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由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转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由此,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也转为结构调整。这些转变都是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要求。然而,根据我们国家现行高等教育三级管理体制并以省级管理为主的特征,要实现全局性的、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首先依赖于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云南省为例系统探讨省域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主要以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和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分析工具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部分观点的剖析确立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和论证思路;接着从省域高等教育功能取向与结构选择间的矛盾关系进行理论推演,导出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判别的理论准绳——省域高等教育各子结构及其合组的高等教育结构系统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接着以此理论准绳为指导,对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在系统探讨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历史变迁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问题诊断。研究发现,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存在两大突出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显失公平;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结构适配性较差。然后在借鉴美国和我国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云南省的影响,提出了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论述了相关对策得以实施和见效的保障措施。
     本研究作为一项综合性应用基础研究,其显著特征就是采取多重方法的整合运用。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系统论为思想基础;其次,在具体研究手段上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教育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即(1)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及其调整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评价以获得本研究的基点和视角;(2)以云南省为个案,深入进行教育调查和时空比较,通过系统收集并处理云南省高等教育布局、形式、科类和层次四种子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状况;(3)通过对高等教育结构影响因素现有各种表述的综合集成,提炼出高等教育结构的三大类影响因素即条件性因素、主体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并以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判别准绳为依据,凝炼出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的主要问题。然而,由于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我们很难用一个公式或模型来精确地构建出特定时期完全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形态。因此,省域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只有相对的合理程度,没有绝对的最佳尺度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规律,这也是本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的判别准绳,并对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论述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归纳和总结了特定历史时期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与优劣得失,提出了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基于本研究内容的多层面性,其个案云南省又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和山区为一体的多重欠发达省区,对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问题的系统研究,这不但有助于云南省把握后发优势,促进其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可为我国其它同类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对策参考。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a lot and entered to a new era of revolution, the aim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 transferred from huge to powerful. The social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lso transferred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emphasi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ion convert to adjust its structure. These changes are radically, it is also a new trend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our present three levels'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focus on provincial management, it's obviously that we have to rel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y and society. Otherwise, we can not reach a general, nat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y and society. Accordingly, adjus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ake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Our analysis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structure-func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We start with defining the relevant concepts, then establish the framework and argumentation ideas depends on the analyse of structure-function doctrine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reletant theories. Afterwards, we deduced the relativity of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and structure chosen and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rationality theory quod vide of provincial higher orientation is the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ubstructure fit to even moderate staying ahead of the provincial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e of aforementioned theory, we run a empirical analyse on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diagnose its problems on the basic of systematic probe in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prominent problem in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Yunnan. One is the area layout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is not fair enough, another is the talents that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provide is not fi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mands. At last, basic on the experi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America and China's Liaoning province, we analy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its effect to Yunnan province,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discussesed the security measures that can ensure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can implement and make effects.
     As a basic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search is adopted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methods. Firstly, we tak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guidance and the system theory as ideological basis on the methodological level; Secondly, we use the methord of literature study, education survey,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our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 It means, (1) Use the documentary study to carding and evaluat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es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its adjustment, then acquire the basis points and perspectives to this study; (2) To have the in-depth education survey and space-and-time comparison, by the means of collect and process the relevant data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s layout, form, course class and four levels'seeds structure, w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3)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stract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tract the main problem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empirical analysi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s such a complicated social subsystem,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accurately construct a completely reasonable structure sha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period by one formula or model. Therefore,the adjustmen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s structure, only can achieve a relative reasonable level, there is no absolutly best measure and a universally applicable laws, and its also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we can't avoid in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put forward a rationality discriminant criterion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n theory, and constructive criticism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n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connected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between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also inductived and summarized the gain and loss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Because the research object is a complex opening system, and Yunnan province, as its case, is a multiple underdeveloped region with minority and frontier and mountainous, the system research for it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can not only help Yunnan catch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ts high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can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reference to other similar areas in China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引文
①注: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学界的潘懋元、齐亮祖、周春华、郝克明、邓晓春、田建国等人都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有其合理性,但在这些分类当中,有些是被广泛认同得以运用的,有些分类则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而没有过多地被运用。我们此处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将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虽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这是当前学界较为通用的一种四个亚结构分类法。具体来说,层次结构就是指高等教育的纵向构成,即高等教育系统由哪些层级构成,每个层次的特点、培养目标与规格、修业年限与入学条件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承接关系、比例关系;科类结构是指不同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包括各种科类、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比例关系;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状况。参见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227页.
    ①注:潘懋元等人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考察中发现:民办高等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高等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中国应该坚定不移地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纠正“民办”不如“公办”的思想。参见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第6页,第7页。
    ②注:我国高等学校在层次上基本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型。其中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人才为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基本的高级人才;教学型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参见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6页。
    ③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3.
