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胡仁·乌力格尔:从书写到口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仁·乌力格尔是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产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口头说唱艺术,是由蒙古族艺人胡尔奇用四胡伴奏下演述的长篇叙事故事。它是蒙古族口头传统和汉文章回小说书面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民间说唱文学体裁,在民间已有数百年的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胡仁·乌力格尔传承人甘珠尔演述的胡仁·乌力格尔《薛仁贵征东》故事片段为例,从书写与口传文化关系的角度综合运用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以表演者为中心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通过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蒙汉不同书面文本、书面文本与口头演述文本、不同演述文本之间的多维比较中来探讨胡仁·乌力格尔说唱故事题材的流变、胡尔奇的创作技法和不同语境中的表演等,进一步揭示出书写文化与口传文化的互动关系,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内容共由三章构成,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整体考察蒙古族传统口头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故事题材从书写到口传的一系列流变过程。其中包括从汉文章回小说到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文手抄本到记录本、从记录本到胡仁·乌力格尔演述文本等三个流变过程。汉文章回小说被蒙古族文人翻译过程中经历了本民族民间文学化的再创作,使之成为适合蒙古族民众审美的故事。蒙古文译文主要通过手抄本的形式在民众中流传,进而被胡尔奇演述,因故事题材来源于书面本子故事,胡尔奇的文字能力为其获取更多故事题材提供了便利。胡尔奇保留有众多的故事记录本相互间传阅,成为胡尔奇保留故事文本和和辅助记忆的主要形式。故事记录本以简单记录为原则,从本子故事中提取主要的故事情节“故事纲要”,进而用口头演述规则将其转换成口头演述文本。
     第二章主要通过书面本子故事和口头演述文本的对比中考察胡尔奇运用口头传统主题套语来演述本子故事的过程和创作技法。胡尔奇拿到本子故事便可以将其演述为口头说唱胡仁·乌力格尔,这源于其口头传统主题“套语”的积累。“套语”与帕里和洛德的“主题”概念相近,是胡尔奇用于口头演述的程式化的诗歌段落或重复出现的事件。胡尔奇在不同主题下积累了不同形式的套语用于长篇故事的演述。胡尔奇会根据不同的情节和人物角色等因素合理运用套语,并受到传统规则的限制。胡尔奇重新建构故事文本,是受套语主题牵引的,在胡尔奇的脑子里套语主题是有顺序的。
     第三章主要通过三个不同版本的演述文本的对比中探讨胡尔奇的“即兴艺术”,即根据不同语境因素即兴采取表演策略的能力。胡尔奇在不同语境中对本子故事的演述,受到时间、听众、表演角色身份、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中从故事情节内容的伸缩、表演角色身份和与听众互动等方面对胡尔奇的即兴艺术进行考察。因胡尔奇的即兴艺术,胡尔奇的每一次表演都有所不同,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一次创作,这与书面本子故事“固定的”、“权威本”有所不同。
Hu Ren Ulger is a unique spoken art of Mongolia nationality existed in the east of Inner Mongolia. It is a long narrative story told by Mongolian artist called Kulck with the Mongolian Kur instrument. It is the folk rap literary genre combined by Mongolia nationality oral tradition and the writing tradition of Chinese chapter fictions, which has an unique artistic value and hundreds of years of tradition in folk.
