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因“韵”而“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此课题以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属北方通古斯族的鄂伦春人的歌唱及其相关活动为调查对象。研究运用Ethnomusicology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境内几乎所有鄂伦春定居点进行长期而细致的田野调查,分别通过对该民族歌唱中语言的运用、语言与曲调的相互作用、歌唱行为与自然、地域、精神、思维之等关系,探讨该族歌唱活动建构的主要原则、方法,以及歌唱活动在该民族生活及观念中的具体地位等问题。
     与偏重于“静态”的文本分析不同,本研究对鄂伦春歌唱的分析与理解,置于其歌唱活动发生的动态情境——即表演活动中进行。这对研究者如何准确掌握该民族歌唱语言特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笔者因应了这一挑战,并通过田野研究,挖掘鄂伦春人的歌唱与其民族语言的密切关系:即其语言中的语音成分,在歌唱表达中体现出一种“音韵关联”;而另一方面,此“音韵关联”及歌唱中的语言运用,亦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方式有关。
     本研究除了对歌唱活动存在的口头方式进行进行研讨外,还通过对田野工作及研究中的记谱、录音、整体档案各自的意义、实用功能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反省,讨论音乐民族志研究及写作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寻求对鄂伦春人歌唱及其文化生存观念的深入理解。
This study by distributes about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Xiao Xing'an range and Heilongjiang basin, north is Tungus nationality's Oronchon people singing and the related activi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The research using the Ethnomusicology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the method, domestic possesses the Oronchon settlement to China to carry on long-term and the careful field investigation nearly, through sings to this nationality to hit the language separately the utilization, the language and the melody interaction, sings the behavior and the nature, the region, the spirit, the thought and so on relations. Discusses this race to sing to move the construction the main principle, the method, as well as sings to move in this national in life and idea questions and so on concrete status.
     With stresses in "the static state" the text analysis is different, this research the analysis which and the understanding sings to Oronchon, puts in the dynamic situation which it sings to move occurs——in the performance carries on. How does this grasp this nationality to the researcher to sing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is a huge challenge accurately. The author in accordance to this challenge, and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unearthed Oronchon person's singing with its national language close relation:in its language's pronunciation ingredient, in sings in the expression to manifest one kind "the sound (rhyme) conn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he sound(rhyme) connection" and sings the language utilization which hits, also concerns with this nationality'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rvival way.
     This research besides to sings to move the existence the oral way to carry on the deliberation, but also through records question and so on spectrum, sound recording, overall file respective significance, utility function and reciprocity to the fieldwork and the research introspections. In the discussion music ethnography research and the writing process the researcher with by researcher's between interactive relations, is sought to the Oronchon people sings and the cultural survival ide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引文
(参见《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第10-29页)。
    ①[美]理查德·鲍曼著:《表演:观念与特征》(杨利慧、安德明译,原载于《民俗、文化表演与大众娱乐:以交流为中心的手册》),《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65页。
    ②同上。
    ③[美]理查德·鲍曼著:“中译本序言”,《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0页。
    ④杨慧利、安德明:“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民俗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61-76页。
    ⑤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参见《20世纪思想家辞典》,伊莉莎白·迪瓦恩等编,贺仁鳞总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⑥周星主编:“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第273页。
    ⑦[美]理查德·鲍曼著:“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页。
    ⑧同注1,第276页。
    ①详见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1977。
    ②同注1,第277页。
    ③杨利慧、安德明:“译者的话”,《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5页。
    ①参见《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第5页。
    ②[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中华书局,2004,第5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29页。
    ⑤同上。
    ⑥同上,第13页。
    ①[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中华书局,2004,第42页。
    ② Ruth M.Stone, Theory for 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的理论》),Pearson Prentice Hall,2008, p.136-144.
    ③ Judith Butler, Excitable Speech: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兴奋的言说:表演活动的政治学》).London: Routledge,1997.
