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的构词法系统以复合为主,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构词能力强且语义虚化了的构词成分,这类成分就是词缀。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结果看,词缀是派生能力强且语义虚化的黏着词素,然而,汉语中的很多词缀虽具有语义虚化的特点但却基本不再构造新词。因此,根据语义虚化和类推功能等标准本文将汉语的词缀分为典型词缀和类词缀,其中具有语义半虚化和强大类推功能的一类是类词缀,这类成分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本文以类词缀为切入点从广义形态的角度努力挖掘汉语中的准形态或者说准标记,力图通过研究这些有限的准形态或准标记的构词特点实现对无限的典外词的控制。本文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2633.92万字)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坚持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汉外语言对比等基本语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1.有助于加深对汉语构词法和汉语本质特点的理性认识。2.有助于为计算机自动分析提供所需的部分词法知识。3.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词典编纂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质量。
     下面按章节顺序分别概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缘起与意义,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加工情况。
     第一章:综述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将汉语词缀研究分为初创期、搁置期、复苏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概述词缀研究的现状并作出了评述。最后提出了汉语词缀研究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主要讨论汉语类词缀的性质、判定和范围等几个基本问题。首先从原型范畴理论角度论证了“类词缀”这一术语提出的价值意义,然后论述了类词缀与典型词缀、实词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类词缀与典型词缀的区别表现在语义透明度、语义相容性、生成新派生词的能力、与词根的粘附度等方面。在这一节的论述中本文提出了组合构词能力、生成新词能力和语义贡献度等几个概念。类词缀与实词素的区别表现在构词特点和认知基础两个方面。类词缀和典型词缀及实词素的联系:类词缀是实词素向典型词缀语法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成分,整个类词缀的集合表现为一个连续统。通过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指出,类词缀是语言动态发展中的,语义虚化、构词定位并能大量类推构词的一类粘着附加构词成分。其次,本章提出并论证了汉语类词缀的判定标准,即语义虚化、语义粘附、单向高搭配和构词定位。通过提出的定性标准并参考穷尽统计前贤提出的汉语类词缀,划定了汉语类词缀的范围,其中前缀16个,后缀34个。最后,对汉语类词缀的几个外部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典型词缀构词以双音节形式为主不同,汉语类词缀无论是前缀还是后缀其构词都是以三音节为主的,二者构成的三音节词的比例分别是58%和67%。同时还对类词缀的语体分布以及词缀的叠加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三章:本章重点分析考察了汉语类词缀的类型和功能。首先,从位置、音节、来源、构词能力和使用度等五种不同角度对汉语类词缀进行了划分,对按每种标准划分的结果都进行了定量统计。其次,论述了汉语类词缀的词性标记功能和短语词化功能。最后,从认知、语法化等多种角度对汉语中几组使用度较高的同义类词缀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表“人”同义类词缀、表“方位”同义类词缀和表“否定”同义类词缀。如以表“方位”同义类词缀的对比研究为例,本文运用认知隐喻学的理论对类词缀“头”和“面”的语义侧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统计最后得出结论:类词缀“头”和“面”及其构成的派生词在心理视点上存在着很大不同。“头”表示前景焦点所指在背景参照物的内部,属内部视点型,“面”表示前景焦点所指在背景参照物的外部,属外部视点型。借助两个不同规模的语料库,最后统计到由二者构成的所有词语在真实语料的表现中,“头”作为内部视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2.86%和65.06%,作为外部视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00%和16.87%。而“面”作为外部视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7.65%和65.87%,作为内部视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59%和26.35%。定量统计的结果与定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互相印证。
     第四章:本章考察了汉语类词缀的发展演变等一系列问题。首先通过论述指出汉语词缀和类词缀的发展没有也不会动摇汉语以复合法为主的构词格局。然后着重阐述了汉语词素词缀化的动因,主要有社会因素、经济效率原则、语言类推机制、语言接触,以及语言使用者追新求异的语用心理等。本文认为由语言接触形成的汉语类词缀大都有很强的汉语语义基础,并不是对外语词法成分的简单对译,将汉语词缀和外语词缀直接比附,甚至认为凡是用来翻译外语词缀的汉语语素就一定是汉语的词缀是不恰当的。其次从潜显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派生词的“潜”与“显”转化的问题。最后,讨论了汉语类词缀的语法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语义粘附、抽象虚化、重新分析、语义俯瞰等,并就汉语类词缀的发展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测。
     第五章:本章是汉语类词缀的应用研究,包括中文信息处理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类词缀问题。第一部分是类词缀与派生词的自动识别。该部分首先开列了分词规范中收录的类词缀和处理策略,通过1998年1月份《人民日报》语料库(约184万字)统计分析了当前词法分析系统和浅层句法分析在派生词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派生词处理的策略,即从词库的角度扩充分词词表、增加可单独管理的用户词典。接着从词法的角度根据大规模语料初步总结出了11条类词缀和词根归并的语言学规则,这将为分词系统和自动句法分析提供一些必要的语言学知识。最后指出了类词缀和词根归并的难点。第二部分是类词缀与对外汉语教学。该部分首先从《语法等级大纲》和《词汇等级大纲》中抽取出了其收录的全部汉语类词缀及其相应的派生词,指出了这两个大纲在类词缀处理上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术语的规范一致问题、词缀属性信息的标注、词缀和派生词的收录与排列次序等。最后简要论述了类词缀的类推功能与汉语派生词的习得,举例论述了可以通过类词缀的类推功能提高汉语学习者习得部分派生词的能力。
     结语:对全文的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Compound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forming new words in Chinese word-formation system, and with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me morphemes whose derivational competence is huge and semantic content is empty gradually appeared. They are affix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typology, the affix is the morpheme whose derivational ability is huge and semanteme is empty, however, some Chinese affix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ty semanteme but have no further derivational competence to derive new words. So, by the criterion of semantic bleaching and analogical function, we classify the affix into the typical affix and the quasi-affix. The quasi-affix has partly bleaching semanteme and huge analogical function, which i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Chinese is short of the strict morphology. This paper will make great efforts to excavate the semi-morphologies or semi-markers of Chinese, and strive to control the on-line words outside of the dictionary by researching these limited semi-marker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corpus. In addition, some other orthodox methods of linguistic study,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dynamic state and static state, the combination of synchrony times and diachrony time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are also adopted.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ussing the problem about the quasi-affix is as follows:
     First, it helps to deepen the theoretical cognition about the Chinese word-formation and Chines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 it helps to provide some required morphological knowledge for computer's automatic analysis.
     Third, it helps to further perfect the processing of dictionary-compil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sequel, w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doings and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chapter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We first elaborate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issue, and then introduc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research methods, sources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the corpus processing.
     Chapter I. We sum up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Chinese affix study, and divide the Chinese affix study into four stages, which are establishing period, stagnant period, recovery period and prosperous period.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lenthway and the crosswise, we summarize the present status of Chinese affix study and make some comments.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everal problems remaining to be solved.
     Chapter II. We discuss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quasi-affix such as the n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determination and the range. First of all, we expound and prov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bringing forward the term "quasi-affix" in the light of 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Then we discuss the conn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uasi-affix, the notional morpheme and the typical affix.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uasi-affix and the typical affix is shown in the semantic transparency, the semantic compatibility, the deriv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semantic adhesion. In this section, we put forward several concepts, which are the competence of word-formation, the competence of generating new derivatives and the degree of semantic contribu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uasi-affix and the notional morpheme is shown in the word-forming character and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The connection of quasi-affix, typical affix and notional morpheme is that the quasi-affix is a transitional component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al process from the notional morpheme to the typical affix, and the entire set of all quasi-affixes is a continuum. After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we point out that the quasi-affix is a category of bound morpheme i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 semanteme of which is bleaching, and the place of which is fixed. Moreover, it has huge analogical competence to derive new words. Secondly, in this chapter we bring forward and expound the criteria of deciding a quasi-affix, such as semantic bleaching, semantic bounding, unidirectional high combinability, word-forming fixing. 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criteria and referring to 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all the quasi-affixes brought forwar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we figure out the range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es. There are 16 quasi-prefixes and 34 quasi-suffixes altogether. Finally, we count up and analyze several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quasi-affix.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e that the trisyllabic words have the first place in the derivatives with quasi-affixes whether the prefix or the suffix, and contrastly, the disyllabic words have the first place in the derivatives with typical affix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trisyllabic words with the quasi-prefix and the quasi-suffix is respectively 58% and 67%.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style distribution and the overlapping problem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s.
