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今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下,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因此,开展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研究,无论是对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还是对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基于研究命题的基本概念界析,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开展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研究,首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是在对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特征和规律,凝练和概括其核心行政文化,分析其存在的挑战,并尝试对其进行现代建构。基于此认知,论文按照如下的思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展开论述: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政思想、列宁的行政思想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进行总结和概括;接着,从党和行政关系、行政组织思想、行政人格思想、行政行为思想和行政价值观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前夕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行政文化进行梳理。最后,在对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现代建构。
     研究发现,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总体呈现出从新民主主义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转化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遵循了继承了马列主义行政思想、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先进的行政经验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精华和实事求是地根据形势进行变通或创新三大基本规律;形成了以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党对行政的领导、民主集中制、人民公仆意识、廉洁高效和民主行政和行政为民为主要的核心行政文化;在进一步现代化中将面临着难于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惯性、传统行政文化糟粕的内涵型影响依然存在和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行政经验将使其“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大基本特性面临变异危险的三重挑战。基于上述发现,论文最后认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灵魂,将行政的本质属性回归公共性,将行政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将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作为永恒的信条,将民主、法治和科学作为行政的基本准则。
Under China’s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CPC) determines China's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Thus, carryingout studies on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of CPC, whether it is for enhancing the ruling abilityof CPC, or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s a very important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position, we combine the research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argues that, to carry out studies on the administrativecultural of CPC, the basic and primary work is card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PC, based on which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andrefining and generalizing its cores of 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challenges and trying to mak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acknowledge, thispaper will discuss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PC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rain ofthoughts. First of all, to the thre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CPC——Marx and Engels' administrative thoughts, Lenin's administrative thoughts and the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culture,and summarizing and generalizing them;then, from the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thoughts, theadministrative personality thoughts, th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oughts and theadministrative values in five aspects, carding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PC in thedifferent times: early times,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on the eve ofthe founding and early, winding exploration to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period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Finally, making mod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basis of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PC.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historical evolution showed overall the phased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followed and inherited a Marxist-Leninist administrativeideology, absorbed and mirrored the three basic laws of foreign advanced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 ations carried out by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formed the cor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administration be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will of the state, the party leadership of administration, democratic centralism, the People's public service consciousness, honesty and high efficiency,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eople;In furthermodernization, facing the three challenges: the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Soviet model ofsocialism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inertia,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culture dregs influence still exists, and to learn from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advanced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would make i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m"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dangerou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finallyargues tha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CPC must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CPC as the soul, to the nature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turn to thepublic, to th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eople a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to the cleanadministration and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as eternal creeds, and to democracy, rule of lawand science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引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20.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
    1彭国甫.文化制胜: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73-78.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1.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2-231.
    1Cabriel Almond.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Journal of Politics,1956(18):391-409.
    2杜宝贵.里格斯比较公共管理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5):132-136.
    3王军.国内学术界政治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8-25.
    4[美]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上)[M].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1.
    5刘新林.我国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112-114.
    1Keith M Henderson.Characterizing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culture.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4,17,2/3, ABI/INFORM Global, pg.234-247.
    2Jermant. M. Lam.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Hong Kong.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Fall1994;21,
    3, 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pg.166-178.
    3Behrooz. Kalantari.Middle Eastern Public Management: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Administration.Public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2005(5):125–138.
    4R.C. Mascarenhas. Building an Enterpise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 Reform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Australia, Bntain,and New Zealand. PublicA dministrationRe view*July/August1993,Vol.53, No.4:319-328.
    5Joseph G. Jabbra and O. P. Dwivedi. Globalization,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27, Nos.13&14, pp.1101-1127,2004.
    1Jun S. Jong, Hayward Hiromi Muto. The hidden dimensions of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its impact.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 Mar1995;55,2; ABI/INFORM Global pg.125-134.
    2Clyde Kluckhohn and E. Adamson Hoebel. Covert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Series, Vol.45, No.2, Centenary of the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Apr.-Jun.,1943), pp.213-229.
    3Frank Anechiarico.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Society; Mar1998;30,1; ABI/INFORM Global, pg.13.
    4Kutsal Yesilkagit. Bureaucratic autonom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habituation: politicans and independent bodies in theNetherlands. Administration&Society; Nov2004;36,5; ABI/INFORM Global pg.528-552.
    5颜佳华,朱逢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行政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C].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2009-12-01.
    1颜佳华,杨志伟.近20年来我国行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6):86-90.
