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墓志委婉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論文选题属於汉语、修辞学發展史补充性分类研究。主要探用数據库统计法,研究唐代墓誌委婉语的分类、成词理據和價值所在等。主要論及以下四方面:
     语料及方法方面:論文选用了唐墓誌婉词533个;墓誌语料取自三千馀片拓片,每条语料用例皆有编号標明语料库中具体所出位置;结合傳世文献相关婉语用例,探取唐墓誌婉语與其前歷史时期墓誌的婉語比较、唐建中至大和年516片墓誌的校勘与定量分析,以傳統文化影乡成词为内在線索、以现代認知語言学相關理念为外部研究方式来解释唐墓誌婉语。
     婉語类别及语法现象方面:對唐墓誌婉语的内容与语法分類进行了祥细梳理,包括内容分类的丧葬婉語、婚礼婉语、年龄婉语和人物品評婉语,语法分类的同根婉语;以及通过其中高频構词语素的历時、共時比较,得出墓誌婉词发展的不平衡性。
     婉词成词理據方面:主要對唐墓誌婉词的聯想类推的内在造词机制,多種修辞方式,傳统礼俗、古代哲学觀念及文学傳统影響墓誌婉词成词这三方面造行了揭示。
     唐墓誌婉語研究價值方面:总结唐墓誌较其前汉魏南北朝墓誌的消亡婉词114個,新出婉词63个,更有唐墓誌首见婉词“歸终、暴终、相终”等。通過系统的唐墓誌婉词分析,特别是与现代修辞类型的比较應属首次。其次补充了文化词語研究内容。文化词语研究自九十年代初具起以来,研究范圍、规模及後續力度皆有限。而选取出土材料相关辞彙补充文化词语研究内容,此属首次。第三可补《汉語大词典》缺漏及提前其例证。第四,可觀唐代典籍流傳状況还可知唐代文学发展及宗教哲学傳播情沉,并能侧面反映唐代社會生活。
Thesis topics belo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d its rhetoric in the supplementary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hort study. Mainl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utation in the data bas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classification,the words motiv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euphemisms. It covers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
     Corpus and method:The paper selected533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euphemism words; Epitaph corpus examples are gathered from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pieces of rubbings, each example were designated by a number for corpus specific position; Combining the related euphemism examples of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the paper takes the euphemism comparison of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with the former history, the Tang dynasty Jian Zhong to Da He year516epitaph of textual criticism and analysi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words for inner thread, with modern concep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 external research to interpret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 euphemism.
     Category of euphemism and Grammatical phenomena:Content and grammatical categories carding of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euphemism in detail, including content classifying in funerals, weddings,age, and character appraisal, the same root euphemism of the syntax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unbalance development of the epitaph euphemism through the 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words on diachronic, synchronic comparison..
     Euphemism rationale:Mainly revealing on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euphemisms inne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word association and analogies, various rhetorical methods,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ancient philosophy concept and literature tradition that influences epitaph euphemism formation.
     Research value of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euphemism:Summarizing euphemism of the Tang dynasty over the demise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i,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y114extinct words,63new words, and the first words of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Gui Zhong(归终),Bao Zhong(暴终),Xiang Zhong(相终)”and so on. Accroding to the above system analysis of euphemism, especially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rhetoric type should be the first time. Second, it added to the cultural words research content. Cultural words research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early ninety's, research scope, scale and subsequent strength is limited. Selecting euphemism of excavation materials added cultural words research content,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ird, it can fill "Chinese dictionary" omission and take its example in advance. Fourthly, considerable books spreading status in Tang Dynasty. It also shows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spread, and it is able to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in tang dynasty side.
