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问题是一个关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宗教具有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具有消极社会作用,当前农村宗教迷信、非法宗教活动有屡禁不止甚至日益抬头的趋向,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宗教问题加以深入分析以促使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总体现状,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恩施州建始县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认为在农村存在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佛教这样四种主要宗教信仰。农民信仰宗教源自诸如看病难、农民权益未得到充分保护、乡风不如以前、家庭及个人具体困难等原因。主要的发展趋势目前看来是基督教在农村发展很快,宗教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包括邪教)有抬头之势。
     从农村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来看,在社会层面有助于农村的稳定和谐,在经济层面有助于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文化层面有助于乡风向善,这些在信众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而从宗教教义本身来考察,其积极社会作用来自于道德劝善功能。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力量、影响社会稳定,在经济层面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在文化层面上宗教迷信极为盛行,这些同样在信众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从宗教教义本身来分析,其消极社会作用来源于宗教信仰具有的“排他性”教义高于伦理道德规范产生的宗教迷信。
     宗教是一把双刃剑。本着对宗教进行伦理考量以消除宗教迷信及消极社会作用的目的,本文对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宗教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对宗教教义本身的重新诠释,我们认为坚持信仰至上也不能离开理性甚至反对理性,认为宗教教义应当凸显其道德性而不能背离伦理道德规范。在对当前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及道德诠释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从而使得我们不能武断地设想立刻消灭宗教(而这也不符合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用“理性的道德信仰”重新诠释的可行性,即中华传统美德在农村影响深远、宗教本身具有的道德劝善等教义深入人心,而这种伦理考量本身也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我们有必要对现实宗教进行伦理道德上的考量与分析,引导广大农民及信众建立理性的道德信仰,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具体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道德信仰解构农村宗教信仰,消除迷信,树立正信;加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包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宗教伦理考量的教育和宣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典型,引导农民信众归依道德信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导引、规范农村宗教发展等。最终达到消除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社会作用,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目的。
The religious problem is the important task invol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Now a lot of rural religious superstition worthy of our in-depth study, and there is a Catholic, Christian country, Taoism and folk religion, Buddhism in four major religions in rural area. The farmer religion is from such as difficulty, far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not get sufficient protection, rural morality not as before, family and personal difficulties, etc.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is now Christian is developing fast in the countryside Religious superstition and illegal religious activities or cults have also development The Rural Religion positive social role is in terms of society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economic level to resist money worship and other undesirable thoughts, culture contributes to the countryside for good From religious doctrine itself to study, the active social function is from its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morality. Religious negative social rol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weakening of basic-level party organization force, economy level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religious superstition is extremely popular, these also in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more obvious performance. From religious doctrine itself to analysis, its negative social originated is from religious beliefs than ethics of the religion and make superstition be popular.
     Relig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Based on the religious moral transformation to eliminate religious superstition and negative social effect, we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morality. Through analysis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on the religious doctrine itself, we concluded that the reason beyond religious, moral beyond beliefs. On the current rural religious ethics in transforming a process,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religious problems'important.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recognize the right of the current rural religious belief into rational moral beliefs, name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in the rural religion itself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moral behavior and other teaching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and the moral reconstruction itself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powerful nation of urgent ne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we have the necessity to make religious be moral reform, make the farmer to establish rational moral beliefs, thus promote the social moral civilization level. The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to make moral belief deconstruction of rural religious belief, eliminate superstition,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lot of models to guide farmer have moral faith,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guiding, standardizing rural religious development.
引文
1 金泽,《全面研究宗教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宗教》,2012年第3期。
    2 叶小文,《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四次提及宗教问题》,《佛教文化》,2003年第1期。
    1 杨卫卫,《浅谈宗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商业文化》,2012年第3期。
    1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5页。
    2 《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24日。
    3 江法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2年第12期。
    4 2004,国家宗教局《中国的宗教自由信仰状况》。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22789.html
    2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1 参见: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天主教教会内部资料,2007年11月。
    1 见:孙治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报告:《当前中国农村的宗教概况》,2009年。
    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80753.html
    1 参见:孙治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编:《宗教与当代中国》,2009年。
    2 沈德溶,《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言》,《天风》,1984年7月。
    1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2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163页。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2年,第180页。
    2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79页。
    3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第214页。
    4 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5 黄永锋,《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
    1 瑾,《论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3 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379页。
    1 惟贤,《佛教传入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前瞻——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发言,1998年10月29日。
    1 《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24日。
    1 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1 李建生,《目前新疆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及其遏制和预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 贾友军,赵爽,《非法宗教活动对国家主流文化安全的威胁与破坏》,《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 参见: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212页。
    1 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2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1 《建始民俗风情》,http://www.hbjs.gov.cn/art/2008/4/29/art 5826172.html.
