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中国的政务失信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务诚信是指政务人员在政务活动中做到诚实守信。政务诚信主要通过政务之“真”、政务之“诚”和政务之“信”三个方面反映出来。政务诚信是中外先贤们思索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注的重要对象。公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政治德性理论和政治合法性理论,都确证着政务诚信。政务诚信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有利于促进政治认同,有利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政务诚信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能对市场诚信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能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政务诚信能够涵育现代政治文化,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政务诚信能够净化社会风气,能够维护社会公正,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政务失信是与政务诚信相对应的范畴,指的是政务诚信的缺乏和丧失。当前中国确实存在着政务失信现象,这可以从人性论、媒体报道和广大群众的亲身感受等方面得到很好地说明。从当前中国政务失信的特点、当前中国政务人员的总体政治风貌、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待政务失信的态度来看,政务失信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流。当前中国的政务失信现象虽然不占主流,但已经比较严重,这可以从当前群众对于政务诚信的总体感知度不高、对于政务人员的认可度不高、对于政务信息和政务活动的信任度不高三个方面得到充分反映。当前中国政务失信的基本样态是政务失“真”、政务失“诚”和政务失“信”。政务失“真”的典型表现是统计数据失真、形式主义和政务人员学历履历造假,政务失“诚”的典型表现是官僚主义、政务公开扭曲和行政不公,政务失“信”的典型表现是“空头支票”、“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旧账”。当前中国的政务失信现象,可能诱发政治冷漠、群体性事件、“塔西陀陷阱”和社会诚信危机。
     当前中国政务失信的发生有着制度上的逻辑。制度缺位使得政务诚信的确定性心理维系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缺失,从而容易滋生政务失信现象。这可以从政务诚信档案制度的缺位与政务失信、政务诚信考核制度的缺位与政务失信这两个个案分析中得到很好地说明。制度走样使得政府的制度性承诺难以兑现,以及使得政务诚信的维系机制和促进机制失效,从而导致政务失信的发生。这可以从政务公开制度的走样与政务失信、政务人员职务晋升制度的走样与政务失信这两个个案分析中得到很好地说明。制度软化会减少政务失信的成本、激发政务失信的动机以及使政务失信的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失灵,从而助长政务失信行为。这可以从政务监督制度的软化与政务失信、政务问责制度的软化与政务失信这两个个案分析中得到很好地说明。
     负面政治文化的存在是政务失信发生的根源。在当前中国,导致政务失信发生的负面政治文化主要是官本位政治文化、人治型政治文化和臣民式政治文化。受官本位政治文化的影响,政务人员从事政务活动的动机是私利主导而不是公益至上,政务人员从事政务活动的法则是权力中心而不是权利中心,政务人员从事政务活动的心态是“官贵民轻”而不是“民贵官轻”,这些都会导致政务失信。人治型政治文化的完美主义人性预设,人治型政治文化蕴含的“人大于法”的价值观念,人治型政治文化所导致的等级主义价值观念,都会消解政务诚信。臣民式政治文化会使得民众的主人翁意识缺乏,这会颠倒主仆关系,从而消解政务诚信;臣民式政治文化会使得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缺乏,这会增添政务活动中的神秘主义因素,从而消解政务诚信;臣民式政治文化会使得民众的政治监督功能消弭,这会助长政务人员不负责的行政,从而消解政务诚信。
     当前中国政务失信的治理可以从多个层面获得突破,教育治理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政务失信的教育治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政务人员,即加强政务诚信教育;二是针对普通公民,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效的政务诚信教育,能够使政务人员确立政务诚信价值观。政务诚信价值观的确立,是政务失信的内部约束机制。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能够使广大公民都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广大公民具备健全的公民意识,是政务失信的外部压制机制。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refers to the civil servants be honest and trustworthy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reflected mainly through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political honest, namely political personnel be honest administration. The second is the political sincerity, namely political personnel to administrative sincerely. Three is the political sincerity, namely political personnel to credit administration.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cient thinkers' works, but also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classic Marxism's writers'.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is proved by the theory of public servant,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virtue and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political democrac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ble expectations for market main body, have demonstration effects on business integr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can cultivate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romot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is beneficial to purify the social atmosphere, maintain social justice,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refers to the lack and loss of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phenomenon does exist in China at present.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media repor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broad masses. Because our country is the people's democratic and socialist countr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which makes China's current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s overall style is good.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phenomenon s only happened quietly and secretive, which can't be in the political life to occupy the mainstream. The current form of China's political dishonest is lack of the political honest, the political sincerity and the political sincerity. The typical performance about lack of the political honest is inaccurate statistics, formalism and fake degrees. The typical performance about lack of the political sincerity is bureaucracy, government distor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injustice. The typical performance about lack of the political credit is'bad check','constantly changing' and 'new broom ignore old scores'.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may bring about the political apathy, the mass incidents,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confidence and the social integrity crisis.
