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间副词是副词的一个次类,有关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是近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副词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进行了专题研究,选择了11种重点考察的语料,并利用语料库和已有研究成果,扩大语料范围,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一项“描写+解释”的分类考察。
     全文共七章,约十五万字。
     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部分内容依次包括:选题的缘由,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概况,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本文的语料范围。时间副词是汉语表时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系统内部承担着哪些角色,如何承担,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代汉语在汉语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2000年以来,学术界对时间副词问题的关注范围已开始向近代汉语乃至更早以前扩展,尤其是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专书研究成果日益增加。但现有研究存在着语料范围有限、研究不够系统化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对时间副词问题的深入研究仍有价值。
     本研究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解释的过程中对每个时间副词在近代汉语各阶段的表现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并对它们在11种重点语料中的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我们还借鉴了哲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及方言研究的部分成果,增加解释的清晰度和力度。这些在后面的几章中都有具体的表现。而11种重点语料的选择,考虑了它们反映各时期口语的程度、体裁、篇幅以及各时期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元代语料的选择上)。
     如何定义时间副词,并为之分类,是汉语时间副词研究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第二章对时间副词的界定和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首先介绍了几个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时轴”、“时制”、“时体”、“相”、“时点”和“时段”。这些概念是研究时间副词乃至表时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我们列举了对时间副词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界定和分类方法,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时间副词既然是表时系统的一部分,就可以借鉴语言的表时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时间概念,即“时制”和“时体”,来界定时间副词。凡副词,可以表达时制或时体概念者,可以称为“时间副词”。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近代汉语时间副词所承载的时制、时体意义,同时参考汉藏语系中其他75种语言及汉语方言表时系统中所具有的时制、时体意义,我们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即三个大类、19个小类,并分别在第4、第5、第6章中对它们进行了探讨。
     在第三章,我们简要分析了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连词、情状方式副词以及频率副词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对时间副词的界定,并帮助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时间副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对时间副词的界定和分类,与以往一些界定和分类的区别。如对“连词性时间副词”的处理方式,以及将“频率副词”排除在时间副词之外的原因,等等。
     在第四章,我们探讨了近代汉语时制副词。所谓时制副词,就是时间副词中可以表达时制意义的那部分词。近代汉语时制副词共181个,单纯时制副词46个,合成时制副词135个,可以分为九个小类,分别表示远基点前时、一般基点前时、近基点前时、基点时、立即基点后时、近基点后时、一般基点后时、远基点后时和非基点后时。这里的“远”、“近”,并不是严格的物理概念,而带有一定主观判断的成分。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立即基点后时”和“近基点后时”的区别上。这两类时制副词距离基点的时距都比较近,但其区别就在于,前一类时制副词表现出一种与基点时刻紧相连接、马上呈现的意义,而后者则只表示为在不久的将来便要发生。我们还分析了一类比较特殊的时制副词,即第9个小类,表非基点后时概念的时制副词。在这部分中,我们讨论了几个兼表持续体和已然体概念的时间副词。这几个时间副词表现出了与它们同类的时体副词不同的时制特征,即不能出现在基点以后的时间范围内。
     在第五章,我们探讨了近代汉语时体副词。所谓时体副词,就是时间副词中可以表达时体意义的那部分词。近代汉语时体副词共153个,单纯时体副词42个,合成时体副词111个,可以分为7个小类,即表将行体、已然体、进行体、起始体、经历体、持续体和短时体。这七个小类的确定,以事件内部时间特征为基础,结合近代汉语时体副词的实际表时功能,又以汉藏语系其他75种语言及汉语方言中所具有的时体意义作为旁证。我们在探讨每一个小类时,也分别介绍了这些“体”概念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将时间副词的表时功能与表时系统中其他表时方式并列起来,进行观察和比对。我们并不刻意区分“词汇体”和“语法体”,因为我们借鉴的是“体”的概念,是要探讨近代汉语时体副词所能表达的“体”的概念到底有哪些。
     在第六章,我们探讨了近代汉语时序副词。时序副词实际上也是时制副词的一部分,但因为它们突出表现了事件之间的相对次序关系,故将它们单独拿出来专门讨论。近代汉语时序副词共29个,单纯时序副词15个,合成时序副词14个,可以分为表在先、表同时和表在后三个小类。
     最后,我们在第7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补充说明了几个与本研究有关但前面几章并未涉及的问题。我们总结了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结构形式及其来源;时间副词的“低频偶见”现象,包括个别词在整个近代汉语时期或某一段时期的低频偶见,特殊语料中时间副词的整体低频使用,以及同一语料内部时间副词之间呈现出的使用频率的极大差异,等等;我们还简单讨论了龚千炎(1993)提出的“可有成分”和“必有成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细致地研究,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接着,我们总结了时间副词的“时体性”和“多功能性”,近代汉语时间副词并没有呈现出陆剑明、马真(1985)所提出的多不表“时”而表“态”的特征,我们对造成我们的结论与之不同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简要概括了时间副词“多功能性”的表现;我们还简要分析了汉文化中的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与汉语的表时方式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在时间副词系统中也有体现;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简单勾勒了本文的脉络,指出了创新点和几点不足。
Temporal adverb is a sub-class of adverb,and there have already been lots ofessays about temporal adverbs or relative questions.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for us tocontinue researches on it. Research on temporal 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is part of the study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and is also part of the study of theadverb system. In this dissertation,we have tried to do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on this sub-class of 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based on 11 kinds of chosethe 11 kinds of selected corpuses.And we also chose several other corpuses that havebeen studied in the existing essays and several digital corpuses to expand the range ofresearch materials.So 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 of a 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 style.
