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
     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
     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三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三,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Practical character, which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s of Chinese course, was indifferented, misunderstood and distorted in the Chinese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past, so Chinese education quality was very poor. Based on examining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course, this dissertation verifies that Chinese course had strong practicality from theory 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 After examining and anatomizing the losing phenomenon of practical character in Chinese course, the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eco-practical" Chinese course designing and practice model, which can develop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There are six sections in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tion will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e topic choosing,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opic and the aims and meaning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end, this section points out the idea of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1. examining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course.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and branch of word's "Chinese " mea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chapter will investigate the ontological question:what is Chinese course. The "Chinese" in Chinese course refers to "parole"/"speech", not "language", which is combined with oral speech and writen language. Chinese course, whose essencial character is instrumentality, is a basic cultural course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ir mother language, which can help strudents to master language as a tool. To make clear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course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judging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Chapter 2. Theoritical explain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whose connotation is that the aim of Chinese course is to forster the languag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refers to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course, but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has to rely o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So Chinese course should emphasize Chinese language practice. As for Chinese course's practicality, this chapter will explain it from philosophy, linguisitcs, pychology and pedegogy.
     Chapter 3. Historical view of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is not only a theoritical statement, but a realistic problem.In the ancient, dur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eaching, our ancestors had accumilated some experience for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learning, such as "studying earnestly and thinking carefully", "writing frequently and correcting timely","diligent learning and repeated practicing".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 time, they practised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irectionally, or taught Chinese beyond the rea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practical character of modern Chinese course extended a lot, but in some degree it was losing too. We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whos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language course was emphasized during the language teaching. Acoording to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it is clear that only i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mastered, the Chinese education can be practised effectively.
     Chapter 4. Analyzing the losing phenomenon in Chinese course. This chapter will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losing phenomenon from two aspects:Chinese material of instruc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 of instruction, which are selected from traditional document, usually ignore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language course.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y in the exercise design of Chinese material of instruction. A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osing phenomenon of practical character in Chinese course can be classfied into three types:suffering from indifference, transfiguration and dissimilation, emptiness and narrownes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losing practical character in Chinese course, such as ontological dislocation of Chinese course, opinion deviation of curriculun and instruction, shortage of 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design. Indifference and distoration of practical character in Chinese cours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oor Chinese education.
     Chapter 5. Reasonably shaping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Aiming at the losing phenomenon and reasons of practical character in Chinese course, this dissertation suggests four countermeasures:1. to make clear the nature of "experience" and instrumentality of Chinese course, and to return ontology of Chinese course.2. based on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to construct "eco-practical" Chinese course.3. transferred "teaching-learning" paradigms of Chinese teaching into "guidance-practice", to promote effective Chinese practice,and 4.curriculum evaluation lay special stress on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practical competence,so that to direct to bring out prac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ourse conspicuously.
引文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②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页。
    ①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教育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语文教育,还有人认为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对这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根据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我国古代是存在着独立的语文课程的,如蒙学阶段的识字、写字训练、读书、作文、属对训练等。这一问题将在后文中讨论。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怎么了?[N].人民日报,1995-8-28(华东版).
    ②彭菲.社会语文能力刍议[J].语文建设,1997,(3).
    ③秦晖.广东考生语文水平值得严重关注[N].广州日报,2005-6-25(A4).
    ①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②任忪筠.中学生语文水平下降亟需重视[N].扬子晚报,2008-6-24.
    ①[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③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④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特点与趋势(上)[J].教学月刊2002,(1).
