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撒种在荆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价值深度都是有必要的。目前,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研究已充分展开,大量成果以影响研究的方式集中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哪些方面接受了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少部分研究则深入辨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因素与基督教文化本身的差异。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人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的接纳、疏离、批判否定和拒斥,结合当时评论界对具有基督教因素作品(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态度,厘清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接纳、疏离、否定、拒斥的情况。在中外文学比较的视野中,结合历史语境,针对19、20世纪中西方的共同境遇及中国的独特处境,从人的生存角度探讨基督教文化对文学所具有的启示,考量中国现代文学价值、基督教文化价值,正面言说基督教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和可能带来的正面价值,在这种言说中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接纳、疏离、拒斥基督教文化内在原因,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方式,并评析得失,进而进行反思。
     全文由绪论、上编(3章)、中编(7章)、下编(3章)、结语五个部分构成。
     绪论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写作缘起、价值、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并对一些概念作必要说明。
     上编部分(第一章——第三章)是历史关系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历史过程进行总体描述。根据它们相互关系的样态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前20年对基督教文化的接纳期,此为第一章;二、20年代受非基督教运动影响的质疑和批判期,此为第二章;三、30-40年代重新认识基督教文化价值,却又迅速转入对基督教文化的全面否定和拒斥期,此为第三章。从总体上来说,呈现出一个由接纳、批判,到疏离、拒斥的过程。
     中编部分(第四章——第十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具体考察,包括作家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第四章到第六章选取鲁迅、冰心、老舍、许地山、林语堂、曹禺六位作家进行具体个案分析,考察他们接受基督教文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或细致辨析其中的偏差,探询他们疏离基督教文化的轨迹和原因,或展示他们虽能表现基督精神要旨却被主流边缘化、批判改道的情况,并评析其中的得失。第十章则关注于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考察其中拒斥否定的情况。各章内容如下:
     第四章是对鲁迅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探讨。本章先梳理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整理出鲁迅的基督教观,讨论鲁迅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的偏差及在他作品中的表现,进而结合基督教价值体系,讨论鲁迅在思考一些现代话题中所面临的思想困境。
     第五章是对冰心接受基督教文化的讨论。本章先分析冰心“爱的哲学”中的基督教因素,再探讨冰心在泛神论、自由主义神学影响和现实各种批评的挤压下逐渐放弃基督神性,最后导致她“爱的哲学”的思想基础发生转变,由人性自然情感代替了基督神性的情况。
     第六章是对老舍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探讨。本章在对老舍与基督教文化结缘的探讨中进入到对他“灵的文学”分析,指出老舍国家至上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他的爱国热忱淹没了宗教情怀,老舍的创作也因此受到政治文化的极大牵制,他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维护陷入难以克服的困境。
     第七章是对许地山接受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许地山对基督教文化有深入把握,并能自觉把基督神性融入创作之中,他坚持“生本不乐”下的救赎,并积极进行新伦理探索,追求诸教沟通和探索基督教融入中国的途径,他对基督教上帝观、救赎论、苦难观、博爱都有特殊的理解,具有相当的神性追求,但他的文学作品不多,作品质量也非上乘,再加上整个社会对基督教文化的排斥,许地山接受基督教神圣价值也就未能发挥出能量来,更谈不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是对林语堂与基督教文化的讨论。林语堂生长于基督徒家庭,受的是全而的基督教教育,是天生的基督徒,但他在很长时间里疏离了基督教,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当然,林语堂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上帝的思考,他也从基督教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成分,成为他现代思想的闪光部分。不过,林语堂的影响主要在国外,他在国内始终受到左翼的排斥和阻击,并一度被视作“反动文人”。
     第九章是对曹禺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本章在考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关系中,进入对他早期戏剧中基督教因素的讨论,指出他早期戏剧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对人的存在困境进行了多方而的思考,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难得的终极之思。然而,曹禺作品中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思考遭到了左翼文人的极力批判和否定,在这些影响和压力下,曹禺慢慢放弃终极之思,改道与社会主潮保持一致,自觉清除了基督教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
     第十章从整体上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这包括在文学中对基督教会和教义的批判,还有在评论界批判否定西方文学中的基督教因素,在这一势态下,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逐渐走向全面拒斥,相互影响关系中断。
     下编部分(第十章——第十二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方式及困境和缺失的归纳总结。
     第十一章在中编探讨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基本方式,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是以现实功用为取舍标准,以分离的方式进行接受,并谋求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造成不少比附式现象。
     第十二章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困境,归纳为三个方面:文化传统的制约、救亡追求的限制,反基督教时代背景的干扰。
     第十三章展示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存在的一些缺失,归纳为:“上帝神圣面影模糊”、“基督神性基础丢失”、“博爱神圣根基抽除”三个方面。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也就未能进入深层,并未能从中汲取更有益的价值,反而走向对基督教文化的全面拒斥。
     结论部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方式,并进而反思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方式。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紧抱光明意识,对人本性升华和参悟真理的能力过于信赖,形成这种以我为本,以现实为用的接受方式是存在问题的。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 study will promote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its value. At present, this topic has attracted many scholars'attention. Most studies mainly initi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e, which have a discussion of the ways that Christian culture influenc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le a few of them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ristian factor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theology. Based on these stud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acceptation, criticizing, negotiation, alienation, and rejection of Christianity. The study methods include influence study, parallel stud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is study is to prove the positive value that the Christian culture brings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 also try to explore the reason behind the process of the acceptation, negotiation, alienation and rejection of them. At last, it will generalize the mode of the reception and reflect its gain and los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parts which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volume (3chapters), the middle volume (7chapters), the last volume (3chapters)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it will summarize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other scholars, and explain the reason of the choosing of this topic. It will also indicate the value, writing ideas, methodology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addition, it will give some explanations to some concept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volume has3chapters which has 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research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culture. Their mutual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the first phase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eriod tha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bsorbs the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20th century first20years; the second phase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eriod that Christian culture has been criticized and questioned by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nti-Christian in1920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eriod that the positive value of the Christian cultur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ome writers in a short time, but rapidly negated and rejected by the mainstream criticism, which is in the1930-40s In sho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culture has witness of a process of acceptation, negotiation, alienation and rejection.
     In the middle volume has7chapters (chapter4to chapter10)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cep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Christian culture, it including case study and synthetical study. In chapter4to chapter9, I selected6modern Chinese writers such as Lu-Xun, Bing-Xin, Lao-She, Xu-Dishan, Lin-Yutang and Cao-yu to do case analysis. In the6chapters,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n what kinds of way these writers accept the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ir works,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factors of their works and Christian theology, and explore the reason why they alienate Christian culture at last, or show the situation that the writers who express the Christian spirit have been marginalized, or criticized by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and has to change their creature direction. Because of reception, the Christian culture could not play its greater influence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study, it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reception. Chapter10focuses on the criticis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Christian culture. All chapters consist of this volume are as follow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u-Xun and Christian culture. In this chapter, it sorts out Lu-Xun's view about Christian culture and discuss the reception deviation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his works, and then it discusses Lu-Xun's dilemma in thinking about some ideas of modern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The fifth chapter talks about Bin-Xin's reception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chapter, firstly, it tries to analyze the Christian factors in Bin-Xin's "philosophy of love" to discuss Bin-Xin rejection of Christian holy value for the influence of Pantheism, Liberal Theology and the pressure of all kinds of criticism. At last, the thought that forms Bin-Xin's "philosophy of love"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nature emotion of human to Christian holy value.
     The sixth chapter is on Lao-she and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chapter, it discusses about the affinity of Lao-she and 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ristian factors in his "soul literature". Lao-she agrees with nation priority, and this choice has make the patriotism flooded his religious feelings. So, Lao-she's creation has been restrained by political culture greatly, and his pursuit of maintain personal value and dignity fall into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ies.
     The seventh chapter studies about the reception of Xu-Dishan to Christian culture. Xu-Dishan has a profound acknowledgement of Christian culture, and his works are full of Christian holy value. Xu insists salva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life is not happy", and actively explores new ethics, pursues all kinds of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explores the way that Christianity spread into China. Obviously, Xu's viewpoint about God, salvation theory, suffering, and universal love of Christianity has special value in his time. However, Xu is not the best writer and does not have many literary works also; furthermore, the whole society is filled with anti-Christian atmosphere. So, Xu's Christian sacred value in his works has a little effect on other writers, and has limited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o.
     The eighth chapter is centered on the connection of Lin-Yutang and Christian culture. Lin is a born Christian; he is born in a Christian family and accepts Christian education in his student hood. But Lin has gotten away from Christianity for a long time and return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course, Lin has never stopped to think about God in his life, he get a lot of beneficial ingredients from Christian culture which become his shining part in modern thought. However, Lin is influential in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he is regarded as a "reactionary writer" and negates and rejectes by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o he has a little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o.
     The ninth chapter is about Cao-Yu and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chapter, it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ao's works and 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n it discusses the Christian factors in his early dramas. Cao's early drama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existence predicament in many aspect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His works has shown a rare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to huma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Cao's early drama has been strongly criticized and negated by Left-wing critics because of this.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pressure, Cao gradually gives up the ultimate concern to human, and he follows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nd consciously removes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on his late works.
     The ten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riticis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Christian culture. This part includes the criticism of Christian church and Christianity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the negation of the literary reviewers to Christian factors. For the criticism,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gradually rejects the Christian Culture completely,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interrupted.
     The last volume has3chapters (chapter11and chapter13) summarizes the reception mode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Christian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dilemma and deficiency of the reception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el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ception mode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Christian culture. The reception mode is tha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were used to let the practical needs as the reception standard, get rid of God in the Christian culture, and seek with the way of fus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hapters discuss these topics, because of the reception mode and some other reasons, such a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anti-Christian historical background, etc, the authors of modern China refuse God and let Jesus be a human. Universal love just is the human's feeling, they even disregard or deny Christian culture at last. This reception mode can not get more valuable inspiration from Christianity for literature, so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has not established sacred value and priority principle for individual.
     The conclusion part reflects the reception mod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Christian culture. In my opinion, Chinese culture trust that human could be good person and could know the truth by themselves. This is the root reason why Chinese can not accept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bviously, this acceptance mode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引文
①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② 参考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J].北京:文学评论,1999(2):120.在许文
    ②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9.
    ③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① 梁锡华.冰心的宗教信仰[A]·且道阴晴圆缺集[c].台北:远景出版社,1983:260.
    ② 爱舒.许地山及其小说中的“新人”[J].南京:金陵神学志,1990(02).
    ③ 王学富.论沈从文两大文学主题中的基督教因素[J].南京:金陵神学志,1994(02).
    ④ 王本朝.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1(05)
    ⑤ 杨剑龙.“五四”小说中的基督精神[J].北京:文学评论,1992(10).
