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WTO架构下之两岸经贸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陆和台湾五千年来皆源出一脉,同文同种更不在话下,但由于政治上的因素使台湾和大陆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共产党政府接管大陆政权后,在政治上两地已分开六十年。自蒋经国在晚年时开放大陆探亲,邓小平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大陆和台湾人民已开始接触往来,本文最主要目的是希望透过分析两岸民间经贸往来情况及国际经贸组织之架构下两岸政治上的关系发展,促进双方解决政治分歧渐向统一。大陆自经济改革后已成为全球主要投资地区之一,台湾因和大陆在地缘上民俗传统及语言上更贴近而导致和大陆投资交流较其它国家地区更多、更好。近年两岸经贸依赖情况更有不可分割之势。
     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可清楚看出两岸经贸发展互相依赖的情形从早期之单纯贸易采购行为演变至今,已扩展至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教育等方面。两岸互动有其历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的在经贸互动中往往渗杂夹带些政治因素,双方常想从中获得政治利益,但由于经济等各项交流活动始终是被框架在政治范围内,交流常受政治影响忽冷忽热,且在李登辉后期及陈水扁领导台湾之八年间双方更因政治原因进展趋于缓慢,所以要突破政治瓶颈,必须能引导双方在政治上的观念能有所修改。此一现象十分微妙,两岸经贸等各种交流被框架在政治上作出各种不同互动,但经贸交流却能拉近双方政治观念之差距。
     本文利用WTO此世界经济之最大组织体系来分析两岸情况,在两岸为WTO会员的同时,能透过此组织为两岸进展找出一条新路。本文以两岸经贸互动与发展为面,以WTO为主轴采取历史研究及WTO之制度及特色作研究途径,辅以文献与访谈调查方法以整合理论观点进行理论左证。由于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WTO,意味着两岸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并依循于此国际经济规管,未来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可能性将更升高。检视两岸关系之发展,我们从整合理论中可检视出两岸间由民间自发之差异性、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之逻辑,建构两岸经贸政策及解释两岸关系发展之途径。
     本文指出,由于两岸同时加入WTO,而WTO组织所产生之国际经济氛围将是两岸深化整合之架构,所以两岸可善用WTO机制作对话平台,认知经济整合之利并化解两岸意识形上之差异,带领两岸朝整合方向前进,经济达到统合。
Mainland and Taiwan are separated by the Taiwan Straits and by political factors since the end of the civil war in 1949.However traditional customs,the written characters and language have been inherited by both sides.Politically,in the period of Chiang Jin Kuo,chairman of the KMT and a leading ruler of Taiwan,policy was adjusted to allow Taiwanese people to go.to Mainland if they had relatives living there.Later,Deng Xiao Ping,adopted an open-door economic reform policy that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and which was a first step in opening up direct people-to-people communica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relations in the future.Since its economic reforms,Mainland,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nvestment areas of the world,and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language,Taiwan has developed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 with Mainland more than with any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It can be said that they have not only developed interdependency,but are at a point where they cannot be separated.The areas covered by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have shifted from the pure trade of the early stages to such aspects as politics,culture,society,etc..Consider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ross-Strait interaction,it is inevitable that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action will be mixed with the political,and that political goals will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the economic. People-to-people interaction and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have been limited by the political framework,with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affected by policy changes that run hot and cold.Especially in the final four years of Li Deng Hui,who ruled Taiwan over 12 years,and continuing with the rule of Chen Shui Bian,Cross-Strait relations cooled,with little development and even some falling back.In order to surmount this stagnant situation,measures of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as well as cultural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were used to lead both sides to adjust their political concepts.
     This situation was a very delicate and confusing one,and although any interaction,includ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were ruled and limited by the political,these could gradually draw both sides to wards the idea of political amendments to their policies,expanding the framework of policy,and,even leading to breaking away from the political frame work into wholesale interac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et up a link between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WTO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and historical approaches,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With both sides members of the WTO,it is hoped that a break through can achieve a new way of developing relations as Mainland and Taiwan,by acceding to the WTO,have thereby indicated they are both willing to subject themselves to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 characterized,by regionalization,and the merging of economies. Integration theory can show that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is largely led by spontaneous civilian sectors,and from the view perspective of both functionalism and neo-functionalism Cross-Strait relations policy can be explained.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as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entities are members of the WTO at same time,in these circumstances,the WTO can give many occasions to help them work together closely,with both sides using the WTO as a forum for dialogue.Cross-Strait integration will be promising only if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s are addressed through authorized civilian channels,where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appreciated and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s resolved,with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the final target.
引文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桂冠图书,1983年版,第1页。
    2春秋末期晋楚两国争战不休,夹在中间的宋国遭池鱼之殃,华元,向戌先后两次召开弭兵之会,约合晋楚在宋结盟,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要向晋楚朝贡,以平分霸权。
    3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a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会馆」的意思。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4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于1957年成立,由欧洲的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个国家,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社会,也就是一般所称之「欧洲共同市
    1苏起、郑安国:《「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2年版,第108页。
    2王兆军着:《两岸启示录:大陆与台湾的能与不能》,世界书局,1997年版,第29页。
    3同前注。
    4参见台湾红十字总会网站(2008/08/12)http://www.redcross.org.tw/RedCross/page./pagetypeAl_sub.jsp?groupid=106&wcbno=1&pageno=410&typeno=1&content=98
    5汤恩比曾说过:「十九世纪是英国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华人的世纪。」
    1吴国光、王兆军合着:《邓小平之后的中国:解析十大生死攸关问题》,世界书局,1994年版,第103页。
    2参见中国台湾网来源,载自人民网2008年04月08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1/14869/7095331.html
    1大陆自1949年建政以来,经历过多次现代化过程:第一次:以毛泽东为首,以政治运动方式试图建立富强的大陆,结果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第二次: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路。第三次:1992年邓小平南巡,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并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了市场经济的重要。自此,内地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双位数字。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工厂之名誉满全球。
    2李明轩等着:《WTO与两岸竞合》,天下杂志出版社,2001年版。
    3布列敦森机构是二次大战后欧美各国于美国Breton Woods集会,讨论战后重建问题,并在1944年创立国
    1黄枝连:《美国2030年一对「美国体系」的历史学与未来学的分析,下卷》,中流出版社,1980年版,第924页.
    2黄枝连:《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历史背景》,刘融主编:《中华经济协作系统论》,三联书信,1993年版。
    1田志立着,李华夏校订:《21世纪中华经济区:一个全球关注的新经济课题憧憬?蓝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1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九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德升:《两岸政经互动》,永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29页。
    1张荣丰:《台海两岸经贸关系》,业强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
    2高长:《两岸经贸关系之探索》,天一图书公司,1997年版。
    1陈春山:《两岸经贸政策解读》,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
    1周添城:《两岸经贸的禁忌》,中华征信所,1998年版。
    2黄范章、常修泽、曹小街、徐忠:《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思考》,载于唐树备:《合则两利-两岸经济关系研究论文集》,九洲出版社,1998年版,第76-89页。
    1吴新兴:《整合理论与两岸关系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出版社,2000年版。
    1按高朗先生撰此文时为1999年初。时值国民党政府领导台湾之。f国统纲领J仍为台湾大陆政策之指导方针,故当时仍以统一为大陆政策之远程目标。
    2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载于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1页。
    1Delbert C.Miller,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ocial Measuremnet,5~(th) ed.,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p.117。
    1 朱浤源主编:《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中正书局,1999年版。第250页。
    2 易君博:《政治理论与研究方法》,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165页。
    3 参见世贸组织网站:http://www.wto.org
    1 Joseph Frankel,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Behavior of Stat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48.
    2 参见吴新兴着:《整合理论与两岸关系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1 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载于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2 Ernst B.Haas and P.Schmitter,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o.18(1964),pp.707-719.
    3 David Mitrany,A Working Peace System: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96,p.97.
    4 张惠玲:《从统合理论的修正看两岸谈判》,载《1999年全国研究生两岸关系与大陆问题研究论文研讨会》,1999年12月4日,第2页。
    5 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1 王逸舟:《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2 James E.Daugherty & Robert L.Pfaltzgraff,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Y.:Harper &Row Publishers,2 ed.,1981),p.419.
    3 Charles Pentland,Functionalism and Theories of Integr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in A.J.R.Groom and P.Taylor(eds.),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unctionalism(New York:Crane,Russak,1975),p.16.
    1 林碧照:《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五南图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186页。
    2 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3 同前注,第257页。
    4 卢倩仪:《区域整合理论之比较与评析》,载《美欧季刊》。1997年春季号,第1期,第12卷,第29页。
    5 Ernst B.Haas,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47-50.
    1 Ernst B.Haas,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47.
    2 Ibid.,p.48.
    3 Ibid.,p.49.
    4 Karl Deutsch,Sidney Burrell,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An Anthology(New York:Anchor Books,1966).
    1 Ernst B.Hass & Pllippe C.Schmitter,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Projections about Unity IN Latin Americ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An Anthology(New York:Anchor Books,1966),pp.266-268.