    ①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代表性的研究有: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4);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雷启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韩雪屏.言语知识新视点[J].语文学习,2004,(5);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3);王荣生.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J].学科教育,2002,(10);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4);等等。
    ②可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J].语文学习,2004,(1);李山林.“语文课程内容”略论[J].语文学习,2005,(2);周良华.也谈“语文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5,(9);朱学坤,魏星.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J].语文建设,2008,(1);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等等。
    ③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①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可参见:潘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8).陈先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3).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语文学习,2005,(4~5).岳增学,聂金学,王影秋.语文课程改革在现实中的尴尬[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2).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6,(3).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甘其勋.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语文建设,2006,(8).戴正兴.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原因剖析、方略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2006(7、8).陈玉秋,邱福明.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报,2007,(4).吴格明.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2007,(10).等等。
    ①张隆华.语文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②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①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7页。
    ②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③李顺.语文教学本质新探[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8页。
    ④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511页。
    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⑥杨再隋,夏家发,刘中林,倪玉婕.语文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陆志平.语文课程再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10页。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③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194页。
    ④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⑤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页。
    ⑥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①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②田水,柯华桥.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多层次理解[J].教学大参考,2006,(9)
    ③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④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⑤夏家发.论语文训练和语文实践的关系[J].小学语文教学,2005,(3).
    ⑥戴汝潜.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⑦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①刘从华,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J].教育研究,2002,(7).
    ②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③刘从华,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明.教育研究,2002,(7).
    ④夏家发.略论语文训练和语文实践的关系[J].小学语文教学,2005,(3).
    ⑤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⑥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⑦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⑧王荣生.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0)
    ⑨蔡可.语文实践与语法学习——从胡适“五四”前后对“文法”的认识说起[J].中学语文教学,2009,(7).
    ①周纪焕.语文实践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3).
    ②权文红.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③张洁银.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性的迷失与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①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①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J].哲学研究,1992,(12).
    ②郑又赞.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3).
    ③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
    ④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76页。
    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73页。
    ①郭思乐.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J].教育研究,2003,(7).
    ②傅敏.课程本体论:概念、意义与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③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④张世栋.语文学科名称之百年流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0页。
    ③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①张志公.说“语文”[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1页。
    ②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③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1页。
    ④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⑤张志公.说“语文”[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①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5页。
    ②张志公.说“语文”[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③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⑤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A].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⑥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1页。
    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0页。
    ⑧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①此处的“语言”似指广义的“语言”,而非专指“口语”,与叶圣陶的前述解释有别。
    ②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③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④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0~63页。
    ①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A].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3-76页。
    ②吕叔湘.我赞成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35页。
    ②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5页。
    ③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①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9页。
    ②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③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①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二)[J].语文建设,2002,(8).
    ②李海林.“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辨——兼论语文教学的整体失误[J].中国教育学刊,1993,(1).
    ③刘焕辉.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④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⑤周明兆.新解“语文”——对叶(圣)老题名的再思考[J].语文学习,1995,(5).
    ⑥余应源.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J].教育研究,1993,(3).
    ①[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②余应源,曾洁.“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③[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④张静.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教学的纲[A].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①“无名”期、“多名”期等是于源溟博士对“语文课程”命名史的划分,他把“语文课程”命名史分为六个阶段:古代的“无名”期,清末的“多名”期、民初“国文”期、五四至1927年的“国语”期、1927年至1949年的“国语”、“国文”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语文”统一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群时期。见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几点批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1页。
    ②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肖北方,杨再隋.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95,(6).
    ②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①欧用生.课程研究方法论[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③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页。
    ⑤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8)
    ⑥ Hollis L. Caswell, Doak S. Campbell.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35, p66.
    ⑦转引自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⑧[美]约翰.D.麦克尼尔.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44页。
    ⑨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① Hilda. 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2, P10, 11.
    ② Saylor, Alexander, lewis. Curriculum Pla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raning[M]. New York:Holt Rinehart 1981, p10.
    ③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④美国学者谢弗勒(Scheffler, I.)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三种定义方式:“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阳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所谓规定性定义就是作者所下(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保持同一。所谓描述性定义就是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所谓纲领性定义就是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should)怎样。纲领性定义,往往包含是(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参见[美]索尔蒂斯著,沈剑平、唐晓杰译:《教育的定义》,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7页。)将课程定义为教学计划属于纲领式定义。
    ⑤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①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②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③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3,(1).
