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后无锡农业科技进步及其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锡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不仅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农区,而且近代工商业的繁荣,推动无锡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客观条件。作为太湖地区和南方稻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无锡农业及其科技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本文在总结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权威的统计数据,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建国后无锡的科技进步情况,介绍了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利用技术、栽培技术、作物品种改良技术、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无锡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地方需要,结合传统劳动手段与现代技术、局部试验与大面积普及、自主研制与引进技术等形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形成了地方的特色。总结了建国后无锡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因,认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刺激、农业科技政策的落实、多元化投入方式的推动,等等,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又促进农业总产值、农业结构、农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促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无锡农业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目标。通过考察无锡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联,我们必须健全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重视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强农业科技的合作交流,这是总结无锡农业科技进步得出的经验,也是历史给与我们的启示。
Wuxi, which is the richest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is not only known with a fine tradition of precise farming, but also known with its latter-day industry and commerce.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f Wuxi, also provid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Wuxi is the miniature of that of 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f the academe, 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problems by using the State's authoritative statistics, and applying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calls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Wuxi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t introduces various types of achievement lik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farm land-use techniques, crop breeding, soil fertility techniques,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iqu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lso analyzes the main backgrounds and reasons of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ne is the stimulation from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emand by itself; another is the promotion from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and the third is from the inpouring of all kinds of capital.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causes increase in crop outpu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value,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a basic approach to the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peasants' income, and also a key step to fulfil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us, promotion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transfer it into productivity more effectively is the only wa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eaching the goal of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high benefit, ecology and safe".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thods like policies takes, fund inputs increase, technology innovative mechanism promotion, and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on,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we draw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agriculture in Wuxi, and also the historical apocalypse from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引文
1 张沁文等:《农业经济灰色系统分析》[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2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 江苏省无锡县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P160
    1 江阴市志编纂委员会:《江阴市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 《无锡年鉴》,2000年
    1 江苏省无锡县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P253
    1 江苏省无锡县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P294
    1 《无锡年鉴》,1992年
    2 《无锡年鉴》,2005年
    [1] 陈华山.科技、体制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编.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3] 顾镜清.70年代世界农业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 郭文韬等编.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5] 国家科委.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 江阴市志编纂委员会.江阴市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8] 江苏省无锡县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 史清琪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 王红谊,章楷,王思明编.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13] 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14] 王思明,姚兆余.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6]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近百年经济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7]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8] 信乃诠.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19] 宜兴县志编纂委员会.宜兴县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0] 翟虎渠编.农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 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保”调查课题组.中国村庄经济——无锡保定二十二村概况(1987—1998)[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24] 中共无锡市委政策研究室.无锡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5.
    [25]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6] 江苏省农林厅.江苏农业发展史略[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7] 朱荣.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1] 陈世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6).
    [2] 程远明.无锡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今后的任务[J].江苏统计,1995,(2).
    [3] 崔途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0.
    [4] 邓宗兵,张旭祥。科技进步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4).
    [5] 顾芳,姚兆余.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2).
    [6] 郭常英,姚兆余.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的跨学科考察[J].史学月刊,2003,(3).
    [7] 郭春华.农地制度与二十世纪苏南农业经济[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8] 韩海燕,周慧欣.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
    [9] 黄选高.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经济发展[J].理论探讨,2001, (2).
    [10]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农业科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三十五年来江苏农业科技成就[J].江苏农业科学,1984,(9).
    [11] 李春迎,许锦,李汝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状况评析[J].山东农机,2005,(1).
    [12] 牛若峰,朱希刚.推进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1983,(5).
    [13] 彭新德,蔡立湘.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政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 秦霖.科技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 (3).
    [15] 汪勇,张蓉.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J].华东经济管理,2001,(1).
    [16] 王鸿涌.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无锡农村和谐社会——赴韩国现代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学习考察的启示[J].江苏农机化,2006,(2).
    [17] 王会,张俊亮,孙如军.我国农业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农机化研究,2006,(9).
    [18] 王瑞杰,孙鹤.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值影响的比较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3).
    [19] 王思明.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J].农业考古,1993,(1).
    [20] 王思明.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J].中国科技导报,1995,(4).
    [21] 王思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与条件[J].中国农史,1996,(1).
    [22] 王思明.条件与约束:资源、技术、制度与文化[J].中国农史,1998,(1).
    [23] 王思明.技术变化下的资源、环境与社会[J].古今农业,1998,(4).
    [24] 王思明.诱致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25] 王思明.比较观中的中国国情分析及未来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战略[J].农业考古,1999,(1).
    [26] 王思明.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7] 王思明.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论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J].古今农业,2002,(1).
    [28] 王思明.中国杂交稻发展的经济、技术与社会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3).
    [29] 王庸金.论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州学刊,2000,(6).
    [30] 巫建华,周振兴.浅析江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内涵[J].农业科技管理,1998,(3).
    [31] 薛亮.关于当前农机化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
    [32] 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
    [33] 杨邦杰,洪仁彪,贾栓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3).
    [34] 杨俊杰,胡仕银.重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的负效应[J].云南科技管理,1995,(5).
    [35] 曾尊固,熊先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J].现代经济探讨,1995,(6).
    [36] 曾尊固,熊先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结构的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1996,(4).
    [37] 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38] 周小龙.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研究——从单个农产品角度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39] 朱根宝.无锡市农业发展的现实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1990,(11).
    [40] 朱希刚.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和内容的认识[J].农业科技管理,1997,(10).
    [41] 朱希刚.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42] 张根东.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甘肃农业,1992,(2).
    [43] 张寿正.试析无锡农村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趋势[J].江南论坛,1994,(1).
    [44] 张义,贡凤涛,康长进.江苏农业科技进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路[J].江苏经济探讨,1998,(4).
    [45] 张义,贡凤涛,康长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江苏统计,19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