    ⑥ 傅光明、许正林.冰心散文: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J].北京:文学评论,1992(10)
    ⑦ 王列耀.耶稣受难与鲁迅小说中的英雄叙事[J].北京:鲁迅研究月刊,1998(11).
    ⑧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J].北京:文学评论,1999(02).
    ⑨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北京:文学评论,2000(03)
    ⑩ 王列耀.“罪”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观念[J].北京:文学评论,2001(04).
    ① (美)路易斯·罗宾逊著,傅光明、梁刚译.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M].台北: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
    ② 萧乾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确创作了一系列猛烈批判基督教的小说,但不能简单把他归于反基督教作家之列。萧乾后来说,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是出于对当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中的具体情况的不满,出于个人不愉快的经历,他并没有反基督教本身,没有反宗教的追求。参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创作回忆录之一[J].北京:新文学史料,1991(1)
    ③ 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④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①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17.
    ② 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③ 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35.
    ④ 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60.
    ⑤ 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39.
    ① 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②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③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6.
    ④ 喻天舒.五四文学思想主流与基督教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①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② 胡绍华.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③ 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① 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9.
    ②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④ 齐宏伟.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① 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② 陈伟华.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③ 刘丽霞.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①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8.
    ① 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
    ① 转引自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
    ② 马太福音28:19.
    ③ 蒋梦麟.西潮[M].台北:中央日报社,1957:3-4.
    ③ 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7.
    ④ 实事求是地说,有不少传教士确实是“带着爱来中国”的,并没有参加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像戴德生就公开谴责列强的侵略活动,对鸦片商人深恶痛绝,他一家人在扬州曾受不公正待遇,但他声明宽恕,并不借助英国政府或清政府的力量进行报复,在云南贵州一带传教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人也是如此。参(英)戴德生著,陆中石译.带着爱来中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英)柏格理等著,东旻、东人达译.在未知的中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⑤ 指建国后30年的政治狂热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⑥ 刘小枫、何光沪等人建构汉语基督神学的努力。
    ① 转引自林治平编.基督教在中国之传播及其贡献[A]·道与言[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12.
    ② 转引自罗伟虹.中国基督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8.
    ③ 转引自罗伟虹.中国基督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8.
    ① 孙中山.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67.
    ② 孙中山.在广州耶稣教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61.
    ③ 孙中山.国民要以人格救国·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9.
    ④ 葛壮.评析民国前期基督新教的大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10(4):140.
    ① 之后,除日本外,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得到庚子赔款的国家都相继加入计划。
    ② 庚子退款的运作产生了“清华基金”,直到今天此基金仍在运作,新竹清华大学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
    ③ 当时,中国共有教会大学23所,其中基督新教教会大学20所,天主教教会大学3所,其中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都是当时响当当的高校,这些教会学校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④ 转引自(美)路易斯·罗宾逊著,傅光明译.许地山与基督教[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2):240.
    ⑤ 张西平、卓新平编.新文化运动中基督教宣教师的责任[A]·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70.
    ① 参见杨剑龙.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道精神[J].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8(4):72.
    ② (德)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0:112.
    ① (德)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0:118.
    ② 陈独秀.答刘竞夫·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9.
    ③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484.
    ④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10.
    ① 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0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1.
    ①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② 事工:是指基督教会的成员执行教会所任命的工作。以文字宣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故有文字事工一说。在早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文字事工仅限于翻译、出版、发行《圣经》以及与基督神学相关书籍,后来扩大到译介一些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书籍。
    ③ 郁达夫.小说论[A]·郁达夫文论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225.
    ④ 刘小枫主编.上帝的神性和人性[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657.
    ① (美)科利斯·拉蒙特著,贾高建、张海涛、董云虎译.人道主义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8.
    ②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北京:新潮(第1卷第2号),1919.2.1.
    ③ 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
    ④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⑤ 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12.
    ⑥ 刘小枫主编.爱的意义[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77.
    ① 杨剑龙.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道精神[J].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8(02):73.
    ① 朱执信.耶稣是什么东西[M].上海:华通书局,1929:25.
    ② 朱执信.青年学生应该警戒的两件事·朱执信集(下)[M].上海:民智书局,1925:589.
    ③ 恽代英.我的宗教观·恽代英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3-284.
    ④ 该书为中外教会联手调查在华传教事业的调查报告,该书中文长达600多页,英文版篇
    ①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N].上海:先驱(第4号),1922.3.15.
    ② 张钦士辑.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A]·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C].北京:燕京华文学校出版,1927:193-195.
    ③ 陈独秀.基督教与基督教会·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168.
    ④ 薛晓建.非基督教运动始末[J].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110.
    ① 此部分经修改成《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一文,将发表于《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② 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3.
    ③ 曾明珠记录整理,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
    ④ 王文胜.拒绝天城的启蒙之路——论非基督教运动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J].南京:江海学刊,2011(6):225.
    ①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27.
    ② 田汉.少年中国与宗教问题[J].北京:少年中国(第2卷),1922(8):57.
    ① 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N].北京:晨报副镌,1923.4.14.
    ② 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J].北京:东方杂志(第19卷),1922(1 0):41.
    ③ 冰心.我的文学生涯·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8.
    ④ 苏雪林.棘心·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45.
    ① 胡适.基督教与中国[J].北京:生命(第2卷7册),1922(07).3.
    ② Hu Shi. The Present Crisis in Chrisitian Education[J], Beijing:Educational Review of the China Christi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1925.7.
    ③ 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0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1.
    ④ 张钦士辑.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A]·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C].北京:燕京华文学校出版,1927:193-195.
    ⑤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编辑组编.钱玄同致周作人[A]·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33.
    ① 周作人等.主张信教自由宣言[N].北京:晨报,1922.3.31.
    ② 陈独秀.致周作人、钱玄同诸君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172.
    ③ 周作人.答陈仲甫先生[N].北京:晨报,1922.4.11.
    ④ 周作人.思想压迫的黎明[N].北京:晨报,1922.4.11.
    ⑤ 陈独秀.答胡适之(文学革命)·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8.
    ⑥ 田汉.午饭之前·田汉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88.
    ① 田汉.《田汉戏曲集》第一集自序·田汉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454.
    ② 瞿秋白于1923年5月26日撰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一文,在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相提并论的“文化侵略”一词。
    ③ 恽代英.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恽代英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23.
    ④ 穆木天.关于《罪恶的黑手》[N].上海:申报·自由谈,1934.3.17、19.
    ① 陈独秀.基督教与基督教会·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168.
    ② 范伯群编.谢冰心[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03.
    ③ 范伯群编.歌颂母爱的冰心女士[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18.
    ④ 乐黛云编.冰心论[A]·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6、127.
    ⑤ 李存光编.论巴金的世界观与创作[A]·巴金研究资料[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294-295.
    ① 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论[A]·曹禺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42-243.
    ② 饶鸿競等编.艺术与社会生活[A]·创造社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60-161.
    ③ 瞿秋白.托尔斯泰和朵斯托也夫斯基·瞿秋白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4-200.
    ④ 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1.
    ⑤ 陶飞亚编著.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A].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4.
    ⑥ 冯乃超.文艺理论讲座(第二回)——阶级社会的艺术[J].上海:拓荒者(第1卷第2期),1930.10.
    ① 陶飞亚编著.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A].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4.
    ②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③ 参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① (美)明恩溥,刘文飞、刘晓畅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3、256.
    ② 参见王晓明编.国民性理论质疑[A]·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56-185;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国民性批判之批判[J].上海:收获,2000(02):摩罗.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① 宗教界救亡运动——全国基督教联合会成立[N].汉口:新华日报,1938.7.12.
    ② 参见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37-242.
    ① 沈永宝编.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A]·林语堂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98.
    ②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59.
    ③ 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闻一多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④ 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闻一多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65.
    ⑤ 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闻一多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65.
    ① 王攸欣.闻一多文化观点略论[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86.
    ② 转引自刘律廷.对话何以不可能——从一场论战看作家巴金与信仰的距离[J].上海:学术月刊,2010(08):108.
    ③ 转引自刘律廷.对话何以不可能——从一场论战看作家巴金与信仰的距离[J].上海:学术月刊,2010(08):110.
    ④ 基督教学生运动与学生运动[N].成都:消息,1947.9.25.
    ① 苏雪林.屠龙·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313.
    ② 苏雪林.屠龙·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316.
    ③ 穆木天.我并不悲观·穆木天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79.
    ④ 巴金.《田惠世》后记·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614.
    ①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8.
    ③ 转引自罗伟虹.中国基督教[M].北京:五洲出版社,2004:63.
    ① 王蒙、王干.王蒙王干对话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21.
    ① 齐宏伟.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①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
    ②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
    ③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8.
    ④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3.
    ⑤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76.
    ①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
    ②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
    ③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
    ④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⑤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
    ⑥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
    ① 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1.
    ② 鲁迅.暴君的臣民,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4.
    ③ 此部分经修改以《鲁迅与非基督教运动》为题将发表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④ 齐宏伟已查过一次,参阅.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21-22。
    ⑤ 鲁迅.忽然想起十一·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7-98.
    ⑥ 鲁迅.吊与贺·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① 鲁迅.正是时候·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9.
    ② 鲁迅.致李霁野·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0.
    ③ 刘半农.《克洛特格欧》的后序[J].北京:莽原(第2卷第11期),1927.6.10.
    ④ 鲁迅.致章廷谦·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
    ⑤ 鲁迅.致江绍原·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1-92.
    ①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
    ② 鲁迅.淡淡的血痕中·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6-227.
    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0.
    ④ 鲁迅.答KS君·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9.
    ⑤ 鲁迅.我观北大·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8.
    ⑥ 鲁迅.学界的三魂(附记)·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9.
    ⑦ 鲁迅,不是信.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9.
    ⑧ 鲁迅.两地书三七·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9.
    ⑨ 鲁迅.1926年9月14日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4.
    ⑩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8.
    ①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9.
    ② 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
    ③ 鲁迅.男人的进化·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1.
    ④ 鲁迅.我要骗人·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07.
    ⑤ 鲁迅.《一个人的受难》序·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74.
    ①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② 鲁迅.复仇·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6-177.
    ③ 马太福音16:21.
    ④ 马太福音16:22.
    ⑤ 马太福音16:23.
    ⑥ 马可福音14:35-36.
    ⑦ (英)汉弗雷.卡本特著,张晓明译.耶稣[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182.
    ① 路加福音23:27.
    ② 路加福音23:40-41.
    ③ 路加福音23:46.
    ① 鲁迅.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3.
    ② (奥)斯·茨威格著,赵台安、赵振尧译.异端的权力——卡斯特利奥反对加尔文史实[M].北京:三联书店,1986:241.
