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之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基本形式,是对广大农民实行医疗保障与卫生服务合二为一的一项基本制度。总体来看,十六大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系统,理论框架愈益走向整合,学科范围愈益趋于多元。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上仍然存在着研究领域泛化、研究理念理想化与研究视角单一化问题。所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必须重视基本理论建设,关注现实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实现研究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的共同提升。
     本文力图对已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整理,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重构的研究视角出发,借鉴和整合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置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加以整体考量,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从纵横两条线清晰地勾勒出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盛与衰落的演变轨迹,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断裂与重构的建构进程,深刻分析我国非均衡发展现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一性实践的内在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实证研究,系统指出三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模式之比较共同性差异性成就与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目前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本文提出新型农村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因地制宜,政策制度要符合当地实际,以此推动新型农村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盛与衰落的演变轨迹。通过历史文献研究,重点考察人民公社时期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和兴盛的体制原因,着重分析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深入探讨家庭经营时期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衰落的原因及其社会后果。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断裂与重构的建构进程。首先深刻指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艰难恢复和断裂代价,重点梳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与政策演化的重构理路,同时指出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的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主要困境。第三,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与运行机制实证和比较研究。从区域横向的角度比较研究当下我国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条件下东中西部三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包括资金筹集、分配补偿、监督管理等),重点考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系,对东中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非均衡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重点探讨非均衡发展现状与新农合制度统一性实践的矛盾,并提出非均衡发展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非均衡模式选择,深入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框架及行为优化的方式和路径,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创新、补偿机制创新、监管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认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予以优先解决,因此必须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承担主导责任的必然性及对政府主体行为进行优化的基本政策路径。第二,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空间变迁的表现形式,从多元学科和多维理论出发,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置于中国经济社会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加以整体考量,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从纵横两条线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兴衰之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盛与衰落、断裂与重构的背后推手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化与固化、松动与挑战。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现出较大的制度性优势,并正在改变我国二元制社会结构、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本文认为,在横向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实国情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非均衡模式,具体表现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农村地区发展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中的中部农村地区发展风险型合作医疗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农村地区发展福利型合作医疗模式,同时要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与评价机制。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is a basic form of medical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is also a fundamental system to implement health insurance and health services to farmers. Generally,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ince 16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udies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re becoming mor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moving towards consolidation and subject ranges towards diversity. But areas of research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re undoubtedly generalized and concepts of research are idealized and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re unifie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must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of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signed to deeply integrate researches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with study perspectives from the rural sociology, social security scienc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studies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Departure will be placed on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 be a whole different stage of consideration, utilizing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to clearly outline the history changes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s well as the fra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is paper also ha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the uniformed practices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rough comparison of empirical studies,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with regards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re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practical models. After New-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being carried out for trials for six years, it is about to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whole n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uneven in the society, I propos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policies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realities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typed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is essay studi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erspectives. First refers to the history changes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making major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main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nalyzing deeply into the reasons of the decline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equences during the period of household business. The second perspective is the fra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It is firstly discussed the difficulty to restore the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the expense of fracture. Then the next is the strategy to construct the new-typed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pointing out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main difficulties of new-typed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ird ar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practic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under different urbanization levels in central,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 of China.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capital raising, the allocation of compens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current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 in central,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from a regional point of view in horizontal,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ectiv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s in central,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Fourth a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under no equalizing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cusing on the selection of no equalizing model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ization, profoundly analyzing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the main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eans and path of behavior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cluding financing mechanisms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ompensation mechanism,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article are as follows:First,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China i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title, and must be prioritized and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the government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is the body to optimize the behavior of these