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针对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日益增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历史建筑保护方法及技术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研究不足的现实状况,首先参照欧美国家自19世纪以来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演变,通过对国际公认的保护宪章、公约的阅读,在比较中西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同观念基础上,对当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观念和方法给予重新审视,以确立与近代历史建筑相适应的保护利用原则和方法。
     其次,论文从现实需要出发,以历史建筑的适应性保护利用观念为指导,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历史建筑保护导则及相关技术方法,对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框架进行研究。论文采用“从要素到体系”的研究策略,在分析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构成要素基础上,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体系,并对历史建筑调查与评价导则、保护设计导则、保护技术导则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实现从要素到体系分析转换的同时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研究。
     论文结合沈阳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首先研究了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及其建筑类型特征,对其地域性独特价值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保护利用案例,对不同类型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式进行了评析;最后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框架和具体内容。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对后续研究研究进行了展望。
With th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creasing rapidly, gradually the concept of buildings conservation is struck root in our mind, yet on the method and technology system aspect, and it is still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firstly made a thorough rea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charters and convention, and made a concept comparison with the 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survey the theory, concept and method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at the contemporary era agai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adaptable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for historic buildings.
     Thorough the whol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insisted that the adaptable concept should be the guidance for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The paper firstly studied the guidelines and technology methods for the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guideline frame and technology method system. The paper adopt the strategy of from element to system,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the composing, establish the conservation system for historic buildings and study the surveying and evaluating for architecture value,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technical measure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together with the practices of modern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and reuse in ShenYang,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tudied th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history in modern era(from 1875 to 1948) and analysis the style and regional character, then, some cases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were specialized and analyzed. At the end, research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conservation historic buildings in practices, which can make the conservation system and content more perfect.
引文
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印《沈阳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996—2010),1996。
    6 W·鲍尔.城市的发展过程.倪文彦.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见高级英汉大词典:保存:使其继续存在,不受损失或发生变化。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8 Bernard M Feilden.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Architectural Press,1994.01
    2 [芬兰].诸葛力多.关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见解.世界建筑,1986,3:
    3 1877年,莫里斯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文物建筑保护组织—文物建筑保护协会
    
    11张钦南.建筑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4.1p21
    12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9p24
    13罗兰巴特著,李幼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11
    14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9p24
    17刘临安.当前欧洲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新观念.时代建筑.1997年第4期p41-43.
    18见《阿普尔顿宪章---建筑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加拿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83年8月。
    19张柏.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2005。
    20戴志忠,杨震,熊伟编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47
    21吴焕加,建筑趋势与社会趋势,建筑师,第33期:9。
    22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55.
    23戴志忠,杨震,熊伟编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47
    24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p91
    25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辉.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6
    27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77—83
    28刘思.文心雕龙.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9曹奏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60~163
    30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P90~92
    3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2周谷城.论中西文化交融.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
    3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4卡米诺。西特。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仲德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5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对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99
    36成思危。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61
    37 Binu Bumbaru.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4(2):7
    38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18
    39徐苏斌。建筑遗产保护方策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1998:144
    40 Stewart Brand.How building learn: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1995
    41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2 [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3.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4.《威尼斯宪章》,1964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
    5.《内罗毕宪章》,1976 ,关于保护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
    6.《华盛顿宪章》,1987 ,保护历史性城市和城市化地段
    7.《〈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1987,保护规划与规划步骤
    8.《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1998
    9.《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保护规划部分
    10.陈允适、李武,《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1. W.J.Patton,王尧雄译,《营造材料学》,台湾: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八版
    1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印《沈阳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996—2010),1996。
    13.村松贞次郎,近代建筑的保存意味着新的创造,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14. W·鲍尔著,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5.张松著,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P110
    16.罗兰巴特著,李幼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11
    17.加拿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阿普尔顿宪章---建筑环境的保护和提高》,1983,8
    18.张柏,介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北京:2005。
    19.戴志忠,杨震,熊伟编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p47
    20.董卫,王建国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55.
