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暧昧的女性写作——对“70年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70年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20世纪末我国女性写作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之一。她们一度让中国文坛为之震动,同时,评论界对她们创作意义的评价也莫衷一是。本文欲以“70年代”女作家(以下简称“7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大背景下探讨“70年代”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本文认为,“暧昧”是“70年代”小说创作在女性写作意义上的基本立场,“暖昧”也是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所呈现的最真实的面目。
     首先,与前辈相比,“70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自传体”式的写作方式、对女性欲望的肯定性书写上,有更加直接的表达,呈现出更加激进的“突围”姿态。“70年代”的叙事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经典小说所设定的那些人物形象模式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一种新鲜而刺激的生活景观,制作出一系列与以往生活经验和社会场景迥异的象征符号。她们认为生命或青春的意义就在于欲望的满足、让身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快感体验,其中对性的要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是快感产生的源泉,并试图通过对性和物质的占有来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在客观上,这种以“欲望”为重心的价值认同对强调理性、道德、信仰等的现有价值传统形成了某种冲击和破坏。
     另一方面,“70年代”在用“欲望”来挑战世俗世界的陈规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落入了世俗世界为女性设计的性别圈套,成为“被看”的对象,进而被再度编码——过分强调性满足和物质需求的极端化的“身体”,使欲望在从刻板陈腐的传统秩序和规范中解放出来之
    
    后,又被迅速地单一化、凝固化,收束在肉欲和物质享乐的沟渠中。
    同时,“70年代”在试图通过对性和物质的占有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
    义时,陷入的却是更深更广阔的虚无和自我认同的危机。性欲的满足
    并未能排遣掉她们内心的寂寞,当性不再是异性之间沟通的障碍时,
    情感交流却变得更加艰难,强烈的、躁动不安的孤独感始终缠绕着这
    一代人。在拥有了社会地位、物质财富之后,心灵的空虚却无法填补,
    灵魂依旧掩埋在无尽的空虚中。也就是说,“70年代”在冲脱现有社
    会秩序的禁锢后,尚未找到新的足以与原有秩序相抗衡的价值认同体
    系,她们己经感觉到了认同欲望最终可能走向虚无。
     虽然,“70年代”的创作是这一代人精神世界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的文字和语言的表现,这在某一层面上不失为“70年代”创作的一
    种意义,但是这种意义的凸现最终可能以“70年代”的创作走向消
    亡为代价。
The novels of the female writers bora in 1970's ( called "70's" for short )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emale wri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70's" once shocked the contemporary writer circles in china, and received much contrary evaluation. In the thesis, "70's" and the novels of them are the targets of criticism, and the female writing in china in 1990's is the backgrou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hesis is: "ambiguity" is the basic stand of the novels of "70's", and also is the real spirit condition of "70's".
    The novels of "70's" have some more direct expression and more radical stand about "passion". In their novels, they are enamored with the female body that refers to the physical body and the body enjoying sex and matter fully. They think that gaining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sex and matter is the final aim of the life. In their novels, the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ng way in some level and present a new living way. And the idea putting an emphasis on "passion" is contrary to the present social morality in which spirit / reason is higher than matter / percep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dea putting an emphasis on "passion" is faced with the danger of being rewritten. In the present social morality, female is "seen" by male. When the body and the mind of female are exposed totally to the male sight, the destruction of "passion" to the present social morality may be changed to catering for the male taste.
    
    
    And when "70 's " try to identify the possession of sex and wealth with the value of their being, they find they maybe fail in it. They cannot escape from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because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new barrier of exchanging the affection with the opposite sex when they could make love with any affection. Though they are wealthy, they also cannot get rid of the nothingness because they haven't established a new value system after the escape from the present social morality.
    The novels of "70's" are valuable because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al condition in their mind, but at the price of ending the creation of "70's".
引文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版
    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三联书店,1995年版
    5.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戴锦华,《镜城突围》,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倪文尖,《欲望的辩证法》,世纪风丛书,包亚明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戴锦华,《犹在镜中》,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4.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王绯,《画在沙滩上的面孔——九十年代-世纪末文学的报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李陀主编,1999年版
    18.王绯,《自己的一张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1.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李陀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3.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5.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徐俊西主编,《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8.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0.宋素凤,《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多重主题策略的自我命名》,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2.徐岱,《感悟存在》(当代博士生导师文化随笔书系),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3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赵东梅主编,《蝴蝶的碎片》,“西方后现代艺术经典”丛书,王宁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王光明,《女性文学:告别1995——中国第二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6.丁帆,王世城,贺仲明,《个人化写作:可能与极限》,《钟山》,1996年第6期
    37.王宏图,《私人经验与公共话语——陈染、林白小说略论》,《上海文学》,1997年第5期
    38.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文艺争鸣》,1997年第5期
    39.李洁非,《“她们”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
    40.葛红兵,《个性化文化与身体型作家》,《山花》,1997年第6期
    41.葛红兵,《自体言说的可能性——对当前小说创作的一个观察笔记》,《世纪论评》,1998年第3期
    42.李敬泽,《穿越沉默——关于“七十年代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43.李敬泽等,《关于“七十年代人”的对话》,《南方文坛》,1998年第6期
    44.洪治纲,《70年代人灵魂的自我放逐与失位——我看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南方文坛》,1998年第6期
    45.葛红兵,《命名的尴尬——也谈“70年代生作家”》,《南方文坛》,1998年第6期
    46.谭湘,《理性与激情——对近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作家报》,1998-09-17
    47.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代写作论纲》(上),《小说评论》,1999年第4期
    48.林舟,《别样的写作》,《芙蓉》,1999年第4期
    49 宋小明,《蝴蝶的尖叫与低徊——略论七十年代生作家》,《当代文坛》,1999年第4期
    50.谢有顺,《奢侈的话语——“文学新人类”丛书序》,《南方文坛》,1999年第5期
    51.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大家》,1999年第5期
    52.宋明炜,《终止焦虑与长大成人》,《上海文学》,1999年第9期
    53.张雅秋,《“70年代人”的成长自叙》,《文艺评论》,2000年第1期
    54.《女性文学与“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讨论》,《中国女性文化》杂志,2000年第1期,
    55.卫慧,《棉棉不是枪与玫瑰》,《精品购物指南》,2000-01-11
    56.王干,《突围表演与表演突围》,“突围丛书”总序,山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7.马春花,《刀刃上的舞蹈——评卫慧(上海宝贝)兼及晚生代女作家创作》,《小说评论》,2000年第3期
    58.宗仁发,《被遮蔽的“70年代人”》,南方文坛,2000年第4期
    59.陈思和,《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对“70年代出生”女作家创作的一点思考》,文汇报(沪),2000-04-01(12)
    60.郭春林,《手底乾坤——70年代以后作家及作品论》,《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61.董丽敏,《堕落的飞翔——评所谓“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62.张景超,《卫慧、棉棉与当下文化的偏斜》,《文艺报》,2000-05-23
    63.王宁,《主题性建构:对近20年女性主义叙事的一种理解》,《小说评论》,2000年第6期
    64.齐红,《现实:触摸与表达——关于“70后”的写作》,《芙蓉》,2000年第6期
    65.郜元宝,《荒芜的悸动一谈谈卫慧的小说》,资料来源“旌旗网上书店”,2000-06-13
    66.董之林,《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从90年代文学思潮中“躯体写作”谈起》,《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67.郑祥安,《个人化写作与“另类”小说的困惑》,《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68.孔逸萍,《从叛世走向媚俗——卫慧创作简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
    69.王宏图,《青春物语——70年代作家散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
    