    ①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66.
    ②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0.
    ③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2.
    ①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1.
    ②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2.
    ③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8-33.
    ④ 鲁迅.弟兄·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5.
    ⑤ 鲁迅.弟兄·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0.
    ① 鲁迅.弟兄·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3.
    ②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督教文化是鲁迅这一文化批判视角的唯一来源,鲁迅接受的尼采的酒神精神,其中透露的生命意识,同样在鲁迅的文化批判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只不过这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①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1
    ②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0.
    ③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2.
    ④ 鲁迅.弟兄·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6.
    ② 转引自(俄)罗赞诺夫著,张百春译.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1.
    ①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7.
    ②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0.
    ③ 鲁迅.1924年9月24日致李秉中·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3.
    ① 许寿裳著,马会芹编.回忆鲁迅·回望鲁迅,挚友的怀念[A]——许寿裳忆鲁迅[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0.
    ②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1-32.
    ①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
    ②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
    ③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33.
    ④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
    ⑤ (意、法)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94-95.
    ① (意、法)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3-114.
    ② (葡)安文思著,何高济、李申译.中国新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23.
    ③ (葡)安文思著,何高济、李申译.中国新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04-105.
    ① Rujie Wang, Lu Xun'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cross writing[J].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Sep,22,1998; Lydia H-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52.
    ② 刘禾著,王晓明编.国民性理论质疑·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56-185;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J].上海:收获,2000(2);摩罗.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③ 张梦阳.《中国人气质》译后评析(下)[J].北京:鲁迅研究月刊,1995(12):63.
    ④ 鲁迅.1933年12月27日致陶亢德·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8.
    ⑤ 鲁迅.立此存照(三)·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49.
    ⑥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暘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⑦ 鲁迅.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5.
    ①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1.
    ②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1.
    ③ 鲁迅.吃教·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8.
    ④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肠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56.
    ①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55.
    ②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3.
    ③ (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旸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56.
    ① 一方面宣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另一方面又宣布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很诡吊的。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4:3.
    ①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5.
    ② 王文章、侯样祥编.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A].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19.
    ③ 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④ 王文章、侯样祥编.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A].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10.
    ⑤ 刘小枫主编.爱的意义[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78.
    ①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
    ②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七)·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2.
    ③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
    ④ (法)卢梭著,李常山、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31.
    ①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
    ①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
    ②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7.
    ① 鲁迅.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6.
    ②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9.
    ③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0.
    ④ 鲁迅.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
    ①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三)·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3.
    ② 鲁迅.《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1.
    ① 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4.
    ②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5、120、121.
    ③ 鲁迅.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1.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关于国防文学——略评徐行先生的国防文学反对论[A]·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35.
    ①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6-558.
    ② 鲁迅.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
    ③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44.
    ④ 谭桂林.评汪晖近期的鲁迅思想研究[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8):68.
    ① 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6.
    ① 冰心.我的文学生活·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8.
    ② 林俐达.冰心:现代文学史上充满爱的圣女形象——探询基督教与冰心的散文创作[J].福州: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
    ① 马太福音18:12-14.
    ② 路加福音14:3-7.
    ③ (西汉)刘向.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99.
    ① 冰心.画——诗·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34.
    ② 冰心.画——诗·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34.
    ③ 冰心.画——诗·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35.
    ① 冰心.圣诗·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82.
    ① 冰心.圣诗·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95-196.
    ① 冰心.介绍一本书——《北京的尘沙》·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1.
    ① 冰心.繁星四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74.
    ② 冰心.春水二六·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95.
    ③ 冰心.宇宙的爱·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36.
    ④ 冰心.除夕·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59.
    ⑤ 冰心.非完全则宁无(一)·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53.
    ⑥ 冰心.非完全则宁无(二)·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55.
    ⑦ 冰心.春水七一·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07.
    ⑧ 冰心.繁星四二·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55.
    ⑨ 冰心.春水一三五·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28.
    ⑩ 冰心.“无限之生”的界线·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02-103.
    ① 冰心.《往事》——以诗代序·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91、393.
    ② 冰心.春水一六九·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41.
    ③ 冰心.往事(一)·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06.
    ④ 冰心.繁星五三·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78.
    ⑤ 冰心.繁星十七·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67.
    ⑥ 冰心.繁星二三·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69.
    ⑦ 冰心。繁星六八·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2.
    ⑧ 冰心.春水九八·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16.
    ⑨ 冰心.春水一三七·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29.
    ① 冰心.晚祷(一)·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62.
    ② 冰心.十字架的园里·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83.
    ③ 冰心.春水一四九·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33.
    ④ 冰心.晚祷(一)·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62-463.
    ⑤ 冰心.晚祷(二)·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35-536.
    ⑥ 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78.
    ⑦ 乐黛云编.冰心论[A]·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0.
    ⑧ 冰心.人格·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39.
    ⑨ 冰心.繁星六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0.
    ① 冰心.天婴·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97-198.
    ② 冰心.从去年到今年的圣诞节·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26-427.
    ③ 冰心.一个不重要的兵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46.
    ① 冰心.一个不重要的兵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45.
    ② 冰心.人格·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39.
    ③ 冰心.《关于女人》是怎样写出来的?·冰心全集(第8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30.
    ① 章力生.系统神学[M].香港:香港宣道出版社,1989:83.
    ② 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31.
    ③ 冰心.向往——为德诗人歌德逝世九十周年纪念·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381.
    ④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五)·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9.
    ⑤ 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2003:26.
    ① 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冰心全集(第7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9.
    ② 范伯群编.冰心女士访问记[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90.
    ③ 冰心.人格·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39.
    ④ 冰心.繁星六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80.
    ① 冰心.超人·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05-206.
    ② 冰心.超人·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07.
    ③ 冰心.超人·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11.
    ④ 冰心.寄小读者十二·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22.
    ⑤ 冰心.寄小读者十·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14.
    ① 冰心.介绍一本书——《北京的尘沙》·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76.
    ②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8.
    ①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5.
    ②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4.
    ③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6.
    ④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7.
    ⑤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8.
    ⑥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9.
    ①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3.
    ② 冰心.相片·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65.
    ③ (美)张敬珏,蒲若茜著,许双如译.冰心是亚裔美国作家吗?——论冰心《相片》之东方主义及种族主义批判[J].汕头:华文文学,2012(03)
    ①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7.
    ② 创世记2:18.
    ③ 雅歌8:6-7.
    ④ 哥林多前书7:36-38.
    ① 范伯群编.谢冰心[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02、203.
    ② 范伯群编.歌颂母爱的冰心女士[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18.
    ① 乐黛云编.冰心论·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3、126、127.
    ② 指刘纲.冷冰冰的心[J].上海:小说月报(13卷3号),1922.
    ③ 乐黛云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文学研究会诸作家[A]·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6.
    ④ 阿英编校.谢冰心小品序[A]·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09.
    ⑤ 冰心.分·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16.
    ① 冰心.分·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13.
    ② 冰心.分·冰心全集(第2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511.
    ③ 冰心.冬儿姑娘·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5.
    ④ 冰心.冬儿姑娘·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46.
    ⑤ 乐黛云编.冰心论[A]·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0、132.
    ①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潘同珑译.一个荒唐人的梦·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68.
    ② 刘小枫编.爱的宗教[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学选(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70.
    ③ 冰心.回忆“五四”·冰心全集(第5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57.
    ④ 冰心.“六一节”在拉萨·冰心全集(第5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68.
    ①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赵子曰》[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3、194.
    ② 老舍.我的创作经验·老舍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24.
    ③ 此类旗人的代表有盛京的张榕、吉林的松毓和北京的英华等。
    ① 关纪新.老舍民族主理刍说[J].沈阳:满族研究,2006(03):99.
    ② 冰心.读老舍遗著·冰心全集(第7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04.
    ③ 关纪新.老舍民族主理刍说[J].沈阳:满族研究,2006(03):98.
    ④ 孙中山.在北京八旗生讲会等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0.
    ⑤ 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35.
    ⑥ 老舍.老舍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79.
    ① 老舍.我的创作经验·老舍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24.
    ② 舒乙.再谈老舍和满族文学[J].沈阳:满族研究,1985(01):62.
    ③ 此处借用老舍在《“五四”给我们什么》一文中谈五四的话语,他认为五四给了他新的心灵,新的眼睛。
    ①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2-63.
    ②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5.
    ③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6.
    ④ 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253.
    ① 老舍.英国人·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5.
    ②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9.
    ③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7.
    ④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赵子曰》[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9.
    ① 阎纯德编.《小说家老舍》导言[A]·汉学研究(第7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3:600.
    ② 赵大年.老舍的一家人[J].广州:花城,1986(04):200.
    ③ 马太福音10:32-33.
    ④ 赵大年.老舍的一家人[J].广州:花城,1986(04):200.
    ⑤ 刘涛.老舍佚文三篇辑校[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02):192.
    ① 罗马书12:21.
    ②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3.
    ③ 萧伯青.老舍在武汉重庆[J].北京:新文学史料,1986(02):144.
    ④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44.
    ⑤ 曾广灿、吴怀斌编.作家的创作生命——贺老舍先生创作廿周年[A]·老舍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244-245.
    ⑥ 老舍.昨晚座谈文风问题[N].重庆:新民报,1944.4.16.
    ①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赵子曰》[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4.
    ②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③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④ 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46.
    ①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88-89.
    ②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89.
    ③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0.
    ④ 在这里,老舍为了自己论点的成立,完全忘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红楼梦》。
    ⑤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①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②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③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2.
    ④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3.
    ⑤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1.
    ⑥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89-90.
    ①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0-41.
    ②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6.
    ③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9.
    ④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7.
    ① 陈鹤鸣.但丁《神曲》宗教灵魂观念探源[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8(03):22.
    ① 张桂兴编注.灵的文学与佛教[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90.
    ① 曾广灿、吴怀斌编.写与读[A]·老舍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491.
    ②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32.
    ③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32.
    ①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34.
    ②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88.
    ③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67.
    ④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8.
    ⑤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66.
    ①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72.
    ②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39.
    ③ 老舍.猫城记·老舍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63.
    ①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离婚》[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15.
    ②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9.
    ③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2.
    ④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3.
    ⑤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8.
    ① 曾广灿、吴怀斌编.写与读[A]·老舍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169-170.
    ② 马太福音5:39.
    ③ 路加福音23:34.
    ④ 鲁迅.死·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5.
    ⑤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9-30.
    ①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4.
    ②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0.
    ③ 罗马书7:18-19.
    ① (法)雨果著,李玉民译.悲惨世界(上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84
    ②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2.
    ③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3.
    ④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4.
