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个案之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日网络之迅猛发展,草根阶层法律意识之觉醒,社会矛盾之大量囤积,已使许多个案逐渐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面对众说纷坛的事实样态,究竟真相如何?公众却往往对此不明不白,而成为哄抬者的利用对象。司法此时也往往不被信任,要么成为众矢之的,要么莫名其妙的成为政治的傀儡。因此,笔者透过这些个案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在对司法认知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公众舆论理解个案的司法正义,树立起正确的群体认知方式,进而对于群体正义的要求提出一定的规则,以正确的表达出公众的正义要求。总之,这篇论文其最终的目的也就在于,引导公众理性的认识案件,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正义要求。同时,也希望能对以后的个案认识提供一个良好的认识模式。
Today,the network develops rapidly,and the legal sense of grass-root level awakes, with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stocking up,this all turn individual case into accumulation point of flash bulb gradually.In the face of various claims,how exactly the truth?The public always not clear,and this makes them to be the using object of advocate.Judicature is not to be trusted,it becomes the target or the political puppet.So, i want to through these cases demonstrate the various phenomena, and further judicial notice and public awareness on the basis of their analysis,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quirements for justice,then make certain rulers to the just requirements of public ,then we can express the just requirements of public correctly.In short,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also to guide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case rationally,and express the just requirements correctly.Meanwhile,we hop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he future cases.
引文
2陆魁宏:《谈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3【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4【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247页。
    5【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6【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7【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8【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9【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10【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11谢泳:《美国解密沈崇案:哪个才是事实真相?》,http://history.news.163.com/09/0520/11/59OK2JDE00011247.html登录时间:2009-12-6。
    14江必新:《正确认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载《求是》,2009年第24期。
    15肖金明:《司法改革的目标与司法模式——基于政治与司法关系的改革思路》,载《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6谢泳:《沈崇案的解读》,http://www.zfwmw.com/article.asp?id=2630,登录时间:2009-12-6。
    17徐康:《与谢泳先生辩所谓的“沈崇案之谜”》,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201001/0104_7180_1497541.shtml,登录时间:2009-12-6。
    18【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19【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0【美】迈克尔·伯恩斯:《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郑约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21魏钦公:《简明哲学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6页。
    22高忠智:《美国证据法新解——相关性证据及其排除规则》,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3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380页。
    24翟向东:《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30谢泳:《私人遭遇如何成为公共事件》,http://chinese.xmu.edu.cn/ReadNews.asp?NewsID=1282,登录时间:2010-04-6。
    31张成敏:《德雷福斯事件:观念与事实——纪念左拉<我控诉>发表110周年》,载《法学家茶座》,第22辑,2008年8月版。
    3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33张成敏:《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载《证据科学》,2005年第15卷。
    34张成敏:《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35【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36张成敏:《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8【英】W.Lvor.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1页。
    39辛方玲:《公开审判与裁判公正关系之探究》,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期。
    40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41卞建林:《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42林山田:《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增订3版,第62页。
    43游伟、肖晚祥:《刑事推定与犯罪的认定》,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4夏良田:《刑事推定规范的创制及其限制》,载《求索》,2009年8月。
    4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6页。
    46张成敏:《演绎,再演绎》,载《法学家茶座》,第6辑,第44-45页。
    47钟永年:《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
    
    48吴奇俊:《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假说观》,载《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10月,第17卷第5期。
    49黄章文:《警察类比和假说逻辑素质的养成—警察逻辑素质养成之六》,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5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73年版,第75-76页。
    5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73年版,第78页。
    53参考【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73年版,第55-101页。
    55郑力:《中国监督学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56唐娜:《论“媒体审判”与司法独立》,载《华商》,2008年第7期。
    57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3/155812506927.shtml,登录时间:2010-05-1。
    1、【美】迈克尔·伯恩斯著,郑约宜译:《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刘易斯·科赛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英】W.Lvor.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版。
    5、【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73年版。
    7、【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著,李学军、刘晓丹、姚永吉、刘为军译:《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陆魁宏著:《谈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魏钦公著:《简明哲学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高忠智著:《美国证据法新解——相关性证据及其排除规则》,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翟向东著:《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张成敏著:《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林山田著:《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增订3版。
    15、钟永年著:《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郑力:《中国监督学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张成敏:《德雷福斯事件:观念与事实——纪念左拉<我控诉>发表110周年》,载《法学家茶座》,第22辑,2008年8月版。
    2、江必新:《正确认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载《求是》,2009年12月。
    3、肖金明:《司法改革的目标与司法模式——基于政治与司法关系的改革思路》,载《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张成敏:《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载《证据科学》,2005年第15卷。
    5、张成敏:《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版。
    6、辛方玲:《公开审判与裁判公正关系之探究》,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期。
    7、卞建林:《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8、游伟、肖晚祥:《刑事推定与犯罪的认定》,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9、夏良田:《刑事推定规范的创制及其限制》,载《求索》,2009年8月。
    10、张成敏:《演绎,再演绎》,载《法学家茶座》,第6辑,第44-45页。
    11、吴奇俊:《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假说观》,载《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10月,第17卷第5期。
    12、黄章文:《警察类比和假说逻辑素质的养成—警察逻辑素质养成之六》,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3、吴飞、程怡:《传媒与司法的对话》,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
    14、扈君:《论公开审判与保守审判工作秘密的界限及关系》,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9卷。
    15、邓和军:《论心证的构成要素——对自由心证原则的考察》,载《消费导刊》,2009年3月。
    16、庞凌:《法院政治功能的学理疏释》,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17、刘万啸:《司法与政治、立法、行政、舆论的关系》,载《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17卷第3期。
    18、韩柏光:《突发公共事件的传言与政府诚信建设》,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9、张成敏:《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
    20、王亦君:《仇官心态面面观》,载《政府法制》,2007年3月下。
    21、唐娜:《论“媒体审判”与司法独立》,载《华商》,2008年第7期。
    1、http://002.fyfz.cn/art/368041.htm。
    2、http://news.ifeng.com/zhongguojindaishi/shtlm。
    3、http://www.zfwmw.com/article.asp?id=2630。
    4、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3/155812506927.shtml。
    5、http://news.sohu.com/20080717/n249953911.shtml。
    6、http://news.163.com/09/0520/11/59OK2JDE00011247.html。
    7、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3/155812506927.shtml。
    8、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7363290。
    9、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219/09/244_299244.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