    ④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①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4,(1).
    ②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③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④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6页。
    ⑤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6,88页。
    ②转引自庄文中.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③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④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
    ⑤转引自庄文中.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⑥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①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9页。
    ②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A].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1页。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②靳健.现代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性质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③鱼浦江.名不正则言难顺——关于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综述[J].语文学习,1991,(1).
    ④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⑤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⑥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页。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①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中外母语教材比较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④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YOrk, the State Edueation Department. English Language Arts Core Curriculum[EB/OL]. http://www. emse. nysed. gov.,2005-5/2006-5-30.
    ④中外母语教材比较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⑤张桂春,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①权珊.中韩两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1,(5).
    ②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8页。
    ③刘国正.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A].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①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②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②列宁.论民族自决权[A].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③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A].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页。
    ④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①王世堪.人文性、工具性及其他[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②陈钟梁.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J].语文学习,1987,(8).
    ③吴立岗.建国后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认识的历史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04,(9).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J].语文建设,2002,(7).
    ②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148页。
    ①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②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6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⑤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①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②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③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56页。
    ④张志公.说工具[A]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①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②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167页。
    ③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①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②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③陈黎明,林化君.2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J].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页。
    ①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A].吕叔湘语文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②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345页。
    ③苏立康.语文课程的稳定与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④倪文锦.我看工具性和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7~8).
    ⑤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
    ①刘显哉等.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语文[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②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④郑宇.语文能力与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⑤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版,第456页。
    ①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②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①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47页。
    ②伍新春.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③尽管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把一般能力从语文能力中分离出来,但在理论研究上我们却可以这样做。
    ④孟万金.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
    ⑤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①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③陈勇.正本清源话“语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④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①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②张志公,庄文中.工具实用现代化[M].语文学习,1996,(11).
    ③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①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①[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③张世禄.一定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来[N].文汇报,1961-2-25.
    ①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②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③转引自孙周兴.实践哲学的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0-3-29,(5).
    ④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⑤张伟胜.实践理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⑥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①李文阁.马克思实践观的一个“矛盾”[A].叶汝贤,李惠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解读(第九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哲学研究,2002,(1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6页。
    ④赵家祥.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J].学习与探索,2005,(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2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④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103页。
    ①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①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全编本·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3页。
    ①转引自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②[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页。
    ③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①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②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③郭根福.试论语言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6,(4).
    ④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⑤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①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①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6,(7).
    ②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①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肖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①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1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④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
    ⑤陈赞周.实践活动论纲[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第85、89页。
    ⑥陈赞周.实践活动论纲[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第85、89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①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②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①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①徐通铿.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60、137页。
    ②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1页。
    ③张志公.汉语辞章学[J].语文学习,1993,(3).
    ④张静.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徐通铿.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②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1页。
    ③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④徐通铿.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①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8页。
    ②刘焕辉.语言动态研究与交际语言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4).
    ③王鹏伟.汉语文教育传统与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J].教育研究,1999,(1).
    ④李宇明.儿童的语言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李宇明.儿童的语言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5页。
    ②伍新春.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③温小虹,张九武.语言习得研究概述[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①温小虹,张九武.语言习得研究概述[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①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页。
    ②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③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①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③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
    ①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50页。
    ① Polanyi, M. The study of Man[M]. 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7, p12.
    ②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③ Sternberg, R. J. What do we known about tacit knowledge? Making the tacit become explicit[A]. Sternberg, R. J.& Horvath, J. A., ed..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sperctives[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P263.
    ④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⑤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①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②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③转引自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④赵健.默会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①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② Reber, A. Transfer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ynthetic languag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9, (81).