    2 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载于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3 张惠玲:《从统合理论的修正看两岸谈判》,载《1999年全国研究生两岸关系与大陆问题研究论文研讨会》,1999年12月4日,第5页。
    4 Reginald J.Harrison,Europe in Question: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pp.44-45.
    5 Charles Pentland,Functionalism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in A.J.R Groom & Paul Taylor ed.,Functionalism: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Y.:Crane,Russak & Company,Inc.,1975),p.12.
    6 Reginald J.Harrison,Europe in Question: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pp.235-237.
    1 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2 如中共宪法第卅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基本法第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但是中共在人事任命、司法终审权、立法、基本法解释及修改其全国人大仍保有绝对的权力。
    3 Reginald J.Harrison,Europe in Question: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pp.251.
    4 Emanuel Adler,and Michael Barnett,1998,Security Communitie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 Emanuel Adler,and Michael Barnett,eds.Security Communi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28.
    5 Karl W.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iewood Cliffs,N.J.:Prentic-Hall,1968),pp.273-274.转引自吴新兴:《整合理论与两岸关系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2页。
    1 Mark Wise & Richard Gibb,Single Market to Social Eurone(Essex:Longman Group.1993).pp.24-32.
    2 张维邦:《欧洲整合的意涵与模式》,国家主权与统合模式的比较研讨会,2001年2月24日,第4-5页。
    3 张亚中:《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扬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4 彼得·罗布森(Peter Robson)着,戴然等译:《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5 同前注,第68页。
    1 蔡宏明:《由全球经济整合经验看两岸经贸互动新架构》,载《国家政策论坛》,2001年12月,第10期,第1卷。
    1 包宗和等:《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5页。
    2 《分裂国家模式》,业强出版社,1992年。
    3 同前注。
    4 吴玉山:《抗衡或扈从》,正中书局,1997年版。
    5 同前注。
    6 林佳龙、郑永年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新自然主义出版社,2001年版。
    7 同前注,第181-215页。
    8 江宜桦:《当前台湾国家认同论述之反省》,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3月,第29期,第165-229页。
    1 潘勖:《AFTA缘起与发展》,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5日,第2版。
    1 中国时报编辑部:《东亚经济体的正式形成:大陆与东协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8日,第2版。
    2 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经济蓝皮书-2002年:大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新华书局,2002年版,第35页。
    3 中国时报编辑部:《东亚经济体的正式形成:大陆与东协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8日,第2版。
    4 余慕芗摘译:《亚洲复苏,隐忧仍大》,载《工商时报》,2001年12月3日,第9版。
    5 中国时报编辑部:《东亚经济体的正式形成:大陆与东协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8日,第2版。
    1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国际形势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2 陆以正:《我们还有没有东南亚政策?》,载《中国时报》。2003年10月13日,第A4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共和国和鸟蒋别克斯坦共和国元首,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通过关于建立上海六国合作组织决议,经过多年努力,于2003年5月29日在莫斯科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使该组织能够成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载于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6/20030530/10003868.htm,2004/4/17。
    1 中国时报编辑部:《东亚经济体的正式形成:大陆与东协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8日,第2版。
    2 苏耀昌、赵永佳:《世界体系分析视野中的现代东亚》,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秋季,第6期,第174-197页。
    3 同前注。
    4 南方朔:《台湾已掉进了「失位」困境中》,载《工商时报》,2001年11月12日,第2版。
    5 第三产业包括:电信业、银行业、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旅游业以及其它专业服务业。
    6 马洪、王梦奎主编:《2001-2002年中国经济情势与展望-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白皮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66页。
    1 南方朔:《台湾已掉进了「失位」困境中》,载《工商时报》,2001年11月12日,第2版。
    2 池田行彦,前日本外相、现任日本国会议员。
    3 朱建陵译:《大陆经济崛起、加速日产业空洞化》,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21日,第11版。
    4 同前注。
    5 亓乐义:《利润挂帅、日企业西进无法挡》,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26日,第11版。
    1 卢泰宏主编:《营销大陆》,时报国际广告公司,2001年版,第25页。
    2 中国时报编辑部:《大陆行动电话用户突破两亿》,载《中国时报》,2002年12月17日,第10版。
    3 费国祯:《人民币悍将》,载《联合报》,2003年10月1日,第C3版。
    4 费国祯:《大陆企业是台湾的三倍》,载《商业周刊》,2003年6月9日,第811期,第136页。
    1 林赛(Lawrence Lindsey),美国布什总统前任首席经济顾问。
    2 朱云汉:《政治市场的失灵,将严重拖累台湾》,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19日,第2版。
    1 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资料。
    2 王绰中:《赣台经合会,中共再提三通》,载《中国时报》,2003年9月23日,第A13版。
    3 刘光溪、刘力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4 孙克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5 孙克难;《我国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愿景》,载《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新世纪CEO则经高峰会》,2001年4月16日。
    1 联合报编辑部:《大陆窜出搅乱「雁行理论」》,载《联合报》,2001年12月29日,第8版。
    2 杜震华:《区域经济整合狂潮下,台湾如何突破经济孤立困境?》,载《联合报》,2002年1月2日,第15版。
    1 John H.Jackson,The World Trading System(MA.:MIT Press,1992),177.有关于自愿设限协议与GATT的关系,详见黄立:《经济与贸易法论丛》,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106页.
    2 蔡宏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内涵与影响》,载《台北银行月刊》。1995年1月,第51-57页。
    1 谢文启:《两岸加入GATTWTO之互动与影响分析》,载《硕士论文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96年6月,第19页。
    2 蔡宏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内涵与影响》,载《台北银行月刊》,1995年1月,第51-57页。
    3 Marrakesh宣言主旨:乌拉圭回合谈判将强化世界经济,并且引发全球更多贸易、投资、就业与收益的成长。(The Uruguay Round will strengthen the world economy and lead to more trade,investment,employment and income growth throughout the world.)
    4 罗昌发:《国际贸易法》,月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9页。
    1 林纯如:《WTO架构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与案例分析》,载《贸易调查专刊》,1998年5月。第3期,第337页。
    2 陈光荣:《WTO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探讨》,载《人力发展月刊》,1998年8月,第55期,第27页。
    1 薛荣久着:《世界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 黄立等着:《WTO:国际贸易法论》,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许光泰主编:《世贸组织与两岸发展》,政大国关中心,2003年版,第6-7页;
    沈玄池:《国际关系》,高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1页。
    3 黄立等着:《WTO:国际贸易法论》,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1 同前注。
    2 胡凌斌等编着:《WTO与中国贸易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3 黄立等着:《WTO:国际贸易法论》,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4 许光泰.同前注许光泰主编:《世贸组织与两岸发展》,政大国关中心。2003年版,第7页。
    5 吴荣义、江启臣:《WTO架构下的国际贸易与台湾应对策》,载《国家政策季刊》,2003年6月,第2期,第2卷,第10页。
    1 许光泰主编:《世贸组织与两岸发展》,政大国关中心,2003年版,第6-7页。
    2 沈玄池:《国际关系》,高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3 同前注。
    4 由27条及四个附件所组成。
    5 Philip Ruttley,Iain Macvay & Carol George,The WTO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gulation,(London:Cameron May,1998),P.59
    6 蔡宏明:《入会后两岸贸易争议与争端解决之探讨》,载《经济情势暨论坛》,2003年6月,第1期,第9卷,第31页。
    1 黄立等着:《WTO:国际贸易法论》,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2 张成元:《论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载《沂洲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期,第18卷,第76-77页。
    3 关于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财产权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协议。
    4 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国际牛肉协议、国际乳制品协议.
    5 吴荣义、江启臣:《WTO架构下的国际贸易与台湾应对策》,载《国家政策季刊》,2003年6月,第2期,第2卷,第15页。
    1 冯予蜀:《关贸总协定与中国》,艺轩图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3页。
    2 蔡宏明与梁宪初:《GATT与WTO之规范》,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GATT第三十三条:非本协议当事国之政府,或得代表一于其对外商务关系,或本协议规定之其它事务,均有充份自主之关税领域之政府,得就让国本身或让关税领域,依其与大会同意之条件加入本协议,「大会」就本项规定之决议,应取决于三分之二之多数。见陈春山:《国际经济法-台湾与世贸组织》,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 蔡宏明上注蔡宏明与梁宪初:《GATT与WTO之规范》,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2 王志刚:《我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意义、过程与远景》,载《贸易调查专刊》,1998年5月,第3期,第8页。
    3 同前注。
    1 冯予蜀:《关贸总协定与中国》,艺轩图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2 金中燮:《中共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议问题之研究》,载《硕士论文政治大学国际贸易研究》,1993年3月,第32页。
    3 史惠慈:《大陆是否急于进入WTO》,载《经济前瞻》,1998年7月5日,第82页。
    4 载《人民日报》,1998年7月25日,第3版。
    1 载《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第1版。
    2 载《工商时报》,1998年9月17日,第14版。
    3 蔡宏明上注蔡宏明与梁宪初:《GATT与WTO之规范》,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4 Robert P.O·Quinn,How to Bring China and Taiwan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sian Studies Center Backgrounder No.140,March 22,1996.