    2 http://www.hbjs.gov.cn/art/2008/4/29/art_58_26172.html
    1 参见: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天主教教会内部资料,2007年11月。
    1 1999年10月,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给邪教下了明确的定义: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人心、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主要有六个基本特征:①打着宗教、科学或气功的幌子;②神化邪教头子,实施精神控制;③建立秘密组织,实施心理操纵;④盘剥信徒钱财,非法牟取暴利;⑤反对政府,仇视社会;⑥宣扬“末日来临”,制造思想混乱。
    1 “门徒会”(旷野窄门)又称“三赎基督”、“蒙头会”、“祈福音”等。“门徒会”的创始人名叫季三保(又名季忠杰,曾化名吉平、卫平、三赎、先知等),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人,1940年12月25日出生,小学文化。1976年,季氏因遭受失去两个爱子的悲痛而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1977年接受洗礼。1982年,当“呼喊派”传入当地后,季三保参加了该派,并成为该派的一名负责人。1983年,“呼喊派”被有关部
    1 戴茂堂,汤波兰,《湖北省文明村镇建设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页。
    1 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1 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1 陈兴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农业与技术》,2006年第4期。
    2 刘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思想道德意识的变化》,《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
    1 高师宁,杨凤岗,《信仰、信任与市场经济——天主教企业家信任问题调查》,《从书斋到田野——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07页。
    1 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94页。
    2 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301页。
    1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1 李明,《应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道德规范问题》,《农业农村农民》,2001年第10期。
    1 盘运,《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 张伟娟,《论宗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学理论》,2009年第14期。
    1 陈冬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特色分析》,《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
    1 龙观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2 龙观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1 参见: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我省基督教发展速度令人忧虑》,《专送参阅件》,2007年1月。
    1 制度化宗教:是指有较为系统的宗教教义和经典,以及有较为紧密的宗教组织和活动的宗教,典型者如天主教。民间信仰往往缺乏这些特点,所以也被称为“民俗宗教”。
    1 李士菊,《宗教道德的排他性与利己性》,《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2期。
    1 李晓荣,《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消费导刊》,2009年第10期。
    1 高淮成,《农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 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譬如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据《昭明文选》:“醮诸神,礼太乙。”《隋书》:“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四类。此后道士为人设坛念经祈祷叫“打醮”,于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1 梵二大公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即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是教会的第二十一届大公会议,也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公会议,1962年10月11日至于1965年12月8日在梵蒂冈召开。大公会议颁布了十六项文件,即四大宪章、九项法令和三大宣言。梵二的最大成就就是发起了教会内部的革新和教会向外的对话,使教会更快地走向世俗化传播和与现代社会接轨的道路。
    1 “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教皇代表的天主教会有赎人罪孽的资源,有让人死后升入天堂的钥匙,有权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到罗马朝圣的人都能够得到救赎。后来的教皇索性宣布不能前往罗马朝圣的人,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并发行代表已经朝圣的文书。这种文书就被称为“赎罪券”。后来赎罪券变质为教会搜刮钱财的工具,引起了宗教人士及百姓的不满,马丁·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斥责教皇的无耻行径,并由此引发对现在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由此产生)。到1562年,因为东正教和罗马教都对赎罪券不满,天特大公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决定停止赎罪券的发行。
    2 参见:李慰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1 唐丽丽,丁武,《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页。
    2 袁曦临编著,《娑婆世界——宗教信仰与迷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1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102/c1002-19478721.html
    1 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1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6页。
    2 引自新华网报道。http://www.xinhuanet.com/
    1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梁启超称康德为“近世第一大哲”、“百世之师”。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4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页。
    4 《论语·雍也》。
    1 《论语·先进》。
    2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4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
    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6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周易》。
    1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2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1页。
    3 《论语·里仁》。
    4 《孟子·告子》。
    1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代序)第26页。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4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1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代序)第27页。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代序)第28-30页。
    3 《论语·卫灵公》。
    4 《论语·雍也》。
    5 《孟子·离娄下》。
    1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9页。
    2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3页。
    1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1 周茂尧,《浅谈奥古斯丁真理与理性观》,《今日南国》,2010年第5期。
    2 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9-180页。
    1 通常情况下,伦理与道德是基本相同的意思,人们也通常将伦理与道德连用。如果细微区分的话,伦理往往指的是群体性(如集体、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往往指的是个体性(单个人)的道德规范,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但一般不会说一个人具有高尚的伦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信仰用“伦理考量”更加符合对做为社会现象的宗教信仰的考察本义。当然在并不十分严格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下,我们并不区分伦理与道德的细微区别。
    2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1页。
    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注释。
    2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
    3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6页。
    4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7页。
    5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页。
    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8页。
    2 《伦语·八佾》。
    3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4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1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2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3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4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5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6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1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2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3 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267页。
    4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7页。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2 Paul Tillich, The Dynamics of Faith, seen in John Leyden, Enduring Issues in Religion. Cree haven Press, Inc. 1995. P541.
