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法理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错案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尤其是司法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司法领域出现错案的新闻报道经常出现,社会上要求防范错案并追究错案责任的呼声不断,各级法院系统为提升司法公信力也在不断出台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存在较大争议。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对该问题从法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也进行了适当分析,并针对法官责任追究的制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文第一章对法官错案与法官错案责任进行了概括介绍。错案一词在我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层面的规定对错案做出明确界定。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或社会生活领域,错案一词却被广泛使用。纵观对错案的不同定义,大体上可以将错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上的错案,系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过程中,违反相关的程序性及实体性法律规定,导致案件的受理、处理、决定、裁判以及裁决发生错误的情况。另一类是狭义上的错案,系指法院的审判人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错误地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造成裁判结论出现错误的案件。本文分析的即是狭义错案。
     本文的第二章介绍了目前理论界在法官错案责任追究方面存在的争议。当前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不应当追究法官的错案责任,因为法官的判决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判断”,其理论依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事实的不确定性以及推理标准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前述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才导致法官的判决不可能存在“唯一正确的判断”。“唯一正确的判断”与错案相对,没有“唯一正确的判断”何谈错案?以此为基础,不同意追究法官错案责任者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几方面缺陷:价值取向偏差、理念上形而上学以及归责原则错误等。此外,针对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反对者还指出追究法官错案责任会产生如下负面作用:抑制法官的积极性;违背司法活动规律,制约司法作用发挥;造成更严重的司法不公,滋生司法腐败。
     本文第三章,对能否追究法官的错案责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该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法官裁判是否存在“唯一正确的判断”这一法理学界争议已久的问题,系统介绍了法律形式主义、法社会学、实用主义法学、自由主义法学、现实主义法学、新分析法学以及新自然法学对司法确定性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司法的确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法律与司法确定性的意义以及司法确定性在现实中面临的困惑。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在司法裁判领域,完全确定的司法裁判结论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相对确定的裁判结论。这种相对确定的裁判结论即为法律共同体的共识。法律共同体的共识也不可能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这种共识却存在相对一致的领域。如果法官的裁判结论与这个相对一致的范围不一致,则法官的裁判即为错案。
     本文第四章在分析追究法官错案责任可行性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正当性。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法官错案产生的原因,其中既有法律文化、法官素质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我国目前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方面的原因。接着,又论述了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因素考量,从理论依据、司法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了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本文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如何完善目前我国的错案追究制度。首先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当前采用的法官责任追究制度,其中包括美国、德国以及日本是如何追究法官责任的,内容涉及法官责任追究的理由、主体、程序以及处理方式等。接着,在该章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在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我国目前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Wrongful conviction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that draw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especially in the judicial circles.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made by the judges are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 medi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ts at different levelsare formulating new regulations to claim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wrongfulconvictions so as to increase the judicial credibility. However, such kinds ofregulations have caused great controversy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ector. Inthis paper, the writer will analyze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illu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for claim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wrongfulconviction made by the jud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 anaylizes in a properway the responsibility claim system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in China and provieshis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ch regulation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writer provide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wrongfulconv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arising therefrom. Strictly speaking, wrongfulconviction is not a standard legal concept, for there is no specific legal regulationthat clearly defines this concept. However,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social life, theconcept of wrongful conviction is widely mention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definitions, wrongful convi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one isthe broad definition, in which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refers to cases wronglyhandled by the judiciary staffs in the course of case acceptance, trial and execution.During such courses, the judiciary staffs will breach the procedural law andsubstantive law to make wrong decisions, judgment and treatment of cases. Suchcases include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made by the staffs from the police,Procuratorate and the Court in the course of investigation, prosecution, trial andexecution of cases. Another one is the narrow definition, in which the wrongfulconviction refers to the cases misjudged by the judges by breaching the substantivelaw to make wrong decisions in determining facts and application of law during thetrial of cases. In this paper, focus will be put on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in thenarrow sens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writer elaborates on the controversies over affixingresponsibilitie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The prevailing point is that noresponsibilities shall be affixed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for there is no “sole rightdecision” for the case judgment. Such theory is based on the uncertainty of law,uncertainty of facts and uncertainty of legal reasoning. Just due to such uncertainties,there is no “sole right decision” for the judgement made by the judges. Wrongfulconviction are corresponding to “sole right decision”, without “sole right decision”,there shall be no wrongful conviction. The opponents who are against affixingresponsibilitie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further point out that the current regulationaffix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have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i.e. wrong value-orientation, metaphysics of idea and wrong principles in liabilityaffixation. If responsibilities will have to be affixed for the judges, it will have thefollowing adverse effects: dampening the initiatives of the judges, running against the judicial rules, restricting the effect of judicial activities, causing more seriousunjust and judicial corrup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for affixing responsibilitiesfor the wrongful conviction made by the judges. This chap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part of the paper.