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封闭走向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美国华人文化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及其发展的前景。大量的华人从19世纪40年代起陆续来到美国,形成早期的美国华人社会。美国华人在排华的影响下不得不住在相对封闭的唐人街。清政府大力笼络美国华人,推行华文教育。美国华人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仍然认同和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从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以来,美国一直排华。美国华人社会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发生了文化上的分歧。美国华人面对美国文化,不得不慢慢调适,力图协调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老华人移民主要认同中国文化,并渐渐接受美国文化。其新生华人在认知上则处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中。在华人家庭中,中西文化的冲突、解决,表现为家庭矛盾的冲突、解决。二战后,美国已经废除排华的法案,实行新移民法,放宽对亚洲移民的限制,大量的华人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出生的华人长期生活在美国社会当中,促使他们渐渐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然而,包括华人新移民在内的非土生华人主要认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融合,产生“美国华人文化”。美国华人文化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之一,与美国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补充,共同发展,促进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background, the reason, function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ulture of the American Chinese people.A lot of Chinese people arrived at America one after another from the 19thcentury 40's and, formed the early US Chinese community. The American Chinesepeople had to stay in the relatively closed Chinatown under the row of China'sinfluence. The Qing government vigorously showed courtsy to the AmericanChinese people and carried out the Chines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Chinesepeople faced the conflict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but they stillremain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the US has promulgated "theChina Exclusion Act" in 1882, US continuously repelled Chinese. The USChinese community had been formed in cultural difference when they face theChina-West culture conflict, When the American Chinese people facing theAmerican culture, they have to move suitably, tries hard to coordinatebetween th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The older generation Chineseimmigrated mainly to keep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gradually accepted theAmerican culture But the newborn Chinese people are in the cognition between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merican culture. In Chinese family, theconflict, solution,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displays for thedomestic dispute conflict, and solution. After World WarⅡ, US governmentabolished the China Exclusion Act and, implemented the new immigration law,at the same time gave up the policy of limiting the Asian immigrants. Soa lot of Chinese people immigrated to the 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and US has become normal. The second-generation to the fourth generationof locally born Chinese people, have totally accepted the American culture, newly immigrants inclu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he non- locally born Chinesepeople mainly to accept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culture becam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American Chinesepeople culture" came into being. The American Chinese people culture becomesone of the American multicultural, and the mutually exchanges, supplement,communicating development, with other American cultures, which promotes the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 society.
引文
1 陆国俊:《美洲华侨史》,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16页。
    2 [美]沈己尧著,《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6页。
    3 陈匡民主编,《美洲华侨通鉴》,纽约美洲华侨文化社 1950年版,第52页。
    4 容闳著,《西学东渐记》,台北广文书局 1981年版,第98页。
    5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 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20页。
    6 刘权著,《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8页。
    7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9页。
    8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25页。
    9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9页。
    10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503页。
    11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503—1504页。
    12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505页。
    13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18页。
    14 R.雷德菲尔德,R.林顿,M.赫尔科维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载于《美国人类学家》,第38卷,1936年,第149—152页。转引自[苏]C.A.托卡列夫著:《外国民族学史》,汤正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96页。
    15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3页。
    16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3页。
    17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67页。
    18 吴前进著,《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8页。
    19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82—184页。
    20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88—193页。
    21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81页。
    2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1877年2月27日刊布。见陈翰笙 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 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241页。
    23 陈翰笙 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 美国与加拿大华工),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166页。
    24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1848-1911),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40页。
    25 刘伯骥:《美国华侨逸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第461页。
    26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411页。
    27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425页。
    27 [美]成露西:《美国华人历史与社会》,暨南大学华侨所:《华侨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第290页。
    27 吴景超 著,筑生 译,郁林 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9页。
    27 刘伯骥:《美国华侨逸史》,前引书,第461页。
    28 [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10页。
    29 [美]成露西:《美国华人历史与社会》,暨南大学华侨所:《华侨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第290页。
    29 吴景超 著,筑生 译,郁林 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9页。
    30 [美]成露西著,《美国华人历史与社会》,暨南大学华侨所:《华侨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第290页。
    31 吴景超著,筑生 译,郁林 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9页。
    32 [美]陈依范著,殷志鹏、廖慈节译:《美国华人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4年版,第75、76页。
    33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26页。
    34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1848-1911),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6年版,第109、110页。
    35 刘伯骥编著:《美国华侨教育》,(台)海外出版社,1957年出版、1959再版,第71页。
    36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77页。
    37 这位官员是留美幼童团的监督区岳良。《东涯新录》,1876年4月29日。参见张庆松著:《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弟167页。
