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中国人类学史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位奠基人,费孝通对我们理解自身的学术传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反思性的继承,我将探讨中国人类学的总体困境及其原因,由此提出有益于我们未来研究的思考。
     费孝通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直到2003年他因病停止写作,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本文将主要关注其中与人类学有所关联的部分。
     本项研究是在前人对费孝通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尤其是基于大卫·阿古什和张冠生分别所著的费孝通传记。这两本传记中费孝通的形象有诸多不同;在阿古什看来,费孝通是一个受西学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而在张冠生眼中,费孝通则是一个官员的好榜样。然而费孝通本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评价,他评论阿古什的研究忽略了他作为变革时代中的绅士这一方面。他曾说,把我的所有作品放在一起就是我的自传。在我看来,在费孝通身上,绅士和知识分子实为合一,因而应从整体上去理解他的思想世界。
     对此,我借用了“心”这一概念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他们是用“心”来思考世界,而这一“心”有其客观历史,也称“心史”;中国士人常以此表示他们对自己文化精神的坚守。在我看来,心史实际也包含了一种历史的内在精神。费孝通在江南士人的文化传统中成长,他对他们的心史是有所继承的。
     受到格尔兹Works and Lives(《作品与生活》)一书的方法论启发,我将在对费孝通的人生史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围绕他的文本展开论述。在他的书写中,费孝通描绘了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一世界地图可以借用王铭铭关于中国研究的“三圈”理论加以理解,分别是:以汉人为主的核心圈、以少数民族地带为主的中间圈和非中国本土的海外圈;这一图式同时也是士大夫的“天下”视野的表达。
     在他关于核心圈的论述中,诸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和《中国绅士》等,费孝通主要关注乡村工业和新绅士。他强调绅士作为现代化变革中的领导力量,同时以乡村工业作为他的社会变革的制度基础,以乡土意识作为其社会伦理。实际上他一直思考的是韦伯式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与伦理关系的问题。在燕京大学求学开始这段时期,他受到马克思·韦伯和卡尔·曼海姆的理论影响,也从导师吴文藻那里继承了具有德国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概念。
     在他对中间圈的论述中,费孝通关注的是帝国历史的延续。游牧在山区和草原的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于定居乡土的汉人形象。在费孝通的设想中,帝国文明的历史目的是乡土化,进而才是本地工业化。因而,他在中间圈提倡农耕和定居。
     在他对海外圈的论述中,费孝通讨论了现代化的不同模式,尤其是常以英国和美国为例。他赞赏西方的现代化,同时又批评西方社会缺乏中国乡村中的亲密人情关系。从费孝通身上,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士人的心态。对他们而言,从“天下”到“国族”这一转变实际是客观历史的断裂,也导致了中国学人知识视野的颠倒。其中最大的变化正是西方在这一“天下”图式中从离我们最远行至最近。然而正是因为对心史的坚持,使他们难以全盘接受西方的思想。
     费孝通在晚年的时候反思自己的人生与作品。通过重新阅读他的老师如马林诺夫斯基、派克、史禄国等人的作品,以及著名历史学家如钱穆、陈寅恪等人的作品,费孝通试图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思想根源。用他的话说,他想有“文化自觉”。他意识到,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理解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费孝通在心史的延续与客观历史的断裂之间书写,这既是他的困境也是中国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困境。因为他对心史的坚持,使他完不成从“天下”到“国族”的转型。我们对他的心史的不了解,导致我们不断书写这一客观历史的断裂。然而,费孝通对绅士传统的理解局限于治平学一脉,他的心史并不完整。因而在他看来,绅士将承担着整个社会的责任,在他的现代化设计中,绅士的负担太重而无法解放。
     最后,我将反思格尔兹的人类学史研究,指出民族志并非仅是人类学家与文本的对话,人类学家同样要受到他者的影响。费孝通同时作为“土著”和研究者的身份,表明人类学家在思考的同时,“土著”也在思考。正如费孝通所说的那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家。这使我们能以更为宽容的心态来包容文化的多元。
By means of the case study pertaining to Fei Xiaotong,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nquir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thropology.As a founder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Fei is one of key persons for us to understand our academic tradition.By reflective study of Fei'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s,I explore the dilemma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and inquire the causes of it,thus try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benefit for our future studies.
     Fei began his academic research around 1930s which lasted to the year 2003 when he was ill.In a huge number of his works covering various subjects,this dissertation just focuses on those works relating to anthropology.
