文》卷348,第3530页。
    [5]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有“前此郡都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之语,《全唐文》卷348,第3532页。
    [1]赵匡:《举选议》,《全唐文》卷355,第3602页。
    [2]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846,第8889页。
    [3]元稹:《上兴元权尚书启》,《全唐文》卷653,第6641页。
    [4]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全唐文》卷653,第6641页。
    [5]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全唐文》卷674,第6883页。
    [6]李商隐:《献相国京兆公启》,《全唐文》卷778,第8115页。(按,冯浩认为京兆公为杜悰。)杜牧:《献诗启》:“谨录一百五十篇,编为一轴,封留献上”,《全唐文》卷752,第7801页。
    [7]皮日休:《文薮序》,《全唐文》卷796,第8352页。
    [8]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1]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2]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1~393页。
    [3]李群玉:《进诗表》,《全唐文》卷793,第8317页。
    [1]孙樵:《骂僮志》,《全唐文》卷795,第8337页。
    [2]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4页上。
    [3]李翱:《感知己赋》,《全唐文》卷634,第6397页。
    [4]杜牧:《上知己文章启》,《全唐文》卷752,第7801页。
    [5]刘蜕:《投知己书》,《全唐文》卷789,第8252页。
    [6]刘蜕:《答知己书》,《全唐文》卷789,第8253页。
    [1]李商隐:《上崔华州书》,《全唐文》卷776,第8091页。
    [2]廖有方:《书胡倌板记》,《全唐文》卷713,第7323页。
    [3]《全唐诗》卷47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383页。
    [4]王缙:《进王维集表》,《全唐文》卷370,第3756页。
    [1]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页。《新唐书》卷202亦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5页)。
    [2]参权德舆《进诗状》(《全唐文》卷485,第4958页)、元稹《进诗状》(《全唐文》卷651,第6607页)、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全唐文》卷518,第5259页)。
    [3]权德舆:《进诗状》,《全唐文》卷485,第4958页。
    [4]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79,第6945页。
    [5]玄宗:《褒魏知古进诗手制》,《全唐文》卷20,第235页。
    [1]陈子昂:《上薛令文章启》,《全唐文》卷214,第2162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薛收传》所附《薛元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0页。
    [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对陈子昂此信亦有分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4]刘晌等撰:《旧唐书》卷190中《陈子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8页。
    [5]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全唐文》卷653,第6641页。
    [6]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云:“七月,急召(楚)抵京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下然后知上心倚以为相,非一朝也。是岁元和十四年秋。明年正月,宪宗晏驾。惜其在位日浅,遭时大变。穆宗践阼,转门下侍郎平章事。”(《全唐文》卷605,第6107页。)
    [1]《全唐文》卷493,第5028页。
    [2]《全唐文》卷489,第4991页。
    [3]《全唐诗》卷3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74页。
    [4]曾慥编:《类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陈善著:《扪虱新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2]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5页。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4页。
    [2]孔颖达云:“投壶亦射之类。”(《礼记·投壶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5页)
    [3]《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62页上。
    [4]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99页。
    [5]《礼记·投壶》,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5页。
    [6]关于投壶之礼,可详参李小成《投壶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此处所引部分资料,包括下文司马光一条,皆从中借鉴,不敢掠美,于此说明。
    [7]《全唐文》卷562,第5689页。
    [1]《春秋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1页。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
    [3]欧阳询等编纂,汪绍楹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88页。
    [1]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5页。
    [3]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9《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47页。
    [4]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20页。
    [5]孙棨著:《北里志》,《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有关唐代歌妓的内容,可详参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全唐文》卷312,第3170页。
    [2]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070页。
    [3]孟棨撰:《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16页。
    [1]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265页
    [2]据《唐诗纪事校笺》卷46(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265页)及《全唐诗》卷484《杨汝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99页)。
    [3]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弁言》,《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3页。
    [1l孟郊:《懊恼》,《全唐诗》卷37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09页。
    [2]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全唐文》卷527,第5358页。
    [3]沈亚之:《与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全唐文》卷735,第7587页。
    [1]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昭夷序》,《全唐文》卷349,第3542页。
    [2]韦绍《孟浩然集序》云:“天宝中,忽获《浩然文集》,乃士源为之序传。词理卓绝,吟讽忘疲,书写不一,纸墨薄弱。昔虞坂之上,逸驾与驽骀俱疲;吴灶之中,孤桐与樵苏共爨。遇伯乐与伯喈,遂腾声于千古。此诗若不遇王君,乃十数张故纸耳。然则王君之清鉴,岂减孙、蔡而已哉?余今缮写,增其条目,复贵士源之清才,敢重述于卷首。谨将此本,送上秘府,庶久而不泯,传芳无穷。”(《全唐文》卷307,第3124页),又按,王士源与孟浩然未曾谋面,因机缘听闻浩然轶事,私心慕之。此关系,见王氏为孟集所作《孟浩然集序》(《全唐文》卷378,第3837页。)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5页。
    [4]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全唐文》卷573,第5790页。
    [5]王定保撰:《唐摭言》卷6《公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3页。
    [1]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846,第8889页。
    [2]元结《喻友》云:“天宝丁亥(六年,747)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瞆,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汗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如吏部试诗赋论策)。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于戏!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始为君子。”(《全唐文》卷383,第3887页。)
    [3]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846,第8889页。