    ③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④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
    ⑤[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23页。
    ①李红.关于智力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②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293页。
    ③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300页。
    ①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265页。
    ②孟万金.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
    ①孟万金.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①余应源,曾洁.“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②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③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20页。
    ①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②[苏]M·H·斯卡金特.现代教学论问题[M].张天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③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①[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②转引自褚宏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③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4~90页。
    ④褚宏启.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①[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②褚宏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③[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A].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④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⑤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6页。
    ①[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②李维鼎.语文课程要以“经验”为主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③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①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0页。
    ②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③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②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5页。
    ③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03页。
    ①苏立康.立足传统开拓创新[Z].首届国际汉语文教育研讨会,1997年11月,北京.
    ②王筠.教童子法[A].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页。
    ①转引自陈学询.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②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③沈鲤.义学约[A].徐梓等.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④崔学古.幼训[M].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6页。
    ⑤王筠.教童子法[A].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7页。
    ⑥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0页。
    ①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②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69页。
    ③陆世仪.论小学[A].张伯行辑.养正类编·卷二.
    ④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页。
    ①曾国藩.家书[M].
    ②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③朱熹.童蒙须知[M].
    ④王守仁.教约[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05页。
    ⑤崔学古.幼训[M].
    ⑥朱熹.朱子语类·卷十[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⑦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⑧唐彪.读书作文谱[M].
    ⑨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53页.
    ①何伦.何氏家规[A].(清)张文嘉.重定齐家宝要·卷上[C].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礼类,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②佚名.教子良规[A].徐梓等.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③陆世仪.论小学[A].张伯行辑.养正类编·卷二.
    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三[M].
    ⑤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M].
    ⑥崔学古.学海津梁·卷四[M].
    ⑦朱子语类·卷十[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⑧学规类编[Z].转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
    ⑨吕坤.蒙养礼[A].徐梓等.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①朱熹.朱子读书法[M].
    ②朱子语类·卷十[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③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二[M].
    ④王充.论衡·超奇篇[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页。
    ⑤张载.经学理窟·气质[M].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⑥佚名.教子良规[A].徐梓等.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⑦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一[M].
    ⑧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一[M].
    ①王鹏伟.汉语文教育传统与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J].教育研究,1999,(1).
    ②毛力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③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A].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④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02、104页。
    ⑤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04页。
    ①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235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M].
    ③转引自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277页。
    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⑤王筠.教童子法[A].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7页。
    ⑥陈师道.后山诗话[M].
    ⑦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M].
    ⑧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M].
    ⑨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①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221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讲义[M].157~158.
    ③论语·季氏[M].
    ④杨雄.答桓谭论赋书[M].
    ⑤王筠.教童子法[A].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91页。
    ⑥叶圣陶.怎样写作[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9~420页。
    ⑦朱熹.朱子语类[M].
    ⑧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38页。
    ①唐彪.读书作文谱[M].
    ②唐彪.读书作文谱[M].
    ③朱熹.朱子语类[M].
    ④颜元.存学篇·性理评[A].
    ①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页。
    ②刘国正,顾黄初,章熊.中国语文教育丛书总序[Z].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④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12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②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③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①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439~443页。
    ②时晓红.积淀与蜕变:古代语文教育思想浅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①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Z].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04~205页。
    ②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527页。
    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2页。
    ④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⑤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6页。
    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⑤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⑥倪文锦.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轨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7).
    ①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②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315页。
    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页。
    ②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二次座谈会上叶圣陶、王力、周有光、苏灵扬同志的发言(摘要)[J].中学语文教学,1980,(2).
    ③欧阳黛娜.为中华民族未来而改革——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探索[A].刘国正,张定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3页。
    ①周正逵.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编写说明[A].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辅导讲座[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81-82页。
    ②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①吕思勉.国文教学祛蔽[J].新教育,10卷第3期.
    ②王森然.教学方法的讨论[A].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78页。
    ③孟宪承.初中国文之教学[J].新教育,9卷第1期.
