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隔离下的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统治中国的三百多年间,是世界格局与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以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在欧洲和北美率先得到发展,出现向世界其它地区扩张的浪潮,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国内也经历康雍乾三朝“盛世”和同光年间走向衰落的急剧动荡。作为清朝的边疆地区,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力量和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双重冲击的“着力带”,加上边疆地区特有的人文社会和地理特征,使边疆地区的近代化更为复杂和多变,它不仅是反映清朝由盛转衰的这一重大事件的“晴雨表”,同时也呈现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颇为特殊的面相。
     边疆城市作为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透视这一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以往国内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世界“汉学”研究都把着眼点放在“汉人”社会,城市史方面则体现出对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重视,对于陆地边疆——这一更为复杂的近代化区域则未予足够的关注,而对于边疆城市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考察的边疆区域是新疆,它的“边疆”特征最为典型: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清代局势的动荡性。总之,由于清代是新疆发生巨变的重大历史阶段,特别是城市的兴衰起伏成为反映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本文考察的历史时段是以新疆重新统一于全国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起点;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1911年为终点。
     本文在研究当中,一是以新疆特殊的人文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为“长
China was dominated by Qing dynasty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during which world layout and internal situation changed swiftly. On one hand, capitalism, which emphasized on industry revolution and start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spread to other areas, interrupting China's way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also experienced both the prosperous reign period during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and rapid turbulence during reign period of Tongguang, leading her to decline. The influence of world capitalism and inter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s well as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made modernization of border area mor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which reflected Qing dynasty's declining from mightiness and unfolded china's special aspect when modernizing.
    As the center of local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cities in border area has vitally demonstrative function, being important "window" to observe this modernizati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Qing history, modern history and world Sinology puts great emphasis on society of Han people and city history on treaty ports inshore and along Yangtse River. Therefore, border area, a more complex modernizing region, can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let alone cities in this area. Xinjiang reviewed in this dissertation has the most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rder area, including diversity of nations, specialty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引文
①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1。
    ②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遵旨统筹全局折》。
    ① 马大正:《新疆历史纵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② 隗瀛涛教授2005年5月在四川大学清史城市志编纂组会议上的讲话。
    ③ 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稿》,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① 殷晴:《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② 吴文军:《西北城镇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③ 王瑞成:《明清民族关系与边疆城市》,《城市史研究》13—14合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① 昝玉林编著:《乌鲁木齐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 刘荫楠著:《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 本文参见:《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④ 本文参加:《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⑤ 本文参见:《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① 参见:《新疆师范大学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参见:《新疆师范大学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③ 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63—370页。
    ① 陈延琪:《试论近代新疆的城镇开发》,《新疆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② 潘志平:《清季新疆商业贸易》,《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③ 收入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 参见:《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② 参见:《兰州学刊》,1987年,第1期。
    ③ 参见:《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④ 王茜:《维吾尔近代集市贸易述论》,《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2期。
    ⑤ 参见:《兰州学刊》,1988年,第1期。
    ① 参见:《兰州学刊》,1987年第3期。
    ② 为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毕业论文,笔者查阅原文于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③ 张建军:《论清代新疆城市的人口规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④ 张建军:《论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①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② 华立:《乾嘉时期新疆南八城中的内地商民》,收入马大正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① 阚耀平:《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干旱区地理》2004年第4期。
    ② 阚耀平:《历史时期新疆北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③ 彭融:《20世纪新疆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
    ④ 收入吴福环、魏长洪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杨俊国:《平准之前北疆城市建设考》,《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参见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硕博士论文库”网站。
    ③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178页。
    ① 李德洙:《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② 李德洙:《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第253—255页。
    ① 赵可:《近年来的区域城市史研究述评》,《城市史研究》第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 参见(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 (清)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志一百十二载”中国边防,东则三省,北则蒙边,西则新、甘、川、藏,南则粤、湘、滇、黔,而沿边台卡,亦内外兼顾,盖边防与国防并重焉。”可见清代边疆范围之广。
    ① 隗赢涛、谢放:《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构想》,《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② 刘海岩:《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③ 赵可:《近年来的区域城市史研究述评》,《城市史研究》第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④ 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0页。
    ① Piper·Rae· Gaubatz, 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86.
    ① 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②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① 作者首先声明,本文论及的新疆(西域)地理范围是历史时期新疆(西域)的地理分布,与现代新疆地理分布不同。由于无法复原古代新疆的历史地理环境,为了行文方便,用今日的新疆地理环境做一铺垫。同时,本文中清代西域与新疆视为同意语,清代编纂的史书《西域闻见录》《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中新疆、西域通用,可见清代新疆和西域的地理概念是一致的。
    ① 划分干旱和非干旱的综合参考指标最基本的划分依据,以天然阵水量的多少为准。根据国内外的通常划分标准:以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的地区.划为异常干旱地区;以年阵水量在50——100毫米之间的地区,划为干旱地区;以年降水量在150—250毫米之间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地区。与此划分标准不周的有:以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地区,而把年降水量在250—45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地区。刘甲金主编:《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 钱云、郝毓灵等主编:《新疆绿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② 陈正样:《西北的沃野农业》,载《中农月刊》1944年第5卷5、6期。
    ① 钱云、郝毓灵主编:《新疆绿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② 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使用火的遗迹,《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页。
    ① 张波:《新疆绿洲农业起源初探》,《中国地理历史论丛》,1992年第3期。
    ② (美)欧文·拉铁摩尔著,赵敏求译:《中国的边疆》,正中书局印行,1942年,第114页。
    ③ 侯灿:《塔里木盆地考古考察中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2期。
    ④ 殷晴:《古代新疆商业的发展及商人的活动》,《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⑤ 《东晋·法显传》。
    ⑥ 殷晴:《古代新疆商业的发展及商人的活动》,《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①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
    ① 《后汉书·匈奴传》。
    ② (美):欧文·拉铁摩尔著,赵敏求译:《中国的边疆》,正中书局印行,1942年,第116页。
    ③ 1985年的一份数据表明,和田河水系的玉龙喀什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达到5.16公斤,年平均输沙量达到1197万吨,造成河床抬高,水流淤塞。殷晴:《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④ 侯灿:《塔里木盆地考古考察中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2期。
    ⑤ (清)钟广生等撰:《新疆志稿》卷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546页。