     This dissertation is a case study, which takes the story of Xue Rengui fight toward the east dictated by Ganzkuer as an example. Kanjur is the inheritor of InnerMongolia Korqin Right-wing middle flag Hu Ren Ulger. In this research, oral formulaic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methodology of taking performers as the center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were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oralculture.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among the different three texts-written texts received in the field work, oral performance texts and written texts with some performance texts, it will discuss the change of Hu Ren Ulger, the performaer Kulck's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the various performanc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ased on those research, it focu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ten culture and oral tra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e process of Hu Ren Ulger, as a Mongolian traditional oral rap art, it changes from writing to oral from.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ree periods of this change process including from Chinese novel version to Mongolian version, from Mongolian translation manuscript to record book and from the record book to text presented by Kulck. The stories were translated by Mongolian peop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al story experienced recreation, in which folk literature became consistent with Mongolian aesthetic. Mongolian version was spread mainly through the manuscript form among Mongolian and then the perfonnance of Kulck. Because the stories come from Chinese written texts, the Kulck's excellent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provide some convenience to obtain more stories. Many story books retain by Kulck become his main forms to conserve stories. Those story books just offer basic principle and Kulck extracts those main episodes as "the story outline", and then uses the oral performance rules to convert them into oral performance text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process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of Kulck's performance text story. By using oral tradition theme formula to compare the written book story and the oral performance texts. The book story got by Kulck can be performed as an oral rap Hu Ren Ulger. The reason is the existence of oral tradition theme "formula". The concept of "formula" is very similar to Parillaud's "theme", and it is stylized poetry paragraphs or recurrent events used by Kulck for oral performance. Kulck accumulates different formulas for the saga in different theme for the purpose of performance. Kulck will use "formul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lots, characters and other factors, but it must be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mles. In the process for a Kulck to reconstruct a performance text, the formula is dominated by theme, and both of them are have their unique sequenc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 about the "impromptu art" of Kulck, which means choosing different Performanc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textual factor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nifold text. Kulck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of time, audience,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etc. Because of the oral performance is an improvisational art, nearly all the performances of Kulck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Every performance is his won creation, which differs from the "fixed" and "authority" of written book story.
引文
① 蒙古语称"Uliger-un tobci",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奇所用民间术语。
    ②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① 扎拉嘎:《蒙古族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② 扎拉嘎:《蒙古族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①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①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② 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51页。
    ① 参见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中的相关内容。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① 访谈对象:甘珠尔,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访谈时间:2012年6月3日。访谈地点:甘珠尔家。访谈人:彭春梅。
    ② 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① 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第66页。
    ① 访谈对象:甘珠尔,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访谈时间:2012年6月3日。访谈地点:甘珠尔家。访谈人:彭春梅。
    ② 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62页。
    ③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② 访谈对象:额尔敦楚古拉,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访谈时间:2012年2月12日。访谈地点:白音胡硕镇说书厅。访谈人:彭春梅。
    ① 蒙古语称"Kebsigsen kelelge",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奇所用民间术语。