    ①注:本章数据如未特别说明均来源于《云南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及云南省教育厅统计报表相关年份的数据或由此而重组而得的。
    ①注:以2000的统计数据为例,美国共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3942所,其中博士学位授予机构261所,硕十级学院及大学610所,学士学院550所,副学士级学院1726所,专门机构767所,族 权学院及大学28所。参见王少媛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的新思路——基于辽宁的案例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①注:数据依据《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等相关资料计算而得。
    ①注:1636年,马萨诸赛海湾总法院和该殖民地总督批准拨款建立一所学院,次年11月5日,总法院命名学院所在地为坎布里奇,校名为坎部里奇学院,1639年,该校更名为哈佛学院,以纪念临终前将一半家产捐赠给该校的牧师约翰哈佛。这就是以大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为代表的殖民地学院的缘起。参见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注:虽然哈佛学院在1642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学位授予,但从总体上来看,学位授予制度在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制度,高等学校总体上也不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
    ③注:在美国建国初期,其高等学校大多仍由教会控制。一些州曾力图改变教会对学校的控制,典
    ①注:因为《莫雷尔法案》依据1860年国会议员在各州规定分配名额的数量,按照每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期票,进而发展了一大批的农业机械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因此,很多论著中又将这些新建的学院称做赠地学院,将《莫雷尔法案》的颁布称为赠地学院运动。
    ②注: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高等学校第一个研究生院,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生院。参见于增富主编《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注: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的克拉克·科尔曾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提出,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
    ②注:194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军人权利法案》,在该法案的鼓励下,以及大批二战退伍军人在从军人生活向平民生活过度需要借助教育之桥等因素的作用下,自1945年至1956年,美国进入高等学校的退伍军人是预计数量的三倍,总共达到了223万人。仅在1947年的高峰年,在高校注册学习的退伍军人总数就达到了115万人,占该年美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9%。自1946年到1948年,连续三年进入高等学校的男学生中,大多数是退伍军人。参见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①注:1981年8月26日,美国教育部长贝尔成立了国家教育优质委员会,并指示该委员会调查美国的教育质量,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向政府及他个人提交一份报告。历经18个月的调查研究,这份报告在经过12000名教育界人士的讨论,征求了2000多位政界人士和工商界人士的意见以及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人的意见之后,于1983年4月最终写成。报告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国家教育优质委员会是教育部长对公众普遍感到我们的教育系统有某种严重的失误关注的结果,也是基于为大中小学提供指导、建设批评和有效帮助的责任而组建的。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机之中,本报告所涉及的仅仅是该问题诸多原因和方面中的一个,然而正它维系着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文明。……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在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的潮流所侵蚀,这股潮流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该报告希望美国人民不仅要清楚教育在美国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更要在获悉真相之后正确对待他们的孩子及其后代。”总体上,报告希望人们看到:美国教育正处于困境,而这种困境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其中既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的影响,也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影响,还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的影响。报告始终认为,由于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后,国际间各个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内的民主化运动广泛被开展,各种流派主持的教育实践频繁更替等等因素,使美国的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局面。首先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连年下降,在数学、科学等主要学科上,明显低于其他工业国家;其次,高中毕业生升学和就业准备不足,包括知识准备和公民意识准备;再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到1988年仍接近7%。此外,报告还指出,在国家竞赛中,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学术性向考试(SAT)的成绩自1963年到1980年连年下降,中学生在大多数标准化测试中的平均成绩低于26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时的水平;根据最简单的日常阅读、书写和理解测验,约2300万美国成人是文盲、半文盲(受学校教育少于6年的人);在美国17岁的人群中,约有13%可被看做是半文盲,少数民族青年中的半文盲比例可能高达40%。这些内容主要表现在内容、期望、时间和教学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中学课程均匀、浅显和分散,以至于不再有一个中心目标,自助餐式的课程居多;从期望方面来看,在学生平均成绩下降的同时,中学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却减少了,对外语课程的修业的标准降低,最低限度能力考试往往变成了最高要求,从而降低了所有人的教育标准,教科书内容浅而又浅,对学生没有什么鞭策作用;从时间上看,美国学生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许多国家的一般平均水平,在大多数学校,学习技能教学时任意的,毫无计划的,许多人在接受完中学教育后,不具备训练有素的学习习惯;从教学上看,教师来源于中学和学院毕业的最差的四分之一的人群,教师培训课程偏重于教育方法方面,挤掉了将要担任的学科的一些学术性的课程,教师的平均年薪不理想,许多教师必须将时间花在兼职上,而不是搞好教学上,美国中学开设的物理学有个教师任教的不到三分之一。参见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第6页,第12页,第13页。
    ①注:1949年,辽宁省共有高等学校9所,分别分布在沈阳、大连、抚顺鞍山四个地区。其中沈阳5所,大连2所,抚顺和鞍山各1所。参见1949年去全国高等学校一览表[A].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15.