    1 柳嘉峰:《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政治经济分析(1988-1996)》,载《硕士论文台大政治研究所》,1997年6月,第63页。
    2 谢文启:《两岸加入GATT/WTO之互动与影响分析》,载《硕士论文政大东亚研究所》,1996年6月,第71-80页。大陆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详细的归纳整理请参阅曾瑞育:《两岸加入GAlT/WTO问题之研究》,载《硕士论文淡江大陆研究所》,1996年6月,第79-92页。
    3 为避免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为大量之出口,而导致市场经济受到损害,其设有两种方案以供缔约国使用,而防止市场崩溃(Market Disruption)之情形。一为规定于GATT第十九条之规定:而另一为社会主义国家加入GATT时,于加入议定书(Accession protocol)中所规定之款(特别防卫条款)(Special safeguards)。详见陈春山前书,第276-281页。
    1 王志刚:《我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意义、过程与远景》,载《贸易调查专刊》,1998年5月,第3期,第8页;
    冯予蜀:《关贸总协定与中国》,艺轩图书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
    2 同前注。
    1 张昌邦:《加入WTO国际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之影响》,载《今日经济》,1998年6月,第3页。
    2 同前注。
    1 徐纯芳:《加入世界贸组织(WTO)对我国经贸之影响》,天下杂志。
    2 谢文:《两岸加入GATT/WTO之互动与影响分析》,载《硕士论文政大东亚研究所》,1996年6月,第100页。
    3 同前注,第103页。
    1 蔡宜峻:《工业杂志》,1998年5月,第18页.
    2 史惠慈:《大陆是否急于进入WTO》,载《经济前瞻》,1998年7月5日,第82-83页。
    3 谢文启:《两岸加入GATT/WTO之互动与影响分析》,载《硕士论文政大东亚研究所》,1996年6月,第135-137页。
    1 于宗先:《大陆经济台湾观》,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145页:
    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2000年7月。第215-223页。
    1 载中国网,《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ta/440740.htm.
    2 载「经济部」编印《两岸经贸白皮书》,http://newcongress.yam.org.tw/taiwan_sino/stage2.html.
    1 李非:《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88页。
    1 朱敬一主编:《WTO架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实录》,载《财团法人孙运璇学术基金会》,2000年9月,第51-52页。
    2 根据贸易法第11条规定,货品除因国际条约、贸易协议或基于国防、治安、文化、卫生、环境与生态保护或政策需要,得予限制外,应准许自由输入。限制输入之货品名称及其有关规定,由经济部公告之,经公告之清单为「限制输入货品」,即所谓之「负面列表」。
    3 载《「经济部国贸局」网站资料》,http://www.trade.gov.tw/prc&hk/prc_indcx.htm
    4 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九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 于宗先:《大陆经济台湾观》,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145页;
    林武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回顾与前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7年,第176-197页:
    左原:《两岸投资与贸易关联性之分析》,载《中国大陆研究》,1996年5月,第5期,第39卷,第5-11页。
    2 Shu Keng,Managing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Economic Intergration:Exit and Voice Acorss the Taiwan Strait,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st Sino-European Conference on Euro-Asia Cooperation in the New Era,Taipei,Taiwan,ROC,Oct.p3-22,2002.
    1 载《「国贸局」网站资料》,http://wwweng.dgoc.gov.tw/show/show.html
    2 同前注。
    3 左原:《两岸投资与贸易关联性之分析》,载《中国大陆研究》,1996年5月,第5期,第39卷,第7页。
    1 Ronald Rogoski,Coalitions: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of States(Princeton,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3-20.
    2 Joanne Gowa,Allies,Adversarles,and International Trade(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3-10.
    1 明居正:《中国统一的理论建构-「国家统一纲领」的背景即理论意涵》,载于黄天中等主编:《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4页。
    2 赵春山:《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意涵》,载于郑福生主编:《两岸经贸关系之检讨会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版,第194页。
    3 同前注,第194页。
    1 李琼莉:《经济安全概念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载《问题与研究》,1999年2月,第2期,第38卷,第39-53页。
    2 曾建元:《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两岸政经关系与台商政策》,载《共党问题研究》,2000年5月,第5期,第26卷,第81页。
    3 同前注,第81-82页。
    1 陈德升:《两岸经贸关系与中共对台经贸策略研究》,载于黄天中、张五岳主编:《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313页。
    2 同前注,第313页。
    3 曾建元:《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两岸政经关系与台商政策》,载《共党问题研究》,2000年5月,第5期,第26卷,第82页。
    4 同前注。
    5 第十三条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第十四条投资于大陆中西部地区的台湾同胞投资项目,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鼓励或者适当放宽限制。载人民网:http://tw.people.com.cn/BIG5/14866/14928/867188.html。
    6 王泰铨、杨士慧:《加入WTO对两岸投资规范之影响》,载《律师杂志》,2002年2月号,第269期,第53页。
    1 钟视,两岸“三通”山高水长,http://big5.gwytb.gov.cn:82/last0.asp?;ajm_m_id=56。
    2 邵宗海:《从政治的角度看两岸经贸关系》,载《理论与政策》,1998年,第2期,第12卷,第12页。
    3 钟视,两岸”三通”山高水长,httP://big5.gwytb.gov.cn:82/lajm/last0.asp?;ajm_m_id=56。
    1 潘锡:《从跨党派小组到国统会与国统领看当前两岸关系》,载《台研两岸前瞻探索双月刊》,第17期,第72页。
    1 载《经济部,两岸经贸关系之探讨》:http://www.moea.gov.tw/~meco/Ats/ats12.htm。
    2 夏乐生:《「南向政策」与「西进政策」之比较-以台商投资菲国与大陆福建省为例》。载《共党问题研究》,2000年6月,第6期,第26卷,第93页。
    1 南向政策之主要目标有:协助国国内企业将不具比较利益之产品宜移至东南亚生产。以部分东南亚国家取代97年以后香港之地位,作为未来大陆经贸之「中继站」。运用在台湾发展经验,扩大整合当地资源、经营规模,以有效支持国内产业达成厚植企业实力根留台湾,因应未来越南加入东协及配合东协自由贸易区(AFTA)之国力,早日进入东协各国建立生产基地及据点,对我国持续经贸发展当属有利。增进我国与东协五国及越南之实质经贸关系,以增强我国在区域安全体系中之关键地位。http://192.192.500.10/87kai22.html。
    2 http://sisy.dreamer.com.tw/20020819.htm。
    3 夏乐生:《「南向政策」与「西进政策」之比较-以台商投资菲国与大陆福建省为例》,载《共党问题研究》,2000年6月,第6期,第26卷,第93页。
    4 http://www.huaxia.com/la/xzzl/zgh/00121289.html。
    1 载《中国时报》。1997年12月17日,第2版。
    1 吴玉山:《两岸关系的理论诠释》,载《政治科学论丛》,第8卷,第259-260页。
    2 中国国民党中常会报告:载《由全球化看产业赴大陆投资与台湾竞争力》,2001年2月7日。转引自蔡学仪:《两岸经贸关系之发展与突破》,载《共党问题研究》,2001年10月,第10期,第27卷,第45页。
    3 郑竹园:《两岸经贸关系的互补与竞争》,载《中国时报》,1996年7月22日,第10版
    1 传丰诚:《戒急用任政策之调整》,载《经济前瞻》,2001年,第73期,第7-8页。
    2 高长:《两岸经贸发展趋势与因应对策剖析》,载《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第102页。
    3 陈博志:《两岸经贸交流必须谨慎》,载《政策月刊》,1999年,第51期,第11-12页。
    4 吴介民:《经贸跃进,政治僵持?-后冷战时代初期两岸关系的基调与变骤》,载《台湾政治学刊》,1996年,第1期,第232页.
    5 童振源:《全球化下两岸经济关系》,生智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
    6 吴介民:《经贸跃进,政治僵持?-后冷战时代初期两岸关系的基调与变骤》。载《台湾政治学刊》,1996年, 第1期,第232页。
    1 周添城:《两岸经贸发展的战略思考》,载《理论与政策》,1997年秋季号,第95-96页。
    2 赵春山:《维护台湾安全,军力非唯一法宝》,载《联合报》,2002年12月16日,第15版。
    3 Friedman说明了,在全球化的时代里,经贸、科技、信息的互动,使其跨越区域的界线,区域间或国与国之间高度的经贸互动所带来的强大利益,将使得战争不易发生,并且全球化是趋向和平的写照,即自由市场的全球化有助于免除战争。Thomas L.Friedman,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Understanding Globlization(New York:Farrar Status GIROVS,1999),P 195.
    4 Tse-Kang Leng,Securing 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2,11(31),p.278.
    1 郑宛昕:《台商投资中国大陆对本在产业及经济之影响-以传产业为例》,载《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硕博士班硕士论文》,2001年6月,第40-44页。
    1 麦朝成主编:《WTO效应对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座谈会实》,1998年版,第5页。
    2 高长、史惠慈:《大陆加入WTO对其经济的影响》,载《远景季刊》,2000年1月,第1期,第1卷,第148-153页.