    ② 任重:《绿洲楼兰城迅速消失现象的思考——试说楼兰城毁于特大沙尘暴》,《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③ 根据新华网2005年5月16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考古与人类学家宣布,通过DNA检测,证实在我国新疆出土的距今3800年的“楼兰美女”是高加索人种,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此外,中国考古学家还发现“楼兰美女”肺中色尘粒成堆,说明其生前处于一个风沙严重的“城市”。
    ④ 察合台历史文献《热提夏王传》(片断注译),作者毛拉·穆罕默德·铁木尔,牛汝辰、牛汝极译:原载《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① 新疆哈密白杨河流域的青铜时代“焉不拉克考古文化”最为典型,该处墓地出土的欧罗巴人种骸骨与蒙古人种的比例为4∶7。这些欧罗巴人种或许与孔雀河下游的墓地有一定联系。哈密出土蒙古人种骸骨较多的事实说明,来自东方的羌人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对“焉不拉克考古文化”的详细介绍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② 参见万雪玉:《历史时期新疆汉人寻踪》,《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③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8页。
    ① 这类圆形和椭圆形的城堡.诸如穷协亥尔古城(维语意为大古城)、哈喇敦古城等分布在今库车境内。方形城堡有皮朗古城、羊达克沁古城等,参见田卫疆主编:《新疆古城兴衰之谜》,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② 参见张国刚著:《交河古城的形制布局》,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① (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 Albert yon Le Cop,1928,London,),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47页。
    ② (德)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丝路古道上的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213页。
    ③ 《晋书》卷97《四夷传·西戎》。
    ④ (东晋)法显:《佛国记》。
    ⑤ 《魏书》卷102《西域传》。
    ⑥ 《魏书》卷101《高昌传》。
    ① 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73、74、92页。
    ② 国外史学著作称为“蒙兀尔斯坦”,我国史书称为“别失八里”,明史有传。
    ③ 魏良弢:《中亚封建社会特点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④ 常青:《西域建筑文化若干问题比较研究》,东南大学1990年博士论文,第100页。查阅于国家图书馆。
    ① (元)米儿咱·马麻·海答儿著:《中亚蒙兀尔吏——拉失德史》第二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② 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③ 阿吉·努尔阿吉:《赛义德王朝文化述略》,《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④ (明)陈诚:《西域番国志》。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
    ③ 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第16页。
    ④ 钮仲勋:《历史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
    ①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大国争霸现象》,《西北史地》,1997年第3期。
    ② 殷晴:《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页。
    ④ (美)欧文·拉铁摩尔著,赵敏求译:《中国的边疆》,正中书局印行,1942年,第114页。
    ① (日)松田寿南:《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② 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
    ③ 史学界一般认为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在元代以后,原因一是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取代了陆地上的丝路贸易;二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阻断了欧亚商路。
    ④ (宋)尤素甫·哈斯·哈吉甫著:《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574页。
    ① (西班牙)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著,杨兆均译:《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7页。
    ② 《魏书·西域传》。
    ③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20页。
    ④ (唐)玄奘撰,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页。
    ⑤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① 《新疆经济报》,2001年2月28日。
    ② 《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
    ① (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82页。
    ②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54页。
    ① 常青:《西域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藏于国家图书馆,第31—32页。
    ② 西域“窣堵坡”具有塔寺建筑的特征,它是文献记载的“覆盆浮图”或“覆瓮”,它的特征是在印度传入的模式上,采用了东伊朗的砖石拱顶技术,增加佛龛和穹隆顶的覆钵。上同,第66页。
    ① 黄文弼:《略述龟兹都城问题》,载《西北史地论丛》,1981年,264页。
    ② 陈世良:《龟兹都城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① 刘志宵:《维吾尔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347页。
    ② (明)陈诚:《西域番国志》。
    ③ (明)陈诚:《西域番国志》。
    ① 俄文著作中常将天山南路地区称为“小布哈拉”,十九世纪中叶考察过新疆的俄国探险家瓦里汗诺夫指出:“小布哈拉(指天山南路)的当地居民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而以城市之名来著称:喀什噶尔人、和田人,哈密人等。而中亚人、吉尔吉斯人统称新疆的全部居民为喀什噶尔人。”(《南疆六城概要》,见王嘉琳译本,第74页。)可见“维吾尔人”这一称呼在18—19世纪并不存在,清代文献中多以“缠回”“回子”来称呼。日本学者滨田正美指出:“学术界一般使用讲突厥语的民族”或“讲突厥方言的居民”这样称呼,1921年在塔什干会议上才通过使用“维吾尔”这个名称。笔者使用滨田正美提出的“维吾尔人”的界定:在18世纪至清末时期内,“对(新疆)语言、宗教、习俗、社会经济生活大体相同的‘民族’使用‘维吾尔’这一称呼。”参见滨田正美:《十九世纪维吾尔历史文献导言》,《民族译丛》,1985年第4期。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十七。
    ③ (清)壁昌:《守边辑要》。
    ④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⑤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① (清)魏源:《圣武记》卷四。
    ② 戴逸:《边疆史地丛书·序言》,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 (清)松筠撰:《西陲总统事略》卷十记载“南八城”是指清代中期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英吉沙尔,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等地域的总称,其中前四城又称“西四城”、后四城又称“东四城”。有时八大城列入辟展,无喀喇沙尔。清代对新疆又分天山南路和天山北路。根据清代椿圆所著《新疆记略》中载,山南为哈密、辟展、哈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山北为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
    ① 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② (清)默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陈俊谋等译:《和卓传》,原载《民族史译文集》第8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历史研究室编译,1980年,第93页。
    ③ 马汝琦:《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① 魏金玉:《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方行持同样的观点,见《再论清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 魏金玉:《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③ 王瑞成:《明清民族关系与边疆城市》,《城市史研究》13—14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① (俄)兹特拉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32页。
    ② 马大正等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8—32页。
    ③ 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④ 参见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⑤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① (清)何秋涛:《朔方备乘》。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皇舆全图说。
    ③ (清)佚名:《回部政俗论》,见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辑。
    ④ 《清高宗实录》卷六四八。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丁未,谕。
    ⑤ 参见牛海帧:《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第九章,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一,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② 笔者此处部分数字参考了齐清顺、田卫疆著作:《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③ (清)傅恒等修:《皇舆西域图志》卷十七《兵防》。
    ④ 参见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⑤ 《明实录》卷一四一,弘治十一年九月甲午。
    ①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第41—45页。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一。
    ③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8页。
    ④ (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十一《北檄形势考》,咸丰刻本。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零六,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末。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月折档。转引自《历史档案》,1983年第3期,第86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土尔扈特档。转引自吴元丰:《清代新疆满营论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见清王锡祺辑《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帙。
    ⑤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戌。
    ⑥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2页。
    ①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甲子。
    ② (清)魏源:《圣武记》卷四。
    ③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一《兵防》。
    ④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二,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戌。
    ⑤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乾隆二十五年三月甲子。
    ⑥ 参见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⑦ 《清高宗实录》卷六一二,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丙子。
    ①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九,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已巳。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三,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壬子。
    ③ (清)松筠等修:《西陲总统事略》。
    ①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②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
    ① (清)椿圆:《新疆记略》,载王锡祺:《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帙。
    ②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③ (清)张寅:《西征记略》,载吴丰培:《甘新游踪汇编》,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复印本。
    ④ 《鄂本笃访契丹记》,张星琅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8年,第421页。
    ⑤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五记载:“城周四里六分,东南北三面形圆,西面形方,高一丈九尺.”
