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一般救助义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长期支配社会大众行为选择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道德体系又没有得以及时建立,由此引起道德选择的迷茫和价值取向的混乱,结果造成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彼此间的关怀和信任匮乏。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必要的信任心理既是社会运转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通过教育进行道德重塑和失范行为的矫正,同时更需要借助于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矫正、确认和强化。在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法律特别是刑法的禁止性规范,以倡导性和赋权性为表征的民事法律通过赋予社会成员一般救助义务的方式,对行为人的选择施加影响,无疑是一种最为简洁、最为有效的途径。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厘清一般救助义务的基本问题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救助义务的概念、类型、救助义务与作为义务及其注意义务的关系等诸问题的梳理,推导出一般救助义务在救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通过对一般救助义务本质要素的抽象概括,界定了一般救助义务的特有内涵,明晰了一般救助义务与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的逻辑关系,并考察了一般救助义务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睿智且深邃的人学思想,阐明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及人的发展等与一般救助义务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一般救助义务的理论基础。此外,基本道德的法律化、风险社会、生命神圣、社会协作及保护弱势等理论为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民法不作为侵权体系下构架一般救助义务的设想与建议。最后,指出在立法要求行为人承担一般救助义务的同时,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利,以鼓励行为人履行危难救助义务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设置一般救助义务制度的预期效果。
During the period of build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ccompanied by drama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ethical system,which had controled social behavioral choices for a long time,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ince the new moral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time,it has caused the confusion of moral choice and the chaos of value orientation, leading to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whol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lack of care and trust for each other.As we all know,the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necessarily confident psychology are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he normal function of society,but also the core cont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refore,moral reconstruction and correction of anomie behavior are required to reshape through education.It is more important to guide,correct,confirm and strengthen the conduct of the parties in virtue of the power of the law.I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for the conduct of the parties,compared to other legal norms,especially the prohibition norms of criminal law,civil law,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dvocacy and empowerment,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he parties through imposing the general duty to rescue(GDR) on the members of socie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clarify of basic issues of the GDR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By sorting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the duty to rescue,the relationships with affirmative duty and the duty to care,this dissertation deduces the position of the GDR in the system of the duty to rescue. At the same time,it defines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GDR through abstractively summarizing its essential elements. It makes clear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DR and voluntary behavior and negotiorum gestio.In addition,it also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DR.By sorting the wisdom and deep Marxism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he dissertation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in reality,human essence,human needs,the values of huma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n it reveals that Marxism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GDR.
     In addition,the theories of the legalization of basic moral,risky society,the sanctity of life, social collabor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the vulnerable,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GDR. Hence,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build the GDR in the omission of torts in civil law.Finally,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 that it should give the corresponding rights to the actors who undertake the GDR in the legislation.lt can encourage the actors to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distress relief, and maximize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system of the GDR.
引文
②薛伦倬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探》,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①蔡唱:《不作为侵权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①马克思反复强调,“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且竭力做到只是概括地表明这些事实。”(马克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①[苏]高尔斯基:《逻辑学》,宋文坚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②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③参见江再祥:“法学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与运用上的一些问题”,载林来梵主编:《法律与人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①许慎撰:《说文解字》,李翰文译注,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4页。
    ②《现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编:《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13页、第811页。
    ③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47页、第2420页。
    ④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6页。
    ⑤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7页。
    ⑥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4页。
    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词典》(第五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3页。
    ②《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5页.
    ③《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7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48页。
    ④《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20页。
    ⑤《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7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48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12页。
    ⑦如: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 Kathleen M.Ridolfi, Law.Ethics.and the Good Samaritan:Should there be a Duty to Rescue?,40 Santa Clara L.Rev.957(2000); Amelia H.Ashton,Rescuing the Hero:The Ramifications of Expanding the Duty to Rescue on Society and the Law,59 Duke L.J.69(2009); Jay Silver,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Mary L.Rev.423(1985).
    ⑧王同亿主编译:《英文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8页。
    ⑨[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①[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5页。
    ②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9页。
    ③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在“侵权法上作为义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将救助义务界定为“行为人应当对他人提供帮助、援助,以使他人能够摆脱所面临的危险,避免遭受人身损害的义务。”(见张民安:“侵权法上作为义务的比较研究”,载《民商法学家》(第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目前对救助义务研究主要见于张民安教授带领对侵权法作为义务的研究团队,有的成员与张民安教授相同,如:林泰松对救助义务的定义,“救助义务是指行为人应当对他人提供帮助、援助,以使他人能够摆脱所面临的危险、困境,避免遭受人身损害。”(林泰松:“不动产权人对非法进入的未成年人承担的救助义务”,载张民安主编《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除外,采用此界说的还有蔡唱,她完全借鉴张教授对作为义务的概括,并直接引入张教授的救助义务概念。(蔡唱:《不作为侵权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④王迎春:《侵权法的救助义务研究》,载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⑤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报告小组:“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在我国司法判例中的运用”,载张民安主编:《民商法学家》(第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443页。
    ①杨垠红:“侵权法发展的新趋向——不履行救助义务之责任”,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7期。
    ②杨垠红:“侵权法发展的新趋向——不履行救助义务之责任”,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7期。
    ①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②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②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380页。
    ③W.Page Keeton,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p.373转引自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④[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注释[324]。
    ①[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③[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①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②[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③ A Dictionary Of Law,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p.137.
    ①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5页。
    ②参见李亚虹:《美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③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②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③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④杨立新:《侵权行为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⑤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2期,第53页。
    ⑥Lord Atkin in Donoghue v. Stevenson[1932]AC 562转引自[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②张民安主编:《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I。
    ③转引自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④李咏梅:“英美法过失侵权之注意义务——政策因素的决定作用”,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9期,第39页。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32.
    ①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③《冰岛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④《希腊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⑤Vt.Stat.Ann.tit.12,§519.
    ①Wis.Stat.Ann.§940.34.