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whether there is a “sole right decision” for the judgment made by the judges. To thisend, the writer introduces in a systematic way how the legal formalism, sociology oflaw, judicial pragmatics, liberalism, realism jurisprudence, new analytical positivistjurisprudence and new natural law jurisprudence view the issue of certainty ofjudgment. On the bases of such analysis, the writer elaborate on the certainty ofjudgment, probe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ertainty of law and judgment and the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ertainty of judgment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n the basesof such analysis, the writ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ly rightjudgment in the trial of cases, while there is only relatively right judgment. Suchrelatively right judgment is just the consensus of legal community. Even theconsensus of the legal community will have no “sole right decision”, on the contrary,it has only relatively agreeable category. If the judgment made by the judges is notwithin such relatively agreeable category, it will be treated as misjudged case.
     In Chapter Four, the writer elaborates on the justifiability to affixresponsibilitie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wrongfulconviction made by the judges are different, including legal culture, quality andproficiency of judges and lack of effective legal regulation relating to affixing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judges. Then, the writer elaborates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which make it necessary to claim responsibilitie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 includingbasic theory, judicial factor, social factor and political factor.
     Chapter Five mainly involves the improvement of current legal regulationsrelating to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wrongful conviction. Efforts are first made tointroduce the responsibility regulations of judges in major Western Countries, suchas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 Then,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the current regulations in our country relating to affixing responsibilities forwrongful conviction. In the final part,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concerning how to improve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to regulate how to affixresponsibilities for wrongful convictions.
引文
①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51.
    ①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9.
    ②最高法院院长:万分之一错案是百分之百不公平[EB/OL]: http://news.qq.com/a/20130705/001266.htm.
    ③周强:错案发生一起纠正一起[EB/OL]: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21634.shtml.
    ①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6).
    ①《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第二条。
    ②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94.
    ①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95.
    ②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③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④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⑤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①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事记(1978-1985),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综合组编【C】.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4,110.236.
    ②见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所做的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
    ③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32条。
    ④《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款规定,如果原审判决或者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发生错误时,应当对原审判决或裁定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如果各级法院的院长发现本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实存在错误,并且有必要进行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或者上一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做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实存在错误时,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法院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有错误的,可以向做出原判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如果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双方均为公民的,当事人也可以向做出原判决的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是当事人申请再审时,生效判决与裁定仍继续执行,不得中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在审判工作过程中,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明知相关人员无罪而使其受追诉,或者对明知犯罪的人进行故意包庇,使其逃避法律制裁,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实施枉法裁判,以及在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实施枉法裁判,导致严重情形发生的,应追究此类审判人员的刑事责任。
    ②引自《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第十四条。
    ③该条例于1997年8月15日由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7年3月29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进行了修正。
    ④该条例由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1997年9月3日通过。
    ⑤参见1997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错案责任追究条例》。
    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2012年4月。
    ①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②金汉标等.“错案追究制”评析[J].法学,1997(9)。
    ③余海燕.规范错案追究制,还原司法理性[J].法学研究,2010(3).
    ④燕振安.论错案追究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5(1).
    ⑤杨贵宏.关于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律适用,1998(7).
    ①引自《江西省司法机关错案责任追究条例》第八条。
    ②引自《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三条。
    ③引自《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四条。
    ④引自《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第七条第七款。
    ①引自《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二十二条。
    ②引自《河北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第二十二条。
    ③引自《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第八条。
    ④《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02.
    ⑤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471-476.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0.
    ②转引自:刘明,丁燕.论错案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4).
    ③陈党.问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65.
