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赋论流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赋,作为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独特文体,起源于战国,繁盛于两汉。其后历代承衍,六朝的骈体赋,唐代的律体赋,宋代的文体赋,构成辞赋文体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唐、宋科举试律赋,以律是尚;元、明推尊古体,倡“尊骚重汉”之说;清代返归律体,以唐代律赋为宗,由此形成赋学史后期的 “古、律之辨”,成为赋学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清代无疑是赋史和赋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作为赋学的“中兴”时代,无论在赋的创作还是理论批评上都取得十分突出的成就。从赋学理论的层面而言,随着辞赋创作的繁荣和文学理论辨体意识的增强,赋与诗画境,不仅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理论发展轨迹,而且区别于诗与古文的理论话语,形成自己深具整合性的理论体系。
     以康熙朝为主的清初赋坛,一方面沿袭晚明以来以古是尚的余绪,推崇骚体赋、散体赋、文体赋和沉博巨丽的文风。楚辞的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对于应试律体千人一面的创作倾向颇为不满;另一方面,康熙、雍正时期,推行博学鸿词取士,辞赋创作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大量的论赋专文和序跋文字。赋论者迎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开始了赋学醇雅的理论转向,由前期的崇情开始了对雅丽的追求。为乾嘉时期的辞赋创作与批评奠定了基础,定下了基调。
     乾嘉时期,经学和朴学成为学术的主潮,随着学术思潮上的汉宋之争与文章骈散的正统论之争,古体赋与律体赋的创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方面因科举试赋的刺激产生了大量的馆阁赋(律体赋);另一方面因帝王倡导“以古文为时文”、反对制义之文仅为“弋取功名之具”的醇雅创作风尚,激起赋家以古赋为世用的创作热情。古体赋家“祖汉宗骚”,返归汉魏,律体赋家则以唐律为指归,建立起以意为主、以复古为取向的兼容赋艺、赋用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古律之辨与相融相合成为此时赋论的主要内容。
     以同治、光绪为主的清代后期,时局动荡,汉宋交融,骈散不分,西学引进,均不利于赋的发展,成为赋学发展史上一个较为低落的时期。道同年间,古体赋的理论没有太多的进展。重要的是律赋派开始由对唐赋的推重转向对本朝馆阁赋的颂扬,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唐代律体赋格律粗疏的不满和批评,成为此期比较重要的一个文论现象。而光绪朝,由于面对全面总结历代文学的时代要求,赋学选本和赋学理论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以古为律成为律赋家的学理选择,而古体赋派也以刘熙载《赋概》为代表,擎起“祖骚宗汉”的大旗,师法对象也由乾嘉时期的唐赋、咸同之际的本朝馆阁赋而转向汉魏六朝古体赋,与乾嘉时程廷祚《骚赋论》的尊情重古前后呼应,为清代赋学批评划上一个古雅而美满的句号。刘师培、章太炎、王闿运虽然活动于民国初年,但禀承的仍然是传统赋论的路向,作为清代后期的一节列入,也是符合赋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
     总之,本论文即采用纵横结合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从纵向梳理出清代赋学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又从横向辨析其与骚学和其它诗文理论的关系以及和清代思想文化的推衍互动。试图通过对清代赋学的宏观把握,深入考察近三百年来赋学思想的发展嬗变轨迹,并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社会心理、文人心态和文艺思潮对赋学发展的影响,同时探讨赋学与同时代其它文体的相互关系。并由此为基点,观照作为其理论背景的清代文学与文化现象,为清代整个文学理论史乃至古代文论的全面阐释提供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察点和参照系,为清代文学史、美学史、理论史、思想史乃至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富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个案。
Fu, as a kind of unique style between poem and prose, origins from Zhanguo time, booming in Han-Dynasty. The Parallel-Fu of Liuchao, the Poem-Fu of Tang Dynasty and prose-Fu of Song Dynasty, had built up the base sequence of Ci-Fu evolution. Poem-Fu was used to elect bureaucrat and endowed with superiority. Prose-Fu was thought highly duri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y Qing-Dynasty, as a result of the Poem-Fu was respected again , Tang-Fu was thought model of Fu 's writing. Then an argument between Prose-Fu with Parallel-Fu appeared and became another important clue in literature theory area.
    It is undoubtedly that Qing-Dynast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evolution of Fu-writing and Fu study. Bing a booming time of Fu study, along with the literature evolution, Fu-writing as well as Fu study all gain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Fu-writing pursed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used to be a factor of poem writing. This feature showed a deeply comprehensive style of Fu different from Poem and Prose and gave a clearly developing orbit of Fu evolution. In other words, Fu had built up its unique express style.
    By the early Qing Dynasty, Kanghsi time, Fu writing and Fu study inherited the classical style of late Ming Dynasty. Sao Fu, Prose Fu, Essay Fu were respected, the deeply consciously style were valued. As a result of regular style created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looked down on, Chu-ci study was taken seriously unprecedented and unrepeatable. Flourishing of Fu writing was caused finally. Cater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ruling class, some specialized criticism appeared by way of prelude essay at the beginning of books as well as other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is feature, Fu study began to change its direction from passion-respected to tasteful and pronounced. This change built basic color in both Fu writing and Fu study during Qianjia time.
    By QianJia time, Jingxue and Puxue was the main trend of academic. Along with the argument between Han-style with Song-style and Parallel-style with Prose-style, creation of classical Fu and rhymed Fu all acquired huge achievement. On the one hand, large quantity of rhymed Fu had been created as a result of bureaucrat selected by rhymed Fu writing. Emperor opposed this utility trend and had a high regard for classical style. His advocating caused enthusiasm of classical Fu writing finally. During this period, Han-style and Sao-style were valued, Han-Wei style was respected to be the model of Fu writing; for rhymed Fu writing, Tang-style was respecte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system distinguish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 classical taste and embracing had been built up. During this period, argument between classical Fu with rhymed Fu was mediated and became the main feature of Fu theory.
    In late Qing Dynasty, Tongzhi and Guangxu time,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became turbulence. This period was a low time in Fu history. As a result of the negative influence brought by west academic, argument between Han-style with Song-style, Parallel-style with Prose-style had been mediated further. By Daoguang and Xianfeng time, theory about classical Fu developed slowly. Theorists thought highly of Qing Fu instead of Tang Fu, they dissatisfied and criticized the coarse writing of Tang Fu. This phenomenon became the main feature of Fu theory at that time.
    By GuangXu time, study on Fu selection and Fu theory were pushed on another peak. Summary of literature was carried out completely. Theorist made a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advocated "Using classical expression as well as rhymed expression" . Liu-xizai 《Fu Gai》 stand for classical Fu style of that time. On the contrary in QianJia and XianTong time, he opposed Tang
引文
① 对于赋学的研究状况,可参看马积高先生的《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的《现代辞赋研究》一节和许结的《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的《二十世纪赋学的回顾与展望》一节。
    ② 港台地区此期的重要论文有杨胤宗的《宋玉赋考》(上、下)、田倩君的《司马相如及其赋》(上、中、下)、饶宗颐的《陆机文赋理论与音乐之关系》、李辰冬的《曹子建洛神赋的意义》;论著如张清钟的《汉赋研究》。海外赋学研究多以译介为主,重要研究成果为吴德明的《汉代的宫廷诗人司马相如》、康达维的《荀子》《扬雄》赋的研究、高佩华的《嵇康及其琴赋》等。其它参许结的《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第339-340页。
    ① 陈去病《辞赋学纲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112-113页。
    ② 陈去病《辞赋学纲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113页。
    ③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第一版,分见第125,132页。
    ④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分见第51,52页。
    ⑤ 金钜香《骈文概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1版,第131页。
    ⑥ 金钜香《骈文概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1版,第135页。
    ⑦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572页。
    ⑧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第一版,分见第112,113页。
    ⑨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53页。
    ① 许结《清赋概论》,《学术研究》1993年第3期,《论清代的赋学批评》,《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论赋的学术化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汤稼堂<律赋衡裁>与清代律赋学考述》,《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俞士玲《论清代科举中辞赋的地位与作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詹杭伦《清代赋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清代八股文平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清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家的品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扬雄的赋论与清人的回应》《第三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林振兴《清代赋学批评初探》《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2000年第7期,《李调元雨村赋话述评》,《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2001年第7期。
    ② 当然这里的复兴当然就清代前中期而言,清代后期的赋学由于时代关系走向没落与衰亡,这在各家的赋史中均有言明,这又属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③ 参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清代赋的全面复兴与最终衰落”一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① 俞士玲《论清代辞赋的变革》,《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12页。
    ② 参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③ 许结《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年2001年版,第322页。
    ④ 李曰刚《辞赋流变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⑤ 袁济喜《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⑥ 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① 参詹杭伦《清代律赋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7页。
    ③ 参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页。
    ① 张正体、张婷婷《赋学》,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所据为复印本)。
    ② 李曰刚《辞赋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③ 参叶幼明《辞赋通论》第三章第五节有关内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④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6-257页。
    ⑤ 詹杭伦《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203页。
    ① 詹杭伦《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426页。
    ② 黄人《清文汇序》,见沈粹芳等编《清文汇》卷首,北京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① 对于赋体的滥觞与其形成过程,现在还无定论,赋的起源主要有《诗经》渊源说,《诗经》、《楚辞》渊源 说,战国诸子渊源说,纵横家言渊源说,隐语渊源说,民间艺术渊源说,多元说等;形成主要有楚辞说、荀子说、宋玉说等;对于辞赋二体的归属,有两种意见,一类是辞赋同体说,汉人的文学观念即是如此,今人亦有祖述其说者;二是辞赋异体说,《文心雕龙》即分骚、赋为二,陈去病的《辞赋学纲要》亦持这种观点,今人郭建勋也力主此说,见其所著《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先唐辞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书的有关内容。
    ① “赋体文”是题名没有赋类标识而实为赋体的文章总称,马积高先生对此有详细论述,参其所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亦可参欧天发《不以赋为题名之赋体形态举述》,台湾《嘉南学报》第二十九期,第464-480页,此文共列举了九类赋体文:劝谏微言、隐语射覆、虚拟与寓言、名物铺陈、问答与论辩、谐谑与自嘲、故事演唱、铭言与日用韵诵体、小说戏曲中描绘表态用的赋体,似有过宽之嫌。
    ① 参其所著《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中编“因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有关此一时期的赋学论文较多,主要有许结《马扬赋学思想同异论》(《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下编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继立《班固赋论研究》,(《云汉学刊》1989年第6期);侯杰锠《汉赋序文初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89年第6期);梁承德《两汉赋论思想》(《中国文化月刊》1988年第1期);郑良树《司马迁的赋学》(《新亚学术集刊》1983年):马予静《“班马”的辞赋观与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等。