    3 吴文化:《加入WTO及”三通”对两岸海运与航空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报告》http://www.usc.cuhk.edu.hk/wk wzdetails.asp?id=2453。
    1 吴荣义:《加入WTO后对台湾经济的影响》,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16/16/13.htm。
    1 邱毅:《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及调整间论台湾对此一情势的因应》,载《台研研究月刊》,2001年1月,第33-34页。
    2 邱毅,同前注,第34页。
    3 高长、史惠慈:《大陆加入WTO对其经济的影响》,载《远景季刊》,2000年1月,第1期,第1卷,第155-159页。
    4 Nicholas R.Lardy,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2.P.104.
    5 同前注,第159页。
    1 整理自两岸经贸信息知识库。http://cset.cier.edu.tw/chinak.htm。
    1 吴荣义:《WTO时代-当前台湾经济的醒思与展望》,时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5页。
    1 吴荣义:《WTO时代-当前台湾经济的醒思与展望》,时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2 所谓「专利强度」是「专利核准件数」乘以「专利冲击指数」。
    3 吴荣义:《WTO时代-当前台湾经济的醒思与展望》,时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1 蔡毓芳:《两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载《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年3月,第3期,第26卷,第29-31页。
    1 叶懿伦:《两岸进出口产品差异比较》,载《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年3月,第3期,第26卷,第33-41页。
    1 陈丽瑛:《两岸产业分工相对优势消长预测系统》。两岸产业经贸信息库.http://cset.cier.edu.tw/。
    2 林武郎:《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前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7年,第197页。
    3 根据国贸局数据显示。两岸相互输出与输入的共同产品主要是: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设备及其零件。这两大类的产品在两岸进出口市场上是呈现分工而且互补的局面,但在国际场上却会变成出口移转竞争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方面,由于全球各大信息厂为降低生产成本赴大陆设厂,再加以台湾赴大陆投资四成以上皆为电子机械业,使大陆出口产品技升级渐由劳力密集的纺织业转向资本密集的电子机械业,其中机电产品占大陆的出口比重,已由去年底的44.6%,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7.9%,已取代台湾成为全球第三大计算机硬件生产国。竞争的产品由劳力密集的产品已经晋级到电子、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设备及其零件的高科技的产品。
    1 有关排除条款的研究上,针对除条款所涉及之法律及政策问题作讨论。认为台湾可能实行下列之解决途径,第一是针对商品贸易援引GATT排除适用条款GATT第35条,第二是援引多边贸易协议特定会员间之排除适用条款WTO协议第13条,第三是在入会议定书中申请保留,经三分之二缔约成员同意,最后是援引安全例外条款GATT第21条。根据在GATT之下,有两个条文可以基于政治上的理由实施贸易限制,且其贸易限制措施甚至可以达到全面性的禁止贸易往来的程度,即GATT第21条及GATT第35条之规定。(一)援引GATT 35、WTO 13排除适用。GATT第35条:本协议于特定缔约国问之排除适用1.:任何缔约国与其它缔约国间,如有下列情形,将不适用本协议或本协议第二条之规定。(1)两缔约国间并未进行关税谈判(2)缔约国双方于加入本协议时,并未同意此种适用。2.经任何缔约国之请求,「大会」得审查本条于特殊情况下之施行情形,并提供适当建议。(1)第一要件为二缔约国未进行关税谈判。(2)第二要件为其中一方在其中任一方成为缔约国之时不同意适用GATT之规定。此二要件为累积适用关系。亦即须二要件均符合时,始有适用余地。另外WTO第13条第一款规定:「任何会员于任一其它会员成为会员之际,如有一方不同意彼此适用,则双方之间应不适用本协议与附件一(商品贸易多边协议、服务业贸易协议及与贸易有关之智慧财产权协议)及附件二(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了解书)所列之多边贸易协议」。如今,由于WTO所规定之「多边贸易协议」之排除适用,在范围上包括GATT,故WTO第13条在事实上已经修改GATT第35条之规定,换言之,在WTO 之下,若欲排除GATT之相互适用,只能透过引用WTO第13条之规定,而非引用GATT第35条之规定。(二)援引GATT21安全例外条款该安全例外条款规定「一缔约国在有关提供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的资料和为国家基本安全利益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根据联合国宪章为维持国际和平安全采取的行动方面,不受总协定的约束」。例如:1949年GATT对美国与捷克在该条款适用之争议中,即裁定「个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安全问题,必须有最后决定权」。GATT在实务上对此条款采宽松认定,如1982年欧市虽并未涉入福克兰战争但仍禁阿根廷产品进口;1985年美国对尼加拉瓜的贸易禁令,GATT理事会也均未裁定其违法。惟应注意的是,只有在成为会员国后才有引用此法条的可能。http://www.spicefishball.i-p.com/wtobg.htm。
    2 「国贸局」网站资料,http://www.trade.gov.tw/regulation/rela_import/import_1/importl-1.htm。
    3 曹建民、贺小勇:《WTO与两岸关系》,载《国际商务研究》,1999年,第6期,第25-28页。
    1 修正「货品进可救济案件处理办法」,增列第二十六条之一至六、第二十八条之一;以及修正「纺织品进口救济案件处理办法」,列第二十七条之一至之六,修正第三十条;以纳入大陆进口货品之特别防御机制。
    2 《两岸将可直接贸易、通汇》,载《中国时报》,2002年1月17日,第2版。
    3 《大陆商品进口将建立特殊防御机制》,载《工商时报》,2002年1月3日,第3版。
    4 《落实经发会对大陆投资政策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之决议,实施大陆投资新审查机制,设资开放产业开放项目,农工产品达8163项,比例达93.82%,取消5000万美元投资上限,2000万美元以下投资案采自动审核制度。
    1 李纪珠、唐正仪:《经发会两岸组共识周年回顾-两岸金融面》,载《国家政策论坛》,2002年10月。http://www.npf.org.tw/monthly/0201/theme-012.htm。
    2 优先开放营利事业之投资,至于非营利事业例如教育服务业、人体健康服务业暂不开放,优先开放由公司型态提供服务,以自然人型态提供之行业如律师、建筑师、会计师等专门职业人员暂不开放,开放其它不具有经济上之垄断性、政治、社会、文化上之敏感性,及不致对国内经济发展、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之行业。《两岸将可直接贸易、通汇》,载《中国时报》,2002年1月17日,第2版。
    1 刘德勋:《从两岸加入WTO谈经贸政策之调整》,载《研习论坛》,第24卷,2002年12月,第2页。
    1 周志怀:《酝酿结构性变化的两岸经贸关系》,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2期,第5页。
    2 以上为大陆外经贸部所公布之数据,惟历年大陆所公布之数据与台湾「经济部国贸局」所估算之数据均有所出入,「国贸局」数据2001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99.63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240.61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59.02亿美元;另累计历年两岸经贸总额为2,273.43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为1,913.95亿美元,台湾白大陆进口总额为359.49亿美元,台湾累计享有1,554.43亿美元的顺差。
    3 《去年海峡两岸贸易总额达三百廿三亿美元》,载《新华社》,2002年2月9日。
    1 林义钦:《两岸经贸交流发展趋势分析》,载《共党问题研究》,2001年11月15日,第11期,第27卷,第56页。
    1 「经济部部国际贸局」:载《两岸贸易情势分析》,2002年2月27日。
    2 《大陆外经贸部驻福州特办官员指出两岸经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载《新华社》,2001年3月26日。
    3 以上统计数据为大陆外经贸部统计,而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数据,赴陆投资件数仅为24,160件,金额为198.87亿美元。
    1 高长、傅丰成:《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及其对台湾之意涵》,中华经济研究院,2000年,第2-4页。
    1 高长、傅丰成:《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及其对台湾之意涵》,中华经济研究院,2000年,第6页。
    2 《大陆招商,挡不住的吸引力,赋税从「三免两减半」到「五免五减半」》,载《联合报》,2001年7月3 日,第3版。
    1 《大陆利用租税减免、奖投条例吸引高科技业者登陆,已见成效》,载《工商时报》,2000年8月1日,第11版。
    2 《高科技业加快登陆》,载《经济日报(台湾)》,2000年5月30日,第2版。
    3 《张忠谋:戒急用忍干预企业运作,令人生气,终将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载《工商时报》,2002年1月30日,第2版。
    4 《台湾民众目前赴大陆以商务旅游为主》,中共金陵之声广播电台,2001年7月6日。
    1 同前注。
    2 《大陆新娘在台湾》,载《华夏经纬网》,2002年1月30日。
    1 《大陆配偶申请来台居留配额问题》,「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exchangesocial/g5/51.hem。
    2 《大陆配偶来台限制将放宽》,载《中时晚报》,2002年1月10日,第2版。
    3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暨相关许可办法(修订第六版),2000年9月,第26页。
    4 同前注,第105-118页。
    5 同前注,第149-156页.