    ④《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如果案件是由独任审判员审理的,在独任审判员违法审判时,由该独任审判员承担错案责任;合议庭成员在集体讨论并评议案件时,如果相关合议庭成员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歪曲事实、由解法律,导致出现错误的评议结论,由相关合议庭成员各自承担责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按照法律规定就重大疑难案件进行讨论时,如果相关成员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歪曲事实、曲解法律,导致出现错误决定的,由此类相关人员承担责任。审判委员会主持人违反规定,固执已见,导致审判委员会做出错误决定时,主持人应承担错案责任;院长、庭长如果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严重不负责任,对独任审判员或者合议庭的错误不按照法定程序纠正,导致违法裁判的,院长、庭长、独任审判员或者合议庭有关人员均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①引自《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第十二条。
    ②第一种情况,如果案件是由独任审判员审理时出现错案,由该独任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第二种情况,案件承办人在汇报案件时,未如实汇报案情,故意隐瞒案件的主要证据、重要的情节,或者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虚假材料,致使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案件时做出错误的评议结论或者讨论决定;或者案件承办人员在汇报案情时,遗漏了与案件有关的主要证据或重要的情节,导致出现错案,并产生严重后果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就此承担全部责任;第三种情况,案件是由合议庭合议后出现错案时,如果案件承办人或审判长坚持错误意见,则案件承办人或审判长应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坚持错误意见的成员要承担次要责任,在合议时坚持正确意见的合议庭成员不承担责任,如果审判委员会改变了合议庭的意见,坚持正确意见的合议庭成员则不承担责任;第四种情况,法院的主管领导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故意违背法律规定或者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强行要求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改变正确意见导致出现错案时,这些主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要承担主要责任,案件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③《彭州市人民法院错案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错案责任的承担,坚持责任自负的原则。(一)主审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案件主要事实失实,或不如实汇报涉及案件处理的有关事实和情节,或者有意歪曲事实及情节,造成错判的,由主审人员承担责任;(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出现错案,审判长主审的由审判长承担60%的责任,其他成员各承担20%的责任;其他成员主审的,主审人、审判长各承担40%的责任,其他成员承担20%的责任;合议庭成员中坚持正确意见的,不承担责任;(三)因院领导、庭领导违背法律规定或办案程序、强令审判人员、执行人员执行错误决定而导致错案的,由作出错误决定的直接领导者承担责任;(四)执行人员、书记员、法警和审判辅助人员等履行职责错误、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由执行人员、书记员、法警和审判辅助人员等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份额由审判委员会决定;(五)审判委员会决定否定了主审人或合议庭的正确意见而导致错案的,主审人或合议庭不承担责任;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坚持错误意见的成员,应当分别承担责任,分别承担责任份额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六)审判委员会指导性意见否定了主审人或合议庭的正确意见而导致错案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坚持错误意见的成员,酌情分别承担责任,分别承担责任份额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①杨贵宏.关于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律适用.1998(7).
    ①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34.
    ②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
    ③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
    ①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②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③余海燕.规范错案追究制,还原司法理性[J].学理论,2010(14).
    ④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1999(3).
    ⑤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①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②程延军.论错案追究制度的运作制约[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6).
    ③朱崇坤.略论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J].学理论,2012(10).
    ①余海燕.规范错案追究制,还原司法理性[J].学理论,2010(14).
    ②转引自孙国华主编.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518.
    ①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①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②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③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98.
    ①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9.
    ②此段内容参见: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③本段内容参见: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①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②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1999(3).
    ①本段内容参见:葛磊.法院错案追究制度分析[J].中国司法,2004(4).
    ②本段内容参见: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1999(3).
    ③本段内容参见:魏胜强.错案追究何去何从?—关于我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J].法学,2012(9).
    ①李东.法官责任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法学院,2008:26.
    ②李东.法官责任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法学院,2008:26.
    ③本段内容参见:魏胜强.错案追究何去何从?—关于我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J].法学,2012(9).
    ①本段内容参见: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3).
    ②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3).
    ①姚曙明.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及其矫正[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①注:在英、美等国这一学派一般被称为法律形式主义,而在法、德等国又称为概念法学。
    ①[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8.
    ②刘岩.论法律推理中的司法理性[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132.
    ③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8.
    ④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9-60.
    ①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15.
    ②[美]约翰.亨利.梅丽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9.
    ①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1999:50-51.
    ②何家弘.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J].中国法学,2005(3).
    ①参见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6-17.
    ②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24.