     There are institutional reasons for the happening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The lack of systems make the certainty psychological support mechanism and external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break down, which is easy to breed political dishonest behavior. This can explain by lack of the file system and lack of the appraisal system of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deformation of systems make the maintaining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break down, which is easy to breed political dishonest behavior. This can explain by de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open system and de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appointees'promotion system. The softening of systems may reduce the cost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inspire the motivation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and make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break down, which is easy to breed political dishonest behavior. This can explain by the soften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systems and the softening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s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occurrence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has cultural roots.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official standard culture, Political appointees' administrative motivation is self-interest instead of public welfare, political appointees' administrative law is the power center rather than the right center, political appointees' administrative mentality is that official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eople, which is easy to breed political dishonest behavior. The preset of perfectionism human nature, the officials' wil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w, and the obsession of hierarchy in the culture with rule of man, which may dissolve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subjects, people are with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master, the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upervision, which may dissolve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governance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can get breakthrough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The the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about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education which is for political appointees, the other is citizenship education which is for citizens. The effective political integrity education can make political appointees establish the values of political integrity which are the internal constraint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The effec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 can make citizens establish the sound civil consciousness which is external sup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dishonest.
引文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7页。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页。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⑤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① 《论语·颜渊》。
    ② 余玉花:《论政风治理的伦理向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④ 袁刚:《政务诚信的关键在于“公开性”》,《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
    ⑤ 吕耀怀,肖瑞兰:《论政务诚信》,《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5期。
    ⑥ 张鹏,黄爱教:《政务诚信:政府的道德底线》,《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
    ⑦ 涂永珍:《诚信文化视角下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法理思考》,《征信》,2012年第3期。
    ⑧ 高新民:《加强政务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习时报》,2011年10月17日。
    ① 夏良田:《诚信建设探讨》,《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② 王田田:《积极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3年4月14日。
    ③ 韩寒:《以政务诚信焕发全社会的守信热忱》,《光明日报》,2012年5月4日。
    ④ 杨秋菊:《政务诚信的缺失与重建》,《领导之友》,2012年第3期。
    ⑤ 俞可平:《政务失信的根源及破解之道》,《学术前沿》,2012年第13期。
    ⑥ 王田田:《积极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3年4月14日。
    ⑦ 俞可平:《政务失信的根源及破解之道》,《学术前沿》,2012年第13期。
    ⑧ 龙静云:《论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官员诚信》,《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① 王雨本:《政务诚信的重点是政务公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4期。
    ② 姜作培:《和谐社会呼唤政务诚信》,《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
    ③ 易承志:《以制度建设促进政务诚信建设》,《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9日。
    ④ 余玉花:《政务微博:建设政务诚信的新平台》,《文汇报》,2012年11月5日。
    ① [美]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第47页。
    ② [美]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第48页。
    ③ [美]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第51页。
    ①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②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③ [美]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62页。
    ④ [美]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71-272页。
    ① 参见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301页。
    ① 参见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②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3-4页。
    ① 参见[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美]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③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① [美]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45页。
    ② [美]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③ [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7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 《论语·颜渊》。
    ① 《商君书·修权》。
    ② 《荀子·不苟》。
    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④ 《论语·尧曰》。
    ⑤ 《论语·子路》。
    ⑥ 《管子·枢言》。
    ⑦ 《吕氏春秋·贵信》。
    ① 《荀子·王霸》。
    ② 《荀子·强国》。
    ③ 《贞观政要·诚信》。
    ④ 《左传·成公八年》。
    ⑤ 《七绝·商鞅》。
    ⑥ 《商君书·修权》。
    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⑧ 《左传·宣公二年》。
