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街道的句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受到学科藩篱的制约,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丰硕的空间研究成果并没有内化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空间科学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空间的认识要么将其作为其他事物的属物,要么仅将其视为一个背景而已。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也不是观念的产物,它主要是社会(及其生产模式)的产物,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同时空间本身影响了社会关系从而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在空间-社会的复杂过程中,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背景和“容器”,空间也被目的性生产出来进而影响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以往的历史研究通常是时间的历史,历史是基于时间架构的,而空间一直是隐然于背后,在福柯看来,我们所经历的和感觉的世界很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经由时间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存在,人类历史更像是一部空间的历史,空间不可避免地与知识和权力具有紧密联系,空间在权力程序与知识扩张的过程中被建构和组织起来的,嵌入社会关系,确保权力机制畅通无阻,从整个社会机体直到社会最小的组织部分,这和列斐伏尔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街道作为空间的一种类型其形态变化从来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保有一个自主的地位。街道形态历史演变研究唯有纳入到社会史的框架中,并将其视为社会史的同一过程,才能把握其真正的变化实质。通过把汉正街街道演变史纳入社会史的框架中,在社会史的演进过程中揭示其不同历史时期街道形态如何历史的生产出来,又如何嵌入社会关系并能动地影响社会历史,体现了列斐伏尔的“历史-空间-社会”三位一体研究方法。
     本文引介源自福柯的权力网络的概念,通过权力网络的分析,社会史和街道的空间演变找到了结合之处,将空间演变纳入到了社会史的进程之中成为相互影响的同一过程,并凸出了空间维度。
     同时也借助列斐伏尔的观点,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生产,或者说,每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运作其逻辑,必定要生产(制造、建构、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所以本文对于街道演变史按照不同社会时期,分成传统商业、现代性开启、民国时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开启五个阶段。
     论文首先探讨1889年以前传统商业阶段汉正街的权力网络结构,认为此一阶段汉正街达成地方自治,形成民间、官方力量彼此动态制衡的晶体状权力网络结构,官方在街道形态影响方面作用甚微,因而街道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市场机制关系最为密切,文中结合对当时的街道社会景观的考察,阐释街道句法和街道空间的意义。
     1889-1911年张之洞督鄂,此期间汉正街权力网络骤然生变,在西方文明以及内部新生机制的作用下,现代性轰然开启,权力网络处于过渡形态而形成弥散型结构,文中重点考察自治逐渐瓦解后,官方力量如何逐渐渗透到民间方方面面,受此影响街道的形态、句法、意义也发生嬗变,并结合对街道社会景观的观察,质疑现代性开启后一些全新价值取向。
     1911-1949年的民国时期战争频仍,政权更迭,政治是影响权力网络的最重要维度,权力网络由政治影响建构形成类似沙漏型的结构类型,因而街道句法和空间意义和政治也千丝万缕,此一时期城市规划制度由西方引介而来成为调控城市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在与政治的交相作用下街道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
     1949-1988年计划经济时期,官方面面俱到监控整个社会,政治组织、经济结构、文化导向等异质同构,形成纵向的金字塔式和横向的蜂巢式的权力网络结构,此一结构兼之与之呼应的城市规划制度的建立极大影响了街道句法和街道空间的意义。
     1988年以后,市场经济开启,资源配置方式让渡于市场机制,受此影响,官方控制触手适当收回,民间处于柔性控制之中,市场、社会、政府形成一定的博弈机制,汉正街权力网络类似橡皮泥在博弈中变化无端,导致汉正街街道句法与意义变化无方和充满不确定性,不过政治与资本经常合谋,成为形塑街道空间的主要力量。
     通过对汉正街街道演变的历时态梳理,最后得出历史性的结论,文中对空间生产、文脉保护、非正规性、公众参与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对于汉正街旧城更新提出一些建议。
Since 60's of the 20 century, the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space fruits have come forth in western world. But they have no been absorbed inside the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because of subject barrier. The space has only been regarded as the appendant of the other thing and the background only.
     Philosopher Henri Lefebvre thinks that space is not a pure physical space, but a outcome of society varie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ce produces complicated social relations, itself also participates in the history progress.In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the space not only is background of society development or“container”, but also is produced by the purpose to affect the complicated social relations.
     Meanwhile,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 thinks that the former history researches are usually about time history, the history is a structure based on time, but the space has been behind it ,as the point of the Foucault , the world our experiencing and feeling is seldom a material exsit that evolv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raditional viewpoint, but the human history even more seems a spatial history. The space has a close contact with knowledge and the power inevitably, the space is constructed and organized in process of power procedure and knowledge expansion, and is embed into the social relations, insuring the power mechanism run without obstruction from the whole social machine until the minimum society part, which resembles Henri Lefebvre very much.
     The street, as a kind of spatial type, whose variety can't escape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society production and society practice,keeping an independent position. So only taking the street into the frame of social history and regarding it as the same process of the social history, can we hold its real substance. By tak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Hanzheng Street into the frame of the social history, it can been revealed that Hanzheng Street how to be producted historically in the different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ocial history, and how it embeds into the society relations and influences the social history actively, which is the so-called street syntax in this paper and follows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Lefebvre's“tripledialectic”.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oncept of power network from Focul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power network, the conjun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social history and the street evolution can been found. The space evolution is brought into social history and affected mutually, which combines into the sam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mphasizes the space's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seeks help of the standpoint from Lefebvre's, each society has a space production adapting to its production mode accordingly. In other words, in order to operate its system smoothly, each society must producte(manufacture, construct or create)the space properly. So this paper divides the history of street evolu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rnity open, MinGuo age,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 fiv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ociety.