    ②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姜德顺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页。
    ③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① (美)约翰·迈尔斯·费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①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姜德顺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3页。
    ①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①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姜德顺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2页。
    ① 博特勒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① 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68页。
    ② 访谈对象:甘珠尔,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访谈时间:2012年6月3日。访谈地点:甘珠尔家。访谈人:彭春梅。
    ①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姜德顺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5页。
    ① 蒙古文称"uryumal erdem",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奇所用民间术语。
    ② 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③ 蒙古文称"abciyaju sunuyaqu erdem",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奇所用民间术语。
    ① 陈岗龙:《蟒古斯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① 胡灵艳:《扎鲁特旗胡仁·乌力格尔传承与保护》,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① 博特勒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①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73页。
    ① 陈岗龙:《蟒古斯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①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
    ① (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71页。
    ①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姜德顺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87页。
    1.包金钢:《胡尔奇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包智明:《科尔沁蒙古族农民生活》,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3.朝克图、陈岗龙、朝格吉夫等:《毛依罕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4.朝克图、陈岗龙:《琶杰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
    5.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6.陈岗龙整理:《<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特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7.达·巴图、勒·挡玖:《蒙古民间故事新探:讲述者·民间故事·传承民俗》,民族出版社,2009年。
    8.呼日勒巴特尔、乌仁其木格:《科尔沁风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9.呼日勒沙:《蒙古神话新探》,民族出版社,1996年。
    10.呼日勒沙等:《科尔沁萨满教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
    11.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民族出版社,2001年。
    12.劳斯尔:《扎鲁特胡尔奇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劳斯尔:《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
    14.罗卜桑悫丹著,哈·丹碧扎拉桑校注:《蒙古风俗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尼玛:《语言巧匠》,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
    16.仁钦道尔吉、好必图:《蒙古书习语》,通辽:内蒙古少儿出版社,1988年。
    17.仁钦道尔吉:《萨满诗歌与艺人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18.叁布拉诺日布著,布仁巴雅尔主编:《科尔沁曲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19.特图克等:《科尔沁土语与地域文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20.[蒙古]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共四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79年。
    1.宝柱:《试论胡仁·乌力格尔》,《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2.却吉卡瓦:《论胡仁·乌力格尔》,《花的原野》,1981年,第4期。
    3.乌·苏古拉:《民间艺人琶杰的创作特色》,《蒙古语言文学》,1982年,第3期。
    4.宝柱:《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特征》,《鸿嘎鲁》,1982年,第4期。
    5.额尔敦套格套:《老一辈胡尔奇道尔吉和他的作品》,《哲理木文学》,1982年,第5期。
    6.白音纳:《关于胡尔奇毛依罕及其作品》,《鸿嘎鲁》,1985年,第2、3期。
    7.尼玛:《老一代说书艺人却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8.乌·新巴雅尔:《蒙古族说书艺术的起源》,《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9.德勒黑:《著名文艺家毛依罕》,《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10.乌·苏古拉:《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奇却吉卡瓦》,青年作家,1987年,第4期。
    11.阿拉坦桑宝:《胡仁·乌力格尔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2.[蒙古]达·策仁苏德那木:《汉文书面文学以口头形式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13.娜日苏:《浅论蒙古贞胡仁·乌力格尔》,《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业技术学校学报》,1989年,第2期。
    14.佛如尼克派提、尼玛:《说书艺人达瓦仁钦与蒙古说书艺术研究》,《蒙古学研究》,1991年,第2期。
    15.瓦尔特·海希西:《说书艺人达瓦仁钦演唱的本子故事之研究》,《蒙古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6.巴·苏和、吉日嘎拉:《科尔沁近现代说书艺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7.特·塔日巴:《说书的艺术构成》,《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8.仁钦道尔吉:《说书艺术初探》,《蒙古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9.宝鲁德:《说书的语言特点》,《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0.斯琴孟和:《胡琴、说书艺人及其说唱故事》,《金钥匙》,1992年,第1期。
    21.劳斯尔:《用胡琴伴奏说书的说唱法》,《鸿嘎鲁》,1994年,第5、7、8、9期。
    22.劳斯尔:《独具风格的说书艺人扎那》,《蒙古语言文学》,1995年第4期。
    23.却吉卡瓦:《关于胡尔奇及胡尔》,《蒙古语言文学》,1995年第5期。
    24.劳斯尔:《说书艺术的起源、发展与特征》,《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5期。
    25.叁布拉诺日布:《史诗、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蒙古语言文学》,1997年,第1期。
    26.特·塔日巴:《胡仁·乌力格尔的艺术》,《鸿嘎鲁》,1998年,第1、3、4期。
    27.叁布拉诺日布:《蒙古胡尔奇流派之分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8.叁布拉诺日布:《蒙古语广播说书研究》,《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9.胡格吉夫:《蒙古族的胡仁·乌力格尔》,《蒙古语文》,1998年,第12期.
    30.满都呼:《说书习俗中的信仰问题》,《蒙古语文》,1998年,第12期.