    ②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44页。
    ③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④无论行为人是否与身处险境中的他人之间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行为人都要对他人承担救助义务,都要采取某种救助措施帮助他人摆脱所面临的危险或困境,只要行为人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诸如行为人有救助能力,行为人的救助不会危及行为人自身或第三人的人身安全,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身处险境等等。(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⑤蔡唱:“论旁观者的不作为侵权行为——以民事救助义务的确立为视角”,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73-76页。
    ①汪秀英:“对己无害危难救助义务法律化探析”,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51页。
    ②赵荧莹:“无先行行为的救助义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3-4页。
    ①在毛泽东看来,看事情只能把它的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①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7页。
    ①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4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词典》(第一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2页。
    ①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43页。
    ②王泽鉴:《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③张民安:《债法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9页。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③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④《诗经今注今译》,王延海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222页。
    ⑤《论语》,程昌明译注,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⑤孟轲:《孟子》,刘凤泉、李福兴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⑦孟轲:《孟子》,刘凤泉、李福兴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①《墨子》,李小龙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4-65页。
    ②《墨子》,李小龙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页。
    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周桂钿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④[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阎琦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⑤[宋]张载撰:《张子正蒙》,[清]王夫之注;汤勤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⑥参见臧乐源:“弘扬仁爱思想促进社会发展”,载《文史哲》1999年第2期,第67页。
    ⑦《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70页。
    ④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第84页。
    ⑤《太平御览》卷五九八,参见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1/0597.htm,访问时间:2011年3月15日。
    ①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②何勤华、李秀清、陈颐编:《新中国民法典草案总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页。
    ①转引自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184页
    ②The Laws of Plato 277(Thomas L.Pangle trans.,1980)转引自Damien Schiff Samaritans:Good Rad and (?)·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y.77(2005)p81.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③与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⑤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⑥参见[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载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页;孙鼎国:《世界人学史》(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①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②参见[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3-275页。霍尔巴赫认为,社会对人的幸福而言,是有益和必需的。因为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他只有靠同类的帮助,才能抵御命运的打击,补偿肉体的苦难,只有靠别人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发挥技巧,发扬理性,才能反对道德上的恶。他断言,人是自然中对人最有益的东西。(参见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③参见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①转引自[苏]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1卷),李侠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9-260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494页。
    ④参见刘黎明:《教育视阈中的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页。
    ⑥[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又对三种社会形态下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人类经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之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因此,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是与另两个阶段相对的最初阶段。(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70页: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17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⑥参见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5页。
    ⑦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参见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86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③参见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37页;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65页;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61页。
    ④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①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⑤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66-367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参见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4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④参见周为民:“以人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载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⑤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71页。
    ③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民粹派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合理的,不具有历史必然性,他们以“纯粹人性”论理由提出只有农民才是俄国进步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由具有自己一切思想和感情的个人创造的,具有批判的杰出人物可以按自己的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社会学的目的只在于阐明那些使人类天性的某些需要获得满足的条件。而以司徒卢威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将伴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而必然到来,社会规律是盲目的经济力量自发运动的结果,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与人、阶级、政党的活动毫无瓜葛,应该排除个人及其主观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放任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445页。)
    ④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⑤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载《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8页。
    ①列宁:“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载《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2页。
    ②列宁:“怎样组织竞赛?”,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③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第二个纲领草案的意见”,载《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国列宁说到,“这位神秘主义者回答说,的确,历史是由‘活的个人’创造的,而我在研究手工业中的社会关系为什么是这样形成而不是那样形成的问题(您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时,也正是研究‘活的个人’怎样创造了和继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我从来不说 ‘历史是由活的个人创造的’ ……但是,我在研究实际的社会关系及其实际的发展时,也正是研究活的个人活动的产物。您说您在谈论‘活的个人’,但实际上您当作出发点的,并不是具有确实由他们的生活条件、由该一生产关系体系所产生的‘思想和感情’的‘活的个人’,而是木偶,并且您把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装进它的头里。”(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载《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0-371页。)
    ④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载《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9页。
    ⑤列宁:“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到五一节全俄星期六义务劳动”,载《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⑦详见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122页。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Fich Fromm,Man for Himself,Routledge&Kegan Paul.Ltd,.1948,p.128.
    ①参见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对此,苏联学者雅维茨也曾说过:“没有责任,自由就会成为无政府状态,而人的权利就会成为无限制的任性。”([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
    论》,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4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①参见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264页。
    ②恩格斯:“费尔巴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
    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②参见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③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页。
    ①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引言第2页。
    ③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只有济人之急、解人之危、成人之美、履危蹈险、乐于为他人谋幸福,甚至舍生取义,“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如此,才能“尽吾之性,完吾之心。”(《毛泽东早期文摘》,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7页。)
    ④详参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②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阶级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④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72-373页。
    ⑤杨瑞森、苗长发主编:《新版(毛泽东选集)导读》,中国人事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210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③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载《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29页。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9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①黄楠森:“《邓小平人学思想》序”,载《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9期,第5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③参见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页。
    ③转引自姜汉斌主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18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⑤参见姜汉斌主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⑥参见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页。
    ①参见郭彦森:“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四种理论形态”之“江泽民人学思想”,载《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9-11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7页。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①江泽民:“自强之歌”序言,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18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3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6/5182/20010430/456601.html,访问时间:2010年3月11日。
    ⑤陈清林:《江泽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52页。
    ⑥陈清林:《江泽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①参见《江泽民同志重要论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3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③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陈学明、金瑶梅:“以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和‘人的什么’为本?”,载中国人学学会编:《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1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年3月27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③参见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①王安白:《见义勇为与社会环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②陈云:“共产主义精神”:.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①参见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212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②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
    ①[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②[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③陈金钊等著:《法律解释学——立场、原则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山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④陈金钊等著:《法律解释学——立场、原则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陈金钊等著:《法律解释学——立场、原则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28页。
    ③Theodore M.Benditt,Liability For Failing to Rescue,Justice,Rights and Tort Law,edited by Michael D.Bayles and
    ②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页. Bruc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p.212.
    ④John T.Pardun,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L.A.Int'l&Comp.L.J.591(1998),p.603.
    ②参见[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4页。
    ⑥Stovin v.Wise(1996)3WLR388,406.(?)专引自[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注释[106]。
    ①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②张愉庆:“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载《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6期,第101页。
    ③参见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④转引自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
    ⑤John T.Pardun,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L.A.Int'l&Comp.L.J.591(1998), p.603.
    ⑥Stovin v.Wise(1996)3WLR388,406.转引自[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注释[106]。
    ①参见[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4页。
    ②西方的这些道德规范法律化的规定,其实施效果如何?用什么方式保证实施?这些都是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笔者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过有则消息可见一斑。据报道:在德国,有位女士驾车郊游,遇一歹徒假扮受伤者躺于路旁,待该女士停车来救时,歹徒一跃而起将其抢至树林中强奸。案发后,很多人同情该女士,主张以后路遇伤员不必搭救,以防受骗受害。但该女士和承办此案的法官都说:见死不救,法律上定为犯罪;尽管有这种受骗的可能性,还是应该去救援;救人和被害是两回事,没有必然联系。这位女士和法官的话,不能不认为反映了前述刑法条文长期强化的效果。(参见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欧美刑法强化精神文明的作法与启示”,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第112页。)
    ③John T.Pardun.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L.A.Int'l&Comp.L.J.591(1998), pp.603-605.
    ④John T.Pardun.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L.A.Int'l&Comp.L.J.591(1998), p.609.
    ③详见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207页。
    ①参见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②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③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②如,一个具有奥林匹克水准的游泳健将甲看到一个小孩(不是她自己的)掉到水池里却冷眼旁观,甲并不会为小孩的死而承担任何责任,尽管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挽救该小孩的生命。至于甲为什么没有实施救助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也许他正在去一个舞会的路上,认为小孩的生命不值得自己耽误时间;也许更糟糕的是,他可能是一个喜欢看到别人遭受痛苦而从中获得畸形快乐的人。(参见[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③A.D.Woozley, Duty to Rescue:Some Thoughts on Criminal Liability,69 Va.L.Rev.1273(1983),p1297.
    ④参见[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⑤James Barr Ames,Law and Morals,22Harv.L.Rev.97(1908),p.111.