     Firstly inquiring into the power network structure of Hanzheng Street at the stage of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before 1889,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 this a stage Hanzheng Street reaches the local self-government, forming a crystal power network structure of balancing the communities themselves and even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and authorities. Authorities influence street shape very lightly, as a result street shape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mode of produc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text the author also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the street at that time to release the street syntax and the street spatial meanings .
     From 1889 to 1911, Zhidong Chang is in charge of Hubei. In this period power network changes suddenly and the modernity opens acute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internal new-born mechanism. The power network is in transitional stage and forms dispersion structure. In the text, the focus is placed on how the authorities power seeps through the every aspects in folks gradually after the autonomy gradually breaking up. Suffering from this, the street shape, syntax, meanings also changes accordingly, and combining an observation for social landscape in streets, querying some new value judgments after modernity opening.
     From 1911 to 1949, the war being continuous, the political power changing frequently, the poli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that affects the power network, power network from political influence forms a similar sand filter structure, as a result street syntax and space meanings have a close relation with politics. In the period, urban planning introduced from West become a kind of important technique means that adjusts and controls the city, together with politics, making a bigger variety in street shape.
     In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of 1949-1988, every part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involved to be supervis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official, politics system, economic structure, cultural oriented are the different appearance but same structure, and therefore power network structure forms pyramid hierarchy type lognitudinally and beehive type horizontally. This structure in the help of urban planning established for it affects the street syntax and spatial meanings greatly.
     After 1988, the market economy openning, the resources operation way is translated to market mechanism. Sufferring of it, the official control removes moderately, and the folks is placed in the gentle control. Market, society, and government becomes a tri-aspect struggle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the power network of Hanzheng Street resembles the plasticene, unsteady and fluky, causing the street syntax and meanings of Hanzheng Street ceaseless change and full of uncertainty. however, politics usually cooperates with capital and becomes the main factor of spatial change.
     By combing the evolvement of Hanzheng Street historically,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ew. In the text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space production, context protection, the urban informa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xpatiates them detailedly. Finally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renewing of Hanzheng Street.
引文
2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3同上
    4同上
    5 Edward Soja.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1989.
    6福柯:《权力地理学》,载《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Edward Soja.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1989.
    9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10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2 [美]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5美国城市史学会会刊《城墙与市场:中国城市史研究通讯》(Wall and Market:Chinese Urban History News),第1卷第2期1996年秋季。转引于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16兰贵盛.厦门旧城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对策.规划师,2004(6).
    17何俊萍,华峰.城市文化与建筑形态——昆明古城街道形态探析.华中建筑,1998(4).
    18欧阳虹彬.阅读洪江古镇街道空间.华中建筑,2007(6).
    19梁江,沈娜.西安满城区城市形态演变的启示.城市规划,2005(2),第59-65页.
    20刘东洋.街道的挽歌.城市规划,1999(3).
     21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23 Dalton N.S,PeponisJ,DaltonR,To tamea TIGER one has to know its nature:Extending weighted angular integration analysis to the description of GIS road-centerline data for large scale urban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London.Jun.2003.
    24 Hiller B,Hanson J.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52-140.
    25 Hiller B. A theory of the city as object:or how special laws media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 In:Proceedings of 3rd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Atlanta,2001.1-4.
    26 Hiller B. The hidden geometry of deformed grids:or why space syntax works,when it looked as though it should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 Design. 1999,26(2):169-191.
    27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28 Rob Shields,Levebvre,Love and Struggle,Spatial Dialectic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29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33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
    34 Michel Foucault.The Will to knowledg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ume l,Penguin Books,1990,P.93.
    35同上
    36汪民安.身体、空间、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P.263-268.
    