    ③ 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编《文学总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④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篇《两汉文学批评史》第三章《对于辞赋及辞赋作家的评论》,上海书店,第102页。
    ①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73页。
    ② 班固《汉书·王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6—1997页。
    ③ 班固《汉书·扬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5—2556页。
    ④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6页。
    ⑤ 扬雄《法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6册,第280-281页。
    ① 刘熙载《艺概·赋概》,《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② 班固《汉书》卷一百,“叙传”卷七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5页。
    ③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0页。
    ④ 刘歆撰,葛洪辑《西京杂记》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第9页。
    ① 关于此时期的赋学理论,主要有冷卫国的《汉魏六朝赋学批评史》(山东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程章灿的《魏晋南北朝赋史》第五章第一节“理论批评双峰并峙”及第七章的第二、三节“南朝赋论”(上、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翠瑛的《六朝赋论之创作理论与审美理论》,台湾万卷楼2002年版等。
    ② 当然,此时也不乏文学社会功用论的理论言说,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即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即强调了文学的立身处世等社会政治作用,刘勰《文心雕龙》的儒家倾向也明显地表现相类似的理论诉求,但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毕竟已经开始了由文学功用论向文学体征、风格的趋向转移。
    ① 对“浏亮”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如王运熙、顾易生所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言为“体貌”,以“绘形绘声为主”,张少康《<文赋>集释》引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引张凤翼说:浏亮,爽朗也。参其《<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页。
    ① 葛洪《抱朴子·钧世》,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2001年新版,第206-207页。
    ② 萧绎《金楼子·立言》,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2001年新版,第340页。
    ③ 颜子推《颜氏家训·文章篇》,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2001年新版,第352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4页。
    ⑤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6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6页。
    ② 挚虞《文章流别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新版,第190页。
    ③ 此时期的赋学理论,可参看韩晖的《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以宪《唐宋赋学批评述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周安邦《白居易的赋论与赋作初探》(第六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论文,2004年10月)等。
    ④ 按照西方形式主义的观点,形式问题主要是文本本身的语法、句法等方面,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文体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古人讲求体用不二,体即为用,文章的形式是和其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思方式、哲学观照等方面息息相关的。
    ⑤ 参看邝健行《诗赋与律调》(中华书局1994年版),游适宏《由拒唐到学唐—元明清赋论趋向之考察》,简宗梧《唐律赋典律因子之考察》等的有关内容。
    ① 参其《唐律赋典律之研究》,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6期,《律赋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2000年11月。另简先生有“赋体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之课题研究,精选历代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堪称典律之作品,考察其变与其所不变,以寻求其阶段性的共同特质。有如遗传研究,解析其基因密码,探究历来称之为赋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俾使赋的义界更为明确。凡八十四篇:然后逐篇就赋体可能的十五项特质逐一考察研究,圈记分析。所选篇章虽然排除《楚辞章句》所选之楚辞,但不以赋命名者为限,所以旁及历来赋体杂文,盖由此可见赋体之流衍。
    ② 刘煦等《旧唐书·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82页。
    ③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69页。
    ④ 李调元《赋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①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引《全唐文》,董诰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6页。
    ② 令狐德棻《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44页。
    ③ 魏征等撰《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④ 刘知己《史通·载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5册,卷五,第37页。
    ⑤ 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4册,《唐文粹》卷八四,第275页。
    ⑥ 李白《大猎赋序》,王琦注《李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7—59页。
    ① 杜枚《上知己文章启》,《全唐文》卷75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801页。
    ② 皮日休《皮子文薮序》,《全唐文》卷796,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352页。
    ③ 这种说法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有所涉及,其曰:“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正宗、薄进士为浮冶者,大抵出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贞元以后,宰相多以翰林学士为之,而翰林学士复出自进士词科之高选,山东旧族欲致身通显,自宜赴趋进士之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858页
    ⑤ 沈作喆《寓简》卷五引,丛成集成初编本,第296册,第34页。
    ⑥ 许结先生言唐代科举试赋超始形成经义派与诗赋派的论争,后中唐贞元以后,经义、诗赋之争又衍化为 古体、律体两派理论的对垒与交互,并以律体派的元稹、白居易与古体派的韩愈、柳宗元例举说明,并对中唐以后古律之辨所呈现出的交叉而呈现出的各自的形态新交作出诠释,所言甚详、甚确。其实这里面无不渗透对科举试律的思考与较争,只不过采取的形式不是那样直接罢了。考察此中的试赋论争,自是有其意义。
    ① 卢贾《请仿古举士奏》,《全唐文》卷43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18页。
    ② 刘峣《取士先德行后才艺疏》,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331,第3357页。
    ③ 北宋进士考试大体经历了神宗前以诗赋为主,神宗熙宁间采纳王安石的建议罢诗赋、试经义策论,哲宗元祐间废新法,分经义、诗赋两科,绍圣年间罢诗赋四个阶段,后南宋高宗时期经义、诗赋二科又曾数度分合,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从礼部侍郎金安节之义,复立经义、诗赋为两科,成为定制。参看脱脱《宋史》卷155《选举一》。
    ④ 脱脱《宋史》《隐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36页。
    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三,中华书局庚申条,1990年版,第1169页。
    ⑥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四》,卷三十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290页。
    ⑦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五五,第3617页。
    ① 王安石《取材》,《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九,四部丛刊本。
    ② 王安石《乞改科条制箚子》,《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二,四部丛刊本。
    ③ 《起请科场箚子》云:“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已者取,异己则黜;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入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见《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五二。
    ④ 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28,四部丛刊本。
    ⑤ 司马光《起请科场札》,《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2,四部丛刊本。
    ⑥ 朱熹《学举贡举私议》,《朱熹集》第6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4—3636页。
    ⑦ 唐代停试诗赋情况可参看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建中二年条”,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 当然,苏轼亦主以实学取士的看法,如《议学校贡举状》云:“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自唐迄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参《苏轼文集》,孔凡礼校点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3页。
    ② 苏轼《谢王内翰启》,参《苏轼文集》,孔凡礼校点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38页。
    ③ 苏轼《谢王内翰启》,第1338页。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859页。
    ⑤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302页。
    ⑥ 引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5卷,第3617页。
    ⑦ 元明时期的赋学理论,可参看许结《明代“唐无赋”说与赋学复古》、康金声《元赋祖骚宗汉论》(《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游适宏《祝尧<古赋辨体>研究》等文。
    ① 如苏天爵《节轩张先生(延)墓志碣》曰:“我国家抚有中夏,乃用金、宋贡举旧制试士,中选者复其家。先生两试于乡,初以明经擢前列,又以诗赋冠多士,而声闻日彰彰矣。”又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记刘辰翁制赋题曰:“蒙古之及江西省,每下学,则令士人坐讲而立听,又出钞泉酒米,命士人群赋,请刘会孟命题,出《周南赋》韵脚云:言化之北而南也,《闻韶赋》韵云:不园为乐于斯,一时以为切当。此外,据《庙学典礼》卷五载,在大学生员课试中,有“赋破一韵”的阶段考察,应该作为元代初期地方考试沿用律赋的佐证。以上资料引游适宏《由拒唐到学唐——元明清赋论趋向之考察》,第65-66页。
    ② 宋濂《元史·赵良弼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46页。
    ③ 姚燧《佥枢密院事董公神道碑》,文渊阁四库全书全书本,第1367册《元文类》卷六一,第806页。
    ④ 吴讷《文章辨体》卷二《古赋》“元代”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⑤ 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唐体》,文渊阁四库全书全书本,第1366册,第801页。
    ⑥ 祝尧《古赋辨体》卷八《宋体》,第818页。
    ⑦ 祝尧《古赋辨体》卷三《两汉体》,第746—747页。
    ⑧ 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唐体》,第802页。
    ⑨ 祝尧《古赋辨体》卷三《两汉体》,第746页。
    ⑩ 可参叶幼明《辞赋通论》第五章《历代辞赋研究概述》第三节“元明的辞赋研究”一节的有关划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① 袁黄《增订群书备考》,明崇祯五年(1632)刊本,卷一。
    ② 桑悦《思玄集》卷五,《四库存目丛书》第39册,第46页。
    ③ 桑悦《思玄集》卷九。
    ④ 参看许结《明人“唐无赋”说与赋学复古》,《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上编“本体论”第八节的有关内容。
    ⑤ 李梦阳《潜虬山人记》,《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62册卷四十八,第446页。
    ① 王世贞对庾信的赋提出批评,言其“事实严重,而寡深至。所赋《枯树》、《哀江南》,仅如郗方回奴,小有意耳,不知何以贵重若是”,于赋的用典过多,缺乏情感的创作风气不以为然。
    ② 当然我们这里还不能说明代出现了与古体派相抗衡的律体派理论,在整个明代赋学的复古思潮中,并没有出现与其相对抗的律体派,只是在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些文学流派,一则不满于笼罩文坛的复古倾向,一则出于对时文的推重转而表现出对唐宋律赋的容忍与接纳,这只是一种理论倾向而已,并不是严整意义上的律体派,和唐宋的古律之间的争辩在程度和意识上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① 许结在言及元明两代赋学复古之异同时,分明代对抗古体派的理论流派为二:一为唐宋派,一为公安派,可参看。《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袁宏道《与江进之》,《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新1版,第210页。
    ① 此处借用法国当代思想家布尔迪厄“场”的概念,在分析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时,布氏把社会实践看成是在特定场的特别逻辑之中实现的东西,这样,场的概念的引入就为他的“关系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此处借指清代思想文化各个层面交汇而成的一种学术背景与对赋学发展的潜在影响。参《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言谈录》,(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 唐代赋格主要有:张仲素《赋枢》三卷、范传正《赋诀》一卷、浩虚舟的《赋门》一卷、白行简《赋要》一卷、纥干俞《赋格》一卷、和凝《赋格》一卷。皆佚,惟存唐抄本《赋谱》一卷,由日本回传入中国。参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自序”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 《梁启超学术论丛》第一册,第602页,引林保淳《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明末清初经世文论研究》,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注22。
    ① 叶幼明在《辞赋通论》“清代赋话兴盛的原因”一节中把清代赋学归因于时代动因、文学观念的演进、文学流派的斗争及朴学的兴盛等四个方面,可参看。
    ② 此节主要参考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的有关内容。詹杭伦先生在《清代赋论研究》第六章《清代律赋对科举考试的黏附与偏离》中亦有详细阐释(唯部分内容有误),兹据以综述并以新材料稍作补充。亦可参见俞士玲《论清代科举与辞赋》一文,《第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65—683页。
    ③ 赋的分类不外依其时代、文人、体类三种(依邝健行说),其中体类意识最为能反映赋的内在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从语言形式看,赋大约有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律体赋、文体赋等;从结构形式看,又有大赋与小赋之别,二者创作形态有较大差异。大赋多为“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小赋则重“奇巧之机要”,体物写志。
    ④ 见雷琳、张杏滨注《赋钞笺略》卷首,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⑤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六《选举一·序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99页。
    ⑥ 《清会典事例》影印第4册,卷三三一,《礼部·贡举·命题规制》,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24页。
    ⑦ 《清会典事例》影印第4册,卷三三一,《礼部·贡举·命题规制》,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25页。