    1王强.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乔耀章.领导、执政、行政——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三者关系探究[J].学习论坛,2005,(4):25-28.
    2王洪杰,尹华.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12-14.
    3刘军.中国共产党在行政伦理建设中作用[J].文教资料,2005,(26):134-137.
    1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美]W.F.魏劳毕.行政学原理[M].巴尔的摩:约翰斯.霍布金斯出版公司,1927:12-13.转引自:吴大英.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231.
    3[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
    1[美]L.P.怀特.行政学导论[M].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55:3.转引自:谢子传.浅析近代西方行政定义的内在价值[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2):48-49.
    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79.
    4杨海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行政管理理论[J].唯实,1991(3):54-5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9.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3陈春花,段淳林.中国行政组织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8.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
    2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3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9.
    1陈春花,段淳林.中国行政组织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8-9.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3[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高佳,何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
    4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2劳思光.中国文化要义新编[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4.
    3林坚.文化观:马克思的丰富遗产[J].探索与争鸣,2008,(3):20-24.
    4王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4.
    1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2左亚文.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J].学术研究,2010,(3):31-35.
    1杨丽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J].哲学动态,2012,(12):98-100.
    1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74.
    2门泉东.行政文化改造的意义[J].理论界,1989(6):23-26.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9.
    4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33-42.
    1蒋云根.略论中国行政文化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995(5):17-20.
    2申永丰,鄢洪涛.寻找行政与文化的合理契合点——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4):47-50.
    1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351.
    2李金龙.公共行政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38-240.
    3那金华.论行政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9,(增刊):58-62.
    4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34-42.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52.
    2国怀林,于语和.美国学者的“政治文化”概念、意义及其争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9(3):4-8.
    1陶鹏飞.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D].长春:吉林大学,2012:32.
    1高晓虹.政府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2-23.
    2钟哲.行政论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31.
    1该推导结论基于此论文:郑希付.心理场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75-79.
    2该推导结论基于此论文:刘永芳.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J].心理学探析,1989(2):8-11+7.
    3刘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初探[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87(5):19-24.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195.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71.
    1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8.
    1齐鹏飞.试论中共党史90年的历史分期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1,(9):127-128.
    1夏正林.论规范分析方法与法学研究方法[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1,(0):199-206.
    1王太高.试论马克思列宁的“行政”思想——简论行政的科学内涵[J].江苏社会科学,1991,(1):38-4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6-2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9-2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17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7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1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57、5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2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4-675、6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5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96-39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1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1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58、62、96、9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96-97、107、116、1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3、55-5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6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759-76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2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0.
    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
    7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7.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
    2李宗楼.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思想浅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65-68.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9.
    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56.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
    6苏共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1.
    7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2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51、181-182.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1.
    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56.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2.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67-468.
    2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7.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85.
    4[联邦德国]迈斯奈尔(B.Meissner).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一)——苏联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变革和政府体制的演变[J].赵永清译,李兆雄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9):12-14.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84.
    3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1.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4-785.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0-141.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6、483、525.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4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8.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4.
    6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0.
    7苏共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9.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3.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360.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2洪韵姗.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2):63-75.
    3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33-3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724、769.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511.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8.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510、791.
    5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52.
    6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8.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429、556.
    8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2.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507.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8、5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4、621.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4-515.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6、513、471.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3.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9-770.
    7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0.
    8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2.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5.
    3张康之.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J].学术界,1999(1):1-4.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6-407、408.
    2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302.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5刘延余.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中央政府机构变革概况[J].苏联东欧问题,1984(3):91-93.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0.
    2刘延余.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中央政府机构变革概况[J].苏联东欧问题,1984(3):91-93.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7.
    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9.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6.
    3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9-40.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3.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6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5.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8王伟丽.论列宁建设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5-16.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0、432.
    2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6.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1.
    4中国苏东学会.苏联政治制度问题[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85:203.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4.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2、303.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6.
    3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4.
    6列宁选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2.
    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5.
    8列宁文稿(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7.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6-797.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2、303.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3.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1.
    5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0.
    6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
    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9.
    2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2.
    3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1、42.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
    1列宁文稿(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9.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7.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8.
    4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13.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3、182.
    6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3、461-462.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2.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9.
    3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3-354.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2.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4.
    6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2.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7-108.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8.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8、380-381.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9.
    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6.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379、381.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
    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7、272.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302.
    7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7.
    8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3.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2、107.