     Chapter III. In this chapter we explore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es. First, we classify the Chinese quasi-affixes from fi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at is, the location, syllable, source, word-forming ability, degree of usage, and so on. We respectively make statistics of the result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very criterion. Second, we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 marking the part of speech and lexicalizing the phrase.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gniti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ome others, we contrast and research several sets of the synonymous quasi-affixes which have high degree of usag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synonymous quasi-affix implicating "Person", "Direction" and "Deny". For instance, exemplifying the synonymous quasi-affix implicating "Direction", we deeply explore the semantic emphasis of the quasi-affixes "Head" and "Face" by using the cognitive metaphorical theory. By the shifting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based on the corpus,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e quasi-affixes "Head" and "Face" have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Head" implicates that the background focus is inside the reference obj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type of the insid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However, the "Face" implicates that the background focus is outside the reference objects, which belongs to the type of the outsid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With the help of two different scale corpus, we get the statistics that the "Head" as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akes up 62.86% and 65.06%, while as the external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takes up 20.00% and 16.87%. In contrast, as the external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Face" takes up 67.65% and 65.87%, while as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takes up 20.59% and 26.35%. The result from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further justifies the conclusion made by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Chapter IV.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quasi-affix. We first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is not able to shake and change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word-formation system. Then, the causes of the morpheme's affixation are expounded, which are the social factors,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the linguistic analogical mechanism, the linguistic contact, and the pragmatic mentality of the language users.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hose quasi-affixes formed through the linguistic contact mostly have very strong Chinese semantic basis and they are not simple translation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So, we think it is incorrect to simply compare Chinese affixes with the foreign affixes and even consider the Chinese morphemes used to translate the foreign affixes as the Chinese affixes or quasi-affixes. Second,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witch between "Connotational" derivative words and "Denotational" derivative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Finally, the grammaticaliza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are discussed, which include the semantic boundness, abstract and formalization, reanalysis, and semantic bleaching etc. And the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is also made to some extent.
     Chapter V.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including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quasi-affix in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first section studies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quasi-affix and derivatives. This section lists the quasi-affixes and the 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d Segmentation Rul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 "People's Daily" (in January, 1998), we make statistics on the problems of derivatives processing existing in current lexical analysis system and shallow syntactic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m. Then, we bring forward the tactics processing the derivatives, which is to expand the word segmentation glossary and add the dependent dictionary permitting users to manage.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 and according to the corpus, 11 pieces of linguistic rules to conflate the quasi-affix and the root are summed up,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necessary linguistics knowledge for word segmentation system and automatic syntactic analysis. Finally, we point out the difficulties to combine the quasi-affix and the root.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quasi-affix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e extract all the quasi-affixes and corresponding derivatives from "the Outline of the Graded Grammar for HSK" and "the Outline of the Graded Vocabulary and Characters for HSK". Several problems about processing the derivatives are set forth, such a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unity of the term, tagging of the quasi-affix, collection and alignment of the quasi-affixes and derivatives etc. At last, we simply discuss the analogical function of the quasi-affix and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derivatives. And this s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analogical function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hinese learners to command the Chinese derivatives.
