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词语的构造机制及相关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词语的构造机制是指新词语产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构造原理、构造规则。对新词语构造机制的研究,主要就是探讨新词语构造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新词语的构造机制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整个词汇学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详细研究了新词语构造的单一机制和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词语进入词汇系统的制约条件及其对整个词汇系统的贡献。最后希望通过对新词语构造机制的分析,建立一种词汇发展演变的简单理论模型。
     从内部影响因素的多少方面来考虑,新词语的构造机制可以分为单一机制和合作机制。单一机制是指由一种力量来构造新词语的过程,它可分为简缩、类推、借用、整合、语素化、修辞转化、重新分析、语义波动、词义表面化等九种类型。合作机制是指由多种力量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完成新词语的构造,按照起作用的方式和过程的不同,分为共时合作机制、历时合作机制、共时-历时相交叉的合作机制三种类型。
     在探讨新词语构造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从可能性、必要性和接受性三个角度分析了新词语进入词汇系统的制约条件。本文主要从韵律制约这个角度来探讨可能性问题,新词语首先要成为一个韵律词,才有可能进入下一步的检验环节。必要性是指新词语是否有出现的需要,也就是现实交际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空位,即空位条件。接受性是指经过构造机制创造的新词语是否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即频率条件。
     新词语的构造机制对于整个词汇系统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从词语本身来看,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丰富了词汇系统。从词语的构成成分来看,新词语的构造机制还产生了大量的语素,这些语素为进一步构造新词语提供了前提条件。词汇材料经过新词语的构造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和语素,这些新产生的词语和语素进入到词汇系统中,为继续构造新词语做准备。由此可见,新词语是整个词汇系统充满生机活力,并且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Th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of neologisms is comprised of constructional principles and rules during the derivation of new words. The study of neological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mainly focuses on dynamic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neologisms.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neologisms, and is also beneficial to the lexicological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single and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s. Further,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that permitted neologisms entranced in the vocabulary system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neologisms to the vocabulary system are discussed. A simple theoretical model i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on the developing of vocabulary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of neologism.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internal factors, the neological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 and cooperation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The singl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refers to one mechanism constructing neologisms, including abbreviation, analogy, borrowing, integration, morpheme, rhetoric transformation, re-analysis, semantic fluctuation, and lexical meaning externalizati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fers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mechanisms creating neology.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nsists of a synchron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a diachron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 mechanism that is bo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necess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restrictive conditions of neological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s. The possibility is rhythm restrictive condition, which can control whether the neologism can enter the next stage or not. The necessity is if the neologism is required, or if a vacant position occurs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e necessity is commonly called the vacant-position restrictive condition. The acceptability refers to the probability of the neologism and can be called the probability restrictive condition.
     Generally, th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 of neology has two contributions to the vocabulary system. First it derives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which enlarge the vocabulary system. Second, it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morphemes, which can be used as preconditions to further derive neologism.
     The constructional mechanisms can derive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with vocabulary as materials. These new terms and morphemes enter vocabulary system, and then continue to prepare for derivation new terms. Thus, neologisms make more vigorous, animated, and developed the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
引文
陈保亚(2006)论平行周遍原则和规则语素组的判定,《中国语文》第2期
    陈光磊(1996)改革开放与词汇变动,《语文建设》第4期。
    刁晏斌(2004)当今汉语中极为活跃的“极端词语”,《辽东学院学报》第3期。
    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2004)《汉语的词库和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樊小玲(2005)基于“时间”“频率”概念和“新词语发现软件”的报刊新词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范干良(1989)词族和词族中的空格及其作用,《汉语学习》,第2期。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胜利(2006)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燕(2000)“吧”的词化过程,《汉语学习》第2期。
    宫齐、聂志平(2006)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缩略的制约条件,《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郭楚江、周健(2005)类推造词法对词义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第6期。
    郭伏良、杨同用(1999)仿拟造词法与仿拟辞格,《汉字文化》第3期。
    郭丽君(2006)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郭利君(2005)《语言预测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何自然、吴东英(1999)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胡建刚(2007)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晋家泉(1996)比喻法造词和词的比喻义——请任学良、史锡尧先生指教,《滨州师专学报》第1期。
    亢世勇(2003)《新词语大辞典》的编纂,《辞书研究》第2期。