subjects. Second,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chang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forms, ranging from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is plac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 b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wo lines to clearly outlin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s well as the rise and fall. The rise and fall, fra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re at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consolid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ease up and challenge of the binary social structure. The current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is of great advantage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ird,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non-balanced vision of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lso needs to be in a non-equilibrium model, specifically manifesting in the following points:promoting Welfare- Risk-based cooperative medical model in the eastern areas of higher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omoting risk-type cooperative medical model in the rural areas of medium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omoting welfare-type cooperative medical model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of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of.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update the mechanism to raise money, compensate, regulate and apprai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novations)
引文
。林辉煌,吴秋菊:《中国农村进入风险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2日。
    ①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关理论分析》,载《价格月刊》2005年第5期。
    ①王莹:《财政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载《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2期。
    ①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载《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①谭克俭,丁润萍,颛惠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①李琼:《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成效、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切入点》,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②程广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解》,载《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9期。
    ③于润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载《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5期。
    ④陈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2期。
    ⑤向春玲:《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医保体系》,载《文汇报·文汇时评》2008年11月4日。
    ⑥邓大松,刘昌平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⑦向春玲:《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医保体系》,载《文汇报·文汇时评》2008年11月4日。
    ⑧张增智,傅茂笋,王娟:《从实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5期。
    ⑨韩俊,罗丹等:《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⑩王红漫,高红,李化,李政:《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况成云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方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载《调研世界》2006年第11期。
    ③刘伯龙,竺乾威等:《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年版。
    ⑤孙翠芬:《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对的挑战与改革措施》,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⑥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如何才能真正受益——基于县级政府政治意愿与能力的实证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①杨团:《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看农村卫生政策的完善》,载《红旗文稿》2004年第2期。
    ②邓大松,杨红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载《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8期。
    ③叶宜德,汪时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生保健》,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景天魁:《围绕农民健康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⑤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版。
    ⑥李华等:《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发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⑦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⑧曾思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8期。
    ①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②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③石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初探》,载《卫生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④戴卫东:《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应亚珍:《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增长机制的构建》,载《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期。
    ⑥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⑦程毅:《上海市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机制实证研究》,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0期。
    ⑧王书勤:《从沛县实践看新农合费用补偿机制》,载《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2期。
    ⑨赵金辉,程茂金,熊光练,张述林:《以农民收入差异为视角探索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载《卫生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⑩王枝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王宇东,刘力,贾小婷,吴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机制现状研究的思考》,载《卫生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②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王红漫:《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⑤许朗,吕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及参合农民对其的满意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郊县地区为例》,载《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4期。
    ①徐永祥:《国外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机制和模式》,载《老区建设》2009年第7期。
    ②Avinash Dixit.On Modes of Economic Governance, Economitrica, March 2003, Vol.12.
    ③Arthur M·Sullivan. Urban Economics. Homewood,Land Boston:Richard D. Irwin Inc,1990.
    ④丁少群,林义:《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世界农业》2006年第5期。
    ⑤Gambetta,Diego, The Sicilian Mafia:The Business of Protection. Cambridge,MA: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①徐永祥:《国外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机制和模式》,载《老区建设》2009年第7期。
    ①唐旭辉:《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第15页,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③卫生部:《关于调整医药卫生事业中公私关系的决定》,载《人民日报》1951年5月13日。
    ①国家统计局:《关于1954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载《人民日报》1955年9月23日。
    ①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载《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②《河南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载《人民日报》1958年9月24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第8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④周寿祺:《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载《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①《黄村、良乡公社对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贫下中农、农村基层干部、公社医务人员座谈会纪》,载《人民日报》,1968-12-05。
    ①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载《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6期。
    ②周寿祺:《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载《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552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①孙淑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与立法研究》,第5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②顾听,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①张自宽,朱子会,王书城,张朝阳:《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①杨红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第8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卫平等:《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载《中国经济时报》,2002-12-20。
    ①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2003年1月16日。
    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材料之十一,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关于《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当好参谋》的报告,2005年9月13日。
    ③新农合试点的实际进程超过了政策的预期,已提前于2008年实现了新农合在全国的覆盖。
    ①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第66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②毛正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征及其含义》,载《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①府采芹,韩卫等:《苏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研究》,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10期。
    ①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第212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范利详:《“套资冲动”与“钓鱼行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暗流》,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3月22日。
    ①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第2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程毅:《上海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实证研究》,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8期。