    ⑤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5.
    ⑥ 老舍.大悲寺外·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5.
    ① 老舍.赵子曰·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73.
    ②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9.
    ①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88.
    ② 老舍.骆驼祥子(手稿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44-445.
    ③ 老舍.骆驼祥子(手稿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77.
    ① 老舍.骆驼祥子(手稿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53.
    ① 老舍.四世同堂(偷生)·老舍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6.
    ② 老舍.四世同堂(惶惑)·老舍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09.
    ③ 张桂兴编撰.老舍年谱(修订本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456.
    ④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8.
    ⑤ 关纪新.老舍民族主理刍说[J].沈阳:满族研究,2006(03):99.
    ⑥ 老舍.茶馆·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72.
    ①转引自童小鹏.风雨四十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3.
    ②曾广灿、吴怀斌编.写与读[A]·老舍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223.
    ③老舍自称是歌德派,歌新社会、共产党、毛主席之德。
    ①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8.
    ② 曾广灿、吴怀斌编.写与读[A]·老舍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118-119.
    ③ 马太福音4:1-11.
    ①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03.
    ②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03-304.
    ③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07.
    ①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05.
    ② 路加福音19:41-44.
    ① 马太福音23:37-39.
    ② 约翰福音11:32-35.
    ③ 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特点[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01):70.
    ① 巴金.怀念老舍同志·随想录(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60.
    ②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00.
    ① 张祝龄.对于许山教授的一个回忆[A].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376.
    ② 宋益乔.许地山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249.
    ③ 宋益乔.许地山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136.
    ① 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J].上海:东方杂志(第19卷),1922(10)
    ② 许地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N].北京:晨报副镌,1923.4.14.
    ① 张祝龄.对于许山教授的一个回忆[A].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376.
    ② 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A].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19.
    ③ 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A].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20.
    ④ 薛绥之.论许地山[J].徐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03):27.
    ① 该部分经修改发表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② 沈从文.论落花生[J].北京: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11.
    ③ 许地山.《空山灵雨》牟言·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
    ④ 许地山.心有事·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
    ⑤ 许地山.序《野鸽的话》·许地山全集(第2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72.
    ① 刘小枫主编.受难[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57.
    ② (德)叔本华著,金玲译.爱与生的苦恼[M].华龄出版社,1996:8.
    ① 许地山.序《野鸽的话》·许地山全集(第2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72.
    ① 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4.
    ②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59.
    ③ (英)詹姆士.里德著,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M].北京:三联书店,1989:137.
    ④ (英)詹姆士.里德著,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M].北京:三联书店,1989:198.
    ⑤ 路加福音23:34.
    ⑥ 路加福音23:43.
    ① 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68.
    ② 许地山.商人妇·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11.
    ① 茅盾.落华生论[A].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0.
    ② 许地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N].北京:晨报副镌,1923.4.14.
    ① 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7
    ② 许地山.商人妇·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11.
    ③ 许地山.铁鱼的鳃·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80-381.
    ① 许地山.法眼·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25-526.
    ①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2:241.
    ② 该部分经修改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③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53.
    ① 许地山.命命鸟·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8.
    ② 许地山.命命鸟·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4.
    ③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53.
    ④ 许地山.狐仙·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459.
    ① 马可福音10:6-9.
    ② 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6.
    ③ 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6.
    ④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6.
    ① 许地山.东野先生·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88.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57.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4.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3.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56.
    ③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38.
    ① 周作人.祖先崇拜·谈虎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8.
    ③ 鲁迅.寡妇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2.
    ④ 许地山.序《野鸽的话》许地山全集(第2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72-873.
    ⑤ 许地山.商人妇·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11.
    ①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55.
    ② 许地山.债·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1.
    ③ 许地山.危巢坠简·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67-368.
    ① 许地山.“五七纪念”与人类·许地山全集(第2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21.
    ② 许地山.“五七纪念”与人类·许地山全集(第2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22.
    ③ 该部分经修改以《从<玉官>看许地山的基督教和中西文化观》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① (美)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4.
    ② 张登林.《玉官》——一部被忽略的文学经典[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67.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75.
    ④ 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编.闽西工作报告(1929.8.22)[A].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闽西特委文件)[C].1986:99.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91.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39.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58-559.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77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65.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57.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45.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69.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69-570.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73.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4.
    ②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8.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86.
    ④ 腓立比书3:7-8.
    ① (加)秦家懿、(德)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0:249.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4:6.
    ③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91.
    ④ (美)路易斯·罗宾逊著,傅光明译.两刃之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台北:台湾业强出版主,1992:286.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57.
    ① 许地山.玉官·许地山全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539.
    ② 马太福音5:17.
    ① 编者语[J].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2号),1922.2.10.
    ② 沈从文.论落华生[J].上海: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11.
    ③ 阿英.落华生小品序[A]·现代十六家小品[C].上海:光明书局,1935.
    ④ 茅盾.落华生论[J].文学(第3卷第4期),1934.10.1.
    ①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09.
    ①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蔡咏春等译.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修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218.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8.
    ② (德)汉斯·昆、伯尔等著,徐菲、刁承俊译.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1995:224.
    ③ 林语堂.八十自叙·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27-228.
    ①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09.
    ② 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193.
    ③ F.L.H.Pott."Letter to Franklin Rawlinson",June 14,1921,圣约翰大学档案[Z].上海, Q243-118:55.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5.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20.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0.
    ⑤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0.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3.
    ② 林语堂.谈文化侵略·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7-108.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7.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4.
    ②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10.
    ③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10.
    ④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10.
    ⑤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9.
    ① Eric. H. Erikson.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M]. New York:W. W. Norton & Co,1995:16-17.
    ② 林语堂著,易坤译.序·中国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5-6.
    ③ 周可.林语堂与辜鸿铭:在中国寻找传统——析林语堂的文化心态之一[J].吉林:长白论丛,1996(3):19.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37-38.
    ② 子通编.林语堂论[A]·林语堂评说70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266-267.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7.
    ①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9.
    ②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1.
    ③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1-172.
    ④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9.
    ⑤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2.
    ⑥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3.
    ⑦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30.
    ①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5.
    ②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6.
    ③ 萧南选编.衔着烟斗的林语堂[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259.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6.
    ⑤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44.
    ① 林语堂.八十自叙·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22.
    ②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44.
    ③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7.
    ④ 林语堂.我的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5.
    ⑤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130
    ⑥ 林语堂.我的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4.
    ⑦ 朱艳丽.幽默大师林语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99.
    ① 马可福音8:34-36.
    ② 林语堂.人生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375-376.
    ③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① 林语堂.我的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3.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32.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8.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6.
    ⑤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32.
    ⑥ 罗马书7:18-19.
    ① Saint Augutine. City of God[M], trans. Gerald etc. New York:Image Books, Fathers of the Church,1958:193.
    ②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11-123.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44.
    ④ 朱艳丽.幽默大师林语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99.
    ⑤ 林语堂.八十自叙·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75.
    ①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162.
    ② 刘志学主编.中国文化之精神·林语堂散文(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41-142.
    ③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④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37.
    ⑤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69.
    ⑥ 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1.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5-26.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44.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53.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51.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3.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78.
    ③ 万平近.从多重“回归”现象看林语堂[J].福州:福建学刊,1997(1):20-25.
    ④ 使徒行传9:1-9.
    ⑤ Francis A. Schaeffer, 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M], Wheaton:Tyndale House Publishers,1978:100.
    ⑥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7.
    ⑦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44.
    ⑧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15.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83.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3.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92.
    ①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486、
    ② 吴宓.我之人生观[J].南京:学衡(第16期),1923.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
    ④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
    ⑤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94.
    ①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97.
    ②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99.
    ③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94.
    ①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608.
    ② 新时期后,探讨生命哲学这一道路,在刘小枫、何光沪等人那里是从基督教神学进入,而邓晓芒等人则从西方哲学角度进入,对于邓晓芒来说是从康德哲学切入。
    ③ 林语堂.八十自叙·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66.
    ④ 林语堂.八十自叙·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26.
    ⑤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360.
    ⑥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357.
    ⑦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333.
    ① 张隆溪.赛义德笔下的知识分子[J].北京:读书,1997(7):68.
    ② 林语堂.《论语》缘起[J].上海:论语(第1期),1932.9.16.
    ①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53.
    ②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77.
    ③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73-174.
    ① 林语堂.信仰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13-214.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版本中此部未被译出。
    ②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62.
    ①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24.
    ② 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
    ③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26.
    ①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9.
    ②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8.
    ③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2.
    ④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8.
    ① (德)乌韦·克劳特.戏剧家曹禺[J].北京:人物,1981(4).
    ① 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8.
    ②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6.
    ③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2.
    ① 曹禺.北京人·曹禺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616.
    ②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北京:文学评论,2000(03)
    ③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01.
    ④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05.
    ⑤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04.
    ①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99.
    ②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81.
    ③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99.
    ④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01.
    ⑤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02.
    ①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仙台时,有日本人用这句话攻击鲁迅。这话来自《圣经》,日俄战争期间,托尔斯泰反对战争,所以分别致信沙皇和天皇,希望人人在上帝前认罪,结束对立,放弃战争。信的开头便是“你改悔吧”这一句,该信在日本见报后,日本民众认为托尔斯泰太过傲慢,居然教训他们的天皇改悔,因而极度不满,日本民众掀起批判托尔斯泰的运动,“你改悔吧“这句话也因此在日本流行,用以讽刺和攻击他人,鲁迅因此躺着中枪。
    ② 马太福音3:2.
    ③ 马太福音4:17.
    ④ 使徒行传2:38-39.
    ⑤ 路加福音19:8-10.
    ⑥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55.
    ① 以弗所书2:8-9.
    ②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99.
    ③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76.
    ④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79.
    ①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54.
    ②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81.
    ③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4.
    ④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80.
    ⑤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00.
    ⑥ 《圣经》认为人人都有罪,有罪不是大问题,而且生命是上帝所赐,没有任何理由随意戕害,反对自杀。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
    ② 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2.
    ③ 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2.
    ① 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3.
    ② 关汉卿.关汉卿杂剧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8.
    ③ 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26.
    ④ 曹禺.《雷雨》的写作[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4.
    ⑤ 弥迦书6:8.
    ⑥ 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8.
    ⑦ 但是这种论证方式在现代文学中用以否定上帝却是非常流行,且被认为很有说服力。
    ① 希伯来书10:30.
    ②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07.
    ③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36-137.
    ④ 曹禺.《日出》跋·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47.
    ⑤ 曹禺.《日出》跋·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49.
    ⑥ 曹禺.《日出》跋·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50-451.
    ① 曹禺.《日出》跋·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67.