     The main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about 15 millionwords in all.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followed by: the motivation of thedissertation, the actulity of the relative stud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nd researchmethodology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range of the corpuses that we selected.Temporal adverb is in the system of time- conveying.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eresearch is to find the role that temporal adverb plays within this system.It is also themain problem that we tried to solve in this dissertatio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isthe connecting part which links the preceding part and the following part of mandarinChinese history.Since 2000,the scope and amount of the researchse on temporal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especially of temporal adverbs in appointed corpuses,have been in a upward trend,which shows us that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payedattentions on topics in this field.However,there are still much problem left.In-depthstudies with comprehensive methods and more extensive corpuses are still necessary.
     This study used a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n each temporaladverb and did simple comparisons among the its deferent performances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y that we chose to survey.We figured out the frequency statistics ofeach temporal adverb in the selected 11 corpuses.We also used theories of philosophy,language typology, syntax theory,grammaticalisation theory and dialect study results inorder to increase the clarity and depth of the explanation. These have specificperformance in the next few chapters. As to the selection of 11 kinds major corpuses,we have taken into account about the length,style of each corpus,and have thinked overwhether they could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spoken language of each dynasty (espetiallythe corpus of Yuan Dynasty).
     How to define temporal adverb and classify them into sub-classes is a problemwhich has never been setlled so far. Therefore, we made our own definiton andclassification about temporal adverb in Chapter Two.Before we discuss these twoquestions,we We first introduce several closely related concepts, namely "time axis","tense", "aspect", "aktionart", "time point " and "time period". These concepts arebasic concepts of researches of temporal adverbs and even the time system inlanguages. Then, we enumerated several existed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 andclassification of tempral adver.We pointe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them,and indicated the problems existed there. Since it is part of the time system, wedecided to use the core concepts in this system,namely"tense" and "aspect",to defineand classify temporal adverb. Adverb that has the function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tense or aspect should be called Temporal Adverb. We also took 75 kinds of other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eseto b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At theend of this chapter,we made not only a new definition for temporal adverb,but alsoclassified the temporal 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into 19 sub-classesbelonging to 3 main classes.These will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in the followingchapters.
     In Chapter Thre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mporal adverb andtemporal noun, temporal adverb and conjunction, temporal adverb and situation-likeadverb, and temporal adverb and frequency adverb had been discussed to make furtherclarification about our definition of temporal adverb. This part also helped us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 of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emporal adverb between usand previous researchers.For instance,the conjunction-like-temporal adverb,and whythe frequency adverbs are excluded beyond the temporal adverbs, and so on.
     In Chapter Four, we explored the tense 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What you called tense adverb is an adverb which could express the concept oftense.There are 181 tense adverb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thereinto 46 simpletemporal adverbs and 135 compound temporal adverbs.Tense adverbs can be dividedinto nine sub-classes, respectively conveys the tense information of the distant-past,general-past, near- past,the reference time point,instant-future,near-future,general-future,and the distant-future.Here "Far"and "near" are not strictly physical concept,butwith some subjective judgment.We could see especially clearly between tense adverbsthat convey the tense concept of instant-future and near-future.For the former class,wefeel the event occurr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reference event,and for the after class wejust feel the event will occur in a shour period of time.There is a special class of tenseadverb which we named not-future-tense adverb. In this section, we discuss severalaspect adverbs which are also belonged to the sub-class of durative-aspect-adverb andaccomplished-aspect-adverb.These temporal adverbs showed a specific limitation ontense unlike other aspect adverbs of the same sub-class that they could not exist whenthe event belonged to any kind of future tense.