    37同上
    38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
    
    39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4).
    40周和军.空间与权力———福柯空间观解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4).
    41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43同上
    44福柯:《权力地理学》,载《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同上
    46同上
    47福柯:《权力地理学》,载《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8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49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德波:《定义》,《情境主义国际》,1958年创刊号。
    55弗尔茨,贝斯特.情境主义国际.载《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页.
    56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的权力》发表后不久,福柯做的《地理学》访谈《空间政治学的反思》。见亨利·列斐伏尔著:《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载包亚明主编:《都市与文化》第一辑《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28页。
    57[法]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载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63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4同上
    65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城市规划,2006(6),81-83.
    66 [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著,刘瑾译.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7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8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载于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1月。
    70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于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71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72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5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12页.
     79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载于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1月。
    80 Ingold,Tim.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essays in livelihood,dwelling and skill. New York:Routledge,c.2000.
    81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82刘富道.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10.01,78页.
    83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01,第14页.
    87山陕西会馆.汉口山陕西会馆志(光绪二十二年仲冬月).汉口景庆义代印,1896.
    88(清)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0元代诗人郝经曾在《宿黄陂县南》的诗中有描写:茅屋欹斜竹径荒,稻畦残水入方塘。营屯未定夕阳下,雁点秋烟不著行。为了谋生,黄陂人纷纷外出。黄陂紧邻商业古镇汉口,当时谌家矶、岱家山为黄陂所辖(50年代划归武汉市江岸区)。汉口於成后,黄陂人捷足先登。一些手艺人和做苦力的,或沿滠水来到江岸一带,或沿黄孝河进入四官殿以下沿江一带。他们有的从事渔业,有的经商、做手艺。由于人数众多,形成带地域色彩的街道。
    91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92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1-3页.
    93《清世祖实录》卷7,顺治元年亥。
    94过去中外历史学家都普遍认为,传统中国城市被国家权力紧密控制,人们没有任何“自由”。当布罗代尔(Femand Bruudel)力图回答“什么是欧洲的不同之处和独具的特点”的问题时,他的答案是因为欧洲城市“标志着无与伦比的自由”和发展了一个“自治的世界。”
    95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97《续汉口丛谈》说,“汉口市廛,始盛于明,其火灾之多而且巨,亦肇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汉口崇信坊大火,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正月,崇信坊大火,天启三年(1623年)汉阳大火,并烧到汉口,毁船无数,民间对此恐惧,并信奉“仙爹”,《汉口丛谈》说此人可以预言何处将失火,并用杯水周行十余家,后果火,而所行之处无恙。这样的故事表明,大火已经走入了民间崇拜。引自刘东洋2005年于华中科技大学系列谈话及讲稿。
    98刘富道.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10.01.
    99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00同上
    101同上
    102民国初年湖北黄安人蔡寄鸥《茶酒楼竹枝词》。
    103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04同上
    116参见《紫阳书院志略》卷4-8,525-560页。
     117参见《紫阳书院志略》卷4-8,525-654页。
    121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22参见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汉阳县志》卷七,20-21页。另请参阅《申报》光绪六年一月八日,以及众多的其他地方文献。
    123胡克(M.Huc),《中华帝国旅行记》(纽约:1859),第2卷,142页。
    124 S·威尔斯·威廉姆斯:《湖北地形》,见《中国知识库》,第19期(1850),101页。
    125加尼特·J·沃尔西里:《1860年与中国的战争纪事》(伦敦:1862;特拉华,威尔明顿:1972年重印),385页。
    126 W·阿瑟·考纳比(W.ArthurCornaby):《漫游华中》(伦敦:1896),39-40页。
    127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01.
    
    128 W·阿瑟·考纳比(W.ArthurCornaby):《漫游华中》(伦敦:1896),40页。
    129转引于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30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9-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2.01.
    131 W·阿瑟·考纳比(W.ArthurCornaby):《漫游华中》(伦敦:1896),39页。
    
    132转引于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33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34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05页.
    135范锴在《汉口丛谈》描绘,“大智坊各行寓中,商贾杂处,时有少妇,青衣布素,手挈竹篮,入市若缝纫者,实善歌小调也,名曰唱婆子。‘黑漆包头白粉腮,竹筐携去店门开。等闲爱听清平调,十个金钱唱一回。’”引自[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04页。
    136 19世纪60年代,在由地方士绅发起的一场反鸦片的运动中,就曾使用歌曲来描述鸦片的罪恶,并且把印有歌曲的小册子分发给城市大多数唱流行曲的艺人。
    137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38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512页.
    139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532页.
    140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52-55页。这种描绘程度街道文字可以比拟汉口。
    141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08页.
    142《夏口县志·商务》,1920年版,第2页。
    143汉水北岸,有八码头之说。此说有徐志和叶调元的竹枝词为证。徐志写道:“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叶调元写道:“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何谓八码头,叶氏注释为:“一云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花楼为八码头。一云每坊上下二码头,四坊合而为八。”廿里长街也好,八码头也好,都不是实数。按1920年刊印的《夏口县志》,是时,汉口镇东西长只有13.16华里,没有20
    