    31.秦塔娜、特·塔日巴:《也谈蒙古族说书的起源问题》,《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春季刊。
    32.叁布拉诺日布:《对于本子说书与胡琴说书的观察》,《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春季刊。
    33.哈斯巴特尔:《民歌中取于<说书本>的对比、比喻》,《蒙古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4.哈斯巴特尔:《蒙古族习俗与口头文学当中的<封神榜>》,《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秋季刊。
    35.特·塔日巴:《蒙古族现行说书艺术的探索》,《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6.松波尔:《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7.包金刚:《胡仁·乌力格尔起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8.朝克图:《说书艺术起源探》,《蒙古语言文学》,2000年,第4期。
    39.特·塔日巴、莫·陶克陶夫:《蒙文说书故事的情感色彩的协调及它的应用规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0.包金刚:《胡仁·乌力格尔代替蟒古斯故事的原因》,《蒙古语言文学》,2001年,第 2期。
    41.白玉荣:《科尔沁叙事民歌与胡仁·乌力格尔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2.包金刚:《说书艺人与叙事民歌的起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3.劳斯尔:《琶杰的舞台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技巧》,《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4期。
    44.秦格日勒图、特·塔日巴:《谈谈说书故事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季刊),2003年,第1期。
    45.白·哈斯:《蒙古说书中的形象塑造》,《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6.斯琴、通拉嘎:《琶杰<格萨尔>与科尔沁说书语言》,《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7.朝克图:《琶杰及其作品研究概述》,《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8.伍月:《关于叙事民歌<胡琴手色仁布>及其变体》,《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9.包金刚:《胡仁·乌力格尔的命名问题之我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0.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曲调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1.朝克图:《说书大师毛依罕说唱的<少年胡日勒巴特尔>中的人物形象》,《中国蒙古学》,2006年,第3期。
    52.白·哈斯:《好来宝与胡琴说书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3.聚宝:《本子故事及其分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4.包金刚:《本子故事范围之我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5.王福清:《科尔沁蒙古说唱本子故事的习俗》,《蒙古学研究》,2007年,第1期。
    56.金黑英:《胡仁·乌力格尔的美学研究》,《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1期。
    57.聚宝:《蒙古<本子故事>研究原由》,《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8.白·哈斯:《说唱艺术家形成之规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59.额尔德木图:《说书与本子故事中的程咬金形象对比》,《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0.乌·额日很巴亿拉:《探析说书艺人与媒介的关系》,《中国蒙古学研究》,2010年, 第5期。
    1.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额尔很白乙拉:《胡仁·乌力格尔传播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郑振绎:《中国俗文学史》(上、下),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4.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5.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
    7.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8.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9.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邢莉:《游牧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11.邢莉:《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斯琴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5.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叁布拉诺日布编写,章虹译:《蒙古胡尔奇三百人》,通辽:哲理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1989年,内部资料。
    18.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19.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1.林耀华:《民族学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2.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3.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25.江帆:《民间口头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7.董小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朝戈金:《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1.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3.[美]沃尔特·翁著,何道宽译:《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
    35.[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著,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7.[英]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美]阿兰·邓迪斯著,户晓辉译:《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苏]谢·尤·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40.[苏]李福清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1.[日]井口淳子著,林琪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法]石泰安著,耿升译,陈庆英校订:《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苏]李福清著,陈弘法译:《“本子·乌力格尔”演唱者生平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2.[苏]李福清:《书本故事与口头文学的联系》,《蒙古学信息》,1990年,第1期。
    3.白晓清:《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传统民间说唱音乐“胡仁·乌力格尔”的艺术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4.白翠英、陈稚卉:《蒙古族本森乌力格尔探源》,《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潮鲁:《音乐创作课当中民族传统音乐技法的继承与发展——析“胡仁·乌力格尔”的多声音乐形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英]杰克·古迪著,户晓辉译:《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民间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8.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3年,第1期。
    9.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10.尹虎彬:《在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之间——20世纪史诗学述评》,《民间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1.朝克图:《国内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5期。
    12.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传统·电子传媒——兼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 视界》,《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3.乌·那钦:《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研究途径》,《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4.陈岗龙:《东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中的汉族说书赋赞和戏曲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5.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16.杨玉成:《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7.朝克图、赵玉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仁·乌力格尔”的载体胡尔奇研究一以“毛依罕杯”胡仁·乌力格尔大赛实况分析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年,第2期。
    18.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间的史诗演述——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9.陈岗龙:《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的互动和表演文本的形成过程——以蟒古思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研究为个案》,《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4年。
    20.陈岗龙:《李福清院士与蒙古本子故事研究——学术访谈简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1.戴莉、海全:《胡仁·乌力格尔与鼓词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陈岗龙:《东蒙英雄史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2.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通拉嘎:《口头传统的延续——甘珠尔及其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胡灵艳:《扎鲁特旗乌力格尔的传承与保护》[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