     In Chapter Five, we explore the aspect 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heso-called aspect adverbs are adverbs which could convey the aspect information.Thereare 153 aspect adverb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42 of which are simple adverbsand 111 of which are compound adverbs.They are divided into 7sub-classes,respectively convey the aspect information of prospective, accomplishment,initiative, experience,progress,duration, and transitoriness.These classification is basedon the reality of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and include each inner time period of anevent.These concept of aspects can also be seen in 75 other Sino-Tibetan languagesand some dialects of Chinese,which we used a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to explainsome questioms in this chapter.Under each subtitle,we briefly introduced some other ways of aspect expression in Chinese so that we could make comparison betweenaspect adverbs and other aspect-convey-method.At the mention of aspect,we donnotdistinguish the grammatical aspect and lexical aspect as we just borrowed the conceptof aspect in order to explain both the grammatical and the lexical function of aspectadverbs.
     In Chapter Six, we explore the time-order-adverbs of modern mandarinChinese.Strictly speaking,the so-called time-order-adverb is a special kind of tenseadverb.There are 29 time-order-adverb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15 of which aresimple adverbs and 14 of which are compound adverbs.
     Finally, in Chapter Seven,we made a summary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ndadded several relative topics of this study which we dinnot mention in previouschapters. We have summarized the structure and sources of temporal adverbs; the"occasionally low-frequency" phenomenon, including the overall low frequency in useof the temporal adverbs in given period of history, in special corpus , as well as thefrequency of use within the same corpus, and so on; W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the"ingredients" and "must-have ingredients"proposed in Gong Qianyan(1993)’sessay.Although we did not studied in detail, but we think this issue is worthy of furtherstudy.Then we summarize the "versatility" of temporal adverbs.The data of ourresearch shows different results with Lu Jianming, Ma Zhen(1985).Then we made a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we made a full-textsummary,outlines the context of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lack ofthe current dissertation.
引文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p166
    ①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提议,《新晨报副刊》,1928年10期
    ②王力:《汉语史稿》(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35
    ③王力指出,“近代汉语”的特点是:(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等等。参加王力《汉语史稿》(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35
    ④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⑤这里所说的“白话”,也称为“古白话”,不同于指称现代语体文的“白话”。是与“文言”相对应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形式的一种。
    ⑥江蓝生:《古代白话说略》,《百种语文小丛书》(5),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p5
    ⑦徐正考、张彧彧、薄刚:《关于“古白话”起源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p143
    ⑧这段论述参考了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p6
    ①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3
    ②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p15
    ①见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85年。
    ②见张谊生《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费尔南德·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130
    ①参见吴福祥《汉语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年第4期。
    ①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6
    ②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①文中其他例句标注方法以此类推。
    ②蒋绍愚:《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序》,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p3.
    ①参见Comrie,Cambridge Univ.Press,1985,此书第2章、第3章关于“Absolute Tense”和“Relative Tense”的论述。
    ①Comrie认为,英语中的过去完成时属于一种“绝对-相对时制”,它首先有一个绝对的参照中心(即过去),而事件在时轴上的位置是相对于这个参照中心,而不是说话时刻,而存在的。参见Comrie,,CambridgeUniv.Press,1985,p64
    ②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221-222
    ③这段论述参考了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25-127
    ⑤Bernard Comrie:,Cambridge.Univ.Press,1976,p3.原文如下:“aspects ar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 of a situation.”Comrie在注释中指出,这个概念是在Holt(1943:6)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p43
    ②这里使用的术语参考了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7.原文参考了Vendler,,1967.
    ③Bernard Comrie:,Cambridge.Univ.Press,1976,p4.
    ④张谊生对时间副词的分类影响较大,被很多人采纳。但我们认为这个分类系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的“时制”和“时体”的概念实际上也并不完全对应“tense”和“aspect”。这个问题在后文中还要讨论。
    ①《新德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p29.
    ②Bernard Comrie:,Cambridge.Univ.Press,1976,p41-45.
    ③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228-233.
    ④尚新:《英汉体范畴对比研究——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p39.
    ⑤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228
    ⑥这里的“极短时段”也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与之相关的时间范围的大小。
    ⑦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p171-172
    ①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p386
    ①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p125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p134
    ③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p139
    ④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p15
    ⑤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p98
    ⑥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p375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p24
    ②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p166-168
    ③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p41
    ④孙尊章:《先秦时间副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⑤邹海清:《从时间范围的功能看其范围和类别》,《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47
    ②这里VP指动词或动词性结构,AP指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结构,NumP指数量名结构。参见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p41。
    ③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57.这里杨荣祥采用了王力(1943)对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的概括。
    ④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5年,p172
    ①这一点并不绝对,我们在第4、5、6三章中会具体分析每个时间副词的功能。
    ②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p98
    ③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p665
    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25-128
    ⑤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p134-137
    ⑥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p220、p227
    ⑦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p257-293
    ①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p98-125
    ②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语文出版社,1989年,p230-269
    ③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p41-55
    ④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57-63;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p76-83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5年,p172
    ②李海云《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高娜《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历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p167
    ②参见冯成林《论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标准》,《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①赵元任指出:“要分别(a)副词性连词,即同时是副词又是连词,(b)副词兼属连词,即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并指出,“大多数关联副词都是副词性连词”。见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346
    ②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66
    ①唐贤清:《<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语义语法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转引的两个例子来自郭在贻《郭在贻文集》,[M],中华书局,2002年。
    ①这一段参考了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p21.