    ⑥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城村户口》,阮道明等校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⑦ (清)苏尔德:《新疆回部志》。
    ⑧ 《加拉里丁·科特柯与秃鲁·铁木尔汗传》,转引自刘志宵:《维吾尔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40页。
    ⑨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①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城村户口》,阮道明等校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此处记载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十八记载有出入,“城周十余里,有六门”。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八。
    ① (清)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之《皇舆全图说》。
    ② 《西域考古录》卷八《迪化州条》。
    ③ (清)李云麟:《西陲事略》。
    ①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子。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屯垦。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黄廷桂奏。
    ① 参见苗普生著:《伯克制度》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 (清)傅恒等修:《西域同文志》卷一二。
    ③ 大和卓木,史书称博罗尼都,小和卓木,史书称霍集占。
    ④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① 凡研究清代新疆的历史著作,大多录入各级伯克名称,本文为行文方便,也照录此段,稍有繁琐。关于伯克制度的研究可参见苗普生著:《伯克制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 《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一,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丙午。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七零,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③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七,乾隆二十四年九月甲戌。
    ④ 《清高宗实录》卷一零六三,乾隆四十三年七月。
    ⑤ (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一六。
    ⑥ (清)松筠撰:《西陲总统事略》卷十《回疆各城事略》,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二,乾隆二十六年八月戌寅。
    ②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卷二官制制度。
    ③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卷二官制制度。
    ④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天山南路图说四》。
    ⑤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天山南路图说五》。
    ⑥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志一百十二《兵八》。
    ① 《清高宗实录》卷七四三,乾隆三十年八月丙寅。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四,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辛未。
    ③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
    ④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
    ⑤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八。
    ①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十。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八。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六零,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庚子。
    ②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卷四《市粜钱币》。
    ①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② (清)张廷玉等修:《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七。
    ③ (清)苏尔德:《回疆志》卷四《养廉地亩乌什》。
    ④ (清)张寅:《西征记略》,载吴丰培:《甘新游踪汇编》。
    ① 根据新疆货币史专家穆渊教授的考察,认为清初统一西域时只有西四城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使用钱币,而阿克苏、喀喇沙尔等东四城“并不用钱”。参见穆渊:《清代新疆货币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22页;第30—32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录副奏折。转引自吴元丰:《清乾隆年间新疆新普尔钱的铸造流通及其作用》,《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五《钱法》。
    ③ 穆渊:《清代新疆货币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④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食货三,铜币二,阿克苏局。
    ①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
    ② (清)永保等修:《乌鲁木齐事宜》·《库贮银两》。
    ③ (清)佚名:《伊江集载》·《实存银两》。此处记载与《总统伊犁事宜·北路总说》以及《钦定新疆识略》所载相仿,每年从甘肃拨解饷银数为六十一万两。
    ④ 《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七,乾隆三十五年三月乙酉。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五六,乾隆二十七年三月甲午。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零五,乾隆二十五年正月辛未。
    ③ (清)载龄、惠祥等纂修:《乾隆户部则例》卷十八,杂税条。
    ④ “乌什之变”起因是1756年清廷任命的乌什回部伯克和官吏勾结,欺压回民,引起暴动,清廷调集数万大军,耗费巨资,才将其平定下去。
    ⑤ 《清高宗实录》卷七四六,乾隆三十年十月甲寅。
    ⑥ (清)曹仁虎等:《清朝通志》卷八十《食货》。
    ① (清)傅恒等修:《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九。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档。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旌额理等奏。转引自王熹、林永匡:《乾隆时期叶尔羌的官方丝绸贸易》,摘自《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①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一,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已巳。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八九六,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丙午。
    ③ 《清高宗实录》卷七零五,乾隆二十九年二月已酉。
    ① 转引自:(日)佐口透著,凌纯颂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7页。
    ② (清)曹振镛等纂:《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六九;《清宣宗实录》卷一四一,道光八年八月丁亥。
    ③ (清)刘锦藻等修:《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四,国用二。
    ④ 《乾隆五十四年中俄贸易史料汇编》,《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
    ⑤ 《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二九,乾隆五十四年五月丙子。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军机档。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十日.高朴奏.转引自华立《乾寨时期新疆南八城的内地商民》,见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 《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4年,第918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军机档。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十日,高朴奏。转引自华立《乾寨时期新疆南八城的内地商民》,见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③ (清)佚名:《回疆志》卷二《耕种》。
    ④ (清)庆林:《奉使库车琐记》。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阿里衮等奏报叶尔奇木等处应时得雨多种粮谷事。此事记载与《清高宗实录》卷六一一,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壬寅条基本相同。
    ① (清)傅恒等修:《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四。
    ② 《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七年三月甲午。
    ③ 参见(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4—260页。
    ④ 有关清代南疆地区农业开发参见(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比较丰富和翔实,笔者在此略过。
    ⑤ 吴佚群:《新疆人口研究》,新疆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5页。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南疆的俄国军官库罗帕特金估计的人口数字为120万,参见库罗帕特金著,王嘉琳译:《喀什噶利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⑥ 日本学者佐口透认为:1760—1830年间,喀什噶利亚维吾尔农民的人口和占有耕地的增长,估计增长了一倍。见注1《新疆社会史研究》,第271页。
    ① 参见(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8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八九二,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已巳。
    ③ (清)苏尔德:《新疆回部志》。
    ④ (清)常钧:《敦煌随笔》。
    ①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② (清)佚名:《回疆志》卷二,交易。
    ① (日)崛直整理:《叶尔羌城庄里数回户正赋各项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① (清)冯一鹏:《塞外杂识》,借月山房汇钞本。
    ②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六。
    ③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外夷》。
    ① 《乌什阿克苏及赛里穆商人开设铺房菜地征收租银济单》,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
    ② 参见华立:《乾嘉时期新疆南八城的内地商民》,收入马大正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③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七,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④ (清)珠克登:《喀什噶尔略节事宜》。
    ⑤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三三,茶法。
    ⑥ (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韩翔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二五,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庚午。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军机档。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十日.高朴奏.转引自华立《乾寨时期新疆南八城的内地商民》,见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 《那文毅公奏议》卷二二。
    ④ 米镇波:《清代西北边疆地区中俄贸易——从道光朝到宣统朝》,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⑤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9页。
    ⑥ (俄)瓦西里·帕尔申:《外贝加尔边区记行》,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47页。
    ① 《1845年柳比莫夫以商人哈洛舍夫的名义对塔城和伊宁进行所进行的考察》,1909年,圣彼得保。原书藏于莫斯科国立图书馆。由中国学者米镇波将部分内容介绍于《清代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② 英国商人瓦森报道,转引自(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0页。
    ③ 参见潘志平、王熹:《清前期喀什噶尔、叶尔羌对外交通与通商贸易》,载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54—259页。
    ①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02页。
    ② (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韩翔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③ (俄)瓦里汉诺夫:《瓦里汉诺夫选集》,阿拉木图,1958年,第85页。
    ④ (清)椿圆:《西域闻见录》卷一。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月折档。《为奏闻事》,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一日,三宝奏。转引自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6页。
    ② (清)许继畲《瀛环志略》卷三,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第86页。
    ③ (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三。清道光年间武英殿刻本。
    ④ (俄)瓦里汉诺夫:《瓦里汉诺夫选集》,阿拉木图,1958年,第85页。
    ⑤ (清)珠克登:《喀什噶尔事宜》。
    ⑥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⑦ (清)铁保:《铁保玉门诗钞》。
    ⑧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①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九。
    ③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④ (清)椿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一。
    ①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十二。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
    ③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卷二。
    ④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三,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
    ⑤ 《清高宗实录》卷六二一,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
    ⑥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八,乾隆二十五年正月辛酉。
    ⑦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十二。
    ① 原规模九里三分,乾隆五十九年(1794),伊犁将军保宁因城内住房拥挤,向外展筑一百二十丈。
    ② 经嘉庆十年(1805)扩建,增筑九百九十丈,又增加两门。
    ①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参见吴元丰:《清代新疆满营论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参见吴元丰:《清代新疆满营论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参见吴元丰:《清代新疆满营论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清)和瑛:《三州辑略》《官制》。
    ⑤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满营官制兵额》。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军务·军务工程。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十九日黄廷桂奏。转引自张勉励:《乾隆年间镇迪道的城镇开发》,收入吴福环等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 《清高宗实录》卷九零一,乾隆三十七年正月癸丑。
    ②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③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城堡》。
    ④ 《乾隆朝上谕档》,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军机大臣议奏事。
    ⑤ (清)和瑛:《三州辑略》《城池》。
    ⑥ 《清高宗实录》卷九零一,乾隆三十七年正月癸丑。
    ①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②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城堡》。
    ③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①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① (清)佚名:《伊犁略志》·《伊犁各营官兵边卡巡防额数》,收入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第277页、278页。
    ①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序。
    ② Piper·Rae·Gaubatz: 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87.