     My study builds on insights from the precedent studies on Fei,especially the two biographies written by David Arkush and Zhang Guansheng respectively.These two biographies are quite different to each other.In Arkush's description,Fei was a new intellectual with the western science training;while according to Zhang Guansheng's book,Fei was a good officer.However,Fei didn't agree with each of them.He said Arkush ignored his another role- he was also a gentleman in the transitional era.Fei himself addressed that his works as a whole was an autobiography.To my understanding,Fei is both a gentleman and an intellectual,and we should interpret his thoughts as a whole.
     I use the concept of "heart" to describe Fei's thoughts.In the ancient time, Chinese thinker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thinking with their "heart" instead of their "brain".And the "heart" has its own history,that is called "心史" in Chinese.In Ming dynasty,Chinese gentry use these words to refer to the faith in holding their cultural spirit.In my opinion,the history of heart actually contains a historical spirit. Fei grew up in the knowledge tradition of Chinese gentry,and as a result,he inherited their history of heart as well.
     Benefitted by Clifford Geertz's methodology in his Works and Lives,I mainly analyze Fei's texts basing on my understanding to his life history.In his works,Fei described the world in his eyes and his heart.His world map could be interpreted by Wang Mingming's theory of "three zones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That was:the core zone in which Han people live,the intermediaries in which ethnic groups live,and the overseas in which non-Chinese live.It is also the map in Chinese gentry's vision called "Tian Xia"(天下).
     In his works on the core zone,such as Peasant life in China,Earthbound China, Chinese Gentry and so on,Fei concentrated on village industry and the new gentry. He emphasized the leading role of gent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Besides that,the village industry wa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this transform, whereas the peasants' earthbound consciousness was the social ethic.Actually,he kept thinking of Max Webberian question about institution and ethic of capitalism. At that time,Fei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Max Webber and Karl Mannheim's theory,and also inherited the "Culture" concept with a shade of German idealism from his advisor Wu Wenzao,who learned from Franz Boas.
     In his works on the intermediary zone,Fei noticed the continuance of Empire history.Unlike the earthbound Han people,the ethnic groups nomadize in mountains and grasslands.In Fei's imagination,earthbound is the goal of Empire's civilization in history,and after that stage,loc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be achieved.Thus,he suggeste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n intermediaries.
     In his works on the zone of overseas,Fei found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modernization,and especially took those type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as the examples.He praised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West,but at the same time he criticized the lack of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Western society which was typical in Chinese villages.From Fei,we could understand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gentry.To Chinese gentry,the transition from an Empire to a Nation-State is a realistic broken-up in history which also led to a reversion on their world outlook.And the biggest change in which was the West became the nearest instead of the farthest in their former version. However,it was hard for them to accept the Western thoughts totally,because of their insistence in the history of heart.
     Fei reflected his life and works in his later years.By re-reading his advisors' works,such as B.Malinowski,Park,Shirovkoff,and the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s Qian Mu,Chen Yin'que etc.,Fei tried to find out the roots of his thoughts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In his words,he wanted to obtain a "cultural self consciousness"(文化自觉).He realiz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for intellects to interpret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Here comes my conclusion.In his works,Fei not only described the scenes of the broken-up history in reality but also the continual history in his heart.And this was the dilemma he always faced.Because of his insistence in this heart,Fei could not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It is also the dilemma Chinese social science faces.We paid no attention to his heart,that is why we could not understand Fei thoroughly.However,Fei'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heart was limited and he only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part of it.Therefore,he thought it was gentry who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hole society.However,for the gentry,that was too much a burden to set them free.
     At last,I reflect on Geertz's study about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In my eyes, ethnographies are not jus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thropologists and texts,as Geertz says,but the interaction among anthropologists,texts and natives.Furthermore, the natives even enlighten the anthropologists.Fei is an anthropologist as well as a native,that means when anthropologists think,natives think,too.That just as Fei said, every country has its native thinkers.It is helpful for us to embrace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world.
引文
1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20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见《费孝通文集》第14卷,379-399页。
    3同上,380页。
    4同上,380-382页。
    5同上,382-383页。
    6同上,383-384页。
    7同上,389页。
    8费皖:“写在前面的话”,见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费孝通:“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页。
    2David Arkush,Fei Xiaotong and Soci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82.