    ①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第2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载《江海季刊》2002年第3期。
    ①袁木,陈敏章:《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4年第8期。
    ②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第77—8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③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第8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延中,单大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十年:经验、教训、前景》,载《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4期。
    ①汪时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问》,第5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同上,第6页。
    ①同上,第6页。
    ②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第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第1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功能性缺陷和外部调价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对经济学家而言,其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分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③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67-273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②先后出现庇古均衡、林达尔均衡、萨缪尔逊均衡和马斯格雷夫均衡等四种主要的公共物品均衡模型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进行研究。区别于私人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个人边际转换率,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所有人的“公共”边际替代率总合等于边际转换率。
    ③薛大东,周宗顺:《试论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回归》,载《理论导刊》2003年第12期。
    ①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74-276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徐正华,张发祥:《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责任》,载《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陈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责任定位——以苏州为个案的研究》,载《卫生软科学》2005年第2期。
    ③参见程毅:《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孟宏斌:《机制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性运行的核心》,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程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现实矛盾与多元重构》,载《乡镇经济》2009年第1期。
    ②施华斌,杨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瓶颈破解:制度解析与重构》,载《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8年第1期。
    ①程毅:《上海市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机制实证研究》,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8期。
    ①孟宏斌:《机制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性运行的核心》,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理论界普遍认为,城市化率达到或超过50%是城市化国家的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迟福林:《城市化进程中目标选择: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载《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期。
    ①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第39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合作医疗遍地开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2.(苏)C·II·马德佐耶夫斯基等:英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王耕今等.乡村三十年(下):风阳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4.潘英:社会保险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1998—2007.
    6.曹锦清.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7.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2.仇雨临、孙树菡:医疗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北京青年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4.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朱佩慧,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17.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9.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0.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叶宜德,汪时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生保健[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3.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4.刘伯龙,竺乾威等.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5.王红漫.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7.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范斌.福利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0.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1.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2.郝兵,陈健.新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3.韩俊,罗丹等.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4.李华等.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5.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6.林万龙等.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7.沈寿文.政策与法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浅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8.邓大松,刘昌平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9.谭克俭,丁润萍,颛惠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0.叶海平,陶希东.大都市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1.刘岚.医疗保障:制度模式与改革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2.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李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4.王小章.中国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来自浙江的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5.董志勇.新农村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6.王曙光:社会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与反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47.高和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8.戴卫东.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9.何忠伟,蒋林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0.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1.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2.何忠伟:风险社会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53.孟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54.郭振宗: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55.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6.谷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57.赵曼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58.杨红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9.成昌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方公平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0.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1.伍凤兰: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变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62.徐荣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3.孙淑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与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64.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5.刘雅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66.宗颖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与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67.刘雅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68.宗颖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与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1.储振华: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政策[J].国外医学,1994,(3).
    2.夏宗明: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几种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1998,(5).
    3.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4.张奇林.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思考与政策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2,(11).
    5.刘东华:《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兼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11月
    6.杨艺,庞雅莉,吕玉莲:韩国等亚洲国家农村医保制度[J].中国卫生经济,2003,(12).
    30.夏杏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5).
    7.程广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解[J].卫生经济研究,2003,(9).
    8.于润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J].中国卫生经济,2003,(5).
    9.王红漫,高红,李化,李政.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中政府角色的定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0.杨团.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看农村卫生政策的完善[J].红旗文稿,2004,(2).
    11.邓大松,杨红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8).
    12.陈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2).
    13.邱家学,赵丽华:日本、泰国、韩国、巴西农村医疗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业,2004,(14).
    14.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J].中国卫生经济,2004,(9).
    15.顾听,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16.杨海文,放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中筹资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17.李丽,陈雁凌:发展中国家农村医保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8.农村卫生投资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税,2005,(1).
    19.石裕东: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J].当代经 理人,2006,(2).
    20.张增智,傅茂笋,王娟.从实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作用和角色定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5).
    21.邓大松,吴小武.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22.况成云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方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06(11).