引文
1 葛本儀.现代汉语词彙学[M].濟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9。
    2 许嘉璐.语言与文化[J],中国教育报,2000.10.17。
    3 [汉]許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4。
    4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50。
    5 [戰国]吕不韋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5。
    6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書局,1995:1843。
    7 臧克和.中国石刻丛書[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2。
    1 杜玥.浅谈碑刻的源流与特点[J].兰台世界,2008年9月上半月刊。
    2 [南朝宋]刘勰著,吴林伯义疏.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50。
    3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二)志407。
    4 [唐]封演著,趟贞信校注.闻见记校注[Ml.北京:中华书局,2005:56。
    5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71。
    6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1。
    7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蒜彙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5。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唐]封演著,赵贞信校注.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
    3 取材自华东师大文字中心隋唐碑刻数據库,下节“取材”部分对此类引例来源有群述。
    4 [梁]萧统编,f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52。
    5 同4:945。
    1 钱大昕.关中金石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
    3 同2:84。
    1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990。
    2 [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1。
    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1。
    4 同1:2119。
    5 [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3:691。
    6 同1:2259。
    7 [戟国]老聃著,冯达甫译注.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8。
    8 [南朝宋刘勰著,吴林伯义疏.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0。
    9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524。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5。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39。
    3 同1:120。
    4 同2:253。
    5 同1:100。
    6 同2:201。
    7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405。
    8 [清]汪灏等著.广群芳谱[M].上海:上海书店,1985:1923。
    9 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誌彙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藉言形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程章燦.唐代墓誌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J].文献,1996(1)。
    1 张姬莉.魏晋石刻文献复音词通释[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刘志生.东汉碑刻複音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3 王盛婷.六朝碑刻词语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
    4 王盛婷.六朝碑刻词语劄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3)。
    5 王盛婷.试说汉魏六朝碑同根葬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2)。所引学报凡未注明者均为“社科版”“哲社版”“文科版”。
    6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委婉语研究[J].樂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 金小栋.六朝墓誌未成年年龄词之文化语言研究[J].和田师专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
    8 魏平.试论汉魏南北朝墓誌的语言研究價值[J].樂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9 刘志生.东汉碑刻词捂考释[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8)。
    10 刘志生.东汉碑刻中的缩略祠考察[J].延安大学学报,2006(8)。
    11 刘志生.东汉碑刻成藉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12 刘志生.东汉碑刻典故词考察[J].唐山学院学报,2006(12)。
    13 吴为民.汉魏六朝墳墓义词语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11(1)。
    14 曾良.隋唐出土墓誌文字研究及整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 金小栋.唐代墓誌中用典来表幼年的词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
    2 江岚.唐代墓誌中的委婉语略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 臧克和.中国石刻丛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4 张旭.隋唐墓誌委婉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1。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18。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
    3 同1:6。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56。
    1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9。
    2 陈垣.励耘害屋丛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257。
    3 陈原.社舍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43。
    4 静嘉璐.论语言禁忌[A].未央集——许嘉璐文化论说[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1。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87。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9。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l.北京:中华书局,1962:1027。
    4 [清]孙诒讓正义.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67。
    5 静嘉璐.礼,俗与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1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2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学院,2007。
    3 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J].河北大学学报,1997(1)。
    4 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的表达形态和表达效应[J].湘潭大学学报,1997(3)
    5 吴礼权权.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1998(2)。
    6 庚桂兰.委婉藉语用功能解读[D].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3。
    7 庞兆勋.汉语委婉语構成方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9。
    8 伍永傑.汉语委婉语造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0。
    9 高万云.中国礼文化与汉语修辞[J].修辞学习,1997(4)。
    10 舒江.禁忌语和委婉语之认知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11 刘玉环.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1 李森.浅析谦语藉用表连的多功能性[J].辽事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 张拱贵.汉语委婉捂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 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庞兆勋.古汉语中关於“死”的委婉语的类型及文化意蕴[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王鹏.古汉语委婉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6 江岚.唐代墓誌中的委婉语略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7 王勝奎.论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分类、手灋和文化意蕴[J].作家杂誌,2011(7)。
    8 [宋]陈骥著,刘彦成注译.文则注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12。
    9 王力.古代汉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下)545。
    2 王云路.百年中古汉语词彙研究述略[J].浙江大学学报,2001(4)。
    1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拓本彙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 周绍良唐代墓誌彙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国家图书馆金石组编.中国历代石刻史料彙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0。
    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
    5 蒋绍愚.古汉语词集綱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l.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09。
    2 宗廷虎.中国修辞学通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
    1 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输文集[M].北京:商务印害馆,2008:20。
    2 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第17卷(6)。
    1 毛远明.汉语文化词语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4(3)。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79。
    2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2。