    ② 曹禺.《日出》跋·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56.
    ③ (韩)姜贞爱.《日出》与基督教精神[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73.
    ④ 曹禺.日出·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79.
    ⑤ 曹禺.日出·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43.
    ① 曹禺.日出·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89.
    ② 曹禺.日出·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44.
    ③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41.
    ①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87-488.
    ①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72.
    ① (俄)托尔斯泰著,李正荣、王佳平译.天国在你们心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04、207.
    ②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93.
    ③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45-646.
    ④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04.
    ⑤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16.
    ①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63.
    ②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94.
    ③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02.
    ①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18.
    ②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593.
    ③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33.
    ④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35-636.
    ① 曹禺.原野·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78.
    ① 刘西渭.《雷雨》——曹禺先生作[N].天津:大公报·小公园副刊,1935.8.31.
    ② 黄芝冈.从《雷雨》到《日出》[J].上海:光明(第2卷第5号),1937.2.
    ① 周扬.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J].上海:光明(第2卷第5号)1937.3.25.
    ② 茅盾.读《北京人》[N].香港:大公报,1941.12.9.
    ① 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论[A]·曹禺研究资料(上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19-267.
    ② 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78.
    ③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85、386.
    ④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9、190.
    ① 在中国,这种高人一等的生活以前只有官员才可以过,现在洋人们(包括西方传教士)也可以过了,这一方面引起中国官民的嫉妒和愤恨,同时也助长了西洋人的傲慢与偏见。
    ② 非基督教大同盟宣言[J].北京:觉悟,1924.8.9.
    ③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58.
    ④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7.
    ⑤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8.
    ⑥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20.
    ①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05.
    ②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13.
    ③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07.
    ④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二马》[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8.
    ⑤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二马》[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9.
    ⑥ 老舍.四世同堂(惶惑)·老舍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0.
    ① 转引自(英)史托德著,潘苏齐冰等译.基督教文化的挑战[M].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122.
    ②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67.
    ③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138.
    ④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74-75.
    ①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4.
    ②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4.
    ③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
    ④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58.
    ⑤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5.
    ⑥ 李葆琰选编.梅岭之春·张资平小说选(上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117.
    ①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57.
    ②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57-158.
    ③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58.
    ④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61.
    ⑤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62.
    ⑥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8.
    ①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67.
    ② 沈从文.建设·沈从文全集(第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67.
    ③ 萧乾.生活回忆录·萧乾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28.
    ④ 萧乾.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8.
    ⑤ 名字就很有象征意味,景龙就是景仰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景龙当然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⑥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69.
    ①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76-277.
    ② 萧乾.忧郁者的自白·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03.
    ③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70.
    ④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76.
    ⑤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76.
    ⑥ 萧乾.皈依·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76.
    ① 萧乾.参商·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24.
    ② 萧乾.昙·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4.
    ③ 该小说最早创作于1927年,经重大修改后于30年代初完稿,但这本书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直到1983年才能正式出版。由于该书主体是在建放前完成,因此仍把它纳入讨论之中,不过,作者在生前(1972年前)对该书进行过修改,四易其稿。
    ④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5.
    ⑤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6.
    ⑥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0.
    ①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3.
    ②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4.
    ③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75.
    ④ 玛门如我国的财神,《马太福音》第6章第24节记载:“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
    ⑤ 摩西十诫第五条为: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12)
    ⑥ 诗篇:32:5.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95.
    ②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103-104.
    ③ 高兴.文化冲突与《圣经》话语的戏剧化——对张资平小说《冲积期化石》的考察[J].温州: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5.
    ④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72-73.
    ⑤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97.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104.
    ②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1.
    ③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0.
    ④ 以赛亚书7: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⑤ 哥林多前书7:4: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10-11: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12:我对其馀的人说,不是主说,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13-14:妻子有不信的丈夫,丈夫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丈夫。因为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并且不信的妻子,就因着丈夫成了圣洁。
    ①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7.
    ②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44-145.
    ③ 萧乾.参商·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31.
    ④ 萧乾.参商·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37.
    ①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6.
    ②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1.
    ③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4.
    ④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4.
    ⑤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4.
    ⑥ 巴人.莽秀才造反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1.
    ① 沈从文.第四·沈从文全集(第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34.
    ② 沈从文.第四·沈从文全集(第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37.
    ③ 沈从文.第四·沈从文全集(第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40.
    ④ 沈从文.第四·沈从文全集(第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42-143.
    ⑤ 沈从文.第四·沈从文全集(第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49.
    ① 叶兆言.自述——我的文学观与外国文学[J].西安:小说评论,2004(3):22.
    ① 穆木天.复活日.穆木天诗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20.
    ① 鲁迅.吃教·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8.
    ②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4.
    ③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16.
    ④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44.
    ⑤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55.
    ①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67.
    ② 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44.
    ③ 张桂兴编注.我怎样写《二马》[A]·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9.
    ④ 老舍.柳屯的·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08;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文集》(第8卷)删去了此句话,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修订本恢复。
    ⑤ 老舍.柳屯的·老舍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01.
    ① 老舍.柳屯的·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23;此处在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文集》(第8卷)有删节,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修订本才恢复。
    ② 老舍.四世同堂(惶惑)·老舍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6.
    ③ 老舍.四世同堂(饥荒)·老舍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37-238.
    ④ 老舍.四世同堂(偷生)·老舍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65.
    ⑤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7.
    ⑥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138.
    ① 吴福辉、钱理群编.张资平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45.
    ② 吴福辉、钱理群编.张资平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45.
    ③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7.
    ①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00.
    ②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
    ③ 李葆琰选编.梅岭之春·张资平小说选(上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116.
    ④ 李葆琰选编.蔻拉梭·张资平小说选(上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253.
    ⑤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90.
    ①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19.
    ②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307.
    ③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300.
    ④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300.
    ⑤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7.
    ⑥ 萧乾.忧郁者的自白·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03.
    ① 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创作回忆录之一[J].北京:新文学史料,1991(01):60.
    ②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5.
    ③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6.
    ④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7.
    ⑤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10.
    ⑥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14.
    ⑦ 萧乾.鹏程·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16.
    ⑧ 萧乾.忧郁者的自白·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03.
    ① 李劼人.死水微澜·李劼人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89.
    ② 李劼人.死水微澜·李劼人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74.
    ③ 李劼人.死水微澜·李劼人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80.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66.
    ② 郁达夫.沉论·郁达夫集(小说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25.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110.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31-32.
    ②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33.
    ③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291.
    ④ 吴福辉、钱理群编.张资平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44.
    ① 萧乾.忧郁者的自白·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03.
    ② 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创作回忆录[J],北京:新文学史料,1992(01):61.
    ③ 萧乾.昙·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94.
    ④ 萧乾.昙·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97.
    ① 萧乾.昙·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4.
    ② 萧乾.昙·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1.
    ① 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创作回忆录[J].北京:新文学史料,1992(01):60-61.
    ② 沈从文.蜜柑·沈从文全集(第1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00-201.
    ③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8.
    ①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2.
    ②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6.
    ③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2.
    ④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5.
    ⑤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5.
    ⑥ 沈从文.平凡故事·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4.
    ① 陈独秀.人生真义·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39.
    ② 朱自清.自从[J].北京:诗(第1卷),1922(02):23.
    ③ 陈斯白.质上帝[J].北京:诗(第1卷),1922(05):57.
    ① 田汉.午饭之前·田汉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88.
    ② 神义论问题是针对用“归谬法”对上帝进行质疑而做的讨论,其质疑的论证模式为: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即全知全能全善。既然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人们的苦难;既然他是善的慈爱的,那么它就愿意消灭人们的苦难。但是我们人类从古到今一直有苦难,尤其是处于变乱的年代,苦难更为深重。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去消灭苦难。这样,上帝形象是矛盾的,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说上帝存在,那显然是不理性的。这一切表明,上帝是不值得信仰的,基督教也就是荒谬的。面对这一质疑,基督教神学产生神义论问题。这种质疑论证模式其实有一个假设前提,假设了信仰是一种现世功利性的行为,上帝需要对现世的苦难负责。基督教神学对此的回答有这么几个要点:1、上帝一定会审判一切罪恶,但不一定是在现在;2、上帝是造物主,人是被造的,人与神之间有深渊限定,所以,上帝的全能、慈爱不能由现世的现象来推理判断,而要通过信仰,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之路建立人与神的生命关系,从神圣救赎之爱出发承载现世的苦难,从而走向救赎,因此信仰根本不是用来解释苦难,而是承载苦难;3、人类的苦难产生的最终原因来自人的自由意志,是人自由选择犯罪而造就,而不是上帝带来的,上帝不应为苦难负责,上帝若干涉人不犯罪,消除世界的恶,实际上也就消除了人的自由意志,人也就不是人了,而是上帝的奴隶和机器;4、信仰不是功利,信仰不能来自于好处,无缘无故的苦难要产生无缘无故的爱、无缘无故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爱和信仰,才能成为人类终极之思的精神资源;5、人在苦难中面对人性本相和人生真相,渴望神圣,从而承载苦难,从中得终极安慰,还去安慰其他受苦难者,与神连接,使爱传扬,在这一过程中减少苦难,获得人的自由。中国现代作家们的现世眼光让他们很愿意以“归谬法”来否定基督教上帝观,却不愿意接受基督教神义论讨论的这些要点。
    ③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40.
    ① 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选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47-348.
    ②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1.
    ③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2.
    ④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2.
    ⑤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2.
    ⑥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3.
    ⑦ 这不禁让人想到,我们今天谁又会多想曾经的饥荒呢?冯小刚重温饥荒苦难的《一九四二》远没有徐峥搞笑好玩的《泰同》受欢迎,而1959-1961的大饥荒甚至成为禁忌。
    ①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5.
    ②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7.
    ③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7.
    ① 萧乾.蚕·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7.
    ② 鲍霁编.创作四试·象征篇[A]·萧乾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333-334.
    ③ 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创作回忆录[J].北京:新文学史料,1992(01):58.
    ① 鲍霁编.给自己的信[A]·萧乾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307.
    ① 钱钟书.上帝的梦·钱钟书作品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331.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应枫译.忏悔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25.
    ③ 钱钟书.上帝的梦·钱钟书作品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328.
    ①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73.
    ① 金梅选编.论张爱玲的小说[A]·傅雷艺术随笔[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62.
    ② 刘小枫编.逃避上帝[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882.
    ③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4.
    ① 何乃舒编.易卜生主义[A]·胡适随想录:实用人生[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44.
    ②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69.
    ③ 周作人.山中杂信·雨天的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3-144.
    ④ 周作人.宗教问题[J].北京:少年中国(第2卷),1921(11):8-10.
