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这场改革浪潮之中。尽管各国的改革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改革理念的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公共服务创新一直是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把服务型政府确定为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而公共服务创新是实现这一基本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公共服务创新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一些困难。本文认为,公共服务创新是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的系统,要解决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困难,必须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公民在公共服务创新中的角色,发挥公民的作用,把公民参与作为克服当前困难的重要路径选择。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系统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公共服务创新的时代背景、内涵和目标要求入手,结合当前公共服务创新的实际状况,对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困难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将困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公民参与的缺失。探讨了公民参与之于公共服务创新的价值。在对西方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对目前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的历程和现状作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创新的路径做出一些思考。
Since the 1970s, with the rise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worldwid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government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is reform.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reform ideas as well a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has been the core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contex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Chinese government identifies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s the basic obj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 in China,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is fundamental objective. However, at present, we have met some difficulties in advancing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s a system which involves the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we must change the unitary way of thinking,that is taking the government as the center. In a wo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out of difficulties.
     This thesis develops with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viewpoints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as a guide; the use of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normative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 start with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nt and objective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s well as its causes ; attribution of this to the lack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Beside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West, the thesis has also proposed a series of solutions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ur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is of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What is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Why should we conduct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e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nt, feature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pectations to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thus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is citizen participation deficiencies.
     The third chapter, the valu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 for the need and importan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nature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can ensur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a scientific way;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xecu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upervis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West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is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which, citizen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re emphasize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is section give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ewpoint about the citizen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expounded in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governance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a number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which, citizen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e succes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West is significant to China and we may draw lessons from their experience.
     The fifth chapter,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ur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ection gives an analysis of not only the history but also the realit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ur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sixth chapter, choice of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our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ection offers some ideas to promote citizen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and attempts to find an innovation path primaril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enhancing rational knowledge of the government, fostering citizens’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ing system building, expand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form,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 social organizations.
引文
1转引自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9.
    2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0.
    3迟福林.改革发展新时期的公共服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4):25.
     4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C].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A].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
    5参见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4.
    7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
    8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18,47-48.
    9伍启元.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89:291.
    10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8.
    11 Arnstein,Sherry(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35.,pp.216-224.
    12周平.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参与[J].云南社会科学,1994(4):23.
    13转引自李伟权.政府回应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7.
    14 Garson,G.D.and J.D.Williams.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Reading, Skill. Bost Publon,Massachusetts: A11yn& Bacn Inc.1982.转引自陶学荣,林琼.试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J].行政与法,2006(11):11.
    15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代序).
    16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32.
     17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9.
    18杜钢建.公民参与在重塑政府中的作用(J).新东方,1999(1):67.
     19李立明.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2.
     20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
    21侯玉兰.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J].前沿论坛,2003(23):16.
    22孙秀艳.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21.
    
    23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0.
    24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2005(1):126-127.
    25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2005(1):127.
    26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J].文史哲,2005(4):138.
     27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2005(1):131.
     28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德]根特?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4.
    29迟福林.改革发展新时期的公共服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4):18.
     30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0.
    31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5.
     32转引自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
    33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34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35李朝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3(4):16.
     36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37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1.
    38唐绍邦,赵黎青,杨青.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
    39李立明.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9.
    40李立明.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9.
    41李立明.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9.
     42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43 [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1.(导读)
    44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
    45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46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47引自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C].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A].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11.
    48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6.
     49 [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 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9.
    50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4.
    51沈荣华.论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14.
    5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64.
    53 [美]唐纳德·凯特尔.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M] .张怡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4.
     55任广浩,解建立.公共服务中责任政府构建的模式创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07.
     5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3.
    57李晓霞.从竞争到合作:美国新公共服务的再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 (1):36.
     58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66.
    59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2.
    60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6.
     61李晓霞.从竞争到合作:美国新公共服务的再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 (1):36.
    62以下五点引自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C].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A].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
     63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德]根特?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3.
     64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9.
     65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7.
    
    
    66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9.
    67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9.
     68竹立家.公共服务与全球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4(5):64.
     69齐管社.关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几点思考[J].陕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42.
    70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张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9.
    71 Terry L Cooper.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3rd. [M] .SanFrancisco :Jessey-Bass Publishers , 1990:68.
    7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73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杜,1998:283.
    74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1.
     75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9-10.
    76谢子传.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基本路径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7.
    77 [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8.
    78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50.
    79赵晓,新望.当改革进入深水区[J].南风窗,2005(8):15.
     80段溢波.新公共服务理论:缘起、内涵及启迪[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
     81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68.
    
    
    83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8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7.
    85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5.
    86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16.
    87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6.
    89 [德]韦伯.韦伯作平作品集(II) [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9.
    90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1196.
    91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
    92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48.
    93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4.
     94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71-72.
     95李琪,董幼鸿.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332.
     9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2.
    97丁煌.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0(3):44.
    98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2.
    99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8.
    