    38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19页。
    39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 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20页。
    40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30—1331页。
    41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355—1356页。
    42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 1982年版,第378—397页。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249页。
    43 陈翰笙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版,第1437—1438页。
    44 《纽约时报》。1882年11月29日。参见张庆松著:《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168页。
    45 贡特·巴特 著、彭家礼 译:《苦力:1850—1870年美国华工史》,哈佛大学出版社 1964年版。转引自,陈翰笙 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前引书,第82页。
    46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1848—1911),前引书,第372页。
    47 参见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355-356页;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年)》,Royal Kingsway Inc,1992,第29、45页。
    48 Charence E. Glick:《侨居和定居:夏威夷的华人移民》(Sojourners and Settlers:Chinese Mi—grants in Hawaii)火鲁奴奴:夏威夷华人历史中心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0年,173页;Mark,Season of Light,第40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6页。
    49 林伉新编:《檀山华侨办理外语校特刊》(火奴鲁鲁:檀山中华总工会及华侨教育联合会,1950年),第31、32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6页。
    50 Charence E.Glick:《侨居和定居:夏威夷的华人移民》(Sojourners and Settlers)第173—174页;刘振光、赖金佩等编《檀山华侨》第三册,第20页。火奴鲁鲁:檀山华侨编印社,1936年。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6页。
    51 郑东梦、李明献编:《檀山华侨》。第55页;林伉新编:《檀山华侨办理外语校特刊》,第32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6页。
    52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369页。
    53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附录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791页。
    54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244页。
    55 陈国(?):《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年)》,前引书,第43页。
    56 陈依范著,郁怡民、郁苓译,《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 1985年版,第187—188页。
    57 蔡德奇、江永良著,《华侨华人的新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46页。
    58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178页。
    59 转见杨国标 等著:《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418页。
    60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前引书,第117页。
    61 刘伯骥:《美国华侨逸史》,前引书,第525页。
    62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前引书,第179页。
    63 《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259—270页。
    64 孙中山“1909年到美后致各同志书”,杨建成 主编:《中国国民党与华侨文献初编(1908-1945年)》,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印行,1984年11月初版,第36页。
    65 《大清国籍条例》,见周南京 主编:《境外华人国籍问题讨论辑》第六部分附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版,第490-496页。
    66 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83页。
    67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66页,参见刘权著:《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0页。
    68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香港三联书店 1990年版,第52—53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6页。
    69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第360页;朱敬先:《华侨教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第341—347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8页。
    70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第360页;朱敬先:《华侨教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第341—347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58页。
    71 参见,黄正铭:《中国人在英美各国的法律地位》,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40-42页。
    72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1912—1961),(台)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38页。
    73 转见,李春辉、杨生茂 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 1990年版,第156页。
    74 刘伯骥 编著:《美国华侨教育》,(台)海外出版社 1957年出版、1959年再版,第72页。
    75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82页。
    76 吴景超 著,筑生 译,郁林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9页。
    77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610、611页。
    78 参见,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605-609页。
    79 [美]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1912—1961),前引书,第4页。
    8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前引书,第27页。
    81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前引书,第80页。
    82 吴景超著,筑生译、郁林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257页。
    83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59页。
    84 刘伯骥:《美国华侨逸史》,(台)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第393页。
    85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63-269页。
    86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69页。
    87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425页。
    88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163页。
    89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前引书,第425页。
    9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前引书,第143页。
    91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6页。
    92 参见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441-444页。
    93 参见刘伯骥:《荚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448-449页。
    94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308、309页。
    95 吴景超:《唐人街》,第254页。
    96 参阅,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30-233页。
    97 参阅,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41页。
    98 参阅,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41页。
    99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41、245页。
    100 诺曼·海诺、查理·雷德诺:《美籍华人的家庭生活》,《美国社会学评论》,1937年10月。转见[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168页。
    101 参阅,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38页。
    102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46页。
    103 吴景超:《唐人街》,前引书,第246页。
    104 参见,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和亚洲移民(1849—1996)》,前引书,第110页。
    105 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521页。
    106 《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第444页脚注。参见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卢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522页。
    107 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520页。
    108 U.S.Dept.of Commerce and Bureau of the Census.“Decennial PopulationCensuses,1820-1980.”转见,陈静瑜:《近半世纪来美国华人地位变化的因素、问题及其展望》,陈鸿瑜 主编:《迈向21世纪海外华人市民社会之变迁与发展》,“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9年8月出版,第192页。
    109 Willian L.Tung,The Chinese in America 1820—1973,A Chronology & Fact Book(Dcbbs Ferry,New York,Oceana Publications,Inc., 1974)p.p.79—80参见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538页。
    110 张庆松著:《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44页。
    111 Roger Daniels, Asian America: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5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8, P. 199.