    ⑤ 法国启蒙运动将宗教与理性进行对立,宗教信仰的正当性受到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西方神学家、哲人为此做了巨大努力。康德试图在实践理性领域里为信仰保留地盘,而一些浪漫主义神学家则试图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另一领域——情感里——获得宗教信仰的正当性,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施莱尔马赫。施氏认为,宗教不是道德和说教,而是直观和情感,宗教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是同宇宙神秘地一体化的神圣环节。宗教想唤起人们对无限的感应和审美。因此把宗教情感化,走宗教审美主义道路。中国对宗教抱肯定态度的知识分子非常喜欢这一思路,并以之应对当时的宗教反对潮流,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之说也由此思路而引申出,形成对“宗教情感论”的巨大挑战。
    ⑥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9-10.
    ① 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② 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
    ③ 周作人.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0.
    ① 饶鸿兢等编.文艺上的冲动说[A]·创作社资料(上)[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96.
    ② 饶鸿競等编.文艺上的冲动说[A]·创作社资料(上)[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97.
    ③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1.
    ①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10.
    ② 萧乾.参商·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27.
    ③ 萧乾.参商·萧乾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37.
    ① 刘小枫编.性爱的意义[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78.
    ② 刘小枫编.性爱的意义[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80.
    ③ 刘小枫编.性爱的意义[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81.
    ④ 刘小枫编.性爱的意义·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391.
    ① 李大钊.宗教妨碍进步·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5-556.
    ② 李大钊.宗教妨碍进步·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6.
    ③ 李大钊.宗教与自由平等博爱·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6-567.
    ④ 李大钊.宗教与自由平等博爱·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6.
    ① 胡也频.苦恼·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25
    ② 胡也频.悲愤·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21-222
    ③ 胡也频.假使有个上帝·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16.
    ④ 胡也频.一个时代·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60.
    ⑤ 胡也频.圣徒·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327
    ⑥ 胡也频.我是铁猫山的大王·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70.
    ⑦ 胡也频.一个时代·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61.
    ① 郭沫若.论中德文化书——致宗白华兄[A]·文艺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
    ② 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A]·文艺论集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
    ③ 郭沫若.艺术的评价[A]·文艺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5.
    ④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A]·文艺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1.
    ⑤ 郭沫若.一只手·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27.
    ① 郭沫若.一只手·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27-428.
    ② 郭沫若.一只手·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29.
    ③ 郭沫若.双簧。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94.
    ④ 郭沫若.双簧·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96.
    ⑤ 郭沫若.双簧·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98.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国际革命的协会原则和组织·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巴枯宁言论)[M].北京:中央编译局,1978:73.
    ② 巴金.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巴金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6-17.
    ③ 巴金.《海行杂记·两封信》·巴金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52.
    ④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M].上海:上海自由书店,1930:101.
    ⑤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M].上海:上海自由书店,1930:100.
    ⑥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M].上海:上海自由书店,1930:101.
    ⑦ 巴金.《点滴·神》·巴金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94.
    ① 巴金.《爱情三部曲》作者的自白·巴金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66.
    ②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21.
    ③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26.
    ④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28.
    ①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88.
    ②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60.
    ③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63.
    ④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64-564.
    ⑤ 巴金.《田惠世》后记·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614.
    ① 巴金.田惠世·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96.
    ② 巴金.《田惠世》后记·巴金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614.
    ③ 转引自巴金.我底眼泪·巴金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02.
    ④ 巴金.在沪县·巴金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25.
    ⑤ 巴金.《新生》自序(一)·巴金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65.
    ① (英)T·S·艾略特著,杨民生,陈常锦译.基督教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05.
    ① 周作人.文学与宗教·知堂回想录[M].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395.
    ② 周作人.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9.
    ③ 周作人.旧约与恋爱诗·谈龙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4.
    ④ 周作人.诗的效用·自己的园地[M].长沙:岳麓书社,1987:19.
    ①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4.
    ② 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③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4.
    ④ 郑振铎.俄国文学史中的翻译家[J].北京:改造,1921.1.
    ⑤ 郑振铎.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J].上海:小说月报(第12卷第3号),1922.3.10.
    ⑥ 郑振铎.文学大纲·圣经的故事[J].上海:小说月报(第15卷第2号),1924.4.
    ⑦ 汤澄波、叶启芳.圣经之文学研究·译序[J].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号),1922.2.
    ① 朱自清.新诗杂话[M].上海:作家书屋,1947:100.
    ②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
    ③ 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J].北京:新青年(第3卷第5号),1917.7.1.
    ④ 王统照.《忍心》译者前记[J].上海: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1.
    ⑤ 谢六逸.西洋小说发达史[J].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5号),1922.2.
    ⑥ 赵景深.浪漫主义与基督教[J].上海:文学周报(第380期),1929.12.
    ① 郁达夫.文学概说[A]·郁达夫文论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130.
    ② 郁达夫.犹太人的德国文学·郁达夫文集(第7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69.
    ③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长沙:岳麓书社,1987:153.
    ④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长沙:岳麓书社,1987:68-69.
    ⑤ 叶公超.再论爱略特的诗[J].北京:北平晨报.文艺(第13期),1937.4.5.
    ⑥ 苏雪林.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570.
    ⑦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0:145.
    ⑧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0:168.
    ①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59.
    ②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47.
    ③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49.
    ④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① (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74.
    ②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思想[A]·梁实秋论文学[C].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611-626.
    ③ 梁实秋.《威尼斯商人》的意义[N].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81期),1934.7.4
    ① 转引自陈思和.雨果及其作品在中国[J].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7(4).
    ② 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司各德、迭更斯二家之批评)[J].上海:小说月报(第4卷第3号),1913.
    ① 谢六逸.西洋小说发达史[J].上海:小说月报(13卷6号),1922.
    ② 郑振铎.文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88-89.
    ③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84-285.
    ④ 林海.《浮华世界》及其作者[J].上海:时与文(3卷3期),1948.4.
    ① 李万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译目录及研究资料索引[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6(2)
    ② 雁冰.刘纲小说《两个乞丐》附记·茅盾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30.
    ① 茅盾.陀思妥以夫斯基的思想[J].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1922.
    ② 茅盾.六个欧洲文学家[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29:31.
    ③ 鲁迅.《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0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5-106.
    ① 张资平.欧洲文艺史纲[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29:68.
    ② 平万.俄罗斯的文学[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153-154.
    ③ 祝秀侠.陀思妥夫斯基和他的《罪与罚》[J].上海:读书生活(第2卷第3期),1935.
    ④ 张威廉.拉斯谷尼谷夫·现代名小说述略[M].上海:光华书局,1930:2.
    ⑤ 郑次川.欧美近代小说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71.
    ① 鲁迅.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6.
    ② 鲁迅.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5.
    ③ 茅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汉译西洋名著[M].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350.
    ① 瞿秋白.托尔斯泰和朵斯托也夫斯基·瞿秋白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4-200.
    ② 胡风.关于《罪与罚》和《海地梦》·品书絮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233.
    ① 周立波.自卑与自尊[J].上海:太白,1935(02):1-10.
    ② 徐懋庸.心理描写·徐懋庸选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34.
    ③ 周扬.忧郁的文学·周扬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28.
    ④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兄弟们[M].上海:上海良友复兴印刷公司,1940:1-5.
    ⑤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69.
    ① 常风.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白痴》[J].北京:文学杂志,1947(02):204-208.
    ② 白雁.介绍《白痴》[J].南京:文潮(第5期),1948.
    ③ 陈石湘.法国唯在主义运动的哲学背景[J].北京:文学杂志(第3期),1948.
    ① 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01-406.
    ② 胡风.契诃夫断片·胡风评论集(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5、56.
    ① 默涵.从何着眼·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401.
    ② 艾青.创作上的几个问题[J].石家庄:华北文艺,1949(06)
    ①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北京: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
    ② 李大钊.介绍哲人托尔斯泰[N].北京:晨报,1916.8.20.
    ③ 守常(李大钊).日本之托尔斯泰热[N].北京:甲寅日刊,1917.2.8.
    ④ 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J].北京:新青年(第3卷第5期),1917.7.1.
    ⑤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J].北京: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1921.
    ① 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J].上海:学生月刊(第6卷4-6号),1919.4
    ② 陈复光.托尔斯泰之人生观[J].上海:东方(第16卷第9期),1919.9
    ③ 刘文荣.托尔斯泰与中国[A].俄国文学与中国[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85.
    ④ 田汉.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J].上海:民铎(第6期),1919.
    ⑤ 汪倜然.俄国文学ABC[M].上海:世界书局,1919:63-65.
    ① 张闻天.托尔斯泰的艺术观[J].上海:小说月报(第12卷),1921.9.
    ② 张闻天.无抵抗主义底我见[J].上海:觉悟,1921.7.3.
    ③ 郎擎霄.托尔斯泰生平及其学说[M].上海:大东书局,1929:1-3.
    ④ 茅盾.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J].上海:学生杂志(第7卷第9号),1920.
    ①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0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7-118.
    ②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创造社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60-161.
    ③ 阿英.力的文艺附记·阿英全集(第1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4-45.
    ①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讲话[M].上海:开明书店,1936:284.
    ② 周立波.纪念托尔斯泰[J].上海:生活知识(第1卷第4期),1935.
    ③ 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12.
    ①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55.
    ① 胡明编选.宪法与孔教·陈独秀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37-38.
    ② 胡明编选.再论孔教问题·陈独秀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43.
    ③ 陈独秀.答刘竞夫·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9.
    ④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76.
    ⑤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513-514.
    ① 周作人.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雨天的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2.
    ①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486.
    ② 陈独秀.基督教与基督教会·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168.
    ③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335.
    ①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71-72.
    ②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68.
    ③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72.
    ④ 子冈.冰心女士访问记[A]·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2.
    ⑤ 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9.
    ① 林荣洪主编.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A]·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455.
    ② 林荣洪主编.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A]·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446-461.
    ③ 林荣洪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A]·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423.
    ④ 林荣洪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A]·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423.
    ① 林荣洪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A]·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424.
    ② 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J].北京:东方杂志(第19卷),1922(10):41.
    ① 该部分经修改成《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困境与缺失》将于2013年底发表于《基督教思想评论》(加拿大).
    ② 在这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可以进行区分,传统文化可指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统一体,经五四后,其影响已经减弱。但文化传统则可指在儒、释、道传统下对中国人人格构成和思维方式的“积淀”,其影响依然非常深厚,甚至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我们接受外来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方式和样式。
    ③ 梁漱溟和钱穆都这么认为。
    ④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77.