    ⑨ 《论语·子张》。
    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 《傅子·义信》。
    ③ 《论语·颜渊》。
    ④ 《论语·子路》。
    ⑤ 《荀子·哀公》。
    ① 转引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页。
    ④ “荣誉政体”是一种以争强好胜和贪图荣誉为特点的政体,“寡头政体”是一种以财产的多寡分配政治权力的政体,“民主政体”是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公民权和做官的机会的政体,“僭主政体”是没有美德的僭主掌控城邦的极权政体。在柏拉图看来,这些政体都是不理想的政体,都会阻碍城邦的发展。柏拉图理想的政体是“王政”,即“哲学王”治国的“贤人政体”。参见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88页。
    ⑤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1页。
    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37页。
    ① [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4-135页。
    ②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3页。
    ③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97页。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②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1-132页。
    ③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5页。
    ④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页。
    ⑤ f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9页。
    ⑥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42页。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0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③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1页。
    ⑤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4页。
    ① 所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架构和道路选择做出过突出文献贡献的人,他们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② 《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③ 《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页。
    ④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1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5页。
    ④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⑤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③ 《毛洋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③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3页。
    ①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17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9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⑤ [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1页。
    ① [美]莫特玛·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周汉林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783页。
    ② 傅如良:《公仆的嬗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③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⑤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0页。
    ⑥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5页。
    ②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③ [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6页。
    ④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页。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页。
    ②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③ [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④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页。
    ⑤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2页。
    ① Gough.The Social Contract:A Critical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1957,pp7.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② 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政治超道德论,即认为政治与道德毫不相干,它们分别指称不同的对象和属于不同的领域,各自有不同的特质和规律。二是政治不道德论,即认为政治就是“天生的恶”或者“必要的恶”,政治没有善性,只有恶性,政治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词。三是政治德性论,即认为政治本身就具有道德的属性,且政治的价值就在于实现道德。
    ① 《论语·为政》。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页。
    ④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9页。
    ⑤ [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2-3页。
    ⑥ [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3页。
    ① [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李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 《论语·为政》。
    ③ 《论语·颜渊》。
    ④ 《论语·洋货》。
    ⑤ 《孟子·告子上》。
    ⑥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⑦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9页。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③ [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④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弟12贝。
    ① [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③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8-241页。
    ⑤ “政治角色说”,即政府官员的权力地位之所以具有合法性,是因为政府官员角色使公民角色所要求的权利得到了实现的可能;“公共利益说”,即公共利益时各方利益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如果政府行为表达了这种妥协结果,它就是合法的,反之,则是不合法的;“政府中立说”,即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来自政府制度的中立性,政府制度越是中立,它就越不代表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它的行为就越合法;“政治文化说”,即政治合法性来源于同质的政治文化,所谓同质的政治文化是指共同的价值和信念;“政府绩效说”,即政治合法性需要政府绩效来保障,但政府绩效是一个复杂化的概念,并非单纯的经济指标所衡量。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150页。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② 当局层次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统治者的不满;典则层次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表现为制度性规范受到民众的怀疑和否定;共同体层次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表现为国家认同危机。参见[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373页。
    ③ [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6页。
    ④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59页。
    ⑤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① [德]尤尔很·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1989版,第3页。
    ①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①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②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③ 吴易风:《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④ 句华:《信用经济与政府信用的保障机制》,《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1期。
    ⑤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 由于现代政治价值观的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一罗列,这样做也丝毫没有必要。所以,这里仅着重探讨政务诚信对于培育和强化民主、公正、和谐、责任、回应这五个现代政治价值观的意义,以“管中窥豹”地说明论题。
    ① Joseph Nye.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Time.Februay22,1999.