    21.王祥荣著,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04:91
    22.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辉.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6
    23.刘思著,文心雕龙.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4.曹奏贵著,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60~163
    25.侯鑫著,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P90~92
    26.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7.周谷城著.论中西文化交融.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
    28.卡米诺·西特著,仲德昆译,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29.赵鑫珊著,建筑是首哲理诗——对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99
    30.成思危著,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61
    31. Binu Bumbaru.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4(2):7
    32.王良城,杨继波著,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18
    33.徐苏斌著,建筑遗产保护方策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1998:144
    34. (美)J·柯克·欧文著,秦丽译,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8.p179
    35.王涛.效用理论与建筑遗产评估.东亚建筑遗产的理论和未来.2006.7P43
    36.曼昆著,梁小明译.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3.8.P44
    37.张楠著,当代建筑创作手法——多元+聚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P5-7
    38.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清华大学文物保护讲座讲义2005(内部资料):15-18
    39.焦嘉琦著,从文物圆形到文物仿真到文物保护.中国国际计算机然间工程公司
    40.尹思慈,《木材品质和缺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1.陈允适、李武住,《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2.王玉伟.浅析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北京文博网2005.9
    43.黄克忠《云冈研究石雕的风化与保护》1995(学术会论文)
    44.刘树林著,北京孔庙石质文物的现状及保护探研。北京文博。
    4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足石刻维修工程中研制的新型灌浆材料》1984
    46.陈伯超,张复合等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2
    47.西泽泰彦,日本建筑史在沈阳的作品,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2:22
    48.陈伯超,汝军红等,沈阳近代建筑调查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研究.[课题报告]2002.6:9
    49. (日)满史会编著,王文史等译,满洲开发四十年,1987
    50.李之吉,“满州式”建筑解析,张复合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P27-31
    51.东北文化社年鉴编印处编.东北年鉴.东北文化社年鉴编印处.民国20[1931]
    52.西泽太彦.关于旧奉天日本总领事馆.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2p28-32
    53.西泽太彦.日本建筑师在沈阳的作品.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转引自秋池菊四郎编《奉天二十四年史》1926年.P628
    54.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56.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7.周耀林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71
    58.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在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
    59.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淑馨出版社1993
    60.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文件汇编》,1999-7
    61.王景慧,阮仪三,王林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62.布伦特。C.布罗林著,翁致祥等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3.日本观光资源保护则团编,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1991-12
    64.沈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沈阳市志·教育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65.沈阳市建筑志编纂委员会编.沈阳市建筑志.沈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6.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一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67.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二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68.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69.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四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70.铁玉钦.古城沈阳留真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10
    71.马秋芬.老沈阳.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7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
    7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
    74.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
    75.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76.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77.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
    78.杨秉德,菜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79.陈从国,高明.上海近现代建筑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2
    80.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李传义.近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时间问题.华中建筑.2003年3期.P90~93
    2. [法]Raymond Roch著.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童乔慧,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1):88
    3.汤羽杨,对于“中国建筑理论框架”中历史性城市与建筑保护理论体系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年1期,
    4.罗哲文,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性问题,中国建设报/2001年10月12日第004版
    5. [芬兰].诸葛力多.关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见解.世界建筑,1986(3)
    6.刘临安,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建筑师1995(6)