    ①参见[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9-360页。
    ②刘仁文:“见危不救:道德还是法律”,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262,2001-1-5,访问时间:2010年9月5日。
    ③刘仁文:“见危不救:道德还是法律”,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262,2001-1-5,访问时间:2010年9月5日。
    ①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5页以下。
    ③杨垠红:《侵权法发展的新趋向——不履行救助义务之责任》,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7期。
    ④参见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①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②武步云认为,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导向,最主要的就是对行为动机的导向,通过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人们行为的权利、义务及界限,从而指出哪些行为是可以做,哪些是必须做,哪些是不能做,从而作为行为的一种“外界刺激”和“参考架构”调控行为动机起到导向作用。(参见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
    ③参见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④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王利明:“论侵权责任法的救济功能”,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1345,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日。
    ②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③参见安翱:《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④Kathleen M.Ridolfi.Law, Ethics, and the Good Samaritan:Should there be a Duty to Rescue?,40 Santa Clara L.Rev.957(2000),pp.961-962.
    ①甘绍平:“论道德义务的人权基础”,载《伦理学》2010年第9期,第51页。
    ②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120.
    ②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③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8页。
    ①转引自[俄]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②[俄]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③O.W.Holmses,The Path of the Law,in Collected Legal Papers(New york,1920),p.170.
    ①[美]马多佛:“现代的国家”,载肖金泉主编:《世界法律思想宝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页。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③刘星:《西方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5页。
    ④[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⑤参见[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⑥刘星:《西方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5页。
    ①参见刘星:《西方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③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399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2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
    ②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③[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395页。
    ④[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
    ⑤[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页。
    ⑥参见[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页。
    ①[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页。
    ②唐凯麟、曹刚:“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67页。
    ③参见刘云林:“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载《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第37-38页。
    ①舒利、章亮:“论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及其限度”,载《求实》2004年第1期,第68页。
    ②胡浩飞、肖向荣:“有限的道德法律化初探”,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33页。
    ③参见徐俊:“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载《河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78页。
    ④程秀波:“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8页。
    ① Antonio Viv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Law and Markets and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cago-Kent Law Review(2008),pp.201-202.
    ②[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13页。
    ①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郝铁川:“道德的法律化”,载《检察日报》1999年11月24日。
    ④[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1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上),王武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第26-27页。
    ②“卫生部公布我国伤害预防报告:每年约发生2亿人次”,http://www.gov.cn/gzdt/2007-08/10/content_712304.htm,访问时间:2011年5月6日。
    ③参见[英]G.D.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4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3页。
    ④[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刘国良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第39页。
    ⑤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449页。
    ③[美]夏洛特.托尔:《社会救助学》,郗庆华、王慧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3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6页。
    ⑤[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6页。
    ⑥杨立新:《人身权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395页。
    ⑦王利明:《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⑧[加]威廉姆.夏巴斯:《国际法上的废除死刑》,赵海峰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⑨[美]安.兰德:《人类的权利》,载[美]安.兰德:《自私的德性》,焦晓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⑩张平华:“生命权价值的再探讨”,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第61页。
    ①[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58页。
    ②参见上官丕亮:《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③上官丕亮:《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④上官丕亮:《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⑤[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5页。
    ⑥[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①转引自王利明:《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62页。
    ②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纲要》(第二版),许传玺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④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⑤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详见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 607(2010),pp.626-630.
    ②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26.
    ③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28.
    ①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30.
    ②“意大利宪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419062.htm.访问时间:2011年10月29日。
    ①[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244页。
    ②柏拉图说:“祖国对我们的出生有所期求,朋友们对我们的出生也有所期求……大地上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人类是为了人类而出生,为了人们之间能互相帮助,由此我们应该遵从自然作为指导者为公共利益服务,互相尽义务,给予和得到,或用技艺、或用劳动、或尽自己的能力使人们相互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引自[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③参见[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①[德]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鞠成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6页。
    ②[德]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鞠成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84页。
    ③[意]马志尼:《论人的责任》,吕志士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8页。
    ④[意]马志尼:《论人的责任》,吕志士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3页。
    ⑤参见[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①参见[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③参见[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185-186页。
    ④[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8页。
    ①参见[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页。
    ②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41.
    ③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39.
    ④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1页。
    ⑤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42.
    ⑥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45.
    ①[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②参见[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③[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①[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②转引自[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③Peter Singer, Famine,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1972),Reprinted in Laslett and Fishkin (1979),p.23.
    ①[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②在马克思看来,穷人相对于富人显然处于弱势,农奴相对于贵族显然处于弱势,因此,他明确以为贫苦群众争取利益为已任,要求立法时应当让贫民的合理的习惯权利得到法律的承认。(详见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54页。)
    ①参见[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②Frederick GKempin,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k Anglo-American Law,West Group1990,法律出版社2001年影印版,第181页。转引自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③参见[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④《荀子译注》,高长山译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
    ②[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p.132-133.
    ①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希腊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③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 pp.688-689.
    ①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欧美刑法强化精神文明的作法与启示”,载《国外法制与法学》1997年第4期,第113页。
    ②安翱在书中还提到增设见死不救罪有助于强化我国“见死必救、见义勇为”的传统道德观念,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树立“人是文明世界中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理念等。(详见安翱:《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8页。)
    ③参见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2001年,我国有人大代表在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上建议增加“见危不救罪”,要求用刑法来惩治冷漠:
    2004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设“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罪名等。
    ⑤Franklin, 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Stan. L. Rev.51 (1972),p.56.
    ⑥Jay Silver.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Mary L.Rev.423(1985),p.435.
    ⑦关于法国,参见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1972年3月16日的判决、法兰西法院1965年10月27日的判决、巴黎法院1969年7月11日的判决;关于比利时,参见布鲁塞尔法院1963年10月23日的判决;关于葡萄牙,参见葡萄牙最高法院1993年1月27日的判决等等。(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39页,注释[316])。)
    ①[英]梅因:《古代法》,高敏、瞿慧虹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463页。
    ②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③[英]梅因:《古代法》,高敏、瞿慧虹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④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56页。
    ⑤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页。
    ①参见[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施”,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③于改之:《刑民分界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④[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①[英]吉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47页。
    ②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日汉辞典》编写组:《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7页。
    ③如川端博认为,所谓谦抑主义,是“指刑法的发动不应以所有的违法行为为对象,刑罚限于不得不必要的场合才应适用的原则。”([日]川端博:《刑法总论讲义》,成文堂1995年版,第55页,转引自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第6-7页。)
    ④如日本学者大谷实曾说过:“刑法理论历来如此,刑法不应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作为其对象,而应将不得已才使用刑罚的场合作为其对象,此即刑法的谦抑原则。”([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参见[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5页。
    ②[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7页。
    ③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7页。
    ④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⑤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第8页。
    ⑥参见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第9页。
    ①[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963年版前言第2页。
    ①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293页。
    ②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③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④参见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王彪:“小伙伴溺死,5个孩子集体封口谎称不知情”,载《现代快报》第A16版,2006年12月19日。
    ①参见李开国、张玉敏主编:《中国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②张民安:《侵权法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
    ①详见张民安主编:《行为人承担的作为义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437页。
    ①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46.