    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9.
    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
    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7.
    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80.
    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
    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6.
    5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1.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1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379、381.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0.
    4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2.
    5列宁文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1.
    6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7.
    1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5、243.
    2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0.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1-532.
    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1.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6朱道俊.人格心理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47:1.
    1[俄]尼古拉·别而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6.
    2杨千朴.论人格[J].江海学刊,1994(1):105-108.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
    4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9、82.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2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6.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9、435.
    4马占芳.学习列宁关于文化教育战略思想[J].领导科学,1991(6):11.
    5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9.
    6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7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100-101.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9-380.
    2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0、246.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5.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4、787、788.
    2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
    3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7.
    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3.
    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4.
    7列宁全集(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74.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0-181.
    9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1.
    1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8-12.
    2孙广德.我国民本思想的内容与检讨[M].上海:三联书店,1988:3-22.
    1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4.
    2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5.
    3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09:10-13.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
    1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4):192-204.
    1李鹏飞.传统行政文化的结构、功能与价值开掘[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1):93-96.
    2马仁山.论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沿革[D].长春:吉林大学,2005:9.
    1魏子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精粹[J].长白学刊,2001(1):75-77.
    2田兆阳.传统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3):53-54.
    1杨寅.法治的局限[J].读书,2000(4):50-53.
    2Harry C. Triandis, Individulism and Collectivism. Boulder:West Press,1995:P128.
    3Ron S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133-134.
    4任洪舜.关于集体主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6-8.
    5潘峰.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2(6):26-28.
    1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0.
    2王立荣.谈中国古代反专制思想的历史演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0-122.
    3刘生.论传统行政文化队行政决策的影响[D].湘潭:湘潭大学,2001:11.
    4孙发锋.解构专制:清末民初的反专制思想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53.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2.
    2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8:31.
    3[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
    1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
    2陈独秀致中共一大代表信[D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4427956.html.2013年6月13日.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15-116.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0、141-142.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7-17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4.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71、114-115.
    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32.
    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27.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2.
    3陈独秀致中共一大代表信[D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4427956.html.2013年6月13日.
    4金焕玲.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33.
    5刘建军等.李大钊思想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48-250.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274.
    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825、835.
    3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51-5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1-14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
    3徐宗勉,张亦工等.近代中国队民主的追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14-215.
    4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14.
    5刘建军等.李大钊思想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47.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2周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8:3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9.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3.
    5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01.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0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2.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4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16.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5、327.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50.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4、328.
    3张希坡,韩延龙.中央革命法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64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76.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72、673、674、676、678、
    679.
    4钟利民.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J].江西社会科学,1992(5):90-94.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8、28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92.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2-773,644-64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9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64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645.
    1刘德厚主编.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49、45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645.
    1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6:40.
    2方夕旺.建国初期供给制研究——以上海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个案的考察(1949-1955)[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10、477.
    7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4-78.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40.
    1周富荣.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产生和发展[J].地方政府管理,1997(6):28-30.
    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77.
    3卓帆.中华苏维埃法制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31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9.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60-61.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92.
    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96.
    1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决议(1933年7月21日)[N].红色中华,1933-08-31.转引自: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0.
    2赵剑,罗雄飞.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其历史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75-78.
    3钟利民.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经验[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2):6-10.
    4刘圣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34.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3-1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4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41.
    1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2、645.
    3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信访学概论[D].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8.
    4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信访学概论[D].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8.
    5林海.中央苏区检察史[D].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8.
    1温伦逵.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人民信访工作的发源地——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70周年[J].秘书工作,2001(9):36-38.
    2刘爱生.论中央苏区的群众监督[J].上海党史党建,2012(1):17-19.
    3钟利民.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J].江西社会科学,1992(5):90-94.
    1黄晋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教育行政管理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39-40.
    2江文科,陈荣彬,陈英景.记中央苏区工商行政管理史料馆[J].工商行政管理,2006(15):25-27.
    3钟山水.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财务行政管理[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30-35.
    4钟利民.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J].江西社会科学,1992(5):90-94.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138.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645.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4-775,646-647.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4.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774,645-64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5,647.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9.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5,64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3、774,645-646.
    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6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0:
    530.转引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
    (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4-95.
    1曾一石.浅论中央苏区的财政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2012(24):37-40.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3-185.
    1任弼时.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J],转引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总论)(第1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84.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6-427.
    2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5.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2.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1-433.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242.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8.
    2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424.