    ①Mcleod, Nonna and Marcia Herndon, Ethnography of Musical Performances, Norwood Editions,1980。
    ②参见R·M·斯通对此问题的评价,"Aside from sharing the idea that contex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a performance, they did not develop music performance to a depth parallel to that of the folklorists "。 (Ruth M.Stone, Theory for Ethnomusicolog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8, p.140。)
    ③Gerard Behague, Performance Practice:Ethnomusicological Perspectives, Greenwood Press,1984。
    ⑤[美]艾伦·洛马克斯著、张珍芳译,《歌唱测定体系》(油印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86,第1页。
    ⑥同上,第26页。
    ①Ruth M.Stone, Theory for Ethnomusicolog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8, p.141。
    ②中国大陆“表演理论”的运用及发展情况,详见杨利慧、安德明在《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中“译者的话”相关论述。
    ③博特乐图(杨玉成):《胡尔齐: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④博特乐图(杨玉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打印稿),2008,第1页。
    ①同上,第3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同上,第8页。
    ③博特乐图(杨玉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打印稿),2008,第9页。
    ④乔建中:“两句体的旋律类型简论”,《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第221-247页。(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来源于2009年8月在科尔沁与博特乐图交谈所获得的启发,特此说明)。
    ①[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产以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钱敏汝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卷二八,第257页。(转引自萧梅《音乐本体论》)
    ①如《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等。
    ②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萧梅:“田野的回声——一种别无选择的生存”,《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第9页。
    ①[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①[日]永田珍馨:《使马鄂伦春》,赵复兴译,巴达荣嘎校,内蒙古: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站编,1998年。
    ②《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③秋浦:《鄂伦春人》,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第58页。
    ④《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⑤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⑥张一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民族音乐审美特征”,《乐府新声》,2003年第四期,第36-38页。
    ①此处概括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参考《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传统民歌的形态特征》(付翠屏,《中国音乐》2004第二期)、《鄂伦春族民歌》(李向晨,《中国音乐》1984年第三期)、《鄂伦春族的民歌》(谭家盛,《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鄂伦春民歌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研究》(刘晓滨、刘远,《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间歌曲的异同》(顾万超、何今声),《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间歌曲的异同初探》(何今声,金承基:《黑龙江民族从刊》)《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五期)、《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音乐特征简述》(刘水武,《艺术研究》2007年第二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传统民歌体裁形式的比较》(杨士清,《乐府新声》1989年第二期)、《现代视野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冯光钰、王桂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鲁桂莲,《艺术交流》2003年第四期)等文章。
    ②郑勇:“鄂伦春民歌浅析”,《黑龙江民族从刊》,1986年第一期,第93页。
    ①同上。
    ②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7-142页。
    ④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①白杉:《北方民族文艺论集》,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②王肯:《1956鄂伦春手记》,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朝克:“论呼玛鄂伦春语元音结构”,《满语研究》,1992年第一期。
    ②萨希荣:《简明鄂伦春语对照读本》,1981。
    ③胡增益:《鄂伦春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④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⑤同注2,2009。
    ⑥韩有峰主编:《鄂伦春语》,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4。
    ⑦朝克:《楠木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⑧同注5,第2页。