    ⑧ 《历朝赋格》曹三才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 余丙照《增注赋学指南》,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刻本。
    ② 顾南雅《律赋必以集》序,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③ 黎荣桂《律赋评笺》序,光绪八年(1882)刻本。
    ④ 叶祺昌《详注赋学正鹄》四集,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⑤ 陶福履《常谈》,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辑,第0897册。
    ⑥ 鸿宝斋主人《赋海大观》序,光绪十四年(1888)鸿宝斋刻本。
    ⑦ 陈宗石《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0281册。
    ⑧ 据杨绍旦《清代考选制度》考证,清代的召试康熙帝举行过两次,乾隆皇帝举行过十三次,分别为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巡幸江浙;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巡幸江浙;乾隆三十六年、四十年、五十五年巡幸山东:乾隆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五十三年、五十九年巡幸天津。
    ⑨ 引邸永君著《清代翰林院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1页。
    ⑩ 叶方宣、程奂若辑《本朝馆阁赋》,乾隆甲申困学斋藏版。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 参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页92-99;亦可参看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有关内容。
    ③ 徐复观先生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曾将“体”的含义标示为人之情感发见于文的产物,其云:“文体由人的情性所出,文体是人的情性的表现,在西方要到十八世纪的七十年代,才由法国的彪封说了出来。中国到了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都发现了‘万化根源只在心’(借用王阳明诗),所以文与人的心的不可分的关系,便较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提了出来。”“禀赋不同,塑造不同,即成为创作主体的心的情性自身的多样性。由创作主体的多样性,便发而为多彩多姿的文体。彦和由此说‘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类似的说法甚多,见其《<文心雕龙>浅论之四——文体的构成与实现》,引《徐复观文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页446、447。
    ④ 引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页。
    ① “尊体”与“辨体”自是两个概念,两者有同趋性,即在尊体意识强烈的时代,文体的辨析亦趋于科学化,但两者也有不尽吻合之处,在清代尊体意识的氛围里,许多古文作家以赋作文的观念就是与此相背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两者复杂的内在关系。
    ②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文章辨体》条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徐珂《清稗类钞》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00页。
    ④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王运熙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⑤ 王芑孙:《读赋卮言》,光绪十一年(1885)富顺考隽堂刻本。
    ⑥ 王芑孙:《读赋卮言》,见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页。
    ⑦ 康绍庸:《七十家赋抄序》,引《历代赋论辑要》,徐光复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① 程廷焯《骚赋论》,《青溪集》卷三,引《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② 刘熙载《艺概·赋概》,《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③ 刘师培《论文杂记》,引《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④ 王芑孙《读赋卮言·审体》,见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分见第3、4页。
    ⑤ 程庭祚《骚赋论》,《青溪集》卷三,引《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470页。
    ⑥ 刘熙载《艺概·赋概》,《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22页。
    ① 叶幼明《辞赋与清代骈文的复兴》,《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版,第933页。
    ② 沈作喆《寓简》引孙何《论诗赋取士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96册,第34页。
    ③ 叶梦德《石林燕语》卷八,引自《笔记小说大观》第28编第4册,台湾新兴书局1981年版,第2000页。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382页。
    ② 刘肃《唐新语》卷九,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366页。
    ③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白居易《白孔六帖》条”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3页下。
    ① 康熙《古文渊鉴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九,《四库全书》第1298册,第188页。
    ② 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60页。
    ③ “明末清初”并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时间断限,学者们们也持不同意见,我们这里是以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十八年为界,把清初赋学分成两个发展阶段。所谓的“清初”没有特别说明外,均指清代立国二三十年间的赋学创作与批评。
    ①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0-151页。
    ② 俞王言《辞赋标义》“凡例”,浙江大学图书馆(原杭州大学图书馆)藏万历二十九年(1601)黄一桂刻本。
    ③ 李渐卿编纂《赋苑》,明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① 李鸿卿编纂《赋苑》,明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② 陈山毓编纂《赋略》,明崇祯七年(1634)陈临、陈舒、陈皋、陈庞校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
    ③ 刘基《苏平仲文集序》,《诚意伯文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48册。
    ④ 王世贞《古四大家摘言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第175—176页。
    ①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版,第89-90页。
    ② 杨慎《升庵诗话》,引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二册,第899页。
    ③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页。
    ④ 王芑孙《读赋卮言》“导源”,见何沛雄《赋话六种》本,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页。
    ①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詹锳《义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8页。
    ③ 李贽《藏书》卷三十七《儒臣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
    ④ 刘师培《文说》“耀采篇”,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⑤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230页。
    ⑥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117页。
    ⑦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10页。
    ⑧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290页。
    ⑨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209页。
    ⑩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264页。
    ① 陈子龙《白云草自序》,《安雅堂稿》,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87册,第698页。
    ② 陈子龙《李舒章古诗序》,《安雅堂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87册,第685页。
    ③ 艾南英《与周介生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五,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④ 艾南英《答陈人中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五,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⑤ 艾南英《答陈人中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五,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①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22页。
    ② 吴伟业《古文汇钞序》,《梅村家藏集》卷三十二,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74册。
    ③ 姜宸英《王阮亭五七言诗选序》,《湛园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3册,第611页。
    ④ 姜宸英《尊闻集序》,《湛园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3册,第603页。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二《虞山诗约序》,《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23页。
    ② 王夫之《九辩序》,《楚辞通释》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252页
    ③ 毛先舒《诗辨坻》,郭绍虞、富寿荪编《清代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④ 毛奇龄《西河集》卷二十六《云间蒋曾策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第219页。
    ⑤ 吴乔《围炉诗话》,郭绍虞《清代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23页。
    ⑥ 吴景旭《历代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历代诗话》卷七《评骚》。
    ⑦ 引蒋之翘编《七十二家评楚辞》。
    ① 钱继章《楚辞笺注》后序,引李陈玉《楚辞笺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02册,第5页。
    ② 王夫之《九歌序》,《楚辞通释》,《船山遗书》1933年版。
    ③ 王夫之《抽思序》,《楚辞通释》,《船山遗书》1933年版。
    ④ 王夫之《招隐士序》,《楚辞通释》,《船山遗书》1933年版。
    ⑤ 毛奇龄《江园二子诗集题词》,《西河集》卷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第522页。
    ⑥ 王铚《四六话》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78册,第943页。
    ① 黄宗羲《今水经序》,《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② 黄宗羲《庚戌集自序》,《清代文论选》,王运熙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③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本,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9页
    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二五》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02册,第112页。
    ⑤ 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页。
    ⑥ 王夫之《文学刘君崑(名永公)映墓志铭》,《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页。
    ⑦ 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壮悔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05册,第649页。
    ⑧ 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第649—650页。
    ⑨ 潘耒《遂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7册,第470页。
    ① 周篆《草亭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6册,第475页。
    ②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十九,上海书店印行本1989年版,第1588页。
    ③ 归庄《归玄恭文续钞》,《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2页。
    ④ 归庄《书东坡先生赋后》,《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页。
    ⑤ 方以智《余小庐赋序》,《浮山文集后编》,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98册,第394页。
    ① 方以智《余小庐赋序》,第394页。
    ② 林云铭《新安赋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伍辑,第27册,第5页。
    ③ 叶高标《青岩集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伍辑,第27册,第2页。
    ④ 《江西通志》卷七十载其生平:“徐世淳,字巨源,新建人,良彦季子,幼随父任,学殖日富,年十六,补博士弟子员。时东乡艾南英以时文奔走一世,闻世溥名,与约为兄弟。”
    ⑤ 徐世溥《赋篇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139页。
    ⑥ 徐世溥《赋篇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139页。
    ⑦ 安致远《题绮树阁赋稿》,《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20页。
    ① 朱鹤龄《读文选诸赋》,《愚庵小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9册,第157页。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① 毛奇龄《苍崖诗序》,引自王运熙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②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页151。当然这种对康熙、雍正朝的赋风评定也并不能涵盖此期所有的辞赋创作现象。在这一时期,除了一些典重雅则的辞赋创作之外,仍有一些失志文人的骚情怨悱之作,亦有一些避于世外的游戏之笔,但均不能构成此期创作的主流,故我们这里略而不赘述。
    ③ 纪昀等撰《四库提要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9页。
    ① 陈维崧《词选序》,《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81册。
    ② 毛先舒《陈迦陵俪体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81册。
    ③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集叙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④ 毛际可《陈其年文集序》,《安序堂文钞》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9册,第548—549页。
    ① 尤侗《牧靡集序》,《西堂杂组二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06册,第316页。
    ②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皇清文颖》提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③ 《钦定科场条例》第473册第1225页,文海出版社。
    ④ 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⑥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第432页。
    ⑦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第432页。
    ①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第431页—432页
    ②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第432页
    ③ 纳兰性德《赋论》,《清代文论选》,第432页
    ④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之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康熙癸未刻本,第319页。
    ⑤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0页。
    ⑥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6页。
    ⑦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2页。
    ⑧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6页。
    ⑨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8页。
    ①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8页。