     Conclusion. This section summarizes the train of thought, research method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conclus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this thesis and further research issues in this field.
引文
① 如“汉语的字词(词素)本身无人称、时态、语态、语气、性、数等变化;它没有冠词,也缺少西方语言意义上的情态动词;没有前缀和后缀从外形上来显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等。”参见王宾:《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② 马庆珠:《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③ Ouballa(1991)认为功能语类具有附着性,属于黏着语素,不能单独使用。见刘兵《现代汉语介词标识功能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2页。
    ①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6页。
    ② 陈望道:《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6页。
    ③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胡裕树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 陆俭明先生说,目前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词处理严格地说还是初步的,还没有解决所有问题,21世纪将需要集中解决“句处理”的问题。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① 徐烈炯:《生成语法学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2页。
    ① 桂诗春:《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4期。
    ② 该论断来源于盛玉麒先生“书面汉语可控性”的指导思想。详见盛玉麒:《书面汉语词汇系统可控性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①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北京: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第57-58页。
    ② 薛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国故》月刊1919年第4期。
    ③ 潘文国、叶步青、Han Yang saxena:《汉语构词法研究的先驱薛祥绥》,《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
    ① 黎锦熙:《黎锦熙的国语讲坛》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年,附录第1-8页。
    ② 黎锦熙、刘世儒:《中国语法教材·附编》1995年版,第102页。
    ③ 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690页。
    ①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268页。
    ② 胡附、文炼:《词的分类》,《中国语文》1954年第2-3期。
    ③ 邢公畹:《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南开学报》1956年第2期。
    ① 陈望道:《文法简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①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4、351页。
    ② 这30个词缀还不包括程湘清所认定的“取、却、将、得”,否则会更多,详见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17页。
    ③ 王云路:《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
    ①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缀的附着对象不限于词根或词,可以是短语。其中语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还有一些类语级;同时他还根据语缀的活动能力把语缀分为死语缀和活语缀。参见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17页。
    ② 黎锦熙、刘世儒:《中国语法教材附编》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5年版,第54页。
    ①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② 胡习之:《现代汉语词缀研究鸟瞰》,《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③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4页。
    ④ 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 缪小放:《新兴类语缀例释》,《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②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8页。
    ③ 转引自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④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
    ⑤ 助词语法化为词缀的途径是词汇化,由句段成分变为词内成分,且其演变过程遵循语法化的单向性原则,即由助词到词缀的单向而不是相反。
    ① 张吉生:《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英语的词根词缀看不同的思维形式》,《汉语学习》2000年第2期。
    ② 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其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① 朱敏虹、史俊:《英汉名词性后缀的语义功能对比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GB13715《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附刘开瑛著《中文文本自动分词和标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7-264页。
    ① 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② 刁晏斌:《现代汉语准词缀发展变化的几种模式》,《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 瞿秋白:《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的研究》,载《瞿秋白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83-693页。转引自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④ 方光焘:《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7页。
    ⑤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页。
    ①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3页。
    ②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② 文章地址:北大中文论坛www.pkucn.com>>汉语语言学>>汉语词缀与类词缀。
    ③ 杨锡彭:《汉语词素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 语法化涉及的演变在语义上一般是由“实”变“虚”,在形式上一般是由“自由”变为“黏着”,极少有相反的情形,这叫做语法化的“单向性”。
    ②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③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④ A.B.茨肯:《汉语构词体系中的半附加成分的研究》王振昆、李维颐译,载《语言研究译丛》第一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⑤ 蒋争:《英语构词解析:前缀、后缀与词根》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① 邹培国:《现代德语构词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114页。
    ① 张佳珏:《对现代德语半词缀的考察》,《现代外语》1991年第2期。
    ② 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③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① 转引自杨永忠:《动宾倒置的生成》,《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
    ② 程工:《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及其对普遍语法的启示》,《现代外语》2005年第3期。
    ③ 这里只统计了自动分词系统没有将类词缀和词根合并起来的“者”缀派生词,因为切分出来的派生词绝大多数是一些固化的双音节形式,而没有正确归并的“派生词”更能体现类词缀开放构词的特点。
    ① 魏以达:《试论世界语和英语的词缀体系》,网址:http://www.ebudhano.cn/cn/bbs/read.php?fid=1888
    ② 对“子”和“头”作为典型词缀的判定我们依据的是《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对它们的读音标注,读音标注为“5”的为轻声,即据此判定为典型词缀,其中包含在复合词内部的“子”缀派生词也单独按条计算,如“篮子-菜篮子”、“垫子-草垫子”、“架子-摆架子”等,因为它们在普通语言词典中就分别是按不同词条收录的。
    ①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9页。
    ① 王力著《中国古文法》,粱启超、赵元任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 徐世璇:《汉藏语言的派生构词方式分析》,《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③ 据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统计,该词典共收词约七万三千九百条,同《现代汉语词典》一样这些“词条”也包括很多的非词素字如“鹌、鹑、狴、犴”等。我们统计到该词典收双音节词40591条,如果把收录的这七万三千九百条都权且当作“词”的话,那么可以计算双音节词约占总词条的54.99%。换句话说,如果去除非词素字及由多个词构成的熟语,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所占的比例会更大,估计会超过60%。还可以以吕叔湘先生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初稿)》对双音节词的比例统计为参考,吕先生统计到该表的名 词1621个,其中多音节的(绝大多数是双音节)1379个,占85%;形容词451个,其中多音节的(绝大多数是双音节的)311个,占69%;动词941个,其中双音节的573个,占61%。参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3页。将吕叔湘先生统计的这三个比例值综合计算得到汉语双音节词约占71.67%,这也足以说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