    ②吕叔湘:《数量词后的来、多、半》,《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p213.原载《中国语文》1957年第4期。
    ①参见太田辰夫《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41.
    ②唐为群(2010)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提到,短语“从本而来”、“从本来”和“本来”在一定时期曾经并存,“从本来”是由“从本而来”向“本来”过渡的形式。我们基本赞同这个说法。参见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254
    ②香坂顺一:《<水浒传>词汇研究·虚词部分》,文津出版社,1992年,p167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p108
    ②此处对“元本”的解释参考了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p21.
    ①本文所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4版。
    ①徐正考(2004)指出,一个组合体的意义是否完整、单一,而非几个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是确定古汉语专书复音词唯一有效的标准。参见《<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p19.史维国(2009)进一步指出,这一标准不仅适合古汉语专书复音词研究,也同样适合古汉语复音词的断代研究。参见《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p107
    ①杨荣祥(2007)将这种复合方式描述为“重新分析复合副词”。参见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115.
    ②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陈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54
    ③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汉语学习》,2003年,第5期。
    ①这一段论述参考了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上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p445.
    ①参见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96.杨荣祥认为,“重新分析”是词的结构形式的一种,这一点我们在第7章还会谈到。
    ①参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5年,p78.以上对这几个语气副词之间关系的论述参考了该书对这几个词的解释。同时参考了陈秀明《评述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参考冯成林《论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标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
    03期。文中提到了黎锦熙、刘世儒的观点,见《汉语语法教材》第二编p253-280.
    ①《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一版,p19,对词条“比来”的解释中有这样一句话:“表示距说话时不远的一个时段。”这种说法同本文对时制副词各个小类的表述方式几乎一致,可见将“比来”划入“表近基点前时概念的时制副词”这一小类大约是可以被认可的。
    ①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陈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54-255。但“刚强”义如何转变为“恰好”义不大容易理解。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假借的用法。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p107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p107
    ①此处参考《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则”字解释,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p811.
    ①在4.1.1【向前】条中解释过“向”作时间副词的来源。
    ②此例引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651.
    ①这个例子引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词条“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315.
    ②详见4.3.2【待】。
    ①这2个例子引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向来”条,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652.
    ①参见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参见张赪《现代汉语V一V式和VV式的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③参见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④参考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⑤钱乃荣:《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①“反复体”(iterative)在许多语言中存在,是词汇体的一种。例如英语中的“batter”、“chuckle”、“dazzle”、“flicker”等等,英语反复体动词通常以-le、-er为后缀。
    ②吕叔湘对表示“长时反复“的VV式另有分类,称之为“屡发相”。见《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见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①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p60.
    ①这一段论述参考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p16-18.
    ①参见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上)》,《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
    ②“现实”(realis)与“非现实”(irrealis)的对立,参见Comrie,,Cambridge Univ.Press,1985,p49.
    ③参考尚新《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④参考Comrie,,Cambridge Univ.Press,1985,p50.
    ①参见武振玉《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2卷第4期。原文见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p379.
    ①参考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既”》,《殷都学刊》,2010年03期。“既已”也有连词的用法,但本文主要讨论其时间副词用法。
    ①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p44.
    ①这部分研究我们参考了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的《中国的语言》中对中国境内汉语以外其他75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描写,以亲属语言中“体”的表现为参考,进一步确定了汉语时间副词所表达的七种体概念。
    ②参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43年,p151.
    ③参见瞿建慧《湘西汉语方言将行体标记“来”》,《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2期;王琳《安阳方言将行体助词“也”及其溯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方言》,2004年02期
    ④每个词的来源和用法具体参见4.3.1和4.3.2两节。这里只是变换了观察的角度,而作为时间副词,其基本功能及在句中的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故在5.1节我们不再详细举例说明。
    ①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72-80.
    ①参见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①见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p254.
    ①例(697)(698)出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中华书局,2008年第4版,p175、p176.