    ②F.J.M.Feldbrugge,Good and Bad Samari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J.Comp.L.630(1966),p.631.
    ①Damien Schiff, "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4.
    ②"they have reasoned that one can render assistance to a dying person by the consolation of one's presence", (See Edward A. 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y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 Sch. J. Int'l & Comp. L.451(2000),p.476.)
    ③Peter M.Agulnick,Heidi V.Rivkin,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1L.Rev.93(1998),p.111.
    ④Edward A. 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y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 Sch. J. Int'l & Comp. L.451(2000),p.477.
    ①Edward A. 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y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 Sch. J. Int'l & Comp. L.451(2000),p.478.
    ②CA Paris, May 29,1970, reported with Cass. crim., March 20,1972,1973 J.C.P. Ⅱ 17474. (Edward A. 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y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 Sch. J. Int'l & Comp. L. 451(2000),pp.479-480.)
    ③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5.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①Edward A.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Sch. J.Int'l &Comp.L.451 (2000),pp.490-491.
    ②State v.Tennant,319 S.E.2d 395(W.Va.1984).(Peter M.Agulnick,Heidi V.Rivkin,Criminal/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1 L.Rev.93(1998),pp.111-112.)这种要求与特殊救助义务类似。如在Fabritz诉Traurig一案中,一位母亲不知道她的女儿正在遭受父亲的虐待,因为她不知道女儿的虐待情况故法院认为该母亲无须承担刑事责任。(583 F.2d 697(4th Cir.1978). see Peter M.Agulnick.Heidi V.Rivkin,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lL.Rev.93(1998),pp.111-112.)
    ①Edward A.Tomlinson, 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 Y.L.Sch.J.Int'l &Comp.L.451 (2000),p.487.
    ②Edward A.Tomlinson, 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 Y.L.Sch. J.Int'l&Comp.L.451 (2000),p.488.
    ③ Alberto Cadoppi,The Failure to Rescue in Continental Criminal Law,in The Duty to Rescue:The Jurisprudence of Aid,93 (Michael A.Menlowe&Alexander McCall Smith eds.,1993),p.106.
    ④Aleksander W.Rudzinski, 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p.101-102.
    ①F.J.M.Feldbrugge, Good and Bad Samari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J.Comp.L.630(1966),p.657.
    ②Aleksander W.Rudzinski, 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02.
    ③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102.
    ④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⑤Ames,Law and Mora;,22Harv.L.Rev.97(1908),p.113.
    ①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②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0页。
    ④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 p.747.
    ⑤Edward A.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Y.L.Sch.J.Int'l &Comp.L.451 (2000),p.487.
    ⑥Edward A.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 Y.L.Sch. J.Int'l &Comp.L.451 (2000),pp.486-487.
    ①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100.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7页。
    ②参见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44页。
    ①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②Aleksander W.Rudzinski, 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p.107-108.
    ①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8.
    ②F.J.M.Feldbrugge, Good and Bad Samari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J.Comp.L.630(1966),p.645.
    ①Damien Schiff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7.
    ②Edward A.Tomlinson,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 N.Y.L.Sch.J.Int'l&Comp.L.451(2000),p.482.
    ①Edward A.Tomlinson, 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 Y.L.Sch.J.Int'l&Comp.L.451 (2000),p483-484.
    ②Peter M.Agulnick,Heidi V.Rivkin,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1998)8 Touro Int'IL.Rev.93,pp.112-113.
    ③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9.
    ④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98.
    ⑥[英]安吉拉.海顿:“不救助诸葛亮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评‘撒玛利亚善人’法”黎晓婷译,载张民安主编:《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①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② Andre Tunc.The Volunteer and the Good Samaritan,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60.efg.
    ②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⑧[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⑦[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⑧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①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77页。
    ③参见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
    ④F.J. M. Feldbrugge, Good and Bad Samari 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 J. Comp. L.630 (1966), p.647.
    ①Susan J. Hoffman, Statutes Establishing a Duty to Report Crimes or Render Assistance to Strangers:Making Apathy Criminal,72 Ky. L.J.827(1984),p.865.
    ②Jay Silver, 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Mary L.Rev.423(1985),p.445.
    ①参见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②又如依据《瑞典赔偿法》第二章第5条的规定,疏于防止一个犯罪行为的此等不作为构成犯罪时也产生民事责任。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也存在“违反一个刑事法规通常也构成——侵权(ipsoinre)——民法上的过错(faute)."(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38-739页。)
    ③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④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①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②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③参见[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l页.
    ④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r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p.104-105.
    ⑤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L.Rev.673(1994),p.749.
    ①Fanklin,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Stan. L. Rev.51 (1972),p.56.
    ②SusanJ.Hoffman,Statutes Establishing a Duty to Report Crimes or Render Assistance to Strangers:Making Apathy Criminal,72 Ky. L.J.827(1984),pp.859-860.
    ③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 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93.
    ④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p.132-133.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转引自[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③[美]沃伦.A.西维:“侵权法的原则”,李俊译,载布兰代斯:《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④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⑤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278页。
    ①[英]安吉拉.海顿:“不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评‘撒玛利亚善人’法”,黎晓婷译,载张民安主编:《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
    ①566 A.2d 1185,1189-90 (N.J. Super. Ct. Law Div.1989).See John M. Adler,Relying up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Strangers:Som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Common Law Affirmative Duties to Aid or Protect Others,1991 Wis. L. Rev.867,p.926.
    ①Ken Levy,Killing, 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p.673-674.
    ②John M. Adler, Relying up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Strangers:Som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Common Law Affirmative Duties to Aid or Protect Others,1991 Wis. L. Rev.867,p.926.
    ③Clear Elaine Redcliffe,A Duty to Rescue:the Good.the Bad and the Indifferent-the Bystander' sDilemma,13Pepp.L.Rev.387(1985-1986),p.401.
    ①Ken Levy,Killing, 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74.
    ②F.J.M.Feldbrugge,Good and Bad Samari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J.Comp.L.630(1966),p.641.
    ③参见[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④侯国云、白岫云:《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⑤David A.Hyman,Rescue Without Law: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uty to Rescue,84 Tex.L.Rev.653(2006),p.700.
    ①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80.
    ②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81.
    ③A.D.Woozley, Duty to Rescue:Some Thoughts on Criminal Liability,69 Va.L.Rev.1273,pp.1290-1291.
    ④John M. Adler,Relying up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Strangers:Som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Common Law Affirmative Duties to Aid or Protect Others,1991 Wis. L. Rev.867,pp.926-927.
    ⑤Damien Schiff,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112.
    ①[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页。
    ②John T.Pardun.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L.A.Int'l&Comp.L.J.591(1998),p.603.
    ①[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王树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页。
    ②113N.W.1128(1907).转引自[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③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 pp.665-666.
    ①[苏]H.A.别利亚耶夫、M.H.科瓦廖夫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②[美]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①转引自[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②参见[美]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③Ken Levy,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 p.666.