    ③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官制》。
    ④ 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该卷由曹树基撰写,他提出的携眷数按每户按3人估计,见493—495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一二,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壬子。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零四,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庚申。
    ③ 《清高宗实录》卷八七七,乾隆二十六年正月戊辰。
    ④ (清)佚名修:《伊江集载》《屯务》。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尊旨办给喀什噶尔派赴伊犁回户衣物等项并需用银两数目清单》,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
    ① (清)和瑛修:《三州辑略》卷三。
    ②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户民》。
    ③ (清)和瑛修:《三州辑略》卷三。
    ④ (清)永保修:《总统伊犁事宜》。
    ①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八三,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丁丑。
    ②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户民》。
    ③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遣犯》。
    ①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仓储》。
    ① (清)松筠等修:《钦定新疆识略》。
    ② (清)佚名:《伊江集载》。
    ③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三。
    ① 参见姚勇、张磊:《试论乾隆时期治理新疆的军事政策》,吴福环、陈世明主编:《中国与中亚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157页。
    ② 参见张勉励:《清代乾隆时期镇迪道的城镇开发》,吴福环、魏长洪主编:《近现代新疆经济论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 (清)高耀南等编纂:《镇西厅乡土志》。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② (清)史善长:《轮台杂记》。
    ③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八,乾隆二十八年正月辛酉。
    ④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坛庙》。
    ⑤ (清)佚名:《伊江记载》《煤窑》。
    ① 栾睿:《清人乌鲁木齐诗作评析》,《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九二,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癸巳。
    ③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衙署》。
    ④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⑤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鸟鲁木齐事宜》《城池》。
    ①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仓储》。
    ②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修:《乌鲁木齐事宜》《仓贮》。
    ③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衙署》。
    ④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衙署》。
    ⑤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修:《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⑥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衙署》。
    ⑦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玛纳斯眷营》。
    ⑧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⑨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⑩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① (清)韦佩金:《种麦行为湘浦将军作》,见星汉:《乾嘉时期伊犁流人诗作论》,《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③ (清)永保修:《总统伊犁事宜》之《惠远城满营档房应办事宜》、《惠宁城满营档房应办事宜》。
    ① (清)佚名:《伊犁略志》。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选编档69号。中华书局,1984年。
    ② 风良:《清代进行丝绸与马匹交易的新疆城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
    ③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
    ④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钱法》。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六一零,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乙卯。
    ②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十九《商》。
    ③ 《清高宗实录》卷六七四,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辰。
    ④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③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④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学校》。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⑥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③ 参见(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④ (清)高耀南等纂:《镇西厅乡土志》《商》。
    ⑤ (清)文绶:《陈嘉峪关外情形疏》,载《清经世文编》卷八一《兵政》一二。
    ⑥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城池》》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1页。
    ① (清)永保修,达林、龙铎编纂:《乌鲁木齐事宜》序。
    ②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③ (清)赵均彤:《西行日记》。
    ④ (清)松筠修:《钦定新疆识略》卷四。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屯垦。乾隆三十五年九月五日明山奏。转引自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奏报喀什噶尔与英吉沙尔并无戏班事》,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③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④ (清)椿圆:《西域闻见录》卷二。
    ⑤ 《乾隆御制诗五集》,第四十八卷;《伊犁将军保宁奏伊犁各城户口耕牧情形·诗以志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9册,第236页。
    ⑥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⑦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⑧ 该粮价清单由穆渊先生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有关资料整理,收入其专著《清代新疆货币史》中,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2—213页。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
    ②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黄廷桂奏,转引自张勉励:《清代乾隆年间镇迪道城镇开发》。
    ④ 《清高宗实录》卷六零四,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庚申。
    ① (清)方士淦:《东归日记》。
    ② (清)椿园:《西域纪要》卷四《北路各城》。
    ③ (清)史善长:《轮台杂记》。
    ④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
    ⑤ (清)赵翼:《皇朝武功纪盛》卷二。
    ①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
    ② (清)高耀南等纂:《镇西厅乡土志》《商》。
    ③ (清)方士淦:《东归日记》。
    ④ (清)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四,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⑤ (清)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四。
    ⑥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
    ⑦ 收入星汉:《清代西域诗选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自序》。
    ① 《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七,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丙戌。
    ② (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三《规条十则》。
    ③ 《林则徐全集》第三卷,奏折卷,第511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为酹筹平粜仓粮以平市价事》,乌鲁木齐都统兴奎奏。嘉庆十八年三月初九日。
    ⑤ 《清宣宗实录》卷二六零,道光十四年十一月甲申。
    ⑥ (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六。
    ① 参见《新疆简史》第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101页。
    ② (美)多罗西·V·博雷著,魏忠译:《帝国大厦的经济含义》,原载《民族译丛》,1992年第4期。
    ① (清)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三六八《长龄》。
    ② 《清文宗实录》卷三五一,咸丰十一年五月戊子。
    ③ (清)奕訢等纂:《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三七。
    ④ (清)布彦泰:《新疆奏稿》。
    ① 《那文毅公奏议》卷七七。
    ② 《清穆宗实录》卷一一二,同治三年七月辛酉。
    ①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十编《清代新疆》由王希隆编写。
    ① 《左文襄公全集》奏议,卷五三。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72年,第78页
    ③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六年四月条。
    ④ 新疆档案馆藏,《清代吐鲁番厅档案》,《镇迪道饬转新疆巡抚刘锦棠具奏乌鲁木齐等处四次查明阵亡殉难官绅兵民恳恩饬部从优议恤折》,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八日。
    ① (清)李云麟:《西陲事略》。
    ② 新疆档案馆藏:《清代吐鲁番厅档案》,《吐鲁番同知奎绂禀报吐鲁番城池失陷十余年经克复疮痍未瘳情形折》,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八日。
    ③ 《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三○五。
    ④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一。
    ⑤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十。
    ①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三。
    ② 《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一。
    ③ 《左文襄公文集》《书牍》卷二十。
    ④ 《左文襄公文集》《奏稿》卷五零。
    ⑤ (清)李云麟:《西陲事略》。
    ① 《刘襄勤公奏稿》卷三。
    ① 《左文襄公奏稿》卷五六。
    ② 《左文襄公奏稿》卷五三。
    ③ 饶应祺(1837—1902),湖北恩施人,同治元年举人,久历左宗棠幕府。《饶应祺奏稿》为其手稿,分为函电、书牍、日记、奏稿等内容,一直由其孙女饶毓苏教授保管,去世后由林耀华教授(饶毓苏教授丈夫)转赠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该稿有十余函,每函若干册不等,记载其宦新的事迹颇详,为研究晚清新疆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文献,至今没有出版,笔者抄录部分系其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日之奏折:《拟请增设厅州县并升三直隶州为府以资治理折》。该资料比《光绪朝东华录》记载更可靠。
    ① 陈延琪:《试论近代新疆的城镇开发》,《新疆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① (俄)瓦里汉诺夫:《南疆六城概要》,阿拉木图,1957年,第84页。
    ②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新疆建省后文职表》。
    ① 新疆档案馆: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棠《晓裕吐鲁番汉回农民来春务种棉花少种杂粮》,光绪三年七月七日。
    ② 新疆档案馆: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棠《饬在吐鲁番哈密以及南八城广种桑树发展蚕丝生产的札文》,光绪七年正月。
    ③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一。
    ④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1906年,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印,第193页。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一。
    ②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吐鲁番棉业调查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
