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再生产理论在社会学与教育学领城内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是一种揭示现代学校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布尔迪厄指出,学校教育并非一种铲除社会不平等的制度,相反,它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此类不平等正当化和永久化。
     以布尔迪厄的高等教育经典著作《再生产》为基础,本文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并做出了评价,讨论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问题。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解读高等教育公平有着重要价值。
Bourdieu's culture reproduction theory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and education.It is a socia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hat reveals higher education inequity in modern schools.By means of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Bourdieu argued that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a systerm that eradicates social inequity.Instead,it produces and reproduces social inequity by "inheritance" and legislates this inequity,making it constant.
     Based on Bourdieu's book《Reproduce》,a classic text in higher education canon,this article presents and evaluates culture reproduction theory systematically,.The last part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into the local situation.Culture reproduction theory will be of important value to decipher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引文
1 王延寿.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理性审视及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4(3) 104-107
    1 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2
    1 张宁.法国知识界解读布迪厄[J].读书,2002(4)
    1 雅妮娜 维尔代斯.勒鲁.最后一个滑稽的伟人[N].中华读书报,2000-03-01
    2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79
    1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
    1 王晨.权力再生产的教育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9
    1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6
    1 P.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46
    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3-654
    2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06(5).116
    1 P.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5-267
    1 P.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4
    1 P.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1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420
    1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1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8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 P.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 P.布尔迪厄J.-C.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 P.布尔迪约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 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 P·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 苏国勋 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8 薛晓源 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1 张斌贤 王晨.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2 张德祥 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24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5
    25 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26 陈彦.布迪厄:使穷人感到骄傲的理论家[J].文景,2002(2)
    27 宫留记.教育机构: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布迪厄对法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28 胡春光 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29 黄海刚.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公平[J].比较教育研究,2008(4)
    30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31 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2)
    32 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33 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3(6).
    34 刘云杉.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35 马维娜.学校场域中的话语再制与话语再生[J].教育评论,2002(4)
    36 马维娜.学校场域: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新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7 牛海彬 白媛媛.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8 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39 孙小红.从文化资本到符号暴力-谈布迪厄的教育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0 唐卫平.布尔迪约及其文化特权再生产理论[J].科技信息,2008(8)
    41 王晨.权力再生产的教育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42 王伟宜 谢作栩.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4)
    43 王延寿.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理性审视及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4(3)
    44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45 文军.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3)
    46 邢克超.他们看到了我们制度的背后[J].中华读书报,2002(2)
    47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48 宇红 王欢.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J].社会,2004(3)
    49 袁春红.布迪厄符号暴力教育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50 张宁.法国知识界解读布迪厄[J].读书,2002(4)
    51 张行涛.考试学概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
    52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53 朱国华.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J],江苏社会科》,2004(1)
    54 朱国华.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J].河北学刊,2004(1)
    55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J].东南大学学报,2004(6)
    56 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06(5).
    57 朱伟珏.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J].浙江学刊,2005(3)
    58 高明华.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布迪厄概念框架的一个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59 刘喆.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0 路守香.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1 闫西安.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实践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2 张跃忠.布尔迪厄高等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