    148赵勇,《汉正街宝庆街区街巷结构历史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49 [清]范锴,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150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151 19世纪中叶,金田起义的太平军长驱两湖,进克武汉三镇。从1851年至1856年间,太平军三次攻人武昌,四次占领汉口、汉阳,在武汉地区经营1000多天,与清军多次发生战斗。1853年初,太平军在长江、汉水上架设浮桥,将三镇第一次联结为一个整体。浮桥上走马行军,蔚为壮观。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中,武汉三镇受到战乱的破坏,商业一度衰退,人口减少。汉口在嘉庆末年(1820年)时有10多万人,到太平军1856年退出时,已不足10万人。
    152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卷3,《疆域》。
    153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4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卷3,《疆域》。
    155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56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172页.
    157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58公共领域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Habermas)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出的概念,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自由交往空间。公共领域以日常语言为交往手段,以“理解”,为交往前提,以“开放”为交往取向,旨在通过自由、充分的商谈形成高质量的公共意见,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反映社会问题的“信号”功能和对政治系统的批判功能,认为代表私人领域的市民社会与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的分离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产生的重要前提。
    159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01.
    160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61转引自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63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5唐复柱.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探析.高教论坛,2006年6月第3期,p58-59.
    166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68页.
    167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失: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3月.
    168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69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0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71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4张之洞:《致开封行在军机处电》,《张文襄公全集》,第175卷,第9页。
    175《张文襄公全集》,第56卷,第8页。
    
    176《张文襄公全集》,第105卷,第32页。
    177《江汉日报》,1908年6月2日。
    178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六卷(社会民俗).武汉出版社.
    179锡良.申明警示白话告示.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05,no.5,p76.
    
    180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81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82福柯:《权力地理学》,载《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3罗汉.武汉竹枝词.载于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184同上
    185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186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87徐焕斗.汉口小志·商业志. 1915刻本,徐焕斗(1873-1949)字星槎,号澴渔,雅号泊叟,孝感花园(今孝昌县)人,其家为书香门第。
    190转引自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191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192徐焕斗.汉口小志·建置志.1915刻本.
    193同上
    194穆和德原著,李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年).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195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96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197张之洞:《致开封行在军机处电》,《张文襄公全集》,第175卷。
    198[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200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9-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2.01.
    201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9-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2.01.
    
    202郭沫若.反正前后.见《沫若自传》,第一卷,187页.
    203《醉天斋笔记》,《湖北官报》,第2卷。
    204穆和德原著,李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年).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35页.
    205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1996,107页.
    206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08田银生.城市发展史讲义.华南理工大学.
    209张爱红.1906-1907年间的汉口商业.武汉文史资料,2004(3).
    210王邵周、陈志敏编.里弄建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91.
    212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13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14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p364.
    215转引自田银生.城市发展史讲义.华南理工大学.
    216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01.
    217汪原.从“flu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新阐释.时代建筑,2003(5).
    218马歇尔·鲍曼著,周宪等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12.07.
    
    220《武汉指南》,汉口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11页。
    22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222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p277.
    223原文如下:满清已推倒了,民国已成立了,一切军民的制度已漫漫的兴起来了。照这样看来,不下五年,我们中华民国就要成这地球上面一个雄富的大国。我们同胞皆是多好呢。何以那甚么二次革命、三次革命总有人肯去做哩?并且还是军人去做哩?但做事的人不过是想争夺一点权柄在手里。纵然就是如了你的愿还不晓得别人相信不相信你。倘若是不相信你,他又不来革你的命吗?何况不能如愿呵。看起来做事的人做的成也是死,做不成也是死,要是以鄙人相劝,赶快洗心革面,将这个念头丢开些,来做一个正大光明的人,谁也害不着我,你说好还是不好咧?参见《国民新报》,1912. 7.23。
    
    22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225参见王泳杰.革命法律秩序-对法国大革命的解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226 1927年7月11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报告——武汉市政府行政概况,引自长江流域商民代表大会日刊,1927年7月12,14日。
    227《申报》,1926年5月6日。此段演说词的翻译稿刊登在《中国年鉴,1926-1927年》(上海:字林西报和北华捷报馆,1927年),第1012-1014页。
    228德富猪一郎.78日游记.东京:民友社,1906,259-260页.
    229 Yeung Y.M.and Sung Y.M.eds.,(Shanghai),Transformation and Mor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Policy,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kong,1 996. 493-528.
    230 [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00页.
    231 [英]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232日伪汉口市政府编.新武汉.1940年,第13-14页.
    233徐焕斗.汉口小志·户口. 1915刻本。
    234转引自皮明庥.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出版社,第124页.
    235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6 1903年,清朝农工商部颁布了《商会简明章程》规定:汉口属于商业繁富之区,宜设商务总会。1907年,商务局邀请各商董遵章程设立商务总局,同时商务局废止撤销。这是汉正街区域近代商会设立的开端。其后的20世纪前半期,虽然政局动荡,但是商会组织基本变动不大。
    237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一1949).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38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239《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55页。
    240《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241《夏口县志》1920年刻本。第21卷“杂志”。
    242转引自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3页。
    243同上
    244转引自陈晓卿、李继锋.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3页.
    245黄永华.开军侵占武汉罪行一斑.载于《武汉春秋》,1982年第5期。
    246原文是:“汉口商店住户被野蛮狠毒之清军于九月内连次纵火焚烧,乘机抢夺,计其损失约在三兆之谱(约亿元以上—引者注),诚浩劫也。”
    