    ③ 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3期。
    ① (清)贺家栋纂修:《于阗县志》,收入马大正主编:《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
    ② (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
    ①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72年,第78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72年,第383页
    ③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俄中经济关系》,原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第382页。
    ④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俄中经济关系》,原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第383页。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4页、第88页。
    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1页。
    ③ 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0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④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实业一。
    ⑤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建置一。
    ⑥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交涉五。
    ①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苏中经济关系概要》,莫斯科,1957年,第122页。
    ①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新疆地方志办公室1986年重印本(直排),第521页。
    ② 《西域紧要通信》,《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立报》第六册,1911年5月25日。
    ③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新疆地方志办公室1986年重印本(直排),第515—516页。
    ④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1906年,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6页。日本军官日野强记载有所不同,吐鲁番棉花加工厂有八家,各有俄制机器四台,用水利运转,一台一日可加工五千斤。见蔡锦松、蔡颖摘译:《日野强及其伊犁纪行》,原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⑤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绪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⑥ 据迪化西大桥分税卡记载,从俄国输入的商品有70余种,参见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0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
    ①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海防档·电线六》,第2251页。
    ②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建置一,。
    ③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建置二。
    ④ 参见戴良佐:《晚清民国时期昌吉的商业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2期。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1906年,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4页。
    ② (日)日野强:《伊犁纪行》,蔡锦松等摘译,《日野强及其伊犁纪行》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日)日野强:《伊犁纪行》,由蔡锦松、蔡颖摘译,《日野强及其伊犁纪行》,原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民政三。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交涉五。
    ②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工房关于严禁猪犬当道横眠、城内不许挖土的告示》,光绪二十一年三月。
    ③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民政三。
    ① 参见(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地方自治》。
    ② 根据(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学校志》统计。
    ③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0页。
    ④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民政三。
    ① “叶尔羌在喀什噶尔东南……在中国人统治下它足可称为这一地域最昌盛的城市。据道格拉斯·福塞斯爵士估计,就是现在也有四万人口,周围地区则接近二十万强。”(英)包罗杰著:《阿古柏伯克传》第6页。根据19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南疆“考察”的沙俄军官瓦里汉诺夫的描述,也认为叶尔羌城是整个南疆地区最大的城市,城中的居民有三万二千户,但是他没有具体说明城市的人口数字。见《瓦里汉诺夫文集》,俄文版,第120页。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每户三人,城市的人口规模可能接近十万人。
    ① (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韩翔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② (清)椿圆:《西域闻见录》卷七。
    ③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二之《伊犁》。
    ④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六。
    ⑤ (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页。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新疆建省后文职表》。
    ①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① 钱云等主编:《新疆绿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① 刘甲金等主编:《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88页。
    ② 吴佚群:《新疆人口研究》,新疆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3页、第25页。考察南疆俄国军官库罗帕特金估计人口数字为120万,见《喀什噶里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① (清)吴达善:《回疆开垦事务奏稿》。
    ① 《饶应祺函电奏稿》,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
    ② (清)布彦泰:《新疆奏稿》之《叶尔羌奏稿》。
    ③ 张建军:《清代新疆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16页。
    ① 刘甲金:《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① (清)佚名著,阮道明校注:《西域地理图说》,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乌鲁木齐都统兴奎折。嘉庆十八年三月初九日。
    ③ (清)林则徐:《商议新疆南八城回民生计片》,《林则徐全集》第三册,奏折卷。第511页。
    ① 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与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①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
    ③ 参见魏长洪:《穆萨巴耶夫兄弟和伊犁皮革厂》,《新疆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① 据称1872年该学校原地址建在喀什市,估计是因为阿古柏窃取新疆时期,学校未能开办。1885年,将学校移居现址。参见阿图什市纪念维吾尔族新型教育诞辰110周年领导小组编印:《火炬》(内部刊物,1995年),本资料系笔者2002年南疆调查所获资料,作者均系当地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回忆录。
    ② “俄茶倒灌”是指俄商利用《中俄伊犁条约》中运入俄国的茶叶暂不纳税的不平等条款,私自将内地的茶叶运至新疆销售,由于价格低廉,对内地茶商打击很大。
    ③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商》。
    ④ (清)松筠:《新疆识略》卷十二。
    ⑤ 有关施坚雅市场体系理论近年多有批评,参见王铭铭:《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等。
    ① 以故著名人类学家吴泽霖教授是罗斯的学生和社会控制学说的早期介绍者,参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丛书》之《社会约制》,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
    ② 参见:钟年、孙秋云:《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台湾学者林恩显先生将清廷在新疆的民族隔离政策分为军事隔离、政治隔离、经济隔离和社会隔离,其实隔离政策可以划入“社会控制”的范畴。
    ① “阿浑”“阿訇”“阿洪”等都系清代的同名音译——作者注。
    ② 《清高宗实录》卷六一五,乾隆二十五年六月辛丑。
    ③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八。
    ④ (清)佚名:《回疆志》卷二。
    ⑤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⑥ 《那文毅公奏议》卷七十七。
    ① 《那文毅公奏议》,《那彦成通筹军需全局折》。
    ② (美)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载(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100页。
    ③ 同上。第100页。
    ④ 同上。第100页。
    ⑤ 恢武系道光年间重建,离城十里。嘉义、威靖、巩平三城也系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乱后所建。
    ① (清)傅恒:《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一《兵防》。
    ② (清)魏源:《圣武记》卷四。
    ③ (清)《那文毅公奏议》卷七十六。
    ①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七》。
    ② (美)M.Hecher:《内部殖民主义》,收入马戎编著《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③ (清)徐松:《新疆赋》之《天山北路赋》。
    ④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
    ① (清)珠克登:《喀什噶尔略节事宜》,湖北图书馆抄本。
    ②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六年四月条。
    ③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新疆巡抚刘锦棠《估修新疆省城城垣及抚藩衙署等工》。
    ④ (清)佚名:《新疆四道志》《镇迪道属图说》。
    ⑤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实业。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革职留任伊犁将军金顺等《改建惠远新城并报开工日期折》,光绪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② 《粗拟伊犁办法》,清末朱格钞本。
    ③ (俄)格鲁姆·格尔日迈洛:《中国西部旅行记》,圣彼得堡,1896年,第491—492页。
    ④ 《新疆城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笔者曾经在哈密市郊的回城乡工作两年,多次到回城去考察,情景完全与上述的描写吻合。另外笔者考察了南疆的莎车县回城(原叶尔羌城)、喀什噶尔旧城,几乎都是如出一辙。
    ① (叙利亚)M·S·阿米尼著、胡若飞节译,丁克家校对:《苏非派伊斯兰之城市观》,《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② (尼日利亚)艾·弗里希著、刘爱兰译:《伊斯兰文化对尼日利亚卡诺城市结构与经济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③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八。
    ① 比较城市史研究网站:《喀什市市委、喀什市人民政府关于喀什市老城区防震加固工程的报告》。
    ①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②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二。
    ③ (清)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二。
    ④ (清)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二。
    ⑤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⑥ (清)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二。
    ⑦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十。
    ① (俄)瓦里汗诺夫著,《南疆六城概要》,阿拉木图,1957年,第82页。参见王嘉琳译本。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③ (清)钟方:《哈密志》。
    ④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2页。
    ③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④ (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⑤ (清)王方翼:《回疆杂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二帙二册》。
    ⑥ (清)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⑦ (清)佚名:《回疆志》卷三。
    ⑧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①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回疆通志》卷十二、《新疆图志》卷四十八略同。