    ②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9页。
    ③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31—332页。
    ④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32页。
    ⑤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34页。
    ⑥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35页。
    ⑦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2页。
    ① 何焯《义门读书记》第四十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7-858页。
    ② 何焯《义门读书记》第四十五卷,第874页。
    ③ 何焯《义门读书记》第四十五卷,第868页。
    ④ 毛奇龄《田子相诗赋合集序》,《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卷三十九,第328—329页。
    ⑤ 毛奇龄《丁茜园赋集序》,《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卷第五十五,第482页。
    ① 毛奇龄《丁茜园赋集序》,第482页。
    ② 毛奇龄《来木庵诗赋集序》,《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第五十六卷,第491页。
    ③ 毛奇龄《丁茜园赋集序》,《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0册,第五十五卷,第481—483页。
    ④ 赵执信《题幼子庆赋稿》,《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521页。
    ⑤ 赵执信《题幼子庆赋稿》,第521页。
    ⑥ 赵执信《题幼子庆赋稿》,第521页。
    ⑦ 赵执信《送晋二生归应乡试序》,《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405页。
    ⑧ 赵执信《题幼子庆稿》,第522页。
    ⑨ 赵执信《题幼子庆稿》,第521页。
    ① 王之绩《铁立文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14册,第321页。
    ② 韩菼《题周果庵旅赋后》,《有怀堂文稿》,《四库存目丛书》第245册,第608-609页。
    ③ 虽然清初以尊经致用与根柢经史为学术祈向,但也出现了探讨诗艺的倾向。如当时大量诗话的产生即为明证。如王士禛的《律诗定体》、《古诗平仄论》,李郁文的《律诗四辨》,赵执信的《声调谱》等。
    ①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之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康熙癸未刻本,第321页。
    ②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3页。
    ③ 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九,第325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二十一年八月初八日,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 清代实录馆选编《清实录·圣祖实录》第5册卷113,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乙卯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0页—171页。
    ③ 康熙《康熙御制文集·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7册,第620页。
    ④ 清代实录馆选编《清实录·圣祖实录》第6册卷258,康熙五十三年四月乙亥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2页。
    ⑤ 昭槤:《啸亭杂录》卷一,“重经学”条,引自《笔记小说大观》第27编,第7册,台湾新兴书局版1981年版,第8页。
    ⑥ 康熙《古文渊鉴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第188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二年三月初四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⑧ 康熙《渊鉴类函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9册,第166—167页。
    ⑨ 清代实录馆选编《清实录·圣祖实录》第6册卷208,康熙四十一年己未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页。
    ⑩ 康熙《御定全唐诗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9册卷二十,第163页。
    11 全祖望《翰林院编修湛园姜先生墓表》,黄云眉选注《鲒埼亭文集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73页。
    ① 康熙《御选唐诗序》,《康熙御制文集》,第538页。
    ② 康熙《咏物诗选序》,《康熙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9册卷二十二,第172页。
    ③ 康熙《历代诗余序》,《康熙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9册卷二十二,第173页。
    ④ 康熙《古文渊鉴序》,《康熙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8册卷十九,第188页。
    ⑤ 康熙《古文渊鉴序》,《康熙御制文集》,第188页。
    ⑥ 康熙《古文渊鉴序》,《康熙御制文集》,第188—189页。
    ① 康熙《历代赋汇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据康熙四十五年刻本影印,第1—6页。
    ② 康熙《历代赋汇序》,第6—14页。
    ① 康熙《历代赋汇序》,第15—16页。
    ② 沈德潜《赋钞笺略》序,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十六年三月十四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7页。
    ④ 陈元龙《御定历代赋汇告成进呈表》,《历代赋汇》卷首,北京图书馆1999年影印本,第24—25页。
    ① 陈元龙《御定历代赋汇告成进呈表》,《历代赋汇》卷首,北京图书馆1999年影印本,第23—24页。
    ② 有关选本批评的溯源、形式与历史发展等问题,可参看《中国古代选本批评研究》一书的有关章节,邹云湖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钱陆灿《文苑英华律赋选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吹藜阁原刻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钱陆灿《文苑英华律赋选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吹藜阁原刻本。
    ③ 孙濩孙《华国编赋选序》,雍正十一年(1733)高邮孙氏刻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孙濩孙《华国编赋选》“凡例”,雍正十一年(1733)高邮孙氏刻本。
    ⑤ 孙濩孙《华国编赋选》“凡例”,雍正十一年(1733)高邮孙氏刻本。
    ① 曹三才《历朝赋格序》,《历朝赋格》卷首,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99册,第271—272页。
    ② 王修玉《历代赋楷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鉴楼原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③ 王修玉《历代赋楷序》。
    ④ 王修玉《历代赋楷序》。
    ⑤ 顾豹文《历朝赋楷序》。
    ① 王修玉《历代赋楷》凡例。
    ② 王修玉《历代赋楷》凡例。
    ③ 王修玉《历代赋楷》凡例。
    ④ 王修玉《历代赋楷》凡例。
    ⑤ 王修玉《历代赋楷》凡例。
    ⑥ 赵维烈《历代赋钞》凡例,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
    ⑦ 赵维烈《历代赋钞》序,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⑧ 赵维烈《历代赋钞》序,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① 徐世昌《清儒学案》《献县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② 方东树《汉学商兑·序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51册,第537页。
    ③ 李兆洛《答高雨农书》,《养一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95册,第123页。
    ④ 李兆洛《答庄卿珊》,《养一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95册,第119页。
    ① 包世臣《与杨季论文书》,引《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上海书店1994年,第383—384页。
    ① 乾、嘉时期赋风的流变情况,诸作言之甚详,如郭维森、许结的《中国辞赋发展史》、马积高的《赋史》等均有专章阐释。而俞士玲的《论清代辞赋的变革》则从三个方面谈到清代辞赋的新变特征,其所涵指的范围是指康熙以来,而主要集中于乾、嘉、道时期,其论曰:“清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变革:一是在辞赋史内部,兼容历代赋艺,提倡以古赋为律赋;二是在辞赋史与学术史结合的层面,辞赋面向学术,以清代学术入赋,使辞赋具有现实性;三是在辞赋史与文学史关系的层面,提倡以秦汉之文、韩柳之骨为赋,清代的古文也使清赋具有新特色。”(《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亦可参看其《论清代科举中辞赋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一文的有关阐释,这里我们不再重复,而仅对辞赋创作中“赋颂一体”现象作些粗浅的探讨,因为此类赋和此种现象可以说最能代表当时的时代特色,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及辨析其与其它赋作、赋论的关系此期赋论至为重要的内容。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 “赋颂一体”的创作现象在前代亦有,清代康熙年间由于政治文化的大一统,这一现象逐渐表现得突出和明显,也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一个重要的辞赋创作现象。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来集中讨论,以说明赋之创作与政治兴衰之关联以及对辞赋观念的重要影响。
    ④ 参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叶著从赋与颂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产生时间、表演方式的不同四个方面说明赋、颂异体,并对赋颂并称的原因作出内容与字源学上的阐释。
    ⑤ 班固《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29页。
    ⑥ 程千帆《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见《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49-250页。
    ⑦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56、3063页。
    ① 萧统《文选》,李善注本卷第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班固《两都赋序》,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③ 关于赋颂并称的原因,黄侃先生是从字源学上来加以说明的:颂本兼诵、容二义,汉人谓赋为不歌而诵,而诵为颂之本义,因此汉人把赋也叫做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颂赞注》引。
    ④ 挚虞《文章流别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⑤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
    ⑥ 六臣注《文选》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30册。
    ⑦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本《李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1-63页。
    ⑧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本《李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① 何焯《文选评》,《义门读书记》,崔高维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7-868页。
    ② 张惠言《七十家赋抄》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③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2页。
    ④ 其实不只“赋颂”有连类并称的现象,此外诸如颂、赞体,刘勰曰:“赞之为体,促而不旷,结言于四字之句,盤桓乎数韵之辞,其颂家之细条乎?”是则颂、赞亦可为一体,这在《文体明辨》与《文章辨体》等诸文论中均有类似的看法,可参看。
    ⑤ 对于赋颂并称的文学现象,诸家多有言之者,如叶幼明的《辞赋通论》、马积高的《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等即是如此(本文对其有所参考)。王德华的《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对东汉前期的赋、颂一体论作了详细阐释(《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第4—13页),郭维森、许结的《中国辞赋发展史》对清代的赋、颂一体略有涉及,惜其没有展开。
    ⑥ 葛洪《西京杂记》卷四。
    ⑦ 至于六朝至唐代的同名共作现象,可参谭家健的《六朝唐宋同题咏物赋蠡测》,《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9—54页;马予静的《论魏晋南北朝的同题共作赋》,《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6—59页的相关内容。
    ① 纪昀《蒋东桥兵部五十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82页。
    ② 纪昀《祝麓茂典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34页。
    ③ 沈德潜《国朝赋楷序》,乾隆聚锦堂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纪昀《祝釐茂典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27页。
    ② 纪昀《祝釐茂典记》,第331页。
    ③ 朱一飞《赋谱》,《律赋拣金录》卷首,乾隆五十三年(1714)博古堂刻本。
    ④ 沈德潜《国朝赋楷》,乾隆聚锦堂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⑤ 《诗含神雾》,《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77327页。
    ⑥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56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第158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第157页。
    ③ 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 段玉裁《潜研堂文集》序,《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版,第1页。
    ① 尹赛夫等编著《中国历代赋选》序,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
    ②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志第二十九《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91页。
    ③ 王钟翰《清史杂考》,引果鸿绪著《北京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④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卷八,高凉耆旧遗书本。
    ⑤ 引沈松勤《北宋党争与文学》语(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此虽是针对宋代士大夫而言,但适用于整个中国古代士人的心理特征:亦可参看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的有关论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① 分参《范文正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09册卷四,第789页;孙梅《四六丛话》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 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6页。对其赋作内体内容的分析,可参看其具体论述。
    ① 王凯符《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②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六《选举一·序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99页。
    ③ 纪昀《甲辰会试录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35—336页。
    ① 当然唐宋派以前后七子为主的复古派,一方面批判时文,一方面开始有意地以古文为时文,如吴国伦、李维桢等曾明白地提出过类似的见解。关于唐宋派以古文为时文说的具体内容,可参看邝健行的《明代唐宋派古文四大家“以古文为时文说”》一文的阐释,中华书局民1994年版,第179—193页。
    ② 艾南英《天傭子集》,道光年间刊本。
    ③ 戴名世《甲戌房书序》,《戴名世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页。
    ④ 鲍桂星《赋则》凡例,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本。
    ⑤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4页。
    ① 注:上引俞士玲《论清代辞赋的变革》,《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17页。
    ② 陆棻《历朝赋格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③ 鲍桂星《赋则序》,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④ 鲍桂星《赋则》凡例,康熙二十五(1686)年刻本。
    ⑤ 赵楫、赵霖《律赋新编笺注》,道光九年(1829)刊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⑥ 王芑孙《读赋卮言》,光绪十一年(1885)富顺考隽堂刻本。