    3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4。
    4 孙海波.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198。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1。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64。
    2 [清]孙希旦.檀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60。
    1 每个词有不止一个义项,但每个分类之下只封论该义项的用例及其相关情况。如本处表“死亡”义一类,即只述相关词的“死亡”义项用例;如具体某婉词有其他意项,则本文不论。以下同,不另注。
    2 双音词之後的数字为该义项在唐墓誌(华东师大文字中心唐代石刻数據库)中的用例数量统计,并以此数从多到少排列。下皆同,不另出注。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以下所引《汉藉大词典》释义及例证情况同此,不另注。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760。
    3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932。
    4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16。
    1 [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062。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5]。
    3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65。
    1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65。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60。
    2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1。
    1 [梁]萧逸撰,许逸民校笺.金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 [汉]司马遥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446。
    3 [汉]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444。
    4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16。
    5 [唐]令狐德等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89。
    1 [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757。
    1 [汉]王充著,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唐]房玄龄等撰.晋害[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2。
    3 同2:74。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94。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4。
    2 [东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57。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984。
    5 [後晋]刘晌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67。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68。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5。
    1 [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9。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8。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1 [宋]普济辑.朱俊点校.五灯会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40。
    2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95。
    1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09。
    2 [宋]欧阳修.欧阳修集[M].北京:中华书店,1986:19。
    1 [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22。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664。
    2 宗邦福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28。
    3 同2:1627。
    4 [汉]司马遷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83。
    1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95。
    1 [宋]范晔撰.後汉害[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0。
    2 [晋]隙嘉撰.三国志[Ml.北京:中华书局,2000:90。
    3 [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经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81。
    1 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198。
    1 [梁]萧逸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84。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84。
    2 荘周著,郭象注.荘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3。
    3 同2:12。
    4 [宋]普济辑.朱俊点校.五灯会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82。
    5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119。
    1 [宋]普济辑.朱俊点校.五灯会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40。
    2 国学備要[CD].北京:北京国学畴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
    3 荘周著,郭象注.荘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9。
    4 杨明照校注,陈應鸞增订.增订刘子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8:234。
    5 [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69。
    1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2。
    2 [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59。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692。
    1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502。
    2 同1。
    1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8。
    2 樂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2。
    3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885。
    4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33。
    5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4。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693。
    2 同1:692。
    3 [汉]刘熙著,王先谦编.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29。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88。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62。
    3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12。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731。
    2 同1:691。
    3 [元]脱脱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400。
    1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03。
    2 [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10。
    3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885。
    4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0。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687。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5。
    1 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96。
    1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08。
    2 同1:716。
    3 国学借要[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
    4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4088。
    5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35。
    1 国学備要[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
    1 [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96。
    2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9。
    1 [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54。
    2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09。
    3 [汉]王充著,刘盼道集解.论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906。
    4 [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9。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7。
    2 同1:153。
    3 同1:85。
    4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63。
    5 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73。
    6 [宋]范晔撰.後汉岀[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6。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19。
    2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56。
    3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3。
    4 [梁]沈约撰.宋害[M].北京:中华书局,2000:844。
    5 同1:1143。
    1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499。
    2 [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471。