    ② (清)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二。
    ③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④ 参见周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0页。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⑥ (清)洪亮吉:《天山客话》。
    ⑦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⑧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③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④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物产》。
    ⑤ (清)洪亮吉:《天山客话》。
    ⑥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⑦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⑧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⑨ (清)祁韵士:《万里行程纪》。
    ①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②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9—40页。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页。
    ③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原载赵翼《檐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④ (清)洪亮吉:《天山客话》。
    ⑤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⑥ (俄)瓦里汗诺夫:《南疆六城概要》,阿拉木图,1957年。王嘉琳节译本。
    ① (英)罗伯特·沙敖著:《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② (清)洪亮吉:《伊犁日记》。
    ③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9页。
    ④ 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2页。
    ① (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等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② 英国人沙敖受英国政府派遣到阿古柏占领的南疆搜集情报,1875年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居住近一年,他在新疆调查的部分情况刊登在他收集的一份文献前言中,即默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和卓传》(陈俊谋、钟美珠译,原载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历史研究室编,《民族史译文集》第8集。
    ③ (俄)瓦里汗诺夫:《南疆六城概要》,阿拉木图,1957年。王嘉琳节译本。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请)松筠:《钦定新疆识略》。
    ③ (清)王方翼:《回疆杂记》。
    ④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② (清)和瑛:《三州辑略》《户籍》。
    ③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④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回疆通志》卷一二。
    ⑤ 马序文:《二十年代古城的喜寿婚丧礼俗》,《奇台文史》,第七辑。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四八。
    ②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回疆通志》卷二。
    ③ (清)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九。
    ④ (清)洪亮吉:《天山客话》。
    ⑤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7—58页。
    ⑥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⑦ (清)史善长:《轮台杂记》。
    ①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5页。
    ③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
    ④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①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悉心经办蚕丝事务以广丝利、整饬南疆男女婚姻乖桀积习、供支防营柴草按民户田亩多寡摊派并各发价银等三事之札文、批文并吐鲁番厅申文告示》。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棠,光绪八年四月。
    ②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吐鲁番厅札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
    ③ 新疆档案馆:《清代吐鲁番厅档案》,《镇迪道饬转巡抚部院行知严禁汉民放债欺压缠民之札文》,光绪十八年四月。
    ④ 马序文:《古城民俗与传闻》,《奇台文史》,第四辑。
    ① 陈国光:《新疆“方神”本是戍边爱国之士》,《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王子钝收藏:《西陬楹联选辑》,《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① 刘燕斌:《雄伟壮观的春秋楼》,《奇台文史》,第五辑。
    ② 参见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③ 昝玉林著:《乌鲁木齐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页。昝玉林先生系乌鲁木齐史志办的资深编辑,已经过世。他所撰写的《乌鲁木齐史话》除根据文献外,还有大量的口传史料。
    ①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②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交涉志》。
    ③ 新疆档案馆:《外事档》引自木拉提·尼亚提:《近代新疆天主教会历史考》,《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
    ① 新疆学者仲高近来指出绿洲文化艺术是一种“复调”,具有多种艺术风格,如上层与下层、宗教与世俗、本土与外来、艺术传播与回授等,同时也跟历史时期绿洲居民的多民族族源有密切关系。仲高:《西域艺术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② 仲高:《西域艺术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①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九。
    ②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一二。
    ③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0页。
    ④ 常青:《西域建筑文化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1990年,第140页。
    ⑤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四八。
    ⑥ (清)满洲七十一:《新疆记略》卷七。
    ① (清)佚名:《莎车府志》。
    ② (清)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四。
    ③ (清)王方翼:《回疆杂记》。
    ④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一二。
    ⑤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
    ⑥ (英)罗伯特·沙敖著:《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⑦ (俄)尼·维·鲍戈亚连夫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0页。
    ①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0、54页。
    ③ 黄达远:《试论新疆少数民族城乡萨满教遗存》,《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Jarring·Gunner: A hote on shamarmism in Easten Turkerstan' Ethnos 1961.nos 1-2.pp1-4.
    ⑤ Jarring·Gunner: A hote on shamannism in Easten Turkerstan' Ethnos 1961.nos 1-2.pp1-4.
    ① (清)壁昌:《守边辑要》。
    ① (清)祁韵士:《万里行程纪》。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
    ③ (清)钟方:《哈密志》《民俗》。
    ④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⑤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⑥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已巳日记》,《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⑦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⑧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⑨ (清)钟方:《哈密志》《民俗》。
    ① 仲高著:《西域艺术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② 参见(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游览》。
    ③ (清)黄濬:《红山碎叶》。
    ①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②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六。
    ③ (清)施补华:《轮台歌》。
    ④ 陈世明:《清代新疆双语现家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① 牛汝极:《清代三件察合台文书注译》,《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
    ②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三。
    ③ 黄达远:《九世哈密王陵新考》,《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④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坛庙》。
    ⑤ (清)钟方:《哈密志》。
    ⑥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清朝的内陆腹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① (俄)瓦里汉诺夫著,《南疆六城概要》之《喀什噶尔》,王嘉琳节译,收入魏长洪、何汉民主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② (俄)库罗帕特金著,王嘉琳译:《喀什噶利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③ (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韩翔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④ 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贬义称呼。
    ① (英)包罗杰著:《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7页。
    ② 杨镰:《乌鲁木齐史话补订》,《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③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商》。
    ① 赵可:《近代区域城市史研究综述》;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均载《城市史研究》,17—18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② 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城市史研究》,17—18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① (清)魏源:《圣武记》卷四《道光善后回疆记》。
    ① (美)加文·汉布里著:《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90页。
    ② 蒋丽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模式研究》,载潘乃谷等主编:《中国西部边区发展模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③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的俄中经济关系》,《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④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的俄中经济关系》,《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⑤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商》。
    ⑥ 《中俄伊犁条约》规定俄商“暂不纳税”,而华商则要上税,极大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①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的俄中经济关系》,《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②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商》。
    ③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09页。
    ④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的俄中经济关系》,《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1页。
    ② “尼日哥罗德”、“尼热哥罗德”、“下诺夫哥罗德”均系俄文地名“”,厉声教授对其地理位置的解释是正确的;“伊尔比特”系俄文地名,“”。根据作者文中注释,此地为秋明,有误(见该书119页)。正确位置是伊尔比特位于俄国叶卡捷林堡与秋明之间,是17世纪以后俄罗斯欧洲部分与西伯利亚交通商业枢纽城市,也是一个巨大的皮货交易市场。见俄文网站:www.mogorod.ru/severdlov-obl/.