    ①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②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刘国正.灯火阑珊处——语文教学管窥[J].课程·教材·教法,1993,(8).
    ④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构想和基本课式[A].刘国正,张定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3页。
    ②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课程·教材·教法,2009,(7).
    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④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⑤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12).
    ⑥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N].光明日报,1984-2-10.新华文摘转载,1984,(4).
    ①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②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④魏书生.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1994,(12).
    ①魏书生.45分钟以学为主[J].语文教学通讯,1996,(5).
    ②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M].南宁: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④李吉林.探索面向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A].杨再隋.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⑤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①李吉林.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语言[J].中国教育学刊,1995,(6).
    ②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③裴娣娜.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对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④李吉林.“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7,(3).
    ⑤洪镇涛.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⑥邹贤敏.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上)[J].陕西教育,2000,(12).
    ②洪镇涛.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③洪镇涛.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实践(下)[J].内蒙古教育,2001,(10).
    ④洪镇涛.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⑤张定远.洪镇涛先生的治学品格和他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质[J].中学语文.
    ①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6页。
    ②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340~345,472~475页。
    ③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外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9页。
    ①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1页。
    ②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杨芳林译.澳大利亚语文教学大纲[J].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通讯,1980,(10).
    ④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7页。
    ⑤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377页。
    ①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②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页。
    ③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51页。
    ④洪宗礼.外国语文教材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272页。
    ①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9).
    ②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Z].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①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②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③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Z].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页。
    ④韩雪屏.国外母语课程教材管窥[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8).
    ①倪文锦.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②刘淼,沈帼威,韩晓蕾.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法国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5).
    ③刘淼,肖颖.实用有序基础上的多元化教学——论当前德国语文教育的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 (4).
    ④刘淼,韩晓蕾.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⑤吴忠豪.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
    ①张在仪.国外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②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③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④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①柳正琛.法国专家谈语文学习[A].语文报[N],1984-11(第127号).
    ②[美].鲁斯·M·诺伊斯.美国关于中小学作文指导的最新看法[J].刘春健,刘云祥译.外国教育动态,1981,(5).
    ③栾竹民,谢陶.英国的作文教学[A].国外语文教学资料[C].1983年版,第322页。
    ④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9页。
    ①韩雪屏.当代国外母语课程知识状况[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②乔晖.国外母语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③柳斌.义务教育教材建设问题[A].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④李维鼎.对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2).
    ①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②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③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④张洁银.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性的迷失与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9页。
    ⑤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①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9页。
    ①夏丐尊.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J].夏丐尊文集(文心之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②郑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④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①欧治华.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10).
    ②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①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②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也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③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5页。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①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②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①文涛.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方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4).
    ①转引自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③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
    ①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页。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①叶苍岑.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A].张鸿苓,陈金明.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130页。
    ②洛寒(刘松涛).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A].张鸿苓,陈金明.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8页。
    ③曹隆圣.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1993,(9). ①吴心田.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11).
    ②李吉林.搬掉语文园地的“两座山”[A].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67页。
    ③李建平.走出串讲串问的模式——如何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二[N].中国教育报1999-6-3.
    ④潘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⑤刁瑞珍.关于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8).
    ⑥成尚荣.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语文教学改革主导思想的追问[J].人民教育,2006,(20).
    ①张青明,包海霞.关于语文新课改的一个调查[J].语文建设,2006,(2).
    ①王森然.教学方法的讨论[A].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3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①卞幼平.摈弃“理科式”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2002,(9).
    ②李吉林.搬掉语文园地的“两座山”[A].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67页。
    ①岳增学,刘建启.现实的语文教学离新课程究竟有多远[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②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③盛书山.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④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①刘永康.语文教学的破与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②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③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董旭午.“工具说”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语文学习,1997,(3).
    ②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③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④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⑤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⑥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⑦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J].中学语文,2000,(3).