    ③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24.
    ①本段内容参见: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81.
    ②[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③[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④[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⑤[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
    ⑥[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0.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1.
    ②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48.
    ③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Common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p.5.
    ④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94.
    ①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ath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 Philosophe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ress,1958, p.421.
    ②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ath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 Philosophe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ress,1958, p.421.
    ③Eugen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 Legal Philosoph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8, p.437.
    ④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3.
    ⑤Eugen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 Legal Philosoph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8, p.439.
    ①何勤华、严存生.西方法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1.
    ②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3.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46.转引自:吕建高.埃利希的法社会学思想[J].当代法学,2002(11).
    ②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5..
    ①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57-358.
    ②此段内容参见: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96.
    ①参见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55-357.
    ①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99.
    ②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00.
    ①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20.
    ②[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29.
    ③[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29.
    ④[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34.
    ①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3.
    ②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3.
    ③[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61.
    ④[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62.
    ①本段内容参见:杨健涛.拯救法律的权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1).
    ①[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19.
    ②在我国,广义司法包括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在本文我们取其狭义定义,即仅指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③卓泽渊.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6
    ④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
    ①陈锐.法律推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79.
    ②Chaim Perelam. Justice, Law and Argument: Essays on Moral and Legal Reasoning. Dordrecht. D. Reidel.Publishing Company,1980,133.
    ①刘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9.
    ②David.M.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181.
    ③周永坤.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改革战略[J].金陵法律评论,2003(2).
    ④崔军.论司法裁判[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9.
    ⑤[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①刘作翔等著.法与公平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05.
    ①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21.
    ①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8.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0.
    ②杨德祥.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①[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②陈金钊.论法律事实[J].法学家.2002(2).
    ①[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61.
    ②屈茂辉、佘佐鹏.论法官自由裁量权[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
    ③本段内容参见:江必新.论司法自由裁量权[J].法律适用,2006(11).
    ①参见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81-292.
    ②[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白绿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07.
    ③朱勇.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度与范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03,27.
    ①卓泽渊.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20.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19-520.
    ①刘楠.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4,87.
    ①波斯纳所谓的法条主义者即为法理学界通常所称指的法律形式主义。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2.
    ③波斯纳在其《法理学》一书中,将法律及法律推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非个人化等用语同义使用。
    ④【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
    ⑤【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0.
    ⑥【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0.
    ⑦【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9.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7.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03.
    ③【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8.
    ④葛洪义.法与实践理性[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7.
    ⑤李爱丽.试析“波斯纳对法的客观性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16.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2.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65.
    ③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1.
    ①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5.
    ②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5.
    ③哈贝马斯抛弃了理性概念中的超验因素,提出了一种交往理性概念——即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对话和交流而形成的共识。
    ④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5.
    ⑤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5.
    ⑥[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44.
    ⑦[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45.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45.
    ②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26.
    ③陈伟.司法确定性的寻求[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1).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5.
    ②陈伟.司法确定性的寻求[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1).
    ③本段内容参见:程德文.现代司法的合理性[J].金陵法律评论,2006(2).
    ④本节内容参见: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52-276.
    ①本节内容参见: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
    ①在该文中,法律职业共同体系指法律人之间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以特有的传统和精神为纽带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2.
    ③张格红.论司法的确定性[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2011:20-21
    ①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法庭应当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进行逐一审查和对全部证据综合审查,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③陈卫东、谢佑平.证据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1.
    ①参见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J].中国法学,2000(1).
    ②陈卫东、谢佑平.证据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0.
    ①《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②《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1)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2)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3)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4)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6)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7)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8)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9)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④见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⑤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
    ⑥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4.
    ①《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
    ②《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八条.
    ③参见宋云红.论法律事实的认定与完善[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7:22
    ④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9-210.
    ①王书堂.司法审判实践中事实认定的方法及逻辑推理应用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②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①舒国滢主编.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07.
    ②Hans Kelsen: The Pure Theory of Law, M. Knight, Berkeley,1967, P.17.
    ③转引自:王书堂.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价值判断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8(9).
    ④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24.
    ①参见卓泽渊.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22-123.
    ①卓泽渊.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6.
    ②参见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1-363.