    ① “社会”概念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含糊性和歧义性,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此处的“社会”作狭义的理解,指的的是与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相并列的一个领域。
    ① 《论语·颜渊》。
    ①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总目标,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 关于官员学历造假现象的报道,参见:《揭开官员学历造假的“利益链”》,《瞭望》,2007年11月6日;《官员学历造假必须追究提拔之责》,《青岛日报》,2012年5月24日;《“三龄两历一身份”官员学历造假重灾区》,《监察日报》,2012年7月31日。
    ② 关于公务员的“萝卜招聘”现象,参见:《“萝卜招聘”:“荒诞剧”的背后》,《光明日报》,2011年9月11日;《事业单位“萝卜招聘”何时休》,《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8日:《湖南涟源“萝卜招聘”谜局调查》,《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2月28日。
    ① 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笔者所在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在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港澳台除外)针对中国大陆公民展开了随机调查,共完成有效调查问卷2336份,并运用最新版的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② 2013年5-7月,笔者所在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在政府工作日内,以求助和咨询的方式随机对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内的市区县政府部门的489个热线电话(主要包括便民服务和举报投诉两方面)进行了调查,涉及教育、环保、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文化、卫生、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物价、工商、住房、税收、公务员、地震、海关、民族事务、邮政、消防等政府工作领域。
    ① 秋石:《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4期。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① 冯英:《政府统计中的失信问题研究:一种基于建设诚信政府背景下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②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官场形式主义状况调查》,《人民论坛》,2013年第28期。
    ① 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3-40页。
    ② 徐志翔:《官员简历造假背后要深挖》,《合肥晚报》,2011年11月23日。
    ③ 王攀:《官员履历造假被处分为何能不降反升》,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20524/n343931893.shtml。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04/24/content_592937.htm。
    ① 马役军,赵辰昕:《公共政策学案例——危机警示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73页。
    ① 李克强:《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努力实现民之所望》,《人民日报》,2013年3月22日。
    ② 张末冬:《房价问责需落实调控手段应多元化》,《金融时报》,2014年1月7日。
    ① 其他关于政策“朝令夕改”的实例,可参见欧阳丹霞:《“政策短命”现象及其治理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2-72页。
    ①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① [美]乔治·盖洛普:《操纵人类命运的九大力量》,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② [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 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监察》,2011年第8期。
    ①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②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③ 葛晨虹:《政府公信力必须跨出“塔西佗陷阱”》,《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9日。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① 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②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 《论语·颜渊》。
    ② [美]杰克·道格拉斯,费西兰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③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1dhd/2011-10/19/content 1973304.htm。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求是》,2012年第22期。
    ① 《吕氏春秋·贵信》。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4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页。
    ②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页。
    ③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4页。
    ④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226页。
    ① [美]约翰·R·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页。
    ②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① 目前,我国的商务诚信档案制度已比较完备。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金融活动的信用状况将被记录到“经济身份证”上,成为与本企业(本人)永远相伴的档案。如果逾期还贷或有其他违反合同的规定,那么“经济身份证”将被抹上灰色的一笔,今后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可能面临更加谨慎和挑剔的目光。参见“百度百科”中的“征信”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37606.htm。
    ② 崔佳:《重庆公务员信用档案年内建立》,《人民日报》,2006年2月14日。
    ① 参见陈尤文、袁建村等:《政府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0页、第227页。
    ① 王新红:《转型时期宏观调控中的政府信用及其法治保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关于公务员考核的五条规定分别是:“第三十三条: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第三十四条: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第三十五条: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六条: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第三十七条: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5-08/10/content_3333496.htm
    ① 《关于印发<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01/16/content_497094.htm。
    ①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 高兆明:《制度性承诺探微》,《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 《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422_1.htm。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5-08/10/content_333496.htm。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5-08/10/content_333496.htm。
    ①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② 《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422_1.htm。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 卢现祥:《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制度“软化”》,《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① 卢现祥:《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制度“软化”》,《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 [美]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③ [希腊]尼科斯·波郎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④ [希腊]尼科斯·波郎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页。
    ⑤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页。
    ⑥ 参见吴丕、袁刚、孙广厦:《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262页。
    ① 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①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06/content_20994.htm。
    ②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06/content 20994.htm.