    ③ 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118页。
    ④ (俄)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的俄中经济关系》,《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⑤ 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118页。
    ① 米镇波:《清代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② (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从西宁到库车淖尔》,《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③ 参见(美)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19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收入《中华帝国晚期城市研究》中译本,中华书局,2000年。
    ④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0页。
    ① 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② (清)纪昀:《乌鲁木齐赋》。
    ③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518页。此书是根据档案、《清实录》等可靠资料整理,因而具有权威性。
    ④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518页。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商》。
    ② 昝玉林:《“赶大营”与“八大家”》,《乌鲁木齐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1页。
    ① (清)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二九《商》。
    ② 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本文对于新疆区域历史地理的概述均来自该书。
    ③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4页。
    ①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507—508页。
    ② (日)日野强:《日野强伊犁纪行》,原载《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① (日)日野强:《日野强伊犁纪行》,原载《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4页。
    ③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④ 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0页。
    ① (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页。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一《图考》天山南路图说四。
    ③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卷二《官职制度》。
    ④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518页。
    ⑤ 张建军:《清代新疆城市地理研究》,未刊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1998年,第64页。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4页。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1页。
    ③ (日)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① (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55页。
    ② (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55页。
    ③ (清)宋伯鲁:《新疆建置志》卷一《疏附》。
    ① (清)钟广生等:《新疆志稿》卷二《商》。
    ②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4页。
    ③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7—88页。
    ④ (日)橘瑞超著,柳洪亮译:《橘瑞超西行记》,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8页。
    ⑤ (清)珠克登:《新疆记略》。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8—89页。
    ② (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
    ③ (英)阿古柏:《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8页。
    ④ 《和田直隶州乡土志》,参见马大正主编:《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
    ⑤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8—89页。
    ①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8—89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一零七六,乾隆四十四年正月甲子。
    ③ (清)和瑛:《回疆通志》卷一一。
    ④ (清)常钧:《敦煌随笔》。
    ⑤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3页。
    ⑥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哈密。
    ⑦ (日)日野强:《伊犁纪行》。原载《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①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① (清)佚名:《回疆志》卷三记载,“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
    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① 1997——2000年,笔者在新疆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利用工作之便走访了当地回城乡的几个维吾尔大队,在新疆大学读研究生期间(2000——2003年),曾多次到哈密五堡乡从事民族学调研:另外笔者自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哈密“汉城”的生活体验,每逢夏季、秋季,从早至晚的街市上都有城郊和远近不一的乡村维吾尔人用毛驴车或其它畜力车拉运各种水果叫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下,这种现象逐渐变少,但是至今依然存在。
    ②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00页。
    ③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1年,第121页。
    ① 1989年,该理论有六个要点: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的核心——华夏族与后来的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同经济类型的相互补充;汉语是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凝聚力的核心;各民族之间人口规模大小悬殊;中华民族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集团“滚雪球”效应。最后“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自觉民族实体。”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②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① 这种由中央提供补贴的财政经济,参照费孝通的话是一种“输血式”经济,而非“造血式”的经济。因为大量的财政补贴没有转化为投资,基本上都被消费了。
    ① (日)滨田正美:《十九世纪维吾尔历史文献导论》,《民族译丛》,1986年第4期。
    ② Piper·Rae·Gaubatz: 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310.
    ③ 《费孝通民族经济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452页。
    ① 中共新疆区党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新疆民族问题的调查报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2期。
    《二十四史西域传》,中华书局本。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清)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清道光九年刻本。
    《大清历朝实录》,影印清抄本(伪满本)。
    (清)魏源:《圣武记》十四卷,清古微堂刻本。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清道光三年刻本。
    (清)徐松:《新疆赋》,清刻本。
    (清)赵翼:《皇朝武功记盛》四卷,清怡容堂刻本。
    (清)拖津(理藩院):《回疆则例》八卷,清道光三十四年刻本。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四十八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十二卷,清道光元年武英殿刻本。
    (清)椿圆:《西域闻见录》八卷,上海古籍书店复印清乾隆本。
    (清)李光廷:《汉西域图考》七卷图一卷,清同治九年刻本。
    (清)王树楠修:《新疆图志》一百十六卷,清宣统三年刻本。
    (清)王树楠修:《新疆国界图志》八卷,清新疆官印局印。
    (清)王树楠修:《新疆山脉图志》六卷,清宣统年间刻本。
    (清)许国桢等撰:《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原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抄本。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四卷,清光绪八年刻本。
    (清)佚名:《西域地理图说》,阮道明等校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清)佚名:《新疆四道志四种》,中央民族学院复印本。
    (清)陶保濂:《辛卯侍行记》六卷,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表四卷,清光绪十年浙江书局重刊。
    (清)孙希孟:《西征续录》,泰州市古旧书店传抄本。
    吴丰培校:《甘新游踪汇编》,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影印编,油印本。
    (清)袁大化:《抚新记程附王子回程记》,清宣统三年刻本。
    (清)和宁:《回疆通志》十二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清)钟广生:《西疆备乘》三卷,民国铅印本。
    (清)钟广生:《新疆志稿》三卷,民国铅印本。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不分卷,清抄本,四册。
    (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六十八卷卷首十二卷,清咸丰年间刻本。
    (清)傅桓等修:《西域同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松筠:《伊犁总统事略》十二卷,清抄本。
    (清)肖雄:《西疆杂述诗》四卷,清光绪刊本。
    (清)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六卷,清宣统元年刻本。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四卷,清道光二十三年重刻本。
    (日)崛直整理:《叶尔羌城庄里数回户正赋各项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元)米儿咱·马麻·海答儿著:《中亚蒙兀尔史——拉失德史》第二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二帙》、《补编十二帙》、《再补编十二帙》,(清)王锡祺辑,清光绪二十三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收录:
    (清)王方翼:《回疆杂记》。
    (清)祁韵士:《西域释地》。
    (清)佚名:《回部政俗论》。
    (清)龚自珍:《西域建行省议》。
    (清)倭仁:《莎车纪行》。
    (清)方士淦:《东归日记》。
    (清)洪亮吉:《伊犁日记》。
    (清)林则徐:《荷戈记程》。
    (清)王文锦:《西域南八城纪要》。
    (清)松筠:《新疆疆域总叙》一卷。
    (清)龚柴:《天山南北路考略》。
    《中国方略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收录:
    (清)朱学勤:《钦定平定陕甘回匪方略》,清光绪二十二年影印本。
    (清)和瑛:《三州辑略》。
    (清)钟方:《哈密志》。
    《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新疆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
    (清)佚名:《伊江集载》。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
    (清)永保:《总统伊犁事宜》。
    (清)佚名:《伊犁略志》。
    (清)佚名:《清故伊犁将军文贞行状》。
    《清代新疆文献四种辑注》,王希隆整理,甘肃文化出版社。
    (清)佚名:《乌鲁木齐政略》。
    (清)永保等修:《乌鲁木齐事宜》。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西北文献丛书》,甘肃古籍出版社,1990年。该书收录有一部分清代新疆文献,为集中寻找史料提供了方便。
    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本书编写组:《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1906年,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80年。
    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冯家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1年第2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连吉主编:《西北开发思想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3年。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加文·汉布里著:《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
    (日)橘瑞超著,柳洪亮译:《橘瑞超西行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俄)库罗帕特金著,王嘉琳译:《喀什噶利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德洙:《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