    6 任泉:《WTO知识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6页。
    7 田志立:《中华经济论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4页。
    8 此一数据乃根据如下四项数据累加而成:1.登记失业人口:681万人,2.未登记失业人口:150万人,3.农民赴城镇待业人口:80万人,4.城镇下岗未转业成功人口(现于就业中心登记待业):945万人。数据来源为大陆公布,以及国内学者提供。
    9 《海上旅馆飘泊苏澳港外五年了》,载《中国时报》,1997年4月20日,第2版。
    1 「现代鲁宾逊源流记-大陆渔工问题的改善之道」座谈记者会,Peacetime促进和平基金会主办,网址:http://www.peacetimeonline.org.tw/activity/no%20hate3.htm。
    2 《渔业署拟以越菲劳应急》,载《工商时报》,2002年1月30日,第11版。
    3 《苏澳渔会展示大陆暂停对台输出渔工通知档》,载《中央社》,2002年1月30日。
    4 《旺旺深耕大陆以「世界米龙」为志》,载《企业专访》,2001年7月1日,第79期,http://test.ieatpe.org.tw/magazine/79f.hem。
    5 张殿文,《深圳 创投抢滩 中国新战场》.http://www.techvantage.com.tw/topic/china/china_4.asp。
    6 翁静玉:《人才,竞争,大中国》,载《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1年7月23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R-090-013.htm。
    7 《台湾人力登陆优势难以取代》,载《联合报》,2002年5月29日,第8版。
    8 任泉:《WTO知识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557页。
    1 高长、傅丰成:《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及其对台湾之意涵》,中华经济研究院,2000年版.第34页。
    2 《大陆支持兴办台商子弟学深圳、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相继开学》,载《经济日报》,2000年9月2日,第11版。
    3 《华东台商学开学》,载《中国时报》,2001年9月4日,第11版。
    4 《台商子弟学可望成立高中部》,载《中国时报》,2001年9月7日。第11版。
    5 《深圳台商医院明年底营运》,载《经济日报》,2001年10月8日,第11版。
    1 Robert O.Keohanc,"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8,p.380.转引自王逸舟:《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2 王逸舟:《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3 同前注,第305页。
    1 《萧万长倡建两岸经济共同市场》,载《中国时报》,2000年11月13日,第6版。
    2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追求互利共荣》,载《工商时报》,2001年3月27日,社论。
    3 《两岸共同市场创造经济双赢》,载《中国时报》,2001年3月26日,第2版
    4 《两岸经贸新出路萧万长催生共同市场》,载《联合报》,2001年3月27日,第2版。
    5 《两岸共同市场创造经济双赢》,载《中国时报》,2001年3月26日,第2版。
    1 《萧万长:两岸经济分三阶段正常化双赢可期》,载《中华日报》,2001年11月15日,第7版。
    2 蔡宏明:《以共同市场打造两岸经贸架构》,载《中国时报》,2001年3月27日,论坛。
    3 《萧万长在北京:回归一中各表建两岸共同市场》,载《联合报》,2001年5月10日,第1版。
    4 陈德升:《两岸共同市场可行性分析》,2001年5月,第4页。
    5 赵春明:《大陆与台湾入世对两岸经济关的影响》,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第5页。
    1 陈德升:《两岸共同市场可行性分析》,载《中国评论》,2001年5月,第4页。
    2 《两岸航空业者就直航问题达成多项共识》,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0月13日,第2版。
    3 王泰铨:《欧洲统合模式不可移植》,载《中国时报》,2001年5月21日,论坛。
    4 柯建铭:《两岸共同市场的历史难题》,载《中国事务》,2001年4月,第4期,第129页.
    5 陈德升:《两岸政经互动》,永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1 王光伟:《论大陆、港澳、台湾的经济关系与现实的”中华经济圈”》,载《特区与港澳经济》,1995年,第5期。
    2 陈恩:《中华经济圈的评析与对策探讨》,载《暨南学报》,1995年,第4期。
    1 陈德升:《两岸政经互动》,永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2 曹小衡:《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定位》,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3期,第27页。
    3 高长:《大中华经济圈的理想、现实与展望》,载《中国大陆研究》,1992年10月,第10期,第35卷,第32-33页。
    4 陈德升:《两岸政经互动》,永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5 田志立:《中华经济论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17页。
    6 曹小衡:《东亚经济格局变动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1 同前注,第288页。
    2 Bela 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Homewood,Richard D.Irwin,1961,p2.
    1 蔡学仪:《两岸经贸之政治经济分析》,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2-73页。
    1 苏宏达:《欧盟经验与两岸统合:建立WTO架构下双边商务纠纷解决机制》,载《问题与研究》,2001年3、4月,第2期,第40卷,第27-30页。
    2 陈春浩、李小东等着:《中国入世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1 林武郎《WTO架构下大中华经济圈的新契机与挑战》,载《台湾经济金融月刊》,2002年10月,第65页.
    2 潘永:《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经验-两岸共同市场理想的建构》,载《中华战略学刊》.2002年,第91卷,第72-87页。
    1 两岸”三通”势在必行,中国网,2001年8月10日。http://202.130.245.40/chinese/TCC/haixia/50155.htm。另外,在WTO架构下,依据GATT1994第一条及第三条所标榜之不歧视原则,乃至不能增加贸易成本之背后涵义,及具有「直接贸易」之用意,而不仅限于单向开放中国大陆物品之进口,所谓直接更是涉及两岸「通航」问题.虽说WTO并未规定货物必须直接往来,仅阐明「越自由越好」之精神,但间接往来可能被视为一种障碍,因而谓之。「灰色地带」。简子涛,台湾与大陆在WTO架构下共存模式之评估研究,2000年6月,第168-169页。
    2 载《中国时报》,2000年9月12日,第3版。
    3 国台办发言人:两岸”三通”为一国内部事,http://www.ehinaembassy.ru/chn/ztbd/twwt/t66882.htm。
    4 王永庆、高清愿等人皆对两岸应直接三通表示过强烈意见。虽然自1997年已开放境外航运中心,准许外国权宜轮航行于高雄,及厦门与福建两地,但仍不准通关入境,只准作转口装卸、分装或转运,非直接三通。
    5 《经发会两岸三通共识应尽快贯彻执行》,载《经济日报》,2002年5月16日,社论。
    1 《三通谈判政府不必要站在第一线》,载《中国时报》,2002年5月11日,第2版。
    2 蔡英文:我谈判人选不能由大陆指定,http://www.libertvtimes.com.tw/2002/new/may/23/todav-p1.htan。
    3 《立院三读修正两岸条例,两岸互动将展新页》,中央社2003年10月9日。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10/200310090351.html。
    4 张显超:《两岸「三通」的调整与协商》,载《中国大陆之研究》,2003年11、12月,第6期,第46卷,第4-5页。
    5 张显超,前揭文,第5页。依照新增订的复委托机制立法,政府可以采取复委托的方式,由海基会依照委托机关之授权或指示,将部份业务以海基会名义委托其它民间团体或机关交涉处理。为此方式是否可行,仍端视大陆海协是否愿意仍以海基会与其授权团体为协商或配合对象。若大陆海协根本拒绝以海基会为协商对象,则海基会所复委托其它民间团体或机关亦无从发挥功能。
    1 《一个中国问题与台湾原则》,载《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book/taiwan/taiwan5.htm。
    2 载《人民日报社论》,2000年2月22日。
    3 朱敬一主编,《WTO架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实录》,载《财团法人孙运璇学术基金会》.2000年9月。第66-67页。
    1 载《中国时报》,2003年12月1日。
    2 蔡主任委员在我方入世档获WTO部长会议采认前夕接受联合报系记者专访纪要,陆委会网站,http://www.mac.gov.tw/big5/mloplicy/ts901112.htm。
    3 邵宗海:《WTO是否提供两岸谈判僵局突破的沟通管道》,载《中国大陆研究》,第8期,第45卷,第61-63页。
    4 同前注,第67-68页。
    1 卓慧菀:《台湾WTO入会案与两岸关系》,载《理论与政策》,2000年12月,第56卷,第40页。
    1 彭莉:《加入WTO对两岸经贸立法的影响》,载《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第50页。
    2 林文轩:《加入WTO与中共法制改革探讨》,载《共党问题与研究》,2002年5月,第5期,第28卷,第25页。
    1 林浊水:《台湾政情分析报告》。http://www.wufi.org.tw/ng/page_d_15.htm。
    2 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载于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3 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创世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5页。
    1张五岳:《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载于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2王逸舟:《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
    3《认清中共为政治而牺牲经济的企图》,载《青年日报》,|993年5月11日,第2版.
    4James E.Daudherty & Robert L.Pfaltzgraff,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Y.:Harper &Row Publishers,2 ed.,1981),p.419.
    5股宗文:《中共图在我国会培植代言人》,载《联合报》,1994年7月5日,第2版。
    1 Ernst B.Haas,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1964),p.409.
    2 《正视市场整合与政治统合之不连动性》,载《中国时报》,2001年3月28日,社论。
    1《去年海峡两岸贸易总额达三百廿三亿美元》,载《新华社》,2002年2月9日。
    1周添城:《两岸经贸的禁忌》,中华征信所,1998年版,第138页。
    2邱创盛、袁明仁等合着:《台商赴大陆投资注意事项》,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研究》,1994年9月,第101页。
    3赵春明:《大陆与台湾「入世」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第2页。
    5康绍邦:《入世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第6页。
    1蔡宏明:《由全球经济整合经验看两岸经贸互动新架构》,载《国家政策论坛》,2001年12月,第10期,第1卷.