    1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40.
    2《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102.转引自:王宝元.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39.
    3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6.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10.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42-743.
    3《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资料选集)[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78.
    1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2.
    2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42-47.
    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208.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77.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54.
    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35.
    5康小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待遇探析[J].兰州学刊,2009(5):207-210.
    6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科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263.
    7杨奎松.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J].历史研究,2004(4):
    111-137.
    1谭玲玲.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经验之借鉴[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8(1):62-65.
    2薛妙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党风廉政建设[J].前沿,2001(8):2-4.
    3崔茂盛.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85.
    4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8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27.
    6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
    1康小怀,刘建德.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9(4):86-89.
    2靳凤林.延安时期中共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3):101-107.
    3王诚媛.抗日军政大学道德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11-20.
    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陕甘宁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97.51943年5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下发公约(适用于区级以上)[DB/OL].http://cd.qq.com/a/20090818/002272.html.2013年7月25日.
    6李忠.论延安时期干部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1998(4):28-30.
    7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G].1979:234.转引自: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四川大学,2005:75.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2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0.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5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01.
    6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6.
    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13.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02.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64、26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
    5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214.
    6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11943年5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下发公约(适用于区级以上)[DB/OL]. http://cd.qq.com/a/20090818/002272.htm.2013年7月25日.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1.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科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263.
    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
    5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05.
    6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294-295.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9.
    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陕甘宁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8.
    3翁有为.专区与地区政府法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月支经费标准[J].四川省政府公报,1936(88).转引自:赵文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之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5-10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4-185.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35.
    2山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陕甘宁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04.31938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暂行条例》[DB/OL].http://fanfu.people.com.cn/GB/9881666.html.2013年7月5日.
    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
    5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政权[N].解放,1938-10-30.转引自: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8:132.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8-290、2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8.
    3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80.
    4赵文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之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5-102.
    5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12.
    1华小勇.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901.
    1林伯渠.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DB/OL].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reference-books/mia-chinese-lbq-19440325.htm.2013年7月11日.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94.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4.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7.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
    3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2:148-149.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2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79.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89.
    4王关兴,陈辉.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6.
    5张晋藩总主编,张希坡主编.中国法治通史(第10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21.
    6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57.
    7《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课题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92.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42-74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743.
    2三三制:一党专政的天敌[N].延安:解放日报,1945-12-07.转引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7.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0.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8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9-330.61938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实行减租减息[DB/OL].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210/5760.html,2012年7月23日.
    7李鸣钊.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44.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8.
    2救国公粮制度的建立与实施[DB/OL].来源:http://www.ctaxnews.net.cn/news/ssbwg/201306/t20130607_15789.html,2012年7月23日.
    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8.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9-330.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20、
    425.
    2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内部参考教学用书)[M].太原: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组,1980:3.转引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6.
    1史敬堂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350.
    2王渔主编.林伯渠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260.
    3大量移民(社论)[N].解放日报,1943-02-22.转引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9-33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8.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0.
    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548-550.
    1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30.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1.
    3谢忠厚.河北通史(民国下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99.
    4邓泽民.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J].铁军,2008(6):34-35.
    5谢国雄.浅谈汉川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C].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7-12:
    457-463.
    6宋渠江.1941-1945年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30.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9-330.
    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6.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2-4.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4.
    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
    3曹雪峰.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探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0:38、39.
    1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8.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4、126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32.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89-190、192-19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56、357、358、359.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6.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87.
    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7-338.
    4数据来源: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51-354.
    5郑传坤.试论我国建国初期行政体制的特征[J].行政法学研究,1995(3):12-16.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10、212-213.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7.
    1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2.
    2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4-175.
    4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7-308、309.
    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4.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237.
    3转引自:孙存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50、151.
    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3-4、9-10.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6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5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6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73、576、577.
    1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J].开放时代,1998(2):4-13.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3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8.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7、69-71.
    2陈道银.从“以党建政”到“以党代政”[J].学理论,2010(14):30-3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7.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0-14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7-588.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7、588、570-571.
    4王树林.新中国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的缘起与演变[J].中国党史研究,2010(6):46-53.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525、526、532、
    534、535、53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90.
    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5-136.
    1师哲回忆,李海文整理.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35-33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147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7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4、585.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520.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72、57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2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536.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81-89.
    2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251.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8-199.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491-498.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09、610.
    2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19.
    3中国劳动人事年鉴编辑部.中国劳动人事年鉴(1949.10-1987)[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1421.