    ① 邱士超《唐人赋钞》,同治甲戌重刊本,木樨香山馆藏版,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张月槎《得月楼赋钞》,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③ 李调元《赋话》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徐斗光《赋学仙丹》,道光四年(1824)枊深处草堂家塾刻本。
    ⑤ 李贽《儒家传》,《藏书》卷三七,张建业编《李贽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
    ⑥ 康熙《历代赋汇序》,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本,第页。
    ① 《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十六年三月十一日谕,第二册,第522页。
    ② 张廷玉《丁巳馆课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62册,第392页。
    ③ 张廷玉《丁巳馆课序》,第392页。
    ④ 张廷玉《同馆课艺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62册,第392页。
    ⑤ 张廷玉《同馆课艺序》,第392页。
    ① 张廷玉《同馆课艺序》,第392—393页。
    ② 李元度《纪文达公事略》。
    ③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页。
    ①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赋汇》条“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6—1727页。
    ②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离骚经注》条“提要”,第1270页。
    ③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庄屈合诂》条“提要”,第1139页。
    ④ 左思《三都赋序》,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⑤ 皇甫谧《左思三都赋序》,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⑥ 王鸣盛《金轩来<豳风月令诗>序》《西庄居士始存稿》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4册,第332页。
    ⑦ 纪昀等撰《楚辞类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页。
    ①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楚辞集注》条提要,第1268页。
    ②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楚辞听直》条提要,第1270页。
    ③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庄屈合诂》条提要,第1139页。
    ④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楚范》条提要,第1802—1803页。
    ⑤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离骚解》条提要,第1270—1271页。
    ⑥ 纪昀等撰《楚辞类总目》提要,第1267页。
    ① 关于别集的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起于东汉,《隋书·经籍志四》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多,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章学诚均沿承其说。当然,对此亦有持异议者,如姚振孙《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谨按《四库提要》言:‘刘向裒《楚辞》,为总集之祖。’而不言别集始于何人。以余考志,亦始于刘中垒也。中垒《诗赋略》五篇,皆诸家赋集、诗歌集,固别集之权舆。”后刘师培《论文杂记》也认为:“自吾观之,宾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也,余则皆为分集。”其实,文集之名,昉于晋代。直到南齐张融的《玉海集》才是真正有名有实的别集。
    ② 刘冠明《别集考源》,网址:www.pdffactory.com
    ③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奇门遁甲赋》条提要,第944页下。
    ④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历朝赋格》条提要,第1771页中。
    ①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朝鲜赋》条提要,第632页上。
    ②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画山水赋》条提要,第955页上。
    ③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会稽三赋》条提要,第0624页下。
    ④ 如其论《大全赋会》所收诸作为“苟合程序而己,其浮泛庸浅,千手一律,固亦不足怪矣”。
    ⑤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事类赋》条提要,第1144页下。
    ⑥ 李濂《刻事类赋序》,《明文海》卷二百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5册。
    ⑦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丽则遗音》条提要,第1462页下。
    ① 汉代辞赋虽然为一代之盛,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辞赋大家,然由于文集罕观,《总目》言之者无多,仅有扬雄、蔡邕、孔融等人,且多无论赋内容。故我们这里略而不论。
    ②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庾开府集笺注》条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75—1276页。
    ③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徐孝穆集笺注》条提要,第1276页。
    ④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文恭集》条提要,第1310页。
    ⑤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宋文纪》条提要,第1721页。
    ⑥ 此种态度在《总目》评强至《祠部集》中也有明显体现:“初为乡试举首,赋出,四方皆传诵之。既得第,耻以赋见称。乃专力六经,发为文章,有誉其赋者,辄颈涨面赤,恶其薄已。是其屏斥时好,力追古人,实有毅然以著作自命者。宜其根柢之深厚若此也。”
    ①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乖崖集》条提要,第1306页。
    ②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陈检讨四六》条提要,第1524页。
    ③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皇清文颖》条提要,第1728页。
    ①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纪昀《丙辰会试录》序,《纪文达公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36—337页。
    ③ 此处参黄霖《文心雕龙汇评》卷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略(代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① 纪昀《辨骚》眉批,引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 纪昀《诠赋》眉批,第36页。
    ③ 纪昀《辨骚》眉批,第24页。
    ④ 纪昀《诠赋》眉批,第35页。
    ⑤ 纪昀《丽词》眉批,第118页。
    ⑥ 纪昀《声律》眉批,第113页。
    ⑦ 纪昀《杂文》眉批,第54页。
    ⑧ 纪昀《谐隐》眉批,第56页。
    ① 纪昀《清艳堂赋序》,《纪文达公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70—371页。
    ② 纪昀《诠赋》眉批,第37页。
    ① 戴名世《成周卜诗序》,《戴名世集》卷二,王树民编校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① 方苞《答申谦居书》,《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165页。
    ② 《方苞集》附录《年谱》引门人沈廷芳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90页。
    ③ 方苞《书柳文后》,第112页。
    ④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吴可校点本《郑板桥文集》,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18页。
    ⑤ 姚鼐《海愚诗钞序》,《惜抱轩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53册,第25页。
    ① 方东树《小谟觞馆文集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第665页。
    ② 梅曾亮《马韦伯骈体文序》,《柏枧山房全集·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3册,第650页。
    ③ 梅曾亮《马韦伯骈体文后》,第650页。
    ④ 梅曾亮《管异之文集书后》,第650页。
    ⑤ 梅曾亮《复陈伯游书》,第611页。
    ⑥ 梅曾亮《陆立夫赋存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14册,第7页。
    ① 包世臣《复李迈堂书》。
    ② 包世臣《齐物论斋文集序》。
    ③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论文书》,引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第26—27页。
    ④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09册,第318页。
    ①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② 刘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孟涂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351页。
    ③ 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孟涂骈体文》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425—426页。
    ④ 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孟涂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351页。
    ① 刘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第350页。
    ② 纪昀《丙辰会试录序》,《纪文达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5册,第337页。
    ③ 参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的相关内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④ 王昶《蒲鹤山房诗话》七九,《浦鹤山房诗话新编》第52页,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⑤ 汪中《冯廷丞碑铭》,《述学·外编》。
    ⑥ 沈钦韩《赠殳三庆序》,《幼学堂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99册,第213页。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皇清文颖》提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③ 段玉裁《戴东原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4册,第423页。
    ④ 钱大昕《味经窝类稿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焦循《与王钦莱论文书》,《雕菰集》卷一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59页。
    ⑥ 杭世骏《小仓山房文集序》,《小仓山房文集》,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二),第5页。
    ① 阮亨《律赋经畬集》序,清道光19年(1839)扬州二酉堂藏板。
    ② 阮亨《律赋经畬集》“凡例”,清道光19年(1839)扬州二酉堂藏板。
    ③ 江标《沅湘通艺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曹虹《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第114—115页。
    ② 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揅经室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09页。
    ③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11册,第3页。
    ④ 张舜徽《朴学斋文录》,《清代文人别集序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① 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揅经室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10页。
    ② 凌廷堪《孔检讨诔并序》,《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2页。
    ③ 凌廷堪《书唐文粹后》,第290页。
    ④ 李兆洛《答汤子垕》,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第126—127页
    ① 孔广森语,引梁章钜《退庵随笔·学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97册,第419页。
    ② 陈寿祺《答高雨农舍人书》,《左海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83页。
    ③ 当然,也有明辨两者之间的分别的。如曾燠所辑的《国朝骈体正宗》、张鸣珂所加辑的《骈体正宗续编》都不收骈赋、律赋。刘衍文的《雕虫诗话》云:“小赋为诗情画意之赋,为侧重心理描写与感受之赋,是赋的抒情化。与古赋较,则变古奥为清俊,且更清倩自如。古体混杂而欠浑成,俳赋则使之格律化,而其体有于文(骈文)与笔(散体)及诗。其与骈文之分,在于俳赋有韵而骈文不用韵;其与散文之分,在于两两相对;与诗之分,在于渐不用五字句及七字句,偶有之,唯虚字以连缀耳。且其用语也,多用并列、对照、映衬、喻意等对仗以集中体物,故总体而论,多整齐划一。顾其格虽纯,时亦拘泥而拙,于是律赋代而兴矣焉。”(卷二)参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第473页。
    ④ 吴鼒《问字堂外集题词》,《八家四六文钞》卷首,嘉庆三年(1798)刻本。
    ⑤ 王念孙《述学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65册,第385页。
    ① 章学诚《汉志·诗赋》第十五,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4页。
    ② 章学诚《诗教》(上),第61—62页。
    ③ 章学诚《汉志·诗赋略》第十五,第1065页。
    ① 参许结《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论赋的学术化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的有关内容,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3—220页。
    ② 章学诚《言公》下篇末自注,第198页。
    ③ 章学诚《诗教》下,第80页。
    ④ 章学诚《汉志诗赋略》第十五,第1065页。
    ⑤ 章学诚《诗教》下,第81页。
    ⑥ 刘文典《三余札记》黄山书社1990年版,卷三。
    ① 章学诚《诗教》(下),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辨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刘师培《左盦集·汉书艺文志书后》,《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宁武南氏1934年校印本,1997年版。
    ④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① 鲁九皋《诗学源流考》,《山木居士文集》,鲁应祥桐华书屋,清道光14年(1834)刊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吴乔《围炉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23页。
    ③ 刘天惠《文笔考》,启秀山房本《学海堂集》卷七,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沈德潜《赋钞笺略序》,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2—73页。
    ② 沈德潜《国朝赋楷序》,乾隆聚锦堂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③ 沈德潜《国朝赋楷序》。
    ④ 袁枚《寄奇方伯》,《小仓山房尺牍》卷七。
    ⑤ 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袁枚全集》第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① 袁枚《胡稚威骈体文序》,第198—199页。
    ② 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袁枚全集》卷十九,第321页
    ③ 袁枚《历代赋话序》,乾隆五十三年(1788)复小斋刊本。
    ①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80《心巢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9月版。
    ② 杨寿昌:《陈兰甫先生遗稿》,《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三期,1932年6月。
    ③ 林伯侗:《浚仪王氏困学纪闻跋》,《修本堂稿》卷三,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本。
    ④ 陈澧:《与陈懿叔书》,《东塾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37册,第297页。
    ⑤ 曾国藩:《复夏弢甫》,《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册,第14100页。
    ⑥ 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⑦ 关于乾嘉时期各派争为文章正统的有关论述,可参看陈文新的《论乾嘉年间的文章正宗之争》,《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第73—79页。
    ① 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第34页。
    ②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叙》,《拙尊园丛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6册,第84页。
    ① 魏谦升《赋品》,《赋话六种》本,香港三联书店,1982版,第29页。