    [4]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全唐文》卷480,第4903页。
    [1]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宣宗李忱:《吊白居易》,《全唐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4]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9《竹枝词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5]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9页。
    [1]《全唐诗》卷28作“杂曲歌辞”(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6页);卷365作“词”(第4110页)。
    [2]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3]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全唐文》卷553,第5598页。
    [4]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全唐文》卷553,第5598页。
    [1]骆宾王:《与程将军书》,《全唐文》卷197,第1998页。
    [2]宋之问:《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全唐文》卷240,第2433页。
    [3]李白:《与韩荆州书》,《全唐文》卷348,第3531页。
    [1]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全唐文》卷396,第4037页。
    [2]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0页。
    [1]王勃:《上刘右相书》,《全唐文》卷179,第1821页。
    [2]员半千:《陈情表》,《全唐文》卷165,第1682页。
    [3]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全唐文》卷294,第2983页。
    [4]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3~184页。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136页。
    [1]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8页。(《全唐诗》卷227。)
    [2]《全唐诗》卷22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05页。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6页。(《全唐诗》卷227。)
    [4]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98页。(《全唐诗》卷227。)
    [5]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1页。书中作《琵琶引》。
    [1]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5页。
    [2]《全唐诗》卷22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91页。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0页。
    [4]《全唐诗》卷43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49页。
    [5]《全唐诗》卷43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74页。
    [6]《全唐诗》卷43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68页。
    [7]《全唐诗》卷44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17页。
    [8]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1]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4页。
    [2]令狐楚:《进张祜诗册表》,《全唐文》卷539,第5476页。
    [3]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全唐文》卷797,第8359页。
    [4]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5页。
    [5]顾陶:《唐诗类选后序》,《全唐文》卷765,第7960页。
    [1]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2页。
    [2]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3页。
    [3]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1页。
    [4]太宗:《令天下诸州举人手诏》,《全唐文》卷8,第95页。
    [1]虞世南:《破邪论序》,《全唐文》卷138,第1399页。
    [2]芮挺章:《国秀集序》,《全唐文》卷356,第3619页。
    [3]孙虔礼:《书谱》,《全唐文》卷202,第2046页。
    [4]高适:《皇甫冉集序》,《全唐文》卷357,第3629页。
    [5]魏颢:《李翰林集序》,《全唐文》卷373,第3798页。
    [6]李白:《大猎赋序》,《全唐文》卷347,第3521页。
    [1]尚衡:《文道元龟》,《全唐文》卷394,第4014页。
    [2]扬雄撰、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页。
    [3]杨修:《答临淄侯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9页。
    [4]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51页。
    [5]袁枚著、顾学颉点校:《随园诗话·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薛起凤:《小仓山房诗集序》,袁枚著、周本淳点校:《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7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1]按,由于汉代通过察举孝廉来选拔人才,不修廉誉,即无意于仕途也。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87《扬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3页。
    [3]周亮工:《书影》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李白:《大鹏赋序》,《全唐文》卷347,第3523页。
    [1]《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四部备要本。
    [2]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3]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8 页。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页。
    [2]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全唐文》卷315,第3195页。
    [3]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4]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全唐文》卷325,第3292页。
    [1]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全唐文》卷674,第6880页。此信所作时间,可参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2]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1]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全唐文》卷573,第5790页。
    [2]孙樵:《与贾希逸书》,《全唐文》卷794,第8324页。
    [3]孙樵:《与王霖秀才书》,《全唐文》卷794,第8325页。
    [4]孙樵:《与友人论文书》,《全唐文》卷794,第8325页。
    [5]参《全唐文》卷527《柳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全唐文》卷527,第5356页。
    [1]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2]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3~3279页。以下引文不再出注。
    [3]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全唐文》卷554,第5609页。
    [1]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全唐文》卷574,第5796页。
    [2]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全唐文》卷575,第5813页。
    [3]《全唐文》卷575,第5814页。
    [4]《全唐文》卷575,第5815页。
    [5]《全唐文》卷575,第5817页。
    [6]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2页。
    [7]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
    [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全唐文》卷349,第3536页。
    [2]王勃:《秋日宴季处士宅序》,《全唐文》卷181,第1843页。
    [3]《全唐文》卷387,第3931页。
    [4]《全唐文》卷387,第3931页。
    [1]《全唐文》卷387,第3932页。
    [2]《全唐文》卷387,第3935页。
    [3]《全唐文》卷751,第7783页。
    [4]穆员:《缑山道中五咏诗序》,《全唐文》卷783,第8182页。