    2边裕渊:《两岸由经贸统一之可行性分析》,载《中共研究》,1995年9月,第9期,第29卷,第35页。
    1《北戴河会后中共建立三大对台纲领》,载《中时晚报》,1990年9月12日,第2版。
    2陈春山:《两岸经贸政策解读》,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69页。
    1同前注,第70页。
    2董立坤:《中国入世后两岸四地的法律冲突》,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第4-5页。
    3殷存毅、姜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视角与实践程序》,载《中国评论》,2002年4月总第52期,第11页。
    1蔡宏明:《入世对两岸四地经贸与互动架构的影响》,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21-23日。
    2陈博志:《避免台湾被中国经济发展边缘化的策略》,载《和平论坛》,2002年4月,第1页。
    3吴忠吉:《区域经济整合的核心与边陲》,载《中央日报》,2002年5月18日,第3版。
    4陈博志:《避免台湾被中国经济发展边缘化的策略》,载《和平论坛》,2002年4月,第1-7页。
    5《扁吁台美日星签贸易协议》,载《工商时报》,2002年5月18日,第3版。
    1《告台湾同胞书》如附录。
    2胡六点:包括恬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3所谓三通为通航、通邮、通商。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桂冠图书出版社,1983年版。
    2.苏起、郑安国:《「一个中国,各自表」共识的史实》,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2年版。
    3.于宗先:《大陆经济台湾观》,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兆军:《两岸启示条:大陆与台湾的能与不能》,世界书局,1997年版。
    6.王兆军、吴国光合着:《邓小平之后的中国:解析十大生死攸关问题》,世界书局,1994年版。
    7.王振寰:《谁统治台湾?》,巨流出版社,1996年版。
    8.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王逸舟:《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王根蓓译,戴维.罗默着:《高级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2.文贯中、郑志海、王奎新、左学金主编:《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包宗和等:《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14.白和金主编:《”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石之瑜:《后现代的国家认同》,世界书局,1995年版。
    16.田志立着,李华夏校订:《21世纪中华经济区:一个全球关注的新经济课题憧憬?蓝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17.田志立:《中华经济论纲》,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朱法源主编:《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中正书局,1999年版。
    19.朱敬一主编:《WTO架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实录》,财团法人孙运璇学术基金会,2000年版。
    20.朱彤:《发展中国家在WTO中的地位和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任泉:《WTO知识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22.沈玄池:《国际关系》,高立出版社,2002年版。
    23.吴荣义:《WTO时代-当前台湾经济的省思与展望》,时报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4.吴新兴:《整合理论与两岸关系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25.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九洲出版社,2000年版。
    26.李非:《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7.李秀恒:《21世纪中国市场》,三联书店,2001年版。
    28.李京文主编:《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29.李宛蓉译,大前研一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区域经济的兴起》,立续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30.李明轩等着:《WTO与两岸竞合》,天下杂志,2001年版。
    31.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国际形势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2.余永定、郑秉文主编:《中国入世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3.邱创盛、袁明仁等合着:《台商赴大陆投资注意事项》,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研究,1994年版。
    34.周添城:《两岸经贸的禁忌》,中华征信所,1998年版。
    35.林佳龙、郑永年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新自然主义出版社,2001年版。
    36.林俊良:《WTO后的中国投资》,商业周刊出版社,2002年版。
    37.林毅夫等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
    38.林武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回顾与前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7年版。
    39.孟庆顺:《港澳与海峡两岸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40.《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
    41.易君博:《政治理论与研究方法》,三民书局,1993年版。
    42.易刚、许小年主编:《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43.邵宗海等着:《族群问题与族群关系》,幼狮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44.金润圭:《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等教育,1999年版。
    45.金鑫着:《中国问题报告》,利文出版社,2001年版。
    46.胡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胡凌斌等编着:《WTO与中国贸易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48.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创世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版。
    49.夏铸九、黄慧琦译,Manuel Castells着:《千禧年之终结》,唐山出版社,2001年版。
    50.孙治本:《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巨流出版社,2001年版。
    51.祖治国:《90年代中国大陆的新保守主义》,致良出版社,1998年版。
    52.俞可平:《全球化论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耿庆武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
    55.徐滇庆:《台湾经验与海峡两岸发展策略》,中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6.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编:《合则两利》,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57.高长:《两岸经贸关系之探索》,天一图书公司,1997年版。
    58.高长、傅丰成:《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及其对台湾之意涵》,中华经济研究院,2000年版。
    59.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马洪、王梦奎主编:《2001-2002年中国经济情势与展望.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白皮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61.张惠玲:《从统合理论的修正看两岸谈判》,1999年全国研究生两岸关系与大陆问题研究论文研讨会,1999年版。
    62.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出版社,2000年版。
    63.张亚中:《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扬智出版社,1999年版。
    64.张金杰:《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科学,2000年版。
    65.张荣丰:《台海两岸经贸关系》,业强出版社,1997年版。
    66.张维邦:《欧洲整合的意涵与模式》,国家主权与统合模式的比较研讨会,2001年版。
    67.张新同、何仲山主编:《「一国两制」与海峡两岸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许光泰主编:《世贸组织与两岸发展》,政大国关中心出版,2003年版
    69.郭立民编:《大陆对台政策资料选辑》,永业出版社,1992年版。
    70.陈德升:《两岸政经互动》,永业出版社,1994年版。
    71.陈春山:《两岸经贸政策解读》,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
    72.陈春浩、李小东等着:《中国入世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陈庆:《大陆对台政策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社,1990年版。
    74.陈明耿:《地缘政治学》,华冈出版社,1976年版。
    75.黄立等着:《WTO:国际贸易法论》,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
    76.黄天中等主编:《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
    77.黄枝连:《美国2030年-对「美国体系」的历史学与未来学的分析,下卷》,中流出版社,1980年版。
    78.黄枝连,刘融主编:《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局,1993年版。
    79.郭伟锋主编:《变迁中的两岸经贸关系》,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80.曹小衡:《东亚经济格局变动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
    81.童振源:《全球化下两岸经济关系》,生智出版社,2003年版。
    82.叶卫平:《”入世”与多元国际市场》,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83.齐思贤译,Lester Thurow着:《知识经济时代》,时报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84.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经济蓝皮书-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新华书局,2002年版。
    85.刘光溪、刘力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86.刘映仙编:《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探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87.蔡拓:《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9.蔡学仪:《两岸经贸之政治经济分析》,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版。
    90.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1.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三联图书公司出版社,1998年版。
    92.郑竹园:《中华民族面临历史转折点.论海峡两岸的经济协作与外交对抗》,中华文化经济论丛,财团法人中华共同体促进基金会,1995年版。
    93.郑竹园:《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互动》,联经出版社,1994年版。
    94.郑竹园:《大陆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效果》,致良出版社,1997年版。
    95.郑竹园:《「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与前景」,迈向廿一世纪的中华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华共同体促进基金会,1996年版。
    96.郑福生主编:《两岸经贸关系之检讨会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版。
    97.《朱镕基新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9年版。
    98.卢进勇编着:《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卢泰宏主编:《营销中国大陆》,时报国际广告公司,2001年版。
    100.应小端译,Richard Longworth着:《虚幻乐园》,天下文化,2000年版。
    101.联合报编译组译,George Soros着:《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联经出版社,1998年版。
    102.薛荣久着:《世界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瞿宛文:《经济成长的机制》,台湾社会研究丛刊,2002年版。
    104.罗晓军着:《WTO中国大商机》,灵活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05.罗昌发:《国际贸易法》,月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6.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着,杨宇光、杨炯译:《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7.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8.饶美姣、陈广汉主编:《新经济及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9.顾朝林等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人民日报》,1998年7月25日,第3版。