    ③参见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16页。
    ①A.D.Wooaley,A duty to rescue:some thoughts on criminal liability,69 Va.L.Rev.1273(1983),p.1297.
    ③O.H.Green,Killing and Letting Die,17Am.Phil.Q.195,(1980),p.202.
    ②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16-817页。
    ①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
    ③[苏]“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决议关于某H案件的决定”,载《苏联最高法院通报》,1974年第3期,第38页。转引自H.A.别利亚耶夫、M.H.科瓦廖夫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④[苏]H.A.别利亚耶夫、M.H.科瓦廖夫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页。
    ⑤《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⑥[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
    ⑦参见[美]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407,45页。
    ⑧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Ian Ayres,A Theoretical Fox Meets Empirical Hedgehogs:Competing Approaches to Accident Ecomics,82Northwestern L.Rev.839(1988),p.841.
    ②A.D.Wooaley,A duty to rescue:some thoughts on criminal liability,69 Va.L.Rev.1273(1983),p.1276.
    ③Peter M. Agulnick & Heidi V. Rivkin, Comment, 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l L. Rev.93,(1998),p.97.
    ①Sungeeta Jain,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 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p.1204.
    ②Sungeeta Jain,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 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p.1202.
    ③Sungeeta Jain,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 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p.1202.
    ④Anthony D'Amato, The "Bad Samaritan"Paradigm,70 Nw. U. L. Rev.798(1976), pp.809-810.
    ①Sungeeta Jain,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 p.1203.
    ②Franklin,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 Stan.L.Rev.51(1972),pp.58-59.
    ③Franklin,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 Stan.L.Rev.51(1972),p.58.
    ①Franklin,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 Stan.L.Rev.51(1972),p.58.
    ②Andre Tunc,The Volunteer and the Good Samaritan,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Garden City.New York,1966, p.43.
    ③Sungeeta Jain,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 p.1208.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①Saul Schwartz,the risk to rescue:the plight of good Samaritan, http://www.sarbc.org/sarbc/goodsam.html,访问时间:2011-9-14。
    ①David A. Hyman, Rescue Without Law: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uty to Rescue,84 Tex. L. Rev.653 (2006),p.678.
    ③有时愿意救援的行为并非英勇行为而是彻底愚蠢的行为。如有人为了救助掉入温泉中的朋友家的狗,跳入水中结果导致身体100%面积的三度烫伤,并于第二天死亡;如在救助他人性命时,一个未受过训练的人不应该入水去抢救溺水的人,因为其结果很可能将两个或更多生命的消失而不止一个,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①Ken Levy, Killing,Letting Die.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L.Rev.607(2010),p.694.
    ②William M. Landes and Richard A. Posner, Salvors, Finders, Good Samaritans.and Other Rescuers:An Economic Study of Law and Altruism,7 J. Legal Stud.83 (1978),p120.
    ①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203页。
    ②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页。
    ③[美]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①参见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43页。
    ① Damien Schiff, 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106.
    ②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①John p. Dawson Reward for the Rescue of Human Life,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68.
    ②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7.
    ③Damien Schiff, 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Rev.77(2005),pp.107-108.
    ①《荷兰民法典》第200条第2款规定:“管理人在营业或执业过程中实施事务管理的,可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管理期间此类活动通常可收取的费用获得进一步补偿的权利。”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32页。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6.
    ①王秀芹:“无因管理制度研究”,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第37页。
    ②Falcke v. Scottish Imperial Ins. Co.,34 Ch. D.234.248 (Ch. App.1886) (emphasis added).(See Ross A. Albert,Comment:Restitutionary Recovery for Rescuers of Human Life,74 Calif. L. Rev.85(1986),p.88.)
    ③Glenn v. Savage,14 Or.567,13 P.442 (1887). (See Ross A. Albert,Comment:Restitutionary Recovery for Rescuers of Human Life,74 Calif. L. Rev.85(1986),p.88.)
    ①Wallace M.Rudolph,The Duty to Act:A Proposed Rule,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245.
    ②沈达明:《准合同法与返还法》,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
    ③Wagner v. International Railway Co.,232 N.Y.176,133 N.E.437 (1921).
    ①如:Provenzo v. Sam,23 N.Y.2d 256,260,244 N.E.2d 26,28,296 N.Y.S.2d 322,325 (1968); Britt v. Mangum,261 N.C.250,255,134 S.E.2d 235,239 (1964); Ruth v. Ruth,213 Tenn.82,90,372 S.W.2d 285 (1963); Longacre v. Reddick,215 S.W.2d 404,405 (Tex. Civ. App.1948); Carney v. Buyea,271 A.D.338,341,65 N.Y.S.2d 902,905-06 (1946).
    ②Haynes v.Harwood,1K.B.163. (1953);Morgan V. Aylen.l All E.R.489(1942);Baker V. Hopkins,1 W.LR.966(1959).
    ③Antony M. Honore, Law, Morals, and Rescue,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231.
    ④Webb v. McGowin,27 Ala. App.82,168 So.196 (1935).
    ①美国合同法重述(二)第17条(1)规定,合同的订立要求当事人就允诺与允诺、允诺与义务履行、以及义务履行之间的交换和约因意思表示一致。第71条(1)也规定,约因的构成要求履行行为或相应承诺必须经过交易磋商之过程。
    ②Webb v. McGowin,27 Ala. App.82,168 So.196 (1935),pp.197-198.
    ③Ross A. Albert, Comment:Restitutionary Recovery for Rescuers of Human Life,74 Calif.L.Rev.85(1986),p.96.
    ①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②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
    ③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
    ①Marc A.Franklin&Matthew Ploeger,Of Rescue and Report:Should Tort Law Impose a Duty to Help Endangered Persons or Abused Children?,40 Santa Clara L.Rev.991(1999-2000),p.994.
    ①“美国第三次侵权法重述: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之责任”,李宇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46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5页。
    ②Haynes v. Harwood,1 KB 146(1935).
    ③Wange v.Intemational Ral Co.,232 NY Rep 176(1921).(转引自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④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
    ①Andre Tunc,The Volunteer and the Good Samaritan,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51.
    ②Jan M. Smits, The Good Samaritan in European Private Law; On the Perils of Principles without a Programme and a Programme fort he Future, Kluwer,Deventer 2000,p.18.
    ③根据《荷兰民法典》第六编第109条第1款规定:“根据责任的性质、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他们的财力,全部赔偿会导致显然不可接受的结果的,法官可以减少赔偿损失的法定义务。”(《荷兰民法典》,王卫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①[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29页。
    ②Saul Schwartz,the Risk to Rescue:the Plight of Good Samaritan,http://www.sarbc.org/sarbc/goodsam.html,访问时间 2011-9-14.
    ③Andre Tunc,The Volunteer and the Good Samaritan,James M.Ratcliffe edited,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INC.,Garden City,New York,1966,pp.56.57.费安玲和丁玫女士将其译为,“当损害是由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免遭正在发生的严重危险而必须实施的行为造成、且该危险既不是由行为人愿望所致、也不是使用其他方法可以避免时,行为人要在法官公平判定的范围内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0页。)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W.Page Keeton, 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5th ed.1984,West Publishing Co.,p.378.