    
    100 [英]大卫??史密斯.创新[M].秦一琼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1.
    101 [英]大卫??史密斯.创新[M].秦一琼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1.
    102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32.
    103 [英]大卫??史密斯.创新[M].秦一琼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1.
    104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80.
    105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
     106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6.
    107 OECD. Publ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s.Paris : OECD , 1990 ,1991.转引自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72.
    108转引自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72.
    109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81.
    110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76.
    11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233.
    112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0.
    113张康之.论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0):4.
    11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9.
    11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0.
     116 Root, Hilton. Small Countries, Big Lessons:Governance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 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1.
    117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0.
    118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5.
    119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
    120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1 [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4 .
    122 Frederickson, H.G.Toward a Theory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22 ( 4 ), 1991: 415—416.
    123 [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刘俊生译.中国行政管理,2002(10):39.
    124 [美]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M].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4.
    125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2.
    126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4.
    127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9.
    12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7.
    129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130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131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6-147.
     132 Arnstein,S.(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35.pp.216-224.
     133引自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14-134.
    134引自郁建兴,金蕾.法国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市镇政府[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4):38-46.
    135 Xavier Philippe.France:The Amendment of the French Constitution.On the Decentraliz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Re-publi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October 2004,vol.2,No.4,pp.701—703.
     136引自李敏.加拿大“以公民为中心”的行政改革及其启示[J].理论文萃,2007(2):28-35.
    137引自[德]迪尔特?格诺若,托马斯?海贝勒.德国的行政改革——以公民参与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关系为例[J].邵明阳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77-79.
     138马庆钰.对我国改革经验原则的反思[J].理论研讨,2009(1):67.
     139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55.
     140转引自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7—229.
    141参照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0.
    142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J].中国政治,2008(11):68.
    14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
     144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68.
    145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
     146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26.
    147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9.
     148参见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8(5):34.
    149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45.
     152幺孝盛.论行政立法性听证的运作机理[J].行政法学研究,1999(3):41.
    153民政部.我国社会组织规模、种类、数量迅速增长[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8-l2/19/content_10529046.htm.
    154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155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05.
    156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70.
    157 Amartya Kumar Sen.Inequality Reexamin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95.转引自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13.
    158常征.“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9):44.
     159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9.
    160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
    161包兴荣.关于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与公民有序行政参与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3):54.
    16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9.
    163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27.
    
    
    164龙兴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O07-O8-28.
    165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43.
    166邢华.论公共利益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7):50.
    