    2.《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第1版。
    3.《工商时报》,1998年9月17日,第14版。
    4.《工商时报》:《大陆商品进口将建立特殊防御机制》,2002年1月3日,第4版。
    5.中国时报编辑部:《东亚经济体的正式形成:大陆与东协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8日,第2版。
    6.中国时报编辑部:《大陆行动电话用户突破两亿》,载《中国时报》,2002年12月17日,第10版。
    7.中国时报:《两岸将可直接贸易、通汇》,2002年1月17日,第3版。
    8.王绰中:《赣台经合会,中共再提三通》,载《中国时报》,2003年9月23日,第A13版。
    9.王志刚:《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意义、过程与远景》,载《贸易调查专刊》,1998年5月,第3期。
    10.王泰铨、杨士慧:《加入WTO对两岸投资规范之影响》,载《律师杂志》,2月号,第269期。
    11.王泰铨:《欧洲统合模式不可移植》,载《中国时报论坛》,2001年5月21日
    12.王光伟:《论大陆、港澳、台湾的经济关系与现实的”中华经济圈”》,载《特区与港澳经济》,1995年,第5期。
    13.王兴化:《投资祖国大陆与港台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
    14.亓乐义:《利润挂帅、日企业西进无法挡》,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26日,11版。
    15.史惠慈:《大陆是否急于进入WTO》,载《经济前瞻》,1998年7月5日。
    16.左原:《两岸投资与贸易关联性之分析》,载《中国大陆研究》,1996年5月,第5期,第39卷。
    17.朱建陵译:《大陆经济崛起、加速日产业空洞化》,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21日,第11版。
    18.朱云汉:《政治市场的失灵,将严重拖累台湾》,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19日,第2版。
    19.朱炎:《台湾信息产业的成长及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载《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6月,第2期。
    20.朱云鹏、徐东海:《两岸产业竞争业合作之现况及未来趋势分析》,载《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市场政府.粤港澳台经济合作探讨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15-16日。
    21.江宜桦:《当前台湾国家认同论述之反省》,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3月,第29期。
    22.余慕芗摘译:《亚洲复苏,隐忧仍大》,载《工商时报》,2001年12月3日,第9版。
    23.余克礼:《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的经济互动关系展望》,载《台湾研究》,2001年9月,第3期。
    24.南方朔:《台湾已掉进了「失位」困境中》,载《工商时报》,2001年11月12日,第2版。
    25.李非:《新世纪的两岸城市经贸合作展望》,载《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
    26.李非:《论21世纪初期海峡西岸对台城市经贸合作》,载《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6月,第2期。
    27.李建敏:《加入WTO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探析》,载《第七回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2001年11月3-4日。
    28.李建敏:《加入WTO经贸关系的影响》,载《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
    29.李鸿阶:(WTO框架下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趋势研究》,载《新世纪两岸关系研讨会》,2001年5月23-26日。
    30.李琼莉:《经济安全概念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载《问题与研究》,1999年2月,第2期,第38卷。
    31.李琼莉:(APEC与两岸关系:新局势下的政策思维》,载《APEC与两岸关系之回顾与前瞻研讨会》,2000年10月26日。
    32.杜震华:《区域经济整合狂潮下,台湾如何突破经济孤立困境?》,载《联合报》,2002年1月2日,15版。
    33.辛旗:《”全球化”之下的国际战略运势与两岸关系前景》,载《新世纪两岸关系发展与中国前途研讨会》,2001年6月19-20日。
    34.林纯如:《WTO架构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与案例分析》,载《贸易调查专刊》,1998年5月,第3期。
    35.林文轩:《加入WTO与中共法制改革探讨》,载《共党问题与研究》,2002年5月,第5期,第28卷。
    36.林冠汝:《入世周年对我国产经实质影响与因应对策》,载《台湾经济研究月 刊》,2003年4月,第4期,第26卷。
    37.林义钦:《两岸经贸交流发展趋势分析》,载《共党问题研究》,2001年11月15日,第11期,第27卷。
    38.林武郎:《WTO架构下大中华经济圈的新契机与挑战》,载《台湾经济金融月刊》,2002年10月。
    39.林世渊:《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生态变化与『西移J趋势分析》,载《新世纪两岸关系研讨会》,2001年5月23-26日。
    40.林柏锡:《两岸的冲突与合作.两岸经贸政策之政治经济意涵分析》,载《硕士论文: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2000年6月。
    41.林若雩:《东协整合发展与两岸关系》,载《国家主权与统合模式的比较研讨会》,2001年2月24日。
    42.林祖嘉:《加入WTO后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与因应之道》,载《全球化时代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大陆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2日。
    43.金中燮:《中共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议问题之研究》,载《硕士论文政治大学国际贸易研究》,1993年3月。
    44.吴荣义、江启臣:《WTO架构下的国际贸易与台湾应对策》,载《国家政策季刊》,2003年6月,第2期,第2卷。
    45.吴玉山:《两岸关系的理论诠释》,载《政治科学论丛》,第8卷。
    46.吴介民:《经贸跃进,政治僵持7.后冷战时代初期两岸关系的基调与变骤》,载《台湾政治学刊》,1996年,第1期。
    47.吴忠吉:《区域经济整合的核心与边陲》,载《中央日报》,2002年5月18日,第3版。
    48.吴能远:《迈向新世绝的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载《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3月,第1期。
    49.吴新兴:《整合理论:一些概念性的分析》,载《中国事务》,2001年7月,第5期。
    50.卓慧菀:《台湾WTO入会案与两岸关系》,载《理论与政策》,2000年12月,第56卷。
    51.周添城:《两岸经贸发展的战略思考》,载《理论与政策》,1997年秋季号。
    52.周志怀:《酝酿结构性变化的两岸经贸关系》,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2期。
    53.邱毅:《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及调整间论台湾对此一情势的因应》,载《台研研究月刊》,2001年1月。
    54.邵宗海:《从政治的角度看两岸经贸关系》,载《理论与政策》,1998年,第2 期,第12卷。
    55.柯建铭:《两岸共同市场的历史难题》,载《中国事务》,2001年4月,第4期。
    56.洪鎌德:《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欧洲整合》,载《国家主权与统合模式的比较研讨会》,2001年2月24日。
    57.柳嘉峰:《4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政治经济分析(1988-1996)》硕士论文,载《台大政治研究所》,1997年6月。
    58.夏乐生:《「南向政策」与「西进政策」之比较.以台商投资菲国与大陆福建省为例》,载《共党问题研究》,2000年6月,第6期,第26卷。
    59.高长、史惠慈:《大陆加入WTO对其经济的影响》,载《远景季刊》,2000年1月,第1期,第1卷。
    60.高长:《大中华经济圈的理想、现实与展望》,载《中国大陆研究》,1992年10月,第10期,第35卷。
    61.高长:《加入WTO后两岸经贸互动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中国事务》,2000年10月,第2期。
    62.高长:《论两岸经贸关系之竞争与相辅》,载《台研两岸前瞻探索》,1999年1月,第13期。
    63.高长、傅丰成:《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及其对台湾之意涵》,载《两岸经贸论坛》,2000年9月。
    64.殷宗文:《中共图在我国会培植代言人》,载《联合报》,1994年7月5日,2版。
    65.殷存毅、姜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视角与实践程序》,载《中国评论》,2002年4月,总第52期。
    66.陈光荣:《WTO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探讨》,载《人力发展月刊》,1998年8月,第55期。
    67.陈博志:《避免台湾被中国经济发展边缘化的策略》,载《和平论坛》,2002年4月。
    68.陈岸明、俞友康:《WTO框架下粤港澳台经济合作模式探讨》,载《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市场政府.粤港澳台经济合作探讨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15-16日。
    69.陈榕三:《两岸”三通”与一个中国原则》,载《新世纪两岸关系研讨会》,2001年5月23-26日。
    70.陈德升:《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两岸经济整合的设想与挑战》,载《中国评论》,2002年4月,总第52期。
    71.陈学明:《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及利弊概述》,载《经济学动态月刊》,2000年3月。
    72.黄枝连:《试论香港廿一世纪发展规划:设立廿一世纪香港研究振兴会的构想》,载《信报财经月刊》,1987年5月。
    73.黄枝连:《”西太平洋地区产业协作系统”初步构想》,载《经济导报周刊》,1988年7月18日。
    74.黄枝连:《试论”中国人共同体”的发展》,载《星岛日报》,1989年3月24日。
    75.黄枝连:《团结华商,建立经济共同体》,载《华侨日报》,1989年7月12日。
    76.黄枝连:《关于”中国人共同体”(经济圈)的探索》,载《广东社会科学季刊》,1984年第4期。
    77.黄枝连:《中国人共同体”非政治化”问题》,载《文汇报》,1989年4月9日。
    78.黄枝连:《关于”中国人协作系统”的探讨》,载《大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联合主办之''亚太地区技术与经济合作研讨会”》,发表于1990年5月22-24日。
    79.黄枝连:《四个中国人经济系统的协作形广》,载《文汇报》,1989年12月31日。
    80.黄枝连:《南中国海周边地区产业协作系统的”明珠”》,载《华侨日报》,1991年5月9日。
    81.黄枝连:《”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开展中的香港产业动向》,载《华侨日报》,1991年5月9日。
    82.黄枝连:《关于”中国人共同体”构想:”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之探索》,载《联合报》,1992年5月16日。
    83.黄枝连:《”中国经济协作系统”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世界经济》,1992年,第10期。
    84.黄枝连:《台湾的廿一世纪:「回归中华,共建中国」此其时矣》,载《新世纪两岸关系发展与中国前途研讨会》,2001年6月19-20日。
    85.陆以正:《我们还有没有东南亚政策?》,载《中国时报》,2003年10月13日,第A4版。
    86.陈博志:《两岸经贸交流必须谨慎》,载《政策月刊》,1999年,第51期。
    87.陈恩:《中华经济圈的评析与对策探讨》,载《暨南学报》,1995年,第4期。
    88.张成元:《论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载《沂洲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期,第18卷。
    89.张昌邦:《加入WTO国际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之影响》,载《今日经济》,1998年6月。
    90.张亚中:《两岸统合之理论与实践:欧盟经验的启示》,载《美欧季刊》,2000年3月,第1期,第14卷。
    91.张亚中:《两岸统合与「第三主体」的建立》,载《中国事务》,2001年7月,第5期。
    92.张佩珍:《两岸经贸互动之新思维架构.全球化与大陆化》,载《全球化时代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大陆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2日。
    93.张惠玲:《从统合理论的修正看两岸谈判》,载《1999年全国研究生两岸关系与大陆问题研究论文研讨会》,1999年12月4日发表。
    94.张显超:《两岸「三通」的调整与协商》,载《中国大陆之研究》,2003年11、12月,第6期,第46卷。
    95.华晓红:《同在WTO框架下-入世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载《国际贸易》,2001年7月。
    96.常要京:《发展两岸关系才能加快岛内经济复苏》,载《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
    97.汤绍成:《两岸将藉由WTO形成一种新的交往机制》,载《中国评论》,2001年2月。
    98.康绍邦:《入世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
    99.董立坤:《中国入世后两岸四地的法律冲突》,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21-23日。
    100.叶懿伦:《两岸进出口产品差异比较》,载《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年3月,第3期,第26卷。
    101.曹建民、贺小勇:《WTO与两岸关系》,载《国际商务研究》,1999年,第6期。