    1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8.
    2谢觉哉日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7.
    3刘宋斌编著.中国共产党廉政反腐纪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80-81.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65.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3李强:中国应恢复“八级工”制度[EB/OL].来源于: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1-05/1719460_2.html.2013年12月26日.
    4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4.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
    2李冲锋.建国六十年来的干部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9-24.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3.
    4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3.
    1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746.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1428.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28、524.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88.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07.
    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55.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73、47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96、197.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56.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0-121.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2.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6.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3、92.
    2丁煌.周恩来民主行政思想初探[J].求实,1998,(5):16-18.
    3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J].开放时代,1998,(2):4-13.
    1张传力,张英超.新中国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制度变迁考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5-12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4-935.
    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56.
    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10.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56.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36.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7-88.
    4李纲.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J].青海社会科学,2000(2):105-109.
    1王水.驳“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N].人民日报,1957-09-09(3).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00.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8.
    4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0/65452/4442009.html.2013年12月26日.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47.
    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04.
    2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72、274-27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5、590.
    4靳德行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执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2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91.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15、61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2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37.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78.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14.
    3靳德行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执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52.
    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4-186.
    2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成都:四川大学,2005:74-9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9-1270.
    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
    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6-47.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97.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9-160、162、181.
    2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03、510.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8、348.
    1郑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112.
    2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实际回眸[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249.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50-651.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68.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6.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02.4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6V95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戴均良著.中国市制[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147.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56.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2.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22.
    2赵晓刚.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基本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0):27-30.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3.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5-306.
    1刘少奇.关于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意见[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01/74108/5039701.html.2013年11月13日.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5-87.
    2韩劲草主编.安子文组织工作文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215.3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83-84.
    2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643-644.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3-324.
    1刘少奇.关于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意见[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01/74108/5039701.html.2013年11月13日.
    2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33.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11.
    4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166.
    5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644、646.
    1李光.当代中国廉政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33.
    2逢先知.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传》对““文革””中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12600444.html.2013年11月13日.
    3转引自:安建设.毛泽东的“群众情结”[J].党的文献,2010(4):109-110.
    1肖冬连.共和国年轮1961[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3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87-388.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352.
    5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158.
    1李小三,吴黎宏.干部教育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62.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23.2195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MMSK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195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一九五八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HNPF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02.3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FV6N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4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DB/OL].来源于: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3/content_2085479.htm.2013年12月26日.5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6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6V95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张东明.勤俭,美德恒久远[D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427/c85037-21306967.html.2013年12月23日.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56.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7.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5、326.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96、97.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22-223.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59.
    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0.
    1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2/13/content_7597275_10.htm.2013年12月26日.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08.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2.4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5萧延中.外国学者点评毛泽东(第2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405.
    1张化.二十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从《”文化大革命”简史》谈起[J].中共党史研究,1998(2):78-85.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8.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23-424.
    1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FV6N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2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关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114.
    2董必武法学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121.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102.2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以上数据分别来自1956年和195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8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03.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出版社,1999:68、73.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93-594.
    5邱石.解放文选(1978-1998)——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历程(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528.
    6转引自:王也扬.“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考[J].近代史研究,2011(1):120-13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51.
    1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D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5/2727/03/62/5_1.html.2013年12月
    26日.2196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3/content_2085490.htm.2013年12月26日.
    3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而继续奋斗(社论)[N].人民日报,1963-12-04(02).4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5陈晓农编.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M].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6:249.
    1靳德行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执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215.
    2杨明伟.“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的由来[J].炎黄春秋,1998(8):8-13.3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97LH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2013年12月26日.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2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九月六日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6415129.html.2013年12月26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16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5关于党政分开——在十二届七中全会预备会上讲话的一部分(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四日)[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82/4429509.html.2013年12月26日.
    1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9.html.2013年12月26日.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2.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1中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陈述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三卷(1976-20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1十一大上的政治报告[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449/4526445.html.2013年
    12月26日.21978政府工作报告(1978年2月26日)[DB/OL].来源于:http://news.163.com/07/0225/17/386P5AQR0001126S.html.2013年12月26日.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2013年12月26日.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
    3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6415246.html.2013年12月26日.
    4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9.html.2013年12月26日.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333.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3.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三届六中全会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二日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389/4441853.html.2013年12月26日.
    1王海滨.山西加钱政府科学行政能力建设[N].科技日报,2005-02-07(T0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3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74.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181.