    ⑨朝克:《楠木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1页。
    ⑩韩有峰:《鄂伦春族语言》(未刊稿)。
    11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第209页。
    12张革新:“鄂伦春族民歌”,《北方音乐》,1999年第三期,第22页。
    ①李妙晴:《<言语、声响、音乐>评介》,《人民音乐》,2010年第三期,第92-94页。
    ②本小节“音”“音韵”的解释皆出于《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4377-4380页),不另行标注。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305页。
    ①简其华:“关于歌词中少数民族语言的标音问题,《人民音乐》,1963年第1期,第44页。
    ②简其华:“关于少数民族民歌歌词的记录和翻译”《人民音乐》1962年第11期,第31页。
    ③博特乐图(杨玉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打印稿),2008,第4页。
    ①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前言”,第2页。
    ②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二期,第68页。
    ①[芬]托马斯·杜波伊斯:“民族志诗学”,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第59页。
    ②②简其华:“关于少数民族民歌歌词的记录和翻译”, 《人民音乐》1962年第11期,第28页。
    ①暴侠:《鄂伦春族民歌选》,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270页。
    ②张一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民族音乐审美特征.”,《乐府新声》,1993,第37页。
    ③多涛、张望:“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一期,第48页。
    ④张一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民族音乐审美特征”,《乐府新声》2003年第一期,第52页。
    ①李向晨:“鄂伦春族民歌”,《中国音乐》,1984年第三期,第60页。
    ②杨士清执笔:“黑龙江民歌概述”,《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2页。
    ③此处“小民族”取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以鄂伦春族为例》一书中的界定,即“是指世界范围内那一部分人口相对很少,特别是传统文化相对简单,因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下显出诸多不适应,传统文化发生断裂,存在生存危机的这样一些人们共同体。
    ④宋大能:“谈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词、衬句的运用”,《音乐研究》,1958年,第69页。
    ⑤同上,第66页。
    ①同注5,第69页。
    ②耿生廉:“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第41页。
    ③闫兵:“中国民歌中衬词成因初探”,《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第51页。
    ④李映明:“民歌衬词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四期,第91页。
    ⑤同上,第78页。
    ⑥何红艳、扎木芬:“试析科尔沁蒙古族情歌中的衬词”,《内蒙古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17页。
    ⑦梁甫基:“瑶族民歌的特点及其与壮族、汉族民歌的联系”,《艺术探索》,1991年第一期,第17页。
    ⑧周健:“浅析“花儿”的衬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第24页。
    ①李娜:“衬在民歌变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音乐》,1998年第二期,第44页。
    ②何今声、马名法:“达斡尔民歌的衬词及其审美价值”,《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三期,第64页。
    ③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阿美族里漏社祭师岁时祭仪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王耀华、乔建中),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①同上,第171页。
    ②博特乐图(杨玉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导师萧梅、乔建中),2008,第37页。(未刊稿)
    ①暴侠:“鄂伦春族民歌概论”,《鄂伦春族民歌选》,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①萧梅:“陕北龙眼沟的求雨仪式与音乐”,《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05页。
    ①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阿美族里漏社祭师岁时祭仪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王耀华、乔建中),福建师范大学,2002,第135页。
    ②[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纪太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8页。
    ③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阿美族里漏社祭师岁时祭仪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王耀华、乔建中),福建师范大学,2002,第67页。
    ④同上。
    ⑤这两组衬词现在以改编为固定的舞蹈歌曲《额呼兰 德呼兰》在很多演出中传唱。 ①此表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鄂伦春自治旗博物馆、《鄂伦春自治旗旗志》、《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等文献,同时结合笔者田野调查中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②依据阿里河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博物馆的民族介绍。
    ①萧梅:“音乐本体论”,《田野萍踪》,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第203页。
    ②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第263页。
    ③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第263。
    ④[美]Vincent B.Leitch(利奇),Deconstructive Criticisn(《结构批评》),Columbia UP,1983.