    ① 李元春《古律赋要》,上海图书馆藏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
    ② 梁夔谱《古赋首选》,同治八年(1869)梁镜古堂家藏版。
    ③ 赵镛《六义赋居—赋》,《赋海大观》本,光绪十四年(1888)鸿宝斋刻本。
    ④ 许结《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0页。
    ⑤ 刘岳云《食旧德斋赋抄》,清光绪22年(1896)刊本卷首。
    ① 姚鼐《古文辞类纂》,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② 康熙《历代赋汇序》,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吴锡麒《赋赋》,《赋海大观》本,光绪十四年(1888)鸿宝斋刻本。
    ④ 陈寿祺《律赋选序》,引《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清代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67页
    ⑤ “时赋”一词指清代以馆阁赋为代表的“近时律赋”,据詹杭伦先生考证,最早可能出自沈丰岐写于乾隆二十三年(1785)的《国朝律赋偶笺序》:岁方授徒家塾,诗文而外,兼课以近时律赋。参其所着《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337页下注。
    ⑥ 侯心斋《律赋约言》,引《东湖草堂赋抄》卷首,同治六年1867刻本。
    ⑦ 徐斗光的《赋学仙丹·赋学秘诀》,道光四年(1824)枊深处草堂家塾刻本。
    ① 李元度《赋学正鹄·序目》,清光绪十七年(1891)经纶书局刊本卷一。
    ② 修凤楼主人《律赋囊括》,光绪十二年(1886)羊城味古书局石印本。
    ③ 詹杭伦:《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398页。
    ④ 顾南雅《律赋必以集》,嘉庆十八年云南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 黄承吉《金雪舫文学赋钞序》,引《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清代”卷,台湾成文书局1979版,第660页。
    ⑥ 刘熙载《艺概·赋概》,《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22页。
    ① 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9页。
    ② 姚文田《赋法》,嘉庆六年(1801)云间研缘斋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 吴坦序《六朝唐赋英华》,道光元年(1821)刻本。
    ④ 姚椿《国朝文录》序,上海扫叶山房光绪庚子年(1900)刊本。
    ①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732页。
    ② 曾国藩《湖南文征序》,《曾文正公文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960—12961页。
    ③ 曾国藩《谕纪泽》,《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9册,第20462—20463页。
    ④ 曾国藩《谕纪泽》,《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9册,第20438—20439页。
    ⑤ 曾国藩《复邓寅阶》,《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册,第14340页。
    ⑥ 曾国藩《鸣原堂论文》。
    ⑦ 曾国藩《湖南文征序》,《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961页。
    ⑧ 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抄》卷下《文艺》,金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① 曾国藩《笔记二十七则》,引《中国近代文学理论大系》,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09页。
    ② 曾国藩《送周荇农南归序》,《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477—12478页。
    ③ 曾国藩《与张廉卿书》,《曾国藩全集》书札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册,第13660页
    ④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731页。
    ⑤ 曾纪泽著,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27页。
    ⑥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曾国藩《日记》,咸丰十年三月十七日。
    ② 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金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③ 曾国藩《重刻茗柯文编序》,《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931页。
    ④ 曾国藩《鸣原堂论文》卷下。
    ⑤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3册,第8541页。
    ⑥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3册,第8542页。
    ①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页。
    ②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拙尊园丛稿》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6册,第80页。
    ③ 浦铣《复小斋赋话》卷下,乾隆五十三年(1788)复小斋刊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许结《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页。
    ①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3页。
    ① 潘季李,字文彬,一字绪卿。道光初年(1821)入学海堂,同治七年(1827)贡太学,后入山左督学幕。为学重汉儒经学,兼工辞赋,著有《求是斋集》。生平略见吴首镕等编《广东文征》作者小传。
    ② 潘季李的《赋赋》,《赋海大观》本,光绪十四年(1888)鸿宝斋刻本。
    ③ 施补华(1835-1890),字均甫,乌程人。同治举人,官山东补用道。著有《岘傭说诗》、《清雅堂文集》、《泽雅堂诗集》等。参梁廷燦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④ 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60册,第312页。
    ⑤ 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60册,第298页。
    ① 施补华《赋赋》,《赋海大观》本,光绪十四年(1888)鸿宝斋刻本。
    ② 戴纶喆,字吉双,綦江人。少从吴松轩学赋,受知于綦江令田子实。后游历黔、京,晚年返乡,于光绪七年(1881)主瀛山书院讲席。著有《听鹂山馆骈文》、《诗集》、《诗话》、《书记》、《琐言》、《江汉归船日记》、《毷氉杂记》等多种。生平见《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所作自序。(注:此书托友人复印“余论”部分,其它则参考詹杭伦先生《清代赋论研究》的有关内容,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版)
    ③ 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光绪七年(1881)四川瀛山书院刻本。
    ① 刘熙载《游艺约言》,《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1页。
    ② 刘熙载《昨非集》,《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页。
    ③ 刘熙载《游艺约言》,第754页。
    ④ 刘熙载《艺概序》,《昨非集》卷二,第650页。
    ① 刘熙载《艺概·赋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下引同此,只注页码。
    ② 何新文《刘熙载汉赋理论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第45页。
    ③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4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3页。
    ⑤ 何新文《刘熙载汉赋理论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第45页。
    ① 刘熙载《游艺约言》,第763页。
    ② 刘熙载《游艺约言》,第754页。
    ① 刘熙载《读楚辞》,《昨非集》,《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39页。
    ① 如其论古体赋云:“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异”,“古赋意密体疏,俗赋体密意疏”。又如论赋中骈偶与单行“赋中骈偶处,语取蔚茂;单行处,语取清瘦。此自宋玉、相如已然。”
    ② 孙星衍《仪郑堂遗文序》,《仪郑堂文》卷末,《文选楼丛书》本。
    ③ 李详《江都汪氏丛书序》,《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89—890页。
    ④ 曾纪泽著,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27页。
    ⑤ 王棻《论文》,《柔桥文钞》卷三,1914年铅印本。
    ① 王先谦《骈文类纂后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26-27页。
    ② 张寿荣辑《后八家四六文钞序》,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③ 郭嵩焘《国朝十六家家四文钞序》,光绪十五年(1889)本刊本。
    ④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41页。
    ⑤ 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1页。
    ① 谭献《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19页。
    ② 谭献《复堂日记》,第293页。
    ③ 谭献《复堂日记》,第328页。
    ④ 谭献《复堂日记》,第122页。
    ⑤ 谭献《复堂日记》,第297页。
    ⑥ 谭献《复堂日记》,第131页。
    ⑦ 谭献《复堂日记》,第216页。
    ⑧ 谭献《复堂日记》,第40页。
    ⑨ 谭献《复堂日记》,第63页。
    ① 谭献《复堂日记》,第67页。
    ② 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③ 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④ 曾国藩《送周荇农南归序》,《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4册,第12478页。
    ①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同治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累迁翰林院侍讲;历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有《虚受堂文集》《虚受堂诗文存》传世,并编有《国朝十家四六文钞》、《骈文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等。
    ② 陈毅《虚受堂文集·序》,王先谦《虚受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第263页。
    ③ 苏舆《《虚受堂文集·序》,王先谦《虚受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第265页。
    ④ 王先谦《复阎季蓉书》,《虚受堂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第494页。
    ⑤ 王先谦《骈文类纂序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24页。
    ⑥ 王先谦《读均轩馆赋偶存序》,《虚受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第302页。
    ① 王先谦《晚香堂赋钞序》,《虚受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第339页。
    ② 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引黎庶昌《拙尊园丛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6册卷首。
    ③ 李伯元《南亭笔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卷六第7页。
    ④ 王利器《兴化李审言先生文集序》,《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拙尊园丛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6册,第80页。
    ② 张裕钊《辨司马相如封禅文》,《濂亭遗文》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44册,第76页。
    ③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民国诗话丛编》本,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五册第329页。
    ④ 袁祖光《绿天香雪簃诗话》卷二,晨风阁丛书本。
    ⑤ 张之洞《輶轩语·读古人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第62册,第517页。
    ① 陈衍《广雅堂骈文注序》,引阳海青主编《中华大典·明清分典》,第726页。
    ② 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引《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页。
    ③ 张之洞《輶轩语·语文》,《丛书集成续编》本,第62册,第533页。
    ④ 张之洞《輶轩语》,《丛书集成续编》本,第62册,卷首。
    ⑤ 张之洞《輶轩语》,《丛书集成续编》本,第62册,第528页。
    ⑥ 吴锡麒《论律赋》,潘顺之辑选《唐律赋钞》引,光绪乙酉年(1885)刊,三松堂藏版。
    ⑦ 顾尊《律赋必以集》凡例,嘉庆年间刻本。
    ① 张之洞《輶轩语》,第62册,第533页。
    ② 张之洞《輶轩语》,第62册,第528页。
    ③ 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0页。
    ① 李元度《赋学正鹄》序目,同治十年(1871)李氏爽溪家塾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 李元度《赋学正鹄》序目,同治十年(1871)李氏爽溪家塾刻本。
    ① 李元度《赋学正鹄》序目,同治十年(1881)李氏爽溪家塾刻本。
    ② 上引均见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卷二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49册,第378—379页。
    ③ 张元灏《德月楼赋钞》,光绪十五年(1889)积山书局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引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② 缪荃荪《艺风堂文集续集》卷五《重刊小谟觞馆诗文集注序》,光绪二十年(1894)木刊本第13页,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① 转引自朱偰《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文化史料丛刊》第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②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中国文化》1997年第1辑。
    ③ 张仁青《六十年来之骈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版。
    ④ 李详《与陈石遗四函》,《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1页。
    ⑤ 王利器《兴化李审言先生文集序》,《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 谭献《学制斋骈文序》,《李审言文集》,第749页。
    ② 李详《汪容甫先生赞》,《李审言文集》第772页。
    ③ 李详《江都汪氏丛书序》,《李审言文集》,第889页。
    ④ 李详《汪容甫文笺序》,《李审言文集》,第275页。
    ⑤ 伍绍堂《南北朝文钞》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 李详《答江都王翰桑论文书》,《李审言文集》,第1061页。
    ⑦ 李详《龙宛居士集序》,《李审言文集》,第900页。
    ① 李详《九章》《惜诵》注,《李审言文集》,第175页。
    ② 李详《与孙益庵三函》之二,《李审言文集》第1038页。
    ③ 李详《与孙益庵三函》,《李审言文集》,第1038页。
    ④ 钱基博《学制斋书札前言》,《李审言文集》,第1035页。
    ⑤ 孙德谦《六朝丽指》,四益宦1923年刊本第3页,浙江大学古籍部藏。
    ⑥ 谭献《复堂日记》,《近世学人日记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⑦ 谭献《复堂日记》,第165页
    ①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和翻译家,所译小说有180余种。所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集》等。
    ② 林纾《春觉斋论文》,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畏庐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页。
    ③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戏曲理论家、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著有《菉漪室曲话》、《赋海一勺》、《小学问答》、《弗堂类稿》等。
    ④ 姚华《弗堂类稿》论著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二十册,第28—30页。
    ⑤ 姚华《弗堂类稿》论著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二十册,第30页。
    ⑥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室名推十斋,四川双流县人,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著有《骈文省抄》、《风骨集评》、《风骨续集》、《学史散编》、《校雠述林》、《文学述林》、《史学述林》等学术著作。关于其学术成就,可参吴天墀《刘咸炘先生学术述略》一文,《文献》1997年第4期,第79页;肖萐父《刘咸炘先生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1期。
    ⑦ 刘咸炘《文学述林》,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3页