    1高小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程和成就[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1):3-22.
    2理明.陈清泰提出,为顺利实现政府改革应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N].经济参考报.2002-01-23(005).
    3贾敏.上海选拔干部赴新加坡攻读硕士,加速培养优秀公共管理人才[N].组织人事报.2007-06-07(003).
    1黄小勇,陈思远.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兼顾[N].学习时报.2012-04-09(005).
    2沈传亮.决策体制的变迁路径[J].中国报道.2011(7):26-27.
    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1.
    1Clyde Kluekhohn,Culture and Behavior,A Free Press Paperback,1962:7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0-7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
    7李济广.重新理解“打碎国家机器”原则的本来内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2-55+6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D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2013年
    12月26日.
    1魏殊.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1-117.
    1陈曦.浅谈科学行政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30-33.
    1周志坤.简政放权是科学行政首要前提[N].南方日报,2012-11-26(A0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10、21、25、41、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57、1965、1958、1962、1965、1974、1982、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列宁全集(第8、9、12、14、16、25、26、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51、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7、1987、1988、1988、1988、1990、1991、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6、1986、1986、1986、1986、1987、1987、1988、1988.
    5、列宁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文稿(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毛泽东文集(第2、3、5、6、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3、1996、1999、1999.
    1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5、邓小平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6、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8、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
    22、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4、韩劲草主编.安子文组织工作文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2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6、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7、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8、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9、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0、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3、4、5、8、9、10、11、14、15、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3、1993、1993、1993、1993、1994、1994、1995、1997、1997、199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10、11、13、16、17、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991、1991、1991、1992、1992、1992.
    3、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国劳动人事年鉴编辑部.中国劳动人事年鉴(1949.10-1987)[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共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4、6、7、11、1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88、1990、1992、1993、1992、1998.
    14、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4、5、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988、1988、1988.
    17、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18、《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
    19、《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资料选集)[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
    20、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1、《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课题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3、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4、苏共决议汇编(第1、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5、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内部参考教学用书)[M].太原: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组,1980.
    1、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张晋藩总主编,张希坡主编.中国法治通史(第10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邹伟.国家职能与发展趋势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5、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吴大英.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7、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陈春花,段淳林.中国行政组织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1、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2、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4、劳思光.中国文化要义新编[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15、王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16、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7、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18、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0、李金龙.公共行政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1、高晓虹.政府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李现成等.毛泽东的大行政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3、潘信林.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性政府建设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4、张安庆.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5、胡松等.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
    26、张文寿.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27、桂世镛等.邓小平行政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8、唐铁汉.邓小平行政理论与政府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9、张绍春.邓小平行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30、申俊喜.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0.
    31、郭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
    32、费国良.邓小平行政方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33、栾凤廷等.邓小平行政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4、王强.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5、邵博文.邓小平的行政改革理论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36、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7、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8、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39、孙广德.我国民本思想的内容与检讨[M].上海:三联书店,1988.
    40、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2、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3、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8.
    54、金焕玲.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5、刘建军等.李大钊思想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46、中国苏东学会.苏联政治制度问题[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85.
    47、徐宗勉,张亦工等.近代中国队民主的追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48、张希坡,韩延龙.中央革命法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9、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50、王伟.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1、刘德厚主编.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2、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6.
    53、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54、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5、卓帆.中华苏维埃法制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56、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7、何颂陶,罗洪铁.马克思主义人才论[M].北京:中国人才出版社,2006.
    58、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74.
    59、中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陈述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三卷(1976-20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0、靳德行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执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61、陈晓农编.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M].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6.
    62、邱石.解放文选(1978-1998)——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历程(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6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出版社,1999.
    64、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65、李小三,吴黎宏.干部教育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66、萧延中.外国学者点评毛泽东(第2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67、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8、肖冬连.共和国年轮1961[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69、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实际回眸[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70、戴均良著.中国市制[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71、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教研部,柳建辉、曹普主编,李东朗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04.
    72、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3、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4.
    74、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75、史敬堂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
    76、谢觉哉日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7.
    77、刘宋斌编著.中国共产党廉政反腐纪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78、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79、王渔主编.林伯渠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80、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1、孙存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82、师哲回忆,李海文整理.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3、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5、谢忠厚.河北通史(民国下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86、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87、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88、翁有为.专区与地区政府法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9、崔茂盛.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90、谭逻松,张其俊.毛泽东的幽默故事[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3.