    112 戴超武:《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国研究》1997年 第1期,第104页。
    113 戴超武:《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2页。
    114 根据1980年美国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华人总数是806027人,菲律宾人共计774652人,日本人共计700974人。参见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Bureau of the Census,“Decennial Population Censuses,1820—1980。”参见李小兵、李晓晓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91—92页。
    115 曼格菲康(Luciano Mangiafico),《当代美国移民》,普拉格,1988年,122,123页。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16 洪比尔(Bill Ong Hing),《移民政策与美国亚裔,1850—199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邓恩(Ashley Dunn),《身价百万的签证吸引富人来美》,《洛杉矶时报》,1991年7月21日。A1,22—23页。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 《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第177页。
    117 参见李小兵、李晓晓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92页。
    118 《美国亚裔人口:中国与美国梦:道德反思》,(Richard Madsen,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A Moral Inqui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19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607页。
    120 [美]成露西:《美国华人历史与社会》,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 编:《华侨史论文集》①,1981年10月,第310页。
    121 参见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536、538页。
    122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319页。
    123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前引书,第510页。
    124 周邦桢:《中文学校破蚕幕后的手:访美国国家外语中心王学瑛博士》,《世界周刊》1996年5月26日。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25 丁曙:《迈向主流外语教学的中文学校: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成立二周年之回顾》,《世界周刊》1996年4月21日。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26 例如,在1998年达福区中文学校联谊协会举办了最佳故事和朗诵比赛。南加州中文学校协会举办了书法、绘画和其它一些中文基本常识比赛,与此同时美东中文学校协会也组织了听写和阅读理解竞赛。参考《中文学校联合总会杂志》第三期第1页,1998年1—3月。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27 例如在1995年近300人参加了由北加州中文学校联合会在San Jose举办的专题讨论会。台湾侨务委员会选派了3名教师分别做了《通过歌唱和游戏教学》、《作文教学》、《儿童心理》和《怎样向儿童传授新版中文教材》的报告。参见《星岛日报》1995年8月12日。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28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教育资源和发展中心介绍》。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29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前引书,第471页。
    130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306页。
    131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前引书,第368页。
    132 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著《美国华侨史—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41—542页。
    133 亚太裔美国人的收入超过了美国的白人,见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调查报告。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134 吕伟雄主编:《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69—70页。
    135 舍恩伯格(Karl Schoenberger),《南加州生机勃勃》,《洛杉矶时报》,1993年10月4日,A1,18,19页。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136 See, Betty Lee Sung. Mountain of Gold: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1967, p. 144.
    137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245、246页。
    138 Timothy P. Fong. The First Suburban Chinatown: The Remaking of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64.
    139 陈锦江,《圣加布里尔的华人企业》,《圣加布里尔商报》,第2卷,1994年第12期,15至16页。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40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前引书,第262页。
    141 国侨办秘行司资料室编:《各国华侨华人》,1991年,第239页。
    142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334页。
    143 [美]麦礼谦 著、韦忠 译:《中华传统的存续[二]:二战后美国华文学校研究》,周南京 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版,第676、677、665页;[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前引书,第431页。
    144 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145 一九九零学社的主席沈坚白,自华裔百人会成立之初,就主持它的理事任命委员会的工作。桥梁学家T.Y.林是华裔百人会的理事长和学社的名誉主席,而田长霖是华裔百人会的理事兼一九九零学社的名誉主席。一九九零学社的备忘录指出,这两个团体时有合作。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146 谭亨利,2000年6月5日,纽约访谈。参见孔秉德、尹晓煌著,余宁平等翻译,尹晓煌校订:《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228页。
    147 参见,刘绪贻主编,刘绪贻、韩铁、李存训著:《战后美国史(1945-2000)》,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蔡文辉:《美国社会与美国华侨》,(台)东大图书公司1989 年版。
    148 《华人》月刊,1995年4月,第19页。参见郭瑞、丘进主编,廖小健著:《华侨华人丛书》的《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149 《国际日报》1998年9月26日。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50 国语北美版《中文》教材,1998年9月29日下载于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网页。参见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5页。
    151 张秀明主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季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第63页。
    152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51、52页。
    153 麦礼谦著:《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532页。
    154 参阅,[美]吴定一:《华侨与美国中华文化中心》,吴泽主编:《华侨史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452页;[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前引书,第470页。
    155 董小川:《美国宗教民族主义的历史省察》,《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第61、62页。