    ③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页。
    ①Mark Turner, Dial 911:Emergency Medical Care Providers,Gross Negligence,and the Loophole in the Connecticut Good Samaritan Statute,19 QLR 419(2000),p.419.
    ②Marc A.Franklin&Matthew Ploeger,Of Rescue and Report:Should Tort Law Impose a Duty to Help Endangered Persons or Abused Children?,40 Santa Clara L.Rev.991(1999-2000),p.997.
    ③197 P.3d 164,166 (Cal.2008). David Weldon.Comment:Forgotten Namesake:the Illinois Good Samaritan Act's Inexcusable Failure to Provide Immunity to Non-Medical Eescuers,43 J. Marshall L. Rev.1097(2010),pp.1097-1098.
    ①Cal. Health & Safety Code § 1799.102 (1980):"(a) No person who in good faith, and not for compensation, renders emergency medical or nonmedical care at the scene of an emergency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civil damages resulting from any act or omission. The scene of an emergency shall not include emergency departments and other places where medical care is usually offered. This subdivision applies only to the medical, law enforcement, and emergency personnel specified in this chapter."
    ②我国南京彭宇一案与此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Torti不是侵权人而是帮助朋友的事实是没有疑义:而彭宇是侵权人还是纯粹帮助老太太一事无法确认,只能推定。
    ③"No person who in good faith, and not for compensation, renders emergency care at the scene of an emereencv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civil damages resulting from any act or omission."
    ④Karen Moret, Letter to the Editor, San Jose Mercury News, Aug.17,2009, at 9A (称赞政府通过好撒玛利亚人修订法案);Mike McDowd, Letter to the Editor, S.F. Chron., Aug.23,2009, at E11(赞美政府对非医疗救助者提供保护).
    ① Alison Stateman, The Perils of Being a Good Samaritan in California, Time, Jan.14, 2009.(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871331.00.html.)
    ②David Weldon, Comment:Forgotten Namesake:the Illinois Good Samaritan Act's Inexcusable Failure to Provide Immunity to Non-Medical Eescuers,43 J. Marshall L. Rev.1097(2010),p.1114.
    ③Barry W. Szymanski,the Good Samaritan Statute:Civil Liability Exemptions for Emergency Care,80-JUL Wis. Law. 10(2007),p.53.
    ④“美国第三次侵权法重述: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之责任”,李宇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6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6页
    ⑤[英]安吉拉.海顿:“不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评‘撒玛利亚善人’法”,黎晓婷译,载张民安主编:《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8.
    ②Jay Silver,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 & Mary L. Rev.423(1985),p.447.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7.
    ②参见[日]我妻荣:《我妻荣民法讲义》,于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①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68.
    ②《荷兰民法典》,王卫国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③《德国民法典》第1835条第3款规定“监护人或监护监督人的属于其营业或职业的劳务,也视为费用。”
    ①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73.
    ②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72.
    ③张虹:“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问题研究—兼论民法制度设计中的‘人性预设’问题”,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47页。
    ①83Ark.601.104S.W.164(1907).
    ②Ross A. Albert,Comment:Restitutionary Recovery for Rescuers of Human Life,74 Calif. L. Rev. 85(1986),pp.102-107.
    ③Landes & Posner,Salvors,Finders,Good Samaritans,and Other Rescuers:An Economic Study of Law and Altruism,J. Legal Stud.83,127 (1978),p.110.
    ① Saul Schwartz, the risk to rescue:the plight of good samaritan, http://www.sarbc.org/sarbc/goodsam.html,2011-9-14.
    ①Marc A.Franklin &Matthew Ploeger, Of Rescue and Report:Should Tort Law Impose a Duty to Help Endangered Persons or abused Children?,40 Santa Clara L.Rev.991,1999-2000,p.999.
    ①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第84页。
    ②《大清律例通考》(卷24)(转引自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第83页。)
    ③黎同柏:《吐蕃法律综述》,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47页。
    ④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第84页。
    ⑤《宋史.仁宗本纪》(转引自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第85页。)
    ①张谷:“论《侵权责任法》上的非真正侵权责任”,载《暨南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页。
    ②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债权总则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页。
    ②张虹:“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问题研究--兼论民法制度设计中的‘人性预设’问题”,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50页。
    ①马克思:“《新莱茵报》审判案发言初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1页。
    ②参见王安白:《见义勇为与社会环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125页。
    ①参见王安白:《见义勇为与社会环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114页。
    ②“彭宇撞人案’险再发好在有监控”,《海峡都市报》2011年8月30日A24。
    ③鲁迅:“经验”,载《鲁迅杂文全集》(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720-721页。
    ①[英]梅因:《古代法》,高敏、瞿慧虹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谢晖:“中国法学家法律观的转变”,http://longfu.fyfz.cn/art/8650.htm,访问时间:2011-10-12。
    ③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④[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31页。
    ①Steven J. Heyman, 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 L. Rev.673 (1994),pp.748-749.
    ②Steven J. Heyman, 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 L. Rev.673(1994),p.748.
    ②[日]圆谷竣:《判例形成的日本侵权行为法》,赵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368页。
    ①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7.
    ②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7.
    ③Aleksander W. Rudzinski:The Duty to Rescue: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66,p.117.
    ④参见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①Jay Silver, 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Mary L. Rev.423 (1985),pp.444-445.
    ①鲁迅:《鲁迅杂文全集》(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参见贾邦俊:“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透视”,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1期,第31页。
    ③张民安、李婉丽主编:《债法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④张虹:“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问题研究一兼论民法制度设计中的‘人性预设’问题”,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50页;解小平:“见义勇为酬金制度的立法思考”,载《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82-84页。
    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条的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①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71.
    ①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268.
    ②Christian v.Bar.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275-276.
    ①“深圳拟规定救人助人行为免责诬陷救助人将被惩罚”,http://fz.cmcpa.org.cn/html/fzbd/5470.html,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日。
    ②http://fzj.sz.gov.cn:8080/zonghe/getDraftItems.action?draftId=84¤tPage=1,访问时间:2011年11月30日。此外,广东也把制定《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列入2012年广东省立法工作计划,新规将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力度,增加对栽赃陷害、打击报复行为的惩处规定。
    ①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第146页。
    ②参见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第146-147页。
    ②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181页。
    ①刘善春、毕玉谦:《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13页。
    ②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③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④固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救助他人的行为是见义勇为,但是为他人人身利益免受损失或扩大损失,积极救人的行为同样也是见义勇为,目前不少地方立法对见义勇为作了更人性的规定,更宽泛的规定,如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对见义勇为的界定中删除了“不顾个人安危“的字眼,使见义勇为的概念更合理、科学。
    ⑤参见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第144页。
    ①参见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第144页。
    ②陈朴生:《刑事诉讼法实务》1979年版,第584页。转引自刘善春,毕玉谦:《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页。
    ③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第144页。
    ①毕玉谦主编:《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34页。
    ②[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9页。
    ③[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4页。
    ④参见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制”,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⑤程计山:“将挽救道德沦丧寄希望于个案公平之谬”,http://www.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9/13 /content_6709798.htm,访问时间:2011年11月27日。
    ⑥参见陈秀萍:“和谐社会语境中进取性社会利益及司法保护”,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3期,第7-8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①《荀子译注》,高长山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①《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②《荷兰刑法典》,颜九红、戈玉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③《法国新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④《波兰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⑤《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①《瑞士联邦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徐久生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③《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201页。
    ④《西班牙刑法典》,潘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⑤《马耳他刑事法典》,李凤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①《葡萄牙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②《希腊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③《罗马尼亚刑法典》,王秀梅、邱陵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④《匈牙利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页。
    ①《保加利亚刑法典》,张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译室译,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45页。
    ③《科索沃地区刑法典》,汤海军、徐留成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④《喀麦隆刑法典》,于志刚、赵书鸿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②《越南刑法典》,米良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蒙古国刑法典》,徐留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④《土耳其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⑤《泰国刑法典》,吴光侠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⑥《菲律宾刑法典》,杨家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①《古巴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②《巴西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③《阿根廷刑法典》,于志刚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④《墨西哥联邦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①[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Vt.Stat. Ann. tit.12, § 519 (a).