    ① 徐世漩:《汉藏语言的派生构词方式分析》,《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② 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节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33页。
    ① 常辉:《屈折词缀的缺失与中介语语法的损伤》,《现代外语》2005年第1期。
    ②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 张斌、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④ 即类词缀语义已经虚化,词根则没有:类词缀构词位置固定,或前或后,词根一般不定位,即可前可后。
    ① 沈怀兴:《复音单纯词、重叠词、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汉字文化》2001年第1期。
    ①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① 在义项之间联系稍远的同一词形是否需要另列字头这一点上,《现代汉语词典》所遵循的标准不是很严格的,如“边”和“面”都是类词缀,“边”的实词义还比较明显,起码不比“面”的虚化程度更高,但“边”的词缀义却另单列了字头,而“面”没有。从义项之间的紧密联系着眼,本文认为“边”不必另列字头。或者从语法功能着眼也可以采用硬性标准,即凡是有词缀义项的词素都统一将词缀义另列字头。
    ② 杨锡彭:《关于词根与词缀的思考》,《汉语学习》2003年第2期。
    ③ 如王绍新从严格标准出发认为,“经过比较,我们觉得以‘者’、‘性’、‘化’作为类后缀的代表可能较为恰当。”见《谈谈后缀》,载《语言学论丛》(第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5页。
    ①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6-257页。
    ①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② 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也包括北京、昆明等地高校少数几个中文和非中文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调查时不向被调查者提供任何关于笔者具体要研究什么的信息,对远程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回收调查表,以尽可能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问卷6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0份。丁建川博士协助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大量繁琐的问卷调查工作,特此感谢。
    ① 陈月明:《词义的综合形态与分析形态》,《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1期。
    ② 注: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一文对典型词缀“子”和“儿”非词缀义项的考察结果原文是“《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中注明的‘子’作为非词缀词素的义项有四个,‘儿’作为非词缀词素的义项有十二个。”笔者通过翻检词典发现作者将“子”和“儿”非词缀义项的数量搞颠倒了,本文在引述时已予以更正。
    ①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3页。
    ② 彭小川、毛哲诗:《类前级“准”的多角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彭小川、毛哲诗:《类前缀“准”的多角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 这两个义项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对“者”的释义,但词典将“者”看作助词,本文根据目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者”是类词缀,“者”已由文言中的句法成分(助词)词汇化为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法成分(词缀)。
    ①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38页。
    ②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① 实义词素的选取依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① 余云霞、陆增璞等合编:《汉英逆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附录《构词力强的逆引带头字表》。
    ②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③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① 类后缀“手”和类前缀“准”的词缀义和非词缀义构词数量均统计自《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由“准”的词缀义构成的派生词《信息词典》中收录的很少,本文中的用例取自我们自建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② 词素“准”的6个非词缀义项实际上是两个同形词“准”的非词缀义义项的总和,词缀义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标有1个,前文我们论证的则是2个,此处按2个义项处理。
    ③ 董秀芳认为,“不在词库中存储的成分并不等于不是词,只是不需要以清单方式存储而已。比如,由一些能产性极强的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就不在词库中存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派生词不是词”。Di Sciullo&Williams(1987)将需要列入词库的词称为“词汇词”,而将由词法规则生成的词称为“词法词”。参见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④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① 任竞春:《“X霸”新词产生方式及成因探析》,《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5期。“霸”的词缀义《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还没有收录。
    ② 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 刘涌泉:《21世纪将是汉语拼音充分发挥威力的时代——中文现代化刍议》,载王均主编《语文现代化论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②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③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5页。
    ④ 俞敏:《化石词素》,《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① 丁建川:《“词素组合体”研究述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① 王德春:《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趋势》,载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二辑,1983年版,第78页。
    ② 王德春先生说:“事务语体常用于法律事务、外交事务、军事事务、经济事务、一般行政事务等领域”,同时又说“在法律、外交、军事等领域中,只有处理事务的公文、规约才是事务语体,其他的话语按其反映客体的方式,分别归属于其他语体。”见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从网络上各新闻报道栏目中采集到的法律、军事、教育、娱乐等语料统一归入报道语体,同时根据其他参考文献将政论语体独立作为一类。
    ① 郭潮:《“化”尾动词的语法特点》,《汉语学习》1982年第3期。
    ② 周刚:《也议带后缀“化”的动词》,《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③ 云汉、峻峡:《小议带后缀“化”的词》,《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第1期。《再议带后缀“化”的词》,《汉语学习》1989年第4期。
    ④ 张云秋:《“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① 张云秋:《“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①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版,第88页。
    ②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
    ③ 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汉语学习》2005年第6期。
    ①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参看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主观性”和“主观化”是语用学研究的新课题,此处借用来分析汉语的词法问题。
    ② 杨锡彭:《关于词根与词缀的思考》,《汉语学习》2003年第2期。
    ①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
    ① 张斌主编:《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这类语言构造现象李宇明先生形象地称为“词语模”,词语模不仅可以构词新词,还可以构成新的词组。参见李宇明《词语模》,载《语法研究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4页。
    ② 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第17页。
    ③ 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第17页。
    ④ 向心结构指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一个成分的功能或类别相当于整个结构的功能和类别;离心结构则指的是内含成分的功能类别与整体结构不一致。参看施关淦《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⑤ 王洪君:《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① 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②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③ 周一民:《汉语构词后缀的规范与识别》,《语文建设》1998年第11期。
    ④ 聂敏熙等:《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⑤ 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① 周一民:《汉语构词后缀的识别与规范》,《语文建设》1998年第11期。
    ①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对读音的标注都是“唯一”性的,不存在既可A也可B的情况,即坚持的是二值逻辑,这样便于机器在语音合成系统中精确、高速的运行。