    1.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 [清]杨宾:《柳边纪略》。
    3. [清]何秋涛:《朔方备乘》,1881。
    4.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1933。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少数民族史志丛书——鄂伦春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
    6.张荣、冯国平等:《鄂伦春自治旗志(1951—1991)》,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华书局编辑部: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晋书·四夷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
    8.“鄂伦春自治旗志”编纂委员会:《鄂伦春自治旗志(1989-1999)》,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6.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人民政府:《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志》,2002。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1.《鄂伦春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曹艳丽:《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及其演唱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4.严墨:《碎片化到重构——以鄂伦春文化变迁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于佳:《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1.[匈]巴托克:《巴托克论文书信选》,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2.[英]布莱金,约翰:《人的音乐性》,马英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美]鲍曼,理查德:《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5.波·少布:“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崇马意识”,《北方论丛》,1995(4)。
    6.博特乐图(杨玉成):《胡尔齐: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7.博特乐图(杨玉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打印稿),2008。
    8.[法]贝多莱,德尼:《列维·斯特劳斯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暴侠:《鄂伦春族民歌选》,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阿美族里漏社祭师岁时祭仪音乐》,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11.巴图宝音:《漫话山上人——鄂伦春族的故事》,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12.白杉:《北方民族文艺论集》,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13.白兰:《鄂伦春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
    14.陈守仁:《香港粤剧研究》,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1988。
    15.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6.朝克:“论呼玛鄂伦春语元音结构”,《满语研究》,1992(1)。
    17.朝克:《楠木鄂伦春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8.蔡良玉:《交汇的视野》,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9.董维松、沈恰:《民族音乐学译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20.多涛、张望:“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21.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英]迪瓦恩,伊丽莎白(编):《20世纪思想家辞典》,贺仁鳞总译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3.[芬]杜波伊斯,托马斯:“民族志诗学”,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
    24.《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5.冯君实、高尚志、高振铎:“解放前黑河地区鄂伦春族历史调查”,《东北师大学报》,1959(3)。
    26.耿生廉:“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1)。
    27.[美]格尔兹,克利福德:《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8.[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管建华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油印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1992。
    30.关小云:《黑龙江民族研究论丛——大兴安岭鄂伦春》,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1.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萨满教文化研究丛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2.黄允箴:《纵横民歌时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3.黄允箴、郭树荟、王璨:《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4.黄允箴:“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音乐艺术》,2004年第四期。
    35.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音乐艺术》,2006年第二期。
    36.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7.韩锺恩:《守望并诗意作业》,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8.韩有峰:《鄂伦春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39.胡志霄主编:《鄂伦春自治旗概况》,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0.何群:“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1(1)。
    41.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2.何今声、金承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间歌曲的异同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1985(2)。
    4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泽,北京:三联书店,1987。
    44.[德]洪堡特,冯:《论人类语言结构的产以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钱敏汝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5.呼伦贝尔盟文联、呼伦贝尔盟文化局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6.简其华:“关于歌词中少数民族语言的标音问题”,《人民音乐》,1963(Z1)。
    47.简其华:“关于少数民族民歌歌词的记录和翻译”, 《人民音乐》,1962(10)。
    48.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9.郭芹纳:《诗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0.康敏:《“习以为常”之弊——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1.[法]阿兰·科尔班:《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2.洛秦:《音乐与文化》,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53.洛秦:《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4.罗艺峰、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5.李向晨:“鄂伦春族民歌”,《中国音乐》,1984(3)。
    56.李娜:“衬在民歌变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音乐》,1998(2)
    57.李映明:“民歌衬词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4)。
    58.李玫:“衬字、衬词在东北民歌中的运用”,《齐齐哈尔师范学报》,1990(6)。
    59.梁甫基:《瑶族民歌的特点及其与壮族、汉族民歌的联系》,出版信息。
    60.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51(4)。
    61.[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2.[美]阿兰·洛马克斯:《歌唱风格测定体系》,张珍芳译,中国艺术研究院(油印本),1992
    63.[美]洛德,阿尔伯特·贝茨:《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上海:中华书局,2004。
    64.[法]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生食和熟食》,周昌忠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5.[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6.孟淑珍:《英雄格帕欠》,北京文艺出版社,1993
    67.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8.民族语文编辑部:《民族语文论集(有关西夏、八思巴、回鹘、女真、蒙古、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69.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70.[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71.[日]浅川四郎:《兴安岭之王——对鄂伦春族的理解》,赵复兴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98。