    247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289页.
    248《鄂州惨剧》第57页,转引于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291页。
    249转引自皮明庥等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0同上
    251转引自冯大庆.民国时期武汉司法研究(1912-1937)。
    252国民新报,1912.7.26
    253国民新报,1912. 7.21
    254 1927年7月11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报告——武汉市政府行政概况,引自长江流域商民代表大会日刊,1927年7月12,14日。
    
    255国民新报,1912.7.15
    256黄兰田.汉口市政府“废娼”闹剧.武汉文史资料,2004.03.
    257《武汉文化史料》,1983年第一辑,第44页
    
    258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大事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427页.
    259新华日报,1938.4.10
    260转引自皮明庥等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3沦陷区现状,载于《半月文摘》第3卷第3期,1939年1月25日。
    264 Yeung Y.M.and Sung Y.M.eds.,(Shanghai),Transformation and Mor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Policy,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kong,1 996,PP.493~528.
    265同上
    266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口租界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160.
    267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68[美]周锡瑞,孟宪科译.华北城市的近代化——对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思考.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城市史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69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规划师,2002年5期.
    271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10页.
    272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城市规划汇刊,2002(6).
    
    273李百浩.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6).
    274同上
    275计划武汉三镇市政报告,市声周报,1927年l月。
    280穆和德原著,李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年).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281国民新报,1912.4.12.
    
    284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5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87武汉文史资料,2005.10,第50页。
    288《湖北实业厅月刊》第1卷第7号,1924年。
     289《汉口市政建设概况》1930年出版。
    
    290《汉口市工务局业务报告》第1第2、3合期,《计划》第2-4页,1930年12月出版。另参见1930年9月出版《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
    291董玉梅.铜人像和三民路.武汉文史资料,2006.12,53-54页.
    
    292同上
    293董玉梅.铜人像和三民路.武汉文史资料,2006.12,53-54页.
    294罗汉.武汉竹枝词.载于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95董玉梅.铜人像和三民路.武汉文史资料,2006.12,53-54页.
    296星形道路规划通常做法是设置广场,然后放射出许多道路,广场上设置纪念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据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所言,“星形道路规划的前身是皇家猎苑,是仿照打猎公园制的。在皇家猎苑里,从树丛里开辟出一条条长长的小道,骑在马背上的打猎者可以先在中心地点聚集,再向四面八方的小道上奔驰开去。直到今天,打猎和随之而来的惊险骑马疾驰,仍然是各国贵族遗留下来的特权阶层的运动。这个圆形的中心地点,最早是狩猎小屋所在地。参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第390页.
    297董玉梅.铜人像和三民路.武汉文史资料,2006.12,53-54页.
    298《汉口市政建设概况》1930年出版。
    299刘文岛.汉市之现代与将来,载《中国建设》第2卷笫5期.
    
    300《汉口民国日报》,1927.8.15.
    301《汉口民国日报》,1927.5.15.
    302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54-55页.
    303转引于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304同上
    305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6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08.
    307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308《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第l期,第二编,《工务》,第15页,1930年9月出版.
    309《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第1期,第二编,《工务),第17页,1930年9月出版.
    310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
    311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312转引于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313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14《汉口市政概况》(1934年度),《公安》第1页。
    
    316罗汉.武汉竹枝词,载于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317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第349页.
    318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42-493.
    319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320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2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2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23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24魏忻.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战略与管理,200年第2期.
    325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26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集中计划经济的体制。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⑧粗放的增长,计划工作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创新和改变生产函数,而在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⑨生产资料共有制为基础。参见刘东,陶骏.比较经济体制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87 ,转引于黄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武汉理工大学,2006.6.
    327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29转引于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30谭文勇.单位社区-回顾、思考与启示.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331同上
    332同上
    333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34同上
    335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25页.
    336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176-177页.
    337同上
    338参见李强.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中国书评,1998年第2期.
    
    339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9页.
    340杜爱民.在安康和汉水的上游.读书,1999年6月,第100-103页.
    
    341《上海正在欣欣向荣》,《新观察》1951年6月10日。
    342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29-34页.
    343冯原.自发中国序.城市中国,2006.09,第11-12页.
    345 [美]莫里斯·梅斯纳,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92.
    346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笔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236.
    347 [美]莫里斯·梅斯纳,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57.
    348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192页.
    349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149页.
    350黄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5月.
    351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352赵勇.汉正街宝庆街区街巷结构历史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53马冀通.武汉人均住房面积增加20平米的沧海桑田,引自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87912.htm
    354何祚欢.新区里的思旧情,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f56e01000534.html
    355赵永革,王亚男.百年城市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107-109页.
    357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第288页.
    358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性城市.时代建筑,2006(3).
    359同上
    360许菁芸.城市社区多元化变迁的认识及规划应对—宝山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361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
    