    ③Minn.Stat. Ann. § 604A.01(1).
    ④R.I. Gen. Laws § 11-56-1.
    ⑤Wis. Stat. Ann. § 940.34.
    ⑥Haw. Rev. Stat. Ann. § 663-1.6.
    ⑦Criminal Code Act § 155 (N. Terr. Austl.). John T. Pardun, 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 L. A. Int'l&Comp. L. J.591 (1998), p594.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马克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2.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3.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4.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5.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6.马克思:“普鲁士状况”,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82年英文版的扉页”,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0.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1.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2.恩格斯:“费尔巴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3.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4.马克思:“《新莱茵报》审判案发言初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5.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2.《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3.《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4.《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6.《毛泽东早期文摘》,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4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4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江泽民同志重要论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7.杨瑞森、苗长发主编:《新版〈毛泽东选集〉导读》,中国人事出版社1991年版。
    5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6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6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2003年版。
    6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6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6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6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2012年3月2日)。
    66.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6年3月27日)。
    67.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5年4月16日)。
    6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07月01日)。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5.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黄楠森:《人学的足迹》,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8.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孙鼎国主编:《世界人学史》(第1-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培湘:《人的哲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双桥:《人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辛世俊、滕世宗:《邓小平人学思想》,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19.姜汉斌主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陈清林:《江泽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中国人学学会编:《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22.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24.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25.薛伦倬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探》,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6.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选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侯廷智、邰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王磊选编:《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2.邸瑛琪、房清侠:《马克思恩格斯刑法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4.赵万一:《公序良俗问题的民法解读》,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5.杨立新:《侵权行为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林来梵主编:《法律与人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9.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0.张民安:《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民安:《债法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张民安主编:《民商法学家》(第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王泽鉴:《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陈聪富:《侵权责任原则与损害赔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49.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3.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刘星:《西方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陈金钊等著:《法律解释学——立场、原则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何庆仁:《义务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赵秉志:《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4.侯国云、白岫云:《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65.刘善春、毕玉谦:《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6.毕玉谦主编:《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7.熊永明、胡祥福:《刑法谦抑性研究》,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68.于改之:《刑民分界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0.沈达明:《准合同法与返还法》,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林旭霞主编:《债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74.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
    75.蔡唱:《不作为侵权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6.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方世荣:《见义勇为及其行政法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78.王安白:《见义勇为与社会环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张丽英:《海商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80.石文龙:《法伦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81.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4.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上官丕亮:《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6.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7.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8.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9.李春秋:《中国传统精华》(上、下),同心出版社1993年版。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4.[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英]吉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8.[英]G.D.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9.[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英]洛克:《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英]梅因:《古代法》,高敏、瞿慧虹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4.[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爱泼斯坦:《侵权法:案例与资料》(案例教程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李斯、王月瑞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约书亚.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美]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威廉.台特雷:《国际海商法》,张永坚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夏洛特.托尔:《社会救助学》,郗庆华、王慧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28.[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9.[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0.[德]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鞠成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3.[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4.[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5.[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6.[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下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7.[意]马志尼:《论人的责任》,吕志士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8.[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周伟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奥]考茨欧:《侵权法的统一:违法性》,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
    44.[日]我妻荣:《我妻荣民法讲义》,于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5.[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6.[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王树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8.[日]圆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权行为法》,赵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9.[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俄]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2.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三)论文
    1.黄楠森:“《邓小平人学思想》序”,载《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9期。
    2.高清海:“人学与哲学”,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3.王锐生:“类和个性: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
    4.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
    5.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
    6.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
    7.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
    8.张明楷:“实体上的刑民关系”,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5月17日。
    9.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10.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
    11.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2.张卫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载《法学》2008年第8期。
    13.张继成:“小案件大影响——对南京‘彭宇案’一审判决的法逻辑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4.张愉庆:“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载《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6期。
    15.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 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2期。
    16.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7.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欧美刑法强化精神文明的作法与启示”,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18.曾大鹏:“见义勇为立法与学说之反思”,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19.张谷:“论《侵权责任法》上的非真正侵权责任”,载《暨南学报》2010年第3期。
    20.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制”,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温世扬、廖焕国:“侵权法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载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22.黎同柏:“吐蕃法律综述”,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3.张虹:“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问题研究一兼论民法制度设计中的‘人性预设’问题”,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
    24.张平华:“生命权价值的再探讨”,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25.甘绍平:“论道德义务的人权基础”,载《伦理学》2010年第9期。
    26.李仕春:“用法律绑架道德,不妥!”载《法制文萃报》,2007年4月30日。
    27.杨垠红:“侵权法发展的新趋向——不履行救助义务之责任”,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7期。
    28.李咏梅:“英美法过失侵权之注意义务——政策因素的决定作用”,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9期。
    29.蔡唱:“论旁观者的不作为侵权行为——以民事救助义务的确立为视角”,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0.许疆生:“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探析”,载《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31.蔡镇疆:“论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救济”,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2.蒋万庚:“见义勇为立法的思考”,载《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3.唐凯麟、曹刚:“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4.刘云林:“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载《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6 期。
    35.舒利、章亮:“论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及其限度”,载《求实》2004年第1期。
    36.胡浩飞、肖向荣:“有限的道德法律化初探”,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7.徐俊:“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载《河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8.程秀波:“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9.郑丽清:“法律论域下见义勇为概念的厘立”,载《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0.汪秀英:“对己无害危难救助义务法律化探析”,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1.陈秀萍:“和谐社会语境中进取性社会利益及司法保护”,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3期。
    42.吴玥:“救助义务之法理思考”,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3.杨天泰:“‘撒玛利亚人问题’及其中的救助义务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4.赵荧莹:“无先行行为的救助义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5.董锦峰:“见危不救罪立法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6.汪珂:“见义勇为见义勇为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7.[美]沃伦.A.西维:“侵权法的原则”,李俊译,载布兰代斯:《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
    48.[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上),王武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49.[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刘国良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1.《诗经今注今译》,王延海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论语》,程昌明译注,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3.《孟子》,刘凤泉、李福兴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4.《墨子》,李小龙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5.《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6.《庄子译注》,孟庆祥等译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荀子译注》,高长山译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墨子校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董仲舒:《春秋繁露》,周桂钿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12.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阎琦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3.张载撰:《张子正蒙》,[清]王夫之注;汤勤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
    15.[明]冯梦龙编著:《警世通言》,唐松波校注,金盾出版社2004年版。
    16.[明]冯梦龙编著:《喻世明言》,唐松波校注,金盾出版社2004年版。
    17.吕不韦:《吕氏春秋全译》,廖名春、陈兴安译,巴蜀书社2004年版。
    18.《中华传世法典:大明律》,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华传世法典: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0.《中华传世法典: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希腊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荷兰刑法典》,颜九红、戈玉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芬兰刑法典》,肖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马松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7.《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谢望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波兰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罗马尼亚刑法典》,王秀梅、邱陵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法国新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2.《匈牙利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保加利亚刑法典》,张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西班牙刑法典》,潘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冰岛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瑞士联邦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7.《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徐久生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8.《马耳他刑事法典》,李凤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葡萄牙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译室译,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
    21.《土耳其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蒙古国刑法典》,徐留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越南刑法典》,米良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泰国刑法典》,吴光侠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菲律宾刑法典》,杨家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古巴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巴西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阿根廷刑法典》,于志刚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30.《墨西哥联邦刑法典》,陈志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喀麦隆刑法典》,于志刚、赵书鸿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32.《大洋洲十国刑法典》,于志刚,李洪磊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33.《新西兰刑事法典》,于志刚、赵书鸿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34.《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5.《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6.《荷兰民法典》,王卫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编:《苏俄民法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8.《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陈汉章译,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1.0. W. Holmses, The Path of the Law, in Collected Legal Papers (New York,1920).