    156 [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前引书,第209页。
    157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前引书,第452页。
    158 [美]许娘光:《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前引书,第77-80页。
    159 See, Betty Lee Sung. Mountain of Gold: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1967, pp. 216-217.
    160 蔡文辉:《美国社会与美国华侨》,(台)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32页。
    161 [美]许娘光:《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第94-96页。
    162 See, Betty Lee Sung. Mountain of Gold: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1967, p. 254.
    163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前引书,第377页。
    164 [美]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165 [美]许娘光(Francis L K.Hsu)著、单德兴 译:《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台)天南书局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0页。
    166 [美]许娘光:《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前引书,第38-40页。
    167 黄润龙编著:《海外移民和美籍华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1页。
    168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378页。
    169 Wong P. Bernard, Chinatown, Economic Adapt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 82.
    170 “美国华裔半数集中加州及纽约”:[台]《宏观周报》,2002年1月10日。
    171 “冲进世贸大楼的华裔青年”,《美国大观》,2002年第1期,第7页。
    172 “田长霖谈美国移民”:[美]《世界日报》,1994年,11月13日。
    173 居维宁:“海外华人的种族认同”,参见陈文寿:《华侨华人新论》,华侨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174 陈依范:《美国华人史》,韩有毅、何勇、鲍川运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175 沈立新:“华侨华人社区民俗概论”,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第816页。
    176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前言》,第3页。
    177 饶志明:“美国华人社区的结构变迁”,《华侨与华人》.1989年第2期,转引自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第14页。
    178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总序》,第1页。
    179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378页。
    1.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美]陈本昌:《华人怎样向美国市场进军》,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士谷著:《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林美惠主编:《携手走过的岁月:中华民国侨务发展历程》,(台)“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华侨通讯社1990年版。
    8.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胡垣坤、曾露凌、谭雅伦合编:《美国早期漫书中的华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版。
    12.黄文湘:《欧美杰出华裔女性》,(港)上海书局1992年版。
    1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庄炎林主编:《世界华人精英传略》(美国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6.王善荣:《侨务新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黄枝连:《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8.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刘绪贻主编,刘绪贻、韩铁等著:《战后美国史(1945-2000)》,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0.黄兆群:《熔炉下的火焰——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21.麦留芳:《方言群认同》,(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5年。
    22.刘伯骥:《美国华侨史》(1848—1911),(台)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版。
    23.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1912—1961),(台)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24.刘伯骥:《美国华侨逸史》,(台)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25.[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
    26.[美]陈依范著,殷志鹏、廖慈节译:《美国华人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版。
    27.[美]宋李瑞芳著,朱永涛译:《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8.[美]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朱杰勤主编,杨国标等著:《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0.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31.吴景超著、筑生译、郁林校:《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美]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3.[美]彼得邝著:《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版。
    34.[美]陈国霖:《帮会与华人次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5.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6.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令狐萍:《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8.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0.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年)》,Royal Kingsway Inc,1992。
    41.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政司编:《侨务法规文件汇编(1955—1999)》,1999年。
    43.邓蜀生:《时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陆国俊:《美洲华侨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5.刘伯骥编著:《美国华侨教育》,(台)海外出版社,1957年初版、1959年再版。
    46.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陈匡民主编:《美洲华侨通鉴》,纽约美洲华侨文化社1950年版。
    4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49.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中华书局1984年版。
    50.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51.吴泽霖:《美国人对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2.丁世良、赵放主编,白玉新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53.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美]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5.叶春生:《广府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高伟浓、石沧金著:《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1979—2000):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58.曹云华、许梅等著:《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59.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0.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华侨革命史》(下),台湾正中书局1981年版。
    61.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孙甄陶、张希哲:《美国华侨史略与美国华侨社会之发展》,(台)正中书局1997年版。
    63.黄正铭:《中国人在英美各国的法律地位》,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64.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5.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6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8.梁启超著、黄坤评注:《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9.蒋永敬编:《中国现代史史料选辑: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
    70.《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7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72.杨建成主编:《中国国民党与华侨文献初编(1908-1945年)》,(台)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印行,1984年。
    73.严昌洪、许小青著:《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任贵祥、赵红英著:《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75.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1912—1949)》,台湾国史馆出版印行,1997年。
    76.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办、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7.曾瑞炎:《华侨与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8.彭湘福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中国致公党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专刊:华侨 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0.于仁秋:《救国自救: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简史(1933~1950’s)》(中文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版。