    102.曹小衡:《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定位》,载《台湾研究》,2001年,第3期。
    103.盛九元:《新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新格局》,载《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
    104.传丰诚:《戒急用任政策之调整》,载《经济前瞻》,2001年,第73期。
    105.曾建元:《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两岸政经关系与台商政策》,载《共党问题 研究》,2000年5月,第5期,第26卷。
    106.彭莉:《加入WTO对两岸经贸立法的影响》,载《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
    107.费国祯:《人民币悍将》,载《联合报》,2003年10月1日,第C3版。
    108.费国祯:《大陆企业是台湾的三倍》,载《商业周刊》,2003年6月9日,第811期。
    109.蔡宏明:《由全球经济整合经验看两岸经贸互动新架构》,载《国家政策论坛》,2001年12月,第10期,第1卷。
    110.蔡宏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内涵与影响》,《台北银行月刊》,1995年1月。
    111.蔡宏明:《以共同市场打造两岸经贸架构》,载《中国时报论坛》,2001年3月27日。
    112.蔡宏明:《入会后两岸贸易争议与争端解决之探讨》,载《经济情势暨论坛》,2003年6月,第1期,第9卷。
    113.蔡宏明:《由全球经济整合经验看两岸经贸互动新架构》,载《国家政策论坛》,2001年12月,第10期,第1卷。
    114.蔡宏明:《入世对两岸四地经贸与互动架构的影响》,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21-23日。
    115.蔡宏明:《全球化时代下的两岸产业分工》,载《全球化时代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大陆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2日。
    116.蔡宜峻:《工业杂志》,1998年5月。
    117.蔡学仪:《两岸经贸关系之发展与突破》,载《共党问题研究》,2001年10月,第10期,第27卷。
    118.蔡毓芳:《两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载《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年3月,第3期,第26卷。
    119.赵春山:《维护台湾安全,军力非唯一法宝》,载《联合报》,2002年12月16日,第15版。
    120.赵春明:《大陆与台湾入世对两岸经济关的影响》,载《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研讨会》,2002年4月。
    121.孙克难:《我国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愿景》,载《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新世纪CEO则经高峰会》,2001年4月16日。
    122.潘勖:《AFTA缘起与发展》,载《中国时报》,2001年11月05日,第2版。
    123.潘锡:《从跨党派小组到国统会与国统领看当前两岸关系》,载《台研两岸前瞻探索双月刊》,第17期。
    124.潘永仁:《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经验.两岸共同市场理想的建构》,载《中华战略 学刊》,2002年,第91卷。
    125.卢倩仪:《区域整合理论之比较与评析》,载《美欧季刊》,1997年春季号,第1期,第12卷。
    126.熊玢:《全球一体化.美洲自由贸易区与亚太区域经济安全:兼论廿一世纪中美日三边关系》,载《第7回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2001年11月3-4日。
    127.熊玠:《两岸入世以后的后果与影响》,载《2002年两岸政治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专题演讲》,2002年6月9日。
    128.联合报编辑部:《大陆窜出搅乱「雁行理论」》,载《联合报》,2001年12月29日,第8版。
    129.谢文启:《两岸加入GATTWTO之互动与影响分析》,载《硕士论文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96年6月。
    130.苏耀昌、赵永佳:《世界体系分析视野中的现代东亚》,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秋季。
    131.苏宏达:《欧盟经验与两岸统合:建立WTO架构下双边商务纠纷解决机制》,载《问题与研究》,2001年3、4月,第2期,第40卷。
    132.郑竹园:《两岸经贸关系的互补与竞争》,载《中国时报》,1996年7月22日,第10版。
    133.郑竹园:《两岸经济关系现势及前景》,载《台湾研究》,2001年9月,第3期。
    134.郑宛昕:《台商投资中国大陆对本在产业及经济之影响-以传产业为例》,载《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硕博士班硕士论文》,2001年6月。
    135.刘德勋:《从两岸加入WTO谈经贸政策之调整》,载《研习论坛》,2002年12月,第24卷。
    136.魏美:《经济全球化下两岸三地的经济合作与融合》,载《全球化时代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大陆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2日。
    137.经济部部国际贸局,载《两岸贸易情势分析》,2002年2月27日。
    138.边裕渊:《两岸由经贸统一之可行性分析》,载《中共研究》,1995年9月,第9期,第29卷。
    1.Emanuel Adler,and Michael Barnett,Security Communitie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 Emanuel Adler,and Michael Barnett,eds.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Bela 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Homewood,Richard D.Irwin,1961.
    3.Clark Cal,Taiwan-Mainland China Relation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blems in Community Building,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Conflicts,and Negotiations,Winston L.Yand & Deborah A.Brown(Eds.),New York: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John's University,1999.
    4.Chu-yuan Cheng,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Mutual Dependence and Conflicts,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Conflicts,and Negotiations,Winston L.Yand & Deborah A.Brown(Eds.),New York: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John's University,1999.
    5.Dan Ciuriak,The Economies of China,Taiwan and Hong Kong Since the Asia Crisis,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z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 the 1990s,ed.Thomas J.Bellows,New York: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John's University,2000.
    6.Charles Pentland,Functionalism and Theories of Integr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in A.J.R.Groom and P.Taylor(eds.),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unctionalism,New York:Russak Crane,1975
    7.David Mitrany,A Working Peace System: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96.
    8.Karl Wolfgang Deutsch,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nationality,New York:Wiley,1953.
    9.Karl Wolfgang 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8.
    10.Karl Deutsch,Sidney Burrell,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An Anthology,New York:Anchor Books,1966.
    11.Ernst B.Haas and P.Schmitter,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No.18,1964.
    12.Ernst B.Haas,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3.Joseph Frankel,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Behavior of States(Oxford:Oxford Universiyt Press,1973.
    14.Joanne Gowa,Allies,Adversaries,and International Trad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15.James E.Daugherty & Robert L.Pfaltzgraff,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Y:Harper & Row Publishers,2 ed.,1981.
    16.Karl Deutsch,Sidney Burrell,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An Anthology,New York:Anchor Books,1966.
    17.Shu Keng,Managing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Economic lntergration:Exit and Voice Acorss the Taiwan Strait,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st Sino-European Conference on Euro-Asia Cooperation in the New Era,Taipei,Taiwan,ROC,Oct.,2002.
    18.Tse-Kang Leng,Securing 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2.
    19.Mark Wise & Richard Gibb,Single Market to Social Europe,Essex:Longman Group,1993.
    20.Delbert C.Miller,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ocial Measurement,5~(th) ed.,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21.Nicholas R.Lardy,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2.
    22.Philip Ruttley,lain Macvay & Carol George,The WTO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gulation,London:Cameron May,1998.
    23.Reginald J.Harrison,Europe in Question: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24.Robert P.O'Quinn,How to Bring China and Taiwan into the Worm Trade Organization,Asian Studies Center Backgrounder No.140,March 22,1996.
    25.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8.
    26.Ronald Rogoski,Coalitions: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of States,Princeton,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27.Thomas L.Friedman,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Understanding Globlization,New York:Farrar Status GIROVS,1999.
    28.Winston L.Yang & Deborah A.Brown(Eds.),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John's University,1998.
    1.「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gwytb.gov.cn:82/lajrnsi.htm
    2.「台湾红十字总会」网站httP://www.redcross.org.tw
    3.「世贸组织」 网站http://www.wto.org/
    4.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5.「经济部」编印两岸经贸白皮书,http://newcongress.vam.org.tw/taiwan_sino/stage2.html
    6.「经济部国贸局」网站资料,http://www.trade.gov.tw/prc&hk/prc_index.htm
    7.「经发会」共识与结论,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economic/index-91.html
    8.「国贸局」网站资料:http://wwweng.dgoc.gov.tw/show/show.html
    9.「陆委会」网站资料,http://www.mac.gov.tw/index.htm
    10.人民网:http://tw.people.com.cn
    11.「经济部」:http://www.moea.gov.tw/
    12.两岸经贸信息知识库:http://cset.cier.edu.tw/
    13.国家政策论坛:http://www.npf.org.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