    23.景天魁.围绕农民健康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J].河北学刊,2006,(4).
    24.李晓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长效机制[J].中国财政,2006,(11).
    25.丁少群,高海霞: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26.赵晓强,张雪梅: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概况[J].甘肃农业,2006,(5).
    27.徐恒秋:美国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0).
    28.丁润萍: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4).
    29.石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07,(8).
    30.王枝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31.王宇东,刘力,贾小婷,吴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机制现状研究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7,(10).
    32.朱宁,王俊华.乡镇卫生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J].江苏卫生保健,2007,(2).
    33.邓大松,刘昌平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向春玲.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医保体系[N].文汇报·文汇时评,2008年11月4日.
    35.孙翠芬.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对的挑战与改革措施[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36.曾思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37.张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J].辽宁经济,2008,(4).
    38.赵金辉,程茂金,熊光练,张述林.以农民收入差异为视角探索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J].卫生经济研究,2008,(6).
    39.应亚珍.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增长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08, (2).
    40.程毅.上海市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机制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
    41.王书勤.从沛县实践看新农合费用补偿机制[J].中国社会保障,2008,(2).
    42.孟翔燕.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服务行为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9).
    43.武玲.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44.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如何才能真正受益——基于县级政府政治意愿与能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5.谢庆涛,马福仓: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对我国的启[J].阴山学刊,2008,(2).
    46.罗元文,梁宏艺:中日韩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8,(8).
    47.陈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
    48.陈定湾,沈清,吴燕萍,尹口: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12).
    49.李永秋,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经济,2010,(6).
    50.许朗,吕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及参合农民对其的满意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郊县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0,(4).
    51.李琼: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成效、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切入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2.杨瑞婷,陈迎春: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外伤害病人住院费用及补偿水平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9).
    53.蓝天强,吕剑: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十一五”发展分析及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54.秦立建,蒋中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外包的实践分析——基于福建省晋江市的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8).
    55.陈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农民支付意愿研究——基于制度整合的角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1,(8).
    56.杜毅,王孔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政府责任缺失及治理[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4).
    1. Ray M·Northa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2. Fudenberg, D.&Maskin, E., The folk theorem in repeated games with discounting or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conomitrica,1986.
    3. Dreeze&Sen, Hunger And Public Action, Clarendon Press, xford,1989.
    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
    5. Gambetta, Diego, The Sicilian Mafia:The Business of Protection. Cambridge, MA: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Arthur M·Sullivan. Urban Economics. Homewood, Land Boston:Richard D. Irwin Inc,1990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1.[德]柯武纲,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爱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1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Meeting basic health ee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lternative approaches.197'5.
    2. Joel Sobel, A Theory of Credibil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LⅡ,1985.
    3. Douglas W.Diamond, 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irectly Placed Deb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No,4.1991.
    4. Glenn Ellison,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with Anonymous Random atch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Vol.61, Issue 3(Jul.,1994).
    5. Michihiro Kandori, Social Norms, and Community Enforcement, The Review of conomics Studies, Vol.59, NO.1, (Jul.,1994).
    6. Parikshit Ghosh&Debraj Ray, Cooperation in community interaction without formation flow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Vol.63 NO.3(Jul.1996).
    7. Jean Tiole, A Theory of Collective Reputations(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and to Firm Qual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Vol.63, Issue 1(Jan.,1996).
    8. UNDP, China: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9, Beijing,1997.
    9. World Bank, Financing Health Care, China 2020 Series, Washington D.C,1997.
    10. Gerald Bloom, Primary health care meets the market in China and Vietnam, Health policy, vol.44,1998.
    11. Yuanli Liu, William C.Hsiaoa&Karen Eggleston, 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49(1999).
    12. John Shuhe Li,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Relation-based Governance:An Explan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nd Crisi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ew York, January 1999.
    13. A.Mitchell Polinsky&Steven Shavell, The economic theory of public enforcement of la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0.
    14. Avinash Dixit, On Modes of Economic Governance, Economitrica, March 2003, Vol.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