    ①参见武振玉《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5期。
    ②这段论述参考了郭春贵《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②参见何瑛《在:从“存在”义动词到时间副词——兼论“正在”之形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8卷第2期。此论文亦为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正”表“恰好”义不是时间副词,这与我们对时间副词的界定与分类有差,我们还是认为“同时”是“基点时”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正”的时间副词用法按我们的说法先秦已有。
    ①杨永龙(2001)指出,在复合句中,表示背景时间信息的事件即为背景事件(background event),在句子中往往是粘着的;表示前景时间信息的时间则为前景事件(foreground event),在句子中是自由的。参见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P23—28。
    ②参见萧斧《在那里、正在、在》,《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2集),中华书局,1955年,p144-15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56。
    ③参见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何瑛《在:从“存在”义动词到时间副词——兼论“正在”之形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8卷第2期。
    ④这段论述参考了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192-196
    ①参见何瑛《汉语与时间相关的范畴转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p29-30。
    ②这个例子引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在”条,2009年2月版,p806。我们认为这个例子是可靠的,“在”在此篇中宜理解为“正在”。故,“在”表进行、持续的用法大约先秦已开始萌芽了。
    ③这个例子引自何瑛《在:从“存在”义动词到时间副词——兼论“正在”之形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8卷第2期。何瑛在论述时间副词“在”时,试图用足够的例子来说明,“在”的时间副词用法是其本义虚化的结果。但所举例子有很多可疑之处,这个例子是我们比较赞同的。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张亚军《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②此段概括参考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
    ③此例句引自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p77.
    ①Bernard Comrie:,Cambridge.Univ.Press,1976,p58
    ①参见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②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80-82。
    ③张运玲:《开封话的实现体和经历体标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省”同时也是一个表一般基点前时概念的时制副词,在附录1中可见。单独放在这里讨论,因为这个词相对“曾”类表“经历体”的时体副词而言特殊一些。
    ①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p230.
    ②参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p293-294.
    ③参见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113.
    ①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97-101.
    ②参见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p94-97.
    ③参见钟兆华《趋向动词“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
    ④参见黄冬丽《“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的产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1卷3期。
    ①参见崔淑慧《山西代县方言的起始体》,《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林华勇《廉江方言起始体助词“起身”的语法化——兼谈语法化的不一致现象》,《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王景荣《乌鲁木齐方言起始体貌助词“开”浅谈》,《语言与翻译》,2003年第4期。
    ②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101.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Wekipedia词条“continuous and progressive aspect”。
    ②引自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p402.
    ①参见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p119、p125.
    ①这个例子引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始……终……”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512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67-79.
    ②详见本文第4.3.2对【看看】的分析。
    ①这段论述参考并引用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增订版,2005年印刷,“万一”见p546,“一旦”见p602.
    ①这两个例子引自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p51-52“出的”条。
    ①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张谊生认为,表重复的时间副词重在表达事件前后的相似性,将其划分在表序副词之列。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p172.
    ①这个例子引自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388.
    ②有时是“空间”上的吻合。但空间上的吻合恰是因为两种动作或状态在“同时”发生而造成的。
    ③见5.3词条【正】。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82;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p226.
    ②这部分的撰写参考了张烨《支谶译经中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特此表示感谢。
    ①参见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94.
    ①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p316-317
    ②这两个例子转引自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p11,p12.
    ③参见吕叔湘《文言虚字》,开明书店,1952年,p112.
    ④参见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p12.
    ①这段论述参考了刘瑞明《“自”非词尾说驳议》,《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刘瑞明《词尾“自”类说》,《语文研究》,1989年第4期;蒋宗许《词尾“自”、“复”三说——兼奉姚振武先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蒋宗许《词尾“自”再说》,《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3期;姚振武《再谈中古汉语的“自”和“复”及相关问题——答刘瑞明、蒋宗许先生》,《中国语文》,1997年01期;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130-132.
    ②这段论述参考了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p136;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p108-109.
    ①参见李崇兴、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p240-241.
    ②同上,p245-246.
    ③参见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3年,p50.
    ①参见季羡林《汉语与外语》,语文出版社,《百种语文小丛书》(1),2007年。
    ②参见刘泽民《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①参见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34-35.
    ②参见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p9,p22.