    ③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7/12/content_1363441.htm。
    ④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7/12/content_1363441.htm。
    ①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0-191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 所谓民本位政治文化,是指某个国家或民族形成的尊重公民权利和强调公民利益至上的一种政治氛围, 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公民处于政治体系中的核心位置,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点和归宿。
    ① 俞可平:《官本主义引论》,《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
    ① 俞可平:《官本主义引论》,《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
    ② 俞可平:《官本主义引论》,《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
    ① 转引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官本位的源流及滥觞》,《学术前沿》,2012年第13期。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③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求是》,2013年第22期。
    ④ 《官本位严重妨碍综合国力的提高——关于官本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改革报》,2009年8月10日。
    ①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择业时首选党政机关公务员——当前官本位状况调查》,《人民论坛》,2012年第10期下旬刊。
    ①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②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 [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1页。
    ①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① 《礼记·中庸》。
    ①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① 万吉良:《“作风霸道不能当一把手”剑指“一把手”现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106/c241220-24038138.html。
    ① 《荀子·王制》。
    ①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342页。
    ① 《简子·富国》。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滕文公上》。
    ④ 《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4页。
    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②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① 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炎黄春秋》,2009年第4期。
    ② 《周易程氏传·大有》。
    ③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41-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① 童华胜:《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6页。
    ② 童华胜:《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6页。
    ① [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 [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②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16页。
    ①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②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① [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② [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③ [美]兰德:《自私的德性》,焦晓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子路》。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9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9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6-117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4页。
    ③ 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8页。
    ① Hannah Ardent.,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96,pp.149.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9/16/content_1990063_2.htm。
    ①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页。
    ② [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18页。
    ①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② 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①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洋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3.毛泽东文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文集(第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6.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31.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3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4.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6.魏听,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8.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0.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3.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4.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5.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6.王淑芹.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7.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5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8.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9.苏盾.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0.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和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1.宋希仁.干部诚信建设读本——中外诚信名言点评[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52.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6.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7.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8.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9.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0.章延杰.政府信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1.余玉花,杨芳.公共行政伦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2.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3.吴丕,袁刚,孙广厦.政治监督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4.李哲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5.李哲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6.李哲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7.周国文.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8.李好.行政忠诚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9.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0.胡发贵.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诚信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1.陈尤文等.政府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72.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3.陈跃华.上海社会信用制度汇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4.周伟贤.转轨时期地方政府信用问题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75.陈平.新中国诚信变迁:现象与思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76.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7.王建新.当代我国权力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1.
    78.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9.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80.王新红.转型时期宏观调控中的政府信用及其法治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1.范柏乃,张鸣.政府信用与绩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82.张宇钟.行政诚信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3.李建华.官员的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4.傅如良.公仆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5.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8.[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9.[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1.[希腊]尼科斯·波郎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2.[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3.[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4.[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8.[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9.[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0.[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2.[美]杰克·道格拉斯,费西兰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03.[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4.[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06.[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7.[美]莫特玛·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周汉林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08.[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09.[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10.[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11.[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2.[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1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1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5.[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6.[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7.[美]约翰·R·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8.[德]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2.[德]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3.[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24.[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蒋庆、王天成、李柏光、刘曙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12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8.[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29.[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李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30.[美]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1.[美]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32.[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3.[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斯.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3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3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37.[美]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38.[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9.[英]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40.[美]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1.[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2.[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3.[美]兰德.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44.[英]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2.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
    3.温克勤.说“人治”[J].道德与文明,2002(2).
    4.余玉花.简论干部道德观教育[J].党建研究,2002(6).
    5.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3(1).
    6.刘松山.论政府诚信[J].中国法学,2003(3).
    7.龙静云.论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官员诚信[J].天津社会科学,2003(5).
    8.余玉花.诚信与当代社会文明[J].伦理学研究,2003(6).
    9.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讲原则[J].求是,2004(19).
    10.王泽应.论诚信[N].光明日报,2004-11-23.
    11.高兆明.制度性承诺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2.余玉花.诚信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3.关键英.中国古代政治诚信资源及其限度[J].高校理论战线,2004(5).
    14.熊玲君.论西方政治信用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16.彭定光.论政治诚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7.谭雄伟.“新官不理旧账”侵蚀政府信用[N].民营经济报,2006-01-23.
    18.蒋锦洪.论市场诚信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
    19.易红联.简论毛泽东政治诚信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
    20.冷云飞.试论邓小平的政治诚信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21.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6).
    22.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23.蒋锦洪.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J].教育评论,2008(3).
    24.闫尔宝.政府诚信论纲[J].北方法学,2008(4).
    25.丁士松.论人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冯英.政府统计中的失信问题研究:一种基于建设诚信政府背景下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7).
    27.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炎黄春秋,2009(4).
    28.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官本位严重妨碍综合国力的提高——关于官本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9-08-10.
    29.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J].社会学研究,2010(3).
    30.章秀英,万斌.论公民意识对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0(3).