    ② 魏以达:《世界语和英语的词缀》,http://www.blog.cdu.cn/user1/16285/archives/2005/149258.shtml
    ① 根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是那些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结构上又不能切分的基本词。根词又称原生词(Primitive)。参考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 参见魏以达:《试论世界语和英语的词缀体系》,网址:http://www.ebudhano.cn/cn/bbs/read.php?tid=1888
    ③ 李冬:《外国语》,《英语派生词缀的语义问题》1985年第1期。
    ④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⑤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8期。
    ⑥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也译作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① 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54页。
    ① 戴耀晶:《语义缀和语法缀》,《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②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①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② 孙艳:《试论类推机制在汉语新词语构造中的作用》,《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①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说类词缀具备“短语词化”的功能特点,而有时却可以对小句甚至更复杂的单位进行词化,这不是“名不副实”吗?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汉语中的词、短语、句子等单位彼此之间是没有一个明确界限的,词和短语加上完整的句调就可实现为句子。类词缀前的“小句”虽然形式上具有了句子的特点,如有的具备完整的“完句成分”(如“了”),但由于这些“小句”不是句子的主体构成单位,末尾也不会有标点符号出现,因此本文将其与普通短语一样以“短语”来统称。
    ② 缪小放:《新兴类语缀例释》,《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①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 许静:《词义变化与语符间的结构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② 邓明:《古汉语词义感染补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
    ③ 杨信川:《名词后缀的语义等级》,《修辞学习》1997年第3期。
    ① 施关淦:《名词·动词·形容词》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①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8页。
    ②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③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语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62页。
    ① 周一民:《汉语构词后缀的识别和规范》,《语文建设》1998年第11期。不过周先生认为“从音义标准衡量,这个‘头儿’既不是轻声,词义也比较实在,不应算作后缀。”我们则认为,与原词义相比,“头”已有明显的虚化只是还不十分彻底,一个表现就是在口语中还常常附加“儿”来帮助“头”进一步语法化,并且“东/南/西/北+头”和“里/外/上/下/前/后+头”的构词规则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将这类“头”看作类词缀,它既有可能进一步虚化为轻声的典型词缀。另参考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39页。
    ②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 在语义的虚化过程中,一些词原来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一定程度或较大程度的弱化甚至脱落,尽管如此,这种弱化后的语义特征仍然会作为“遗传义素”保留在语义虚化的过程及结果中,并往往控制或影响着新词的意义或新词分布的句法环境,这就是“语义俯瞰”。参见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国外研究者称这种现象为语法化的“保持原则”,见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① 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②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陈原:《变异与规范》,《语文建设》1987年第4期。
    ②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③ 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① 徐艳华、亢世勇:《基于数据库的新造词语的构词法研究》,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2年8月,第286-291页。
    ②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 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本文转引自张彬《论汉语的词缀化倾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② “通理”是认知的一种方式,属常规关系(sterotypical relations)中的“相似”(另一种是相邻),这些概念均来自徐盛桓教授2006年11月27-29日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所做的认知语用学系列报告。
    ①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页。
    ② 萨皮尔:《语言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74页。
    ③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4页。
    ④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1-232页。
    ①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② 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2期。
    ③ 转引自张谊生:《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④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①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1页。
    ②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③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① 英国语言学家N.利奇将意义分为7类,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而理性意义和主题之外的5种意义可以概括地称为“联想意义”。参见N.利奇著《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3页。
    ①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② 李宇明:《词语模》,载《语法研究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4页。
    ①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 语言递归性是指语言结构层次和言语生成中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相套。参看钱冠连:《语言的递归性及其根源》,《外国语》2001年第3期。
    ③ “家”既可以作典型词缀如“孩子家、姑娘家”等,也可以做类词缀如“政治家、文学家”等,前者记作家,后者记作家,本文说词缀“家”时如果不作特别说明一般指的是类词缀,即家。
    ①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① [英]霍伯(Hopper,P.J):《语法化学说》(沈家煊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英]霍伯(Hopper,P.J):《语法化学说》(沈家煊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 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① [5]和[6]两例转引自宋子然主编《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00),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吧女、吧蝇、吧姐”的释义分别见本书第3、4页。
    ①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页。
    ① 盛玉麒:《基于语料厍的汉语字词相关性研究》,载《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 俞士汶:《自然语言理解与语法研究》,载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0页。
    ③ 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①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孙斌、常宝宝:《北大语料库加工规范:切分·词性标注·注音》,《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2期。本规范主张像“北京队”、“雷锋班”这样的专名作为一个“切分单位”,如果处理为[北京/ns 队/n]nt、[雷锋/nr班/n]nt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我们认为“姓名+式/型”也可以照此方式处理。如“[贾/nr 宝玉/nr式/k]b”,还有“成语/习语+式”。
    ② 孙茂松等:《信息处理用词汇研究》九五项目结题汇报——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语言文字应 用》2001年第4期。
    ① 《人民日报》语料库只限于1998年1月份的语料,约184万字,这部分语料的加工情况见本文绪论部分。
    ① 需要说明的是,语料中有一些词根加了引号而造成与类词缀隔离的情况,如:被/p “/w 卡通/n”/w式/k 读物/n 所/u 包围/v。/w。正在/d 从/p “/w 运动/n”/w 化/v 转向/v个性化/vn;/w。这样导致校对版的语料库存在落单的类词缀就多一些了。
    ② 吴赣、宋柔、邱超捷:《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载《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56页.