    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林恩显:《清代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年。
    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上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
    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刘甲金等主编:《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大正:《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20世纪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苗普生:《伯克制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米镇波:《清代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穆渊:《清代新疆货币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
    (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等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4年。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牛海帧:《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志平:《清代新疆与浩罕国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钱云等主编:《新疆绿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齐清顺等:《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第一卷、第二卷,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苏中经济关系概要》,莫斯科,1957年。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英)罗伯特·沙敖,王欣,韩翔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72年。
    魏丽英主编:《近代西北经济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
    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吴福环、魏长洪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蔼辰:《历代西域诗选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
    (俄)瓦里汉诺夫:《瓦里汉诺夫选集》,阿拉木图,1958年。
    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新疆伊斯兰教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新疆简史》一、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殷晴:《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袁森坡:《康雍乾开发与经营北疆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
    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昝玉林编著:《乌鲁木齐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仲高:《西域文化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邹礼洪:《清代新疆开发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俄)兹特拉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日)佐口透著,凌纯颂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阿吉·努尔阿吉:《赛义德王朝文化述略》,《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尼日利亚)艾·弗里希著、刘爱兰译:《伊斯兰文化对尼日利亚卡诺城市结构与经济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美)多罗西·V·博雷著,魏忠译:《帝国大厦的经济含义》,原载《民族译丛》,1992年第4期。
    陈国光:《新疆“方神”本是戍边爱国之士》,《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
    陈国光:《清代新疆回民的社会生活》,《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4期。
    常青:《西域建筑文化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1990年
    陈延琪:《试论近代新疆的城镇开发》,《新疆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陈世良:《龟兹都城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陈世明:《清代新疆双语现家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戴良佐:《晚清民国时期昌吉的商业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2期。
    戴良佐:《清代新疆关帝庙管窥》,《艺术导刊》,1995年第2期。
    董琳:《清代新疆移民屯田的历史作用于教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风良:《清代进行丝绸与马匹交易的新疆城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
    黄达远:《九世哈密王陵新考》,《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华立:《乾嘉时期新疆南八城中的内地商民》,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侯灿:《塔里木盆地考古考察中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2期。
    季云飞:《清代新疆建省论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阚耀平:《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干旱区地理》 2004年第4期。
    阚耀平:《历史时期新疆北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 2004年第4期。
    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城市史研究》,17—18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刘文鹏:《论清代新疆台站体系的兴衰》,《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
    刘仲华:《清代新疆的封建教育和科举》,《西北史地》,1997年第2期。
    李吟屏:《清代新疆铸钱小史》,《新疆地方志》,1988年第1期。
    朗眉宁:《浅论先秦至清代新疆与内地的关系》,《实事求是》,1996年第5期。
    李磊:《清代新疆建省后的田赋制度》,《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李敏:《论清代新疆屯田的重大历史作用》,《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
    路文彩:《试论清代新疆矿业兴衰之因》,《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叙利亚)M·S·阿米尼著、胡若飞节译,丁克家校对:《苏非派伊斯兰之城市观》,《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马大正:《新疆历史纵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穆渊:《清代新疆货币的特点、发展阶段及有关问题》,《新疆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聂红萍:《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钮仲勋:《历史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
    潘志平、王熹:《清前期喀什噶尔、叶尔羌对外交通与通商贸易》,载《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潘志平:《清季新疆商业贸易》,《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3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与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胜利——纪念新疆建省110年》,《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官员的养廉银》,《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秦川:《惠远城兴建的军事功能看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建立》,《新疆师范大学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日)日野强:《伊犁纪行》,蔡锦松等摘译,《日野强及其伊犁纪行》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任重:《绿洲楼兰城迅速消失现象的思考——试说楼兰城毁于特大沙尘暴》,《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俄中经济关系》,原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3辑。
    宋水平:《沙俄“南下政策”与清代新疆的政治中心转移》,《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吴佚群:《清代新疆人口研究》,新疆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吴文军:《西北城镇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王瑞成:《明清民族关系与边疆城市》,《城市史研究》13—14合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茜:《维吾尔近代集市贸易述论》,《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2期。
    王熹等:《乾隆时期叶尔羌的官方丝绸贸易》,《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
    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王东平:《清代新疆马政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
    吴元丰:《清代新疆满营论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吴元丰:《清乾隆年间新疆新普尔钱的铸造流通及其作用》,《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魏长洪:《清代乌鲁木齐城的建置》,《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魏长洪:《伊犁九城的兴衰》,《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魏长洪:《穆萨巴耶夫兄弟和伊犁皮革厂》,《新疆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魏金玉:《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万雪玉:《历史时期新疆汉人寻踪》,《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星汉:《乾嘉时期伊犁流人诗作论》,《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星汉:《清代新疆屯垦诗论》,《西域研究》,1999年第2期。
    殷晴:《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殷晴:《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
    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
    杨俊国:《平准之前北疆城市建设考》,《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杨镰:《乌鲁木齐史话补正》,《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张建军:《清代新疆城市地理研究》,未刊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1998年。
    张建军:《论清代新疆城市的人口规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张建军:《论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钟年等:《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张世才:《清代新疆“燕齐”制度的起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张立:《清代新疆喀喇沙尔地区的军台》,《集邮博览》,2005年第2期。
    张韶梅:《论清代新建山西会馆》,《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张丹:《内地汉人在清代新疆屯田开发中的作用》,《河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周轩:《清代新疆流人与民族关系》,《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赵云田:《清代新疆的军府建置》,《中国社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2期。
    赵星华:《清代新疆南疆通事的来源》,《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
    Piper·Rae·Gaubatz: 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Kim·HoDong: 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m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1869----187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Souck·Svatopluk: Ahistory of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Lattimore·Owen: Pivot of Asia.: Sinking and the inner Asian.frontiers of china and Russia. New York.1975.
    Bellew·Henry·Walter: Kashmir and Kashgar: a narraitive of the journey of the Embassy to Kashgar in 1873-1874. London Truber 1875.
    Jarring·Gunner: A hote on shamannism in Easten Turkerstan' Ethnos 1961.nos 1-2.pp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