    362同上
    363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第149页.
    364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365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性城市.时代建筑,2006(3).
    366同上
    367 1949年至1990年汉口地区新、扩、改干支道路总长162.57公里(含东西湖吴家山地区的道路),其中城区规划干道由30公里增至127.84公里。这也是技术性交通规划的常用话语。
    368参见张翼著,《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麻国庆著,《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美]华尔德(Andrew G. Walder)著,龚小夏译,《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9冯原,自发中国序,城市中国,2006.09,第11-12页。
    370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1同上
    372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194页.
    373何艳玲.社区建设运动中的城市基层政权及其权威重建.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59-164页.
    374同上
    375张鸣宇.三重角色-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3.
    376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2版),1992,70页.
    377参见陈昕.中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论文,1997, P9.
    378转引自包亚明.新天地与上海新都市空间的生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379来源:长江商报社,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6-11-8.
    380周劲.转型期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报业改革为案例,引自天益网站,http://www.tecn.cn/index.php.
    381梁慧星.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浙江学刊,2004(4):14.
    
    382石勇.被重新编码的“五一”.引自槟朗之友,http://folkchina.org/user1/124/2809.html.
    383《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第2盘。
    
    384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25页.
    385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386叶静.流动的商街——外部商业空间利用状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388马军驰.街头史:革命之后是时尚.新周刊,2005.3.15,第23页.
    389汪民安.街道的面孔.载于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01,137-155页.
    390刘莹.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七老年人外部生活空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391刘东洋节译,Richard Sennett.“Introduction”in“The Conscience of the Eye:the design and social life of cities”. New York:W.W. Norton and Company,c.1990.
    392王刚,郭汝.日常生活的视角回归.华中建筑,2007.08,第80页.
    393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城市规划,2006-06,第81-83页.
    394冯原.自发中国序.城市中国,2007.09,第11-12页.
    395引自汉网论坛,http://bbs.cnhan.com/dispbbs.asp?boardid=20&id=82338.
    397来源:长江商报社,www.changjiangtimes.com,2006-11-8.
    398包亚明.新天地与上海新都市空间的生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399市硚口区工商行政管理局,1991年3月19日,《武汉市硚口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集资兴建汉正街小商品交易大楼的通知。
    400以下汉正街三期改造数字和部分文字引用自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401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402引自数字汉正街www.hzj.net.cn/home.asp.
    403汉网论坛,http://bbs.cnhan.com/dispbbs.asp?boardid=20&id=391875.
    406引自武汉政府网, http://new.wh.gov.cn/enews.
    407周运清.城市政府工作进社区与执政能力创新——“武汉883行动计划”与和谐社区建设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P104-108.
    409转引于[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84页.
    410例如老三镇服装城的二三层就经历了长期闲置、多次的业态调整和重新招商。
    411叶静.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二——流动的商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412张卫宁,李保峰.武汉汉正街改造中“鳝鱼”现象的思考.中国房地产,1999(7),第47-48页.
    413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14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第388页.
    415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416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17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第392页.
    418 [美]马歇尔·鲍曼著,周宪、许钧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96页.
    419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423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p86.
    424参看迈克·迪尔.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10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25 Henri Lefebvre.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Freiberg,J.W.(ed),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pp285-295.New York:Irvington .
    426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城市规划,2006(6),第81-83页.
    427 Steven Feld & Keith H.Basso edited,Senses of Place,P.9,转引自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421页.
    430 Forester John.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431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
    [1] William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1989.
    [2] H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3] Bill hillier, Jullenne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Sandercock Leonie,Towards Cassopolis:Planning for Multicultural Cities,John Wiley&Sons,1998.
    [5] Lindblom Charles E. The Science of“Muddl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59.
    [6] Friedmann John.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Discourse and Praxis.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and Research,8,1989.
    [7] Taylor Nigel.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 Sage,1998.
    [8] Forester John.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9] Davidoff Paul.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ing,1965.
    [10] Abraham Lincoln Great Speeches(with historical notes by John Grafton).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103-104.
    [11] Pual Davidoff.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Richard T.LeGates & Frederic Stout(Ed.),1965.
    [12] Sherry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1969. Richard T.LeGates & Frederic Stout(Ed.),The City Reader(second edition),Routledge Press,2000. 240-241.
    [13] David Harvey. Social Justice,Postmodernism,and the City. 1992. Richard T.LeGates & Frederic Stout(Ed.),The City Reader(second edition),Routledge Press,2000. 199-200.
    [14]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1996. Richard T.LeGates & Frederic Stout(Ed.), The City Reader(second edition),Routledge Press,2000. 362.
    [15] Melville C.Branch. Comprehensive City Planning. Planners Press,1985.
    [16] H Lefebvre.Writings on Cities.Oxford:Blackwell,1996.
    [17] B Genocchio.Postmoderen Cities&Spaces.Oxford:Blackwell,1995.
    [18] 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1989.
    [19] E Soja.Postmosern Geographies.London:Verso,1989.
    [20] Edward Soja. Third Space. Blackwell ,1996.
    [21] Edward W.Soja.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Verso, 1989.
    [22] DeGlopper,D.R.(1974).Religion and ritual in Lukang. In A.P.Wolf(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Feuchtwang,Stephan.“City Temples in Taipei under Three Regimes”,in G. William Skinner and M.Elvin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24] Lain Borden. The Unknown City:Contesting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Space.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1.