    ①有的研究人员指出,法律漏洞的弥补也是法律解释的一种,为了分析方便,在此对其单独加以论述。另外,法律漏洞的弥补主要是对民事及行政诉讼而言,刑事诉讼则不同,因为刑事诉讼的原则之一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②William H. Putman:'Legal Analysis and Writing'(second edition). Thomson, PP.6-7.
    ①谢淑芳.立法目的在司法中的适用[D].苏州:苏州大学法学院,2012:2.
    ②方印.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及其修改建议[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7).
    ③刘正峰.论我国法官对法律漏洞的补充与完善[J].法学,1996(8).
    ④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条。
    ⑤万洪云.略论法律漏洞填补的依据[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①Christopher Enright, Legal Reasoning [M]. Maintland Press,2011:30.
    ②万洪云.略论法律漏洞填补的依据[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③罗伟敏.简析“公共利益”的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0.11(下).
    ①罗伟敏.简析“公共利益”的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0.11(下).
    ②孔祥俊著.法律方法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440.
    ③黎丽.价值判断之于法官[J].法学.2003(6).
    ④黎丽.价值判断之于法官[J].法学.2003(6).
    ①黎丽.价值判断之于法官[J].法学.2003(6).
    ②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0.
    ①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3.
    ②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
    ③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6.
    ①Stewart Macaulay, Lawrence M. Friedman and Elizarbeth Mertz, Law in Action: A Socio-Legal Reader,Foundtion Press2007:143.
    ①参见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5-157.
    ②孙晶.库恩范式理论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1.
    ③孙晶.库恩范式理论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1.
    ④根据库恩的定义,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①贺卫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J].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2002(00).
    ①张文显、卢学英.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2(6).
    ②刘武俊.法律职业共同体要“和而不同”[N].法制日报,2013-1-16(007).
    ③张文显、卢学英.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2(6).
    ①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①美国《司法行为与资格丧失法案》之3A规定:如果投诉是直接关于判决或程序裁决的实质性问题,则应予以驳回。这实际就为法官惩戒设置了禁区,即法官可以按照自己对于法律的理解和对具体案件事实的认定独立进行裁判,而不会因此受到不适当的追究。(引自: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2004(6).)
    ①季金华.司法权威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53.
    ②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2),517.
    ③陈晓枫.官本位: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构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
    ①季金华.司法权威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53.
    ②季金华.司法权威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53.
    ③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①李步云、柳志伟.司法独立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2002(3).
    ①转引自贺卫方.超越比利牛斯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3.
    ②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1.
    ③[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杜,2001:57.
    ④孙笑侠.职业素养与司法资格考试[J].法律科学,2001(4).
    ⑤在美国,担任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是:“(一)美国公民;(二)在美国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得J.D学位;(二)经过严格的律师资格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并从事律师工作(主要是出庭律师)若干年。担任州法院的法官一般也需具备上述条件。见(孙笑侠.职业素养与司法资格考试[J].法律科学,2001(4)).
    ①英国的法官也必须从律师中挑选,即从英国4个法学会的成员(即出庭律师)中任命。担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但含“支薪治安法官”)须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资历;担任高等法院法官须有10年以上出庭律师资历,而且年龄在50岁以上(亦称“普通法官”,是职业法官中最重要的一种);担任上诉法院法官须有15年以上出庭律师或者两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的资历;担任常任法官贵族院议员,须有两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或者15年以上出庭律师的资历.见(周道鸾.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305).
    ②在德国,根据德国联邦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资格经二次考试及格而取得。第一次考试即大学毕业考试(应考者须在大学修习法学至少三年半,其中至少需有4个学期在同一大学研习法律),考试合格者,要经过二年的实习。实习期间须服务于普通法院民事庭、刑事庭或者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或者由实习司法官选择的有关机构,然后再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是挑选法官的主要依据,考试合格率为10%。两次考试均由各州司法考试委员会(司法考试委员会由法官,法学教授、律师若下人组成)组织。各州根据法官缺额和求职情况,由州法官挑选委员会挑选,法官挑选委员会主要审查求职者的品行(对国家的忠诚和自身的道德品质)、身体(州卫生局的体检证明)和专业(主要依据第二次考试成绩)情况。审查同意后,才能被任命为法官。为避免高分低能,新任命的法官有三至五年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如果表现不好,可以解雇、开除;试用期满,转为正式法官。一旦被转为正式法官,则为终身制,不能被随意解雇。见(周道鸾.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302).