    2 《论语·先进》。
    1 《杨秀红:我所遭遇的“实际神》,引自“正气网”,http://www.zhengqi.org.cn/qitaxiejiao/20120104/12684.html。
    1 欧阳柏青,《当前世界邪教的特征、危害及应对措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1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古时五德指忠、仁、诚、节、勇。五伦、五德在古代是基本的人伦道德范畴。
    2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书一]九八。印光法师(1861-1940):近代著名高僧。与太虚、虚云、弘一为“民国四大高僧”。
    1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书一]七三
    2 “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又,楚天都市报报道,2011年9月2日上午,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事发地知音西村菜场门口卖莲蓬的易师傅目击了事发全过程。她回忆,老人是清晨7时30分在菜场口跌倒的,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附近的摊贩称,老人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老伴和儿子赶来扶起他,并送往汉阳医院。记者在汉阳医院得到消息,李大爷已过世。守护着老伴遗体的周婆婆泪流满面。她称,家就在离菜场不到100米的地方,眼看着就要到家了,他却没能回来。“如果当时有人扶他一把,或者帮他转个身,让鼻血流出来,或许他就不会走……”
    1 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
    1 叶小文,《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求是》,2007年第11期。
    1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2 (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1 邱震海,《中国如何培养理性精神》,《华人世界》,2007年第1期。
    1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
    2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 中国文明网http://sd.wenming.cn/sd_zt/jqjjctjd.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此报告。
    1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1 金泽,《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8年北京“宗教与法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 2012年12月20日下午,武川县公安局可镇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举报,有3名年轻女子在可镇第三小学门口散布“地球毁灭”谣言,可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将正在传播谣言的李某某、雷某某、王某某3人当场抓获,搜缴其所炮制的“地球毁灭”的传单、书籍等非法资料3包。经审查,李某某、雷某某与王某某3人是“全能神”又自称为“实际神”和“东方闪电”的邪教组织人员。她们17日来到可镇采用走街串巷发放传单和书籍等方式煽动人们入教,并大肆宣扬“世界末日”等言论,给可镇部分居民造成恐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给予李某某、雷某某、王某某3人行政拘留10日处罚。http://news.xhby.net/system/2012/12/24/015680876.shtml
    1、F.Max.Muller, Lectures and Growth of Religion, New York:AMS press.1976.
    2、Wilfred Cantwell Smith.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New York, The Macmillian Company. 1963.
    3、Paul Tillich, The Protestant Er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8,.