    [1]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剌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云:“达言发辞,若山岳之峻极,江海之波澜,故天下谓之文伯。”《全唐文》卷522,第5304页。
    [2]《全唐文》卷388,第3945页。
    [3]《全唐文》卷388,第3940页。
    [4]欧阳炯:《花间集序》,《全唐文》卷891,第9306页。
    [1]杜确:《岑嘉州集序》,《全唐文》卷459,第4692页。
    [2]许孟容:《穆公集序》,《全唐文》卷479,第4898页。按,穆公,指穆员。
    [3]元稹:《白氏长庆集后》,《全唐文》卷653,第6644页。
    [1]《全唐文》卷180,第1833页。
    [2]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卷675,第6896页。
    [1]权德舆:《答杨湖南书》,《全唐文》卷489,第4992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6(第4559页)、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74(第5240页)。
    [3]杨嗣复:《权德舆文集序》,《全唐文》卷611,第6176页。
    [4]宋之问:《送裴五司法赴都序》,《全唐文》卷241,第2438页。
    [5]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全唐文》卷214,第2164页。
    [1]宋之问:《袁侍御席饯永昌独孤少府序》,《全唐文》卷241,第2438页。
    [2]张说:《送工部尚书弟赴定州诗序》,《全唐文》卷225,第2272页。
    [3]张说:《送严少府赴万安诗序》,《全唐文》卷225,第2274页。
    [4]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全唐文》卷376,第3820页。
    [5]任华:《送姜司户赴宣州序》,《全唐文》卷376,第3821页。
    [6]任华:《荐福寺后院送辛屿尉洛郊序》,《全唐文》卷376,第3822页。
    [7]任华:《送李审秀才归湖南序》,《全唐文》卷376,第3822页。
    [1]任华:《送虔上人归会稽觐省便游天台山序》,《全唐文》卷376,第3823页。
    [2]任华:《送魏七秀才赴广州序》,《全唐文》卷376,第3823页。
    [4]白居易:《游大林寺序》,《全唐文》卷675,第6895页。
    [5]白居易:《三游洞序》,《全唐文》卷675,第6895页。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3页。
    [2]《全唐文》卷389,第3953页。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8页。
    [2]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全唐文》卷316,第3203页。
    [3]吕温:《道州刺史厅后记》,《全唐文》卷62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39页。
    [4]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页。
    [5]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
    [6]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序》,《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7]《全唐文》卷330,第3349页。
    [1]《全唐文》卷339,第3433~3434页。
    [2]《全唐文》卷559,第5658~5659页。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5]罗宗强撰:《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2页。
    [6]此二条均引自《唐会要》卷39《定格令》,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05页。
    [1]李德辉撰:《唐代交通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2]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323,第3273页。
    [3]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28,中华书局,1983年,第6339页。
    [1]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28,中华书局,1983年,第6339页。
    [2]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全唐文》卷316,第3203页。
    [3]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1页。
    [4]刘晌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3页。
    [1]吕温:《道州刺史厅后记》,《全唐文》卷628,第6339页。
    [2]《全唐文》卷872,第9122页。
    [3]《全唐文》卷736,第7602页。
    [1]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
    [2]《全唐文》卷137,第1387页。
    [3]《全唐文》卷288,第2928页。
    [4]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全唐文》卷548,第5550页。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30页。
    [6]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事祖笔记》云:“秦汉以来,死有功业,则刻于上,稍改用石。晋宋间始称神道碑,盖地理家以东南为神道,碑立其地而名耳。”又,“墓碣,近世五品以下所用,文与碑同。”(《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52页)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碑碣》述其流衍云:“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于隧口,故谓之神道,言神灵之道也。……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魏晋之后,其流浸盛。……隋氏制五品已上立碑……今近代碑稍众,有力之家多辇金帛以祈作者,罹人子罔极之心,顺情虚饬,遂成风俗。”(《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7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4页。
    [2]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碑碣》,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页。
    [3]裴度《寄李翱书》所引唐生《钟铭》语云:“以功伐名于器为铭”,《全唐文》卷538,第5461页。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8页。
    [5]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53页。
    [6]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4页。
    [7]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53页。
    [8]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9页。
    [9]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50页。
    [1]赵莹:《论修唐史奏》,《全唐文》卷854,第8963页。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4页。
    [3]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27页。
    [1]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0页。
    [2]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9页。
    [3]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4页上。
    [4]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1页。
    [5]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28页。
    [6]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28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28页。
    [2]吴承学:《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21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9《张荐传》附《张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23页。
    [4]张鷟撰、刘允鹏注:《龙筋凤髓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4~365页。
    [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2页下。
    [7]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第81页。
    [8]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杜易简传》所附《杜审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99页。
    [9]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1]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0页。
    [2]吴承学:《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27、29页。