    72.秋浦:《鄂伦春人》,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
    73.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74.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75.沈洽:《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6.沈洽、刘怡:“基诺族的音乐观念及他们的歌”,《民族艺术研究》,2001(3)。
    77.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8.沈斌华、高建刚:《鄂伦春族人口概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
    79.隋书金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80.隋书金:《吴达内的故事》,内蒙古:北方文艺出版社,1962。
    81.[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82.[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司徒幼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83.[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84.[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5.萨希荣:《简明鄂伦春语对照读本》,1981。
    86.宋大能:“谈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词、衬句的运用”,《音乐研究》,1958
    87.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鄂伦春族社会调查》,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88.[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89.[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纪太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0.童忠良、周耘、谷杰、孙晓辉:《中国传统乐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91.唐戈:《在森林在草原》,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92.闫兵:“中国民歌中衬词成因初探”,《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
    93.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94.王成瑞:《民间歌曲的衬词和衬腔》。
    95.王肯:《1956鄂伦春手记》,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6.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上海:中华书局,2008。
    97.王铭铭:《非我与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98.王铭铭:《无处非中》,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99.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00.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1.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02.萧梅:《田野萍踪》,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03.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04.萧梅、韩锤恩:《音乐文化人类学》,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5.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06.薛艺兵:《神圣的娱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07.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08.余咏宇:“给中国民歌下个定义”,《黄钟》,1994(4)。
    109.[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10.叶磊:《鄂伦春族原始社会形态中音乐艺术探索》(油印本),1986。
    111.《音乐词典词条汇辑·民族音乐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12. [日]永田珍馨:《使马鄂伦春》,赵复兴译,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站编,1998
    113.张一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民族音乐审美特征”,《乐府新声》,2003(4)。
    114.张革新:“鄂伦春族民歌”,《北方音乐》1999(3)。
    115.张振涛:“按下录音键:杨荫浏、李元庆与音响资料的建设”,《中国音乐学》,2010(1)。
    116.郑勇:“鄂伦春民歌浅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1)。
    117.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18.朱仲禄:“花儿曲令的沿革与变迁”,《群文天地》,1997(2)。
    119.周健:“浅析“花儿”的衬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3(1)。
    120.周显宝:“论‘加滚’——皖南民间吸取音乐的即兴创作特征与仪式背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
    121.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
    122.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23.赵一凡(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24.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5.赵宽仁、简其华:《谈民歌记谱》,出版信息。
    126.赵旭东:“文化与废墟——文化的观念如何成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民俗研究》,2007(4)。
    1. Anthony Seeger, Why Suya Sing:A Musical Anthropology of an Amazonian Peopl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Charles Seeger,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Music Writing," 1958, Musical Quarterly XLIV (2):184-195.
    3. Charles Seeger.1977. "Introduction:Systematic (Synchronic) and Historical (Diachronic) Orientations in Musicology." In Studies in Musicology 1935-1975. Berkeley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Blum, Stephen Bohlman, Philip V. and Neuman, Daniel M. ed, Ethnomusicology and mordern Music History.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1
    5. Bruno Nettl Ed,'An Art Neglected in scholarship',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ance:Studies in the World of Musical Improvisation, Chicago and Lond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8
    6. Bruno Nettl,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ance:Studies in the World of Musical Improvisa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7. Bauman, Richard."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Journal of the Folklore Institute 9:75-94,1975。
    8. Gerard Behague, Performance Practice:Ethnomusicological Perspectives, Greenwood Press, 1984。
    9. Hood, Mantl.1982. "Transcription and Notation", in The Ethnomusicologist. New edition of 1971 edition. Kent, Ohio: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0. Judith Butler, Excitable Speech: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 London:Routledge,1997。
    11. Merriam, Alan,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III: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12. Myers, Helen ed, 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92
    13. Mcleod, Norma and Marcia Herndon, Ethnography of Musical Performances, Norwood,1980。
    14. Ruth M. Stone, Theory for Ethnomusicolog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8
    15. Steven Feld, Sound and Sentiment:Brids Weeping Poetics and Song in Kaluli Express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