    [25]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0.
    [26] Kevin Lynch.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81.
    [27]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Random House,1961.
    [28] Alexander Christopher.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9] 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2.
    [30] Leon Kri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Rational Architecture,1978.
    [31] Roger Trancik.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6.
    [32] B. Jonathan. Urban Design as a Public Policy. New York:Rutledge,1978.
    [33] Hamid. Shivani. The Urban Design Process. New York:Van No 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5.
    [34] Gary O.Robinette. How to Make Cities Livable-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Homesteading. New York:Van No 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4.
    [35] Kristen Day. New Urbanism and the Challenges of Designing for Diversit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3, 23: 83-95.
    [36] P.Buchanan. Aldo Rossi:Silent Monuments. AR,1982(10).
    [37] Frampton, Kenneth. Rappel an L'Ordre: The Case for the Tectonic. Architectural Design, 1990, 6(3/4).
    [38] Sherry R.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ing, July, 1969: 8-11.
    [39]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0]王振忠.明清以来汉口徽商与徽州人社区.载于李效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
    [41]刘富道.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汉正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42]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61-1949).长江出版社,2005
    [43]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9-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4]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5]皮明庥,欧阳植梁主编.武汉史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46]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城市史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47]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新编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8]范锴.汉口丛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9]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
    [50]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8
    [51]哲夫,张家禄,胡宝芳编者.武汉旧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2]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3]武汉市地名委员会编.武汉地名志.武汉出版社,1990
    [54]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
    [55]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08.
    [56]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7]穆和德原著,李策译.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882—1931年).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58]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0]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1]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2]郭湘闽.走向多元平衡——制度视角下我国旧城市更新传统规划机制的变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3]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4]阮仪三.护城纪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5]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66] [美]马歇尔·鲍曼著,周宪等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67]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8] Edward W Soja著,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9]包亚明.新天地与上海新都市空间的生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0]政协武汉文史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精粹.武汉出版社,2000
    [71]涂文学主编.武汉老新闻.武汉出版社,2002
    [72] [清]陶士偰修.乾隆汉阳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3]叶调元.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74]罗汉.武汉竹枝词,载于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5] [清]吴念椿.民国夏口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6]徐焕斗.汉口小志.商务出版社,1915
    [77]李伟明.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8]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
    [79]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80]汪民安.福柯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1]本书编写组.汉正街的传说与典故.武汉出版社,2002
    [82]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3] [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84]韦伯著,康乐等译.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2006
    [86]杨念群,王铭铭.空间、记忆、结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2004
    [87]水野幸吉.汉口.1907年东京出版.
    [88]帕克等主编.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89]王安娜著.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三联书店,1980
    [90]涂文学.涂文学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1]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3] [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著,刘瑾译.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4] [美]柯必得(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
    [95]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96]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7]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8]赵永革,王亚男.百年城市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9]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0]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1]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10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4]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
    [105]徐焕斗修、王夔清纂.民国汉口小志.商务印书馆,1915
    [106]皮明庥,杨蒲林.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107]湖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湖北省地方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108]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9]武汉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武汉市志·市政建设.武大出版社,1992
    [110]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6
    [111]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2001
    [112]湖北文史资料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13]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
    [114]王铭铭著.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5]福柯,雷比诺.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载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6]童明.政府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7]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
    [118]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19]汉口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印.汉口特别市市政计划概略.1929
    [120]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都市与文化》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1]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都市与文化》第2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22]夏铸九编.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88