    ③根据2001年6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在我国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二十三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五)身体健康;(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本法施行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①何帆.法官高薪的前提是什么[N].人民法院报,2013-5-24.
    ②何帆.法官高薪的前提是什么[N].人民法院报,2013-5-24.
    ①参见连慧.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9(3).
    ②杨帆.论法官的司法良知[J].理论观察.2008(5).
    ③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①见《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第七条的规定。
    ②郑小楼.法官腐败报告[J].财经.2013(15),P-64.
    ③郑小楼.法官腐败报告[J].财经.2013(15),P-64.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二)贪污受贿;(三)徇私枉法;(四)刑讯逼供;(五)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六)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审判工作秘密;(七)滥用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八)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九)拖延办案,贻误工作;(十)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十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十二)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十三)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①《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违反法律规定,擅自对应当受理的案件不予受事,或者对不应当受理的案件违法受理,或者私自受理案件的。因过失致使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未予受理,或者对不应当受理的案件违法受理,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六条“明知具有法定回避情形,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法定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第七条“审判人员擅自干涉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第八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影响案件主要事实认定的证据,请求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有关审判人员故意不予收集,导致裁判错误的”;第九条“依职权应当对影响案件主要事实认定的证据进行鉴定、勘验、查询、核对,或者应当采取证据保全措施而故意不进行,导致裁判错误的”;第十条“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或者故意损毁证据材料,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作伪证,或者以威胁、利诱方式收集证据的。丢失或者因过失损毁证据材料,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一条“篡改、伪造或者故意损毁庭审笔录、合议庭评议记录、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的”;第十二条“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报告案情故意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裁判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三条“拒不执行审判委员会决定,或者拒不执行上级人民法院裁判的”;第十八条“私自制作诉讼文书,或者在制作诉讼文书时,故意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的。因过失导致制作、送达诉讼文书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九条“故意违反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措施的。采取强制措施有过失行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第二十条“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第二十一条“故意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的”。
    ②《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不承担责任:(一)因对法律、法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二)因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裁判错误的;(三)因出现新的证据而改变裁判的;(四)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五)其他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
    ③邢世伟.“没听说法官枉法裁判被判刑”[N].新京报.2010-3-13.
    ①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②引自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③周永坤.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改革战略[J].金陵法律评论,2003(2).
    ①刘金国.再论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4).
    ②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72.
    ③参见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4-76.
    ④刘金国.再论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4).
    ①参见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38.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2.
    ③[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④[意]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M].翟小波、刘刚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⑤杨思斌、张钧.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J].法学杂志.2004(3).
    ①杨思斌、张钧.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J].法学杂志.2004(3).
    ②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9.
    ③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25.
    ①陈光中.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之我见:以刑事司法为视角[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2).
    ②陈光中.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之我见:以刑事司法为视角[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2).
    ③殷增华.“同案不同判”的法理分析和现实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9)(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
    ①龙世发.“同案同判”的法理分析[J].人民论坛,2011(11).
    ①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8-239.
    ②需要注意的时,这些案件的错案出现除了法官原因之外,更多的责任可能是公安或检察机关的错误。在此一并论述。
    ③佘祥林案[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04911.htm?fromId=1576132.
    ④赵作海案[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588372.htm.
    ⑤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8-239.
    ①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8-239.
    ②参见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0.
    ③孟喆、郭平.涉法上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求实.2005(4).
    ④潘鸿.涉法上访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N].广元日报./2005-5-25.
    ①朱崇坤.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2-6(27卷).
    ①朱崇坤.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2-6(27卷).
    ①喻中.司法腐败的概念、根源及其治理[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4).
    ①童之伟.要实现司法体制从“人治型”到“法治型”的彻底转变[N].北京日报,2011-10-10:024.
    ②瞿玉杰.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值得推广[N].法制日报,2012-4-7:007.
    ①I.B. Flores and K.E. Himma (eds.), Law, Liberty, and the Rule of Law,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Dordrechat2013:11.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9.
    ③参见.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理学,2004:293.
    ①参见.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理学,2004:294.
    ②江必新.论司法自由裁量权[J].法律适用,2006(11).
    ③[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王知相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④江必新.论司法自由裁量权[J].法律适用,2006(11).