    91、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2、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3、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4、[俄]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5、[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6、[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7、[美]L.P.怀特.行政学导论[M].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55.转引自:谢子传.浅析近代西方行政定义的内在价值[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2).
    98、[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99、[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高佳,何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00、[美]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上)[M].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01、[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0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197.
    104、[俄]埃·鲍·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左亚文.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J].学术研究,2010(3).
    2、彭国甫.文化制胜: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3、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4、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简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M].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杨海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行政管理理论[J].唯实,1991(3).
    6、杨丽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J].哲学动态,2012(12).
    7、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8、申永丰,鄢洪涛.寻找行政与文化的合理契合点——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4).
    9、国怀林,于语和.美国学者的“政治文化”概念、意义及其争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9(3).
    10、郑希付.心理场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11、刘永芳.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J].心理学探析,1989(2).
    12、刘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初探[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87(5).
    13、江太高.试论马克思、列宁的“行政”思想—兼论“行政”的科学内涵[J].江苏社会科学,1991(1).
    14、吴镇聪.再论行政分权与行政集权—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视角[J].前沿,2007(2).
    15、李宗楼.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思想浅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2(1)
    16、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6(4).
    17、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行政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
    18、颜佳华,李红波.毛泽东行政哲学思想的人学维度探究[J].兰州学刊,2006(12).
    19、莫岳云,朱志成.毛泽东的行政领导体制思想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0、杨菁.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城市行政管理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
    21、莫志斌,李皓.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思想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22、张瑞才.试论毛泽东行政思想和邓小平行政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1993(6).
    23、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6(6).
    24、谭豹.邓小平行政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1).
    25、史振宪.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论略[J].兰州大学学报,1999(2).
    26、周建红.邓小平为人民谋利益的行政管理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7、唐铁汉.邓小平对马克思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1999(9).
    28、陈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与中国行政管理发展方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5).
    29、郭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深厚的人民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7).
    30、陈建坤.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简论[J].山东社会科学,1999(4).
    40、刘伟忠.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历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2).
    41、张书军.邓小平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42、彭国甫.公共治理视野中的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44、阎学忠,姚洪.依法管理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4).
    45、谢挺.邓小平行政法制思想的核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4).
    46、唐铁汉,贾春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法制化思想的新发展[J].行政法学研究,2000(1).
    47、李乾贵,王孝勇.邓小平行政法制思想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
    48、丁丽华.论邓小平行政法治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1).
    49、华学成,邓刚宏.邓小平行政法治思想与当代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0、朱容.论邓小平行政法制思想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
    51、卢华锋,牛玉兵.邓小平行政立法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1).
    52、魏蕾.论邓小平的行政行为法律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6).
    53、袁奋光.邓小平的行政发展思想及其贡献[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54、刘文生,江波,曹博慧.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特色[J].北京社会科学,1998(3).
    55、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建设的探索和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56、覃孟念.试论江泽民同志的高效行政文化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4).
    57、李善岳.第三代领导集体行政思想述要[J].广东社会科学,1999(1).
    58、乔耀章.领导、执政、行政——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三者关系探究[J].学习论坛,2005(4).
    59、苏福.从“以党代政”到“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J].理论月刊,2001(9).
    60、李金龙,周扬.中央革命根据地行政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借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61、钟利民.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J].江西社会科学,1992(5).
    62、徐凌.中共苏维埃政权行政价值体系透视[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63、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方制度:行政督察专员制度[J].中共党史研究,2004(2).
    64、黄建洪,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行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之关系——从行政价值、行政体制和行政行为的视角所作的一项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8).
    65、黄新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政治学研究,2009(2).
    66、潘小娟,吕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
    67、朱慧涛.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和谐三部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68、朱维究,闫晶.改革开放30年中国行政法治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行政管理,2009(2).
    69、曹海晶.检视与前行:行政立法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J].江苏社会科学,2008(5).
    70、韩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依法行政理念的转变[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5).
    80、齐鹏飞.试论中共党史90年的历史分期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1(9).
    81、王太高.试论马克思列宁的“行政”思想——简论行政的科学内涵[J].江苏社会科学,1991(1).
    82、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83、洪韵姗.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2).
    84、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85、李建华,夏方明.行政人格的内涵新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6、陈建斌,邓红艳,姬鹏超.行政人格概念辨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87、陈曦.浅谈科学行政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88、钟利民.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J].江西社会科学,1992(5).