    3 李学勤主编.二十六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820。
    4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8。
    1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41。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77。
    1 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74。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60。
    1 [清]皮锡瑞.尚害大傅[M].善化皮氏师伏堂,光绪丙申年:卷三。
    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08。
    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8册)5581。
    4 [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947。
    5 国学備要[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
    6 [清]梁章钜.稱谓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9。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
    2 [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593。
    3 方勇等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1。
    4 [清]段玉裁.记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661。
    5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859。
    6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77。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18。
    2 [宋]朱熹.四害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1。
    3 方勇等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19。
    4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3。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90。
    1 [唐]房玄龄等撰.晋害[M].北京:中华书局,2000:396。
    2 同1:633。
    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520。
    1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12。
    2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515。
    3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79。
    1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62。
    2 [汉]司马遷著,曾德明编.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9:123。
    1 任晓彤译注.仪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71。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17。
    2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845。
    1 [唐]令狐德等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30。
    2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84。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35。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83。
    2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54。
    1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471。
    2 [宋]李防撰.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2551。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37。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2 [汉]刘熙著,王先谦编.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50。
    3 [宋]朱熹.四害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3。
    4 同3:175。
    1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8。
    1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81。
    2 [宋]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4。
    3 [汉]韩婴著,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3。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382。
    2 同1:1412。
    3 同1:49。
    4 同1:773。
    1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岀局,2000:1340。
    2 [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416。
    3 [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18。
    1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966。
    2 [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425。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60。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4。
    3 金小栋.魏晋南北朝石刻年龄词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5。
    1 李发.汉魏六朝墓誌人物品评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96。
    1 陈秉才译注.韩非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 荘周著,郭象注.荘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
    1 [战国]老聃著,羽山倮芝编.老子正义[M].成都:巴蜀书社,2011:68。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4。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2 [清]摞诒讓.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9:522。
    3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10。
    1 唐圭璋编纂.全宋祠[M].北京:中华书局,1999:759。
    1 [後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57。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 980:369。
    2 [汉]司马遷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495。
    3 慕平譯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36。
    4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彙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陈戌国编.春秋经传集解[M].长沙:嶽麓书社,2006:480。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588。
    1 慕平譯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82。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8。
    1 叶蜚声、徐通锵.藉言学綱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3。
    1 譚汝为.同素逆序词四論[A].词彙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語词彙学术討論會选集[C].語文出版社,1995:146。
    1 [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9页,中华书局,1963年。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36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89:773。
    1 李中侠.魏晋碑刻複音词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8。
    2 刘燕.魏晋南北朝墓誌高频構词语素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9。
    1 三者皆自《二十五史》编辑部编.二十五史[M].北京:中華书局,2000。
    2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171。
    1 王云路.试说“鞭耻”——兼谈一種特殊的并列式复音词[J].中国语文,2005(5)。
    2 江蓝生.詞语探源的路径——以“埋單”为例[J].中国语文,2010(4)。
    3 趙豔芳.認知语言学概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89:193。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書局,2004:671。
    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9。
    1 [南朝宋]刘勰著,吴林伯義疏.文心雕龙義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50。
    1 全唐詩[M].北京:中華书局,1999:159。
    1 [宋]朱熹.四害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66。
    2 全唐詩[M].北京:中华書局,1999:1872。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書局,2000:4 11。
    1 [宋]陳骙著,刘彦成注譯.文则注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1。
    2 同1:107。
    1 [宋]朱熹.四害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130。
    2 同1:124。
    3 [宋]范晔撰.後汉书[M].北京:中华書局,2000:748。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書局,2000:904。
    2 [汉]刘安著,陳广中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書局,2012:980。
    1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譯[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670。
    1 趙黎明.唐天寅年间墓誌典故用词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10。
    2 任曉彤譯注.儀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337。