    7.张钦南.建筑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4.1p21
    8.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9p24
    9. O·L·普鲁金.21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陈昌明译,韩泉校.世界建筑1999年第1期
    10.刘临安.当前欧洲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新观念.时代建筑.1997年第4期p41-43
    11. Binu Bumbaru.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4(2):7
    12.李大友,意大利在古迹修复中添加照明情况简介,艺术科技,zooo.04, 45-48
    13.刘滨谊.新的探索——史密森夫妇近况.时代建筑。1989.3
    14.伍江.结构保护与居住空间寻找—老式别墅的再利用.建筑学报2003.11P54
    15.李仲元.古侯城考.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总第158期) 50-54
    16.陈伯超.汝军红等.沈阳近代建筑调查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研究.[课题报告]2002.6P9
    17.齐欣,《里尔美术馆的改扩建》,《世界建筑》1998-02,-38-39
    18.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建筑学报[j]2006.6P43-45
    19.朴玉顺.杨永奎.陈伯超.关于大青楼复原设计方案的咨询.中国工程咨询2005年第5期(总第57期)P40-41
    20.王维范沈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沈阳文史研究(第一辑)(沈阳文史研究馆编委会编)1986年9月
    21.李荣平.多指标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j].2004(25).1.P85-87
    22.韩景元.杨忠敏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指标与方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23(3);90-94
    23.齐欣,《里尔美术馆的改扩建》,《世界建筑》1998-02:38-39
    24.参见李大友,意大利在古迹修复中添加照明情况简介,艺术科技,2000.04:45-48
    25.李仲元.古侯城考.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总第158期) 50-54。
    26.王维范沈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沈阳文史研究(第一辑)(沈阳文史研究馆编委会编)1986,9:15
    27.世界建筑
    28.建筑学报
    29.新建筑
    30.时代建筑
    31.建筑师
    32.城市规划
    33.中外建筑
    34.理想空间。。。。。。学位论文:
    1.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0:90-96
    2.林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05
    3.郝鸥,沈阳近代金融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2007
    4.徐姝丽,论奉天谘议局与东北的宪政运动.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兰洋.沈阳近代学校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2007。
    6.陶景阳,当代建筑改扩建审美模式浅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
    7.黄建涛,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06
    8.王亚南,青岛近代建筑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工业大学,2005
    1. Bernard M Feilden.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Architectural Press,1994.01
    2. J·Jokilehto.A His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Oxford,1999
    3. Camillo Boito.Risoluzione del III Congresso degli Lngegnery ed Architetti.28
    4. ewart Brand.How building learn: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1995
    5. Sarah M.Sweetser,Roofing for Historic Building, NPS Preservation Brifs 4, 1978;Russell Wright,
    6. Roof Ventilation, the building Conversation Directory 1994.
    7. Stewart Brand.How building learn: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1995
    8. Kay D. Weeks and Anne E. Grimmer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storic Properties with Guidelines for Preservation,Rehabilitation, Restoring, Reconstructing Historic Building.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ational Park Service. Washington, D.C 1995
    9. Sarah M.Sweetser,Roofing for Historic Building, NPS Preservation Brifs 4, 1978;Russell Wright, Roof Ventilation, the building Conversation Directory 1994.
    10. ICOMOS International Wood Committee, Standards for Historic Timber Buildings,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Buildings, 1999
    11. Rakesh Kumar Anuradha V.Kumar,Biodeterioration of stone in Tropical Environment,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1999
    12. H. Willeitner & W. Liese, Wood Protection in Tropical Countries, Eschborn, 1992
    13. Helmut weher/klaus Zinsneister<>1996德国
    14. Commercial Handbook for China,(1920)Vol2:123
    15. Camillo Boito.Risoluzione del III Congresso degli Lngegnery ed Architetti.28
    16. Norman Tyler, Historic Preservation, W.W.Norton and Company Inc., 2000
    17. Fitch James Marst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McGrawhill, 1982
    18.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UNESCO, 1981
    19. J. Ashurst & N. Ashurst, Practical Building Conservation, Gower Technical Press
    20. Guide to the Methodical Study of Monuments and Causes of their Deterioration, ICCROM, 1982
    21. B.M.Feilde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Butterworths, 1982
    22. Guided Wood Conservation and History, Sound View Press
    1. www.milanocastello.it/intro.html(米兰Sfcrzesco城堡博物馆介绍)
    2. www. castellodirivoli.it/,部分译自Castello di Rivol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2003
    3. http://www. castellodirivoli.it/,部分译自Castello di Rivol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2003
    4. http://www.abbs.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