    2. James M. Ratcliffe edited, the Good Samaritan and the Law, Anchor Book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 (1966).
    3. Theodore M. Benditt, Liability For Failing to Rescue, Justice, Rights and Tort Law, edited by Michael D. Bayles and Bruce,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4. Christian v. Bar, 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 James Barr Ames, Law and Morals,22Harv. L. Rev.97 (1908).
    2. Max Rheinstein, Education for Legal Craftsmanship,30 Iowa Law Review 408(1945).
    3. F. J. M. Feldbrugge, Good and Bad Samaritans: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Concerning Failure to Rescue,14 Am. J. Comp.
    L.630(1966).
    4. Franklin, Vermont Requires Rescue:A Comment,25Stan. L. Rev.51 (1972).
    5. Anthony D' Amato, The "Bad Samaritan" Paradigm,70 Nw. U. L. Rev.798
    (1976).
    6. Landes & Posner, Salvors, Finders, Good Samaritans, and Other Rescuers:An Economic Study of Law and Altruism,83J. Legal Stud.127 (1978).
    7. William M. Landes and Richard A. Posner, Salvors, Finders, Good
    Samaritans, and Other Rescuers:An Economic Study of Law and Altruism,7 J. Legal Stud.83 (1978).
    8. A. D. Woozley, A Duty to Rescue:Some Thoughts on Criminal Liability,69 Va.L. Rev.1273(1983).
    9. Joel Feinberg,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Harm to Others, 127(Oxford U., (1984).
    10. Susan J. Hoffman, Statutes Establishing a Duty to Report Crimes or Render Assistance to Strangers:Making Apathy Criminal,72 Ky. L.J.827(1984).
    11. Jay Silver, The Duty to Rescue: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Mary L. Rev(1985).
    12. Clear Elaine Redcliffe, A Duty to Rescue: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Indifferent-the Bystander'sDilemma,13Pepp. L. Rev.387(1985-1986).
    13.Ross A. Albert, Comment:Restitutionary Recovery for Rescuers of Human Life,74 Calif. L. Rev.85(1986).
    14. Ian Ayres, A Theoretical Fox Meets Empirical Hedgehogs:Competing Approaches to Accident Economics,82Northwestern L. Rev.839(1988).
    15. John M. Adler, Relying up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Strangers:Som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Common Law Affirmative Duties to Aid or Protect Others, Wis. L. Rev.867(1991).
    16. Daniel B. Yeager, A Radical Community of Aid:A Rejoinder to Opponents of Affirmative Duties to Help Strangers,71Wash. U. L. Q.1 (1993).
    17. Alberto Cadoppi, The Failure to Rescue in Continental Criminal Law, in The Duty to Rescue:The Jurisprudence of Aid,93 Michael A. Menlowe& Alexander McCall Smith eds(1993).
    18. Steven J. Heyman, 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 L. Rev. 673(1994).
    19. John T. Pardun, Good Samaritan Laws:A Global Perspective,20 Loy. L. A. Int'1&Comp. L.591(1998).
    20. Peter M. Agulnick, Heidi V. Rivkin, 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1 L. Rev.93 (1998).
    21.Sungeeta Jain, How Many People Does It To Save a Drowning Baby?:A Good Samaritan Statute In Washington State,74 Wash. L. Rev.1181 (1999)
    22. Hanoch Dagan, In Defense of the Good Samaritan,97 Mich. L. Rev. 1152(1999).
    23. Justin T. King, Criminal Law:"Am I My Brother's Keeper?" Sherrice's Law: a Balance of American notions of Duty and Libility,52 Okla. L. Rev. 613(1999).
    24. Marc A. Franklin & Matthew Ploeger, Of Rescue and Report:Should Tort Law Impose a Duty to Help Endangered Persons or abused Children?,40 Santa Clara L Rev.991, (1999-2000).
    25. Kathleen M. Ridolf, Law, Ethics, and the Good Samaritan:Should there be a Duty to Rescue?,40 Santa Clara L. Rev.957(2000).
    26.Edward A. Tomlinson, The French Experience with the Duty to Rescue:A Dubious Case for Criminal Enforcement,20 N. Y. L. Sch. J. Int'l & Comp. L.451 (2000).
    27. Mark Turner, Dial 911:Emergency Medical Care Providers, Gross Negligence, and the Loophole in the Connecticut Good Samaritan Statute,19 QLR 419(2000).
    28. Michael N. Rader, J. D, The " Good Samaritan " in Jewish Law,22 J. Legal Med.375(2001).
    29. Damien Schiff, Samaritans:Good, 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11 Roger Williams U.L. Rev.77(2005).
    30. David A. Hyman, Rescue Without Law.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uty to Rescue,84 Tex. L. Rev.653 (2006).
    31. Barry W. Szymanski, the Good Samaritan Statute:Civil Liability Exemptions for Emergency Care,80-JUL Wis. Law.10(2007).
    32. Ken Levy, Killing, Letting Die, and the Case for Mildly Punishing Bad Samaritanism,44 Ga. L. Rev.607(2010).
    33. David Weldon, Comment:Forgotten Namesake:the Illinois Good Samaritan Act's Inexcusable Failure to Provide Immunity to Non-Medical Eescuers,43 J. Marshall L. Rev.1097(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