    4、Paul Tillich, The Dynamics of Faith, seen in John Leyden, Enduring Issues in Religion. Cree haven Press, Inc.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6、《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9、《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黑格尔著,魏庆征译,《宗教哲学》上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20、詹姆士·弗雷泽著,《金枝》上卷,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21、鲁道夫·奥托著,《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约翰·希克著,《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F·J·斯特伦著,《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汪子嵩,《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6、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2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李亦园,《文化的图像》,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2年。
    30、宫立江,《文化视角下的神话新解》,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31、邢义田主编,《中国文化源与流》,黄山书社,2012年。
    3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
    33、郭定平,《文化与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4、王晓朝主编,《信仰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王晓朝主编,《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教父思想家评传》,东方出版社,2001年。
    36、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李平哗,《信仰与现实之间》,华文出版社,2004年。
    38、冯天策,《信仰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9、王景琳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40、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4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42、刘夕海,《世界十大宗教论人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43、戴茂堂,汤波兰,《湖北省文明村镇建设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44、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从书斋到田野——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6、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7、杨明,《宗教与伦理》,译林出版社,2010年。
    48、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
    49、顾肃,《宗教与政治》,译林出版社,2010年。
    50、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1、黄云明,《宗教经济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52、蔡仲,《宗教与科学》,译林出版社,2009年。
    53、李承贵,《宗教与哲学》,译林出版社,2009年。
    54、星云法师,《宗教与体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55、袁曦临编著,《娑婆世界——宗教信仰与迷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6、李慰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7、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6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1、张克云主编,《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62、肖唐镖主编,《农村宗族与地方治理报告: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学林出版社,2010年。
    63、蔡志坚,《农村社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64、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李国波,《农村群体性事件法律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66、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胡亦琴,《农村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68、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9、黄涌群,《农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1、史啸虎,《农村改革的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72、唐鸣、陈荣卓主编,《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
    73、唐鸣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4、唐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5、唐鸣,《中国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
    76、唐鸣,《农村法律服务:行动与表达》,法律出版社,2009年。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2、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3、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2年第12期。
    4、叶小文,《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求是》,2007年第11期。
    5、叶小文,《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红旗文摘》,2003年第1期。
    6、叶小文,《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四次提及宗教问题》,《佛教文化》,2003年第1期。
    7、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天主教内部资料,2007年11月。
    8、金泽,《全面研究宗教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宗教》,2012年第3期。
    9、沈德溶,《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言》,《天风》,1984年7月。
    10、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11、黄永锋,《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
    12、盘运,《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惟贤,《佛教传入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前瞻——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发言,1998年10月29日。
    14、李建生,《目前新疆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及其遏制和预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5、贾友军,赵爽,《非法宗教活动对国家主流文化安全的威胁与破坏》,《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6、陈兴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农业与技术》,2006年第4期。
    17、刘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思想道德意识的变化》,《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
    18、孙治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报告:《当前中国农村的宗教概况》,2009年。
    19、李明,《应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道德规范问题》,《农业农村农民》,2001年第10期。
    20、唐丽丽,丁武,《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21、徐瑾,《论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2、张伟娟,《论宗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学理论》,2009年第14期。
    23、陈冬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特色分析》,《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
    24、龙观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25、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我省基督教发展速度令人忧虑》,《专送参阅件》,2007年1月。
    26、李士菊,《宗教道德的排他性与利己性》,《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2期。
    27、李晓荣,《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消费导刊》,2009年第10期。
    28、高淮成,《农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周茂尧,《浅谈奥古斯丁真理与理性观》,《今日南国》,2010年第5期。
    30、周伯琦、程二雁,《宗教的长期性和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前线》,2002年第6期。
    31、欧阳柏青,《当前世界邪教的特征、危害及应对措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32、邱震海,《中国如何培养理性精神》,《华人世界》,2007年第1期。
    33、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34、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4期。
    35、郭旭,《论和谐视阈下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6、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37、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38、赵婕,《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以山西省太原市L村为例》,《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8期。
    39、马传松、朱桥,《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态势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40、张祝平,《民间信仰:当下状态与应然路径》,《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1、窦烨明,《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2、刘目斌,《试论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性特征——以鲁西南两村祭祀类民间信仰事象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3、田清旺,《土家族占卜习俗述略》,《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44、李德敏,《新形势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45、李广谦,《抓好农村宗教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州战线》,1996年第6期。
    46、庞安杰、钟荣,《浅谈宗教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现代哲学》,2001年第4期。
    47、肖良,《当前农村宗教活动特点、成因及疏导策略》,《科技信息》,2009年第13期。
    48、林宇,《我国宗教管理新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资治文摘》,2009年第7期。
    49、魏峰,《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教育》,《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50、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研究》,《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1、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52、姚泽南,《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3、王福景,《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误区》,《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年第1期。
    54、杨卫卫,《浅谈宗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商业文化》,2012年第3期。
    55、王康、张钰林,《解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