    ①注:本节内容对王少媛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的新思路——基于辽宁省案例》一书52-53页有所参照。
    ①注:2008年,全国各省区中,江苏省高等学校为120所,居于全国第一,山东114所,位居全国第2位,广东省108所,湖南省96所,安徽省92所,湖北省87所,河北省86所,往下就是辽宁省83所。在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上,黑龙江省为154.85人,吉林省为159.77人。参见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39;142;162;180.
    [1]郑霞利.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50.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6.
    [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8.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52.
    [5][英]迈克尔·夏托克.王义端译.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6.
    [6]天野郁夫.陈武元泽.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2
    [7][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
    [8]潘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7.
    [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6.
    [10]李爽秋.法国高等教育结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8(1):26.
    [11]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7):8-9.
    [12]康宏.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国外的实践与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0(4):9-10.
    [13]饶燕婷.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28(10):16.
    [14]董泽芳等.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5):8.
    [15]邓晓春.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布局结构的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85-86.
    [16]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17]谢维和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25.
    [18]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48(3):8-9.
    [19]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10-11.
    [20]陈厚丰.扩招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2006,40(4):12-13.
    [21]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9-10.
    [22]陈慧清.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9.36.
    [23]李锦齐.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36(2):21.
    [24]谢安邦,赵文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系统观[J],上海高教研究,1998,40(4):11.
    [25]邓永宏.试论基于“教育券”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5,36(2):18.
    [26]迟景明.等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31(1):28.
    [27]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20.
    [28]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18.
    [29]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21.
    [30]陈琴英.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7.
    [31]闫卫华.构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0(4):23.
    [32]杨蕾.广东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与优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35(2):12.
    [32]王萍等.四川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四川省情,2007,26(1):28.
    [33]杨一心等.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及其优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6):24.
    [34]宋旭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35]邱家洪.重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与质量保障[J],教育评论,2009,40(5):18.
    [36]户小英.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结构分析及对策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0,42(2):20.
    [37]刘波.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初探[D][博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3.
    [38]王少媛.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34(9):28.
    [39]贺祖斌等.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省域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36(11):12.
    [40]刘焕云.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1]王喜峰.河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0.
    [42]伊继东.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82.
    [43]张宝明.云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要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1(6):22.
    [44]杜青山.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世界高等教育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1999,24(1):1.
    [46]李少元.《教育结构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6.
    [47]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8.
    [48]齐亮祖.《高等教育结构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40.
    [49]周春华.《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81.
    [50]郝克明,汪永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
    [51]孟门义.《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66.
    [52]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5.
    [53]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46
    [54]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7.
    [55]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论》[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1.
    [56]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6.
    [57]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5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全国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名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59]徐小洲.《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60]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3.
    [61]徐小洲.《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6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8.
    [6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0.
    [64]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65]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5.
    [66]郭石明,陈杰.“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57-59.
    [67]彭虹斌.教育规律内涵的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9.
    [68][美]侨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洋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
    [69]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35.
    [70]帕森斯(T.Parsons),默顿(R.Merton)等.现代社会学功能论选读[M].黄瑞祺 编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发行,1981.14.
    [71]帕森斯(T.Parsons),默顿(R.Merton)等.现代社会学功能论选读[M].黄瑞祺 编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发行,1981.20.
    [72]帕森斯(T.Parsons),默顿(R.Merton)等.现代社会学功能论选读[M].黄瑞祺 编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发行,1981.22.
    [7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编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
    [74]郑霞利.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46.
    [75]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24.
    [76]徐小洲.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5.
    [77]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48.
    [78]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6.
    [79]邱渊.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8.
    [80]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7.
    [81]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
    [8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9.
    [83]蔡福寿.《云南教育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6.
    [84]李慧勤.《云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云南教育发展与西南联大研究》[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2(1):38.
    [85]蔡福寿.《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91.
    [86]蔡福寿.《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28.
    [87]杨绍军.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J].云南社会科学,2004,48(6):8-9.
    [88]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89]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5.
    [90]郑霞利.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150.
    [9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
    [92]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3.
    [93]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44.
    [94]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58.
    [95]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995.62.
    [96]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44.
    [97]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44.
    [98]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5.
    [99]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ilsh,German.New York,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230.
    [100]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26.
    [101]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12.
    [102]郑霞利.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91.
    [103]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112.
    [104]王少媛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的新思路——基于辽宁的案例研究[M].沈阳: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303.
    [105]王少媛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的新思路——基于辽宁的案例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2-3.
    [106]王少媛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的新思路——基于辽宁的案例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4;5;10;11;13.
    [107]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12.
    [108]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3.
    [109]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6.
    [110]格拉夫等著:《学术权力》(中译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8-12.
    [111]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51-452.
    [112]郝克明、汪永诠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78-2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