    [3]刘迺:《与宋昱论铨事书》,《全唐文》卷378,第3843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8《裴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0页。
    [2]如李白《赵公西候新亭颂》,《全唐文》卷348,第3526页。
    [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3~104页。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9上《儒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2页。
    [3]李翰:《通典序》,《全唐文》卷430,第4378页。
    [4][瑞士]J.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1]《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1~517页。
    [2]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
    [1]赵荣珦:《九都释道》第2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06页。
    [3]汉代“七出”载于《大戴礼记·本命》,又称为“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13,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唐代“七出”见于《唐律疏议》:“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4,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8,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页。
    [2]武平一:《请追赠杜审言官表》,《全唐文》卷268,第2722页。
    [3]《全唐文》卷268,第2720页。
    [4]王溥撰:《唐会要》卷64《宏文馆》,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15页。
    [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25页。
    [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0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6页。
    [1]韦庄:《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全唐文》卷889,第9287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96《陆龟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3页。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359页。
    [4]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全唐文》卷225,第2274~2275页。
    [1]杨嗣复:《权德舆文集序》,《全唐文》卷611,第6176页。
    [3]李峤:《谢撰攀龙台碑蒙赐物表》,《全唐文》卷246,第2490页。
    [4]张说:《谢赐撰郑国夫人碑罗绢状》,《全唐文》卷224,第2259页。
    [5]韩愈:《奏韩宏人事物状》、《谢许受韩宏物状》,《全唐文》卷549,第5563页。
    [6]颜真卿:《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全唐文》卷338,第3427页。
    [7]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1]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2]计算方法参考《唐朝也有天价稿费:韩愈碑文一篇二十万元》,《广州日报》,2009年3月4日。
    [3]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全唐文》卷610,第6169页。
    [4]高彦休撰:《唐阙史》,《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全唐文》卷676,第6906页。
    [6]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页。
    [1]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页。
    [2]李肇:《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3]沈既济:《词科论》,《全唐文》卷476,第4867页。
    [4]梁肃:《侍御史摄御史中丞赠尚书户部侍郎李公墓志铭》,《全唐文》卷520,第5289页。
    [5]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序》,《全唐文》卷605,第6109页。
    [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01《张昌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4页。
    [1]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6《举贤》,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4页。
    [3]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4]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183,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释赞宁:《宋高僧传》卷3《菩提流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675,第6888页。
    [3]皇甫湜:《题浯溪石》,《全唐诗》卷36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50页。
    [4]如尚永亮先生便认为唐代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对于其诗歌的繁荣,显得较为薄弱。见《唐代诗学论纲》,《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全唐文》卷527,第5356页。
    [6]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全唐文》卷527,第5356页。
    [7]柳冕:《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全唐文》卷527,第5357页。
    [1]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4页。
    [2]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14~715页。
    [3]王定保撰:《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4]李奕:《登科记序》,《全唐文》卷536,第5445页。
    [5]张籍:《喜王起侍郎放牒》,《全唐诗》卷385,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33页。
    [6]姚合:《寄陕府内兄郭同端公》,《全唐诗》卷49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46页。
    [7]李奕:《登科记序》,《全唐文》卷536,第5445页。
    [8]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846,第8889页。
    [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第4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2]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全唐文》卷378,第3837页。
    [3]沈既济:《词科论》,《全唐文》卷476,第4867页。
    [4]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沈既济:《词科论》,《全唐文》卷476,第4867页。
    [2]韩愈:《送权秀才序》,《全唐文》卷556,第5624页。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4。
    [3]康骈:《剧谈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7页。
    [4]赵匡《举选议》:“举人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全唐文》卷355,第3602页。
    [5]李颀:《缓歌行》,《全唐诗》卷13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48页。
    [6]徐铉:《送张佖郭贲二先辈序》,《全唐文》卷882,第9217页。
    [7]陈继儒撰:《太平清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7页。
    [2]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7页。
    [3]《文选》之归属,亦有断其为类书者,唯以文为类。
    [4]以上参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9《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4页。
    [5]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页。
    [6]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975年版,第229页。
    [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29页。
    [2]严羽著、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3]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武复兴:《试论唐诗繁荣之原因》,《汉唐文史漫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5]王世贞撰:《艺苑卮言》卷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5页。