    ⑤ 出自《孟子·告子下》,后来朱熹、王阳明说:“满街者是圣人”,毛泽东在《送瘟神》甚至写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显示他对人的高度信任,传统中对人的光明意识在现代达到极致。但历史证明这只是一种虚幻和自欺,那些已是“尧舜”的人终究也只是制造和参与“文化大革命”的“罪人”。这些能充分表明文化传统对中国人心性结构根本性的影响和塑成,也说明这种光明意识所存在的问题。
    ⑥ 葛洪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后导致道教炼丹求长生成仙之风。
    ⑦ 禅宗的开创人慧能在《坛经》中提出“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主张“佛是自性,莫 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这些观点应合了中国传统心性的光明意识,因而大受欢迎,所谓外来文化中国化最根本的莫过于要与这一光明意识同汇合流。
    ①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36.
    ① 王文俊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44.
    ② 徐葆耕编.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
    ③ 传统观念认为,基督教压制、禁锢人,是专制的。但实际上,西方保障人权、平等、自由等理念正是根基于基督教的,甚至民主宪政的制度设计都有基督教的影响。在目前的讨论中,这些观点得到了国内很大程度的认可。可参阅:(美)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赵巍译.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7-28.
    ⑤ 在历史上,宗教世俗势力有过用强制的手段对人进行救赎、改造,被证明是背离宗教精神,反人性的,是宗教自身的堕落,而且败坏了宗教的名声。真正的宗教精神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以感化召唤人战胜自身弱点,走义路,达救赎。
    ①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0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2.
    ②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0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6.
    ③ 鲁迅.《一个人受难》序·鲁迅全集(第0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74.
    ④ 冰心.人格·冰心全集(第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239.
    ⑤ 赵天恩.中共对基督教的政策[M].香港:中国教会研究中心,1983:32-33.
    ⑥ 林治平主编.廿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和基督教的反应[A]·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C].香港:宇宙光出版社,1981:147、155-156.
    ① 聂振斌.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357-358.
    ② 欧阳哲生编.胡适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62.
    ③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J].上海:先驱(第4号),1922.3.15.
    ④ 鲁迅.墓碣文·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7.
    ① 殷鼎.理解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36.
    ②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③ 刘小枫主编.存在与上帝[A]·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870.
    ④ (德)保罗·阿尔托依兹,段琦、孙善玲译.马丁路德的神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87.
    ① 胡适编著.胡适文存(第3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6.
    ②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84-185.
    ③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0.
    ④ 胡也频.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25.
    ⑤ 胡也频.胡也频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16.
    ①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26.
    ② 叶未萌.人间真正的上帝——人民[N].保定:晋察冀日报,1946.7.11.
    ③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89.
    ④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7.
    ① 马太福音18:10.
    ① (德)保罗·阿尔托依兹著,段琦、孙善玲译.马丁路德的神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87.
    ② (英)麦奎利著,何光沪译.基督教神学原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9.
    ③ 薛华.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97.
    ④ 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486.
    ⑤ 马丁·路德把道德主义归为非基督教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一种为“我”所用的信仰与理想具体而微的终极,由“我”赋予“他”某些意义,之后按照自我的方式相信并选择 效仿。道德主义相信人的自我完善,是对人的高度肯定,正是把人的德性、自我完善作为偶像来仿效和崇拜,实际上是把“我”的意志赋予其上,从根本来说是在崇拜“我”自己。这在基督教神学看来,是否弃神对人自我的崇拜,所以马丁·路德把道德主义归之于偶像崇拜。
    ① 茅盾的《落华生论》、《论许地山的小说》等讨论许地山创作的文章都持此种观点,以茅盾的影响力,代表着社会主流观点,而这些观点直接影响到以后对许地山创作的评价。
    ② 周扬.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J].上海:光明(第2卷第5号),1937.3.25.该文认为《雷雨》中根植于原罪意识的罪与罚主题是一种宿命论,是现实主义不彻底,不充分的表现,影响了反封建主题的表达,降低了剧本的思想意义;杨晦.曹禺论[J].重庆:文艺青年(第1卷第4期),1944.9.25.该文认为基督教观念对曹禺是不好的影响,使《雷雨》价值打了折扣,使《原野》完全失败。
    ③ 王兴平、刘思久、陆文璧编.曹禺研究专集(上册)[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107.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
    ②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5.
    ③ 约翰一书4:8.
    ④ 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3.
    ⑤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27.
    ⑥ 要社会革命,进行阶级斗争,怎么能爱一切人呢?
    ① 约翰福音3:16.
    ② 约翰一书4:7、12.
    ③ 哥林多前书13:4-7.
    ④ 约翰一书3:18.
    ⑤ (英)史托德著,潘苏齐冰等译.基督教文化的挑战[M].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122.
    ⑥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0.
    ⑦ 冰心.我的文学生活·冰心全集(第3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8.
    ① 许地山.“五七”纪念与人类·许地山全集(第2卷)[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821.
    ①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93.
    ① 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
    阿英.阿英全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阿英编校.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艾青.艾青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艾青.艾青诗全编(上、中、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M].上海:上海自由书店,1930.
    巴金.巴金全集(全2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94.
    巴金.巴金译文全集(全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冰心.冰心全集(全8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曹禺.曹禺戏剧集(全6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985.
    曹禺.曹禺文集(全4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曹禺.曹禺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三联书店,1984.
    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林文光选编.陈独秀文选[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任建树编.陈独秀著作选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陈荒煤.荒煤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张永如编.荒煤文学评论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成仿吾.成仿吾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金梅选编.傅雷艺术随笔[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邓牛顿选编.郭沫若漂泊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郭沫若.沫若文集(全1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196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全2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89.
    郭沫若.文艺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何乃舒编.胡适随想录:实用人生[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胡适编著.胡适文存(第3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
    欧阳哲生编.胡适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全1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胡风.胡风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胡风.品书絮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胡也频.胡也频选集(上、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胡也频.胡也频诗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蓝棣之编.闻一多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老舍.老舍文集(全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9.
    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全11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老舍.骆驼祥子(手稿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徐子芳编.老舍文艺评论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2.
    曾广灿、吴怀斌编.老舍新诗选[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
    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老舍.老舍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李劼人.李劼人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梁实秋.梁实秋论文学[C].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
    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
    林语堂.林语堂白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全30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林语堂.林语堂评说中国文化(一、二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林语堂.人生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林语堂著,易坤译.中国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林语堂.励志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林语堂.信仰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林语堂.林语堂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刘志学主编.林语堂散文(全3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张明高、范桥编.林语堂文选(上、下册)[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陈子善编.林语堂书话[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沈永宝编.林语堂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王宁主编.林语堂作品:吾国与吾民[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庐隐.庐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庐隐.庐隐集外集[M].北京:书口文献出版社,1989.
    鲁迅.鲁迅全集(全1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李富根、刘洪.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C].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鹿桥.未央歌[M].合肥:黄山书社,200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茅盾.茅盾全集(全4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
    丁尔纳等编.茅盾论文学艺术[C].郑州:郑州大学中文系,1979.
    茅盾.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穆木天.穆木天诗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穆木天.穆木天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钱钟书.钱钟书作品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全3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苏雪林.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苏雪林.苏雪林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苏雪林.苏雪林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全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
    田汉.田汉戏曲集[M].上海:上海现代书局,1932.
    田汉.田汉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田汉.田汉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王西彦.神的失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全1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蓝棣之编.闻一多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无名氏.无名书初稿(1、2、3卷)[M].上海:时代生活出版社,1946、1948、1949.
    无名氏.无名氏自选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
    徐葆耕编选.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萧乾.萧乾选集(全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萧乾.萧乾全集(全7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徐懋庸.徐懋庸选集(全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许地山.许地山全集(全3卷)[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许地山.许地山文集[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子通选编.徐訏奇情小说集(上、下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徐訏.鬼恋:徐訏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徐訏.徐訏文集(第1、4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杨朔.杨朔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郁达夫.郁达夫选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郁达夫.郁达夫集(小说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M].上海:上海书店,1986.
    张资平.张资平小说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朱寿桐编.张资平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王文俊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郑振铎.郑振铎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全20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全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985.
    周扬.周扬文集(全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94.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0.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长沙:岳麓书社,1987.
    周作人.谈龙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9.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雨天的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朱执信.朱执信集(上、下册)[M].上海:民智书局,1925.
    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诗歌编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奥)斯·茨威格著,赵台安、赵振尧译.异端的权力——卡斯特利奥反对加尔文史实[M].北京:三联书店,1986.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俄)阿尔志跋绥夫著,郑振铎译.沙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俄)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著,靳戈、顾用中等译.安德列耶夫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俄)布尔加科夫著,石枕川译.布尔加科夫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俄)托尔斯泰.天国在你们心中——列·尼·托尔斯泰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8.
    (俄)托尔斯泰著,汝龙等译.列夫·托尔斯泰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兄弟们[M].上海:上海良友复兴印刷公司,1930.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文颖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徐振亚、冯增义译.卡拉玛佐夫兄弟(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刘季星,李鸿简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选[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刘开华等译.穷人的美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犯罪论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法)雨果著,李丹、陈敬容等译.雨果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法)卢梭著,黄勇编译.忏悔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帕斯卡尔思想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斯土活著,林纾、魏易译.[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意)但J‘著,田德望译.神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吕同六选编.但丁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印度)泰戈尔.泰戈尔全集(全2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英)狄更斯著,智量等译.狄更斯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全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西汉)刘向,战国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杨伯峻.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4.
    (美)路易斯·罗宾逊著,傅光明、梁刚译.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M].台北: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
    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胡绍华.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喻天舒.五四文学思想主流与基督教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3.
    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丽霞.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伟华.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季玢.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齐宏伟.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该书初版于1941年.
    梁锡华.且道阴晴圆缺集[C].台北:远景出版社,1983.
    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Lewis S.Robinson. Double-Edged Sword: Christianity and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M], Hong Kong:Tao Fong Shan Ecumenical center,1986.
    中英对照《圣经》(合和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11.
    中英对照《圣经》(现代中文译本、Good news translation),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7.
    (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德)库舍尔著,徐菲、刁承俊译.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德)舍勒著,林克等译.爱的秩序[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5.
    (德)尼古拉·库萨著,李秋零译.论隐秘的上帝[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6.
    (德)莫尔特曼著,阮炜等译.被钉十字架的上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德)保罗·阿尔托依兹著,段琦、孙善玲译.马丁路德的神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德)莫尔特曼著,隗仁莲等译.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德)特洛尔奇著,刘小枫编,朱雁冰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俄)乌格里诺维奇著,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俄)列夫·舍斯托夫著,董友译.在约伯的天平上[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
    (俄)舍斯托夫著,方珊等译.旷野呼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俄)费兰克著,刘小枫编,徐凤林译.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法)薇拉著,杜小真、顾嘉琛译.在期待之中[M].北京:三联书店,1994.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增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应枫译.忏悔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加)秦家懿、(瑞士)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0.