    81.蔡文辉:《美国社会与美国华侨》,(台)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版。
    82.陈汝舟编:《美国华侨年鉴》,中国国民外交协会驻美办事处出版,1946年。
    83.吴剑雄著:《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台)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84.谢作民等执笔:《抗战与华侨》(战时综合丛书第三辑),正中书局出版1938年版。
    85.戴超武:《美国的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7.麦子《美国华人社会大观》,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88.黄润龙编著:《海外移民和美籍华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在祖辈的家乡——美加华侨华裔青年在新会、恩平》(英汉对照)(Finding Family Roots: Youth of Chinese Descent from U. S.A. and Canada Visit Xinhui and Enping Counties),中国建设杂志出版社1983年版。
    90.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1.[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朱永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2.[美]许娘光(Francis L.K.Hsu)著、单德兴译:《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台)天南书局有限公司1997年版。
    93.[美]彼得·邝:《纽约唐人街:劳工与政治》,杨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94.李小兵:《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5.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6.陈文寿:《华侨华人新论》,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
    97.吴景超:《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筑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版。
    9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9.陈怀东:《美国华人经济现状与展望》,台湾世华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主编:《华侨论文集》(第三辑:华侨爱国主义专辑),1986年5月。
    2.朱杰勤主编:《海外华人社会科学家传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杰勤主编:《海外华人社会科学家传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周南京著:《风云变幻看世界》,(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版。
    6.周南京主编:《境外华人国籍问题讨论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
    7.吴元黎主编、广树诚译:《美国华人经济现况》,(台)正中书局1985年版。
    8.陈静瑜著:《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美国华人社会史论文集》,(台)稻乡出版社2003年版。
    10.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11.[澳]王赓武著:《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5年。
    13.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编:《华侨华人历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85年。
    14.庄国土主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下册)(Ethnic Chines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ies),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黄昆章著:《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洪丝丝等著:《辛亥革命与华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李其荣著:《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曹前:《时势与民意的产物—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律再论》,《华人》1986年第8期。
    2.曹前:《华侨历史的新起点—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律终论》,《华人》1986年第9期。
    3.[美]王灵智著,陈欣译:《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5.施雪琴:《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八桂侨刊》1998年第2期。
    6.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鞠玉华:《近代日本华侨华人的同化现象论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20卷第5期。
    8.鞠玉华:《对日本新华侨华人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9.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7卷第5期。
    10.陈志明:《涵化、族群性与华裔》,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
    11.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12.黄淑娉:《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13.黄淑娉:《珠玑巷·冈州·四邑文化》,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珠玑巷与广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刘权:《民族立场的差别对华人同化的影响》,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徐木柱:《少数民族的心理适应:以加州华人为例的人类学探讨》,“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编:《海外华人研究》第一期,1989年6月。
    16.王立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7.周聿峨:《华侨与保皇会初探》,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二集),1981年。
    18.张瑛:《孙中山和美国华侨》,载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二集)。
    19.林伟然:《“华侨”称谓研究》,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梁英明、周南京:《略论中国血统主义的历史作用》,郑民、梁初鸣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一),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21.梁英明:《海外华人参政议政问题研究》,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
    22.郭景荣:《爱国华侨在经济上对辛亥革命的支持和贡献》,洪丝丝等著:《辛亥革命与华侨》。
    23.郭景荣:《爱国华侨的反袁斗争》,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编:《华侨论文集》(第三辑),1986年。
    24.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25.邓蜀生:《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几点思考》,《世界历史》1988年第l期。
    26.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27.[美]令湖(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简史及主要有关史料评述》,《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
    28.戴超武:《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
    29.[美]吴定一:《华侨与美国中华文化中心》,吴泽主编:《华侨史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0.[美]麦礼谦著、韦忠译:《中华传统的存续[二]:二战后美国华文学校研究》,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31.黄昆章:《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支在美新移民的比较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2.张俞:《美国华裔的新兴力量——越、柬、老华裔》,张俞:《越南柬埔寨老挝华侨华人漫记》,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美]黄光荣著、程晓迪编译:《战后洛杉矶地区新移民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影 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4.黄兆群:《美国华人家庭模式的历史演变》,《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期。
    35.李其荣:《美国现代化与华人社会的调适》,《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
    36.董小川:《美国宗教民族主义的历史省察》,《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37.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38.[美]麦礼谦:《美籍华人学者麦礼谦自传》,朱杰勤主编:《海外华人社会科学家传记》。
    39.黄昆章:《台湾民进党侨务政策的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2期。
    40.廖书贤:《陈水扁政府的侨务政策(2000—2002)》,张放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3年8月。
    41.夏诚华:《美国传统侨团对台海两岸政府态度的转向》,见2003年12月在台湾召开的“时代变局与海外华人的族国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未刊论文集。
    42.杨建成:《旧金山爱国华侨黄如光的故事:一位华裔商人“族国认同”的心路历程1870—1945》,见2003年12月在台湾举办的“时代变局与海外华人的族国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未刊论文集。
    43.[美]麦礼谦:《走向多元化的当代美国华人社会:在变化中的美国华人地缘性社团系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4.[美]成露西:《美国华人历史与社会》,暨南大学华侨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10月。
    45.[美]露莎妮兰姆·麦康著、潘尔尧译:《美国华人史》,暨南大学华侨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三集),1983年3月。
    46.夏诚华:《中华民国对美国侨务工作之初探》,陈鸿瑜主编:《中华民国之侨务政策》,“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出版发行,2000年4月。