    ⑧许丁铃.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①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②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③徐相斌.现象、反思与对策——初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
    ①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语文学习,2005,(6).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78页。
    ①一些“工具论”批判者又把罪状强加到“工具论”头上,说“‘工具说’基于语言的工具性,既然是工具,为什么不能、不应该成为政治的工具呢?”;照此推论,“泛人文”的现象似乎也可以怪罪于“工具论”——语文又何尝不是人文教育的工具?如此,岂不荒谬?
    ②周建成.语文新课标强势话语下的“真理”遮蔽[J].教学大参考,2004,(9).
    ③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①王厥.教材体系研究与语文教学科学化[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下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③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④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⑤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⑥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9页。
    ①夏家顺.谨防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②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③冯颖艳.走出“体验”的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④肖耀武.语文教学不能忘却根本[J].中学语文教学,2006,(8).
    ①王鹏伟.规定性与开放性:语文教学的盲点与错位[J].语文建设2008,(1).
    ①张悦群.对“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学,2009,(5).
    ①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②刘如正.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③严华银.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①沈坤林.课堂讨论需要理性调控[J].中学语文教学,2003,(10).
    ②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①周纪焕.语文实践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3).
    ②戴汝潜.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③郑梅秀,代吉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5).
    ①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②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77页。
    ①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②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①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②[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③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6).
    ①[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24页。
    ②洪镇涛.建构“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③王世堪.人文性、工具性及其他[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④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①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②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范蔚.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
    ①[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②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09页。
    ③[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0页。
    ④ R. S. Zais. Curriculum: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76. P353.
    ⑤[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①[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②[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③[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①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③[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④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⑤[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①王德春,陈晨.语境论[A].西桢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①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7页。
    ②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①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②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89). Towards A Cooperative Effor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CD Publications, Vol.46, pp.80~88.
    ①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②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③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④沈健.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①卫灿金,行恭宝.谈谈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J].语文建设,2003,(1).
    ②黄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②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②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①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①刘国正.刘征文集(第1卷·语文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②张国生,丁之凤.大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曾祥芹.百家读书经[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244页。
    ①王承绪,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②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①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田慧生,彭小明.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J].教育研究,2006,(9).
    ③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④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1997,(6).
    ⑤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133页。
    ①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②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334页。
    ③李海林.我的阅读观[A].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④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151页。
    ①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133页。
    ②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③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①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②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读书,1980,(4).
    ③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J].语文建设,2002,(8).
    ①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王荣生对此有深入的论述。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228页。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228页。
    ④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①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3).
    ②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①当然,这是就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言的,其实,因为语文课程除了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有其他目标,比如,文学教育的目标,所以,从这一点说,某些显性语文知识也具有独立的价值。
    ②王荣生,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0).
    ③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①潘涌,水小琴.美国母语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7).
    ②江苏中外母语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③ L. Valli. Reflective Teacher Education:Cases and Critiques[M].转引自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④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6页。
    ①[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②柳彬.义务教育教材建设问题[A].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③韩雪屏.深入研究母语教材的结构原理[A].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238页。
    ④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①夏丐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北京: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46页。
    ②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③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460页。
    ①叶圣陶.语言和语言教育[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41页。
    ②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A].夏丐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③陈侠.课程改革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关系[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6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②倪仁福.德国初中语文教材评介[A].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③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285页。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42页。
    ②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③[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0页。
    ②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③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④于漪.积极改革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A].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①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②夏秀容,钱家珏,宛士奇.语文教学系统与语文教学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1987,(1,2).
    ③夏秀容,钱家珏,宛士奇.语文教学系统与语文教学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1987,(1,2).
    ①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②钱梦龙.论“训练为主线”——“主体·主导·主线”再探之三[J].语文学习,1988,(10).
    ①钱梦龙.论“训练为主线”——“主体·主导·主线”再探之三[J].语文学习,1988,(10).