    167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5.
    16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69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8.
    170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上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959.
    171陈干全.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9.
     172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01.
    173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1.
     174参见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126-127.
     175参见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127.
    176参见王国红.公共决策:公众参与的困境及创新[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5.
    177参见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127.
    178参见孙柏瑛.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治理:构建公民参与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平合[J].教学与研究,2003(11):31-32.
    179参见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127-128.
     180参见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J].中国政治,2008(11):116.
    181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13.
     182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24.
    183何颖.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05(4):238.
    184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2.
     185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12.
     18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5):7.
    187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5.
     188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2.
    189杜钢建.公民参与在重塑政府中的作用(J).新东方,1999(1):67.
    [1]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俞可平.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2]李伟权.政府回应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董幼鸿.地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伍启元.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89.
    [16]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7]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8]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9]赵信峰,宋立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1]陈干全.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2]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丁元竹.非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非政府部门服务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5]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6]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7]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8]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9]李立明.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0]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德]根特?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1]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唐绍邦,赵黎青,杨青.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5]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6]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9]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41]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2]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上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45]李庆钧,陈建.中国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6]唐铁汉.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48]薄贵利,顾平安.政府管理创新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0]王语哲.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5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2]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3]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4]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5]顾丽梅.治理与自治:城市政府比较研究:以上海为个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6]蒋云根,金华.发展中的公共行政[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57]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8]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9]董克用.公共治理与制度创新[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0]董克用.构建服务型政府[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3]刘靖华.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4]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6][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 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8][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9][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1][美]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M].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3][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4][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5][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7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9][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0][德]韦伯.韦伯作平作品集(II) [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3[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4][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6][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7][英]大卫??史密斯.创新[M].秦一琼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8][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9][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1][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2][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陈旭东、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94][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96][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张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97][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98][美]唐纳德·凯特尔.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M] .张怡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C].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A].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3]迟福林.改革发展新时期的公共服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4).
    [4]杜钢建.公民参与在重塑政府中的作用[J].新东方,1999(1).
    [5]吴英明.公共行政的民主原则与效率原则[J].中国行政评论,1996(2).
    [6]汪来杰.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7]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8]王洛忠.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异化现象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9]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一种利益分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10]王春婷.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6).
    [11]杨志.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6(7).
    [12]周晓丽,马晓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J],2005(4).
    [13]朴贞子.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14]郑迎春.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双重价值解读[J].理论学刊,2008(10).
    [15]陶学荣,林琼.试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J].行政与法,2006(11).
    [16]刘素仙.公民参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途径[J].理论探索,2007(4).
    [17]张晓玉.和谐社区构建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8]陈剩勇,吴兴智.公民参与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为例[J].学术界,2007(5).
    [19]魏福明.公民参与与政治文明[J].学海,2005(5).
    [20]王三秀,胡霁云.论我国法治发展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及其实现[J].当代法学,2003(2).
    [21]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政治学研究,2007(3).
    [22]陈雪珍,刘焕明.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参与[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23]陈薇.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及对策[J].兰州学刊,2005(3).
    [24]徐冬蓉.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共服务改革[J].南昌大学学报,2005(2).
    [25]许跃辉.欧洲公共服务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 (5).
    [26]牟小林,先幼果.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及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1).
    [27]李琪,董幼鸿.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28]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理念与战略重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29]王雁红.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考察与反思[J].福州党校学报,2005(2).
    [30]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1]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J].中国政治,2008(11).
    [32]唐铁汉,李军鹏.国外政府公共服务的做法、经验教训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33]姜华文.公共服务创新:地方政府改革的着力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4]赵虹君.公共服务创新的系统思维方法研究[J].新视野,2004(6).
    [35]胡启南,蔡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努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J].求实,2007(10).
    [36]胡启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7]曾特清.公共利益: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8] [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刘俊生译.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39]胡象明,鲁萍.治理视野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40]沈荣华,汪波.论地方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J].理论探讨,2004(5).
    [41]沈荣华.论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
    [42]顾丽梅.兼论我国城市政府治理中公民参与新范式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43]吕振奎,江小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改革创新问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44]王琳.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论坛,2007(9).
    [45]周平.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参与[J].云南社会科学,1994(4).
    [46]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47]王宇馨.公众参与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探讨[J].新西部,2008(24).
    [48]孙柏瑛.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治理:构建公民参与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平合[J].教学与研究,2003(11).
    [49]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
    [50]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51]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52]魏娜.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3]李图强.公共行政与公民参与的关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2).
    [54]薄贵利.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
    [55]梁丽萍.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08(4).
    [56]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57]邓琼.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J].行政与法,2004(11).
    [58]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9]侯玉兰.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J].前沿论坛,2003(23).
    [60]孙秀艳.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
    [61]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2005(1).
    [62]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J].文史哲,2005(4).
    [63]李朝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64]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65]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
    [66]任广浩,解建立.公共服务中责任政府构建的模式创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67]李晓霞.从竞争到合作:美国新公共服务的再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 (1).
    [68]杨雪冬.别让创新变成折腾[J].刊授党校,2009(6).
    [69]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
    [70]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
    [71]夏书章.公共服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72]竹立家.公共服务与全球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73]齐管社.关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几点思考[J].陕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74]谢子传.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基本路径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5]赵晓,新望.当改革进入深水区[J].南风窗,2005(8).
    [76]段溢波.新公共服务理论:缘起、内涵及启迪[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77]张康之.论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0).
    [78]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79]丁煌.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0(3).
    [80]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81]郁建兴,金蕾.法国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市镇政府[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4).
    [82]李敏.加拿大“以公民为中心”的行政改革及其启示[J].理论文萃,2007(2).
    [83][德]迪尔特?格诺若,托马斯?海贝勒.德国的行政改革——以公民参与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关系为例[J].邵明阳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
    [84]马庆钰.对我国改革经验原则的反思[J].理论研讨,2009(1).
    [85]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
    [86]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
    [87]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8(5).
    [88]常征.“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89]幺孝盛.论行政立法性听证的运作机理[J].行政法学研究,1999(3).
    [90]包兴荣.关于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与公民有序行政参与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3).
    [91]邢华.论公共利益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92]杜钢建.公民参与在重塑政府中的作用[J].新东方,1999(1).
    [93]黄学利.浅析弱势群体公共利益表达机制构建[J].地方财政研究,2009(5).
    [94]王国红.公共决策:公众参与的困境及创新[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9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96]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7][美]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98]龙兴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O07-O8-28.
    [1]Amartya Kumar Sen.Inequality Reexamined.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95.
    [2]Garson,G.D.and J.D.Williams.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Reading, Skill. Bost Publon,Massachusetts:A11yn& Bacn Inc.1982.
    [3]Root, Hilton. Small Countries, Big Lessons:Governance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 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Ham, C and Hill. The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 London: Wheatsheat, 1984.
    [5]Frederickson, H.G. Toward a Theory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22(4), 1991.
    [6]Arnstein,Sherry(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35, pp.216-224.
    [7]J.D.Williams.β-Lactamase inhibit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erobial agcnts, 1999, (12):3-7.
    [8]Xavier Philippe . France : The Amendment of theFrench Constitution“On the Decentraliz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Re-publi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October 2004,vol.2,No.4,pp. 701—703.
    [9]Terry L Cooper.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3rd. SanFrancisco : Jessey-Bass Publishers , 1990 :68.
    [10]Deborah Stone.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w. w. Norton Company , Inc. 2001 :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