    [1][英]Bernard Comrie,Aspec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related proble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2][英]Bernard Comrie,Ten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3][英]Bernard 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沈家煊罗天华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瑞士] 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丹麦]Otto Jsepersen,语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陈振宇,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陈忠,汉语时间结构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9]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0]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1]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5]郭在贻,郭在贻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8]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巴蜀书社:2007
    [19]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1]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7]匡鹏飞,时间词语在复句中的配对共现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8]吕叔湘,文言虚字[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7
    [2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0]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2]李崇兴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3]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37]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9]蒲立本,古汉语语法纲要,孙景涛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40]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1]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42]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3]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石毓智,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5]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6]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8]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9]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0]尚新,英汉体范畴对比研究——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1][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2]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5]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7]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8]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9]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0]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1]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2]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63]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64]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5]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6][日本]香坂顺一,《水浒传》词汇研究·虚词部分,文津出版社,1992
    [68]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69]杨伯峻,文言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70]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2]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74]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5]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6]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7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79]张谊生,语言问题再认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0]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2]祝敏彻,祝敏彻汉语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7
    [8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2]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3]陈立民,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J],语言研究,2002(3)
    [4]陈国良,现代汉语时制表达及相关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陈郁玲,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陈秀明,评述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曹广顺,试说“就”和“快”在宋代的使用及有关的断代问题[J],中国语文,1987(4)
    [8]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J],中古语文,1986(3)
    [9]曹广顺,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节副词[C],《语言学论丛》第十二辑,商务印书馆1984
    [10]曹凤霞,时间副词“曾经”“已经”的时态用法[J],松辽学刊,2002(6)
    [11]崔淑慧,山西代县方言的起始体[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2]董艳秋,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J],求索,2003(5)
    [13]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14]戴耀晶,汉语的时体系统和完成体“了”的语义分析[C],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竟成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15]方霁,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时制系统及其表达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6]付义琴,赵家栋,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3)
    [17]冯成林,论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标准[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8]冯成林,再论关于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3)
    [19]冯雪冬,从《平妖传》时间副词使用情况看近代汉语时间副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J],宜宾学院学报,2007(2)
    [20]冯雪冬,《平妖传》中时间副词的界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1]冯雪冬,《平妖传》时间副词的分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2]冯雪冬,《平妖传》表将来时间副词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06(1)
    [23]冯雪冬,《平妖传》表“最初”的时间副词系统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4]冯雪冬,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09(1)
    [25]郭春贵,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26]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7]郭珊珊朱乐红,短时义的界定及短时类时间副词的句法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4)
    [28]郭惠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9]高伟,敦煌变文中的双音副词[J],敦煌学辑刊,1985(1)
    [30]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31]高娜,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2]高娜,汪智云,“比”类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9(1)
    [33]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J],中国语文,1991(4)
    [34]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35]龚鹏,长沙方言时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6]葛佳才,东汉译经中的双音节时间副词,[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7]何宝章,汉语中完成时端和持续时段的表达[J],语言研究1997(2)
    [38]何亮,从中古相对时点词看汉语时间表达认知方式的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2007(4)
    [39]何瑛,在:从“存在”义动词到时间副词——兼论“正在”之形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0]何瑛,汉语与时间相关的范畴转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41]胡裕树,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思考[J],汉语学习,1992,(3)
    [42]胡晓萍,《红楼梦》时间词研究札记[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4)
    [43]黄冬丽,“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的产生[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4]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J],中国语文1996(3)
    [45]黄晓静,“时间副词+的+名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6]黄斐,近代汉语副词“看即”的语法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7]黄巽斋,汉语时间词多源于假借[J],湘潭师专学报,1982(3)
    [48]黄盛璋,论连词跟副词的划分[J],语文教学,1957(8)
    [49]黄锦章,汉语格系统研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0]韩容洙,汉语时制分析的新突破[J],汉语学习,1999(6)
    [51]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52]江蓝生,古代白话说略,《百种语文小丛书》(5),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53]季羡林,汉语与外语,百种语文小丛书(1),语文出版社,2007
    [54]金立鑫,动词后“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55]金立鑫,“着”、“了”、“过”的时体意义、语法难度、使用频率及其教学顺序,2002年上海第二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
    [56]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2003年上海第七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