    亢世勇、刘海润主编(2003)《新词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慧(2007)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李仕春(2005)类推在汉语新词语产生和流产中的作用,《语文学刊》第9期。
    李宇明(1999)词语模,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凌云(1995)汉语义素运动造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刘合柱(2005)网络诸“客”,《辞书研究》第5期。
    刘兰民(2001)汉语仿词造词类型刍议,《修辞学习》第2期。
    刘兰民(2005)试论影响汉语造词的因素,《语言文字应用》S1期。
    刘瑞丽(1998)新词语初析,《语文研究》第1期。
    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刘叔新(1990)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同构词法的关系,《中国语文》第4期。
    刘晓梅(2003)《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一玲(1993)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刘一玲(1996)小姐、大姐、姐和嫂,《语文建设》第3期。
    吕乐、陆晓文(2001)中国主流语言中经济类新词初探,《辞书研究》第4期。
    吕叔湘(1963)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吕叔湘(1984)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第1期。
    马庆株(1987)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运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孟国(1988)社会的发展与委婉新词语的产生,《天津师大学报》第3期。
    潘文国、叶步青、韩洋(2004)《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学良(1981)《汉语造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写(2003)《新华新词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6)“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国语文》第4期。
    沈孟璎(1986)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沈孟璎(1988a)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沈孟璎(1988b)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沈孟璎(1995a)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沈孟璎(1995b)试论新词缀化的民族特性,《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沈孟璎(1999)《现代汉语理论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2001a)从克林顿三用谈起,《语文建设》第4期。
    施春宏(2001b)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施春宏(2002a)词义的认知模式与词义的性质及构成——兼谈成语的性质,《辞书研究》第6期。
    施春宏(2002b)说“界”和“坛”,《汉语学习》第1期。
    施春宏(2002c)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施春宏(2003)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语文研究》第4期。
    施春宏(2006)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汉语学习》第6期。
    史锡尧(1994)借代手法造词探索,《修辞学习》,第5期。
    舒光寰(1990)比喻、借代造词与词的比喻义、借代义,《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宋子然(2004)《汉语新词新语年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宋子然、杨小平主编(2006)《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四川:巴蜀书社。
    苏宝荣(1999)汉语语素组合关系与辞书释义,《辞书研究》第4期。
    苏新春(2003)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和提取,《中国语文》第6期。
    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孙朝奋(1994)《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第4期。
    孙剑艺(2005)“美眉”演义,《辞书研究》第1期。
    汤志祥(2001)《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立(2000)“双字格”缘何成为汉语构词范式,《武汉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王敏(2007)“准X”新词初探,《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王森(1992)新词语的容量和寿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语词理据》,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灿龙(2005)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第3期。
    王海棻(1990)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铁琨(1988)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第1期。
    王希杰(1989)语言中的空符号,《语文月刊》,第2期。
    王希杰(1990)论潜词和潜义,《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
    王希杰(1996)《汉语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正元(2007)词语意义成因的整合机理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
    吴长安(2005)“第二”的新意义,《语文建设》第10期。
    筱文(1959)现代汉语词语的缩简,《中国语文》3月号。
    谢俊英(2004)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徐杲(1995)借代手法造词辩正——与史锡尧先生商榷,《修辞学习》第3期。
    徐国庆(199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国珍(1993)空符号·潜词·仿词·新词,《语文月刊》第3期。
    徐国珍(1995)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轨迹之一,《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殷志平(1999)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于根元(1992)从方言吸取营养——普通话新词语出现的重要途径(署名于夏龙),《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于根元(1993)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语言文字应》第3期。
    于根元(1995)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语文建设》第9期。
    于根元(1996)说“友”(署名浦吉),《语文建设》第3期。
    于根元(1997)词语的时空分布,《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于根元、王铁昆、孙述学(2003)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于根元主编(1993)《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于根元主编(2004)《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于根元主编(2005)《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俞理明(1999)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约定作用,《语文建设》第6期。
    俞理明(2005)《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四川:巴蜀书社。
    岳长顺(1993)论类推创造新词,《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张博(2007)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张寿康(1983)构词法说略,《汉语学习论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谊生(2002)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云秋、王馥芳(2003)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赵金铭(1985)新词新义和社会情貌,《语文研究》第4期。
    赵克勤(1988)论新词语,《语文研究》第2期。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周荐(1993)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周洪波(1994)修辞现象的词汇化,《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周洪波(1995)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周洪波(1996)新词语的预测,《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周洪波(1997)合力构词,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洪波(2005)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朱彦(2003)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朱彦(2004)《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守云(1999)“老”缀新用,《语文建设》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