    ① 姚华《论文后编》,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② 刘咸炘《文学述林》,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③ 林纾《春觉斋论文》,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16页。
    ① 林纾《春觉斋论文》,第116页。
    ②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阴申港人。近代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和目录学家。光绪进士,历任淮安丽正书院、武昌精心书院掌教。后任京师学监,翰林院编修等职。光绪十四年(1888)应江苏学政王先谦聘为南菁书院院长,主讲古学。后去山东泺源书院、钟山书院和常州龙城书院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立江南图书馆。民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目录学研究。撰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主持编撰了《江阴县续志》。著有《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艺风堂图书记》、《艺风堂文集》。
    ③ 缪荃荪《范紫函水部青莲馆赋存序》,《艺风堂文集》,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④ 刘咸炘《文学述林》,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⑤ 刘咸炘《文学述林》,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 刘咸炘《文学述林》,引同上第124页。
    ② 陈衍《石遗室论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
    ③ 林纾《春觉斋论文》,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④ 曹虹《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第116页。
    ① 易宗蘷《新世说》,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第38页。
    ② 转引自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③ 王闽运《湘绮楼论诗文体法》,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④ 徐北文《先秦文学史》,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45页。
    ⑤ 关于赋与隐语之间的关系,现在学者亦多有论及者,如方师铎在《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亦持是说。此外亦可参简宗梧《赋与隐语关系之考察》,《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4年第8期,第33-54页。
    ① 王闿运《论文体》,引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 王闿运《论文体》,引同上,第115页。
    ③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引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①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7页。
    ②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8页。
    ③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8页。
    ④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六,《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9页。
    ⑤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十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44-246页。
    ⑥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第二一则有一长段论及赋的渊源的多元性:“赋体既淆,斯包含愈广;故《六经》之体,罔不相兼。贾生《鹏》赋,旨贯天人,入神致用,其言中,其事隐,撷道家之菁英,约儒家之正谊,其原出于《易经》;及孟坚、平子为之,《幽通》、《思玄》,析理精微,精义曲隐,其道杳冥而有常,则《系辞》之遗义也。……相如《上林》,枚乘《七发》,聚事征材,恢郭声势,谲而不觚,肆而不衍,其为文也,纵而复反,放佚浮宕,而归于大常,其原出于《春秋》;及左思之徒为之,迅发弘富,博厚光大,亦史传之变体也。……左陆以下,渐趋整练。齐梁而降,益事研华。”参《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55-256页。
    ⑦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文史通义》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4页。
    ⑧ 许结《汉赋渊源与文化学批评》,见《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⑨ 刘师培《文说》“耀采篇第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07页。
    ⑩ 刘师培《文说》“耀采篇第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06页。
    ①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之十二“神似与形似”,《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33—134页。
    ② 刘师培《与人论文书》,《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86、187页。
    ③ 刘师培《文说》“宗骚篇第五”,《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09页。
    ④ 刘师培《文说》“耀采篇第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07页。
    ⑤ 刘师培《论文杂记》其八,《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33页。
    ⑥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八,《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32-233页。
    ⑦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⑧ 刘师培《左盒集·汉书艺文志书后》,《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宁武南氏1934年校印本,1997年版。
    ⑨ 刘师培《左盒集·汉书艺文志书后》,《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宁武南氏1934年校印本,1997年版。
    ⑩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之十一“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32页。
    11 刘师培《文说》“宗骚篇”,《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07页。
    ①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7-228页。
    ②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二十二,《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56页。
    ③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四,《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28页。
    ④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之二“各家总论”,《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15页。
    ⑤ 刘师培《论文杂记》之二十一,《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55页。
    ⑥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之“结论”,《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12页。
    ⑦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之二“各家总论”,《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115页。
    ⑧ 章太炎(1869-1936),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人。清末明初著名学者。少曾师俞樾,晚年讲学苏州,著有《章氏丛书》初编、续编、三编等。
    ⑨ 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① 朱希祖:《文学论》,《北京大学月刊》1卷1号,1919年1月。
    ② 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72册,第19页。
    ③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④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第86页。
    ⑤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第90—91页。
    ⑥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第91页。
    ①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第91页。
    ② 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第52—53页。
    ③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第91—92页。
    ①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引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50—351页。
    ②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中国文化》1997年第1辑。
    ①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王氏首创,清人焦循《易余籥论》曾指出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并列举楚之骚、汉之赋、魏晋至隋之五言诗、唐之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之八股文,认为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皆属于“一代之所胜”。对于这段话的理解,现代学者多不认同,认为它没有看到文学发展的多层次性,且宋词等形式也并不是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沈松勤先生即持此种看法)。当然王氏的说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作为对一个时代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新文体来说,应是符合实际的。
    ② 当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如在建国初的三十年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汉赋的“繁艳成类”、“体情写物”被冠之以形式主义而遭到唾弃与否定。但自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的自主与独立,汉赋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涉及到汉赋的价值、渊源、特征、内涵与体类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①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元稹集》,冀勤点校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0—601页。
    ② 白居易《赋赋》,引顾学颉校注本《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7页。
    ③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论及辞赋的有上卷第七章《辞赋时代》,中卷第二十章《六朝的辞赋》。
    ④ 谭正壁论及辞赋的有第二编《两汉文学》第一章《辞赋》与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诗赋》;前野直彬论及辞赋的有第二章秦汉文学第一节《辞赋》与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辞赋》;叶庆炳论及辞赋的有第六讲《汉赋》、第十一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三节《诗赋之演变》。
    ① 其它批评史著作论列赋论的情况,如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只在第二编《魏晋南北朝》卷第一章第三节论及“左思、皇甫谧的赋论”,其它在论述文论家时稍有涉列;张少康、刘三富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仅在第二编中有扬雄与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王逸对楚辞的评论等少量内容,赖力行的《中国古代文论史》仅有第三章第二节汉代的楚辞评论与第三节辞赋家对汉赋文体特征的认识等。
    ② 几部通代的赋史如陈去病的《辞赋学纲要》、李曰刚的《辞赋流变史》、马积高的《赋史》、郭维森、许结的《中国辞赋发展史》、高光复的《赋史述略》、铃木虎雄的《赋史大要》、张体正、张婷婷的《赋学》、袁济喜的《赋》等。其中除郭维森、许结的《中国辞赋发展史》等少数几部专著外,这些赋史也存在着忽视汉魏以后赋作的现象,如陈去病的《辞赋学纲要》全书共十五章,唐宋仅一章,元明清赋无论,仅一笔带过;李曰刚的《辞赋流变史》,唐宋以后的各代赋作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袁济喜的《赋》,唐以后历代赋也仅为全书篇幅的约四分之一等。
    ③ 其它如刘斯翰的《汉赋:唯美文学之潮》(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万光治的《汉赋通论》(巴蜀书社1989年版)、康金声的《汉赋纵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章沧授的《汉赋美学》(安徽文艺1992年版)、阮忠的《汉赋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琳的《六朝辞赋》、于浴贤的《六朝赋述论》等亦是以汉魏六朝赋研究为中心的。
    ④ 论及祝尧的有踪凡的《祝尧<古赋辨体>的汉赋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杨赛的《祝尧的古赋流变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论及《历代赋汇》的,如《<历代赋汇>的汉赋编录与分类》,《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叶永盛的《陈元龙与<历代赋汇>考述》等,此外还有马积高先生的《读<历代赋汇>明代都邑赋》,《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近来来论及清代赋作的较多,国内以詹杭伦和许结先生为蓍,参本文导论部分的有关阐释。
    ⑤ 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中国文学概说》,开明书局1954年版,第99页。
    ⑥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9页。
    ⑦ 刘麟生《中国文学论》,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46页。
    ① 何沛雄《汉魏六朝赋家论略》,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1页。
    ② 李晖、于非《历代赋译释》,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③ 钟涛《千家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 诸如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即分赋为四体:“故今分为四体,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各取数首,以列于篇。”
    《安吴四种》,包世臣,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0辑第294册
    《安序堂文钞》,毛际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9册
    《柏砚山房全集》,梅曾亮,《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
    《包世臣全集》,包世臣,黄山书社1991年版
    《陈迦陵俪体文集》,陈维崧,四部丛刊初编本
    《陈迦陵文集》,陈维崧,《四部丛刊》影印思立堂本
    《陈石遗集》,陈衍著、陈步编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澄怀园文存》,张廷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2册
    《初月楼文钞、续钞》,吴德旋,花雨楼校刻本
    《楚辞学史》,李中华、朱炳祥,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船山全书》,王夫之,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春融堂集》,王昶,《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1438册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辞赋大辞典》,霍松林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辞赋流变史》,李日刚,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辞赋散论》,何新文,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辞赋史》,佚名,辅仁大学,民国初年排印本
    《辞赋通论》,叶幼明,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辞赋学纲要》,陈去病,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辞赋源流》,骆鸿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排印本
    《大云山房文稿》,恽敬,《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82册
    《岱南阁集》,孙星衍,中华书局1996年版
    《戴东原集》,戴震,《四部丛刊初编本》
    《戴名世集》,戴名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三次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编,1997年版
    《雕菰楼集》,焦循,《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89册