    ⑤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193.
    ①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192.
    ②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192.
    ③《摩奴法论》(旧译《摩奴法典》)是印度教伦理规范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摩奴法论》曾经长期是印度教社会的法制权威,对于现代印度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④蒋忠新译.摩奴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7-138.
    ⑤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⑥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6).
    ①《模范司法行为准则》共有5项基本准则,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在职业行为方面,法官不得为党派利益、社会舆论所左右。所有言行(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不得表露出偏见。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或为调解、和解之目的并征得当事人同意,法官通常不得与当事人、律师单方接触,必须及时、有效、公正地处理司法事务。法官有义务主动披露可能会因此而被要求回避的事由,即使他自己认为此事由并不影响其公正处理案件。在非职业行为方面,法官的所有职务外行为都必须避免招致对其公正行事能力的怀疑。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出现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公共会议中,也不得与这些机构的人员接触商谈有关事务。法官可以因进行职务外活动而获得必要补偿,但补偿应是合理的,不影响其正当履行职责,且应就此作详细报告。除法律明定的情形,或参加为改进法律、司法管理而举办的有关活动外,在职法官不得进行任何其他政治活动。
    ②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6).
    ③丁文生.美国法官责任制度附议[J].法制与社会,2007(7).
    ①严仁群.美国宪法下的法官弹劾与司法惩戒[J].法学杂志,2004(11).
    ②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6).
    ③荆笑言.论法官惩戒制度[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11.
    ①荆笑言.论法官惩戒制度[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12.
    ②怀效锋主编.司法惩戒与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
    ①冷罗生.日本现代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39.
    ②怀效锋主编.司法惩戒与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2.
    ③陶珂宝.日本和法国的法官惩戒制度简介[J].法律适用,2003(9).
    ①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四十四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四十条,“(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三)因审判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五)不履行法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①黄宏生.论错案责任追究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②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①之所以建议成立五人审查小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识。如果人数太少无法实现目的,如果人数太多则会增加工作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②如《民事诉讼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3)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4)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在《行政诉讼法》及《刑事诉讼法》中也有类似规定。
    ①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①见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1.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党.问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孙国华主编.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7.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8.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1.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2.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何勤华、严存生.西方法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卓泽渊.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6.陈锐.法律推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7.刘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8.刘作翔等著.法与公平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9.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0.葛洪义.法与实践理性[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1.陈卫东、谢佑平.证据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2.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4.舒国滢主编.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6.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孔祥俊著.法律方法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8.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季金华.司法权威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0.贺卫方.超越比利牛斯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1.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2.周道鸾.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33.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4.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5.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6.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7.怀效锋主编.司法惩戒与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8.冷罗生.日本现代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2.[英]梅因.古代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3.[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4.[美]约翰.亨利.梅丽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9.[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2.[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白绿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5.[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杜,2001.
    16.[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17.[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18.[意]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M].翟小波、刘刚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印]摩奴法论[M].蒋忠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 Hawks, T.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7.
    2.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Common Law[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ath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Philosopher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8.
    4. Eugen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Great Legal Philosopher[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8.
    5. Chaim Perelam. Justice, Law and Argument: Essays on Moral and LegalReasoning[M].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
    6. David.M.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0.
    7. Hans Kelsen: The Pure Theory of Law[M], M. Knight, Berkeley,1967.
    8. Christopher Enright, Legal Reasoning [M]. Maintland Press,2011.
    9. I.B. Flores and K.E. Himma (eds.), Law, Liberty, and the Rule of Law[M], SpringerScience+Business Media Dordrechat2013.
    10. Stewart Macaulay, Lawrence M. Friedman and Elizarbeth Mertz, Law in Action: ASocio-Legal Reader[M], Foundtion Press2007.
    1.严仁群.美国法官惩戒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2004(6).
    2.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J].法学,1997(3).
    3.周永坤.错案追究制与法治国家建设—一个法社会学的思考[J].法学.1997(9).
    4.金汉标等.“错案追究制”评析[J].法学,1997(9).
    5.余海燕.规范错案追究制,还原司法理性[J].法学研究,2010(3).
    6.燕振安.论错案追究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5(1).
    7.杨贵宏.关于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律适用,1998(7).
    8.刘明,丁燕.论错案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4).
    9.陈东超.现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法理思考[J].法商研究,2000(11).