    1. Francis L. K. Hsu, 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dsworth Pub. Co., 1971.
    2. Bernard P Wong, Chinatown, Economic Adapt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2.
    3. L. Ling-chiWang. Roots and the Changing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States.See, Tu Wei-ming. Ed. 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Paul K. T. Sih and Leonard B. Allen ed., The Chinese in America, St. John's University, New York 1976.
    5.Weining C.Chang.Ethnic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见庄国土主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下册)(Ethnic Chines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ies),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9页。(中译文见,程希译:《海外华人的种族认同》,陈文寿主编:《华侨华人新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
    6.Ling-Chi Wang. Postwar Chinese Intellectual Migration to the U.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7 Nazli Kibria. Intermarriage and Ethnic Identity among 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s, Nijole V. Benokraitis ed. Contemporary Ethnic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s, and Dynamics, Prentice Hall Inc. 2002.
    8.Him Mark Lai.Chinese American Studies:A Historical Survey,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编:《海外华人研究》第一期,1989年。
    9. Evelyn Nakano Glenn with Stacey G. H. Yap. ChineseAmerican Families, Timothy P. Fong and Larry H. Shinagawa. Eds. Asian American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Prentice Hall, 2000.
    10. 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Jennifer W.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 Changing Identit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 Wang Gungwu. Migration and New National Identities, See Elizabeth Sinn. Ed.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 C. Cindy Fan. Chinese Americans: Im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ocial Geography, Laurence J. C. Ma and Gardyn Cartier. Eds. The Chinese Diaspora: Space, Place, Mobility, and Identit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
    13. Shehong Chen. Being Chinese,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14. Yen Ching-hwwang.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1911 Revolution, Sing Chopmen Enterprises Press, 1978.
    15. Timothy P. Fong. The First Suburban Chinatown: The Remaking of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6. Luciano Mangiafico. ContemporaryAmerican Immigrants: Patterns of Filipino, Korean and Chinese Settl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raeger Publishers Press, 1988.
    17. Rose Hum Lee.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18. Betty Lee Sung. Mountain of Gold: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1967.
    19. Roger Daniels. Asian America: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5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8, P. 83.
    20. Bernard P. Wong. Chinatown: Economic Adapt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The Dryden Press, 1983.
    21.Shih-shan Henry Tsai.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8—1911,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Fayetteville, 1983.
    22. Andrea Louie. Chineseness across Borders: Renegotiating Chinese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2004.
    23.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The Postwar Transform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ollected Papers of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中英文论文),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1.(香港)《星岛日报》
    2.(北美)《世界日报》
    3.(美)(天下月刊》(英文)
    4.(美)《美国人类学者》(英文)
    5.(美)《先锋报》
    6.(美)《救国时报》
    7.(美)《衣联五周年特刊》
    8.(美)《时代报》
    9,(美)《华盛顿邮报》
    10.(美)《洛杉矶时报》
    11.(美)《民报》
    12.(美)《中报》
    13.(台湾)(南北极月刊》
    14.(香港)《华人月刊》
    15.(新加坡)(联合早报》
    16.《羊城晚报》(海外版)
    17.(美)《侨报))
    18.《福建侨报》
    19.(美)《侨报》
    20.《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
    2.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 http://hqhr.jnu.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