    [57]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8]金立鑫,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59]金立鑫,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C],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60]金昌吉,汉族人的时间观念及其表达[J],河南大学学报,1991(2)
    [61]金昌吉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4)
    [62]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表达[J],语文研究,1996(1)
    [63]竟成,汉语时间原理论纲[J],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竟成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64]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1998(4)
    [65]蒋绍愚,《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J],语言研究,2001(1)
    [66]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载《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7]蒋跃,时间词的模糊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4)
    [68]蒋宗许,词尾“自”再说[J],古汉语研究,(1992(3)
    [69]蒋宗许,词尾“自”、“复”三说——兼奉姚振武先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70]贾红霞,“NP+时量短语+(了)”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1]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1988(2)
    [72]刘泽民,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J],兰州大学学报,1996(1)
    [73]刘叔新,汉语时间语义范畴的表现方式体系[J]中国语言学报1999(9)
    [74]刘丽,《型世言》表将来时间副词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75]刘哲,汉语“前”“后”的时间指向及其不对称的原因[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2)
    [76]刘瑞明,词尾“自”类说[J],语文研究,(1989(4)
    [77]刘瑞明,“自”非词尾说驳议[J],中国语文,1998(4)
    []刘金,对外汉语中的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教学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8]刘立恒,龙川客家方言时间副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9]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2)
    [80]李少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J],荆州师专学报,1996(4)
    [81]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中国语文1989(5)
    [82]李冰洁,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3]李华,略论《水浒传》、《红楼梦》时间表达[J],西北承认教育学报,2001(2)
    [84]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和“时段”的搭配连用[C],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邢福义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85]李向农,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
    [86]李向农,论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的功能类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
    [87]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
    [88]李向农,时点时段的内涵及构成与汉语社会的时间观念[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89]李杰群,《商君书》的时间副词[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90]李宗江,汉语“才”类副词共同的语法化方向[C],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1]李宗江,“即、便、就”的历时关系[J],语文研究,1997(1)
    [92]李顺军,现代汉语中时间副词“马上”的演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3]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94]李海云,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07
    [95]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的时制表达[J],语言研究,2002(3)
    [96]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97]李亚,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8]李文奇,越南学生学习时间副词“正在”、“正”的偏误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99]林松,《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8)
    [100]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
    [101]林华勇,廉江方言起始体助词“起身”的语法化——兼谈语法化的不一致现象[J],语言科学,2006(4)
    [102]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C],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199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03]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J],语言学论丛(第23辑),2001,北京,商务印书馆
    [104]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1)
    [105]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词[C],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06]练雪瑞,现代汉语方位词的时间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7]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1)
    [108]梁银峰,《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J]长江学术,2010(1)
    [109]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J],中国语文,1983(4)
    [110]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提议,新晨报副刊,192(10)
    [111]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J]中国语言学报,1991(4)
    [112]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113]马真,关于表重复的副词“又”、“再”、“还”,语法研究和探索(十)
    [114]马景仑,古汉语时间副词“既”、“已”词义异同辨[J],银川师专学报,1987(3)
    [115]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6]梅光泽,《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0(1)
    [117]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118]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J]中国语文1990(3)
    [119]倪立民,谈现代汉语时态助词“着”的发展趋势[J],杭州大学学报,1980(4)
    [120]聂小丽,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J],高等函授学报,2001(1)
    [121]聂丹,时间副词“一面”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5)
    [122]潘文娱,谈谈“正”“在”和“正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1)
    [123]潘攀,近代汉语一组时间词[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
    [124]潘维桂,杨天戈,魏晋南北朝时期“了”字的用法,语言论集(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125]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126]瞿建慧,湘西汉语方言将行体标记“来”[J],文史博览(理论),2011(2)
    [127]钱乃荣,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汉语学习,2000(4)
    [128]钱乃荣,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0(4)
    [129]荣亮,《颜氏家训》时间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0]孙尊章,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1]孙尊章,徐凌,梁任芝,《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32]尚新,体义相交理论:汉语体标记的时间指向功能[J],语言科学,2005(18)
    [133]尚新,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134]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语义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5]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6]司冬颖,《禅真逸史》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7]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38]唐贤清,汉语“渐”类副词演变的规律[J],古汉语研究,2003(1)
    [139]唐贤清,近代汉语副词“逐旋”的演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40]王景荣,乌鲁木齐方言起始体貌助词“开”浅谈[J],语言与翻译,2003(4)
    [141]王长华,《春秋繁露》时间副词浅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42]王卯根,《史记》时间副词的反向夸张用法[J],修辞学习,2009(2)
    [143]王娟,甲骨文时间范畴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04
    [144]王海棻,“以(已)来”可以表示未来时间[J],语文研究,1987(3)
    [145]王海棻,古代短时词语的构成方式[J],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
    [146]王海棻,论古汉语记时词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C],古汉语语法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147]王晓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时间表达[J],求索,2010(1)
    [148]王琳,安阳方言将行体助词“也”及其溯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49]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2)
    [150]王家令,《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1]吴平,汉语的时间表达与中国文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3)
    [152]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8(6)
    [153]吴福祥,汉语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J],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年第4期
    [154]武振玉,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4)
    [155]武振玉,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5)
    [156]辛永芬,留学生在使用“已然”类时间副词和“了”共现与否时的偏误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57]许彬彬,现代汉语持续性时间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8]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9]邢志群,从“就”的语法化看汉语语义演变中的“主观化”[C],语法化与语法化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