    89、伍小乐,李中,徐艳红.毛泽东行政人格思想探析[J].前沿,2007.
    90、[联邦德国]迈斯奈尔(B.Meissner).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一)——苏联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变革和政府体制的演变[J].赵永清译,李兆雄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9).
    91、Jermant. M. Lam.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Hong Kong.Asian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Fall1994;21,3, 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pg.166-178.
    92、Behrooz. Kalantari.Middle Eastern Public Management: A Cultural Approach toDevelopmental Administration.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2005(5):125–138.
    93、R.C. Mascarenhas. Building an Enterpise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Reform of thePublic Sector in Australia,Bntain,and New Zeal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uly/August1993,Vol.53, No.4:319-328.
    94、Joseph G. Jabbra and O.P.Dwivedi. Globalization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27, Nos.13&14, pp.1101-1127,2004.95、 Jun S. Jong, Hayward Hiromi Muto. The hidden dimensions of Japaneseadministration: Culture and its impa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r1995;55,2;ABI/INFORM Global pg.125-134.
    96、Clyde Kluckhohn and E. Adamson Hoebel. Covert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veProblem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45, No.2, Centenary of the AmericanEthnological Society (Apr.-Jun.,1943), pp.213-229.97、 Frank Anechiarico. 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Society; Mar1998;30,1; ABI/INFORM Global, pg.13.
    98、Kutsal Yesilkagit. Bureaucratic autonom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habituation:politicans and independent bodies in the Netherlands. Administration&Society; Nov2004;36,5; ABI/INFORM Global pg.528-552.
    99、Keith M Henderson.Characterizing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ncept ofadministrative cultur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4,17,2/3,ABI/INFORM Global, pg.234-247.
    1、王伟丽.论列宁建设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翟怀华.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监督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1.
    3、刘秀岩.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行政价值体系的构建[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10.
    4、顾玲玲.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2.
    6、虞文.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目标模式构建[D].湘潭:湘潭大学,2004.
    7、许静波.毛泽东的行政领导思想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8、蒋薇.毛泽东行政伦理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9、刘皓.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0、毛劲歌.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决策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11、许志江.毛泽东邓小平行政人格观比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12、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3、彭帅.论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D].长沙:中南大学,2004.
    14、胡明海.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5、李悦.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16、栾凤廷.论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7、叶永成.江泽民行政管理思想论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8、陈果.江泽民行政管理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19、徐赞.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20、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行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21、娄延村.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与演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22、周扬.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3、薛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行政制度评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4、华小勇.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行政专员督察制度述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6.
    25、曲明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述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6、虞莹.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行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7、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新整合[D].天津:南开大学,2010.
    28、朱明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发展研究——一个公共利益的视觉[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9、朱清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0、孙振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行政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选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31、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2、方夕旺.建国初期供给制研究——以上海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个案的考察(1949-1955)[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3、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四川大学,2005:75.
    1、周志坤.简政放权是科学行政首要前提[N].南方日报,2012-11-26(A04).
    2、胡锦涛:完善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在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N].新华每日电讯,2005-12-22(01).
    3、胡锦涛要求依法行政[N].人民日报,2011-03-29(01).
    4、胡锦涛强调:制定监督法有利依法行政公正司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6-08-28(01).
    5、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理论学习中心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N].人民日报,2011-07-25(10)
    1、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2、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库(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19.htm).
    3、法律图书馆(www.law-lib.com/law/)
    1、中改院课题组:国民收入分配分配格局国际比较[EB/OL].来源于:http://www.chinareform.org.cn/forum/crf/71/paper/201012/t20101202_53604.htm.
    2、温家宝: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4/content_13169202.html.
    3、披露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始末[EB/OL].来源于:http://news.china.com/focus/2013lh/news/11136226/20130312/17723566.html.
    4、习近平强调:要建立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29/c_116339948.html.
    5、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习近平主持[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19/c_115459770.html.
    6、胡锦涛: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EB/OL].来源于:http://news.southcn.com/z/2010-01/13/content_8079684.htm.
    7、徐京跃,周英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22/c1001-20289699.html.
    8、国务院10年来共取消调整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EB/OL].来源于:http://money.163.com/13/0625/18/9283E3MM00254TI5.html.
    9、逢先知.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传》对“文革”中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EB/OL].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12600444.html.
    10、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2/13/content_7597275_10.htm.
    11、李强:中国应恢复“八级工”制度[EB/OL].来源于: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1-05/1719460_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