    3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89:195。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陈戌国编.春秋经傳集解[M].長沙:嶽麓書社,2006:474。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34。
    2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荘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7。
    3 同2:539。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書书局,1980:565。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89:385。
    1 [清]孫希旦.檀记集解[M].北京:中华華局,1989:193。
    1 任曉彤译注.義儀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14。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04。
    3 [宋]范晔撰.後汉書[M].北京:中华書局,2000:554。
    4 [唐]李百藥撰.北齐書[M].北京:中华書局,2000:426。
    1 [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421。
    2 陳秉才譯注.韩非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9。
    3 方勇等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2。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1207。
    2 [汉]司马遷撰.史记[M].北京:中华書局,2000:2255。
    3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80。
    4 国学備要[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5。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165。
    2 同1:175。
    1 [汉]王充著,刘盼道集解.論衡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90:780。
    1 [宋]陳骙著,刘彦成注译.文则注譯[M].北京:首都师範大学出版社,1987:8。
    1 曹蔓.委婉語的認知语言学分析[J].石家荘学院学报,2005(7)。
    1 [南朝宋]刘勰著,吴林伯羲義疏.文心雕龍義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45。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78。
    2 同1:976。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書局,1980:358。
    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5。
    2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書局,1989:978。
    3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02。
    1 许嘉璐.输民族文化的雅与俗[Jl.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傅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41。
    3 上海师範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5。
    4 [清]孙希旦.檀记集解fMl.北京:中华書局,1989:590。
    5 [戰国]旬況著,杨朝明注.荀子[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72。
    6 吴禮權.委婉修辞研究[M].济南:山东文藝出版社,2008:224。
    1 许嘉璐.論民族文化的雅与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5。
    2 黄懷信主撰.大戴礼记彙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363。
    3 [宋]黎靖德编,王星賢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書局,1980:93。
    5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55。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99。
    2 同1:89。
    3 [宋]黎靖德编,王星賢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書局,1986:34。
    4 [戟国]老聃著,馮达甫译注.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4。
    5 [清]孙希旦.礼纪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01。
    1 方勇等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322。
    1 [宋]朱熹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2 [南朝宋]劉勰著,吴林伯羲疏.文心雕龍義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81。
    3 李发.汉魏六朝墓誌人物品评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
    1 [宋]朱熹.四害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372。
    2 余章成.古汉语修辞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吴礼權.委婉修醉研究[M].济南:山东文藝出版社,2008:6。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書局,1980:2607。
    1 許嘉璐.論民族文化的雅与俗[J].北京師范大学学报,2003(4)。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0。
    2 [宋]范晔撰,[唐]李賢等注.後汉书[M].北京:中华書局,1965:586。
    3 [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426。
    4 静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譯[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949。
    5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書局,1977:13471。
    1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義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
    2 黄金贵.論古代文化词语及其训释[A].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455。
    1 常敬宇.汉语詞集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苏宝榮.词的语言意義、文化意义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4)。
    3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德峰.语言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瀋阳:遼宁教育出版社,1996。
    6 譚汝为.民俗文化与通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8 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羲fJl.汉捂学习,2003(3)。
    9 王作新.中国古代文化词语类谭[M].武汉: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7。
    10 [清]陳夢雷.周易浅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卷三)26。
    1 程翔.说苑譯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8。
    2 [南朝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09。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M].北京:汉語大词典出版社,2004:443。
    3 汪少苹.古詩文词义训释十四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5。
    4 臧克和.“洞肥義脊”与“假象過大”——碑板文字的“语用”考察[J].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1 安静.佛家用韶“壞衣”来源说[J].文史雜誌,2012(4)。
    2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036。
    3 同2:4793。
    4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4。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71。
    6 同5:115。
    7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書局,1961:2143。
    8 毛速明.汉语文化词语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4(3)。
    1 錢存训.書於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M].上海:上海书店,2004:58。
    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3 同2:50。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1。
    2 同1:50。
    3 同1:122。
    4 同1:114。
    5 同1:124。
    6 同1:32。
    7 同1:16。
    8 同1:51。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書局,1983:65。
    2 同1:79。
    3 同1:103。
    4 同1:173。
    5 同1:122。
    6 同1:66。
    7 同1:118。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
    2 同1:117。
    3 同1:114。
    4 同1:54。
    5 同1:68。
    1 [汉]班固撰.汉書[M].北京:中華书局,2000:1363。
    2 李学勤主编.二十六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816。
    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4894。
    4 趙雨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517。
    5 许嘉璐.训诂学與經学、文化(三)[J].文史知識,2010(1)。
    1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经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50。
    2 同1:1071。
    3 同1:1534。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82。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書局,1980:452。
    2 同1:284。
    3 同1:286。
    1 程章燦.唐代墓誌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J].文献,1996(1)。
    1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
    2 [南朝宋]劉勰著,吴林伯義疏.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44。
    3 [汉]揚雄著,陳仲夫点校.法言[M].北京:中华書局,1987:98。
    4 同1:12。
    5 章孕诚.章氏遗書·文史通義外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影印本):76。