    ②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③施良方,崔允都.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①钱梦龙.主导·主体·主线(下)[J].内蒙古教育,2001,(8).
    ②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29页。
    ③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①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6页。
    ①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②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③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①[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②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③董奇.开发人生——心理发展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④杨宁.元认知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①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②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①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
    ①杨宁.元认知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②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①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7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2]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3]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14]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陈黎明,林化君.2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J].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1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陈晓端.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9]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合肥:黄山书社,1992.
    [20]褚宏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5]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7]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8]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9]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全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0]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2]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3]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4]洪宗礼.外国语文教材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6]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7]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5]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4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7]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8]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9]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0]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1]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2]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3]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5]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6]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58]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59]刘国正,张定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0]刘国正.刘征文集(第1卷·语文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62]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63]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6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5]论语.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9]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7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4]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7]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8]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9]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1]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8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6]唐彪.读书作文谱[M].白莉民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8.
    [87]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89]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90]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9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5]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96]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97]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98]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99]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0]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3]徐通铿.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4]徐梓等.蒙学要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05]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6]叶汝贤,李惠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解读(第九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8]叶至诚,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09]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0]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2]张鸿苓,陈金明.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13]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5]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116]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7]张伟胜.实践理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18]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9]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20]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3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12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22]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23]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4]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7]中外母语教材比较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28]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外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2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0]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1]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32]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3]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3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5]朱熹.朱子语类[M].王云五,张伯行辑定.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味子语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3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1.
    [13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138]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卞幼平.摈弃“理科式”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2002,(9).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二)[J].语文建设,2002,(8).
    [3]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J].语文建设,2002,(7).
    [4]陈勇.正本清源话“语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陈赞周.实践活动论纲[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4.
    [7]陈钟梁.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J].语文学习,1987,(8).
    [8]成尚荣.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语文教学改革主导思想的追问[J].人民教育,2006,(20).
    [9]褚宏启.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10]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11]戴汝潜.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12]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13]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4]董旭午.“工具说”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语文学习,1997,(3).
    [15]范蔚.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
    [16]傅敏.课程本体论:概念、意义与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7]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18]郭根福.试论语言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6,(4).
    [19]郭思乐.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J].教育研究,2003,(7).
    [20]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
    [21]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J].中学语文,2000,(3).
    [22]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3,(1).
    [23]韩雪屏.当代国外母语课程知识状况[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24]韩雪屏.国外母语课程教材管窥[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8).
    [25]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3).
    [26]洪镇涛.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27]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28]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9]黄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30]江畅.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J].哲学研究,2002,(1).
    [31]靳健.现代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性质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32]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3]李海林.“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辨——兼论语文教学的整体失误[J].中国教育学刊,1993,(1).
    [34]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35]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语文学习,2005,(6).
    [36]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
    [37]李红.关于智力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38]李吉林.“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7,(3).
    [39]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40]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1997,(6).
    [41]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42]李吉林.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语言[J].中国教育学刊,1995,(6).
    [43]李建平.走出串讲串问的模式——如何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二[N].中国教育报1999-6-3.
    [4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45]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46]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47]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6).
    [48]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一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4,(1).
    [49]李维鼎.对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2).
    [50]李维鼎.语文课程要以“经验”为主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51]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52]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53]刘国正.灯火阑珊处——语文教学管窥[J].课程·教材·教法,1993,(8).
    [54]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6,(7).
    [55]刘焕辉.语言动态研究与交际语言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4).
    [56]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J].哲学研究,1992,(12).
    [57]刘淼,韩晓蕾.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58]刘淼,沈帼威,韩晓蕾.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法国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5).
    [59]刘淼,肖颖.实用有序基础上的多元化教学——论当前德国语文教育的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4).
    [60]刘如正.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61]刘永康.语文教学的破与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63]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64]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9).
    [65]孟万金.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
    [66]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特点与趋势[J].教学月刊2002,(1).