    ③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① 海量分词研究版免费下载网址:http://www.hylanda.com/。
    ① 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开始由完全句法分析走向浅层句法分析[shallow parsing,也叫部分句法分析(partial parsing)或语块分析(chunk parsing)],这是因为自然语言十分复杂,大规模真实文本中的噪声(noisy)太多,想得到一棵完整准确的句法树,目前看来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不得不改变策略,借助具有实现基础的浅层句法分析得到的成果来满足社会的应用需求。
    ② 许嘉璐:《现状与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① “否定规则”和“确认规则”是相对的一对术语,见刘开瑛《中文文本自动分词和标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4-135页。
    ① 该例中的汉语和人工标准译文选自《英汉双语对齐语料1500句对》,下载网址:http://www.nlp.org.cn/。
    ② 金桥在线翻译系统网址:http://www.netat.net/。
    ①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汉语水平考试部主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① 赵金铭等:《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②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① 廖菁菁:《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原则和参量模式浅述》,《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汤道淮:《汉英词缀构词的准对应关系》,《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3期。
    ③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①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② 杨锡彭:《汉语词素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 此规范见盛玉麒著:《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附录一“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规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38页。
    [1]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苏]A.B.茨肯.汉语构词体系中的半附加成分的研究[C]王振昆、李维颐译.载《语言研究译丛》第一辑[A].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Z].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5]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十七辑)[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北京市语言学会.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8] 毕玉德.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韩语谓词及词尾还原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9] 闭思明.记广西横县平话的语缀[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0] 卞成林.汉语工程词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1]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3] 曹瑞芳.阳泉方言的动词词缀“打”[J].《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14] 常辉.屈折词缀的缺失与中介语语法的损伤[J].《现代外语》2005年第1期.
    [15] 陈原.变异与规范[J].《语文建设》1987年第4期.
    [16] 陈宝勤.汉语造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7]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8] 陈汝立.谈词缀“性”[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19] 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20] 陈越祖.德语构词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1] 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22] 程丽霞.形态化过程中相关术语的界定[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3年第4期.
    [23]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8期.
    [24]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5]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6] 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 2期.
    [27] 崔玉珍.“化”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辨析[J].《语言科学》2004年第6期.
    [28] 丁建川.两个新兴的类前缀——看、走[J].《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9]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0] 丁雪欢.沅江话中的语缀“几”和“子”[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 董慧敏.长沙方言的语缀[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32] 董玉芝.《抱朴子》词缀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3] 范玲.从“吧”谈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J].《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4] 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 方芳,冯敏萱.含词尾的三字新词识别[C].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A].会议地点:北京,2004年8月26日.
    [36] 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7] 费维宝.汉语词尾“化”及其英语对应项之词源与研究现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8] 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者”缀词识别[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9] 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带后缀“者”的派生词识别[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40]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1] 冯淑仪.《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副词词尾[J].《语文研究》1994年第1期.
    [42] 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4]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5]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6] 郭潮.“化”尾动词的语法特点[J].《汉语学习》1982年第3期.
    [47]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8] 郭良夫.词汇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9]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
    [50] 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J].《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1] 郝世宁.谈邢台方言中的名词词缀[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第3期.
    [52] 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3期。
    [53] 贺国伟.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4] 侯敏.计算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5] 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6]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7]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8] 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9] 黄汉生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60] 贾益民,刘慧.“后×”结构新词语的多维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61]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2]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3] 蒋争.英语构词解析:前缀、后缀与词根[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64] 蒋冀骋.湖南沅陵乡话词缀“立”[li]的来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5] 蒋宗许.词尾“自”“复”三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6] 蒋宗许.词尾“自”“复”续说[J].《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67] 蒋宗许.论中古汉语词尾“当”[J].《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
    [68] 金迎喜.中韩词缀化现象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9] 瞿秋白.新中国文草案[A].瞿秋白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70] 亢世勇.汉语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71] 李冬.英语派生词缀的语义问题[J].《外国语》1985年第1期.
    [72] 李华驹主编.21世纪大英汉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3] 李作南,李树新.呼和浩特汉语方言中常见的构词词缀[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74] 廖颂举.《儒林外史》词头“老”类拟亲属称谓词用法探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3期.
    [75] 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J].《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
    [76]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77] 刘健.即墨方言词缀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8] 刘源,谭强,沈旭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及自动分词方法[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4.
    [79] 刘开瑛.中文文本自动分词和标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0]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1] 刘英凯.汉语与英语的共有词缀化趋势:文化顺涵化的镜像[J].《深圳大学》2000年第1期.