    [6]如林庚先生在《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一文中,即认为宋代也有“以诗取士”,但宋诗却也不及唐诗。见《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1]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第13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399页。
    [2]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页。
    [3]沈既济:《选举论》,《全唐文》卷476,第4868页。
    [4]沈既济:《上选举议》,《全唐文》卷476,第4866页。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02《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8页。
    [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68《陆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7页。
    [1]赵匡《举选议》,《全唐文》卷355,第3602页。
    [2]刘秩:《选举论》,《全唐文》卷372,第3785页。
    [1]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页。
    [1]柳宗元:《馆驿使壁记》,《全唐文》卷580,第5858页。
    [2]吴建华:《科举制度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3页。按,《唐语林》卷4《企羡》亦载,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2-383页。
    [4]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15页。
    [5]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1页。
    [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50《常衮传》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10页。
    [7]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207页。
    [1]刘蜕:《上礼部裴侍郎书》,《全唐文》卷789,第8256页。
    [2]《全唐诗》卷59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68页。
    [3]《全唐诗》卷83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87页。
    [4]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5]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1]《全唐诗》卷67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72页。
    [2]辛文房著、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卷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7页。
    [3]欧阳詹:《出门赋》,《全唐文》卷595,第6013页。
    [4]欧阳詹:《上郑相公书》,《全唐文》卷596,第6024页。
    [1]刘希夷:《饯李秀才赴举》,《全唐诗》卷8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7页。
    [2]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379页。
    [3]此据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绪论”所引严耕望《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下册,1959),今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4]据罗宗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绪论”,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2]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可参尚永亮先生《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4章《艳诗及悼亡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页。
    [6]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40页。
    [7]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页。
    [8]孙棨:《北里志序》,《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1]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73,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下《温庭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9页。
    [3]辛文房著、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卷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5页。
    [4]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4页。
    [5]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426页。
    [6]《全唐诗》卷68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25页。
    [1]黄璞:《欧阳行周传》,《全唐文》卷817,第8603页。
    [2]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2页。
    [3][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1]魏征、令狐德桑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3页。
    [2]方厚枢:《中国书知多少》,《世界图书》,1981年第3期。
    [3]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7页。
    [1]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按,雕版印书之始众说歧出,但版印书即使是到了宋仁宗的时候,也不是很多,确是事实。张鎡《仕学规范》卷二引《韩庄敏公遗事》即有“时世间印板书绝少,多是手写文字”之语。其时则在宋仁宗嘉祐年间。可详参张高评《雕版印刷之繁荣与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1、12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2005年、2006年。
    [2]岛田翰:《汉籍善本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第249~255页。
    [3]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1页。
    [1]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7~135页。
    [3]钱存训撰、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5页。
    [4]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488页。
    [5]郑樵撰:《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志第439页上。
    [1][法]皮埃尔-马克·德比亚齐(Pierre Marc de BIASI)著:《文本发生学》(La Genetique du texte),汪秀华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于翠玲撰:《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3]王国维撰:《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版。
    [4]孙昌武撰:《佛教与唐代的文学》,《唐代文学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5页。
    [5]杜继文撰:《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文献》,1991年第2期。
    [1]《三国志》卷30《魏书三十》裴松之注引文:“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59页。)
    [2]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汤用彤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道安以前,译经恒为私人事业”(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按,天竺人鸠摩罗什译经,虽得后秦帝王姚兴提供便利,但其译经仍出于私人(可参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4]释道宣著:《续高僧传》卷4《玄奘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释赞宁著:《宋高僧传》卷1《义净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释赞宁著:《宋高僧传》卷3《菩提流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7]汤用肜撰:《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5-76页。
    [8]如玄宗《将行释奠礼令》云:“夫谈讲之务,贵于名理,所以解疑辩惑,凿瞽开聋,使听者闻所未闻,视者见所未见。爰自近代,此道渐微。问《礼》言《诗》,惟以篇章为主,浮词广说,多以嘲谑为能,遂使讲座作俳优之场,学堂成调弄之室。”此即指儒家讲筵。(《全唐文》卷20,第234页。)