    [67]倪文锦.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轨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7).
    [68]倪文锦.我看工具性和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7~8).
    [69]倪文锦.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70]欧治华.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10).
    [71]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72]潘涌,水小琴.美国母语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7).
    [73]潘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74]裴娣娜.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对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75]彭菲.社会语文能力刍议[M].语文建设,1997,(3).
    [76]钱梦龙.论“训练为主线”——“主体·主导·主线”再探之三[J].语文学习,1988,(10).
    [77]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78]钱梦龙.为“训练”正名[J].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79]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80]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8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12).
    [82]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N].光明日报,1984-2-10.新华文摘转载,1984,(4).
    [83]乔晖.国外母语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84]权珊.中韩两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1,(5).
    [85]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86]沈健.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87]盛书山.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88]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89]时晓红.积淀与蜕变:古代语文教育思想浅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90]苏立康.语文课程的稳定与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91]孙正聿.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J].哲学动态,2001,(3).
    [92]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93]田慧生,彭小明.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J].教育研究,2006,(9).
    [94]田水,柯华桥.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多层次理解[J].教学大参考,2006,(9).
    [95]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96]王鹏伟.规定性与开放性:语文教学的盲点与错位[J].语文建设,2008,(1).
    [97]王鹏伟.汉语文教育传统与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J].教育研究,1999,(1).
    [98]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99]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100]王荣生.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0).
    [101]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102]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10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104]王世堪.人文性、工具性及其他[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105]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J].语文建设,2002,(8).
    [106]卫灿金,行恭宝.谈谈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J].语文建设,2003,(1).
    [107]魏书生.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1994,(12).
    [108]温小虹,张九武.语言习得研究概述[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109]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110]吴格明.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2007,(10).
    [111]吴立岗.建国后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认识的历史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04,(9).
    [112]吴心田.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11).
    [113]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114]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115]吴忠豪.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
    [116]伍新春.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17]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18]夏家发.论语文训练和语文实践的关系[J].小学语文教学,2005,(3).
    [119]夏家顺.谨防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120]夏秀容,钱家珏,宛士奇.语文教学系统与语文教学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1987,(1,2).
    [121]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122]许丁铃.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123]旬春荣.切莫漠视祖国语文[J].求是,2005,(14).
    [124]杨宁.元认知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125]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126]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127]余应源,曾洁.“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28]余应源.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J].教育研究,1993,(3).
    [129]鱼浦江.名不正则言难顺——关于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综述[J].语文学习,1991,(1).
    [130]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哲学研究,2002,(11).
    [131]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32]岳增学,刘建启.现实的语文教学离新课程究竟有多远[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133]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134]张广森.不可超越的本体论[J].学习与探索,2005,(5).
    [135]张洁银.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性的迷失与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6]张世栋.语文学科名称之百年流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37]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138]张有奎,陈瑶.本体论及其现代命运[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39]张悦群.对“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学,2009,(5).
    [140]赵家祥.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J].学习与探索,2005,(2).
    [141]郑又赞.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3).
    [142]郑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143]郑宇.语文能力与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144]周纪焕.语文实践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3).
    [145]周明兆.新解“语文”——对叶(圣)老题名的再思考[J].语文学习,1995,(5).
    [1]Hilda. 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2.
    [2]Hollis L. Caswell, Doak S. Campbell.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35.
    [3]Johnson, D. W. &Johnson, R.T.. Towards A Cooperative Effor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CD Publications.1989, Vol.46.
    [4]Polanyi, M. The study ofMan[M]. 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7.
    [5]R. S. Zais. Curriculum: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76.
    [6]Reber, A. Transfer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ynthetic languag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9,81.
    [7]Sternberg, R. J. What do we known about tacit knowledge? Making the tacit become explicit[A]. Sternberg, R. J.&Horvath, J. A., ed..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sperctives[C].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