    [82] 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3]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84] 刘正埮等.汉语外来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85] 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6] 鲁川.汉语的根字和字族[C].载北京市语言学会编《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7] 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8] 陆志韦等.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89]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0] 吕叔湘.说代词语尾“家”[C].载《汉语语法论文集》[A].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2]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3] 吕叔湘等.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94] 罗进军.“×性”词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5]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96]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97]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J].《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6期.
    [98] 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9] 苗春华.重庆方言的词缀“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00] 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译丛(第一辑)[A].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01] 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2] 齐焕美.《祖堂集》词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3] 钱曾怡.济南方言词缀研究[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04] 秦华镇.“×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05] 任竞春.“×霸”新词产生方式及成因探析[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9期.
    [106]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7]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8] 邵敬敏,任芝镆,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9]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0]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111] 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113]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11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115] 盛玉麒.语言文字信息处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16] 盛玉麒.《文学作品的语言贡献度研究导言》[C].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地点:山东济南,2006年9月25日.
    [117] 石锓.近代汉语词尾“生”的功能[J].《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2期.
    [118] 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19]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0] 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词汇学新研究[A].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2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2] 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23] 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24] 孙慧萍.现代英语中人称名词后缀的词源学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25] 孙茂松,王洪君等.《信息处理用词汇研究》九五项目结题汇报——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4期.
    [126] 孙玉卿.大同方言的词缀“忽”[J].《方言》2002年第4期.
    [127] 孙玉卿.关中方言的词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28]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9] 汤道淮.汉英词缀构词的准对应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3期.
    [130] 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1] 汤志祥.粤语的常见后缀[J].《方言》2000年第4期.
    [132] 田佳佳.北方方言中的语缀“巴”[J].《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33] 汪洪澜.汉英派生词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34] 王惠,朱学锋.《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收词原则[J].《中国计算机报》1994年第21期.
    [135]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6] 王均.语文现代化论丛[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37]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8] 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39] 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0] 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1] 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42] 王洪君.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J].《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43] 王绍新.谈谈后缀[C].载《语言学论丛》(第十七辑)[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44]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5] 王晓君.赣语新余方言的小称词缀“的”及其他相关词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6] 魏现军.河南遂平话的几个特殊语缀[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147] 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48] 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第2期.
    [149]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0] 吴赣,宋柔.现代汉语文章中后缀词语的动态归并[C].ICCIP‘98(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集)[A].北京:1998.
    [151] 吴海峰.谈谈新词缀“热”[J].《思维与智慧》1990年第4期.
    [152] 吴继章.河北方言词缀发展演变的趋势及语义在其中的作用[J].《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153] 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4] 吴艳.吧——新产生的类后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55] 吴燕青.浅谈广西象州话的语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56]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57] 谢自立等.苏州方言里的语缀[J].《方言》1989年第2期.
    [158]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59] 邢公畹.语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0] 徐波宁.波方言的语缀[J].《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61]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2] 徐鹏鹏.《朱子语类》中的词尾“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63] 许皓光.试论叠音后缀的构成及运用[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64] 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
    [165] 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66] 严慈.介词、词缀、助词——说“于”字[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67] 杨梅.论“性”缀语法化进程及相关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68] 杨同用.汉语构词研究与语言信息处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69] 杨锡彭.汉语词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0] 杨信川.名词后缀的语义等级[J].《修辞学习》1997年第3期.
    [17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72] 余云霞.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173] 余云霞.陆增璞等合编.汉英逆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4] 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5] 俞士汶.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续)[J].《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第6期.
    [176] 俞士汶.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J].《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第5期.
    [177] 翟燕.元代ABB式三音词激增原因分析[J].《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178] 张斌,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9] 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180] 张翠敏.汉语新词语词缀化趋势特点及心理基础刍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81] 张国琛,韩根东.天津方言的一些语缀特点[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82] 张国艳.武城方言的词缀“家、价”[J].《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83] 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1.
    [184] 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85] 张谊生.说“×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86] 张云秋.“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J].《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187] 赵宏因.稷山话中的词缀“日”和“人”[J].《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188]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9] 赵丽娟.谈黑龙江方言中的词缀“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9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91]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92] 郑国锋.汉语后缀与英语Suffix对比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93] 周刚.现代汉语多方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94]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95] 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96] 周本良.临桂县义宁话的语缀[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97] 周日安.数词“零”的缀化倾向[J].《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198] 周日健.广东省惠东客家方言的语缀[J].《方言》1994年第2期.
    [199]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0]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1] 朱宏一.汉语词缀的定义、范围、特点和识别[J].《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202] 朱茂汉.名词后缀“子”、“儿”、“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03] 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204]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205] 邹培国.现代德语构词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