    (美)华德著,简又文编译.革命的基督教[M].上海:中华基督教文社,1926.
    (美)科利斯·拉蒙特(Corliss Lamont)著,贾高建、张海涛、董云虎译.人道主义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美)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思·汤普森合编,龚方震等译.宗教与意识形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美)查尔斯·L·坎默著,王苏平译.基督教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美)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赵巍译.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M].上海:三联书店,1987.
    (瑞典)虞格仁著,韩迪厚等译.历代基督教爱观的研究(第2卷)[M].香港:中华信义会,1952.
    (瑞士)H·奥特著,林克、赵勇译.不可言说的言说:我们时代的上帝问题[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4.
    (英)骆维廉著,梁小初、汤承禧译.基督教要旨研究[M].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会协会书报部,1922.
    (英)汉弗雷·卡本特著,张晓明译.耶稣[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英)海伦·加德纳著,江先春、沈弘译.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英)T·S·艾略特著,杨民生,陈常锦译.基督教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英)史托德.基督教文化的挑战[M].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
    (英)詹姆斯·里德著,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8.
    (英)柏格理等著,东旻、东人达译.在未知的中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2002.
    (英)姚新中著,赵艳霞译.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英)戴德生著,陆中石译.带着爱来中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英)麦奎利著,何光沪译.基督教神学原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高旭东、吴忠民等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纵横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谢扶雅.基督教纲要[M].上海:中华书局,1934.
    赵紫宸.基督教进解[M].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7.
    章力生.系统神学[M].香港:香港宣道出版社,1989.
    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刘小枫.罪与尔[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吴梓明.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基督教哲学在中国[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孙尚扬、刘宗坤.基督教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卓新平编著.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姚民权.中国基督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邢福增.基督教在中国的失败?:中国共产运动与基督教史论[M].香港:道风书社,2008.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蔡咏春等译.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修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林荣洪主编.近代华人神学文献[C].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6.
    林治平主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C].香港:宇宙光出版社,1981.
    林治平编.道与言[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罗秉祥、赵敦华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陈建明主编.基督教与中国伦理道德[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罗冠宗主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史实述评[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章开沅.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刘小枫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下册)[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刘小枫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刘小枫编.孙周兴等译.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刘小枫编.孙周兴等译.海德格尔式的现代神学[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胡景钟等主编.西方宗教哲学文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董江阳.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基督教福音派社会福音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F.L.H.Pott. "Letter to Franklin Rawlinson", June 14,1921,圣约翰大学档案[Z].上海,Q243-118.
    Osborn.A.R.Christian etheics[M].Ox:Univ.Pr,1940.
    Saint Augutine. City of God, trans. Gerald etc. Image Books, Fathers of the Church New York,1958.
    John K. Fairbank ed,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 [C], Harvard Universigy Press, Cambridge,1974.
    Francis A. Schaeffer, 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 [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Wheaton, Illions,1978.
    (德)赫尔曼·海塞等著,斯人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俄)列宁著,立华译.论托尔斯泰[C].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俄)罗赞诺夫著,张百春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加)弗莱著,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马丽编著.但丁与《神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罗经国编.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曹树均、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
    桂扬清.埃文河畔的巨人莎士比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裘克安.莎士比亚评介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王佐良.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肖四新.莎十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7.
    梁实秋编.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C].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6.
    杨周翰选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莎士比亚在中国[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张泗洋、孟宪强编.莎十比业在我们的时代[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孙宜学.泰戈尔与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奥)茨威格著,中文林译.托尔斯泰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俄)瓦·布尔加科夫著,萨石等译.托尔斯泰的最后一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郎擎霄.托尔斯泰生平及其学说[M].上海:大东书局,1929.
    倪蕊琴选编.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雷成德、金留春、胡日佳等.托尔斯泰作品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倪蕊琴主编.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陈建华编.托尔斯泰在中国[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德)赫尔曼·海塞等著,斯人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刘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冯川.忧郁的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叶灵凤编.陀思妥耶夫斯基[C].香港:上海书局,1975.
    (法)巴雷尔著,程曾厚译.雨果传:雨果的生平和创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柳鸣九等.雨果创作评论集[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高博林.圣经与文学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1940.
    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梁工、程小娟编著.圣经与文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梁工、卢龙光编选.圣经与文学阐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梁工主编.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茅盾.六个欧洲文学家[M].上海:世界书局,1929.
    茅盾.汉译西洋名著[M].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讲话[M].上海:开明书店,1936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张威廉.现代名小说述略[M].上海:光华书局,1930.
    张资平.欧洲文艺史纲[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29.
    赵景深.俄国三大文豪[M].上海:亚细亚书局,1929.
    赵景深.现代世界文坛鸟瞰[M].上海:现代书局,1930.
    赵景深.现代世界文学[M].上海:现代书局,1932.
    郑次川.欧美近代小说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郑振铎.文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0.
    汪倜然.俄国文学ABC[M].上海:世界书局,1919.
    平万.俄罗斯的文学[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汪剑钊.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齐宏伟编.目击道存: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智量、刘文荣等著.俄国文学与中国[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朱维之.文艺宗教论集[C].北京:青年协会书局,1951,
    朱维之、方平等.比较文学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萌萌主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法)明兴礼著,王继文译.巴金的生活和著作[M].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
    张慧珠.巴金创作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陈思和.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宋曰家.巴金小说人物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胡永修、周芳芸.巴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巴金.巴金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辜也平.巴金创作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李存光著.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陈思和、李辉.巴金研究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巴金创作研究小组编.巴金创作评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贾植芳、唐金海、周春东、李玉珍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巴金专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李存光编.巴金研究资料(上、中、下卷)[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贾植芳等编.巴金作品评论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巴金研究从书编委会编.巴金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陈思和、辜也平主编.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乐齐、郁华编.冰心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万平近、汪文顶.冰心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卓如.冰心全传(上、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吴重阳、萧汉栋、鲍秀芬编.冰心论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范伯群编.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范伯群编.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焦尚志.金钱和衣裳——曹禺与外国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田本相、刘一军著.曹禺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张慧珠.曹禺剧评[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李扬.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兴平、刘思久、陆文璧编.曹禺研究专集(上、下册)[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田本相、刘家鸣主编.中外学者论曹禺[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编.曹禺戏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
    田本相、刘绍本、曹桂芳编.曹禺研究论集:纪念曹禺逝世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曹树钧、刘清洋主编.神州雷雨——曹禺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俄)A.A.安基波夫斯基著,宋永毅译.老舍的早期创作与中国社会[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佟家桓.老舍小说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舒乙.老舍的关坎与爱好[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甘海岗.老舍年谱[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刘明、石兴泽.人民艺术家老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
    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王晓琴.老舍新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成梅.老舍小说创作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
    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张桂兴编撰.老舍年谱(修订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柏文猛.中西诗学的实践:老舍再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史承钧等编.老舍研究教学资料(上、下册)[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
    曾广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
    曾广灿编著.老舍研究纵览[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李润新、周思源编.老舍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孟丹编.孟广来论著集——老舍研究[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姚振生主编.百年老舍[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崔恩卿、高玉锟主编.走近老舍:老舍研究文集[C].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萧南.衔着烟斗的林语堂[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施建伟.幽默大师——名人笔下的林语堂[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董大中.鲁迅与林语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朱艳丽.幽默大师林语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子通编.林语堂评说70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陈煜斓编.林语堂研究论文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许寿裳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苏雪林.我论鲁迅[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李春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高旭东编.世纪末的鲁迅论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李长之.鲁迅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丁尔纲等编.茅盾论文学艺术[C].郑州:郑州大学中文系,1979.
    陈子谦.论钱钟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许龙.钱钟书诗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刘方政.田汉话剧创作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艾以等编.王西彦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卜少夫、区展才编.现代心灵的探索——无名氏作品研究[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鲍霁编.萧乾研究资料[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宋益乔.许地山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
    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刘久明.郁达夫与外国文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李杭春、吴秀明、盘剑主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索引[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饶鸿竸.创造社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史秉慧.张资平评传[M].上海:现代书局,1932.
    谢应光.艾青研究[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严平编.荒煤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钱理群.周作人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朱自清.新诗杂话[M].上海:作家书屋,1947.
    赵景深.文坛忆旧[M].上海:北新书局,1948.
    赵景深.现代文人剪影[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M].青岛:复兴书局,1931.
    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M].天津:人文书店,1932.
    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C].上海:上海书店,1985.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吴宓著,王岷源译.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聂振斌.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赵园.论小说十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高晓东.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
    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与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等编.文学运动史料选(全5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工永生等编.中国现代文论选(全三册)[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全3卷)[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王晓明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全10卷)[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936.
    (美)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M].上海:光明书局,1929.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全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中、下卷)[M].香港:昭明出版有限公司,1980.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非基运动的再思[M].台北:台北雅歌,1987.
    叶仁昌.五四以后的反对基督教运动:中国政教关系的解析[M].台北:台北久大文化,1992.
    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非基督教同盟编.反对基督教运动[C].长沙:文化书社,1924.
    张钦士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C].北京:燕京华文学校出版,1927.
    Ka-che Yip, Religion,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Students: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of 1922-1927[M]. Western Washington,1980.
    J.G.Lutz, Chinese Politics and Christian Mission: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of 1920-28[M]. Cross Cultural Publications Inc.,1988.
    (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5.
    (德)叔本华著,金玲译.爱与生的苦恼[M].华龄出版社,1996.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
    (法)卢梭著,李常山、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美)赛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美)明恩溥,刘文飞、刘晓畅译.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葡)安文思著,何高济、李申译.中国新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意、法)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路明书店,1949.
    殷鼎.理解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薛华.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
    王蒙、王干.王蒙王干对话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张灏.张灏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曾明珠记录整理,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刘小枫选编.接受美译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9.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刘小枫、倪为国选编.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摩罗.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泽局资料室编.国际革命的协会原则
    和组织·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巴枯宁言论)[C].北京:中央编译局,1978.
    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闽西特委文件)[C].1986.
    王文章、侯样祥编.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Michael Polanyi. 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Francis A. Schaeffer.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M], New Jersey: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76.
    Lydia H ·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赵天恩.中共对基督教的政策[M].香港:中国教会研究中心,1983.
    何虎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党的宗教政策的历史考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基督教神州网:http://www.21 sz.org/show.
    中国基督教网站:http://www.ccctspm.org/
    基督教中文网:http://www.jidujiao.com/
    Christian Today: http://www.christiantoday.com/
    罗马教皇官方网站:http://www.vatican.va/index.htm
    The 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http://www.cb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