    《读赋卮言》,王芑孙,香港三联书店《赋话六种》本
    《敦煌赋汇》,张锡厚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散文赋卷》,王锺陵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方苞集》,方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复堂类集》,谭献,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
    《复小斋赋话》,铺铣,香港三联书店《赋话六种》本
    《傅山全书》,傅山,刘贯文等主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赋抄笺略》,雷琳、张杏滨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赋海大观》,鸿宝斋主人,光绪十四年鸿宝斋刊本
    《赋话》,程先甲,《千一斋丛书》本
    《赋话》,李调元,《丛书集成初编本》
    《赋与骈文》,简宗梧,台湾书店1998年版
    《赋汇题解》,倪一擎辑,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1758)
    《赋品》,魏谦升,香港三联书店《赋话六种》本
    《赋史》,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赋史大要》,铃木虎雄,殷石腥译,台湾:正中书局1976年版
    《赋史述略》,高光复,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赋学概论》,曹明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赋学鸡跖集》,张维城辑,道光十二年(1832)张氏粲花吟馆刊本
    《赋学研究论文集》,马积高、万光治主编,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
    《赋学正鹄》,李元度,同治十年李氏爽溪家塾刻本
    《赋学指南》,余丙照,道光二十二年(1842)增注重刻本,改名《增注赋学指南》
    《赋苑卮言》,孙奎,清嘉庆十五年( )刻本
    《赋则》,鲍桂星评选,清道光二年(1822)
    《杲堂诗文集》,李邺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古赋辨体》,祝尧,《文渊阁四库全书》影明嘉靖本
    《古赋识小录》,王芑孙,嘉庆丙子爱莲室刊本
    《古赋首选》,梁夔谱,同治七年(1868)刻本
    《古文辞类纂》,姚鼐,《四部备要本》
    《广清碑传集》,钱仲联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归庄集》,归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国朝七百名人传》,蔡洛冠编著,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
    《国朝诗人征略》,张维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国朝文汇》,沈粹芬、黄人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国朝律赋偶笺》,沈丰岐,养素斋乾隆二十四年(1786)年藏版
    《国朝文录》、《国朝文录续编》,李祖陶辑,《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国故论衡》,章太炎,《章氏丛书》本
    《汉赋通论》,万光治,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
    《汉赋研究》,龚克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汉书》,班固著、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郭建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洪亮吉集》,洪亮吉,中华书局2001年版
    《汉魏六朝赋谱摘艳说》,戴伦喆,四川瀛山书院光绪七年(1881)刻本
    《皇清文颖续编》,董诰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黄宗羲全集》,黄宗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纪昀与乾嘉学术》,张维屏,台湾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见星庐赋话》,林联桂,清吴宣崇《高凉耆旧集》本,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近代文论选》,舒芜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近九科同馆赋抄》,孙钦昂,光绪六年(1880)上海精一阁刻印本
    《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康熙御制文集》,玄烨,《四库全书》本第1298—1299册
    《空同集》,《四库全书》本第1262册
    《楞园赋说》,江含春,《楞园仙书》本
    《李调元<雨村赋话>研究》,谢蕙蕙,东海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李审言文集》,李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历朝赋格》,陆莱,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马积高,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历代赋辞典》,迟文浚等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历代赋话》,浦铣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历代赋楷》,王修玉,康熙二十五年(1686)文盛致和堂刻本
    《刘大槐集》,刘大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刘孟涂集》,刘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10册
    《六朝赋述论》,于浴贤,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律赋必以集、余论》,顾莼辑,清光绪十五年(1889)尊经书院刻本(1889)
    《律赋评笺》,黎翔凤、黎荣桂,儒林阁光绪八年(1882)刻本
    《律赋衡裁》六卷,周嘉猷辑,蒋鸣珂注释,清刻本
    《律赋拣金录》,朱一飞,乾隆五十三年(1788)博古堂刻本
    《论文杂记》,刘师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钱仲联,齐鲁书社1983年版
    《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明末清初骚体赋研究》,李贤珠,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明清之际辞赋书写中的身分认同》,王学玲,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明史》,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文海》,黄宗羲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茗柯文编》,张惠言,《四部丛刊初编》本
    《曝书亭集》,朱彝尊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骈体文钞》,李兆洛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骈文类纂》,王先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骈文概论》,金秬香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骈文观止》,莫道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七十家赋抄》,张惠言,《续修四库全书》本
    《乾嘉学术编年》,陈祖武、朱彤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乾隆御制文集》,弘历,《四库全书》本
    《潜研堂文集》,钱大昕,《四部丛刊初编》本
    《青云梯》,无名氏,《宛委别藏》影元抄本
    《清稗类钞》,徐珂,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代边疆舆地赋研究》,涂怡萱,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清代赋论述评》,林振兴,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清代赋论研究》,詹杭伦,香港浸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清代卷》,国立编译馆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王德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代乾嘉文人与文化》,陈金陵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杨殿珣等编,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
    《清代文论选》,王镇远、邬国平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代文选学珍本丛刊》,李之亮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代文学评论集》,吴宏一,台北:联经书局1998年版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清秘述闻三种》,法氏善等编,《清代史料笔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89年版
    《清史稿》,赵尔巽等,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6年版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章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版
    《清文颖》,陈廷敬、张廷玉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屈大均全集》,屈大均蓍,邵初、王贵忱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全汉赋》,费振纲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张伯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十科同馆赋抄》,法式善,嘉庆元年(1796)刻本
    《骚赋论》,程廷祚,《金陵丛书乙集本》
    《声律关键》,郑起潜,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1981年版
    《诗赋与律调》,邝健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诗薮》,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校补本
    《诗源辨体》,许学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校点本
    《施愚山文集》,施闺章蓍,何庆善、杨应芹点校本,合肥:黄山出版社,1992年版
    《十三经注疏》,阮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等撰,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
    《四六丛话》,孙梅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人赋论及作品散论》,何玉兰,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2002年版
    《宋史》,脱脱,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四六话》,彭元瑞,《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文鉴》,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遂初堂文集》,潘耒,《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8册
    《唐律赋抄》,杨泗孙编,光绪二年(1876)樨香室藏板增补本
    《唐宋赋学新探》,詹杭伦等,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04年版
    《唐文粹》,姚铉编,《四库全书》本
    《天慵子集》,艾南英,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田间文集》,钱澄之、彭君华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版
    《铁立文起》,王之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癸未(1703)刻本
    《通志堂集》,纳兰性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童山文集》,李调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56册
    《汪中集》,汪中著,田汉云点校《新编》本,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蒋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魏叔子文集》,魏禧,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陶东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镜秘府论》,弘法大师,王利器校注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文史通义》,章学诚,叶瑛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陶东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童庆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文选》,萧统编、李善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文选学》,骆鸿凯,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文选与文选学》,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钱陆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吹藜阁原刻本
    《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吴讷、徐师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校点本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
    《先唐辞赋研究》,郭建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小仓山房诗文集》,袁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小谟觞馆全集》,彭兆荪,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校礼堂文集》,凌廷堪,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亚学术集刊》第13期《赋学专辑》,邝健行主编,香港:新亚学术集刊出版委员会1994年版
    《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四部备要》本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王云五等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选注六朝唐赋不分卷》,马传庚,清光绪十四年南陵徐氏余学斋校刊本
    《揅经室文集》,阮元,邓经元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养一斋文集》,李兆洛,光绪四年(1878)刻本
    《义门读书记》,何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艺概》,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排本
    《由拒唐到学唐——元明清赋论趋向之考察》,游适宏,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輶轩语》,张之洞,《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2册
    《御定历代赋汇》,陈元龙等编,北京图书馆,1999年版
    《渊雅堂全集》,王芑孙,嘉庆八年(1803)至二十五年(1845)刻本
    《曾国藩全集》,曾国藩著,邓云生编校本,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曾文正公文集》,曾国藩,《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
    《章太炎全集》,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制义杂话》,郑献甫,《补学轩文集续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中国楚辞学史》,易重廉,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辞赋发展史》,郭维森、许结,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版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田守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
    《中国赋论史稿》,何新文,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4月
    《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许结,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郭英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历代赋选—明清卷》,毕万忱、何沛雄、洪顺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
    《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中国散文史》,陈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中国思想通史》,候外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梁淑安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钱仲联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文学理论史》,成复旺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6年陆续出版
    《中国文学思想史》,敏泽,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文学思想史》,青木正儿,台北:开明书店1977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钱穆,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版
    《竹味轩赋话》,姜学渐,同治《资中赋抄》丛书本
    《左海文集》,陈寿祺,《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
    《作赋例言》,汪廷珍,宜黄黄氏逊敏堂丛书刻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