    6 [後晋]刘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华书局,2000:3412。
    1 杨栋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石家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6。
    2 同1:167。
    3 [後晋]刘晌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华書局,2000:3432。
    1 [後晋]刘晌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华書局,2000:954。
    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書局,1976:782。
    3 同1:3438。
    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書局,1976:4693。
    1 [宋]陈骙著,刘彦成注譯.文则注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12
    1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誌彙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應用中心“基於出土文献语料库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与文化研究”課题之唐代墓誌語料库中的拓片(综述部分已祥述拓片具体来源,本文P19)。
    1 吴铜主编.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四册)62。
    1 姚美玲.唐代墓誌词彙研究[D].博士学位論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79。
    1 以首字音序排列,按其在文中首次出现的页码注明。若某婉词属单纯列举类,而未加分析说明则不列。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库》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應用中心国学備要[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5
    汉語大词典2.0版[ISO].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
    常敬宇.汉语辞彙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陳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戴昭明.文化语言学導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符淮青.汉语词彙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書局,2002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義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黄金贵主编.中国古代文化會要[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蒋绍愚.古汉语辞彙綱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金其桢.中国碑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羅常培.辭彙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羅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罗开玉.丧葬與中國文化[M].長沙:三環出版社,1990
    羅维明.中古墓誌词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钱存训.書於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钱玄.三礼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曲彦斌.中国民俗藉言学[M].溶阳:遼宁教育出版社,1996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1981
    谭全基.古汉語修辞学論文集[M].北京:商务印書馆,2008
    谭汝为.词语修辞与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王希傑.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務印書馆,2004
    王作新.中国古代文化词语类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邢福義.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徐吉軍等.中国丧葬礼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許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北京:中国友誼出版公司,1991
    曾良.隋唐出土墓誌文字研究与整理[M].濟南:齐鲁書社,2007
    曾昭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研究史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趙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张煉强.修辞理據探索[M].北京:首都師範大学出版社,1994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誌彙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绍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编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柏亚东.唐代墓誌词语通释[D].博士学位論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崔希亮.汉語稱谓系统的嬗燮及其動因[C].第六届国際汉语教学對論會论文選,1999
    程章燦.唐代墓誌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J].文献,1996(1)
    高万云.中国礼文化与汉语修辞[J].修辞学习,1997(4)
    庚桂蘭.委婉语语用功能解讀[D].硕士学位論文,延邊大学,2003
    胡红雯.唐代墓誌字词校录劄记[D].硕士学位论文,廈门大学,2006
    胡士霎.汉语親屬稱谓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暨南大学,2001
    黄曉伟.魏晋南北朝墓誌複合形容词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10
    江嵐.唐代墓誌中的委婉语略论[J].绵阳师院学报,2008(3)
    蒋绍愚.关於汉语辞彙系统及其發展变化的幾点想法[J].中国语文,1989(1)
    金小栋.魏晋南北朝石刻年龄词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5
    李发.汉魏六朝墓誌人物品评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
    李娟.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李如龍.汉藉辞彙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J].河北师範大学学报,2002(5)
    李中侠.魏晋碑刻複音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林志傑.魏晋南北朝碑刻同義并列複合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
    劉玉環.谦敬藉修辞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刘志生.东汉碑刻複音词研究[D].博士学位論文,华東师范大学,2005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誌铭用韻初探[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4
    刘燕.魏晋南北朝墓誌高频構词语素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9
    罗维明.论唐代墓誌撰寫特色及研究價值[J].学衍研究,1998(7)
    毛阳光.唐墓誌和唐代风俗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陕西师范大学,2000
    毛遠明.汉語文化词语释义问题[J].辞書研究,2004(3)
    龐兆勳.古汉语中关於“死”的委婉语的类型及文化意蕴[J].韶关学院学报,2008(2)
    彭文剑.委婉语—社舍文化领域的语言影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1(1)
    彭永昭.试谈语言类推與新词语的産生[J].重庆师範学院学报,1991(3)
    秦照英.唐元和至阴成墓誌複音词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10
    苏寅榮.词的语言意義、文化意義与辞書编纂[J].辞書研究,1996(4)
    孙雍長.古汉语的词义渗透[J].中国语文,1985(3)
    邵軍航.委婉语研究[D].博士学位論文,上海外国语学院,2007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顧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舒江.禁忌语和委婉语之认知视角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汤雲航,趙淑芬.汉语亲属稱谓藉与傳统倫理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3)
    田恒金.浅析词语理據的文化性[J].汉字文化.2001(3)
    王立军.谈碑刻的语言文字学價值[J].古汉语研究.2004(4)
    王鹏.古汉语委婉语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11
    王聖奎.论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分類、手法和文化意蕴[J].作家杂誌,2011(7)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礼俗词语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4
    王盛婷.六朝碑刻词语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科,2004(5)
    王盛婷.试说汉魏六朝碑同根葬词[J].西華师大学报,2006(2)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委婉語研究[J].樂山师院学报,2009(4)
    王云路.百年中古汉语辞彙研究述略[J].浙江大学学报,2001(4)
    魏平.汉魏南北朝墓誌同根词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4
    吴禮權.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1998(2)
    吴茂萍.唐代稱谓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
    吴为民.汉魏六朝碑刻丧葬词语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08
    伍永僳.汉語委婉语造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大,2010
    線仲珊.唐代墓誌的文體變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熊焰.汉语亲属稻谓词構词理據中的文化意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3)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範大学,2011
    姚美玲.唐代墓誌辞彙研究[D].博士学位論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
    於逢春.论汉语亲属稱谓词的文化底蕴[J].延边大学学报,1995(4)
    趙黎明.唐天宝间墓誌典故用语研究[D].硕士学位論文,西南大学,2010
    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義[J].汉語学习,2003(3)
    张曉旭.隋唐碑刻研究[J].南方文物,2002(2)
    张娅莉.魏晋石刻文献复音词通释[D].硕士学位論文,华東师范大学,2008
    张学賢.修辞構词法与古汉语辭彙豐富发展的关系[J].浙江師大学报,198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