    [123] R.克里尔著.钟山,秦家濂,姚远译.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124]简·雅各布斯著.王听度等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25]阿姆斯·拉普卜特.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26]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7]芦原义信.尹培同译.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28]赫曼·赫茨伯格著.建筑学教程.仲德昆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29]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新星出版社,2006
    [130] sharon Zukin.包亚明主编.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31]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2]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33] [澳]J?丹纳赫,T?斯奇拉托,J?韦伯著,刘瑾译.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34]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2002
    [135]奈杰尔·科茨.街道的形象.选自约翰·沙克拉编,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136]龙元.汉正街——一个非正规的城市.时代建筑,2006(3)
    [137]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 .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38]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规划师, 2002(5)
    [139]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城市规划汇刊, 2000(1)
    [140]李百浩,郭建.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城市规划汇刊, 2003(4)
    [141]何艳玲.社区建设运动中的城市基层政权及其权威重建.广东社会科学,2006(1)
    [142]王刚.西方城市规划史给予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2007(2)
    [143]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城市规划,2006(6)
    [144]文兵.福柯的现代权力观述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45]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世界建筑2005(11)
    [146]王翔.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历史研究.1998(4)
    [147]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学海,2005(6)
    [148]董玉梅.铜人像和三民路.武汉文史资料,2006(12)
    [149]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城市问题,2006(6)
    [150]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51]唐复柱.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探析.高教论坛,2006(6)
    [152]许丰功.行走的快乐与街道的活力——我国步行商业街设计目标理念的建构.规划师, 2002(8)
    [153]常钟隽.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世界建筑,1995(3)
    [154]方可,章岩.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更新的启示.城市问题,1998(3)
    [155]汪原.从“flu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新阐释.时代建筑,2003(5)
    [156]刘东洋.街道的挽歌.城市规划,1999(3)
    [157]王刚.城市规划的日常生活视角回归.华中建筑,2007(8)
    [158]杨滔.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华中建筑, 2003(6)
    [159]郭苏明,夏兵.大众文化与街区活力——南京湖南路商业街浅析.时代建筑, 2005(2)
    [160]汪原.亨利·列斐伏尔研究.建筑师,2005(5)
    [161]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思想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6)
    [162]周江评.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中的公众参与——西方有关文献及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4)
    [163]王引,石晓冬.浅议商业街整治规划与实施——以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整治规划为例.规划师,1998(3)
    [164]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的文化复兴.规划师,1998(3)
    [165]阮仪三.上海南京路建筑风貌与街道空间特色.同济大学学报,1994(9)
    [166]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南京路、淮海路等旧商业街在城市改造汇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建筑学报,1994(7)
    [167]刘怀玉.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3)
    [168]戎安,沈丽君.天津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城市更新规划.建筑学报,2000(11)
    [169]于立.城市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规划效能理论.城市规划汇刊,2004(2)
    [170]王保林,王翠萍.“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规划师, 2000(1)
    [171]沈益人.“褪色”中的街道.城市问题, 1999(3)
    [172]白德懋.城市街道空间初议.北京规划建设, 1998(1)
    [173]白德懋.城市街道空间剖析.建筑学报, 1998(3)
    [174]罗玲玲,王湘.空间异用行为的观察、实验研究.建筑学报,1998(12)
    [175]孙施文.后现代城市状况及其规划.城市规划汇刊, 2001(4)
    [176]周波.对“无用空间”的认识.华中建筑. 1997(5)
    [177]陈泓.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时代建筑. 1999(2)
    [178]王珊,刘心一.街道的空间构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9)
    [179]凤元利,刘仁义.以人为本塑造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当代建设,2003(6)
    [180]洪亮平,唐静.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新建筑, 2002(3)
    [181]沈昌秀.城市商业环境功能.商场现代化,1995(10)
    [182]王济光.现代商业经营形式的类型与选择.财贸经济,1994(5)
    [183]陈志宏.了解你的上帝——顾客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企业活力,1994(4)
    [184]伍新木,罗琦.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现代城市研究,2003(4)
    [185]熊金超,田加刚.汉正街衰落的背后.市场报,2005(1)
    [186]张卫宁,李保峰.武汉汉正街改造中“鳝鱼”现象的思考.中国房地产,1999(7)
    [187]专家学者纵论汉正街市场跨世纪发展.经济日报,2005(1)
    [188]汪明敏.武汉的明珠——汉正街.武汉文史资料,2000(5)
    [189]熊月之等.论上海近代市政.学术月刊,1999(6)
    [190]汉口市建设概况.第一期,1930(9).
    [191]汉口特别市工务局业务报告,1929(7)-1930(7)
    [192]武汉特别市市政月刊,第一卷第二号,1929(5)
    [193]汉市市政公报,第一卷第二期,1928(8)
    [194]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第一卷第三期-四期,1929(9),1929(10)
    [195]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第一卷第一期,1929(7)
    [196]魏光焰.街衢巷陌.人民文学,1998(6)
    [197]谭文勇.单位社区-回顾、思考与启示.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8]刘义强.街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消逝:汉正街,1949—1956——以商业组织和码头帮会的变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99]涂文学.“市政改革”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0]刘怀玉.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3
    [201]赵蔚.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从规划支持到规划本体的演进.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02]黄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武汉理工大学,2006
    [203]田艺.民国后期的武汉手工业与同业办会(1940—1949).华中师范大学,2005
    [204]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5]韩平.福柯的权力观.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06]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
    [207]孙吟吟.市场经济与政治权力的演变.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08]詹少辉.汉正街地区的隙间类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4
    [209]马振华.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一——门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0]叶静.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二——流动的商街——外部商业空间利用状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1]刘燕萍.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三——泉隆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2]熊毅.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四——转换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3]钱雅妮.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五——生产空间史.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14]吕伟.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六——搬运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5]刘莹.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七——老年人外部生活空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6]邓晓明.汉正街系列研究之——汉正街传统街区隙间环境行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17]龚良平.汉正街系列研究之——楼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18]胡晓芳.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全新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19]霍博.汉正街系列研究之——诊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20]刘兰.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公共厕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