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会大学与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华的外国教会大学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它的注定命运。如何看待这一曾经盛极一时的私立大学群体?本文通过考察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风建设等产生的影响,肯定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目前民办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对发展民办教育的几点启示。
    引言部分通过对教会大学研究背景与现状的介绍,论述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总结了教会大学史研究中的特点和问题,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两点不足。
    在第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梳理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办学特点,分析了其历史使命终结的原因,并提出了作者本人对界定教会大学的发展繁荣期的见解。
    在第二部分“教会大学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中,通过比较我国古代与近代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及校风建设上的不同,从在中国自办大学任教的传教士的角度和个人办学的传教士的角度,说明了教会大学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的原因。
    在第三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作用”中,提出了在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制度转型的特定时期,教会教育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通过比较同时期中外教育名家蔡元培与司徒雷登的办学思想,说明教会大学与国内自办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由于时代的需求和相互的影响所形成的一致。
    在“几点启示”中,作者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转变观念、师资建设、经费短缺及法制不健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Although th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disappeared whe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t is important how to evaluate them a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had good impact on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teaching methods and campus spirit of the modern native ones, and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a few of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present private education.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 of this subject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it, expounds the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e value of this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traits and defects in the previous study.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clears up the clue of th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ir trait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ir failure, and expresses her own opinion of th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prosperous stag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it was the missionaries worked in the native universities and the missionaries worked in their own schools that affected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mpus spirit of the modern nativ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 the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society the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accelerated the native girls'education development、enforced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compares the thoughts of CaiYuanPei and John Leighton Stuart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a few of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change of the view、raising the teaches level、lack of finance and un-perfectibility of law) in the present private education.
引文
1.李楚材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6.顾卫民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黄新宪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朱国仁著《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何晓夏、史静寰主编《教会学校与我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王立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陶飞亚、吴梓明 《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大塚丰(日本)著《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霍益萍著《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史静寰著《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15.徐以骅著《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16.章开沅《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8.陈桂生著《中国民办教育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9.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黄展鹏主编《中国著名大学概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3.汤志钧、陈祖恩主编《中国进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4.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王承绪、张瑞璠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6.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戴伯韬著《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8.梁柱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丁纲著《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韩延明著《大学教育现代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安心、张如珍主编《甘肃高教2000——发展状况蓝皮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类:
    1. 饶怀民《从湘雅医学院的创办看教会大学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
    2. 王利明《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高等教育研究》,2000(6).
    3. 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6).
    4. 杨东平《浅议中国近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研究》,2000(6).
    5. 鲍健强《日本私立大学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 胡卫清《传教士教育家潘慎文的思想与活动》,《近代史研究》,1996(2).
    7. 谭树林《卫三畏与中美文化交流》,《齐鲁学刊》,1998(6).
    8. 田正平、张彬《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高等教育研究》,2001(3).
    9. 李勇忠、李春华《帝国主义对华的教育侵略与教会学校的二重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5).
    10. 章开沅《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5).
    11. 宋恩荣、熊贤君《日本侵华教育与中国教会教育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2. 应方淦《清末教会大学学位制度述评》,《高等教育研究》,2001(5).
    13. 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政策走向分析》,www.edu.cn/special/showarticle.php?id=10508
    14. 中国高校大合并www.edu.cn/apecial/showarticle.php?id=581
    15. 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www.edu.cn/special/showarticle.php?id=2760
    16. 傅志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www.edu.cn/special/showarticle.php?id=8166
    17. 余子侠《晚清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与教会教育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5).
    
    
    18. 黄立志《试论基督教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19. 王立新《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3).
    20. 苏文纪《近代外国教会在潮汕的办学活动及其影响》,《汕头大学学报》,1997(13).
    21. 郭若平《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理论学习月刊》,1998(8).
    22. 何凤升《从教会大学看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南通师专学报》,1998(2).
    23. 李喜所《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历史研究》,1998(2).
    24. 卢红飚《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教育评论》,1998(5).
    25. 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
    26.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1996(3).
    27. 刘心勇《非基督教运动评述》,《复旦学报》,1989(2).
    28. 霍益萍《郭秉文和东南大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2).
    29. 周洪宇《陶行知与基督教》, 《安徽史学》,1991(4).
    30. 张建华《传教士谢卫楼的教育活动》,《近代史研究》,1993(4).
    31. 陈 列《略论教会教育的目的与实质》,《教育评论》,1993(6).
    32. 涂元晞《两种力量的结合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希望》,www.cvedu.com.cn/lmzhbd.htm
    33. 陈宝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www.cvedu.com.cn/lmzhbd.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