    10.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1999(3)
    11.程延军.论错案追究制度的运作制约[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6).
    12.朱崇坤.略论法官实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J].学理论,2012(10).
    13.葛磊.法院错案追究制度分析[J].中国司法,2004(4).
    14.魏胜强.错案追究何去何从?—关于我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的思考[J].法学,2012(9).
    15.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3).
    16.姚曙明.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及其矫正[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7.何家弘.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J].中国法学,2005(3).
    18.杨健涛.拯救法律的权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1).
    19.周永坤.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改革战略[J].金陵法律评论,2003(2).
    20.杨德祥.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1.屈茂辉、佘佐鹏.论法官自由裁量权[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
    22.江必新.论司法自由裁量权[J].法律适用,2006(11).
    23.陈伟.司法确定性的寻求[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1).
    24.程德文.现代司法的合理性[J].金陵法律评论,2006(2).
    25.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J].中国法学,2000(1).
    26.王书堂.司法审判实践中事实认定的方法及逻辑推理应用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7.方印.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及其修改建议[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7).
    28.刘正峰.论我国法官对法律漏洞的补充与完善[J].法学,1996(8).
    29.万洪云.略论法律漏洞填补的依据[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30.罗伟敏.简析“公共利益”的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0.11(下).
    31.黎丽.价值判断之于法官[J].法学.2003(6).
    32.贺卫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J].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2002(00).
    33.张文显、卢学英.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2(6).
    34.刘武俊.法律职业共同体要“和而不同”[N].法制日报,2013-1-16(007).
    35.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2).
    36.陈晓枫.官本位: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构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7.李步云、柳志伟.司法独立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2002(3).
    38.孙笑侠.职业素养与司法资格考试[J].法律科学,2001(4).
    39.何帆.法官高薪的前提是什么[N].人民法院报,2013-5-24.
    40.连慧.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9(3).
    41.杨帆.论法官的司法良知[J].理论观察.2008(5).
    42.郑小楼.法官腐败报告[J].财经.2013(15).
    43.邢世伟.“没听说法官枉法裁判被判刑”[N].新京报.2010-3-13.
    44.刘金国.再论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4).
    45.杨思斌、张钧.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J].法学杂志.2004(3).
    46.陈光中.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之我见:以刑事司法为视角[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2).
    47.殷增华.“同案不同判”的法理分析和现实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9)(上).
    48.龙世发.“同案同判”的法理分析[J].人民论坛,2011(11).
    49.孟喆、郭平.涉法上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求实.2005(4).
    50.潘鸿.涉法上访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N].广元日报./2005-5-25.
    51.朱崇坤.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2-6(27卷).
    52.喻中.司法腐败的概念、根源及其治理[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4).
    53.童之伟.要实现司法体制从“人治型”到“法治型”的彻底转变[N].北京日报,2011-10-10.
    54.瞿玉杰.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值得推广[N].法制日报,2012-4-7:007.
    55.丁文生.美国法官责任制度附议[J].法制与社会,2007(7).
    56.严仁群.美国宪法下的法官弹劾与司法惩戒[J].法学杂志,2004(11).
    57.陶珂宝.日本和法国的法官惩戒制度简介[J].法律适用,2003(9).
    58.黄宏生.论错案责任追究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59.陈金钊.论法律事实[J].法学家.2002.
    60.最高法院院长:万分之一错案是百分之百不公平[EB/OL]:http://news.qq.com/a/20130705/001266.htm.
    61.周强:错案发生一起纠正一起[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21634.shtml.
    62.佘祥林案[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04911.htm?fromId=1576132.
    63.赵作海案[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588372.htm.
    1.李东.法官责任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法学院,2008.
    2.刘岩.论法律推理中的司法理性[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
    3.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1.
    4.崔军.论司法裁判[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
    5.朱勇.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度与范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03.
    6.刘楠.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4.
    7.李爱丽.试析“波斯纳对法的客观性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8.张格红.论司法的确定性[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2011.
    9.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10.宋云红.论法律事实的认定与完善[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7.
    11.谢淑芳.立法目的在司法中的适用[D].苏州:苏州大学法学院,2012.
    12.孙晶.库恩范式理论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
    13.邹学荣.民事错案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
    14.荆笑言.论法官惩戒制度[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