    2期
    70.黄发有,《激素催生的写作——“70年代人”小说批判》,《广播电视人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71.陈继会,周罡,《时代的苦闷与欲望的焦虑——20年代自我小说与90年代私人写作之比较》,《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2.张屏瑾,《70年代后:“她们”的书写情景与表达方阵》,《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
    73.李晓静,《70年代人看70年代作家——70年代人的一次批评行动》,《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74.徐志伟,《在迂回与进入之间——90年代小说创作倾向简论》,《小说评论》,2001年第5期
    75.张颐武,《迷乱阅读:对“70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76.杨书,《“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77.巫晓燕,俞义,《从“七十年代生作家”看当下审美文化取向》,《沈阳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78.程悦,《“恶之花”,在城市下腹部盛开——从卫慧、棉棉作品看90年代末都市另类文学》,《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10期
    79.吴秀明,《转型期文学叙事现代性的递嬗演进及特征》,《浙江人学学报》,2001年第1期
    80.刘俐俐,《90年代中国文学: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1.郎伟,《迷乱的星空——从卫慧、棉棉的创作看“七十年代以后”作家的创作生成背景及其缺陷》,《当代文艺评论》,2001年第1期
    82.吴智斌,《无根的写作:卫慧、棉棉作品对“父亲”的解构》,《当代文坛》,2001年第2期
    83.高宏伟,《感性的宣泄——7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略论》,《当代文坛》,2001年第3
    84.王素霞,《尖叫着飞翔——对“70年代人”现象的一种描述》,《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85.陆彦,《尘埃落定后的思省——再谈卫慧写作与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文艺争鸣》,2001年第5期
    86.金文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论纲》,博士论文,吴立昌教授指导,复旦大学,2001年
    87.乔丽华,《从“中性写作”到“女性写作”——当代女性小说的演进》,博士论文,陈鸣树教授指导,复旦大学,2001年
    88.顾梅珑,《内性与扩张——试论60、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文学创作不同的姿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9.陈璐,《周洁茹小说语言评述》,资料来源“网易社区”,2002-01-18
    90.叶立新,《当下文学的话语表现——对60年代生和70年代生作家的写作透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1.王宁,《90年代性别差异性文化想象的尴尬及其原因》,《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92.万燕,《当代女性写作的精神空间》,《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93.杨俊蕾,《“新新人类”文学的精神走向——“七十年代书写”的文化分析》,《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
    94.杜英,《“70年代后”的世故》,《小说评论》,2002年第4期
    95.杨国成,《欲采萍花不自由——读棉棉小说(糖)》,资料来源“剑虹评论网”,2002-11-17
    96.康丽娜,《突围和表演——试论90年代“另类小说”》,《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徐俊西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7.王凤仙、刘兆柏,《近年“70年代以后”作家创作研究综述》,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
    
    第3期
    98.胡斌,《在“逃离”与“等待”的夹缝中——读魏微的(父亲来访)析“七十年代以后”的尴尬处境》,《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9.王传满,《后殖民文化心态驱使下的欲望泛滥——20世纪末的另类女性写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0.白烨,《玩笑与生活:读戴来(练习生活练习爱)》,摘自“新浪读书”网站,2003年6月
    101.葛红兵,《棉棉的意义》,资料来源“席殊书屋”网站,“新新人类”专题网页
    102.谢有顺,《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资料来源“人民网”网站
    103.谢有顺,《谢有顺再评(高跟鞋)》,资料来源“中华网”
    104.施战军,《文坛崛起“七十年代人”》,资料来源“新浪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