    [1]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2]陈寅恪先生在其《论韩愈》一文中论及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之地位时谈及六点,其第一点即言韩愈“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的功绩,第六点则为“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此二点皆与立师道相关。(《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9、331页。)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5页。
    [4]柳宗元:《答吴陵论<非国语>书》,《全唐文》卷574,第5801页。
    [5]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全唐文》卷575,第5813页。
    [6]刘晌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3页。
    [1]张为:《诗人主客图序》,《全唐文》卷817,第8604页。
    [2]吴融:《禅月集序》,《全唐文》卷820,第8642页。
    [3]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5页。
    [4]可详参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全唐文》卷676,第6905页。
    [6]《全唐文》卷676,第6905页。
    [7]《全唐文》卷676,第6908页。
    [1]《全唐文》卷676,第6904页。
    [2]李白:《江上吟》,《全唐诗》卷16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15页。
    [3]张乔:《题宣州开元寺》,《全唐诗》卷63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31页。
    [4]元结:《与吕相公书》,《全唐文》卷381,第3871页。
    [5]元结:《文编序》,《全唐文》卷381,第3872页。
    [1]尚永亮、张娟:《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第51页。
    [2]这一点在《文学遗产》所载尚先生文后所附傅璇琮先生的评语中已经指出。
    [1]尚永亮:《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1][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4页。或可参《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1]王兆鹏、孙凯云:《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2]王湾:《对清白二渠判》,《全唐文》卷402,第4106页。
    [3]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9页。
    [1]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1页。
    [2l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1页。
    [3]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6页。
    [4]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语,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5]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443页。
    [1]王兆鹏:《寻代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2]《全唐诗》卷63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75页。
    [3]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1]王新才:《从会通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到书目控制论》,《中国目录学:理论、传统与发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此文原载于《图书馆》,1995年第5期。
    [2]郑樵撰:《通志》卷7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志第831页下。
    [3]李剑雄、刘德权编《艺文类聚索引》,见《艺文类聚》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2页。
    [5]《水经注》何时被唐室内府所收,尚待考证。《全唐文》卷168载裴炎《猩猩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2页),曾引郦元长《水经注》语,裴氏为高宗时人,则此书当时已为朝中士人所睹。
    [6]另据尚永亮先生统计,唐五代时期有诗名诗集见称于世、但无作品流传的作者人数为71人。参尚永亮、张娟:《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7]陈尚君辑:《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按,其中再补所收77篇,又再补所收129篇。
    [1]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20《佚文第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5页。
    [3]元结:《箧中集序》,《全唐文》卷381,第3873页。
    [4]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2页。
    [5]孟棨撰:《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页。
    [1]伊斯金尼斯语,培根《新工具》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3页。
    [2][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自序》,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2006年版,第2页。
    [3][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1]苏轼:《答谢民师书》,《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71页下。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长恨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4]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8页。
    [5]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之原因,在于“陌生性(strangeness)"的存在,即是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6]参周九常《论名著的产生与传播》,原载于《图书与情报》1992年第2期,第36页。此处引自王新才、王友富《论文献的选择性传播》一文,《中国目录学:理论、传统与发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引文前后的部分论述,受后文启发,特此说明。
    [1]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2]司马迁撰:《史记》卷47《孔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7页。
    《周易》,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诗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尚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礼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春秋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司马迁撰,裴骃、司马贞、张守节疏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范哗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郑樵撰:《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陶岳撰:《五代史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注:《唐才子传校笺》(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年版。
    刘知几著、浦起龙等校释:《史通通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吴则虞集释:《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尸佼著、汪继培辑:《尸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义庆著、徐震堮校注:《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劭撰:《人物志》,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萧绎撰:《金楼子》,知不足斋丛书本。