    31.郭湛,朱华彬.政治诚信重在制度诚信[N].学习时报,2010-05-10.
    3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 坛,2010(9).
    33.丁国强.人治不是“中国模式”的法宝[N].中国经济时报,2011-05-11.
    34.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监察,2011(8).
    35.卢现祥.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制度“软化”[J].经济学动态,2011(9).
    36.葛晨虹.政府公信力必须跨出“塔西佗陷阱”[N].中国教育报,2011-09-19.
    37.徐志翔.官员简历造假背后要深挖[N].合肥晚报,2011-11-23.
    38.袁刚.政务诚信的关键在于“公开性”[J].同舟共进,2012(1).
    39.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40.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道德状况[J].求是,2012(1).
    41.秋石.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4).
    42.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7).
    43.盛翔.官员学历造假必须追究提拔之责[N].青岛日报,2012-05-24.
    44.温家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求是,2012(8).
    45.易承志.以制度建设促进政务诚信建设[N].光明日报,2012-10-19.
    46.余玉花.政务微博:建设政务诚信的新平台[N].文汇报,2012-11-05.
    47.刘共希.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诚信教育[N].解放军报,2012-12-30.
    48.俞可平.政务失信的根源及破解之道[J].学术前沿,2012(13).
    4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
    50.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择业时首选党政机关公务员——当前官本位状况调查[J].人民论坛,2012(33).
    51.温家宝.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J].求是,2013(3).
    52.李克强.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努力实现民之所望[N].人民日报,2013-03-22.
    53.王雨本.政务诚信的重点是政务公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
    54.吕耀环,肖瑞兰.论政务诚信[J].道德与文明,2013(5).
    55.赵修义.政务诚信与决策思维方式[J].晋阳学刊,2013(5).
    56.段江波,朱贻庭.政务诚信与行政公正[J].伦理学研究,2013(5).
    57.习近平.集中解决“四风”问题[J].党建,2013(7).
    58.俞可平.官本主义引论[J].学术前沿,2013(9).
    59.余玉花.以统合思路推进诚信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3-10-07.
    60.余玉花.论政风治理的伦理向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1).
    61.胡赣江.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和防治思路[J].领导科学,2013(13).
    62.孔繁顺.力竭官僚主义之风[J].求是,2013(17).
    6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J].求是,2013(22).
    64.陶文昭.形式主义浸透着“假”和“虚”[J].人民论坛,2013(28).
    65.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官场形式主义状况调查[J].人民论坛,2013(28).
    66.张末冬.房价问责需落实调控手段应多元化[N].金融时报,2014-01-07.
    67.盛荣华.党政干部无为问责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68.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天津:南开大学,2010.
    69.叶祖淼.政治诚信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70.童华胜.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71.欧阳丹霞.“政策短命”现象及其治理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72.宋强.政务诚信建设中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Gough. The Social Contract:A Critical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 [M].Oxford:Clarendon Press,1957.
    2.Hannah Arden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 [M].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96.
    3.Joseph Cooper.Congress and the Decline of Public Trust [M]. Colorado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9.
    4.Ravitch, Diane & Joseph. Making Good Citizens:Education and Civil Society [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5.Onora O'Neill. A Question of Trus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Poulakos, Takis & Depew. Isocrates and Civic Education [M].Texa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4.
    7.Sandel M. The Procedural Republic and the Unencumbered Self [J].Political Theory,1982(12).
    8.Joseph Nye.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N].Time,1999-02-22.
    9.Agard, Kathryn. Learning to Give [J].Principal Leadership,2004(5).
    10.Miller S R, Coll E. From Social Withdrawal to Social Confidence:Evidence for Possible Pathways [J].Current Psychology,2007(2).
    11.Bj(?)rnskov C How does social trust lead to better governance:An attempt to separate electoral and bureaucratic mechanisms [J].Public Choice,2009(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5-08/10/content_3333496.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04/24/content_592937.htm.
    3.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422_1.htm.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4-01/15/content_2567784.htm.
    5.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7/12/content_1363441.htm.
    6.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04/02/content_569314.htm.
    7.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29936.htm.
    8.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EB/OL].人民网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3/1210/c58278-23796965.html.
    9.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08/02/content_1918496.htm.
    10.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tzl/yfxz/content_374160.htm.
    11.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421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