    [160]邢福义,说“NP了”句式[J],语文研究,1984(3)
    [161]邢福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1990(1)
    [162]徐丹,趋向动词“来/去”的语法化[C],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163]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表现,语文研究,2008(1)
    [164]徐正考、张彧彧、薄刚,关于“古白话”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1(9)
    [165]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0(3)
    [166]徐前师,“已经”成词于唐前说不可靠[J],中国语文,2006(5)
    [167]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上)[J],国外语言学,1991(4)
    [168]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中)[J],国外语言学,1992(1)
    [169]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下)[J],国外语言学,1992(3)
    [170]谢洁瑕,《六祖坛经》中的副词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71]萧斧,在那里、正在、在[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2集),北京:中华书局,1955
    [172]薛瑾,《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3]叶荧光,论《儒林外史》中时间副词的特点[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3)
    [174]余东涛,类型学视野下的时间词研究——谓语时间词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考察[J],汉语学报,2006(2)
    [175]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76]余桂林,句首时间词语的成分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77]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178]余艳,《诗经》时间范畴表达[J],河西学院学报,2008(4)
    [179]杨永龙,“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J],中国语文,2002(1)
    [180]杨同用,时间词的管理与标志[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81]杨同用高兵,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词与叙事文字的时间层次[J],汉字文化,2003(2)
    [182]杨同用,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83]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184]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1999(3)
    [185]杨淑敏,明代白话中某些新兴或特殊副词研究[J],东岳论丛,1984(3)
    [186]杨淑敏,元明时期新兴副词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1984(4)
    [187]杨睿,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8]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位置全方位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189]杨朝霞乔樵,《红楼梦》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考察[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7)
    [190]姚琳,由“立”组成的短时类时间副词的演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6(3)
    [191]姚振武,再谈中古汉语的“自”和“复”及相关问题——答刘瑞明、蒋宗许先生[J],中国语文,1997(1)
    [192]袁梅,论“VP时”结构的语义功能[J],延安大学学报,2001(1)
    [193]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C],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北京: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2002
    [194]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4)
    [195]游顺钊,口语中时间概念的时间表达——对英语和汉语的考察[J],国外语言学,1988(2)
    [196]左思民,现代汉语的“体”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97]钟兆华,趋向动词“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J],中国语文,1985(5)
    [198]朱德熙,说“的”[M],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9]朱德熙,很久、很长、很多[J],汉语学习,1989(1)
    [200]张亚军,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01]张赪,现代汉语V一V式和VV式的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0(4)
    [202]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3]张言军,时间副词与动词重叠式的组合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04]张军,早期儒学语境中的“时”范畴析解[J],孔子研究,200491)
    [205]张秀,汉语动词的“体”和“时制”系统,语法论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
    [206]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和体结构(上),语文研究1998(3)
    [207]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和体结构(下),语文研究1998(4)
    [208]张济卿,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1996(1)
    [209]张济卿,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上)[J],语文研究,1998(3)
    [210]张彩琴,《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1]张俊吉,姜丽洁,汉语时制的短语结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
    [212]张俊吉,解释汉语时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3]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5)
    [214]张建平,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的关系[J],雁北师院学报,1997(4)
    [215]张艳,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J],中国语文,2004(4)
    [216]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217]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1)
    [218]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5)
    [219]张谊生,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研究,1996(1)
    [220]张黎,关于汉语的“体”[C],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邢福义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21]张粤闽,浅议副词归类的分歧[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6)
    [222]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既”[J],殷都学刊,2010(3)
    [223]张运玲,开封话的实现体和经历体标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24]张烨,支谶译经中的构词法和造词法[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25]郑路,《左传》时间范畴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26]郑路,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1)
    [227]周小兵,“刚+V+M”和“刚才+V+M”[J]中国语文,1987(1)
    [228]周小兵,“通常”和“常常”[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229]周小兵,谈汉语时间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
    [230]周小兵,频度副词的划类与使用规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4)
    [231]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32]周榕黄希庭,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0(2)
    [233]周丽颖,关于时间副词做定语的合理性[J],汉字文化,2007(2)
    [234]詹开第,早期北京话的“直”字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1987(3)
    [235]邹海清,从时间范围的功能看其范围和类别[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236]邹海清,量化义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及主观量化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1][新西兰]Jack C.Richards,[美国]Richard Schmidt, [澳大利亚]Heidi Kendrick, [韩国]Youngkyu Kim,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n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英国]R.L.Trask,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潘再平等,新德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9]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0]杨树达,词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11]袁宾段晓华徐时仪,宋语言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汉语大词典编写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1990)(宋代卷1992)(元明清卷1995)[M],刘坚蒋绍愚,北京:商务印书馆
    [2]《敦煌变文集》,[M],王重民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敦煌变文选注》,[M],项楚,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祖堂集》,[M],孙昌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朱子语类》,[M],王星贤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张协状元》,[M],《钱南扬文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之《张协状元》,北京:中华书局,2009
    [7]《元曲选》,[M],臧晋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
    [8]《金瓶梅词话》,[M],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9]《元代白话碑集录》,[M],蔡美彪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0]《元朝祕史》(十五卷本),[M],鲍思陶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十二卷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1]《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M],选自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中华书局,2005
    [1]Blackboard Learn,Universiteit Leiden
    [2]WAL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 Online,http://wals.info/
    [3]《国学宝典》大型古籍文献数据库全文检索系统(单机版),尹小林开发,1998
    [4]中央研究院近代汉语标记语料库(Academia Sinica Tagged Corpus of EarlyMandarin Chinese),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kiwi/pkiwi/pkiwi.sh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