    颜之推著、王利器校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崔令钦、孙棨、夏伯和撰:《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高彦休撰:《唐阙史》,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康骈撰:《剧谈录》,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韦绚撰:《刘宾客嘉话录》,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李肇撰:《唐国史补》,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谠撰、周勋初点校:《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文莹撰:《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蔡正孙撰:《诗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方勺撰:《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曾慥编:《类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陈善著:《扪虱新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钱大昕撰:《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徐坚等编纂:《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释道宣著:《续高僧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释赞宁著:《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杜甫、元好问撰,郭绍虞集解、笺释:《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孟棨撰:《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严羽著、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
    葛立方撰:《韵语阳秋》,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世贞撰:《艺苑卮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讷、徐师曾撰:《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叶燮撰:《原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赵翼撰:《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袁枚著、顾学颉点校:《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钱穆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1、3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 年版。
    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吕思勉著:《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胡道静著:《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朱金城著:《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岑仲勉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
    杜继文著:《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叶维廉撰:《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尚永亮著:《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戴伟华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柳诒征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曹之著:《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吴丽娱、冻国栋、黄正建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陈文忠撰:《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尚永亮著:《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章太炎著:《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日]岛田翰著:《汉籍善本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罗宗强撰:《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尚永亮撰:《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德辉撰:《唐代交通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余英时著:《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龚鹏程著:《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洪生编:《唐代题壁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傅璇琮著:《唐翰林学士传论》,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李中华著:《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熊礼汇著:《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尚永亮著:《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兆鹏主编:《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孟二冬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加夫、熊礼汇、闵泽平、霍有明等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于翠玲著:《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永济著:《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王新才著:《中国目录学:理论、传统与发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龚鹏程著:《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黑格尔(Hegel)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Hegel)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培根(Francis Bacon)著,许宝骙译:《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威廉·波特(William E. Porter)著,
    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法]萨特(Jean Paul Sartre)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符锦勇译:《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日]铃木虎雄(Suzuki Torao)著,许总译:《中国诗论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美]罗杰斯(Rogers,E.M.)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法]皮埃尔—马克·德比亚齐(Pierre Marc deBIASI)著,汪秀华译:《文本发生学》(La Genetique du texte),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威廉·波特(William E. Porter)著:《传播学概论(第2版)》(Men, Women,Messages,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2nd ed, New York,198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英文版。
    卞孝萱撰:《刘禹锡与韩愈》,《四川师院学院》,1983年第1期。
    范之麟撰:《唐代诗歌的流传》,《唐代文学论丛》,总第5、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兆鹏撰:《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方汉奇撰:《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1期。
    吴建华撰:《科举制度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吴承学撰:《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汪世荣撰:《中国古代判词研究》,《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
    王兆鹏撰:《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吴承学撰:《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施丁撰:《刘知几“实录”论》,《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尚永亮、张娟撰:《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马承五撰:《唐代诗文的编集与传播》,《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李小成撰:《投壶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王兆鹏撰:《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王兆鹏、孙凯云撰:《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刘兴超撰:《论唐代厅壁记》,《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郑华珍、刘蓉撰:《论白居易的自觉传播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薛泉撰:《李东阳的文学传播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王凤玲撰:《唐代书信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