    3来自王斯福教授赠稿,未查到刊载的出处。
    4邱泽奇、王铭铭:《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中、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潘乃谷、王铭铭:《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下,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1 阿古什:《费孝通传》,1页。
    2 参见李培林:“现代化的求索:启蒙、进化与改良”,见《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1-58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 阿古什:《费孝通传》,155-156页。
    4 同上,49页。
    5 同上,109-123页、122-127页。
    6 同上,105页。
    7 同上,79页。
    8 同上,90-91页。
    9 同上,131页。
    1 阿古什:《费孝通传》,105-132页。
    2 雷德菲尔德:“序”,见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13-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亦可见阿古什:《费孝通传》,159页。
    3 中央民族学院整风办公室编印:《章罗联盟骨干分子费孝通所著“中国农民生活”一书的摘译》(内部参考),北京,1957年10月。
    4 阿古什:《费孝通传》,140-142页。
    5 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见《费孝通文集》第14卷,384页。
    6 张冠生:《费孝通传》,25页。
    7 同上,50页,注[23]。
    8 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2-21页。
    1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157-161页。
    2 张宏明:《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参见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杜维明:“序·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贡献及挑战”、苏力:“费孝通、儒家传统与文化自觉”,均见于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1-7页、3-27页。
    1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75-192页。
    2 王建民:“《中国人类学史》序”,见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永龄、王晓义:“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见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辑,261-29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4 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学纵横》,589-60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6 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 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胡鸿保:“当前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从学科史和互为学科性角度谈起”,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
    3 王斯福:“存在一种‘中国人类学'吗”,李小敏译,载《世界民族》,2001(1)。
    4 伍婷婷:“《殖民情境》导读”,见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486-497页,背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 George W.Stocking,Colonial Situations:Essays on the Context ualization of Ethnographic Knowledge,History of Anthropology,Vol.7,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1;Delimiting Anthropology:Occasional Essays and Reflections,2001,pp.330-332.
    6 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10.
    1 福柯:“作者是什么?”,逢真译,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270-292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2 Ibid.,p.7.
    3 Ibid.,p.18.
    4 Ibid.,p.18.
    5 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p.21.
    6 Ibid.,p.23-24.
    7 Ibid.,p.131.
    8 Ibid.,p.29.
    9 Ibid.,p.29.亦参见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10 Ibid.,p.45.
    11 亨利·卢梭(1884-1910),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风格拙朴率真,作品多为热带题材,喜表现人的原始本性,带有神秘主义的元素。
    1 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p.39
    2 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p.46.
    3 Ibid.,p.48.
    4 Ibid.,p.48.
    5 Ibid.,p.35-42.
    6 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交往与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116-14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7 参见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8 洛夫乔伊:《观念史论文集》,吴相译,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见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15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5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同上,65页。
    4 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代中文版序”,见其《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6-7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 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见《费孝通文集》第14卷,382页。
    6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3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11页、10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同上,68页。
    4 同上,66-67页。
    5 同上,66-67页。
    6 同上,70-71页。
    7 同上,108页。
    8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36页,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同上,36-37页。
    10 这方面受到王铭铭老师所作文章的重要启发:“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见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 费孝通:“暮年自述”,见其《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1-6页。
    2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7页。
    3 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7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 Hsiao-Tung Fei,"Peasantry and Gentry: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uly,1946.
    2 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之“费孝通先生大事年表”,182-208页。
    3 丁元竹、邱泽奇、刘能:“费孝通学术历程与著作提要”,见邱泽奇、王铭铭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1493-1664页。
    4 郑少雄、杨清媚:“前辈学人访谈录之--潘乃谷”,未刊稿,2007年10月1日;2007年10月26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1 陈其弟:《苏州地方志综录》,8页。
    2 同上。
    3 同上,10页。
    4 同上,8页。
    5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卷,天津:群言出版社,1999。
    6 费孝通:“历史部分的初步交代”,见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编,《揭露和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218页,北京,1957。
    7 张冠生:《费孝通传》,63页。
    8 洪晓楠:“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3),43-49页。
    1 洪晓楠:“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45页。
    2 同上,46-47页。
    3 费孝通:“历史部分的初步交代”,见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编,《揭露和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218页。
    4 毛翼鹏:“从张东荪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改造看中西文化融通的形式”,载《人文杂志》,2005(6),42-48页。
    5 张耀南:“简论儒学的现代定位问题--兼论张东荪何以不能被称为‘现代新儒家'”,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5),48页。
    6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7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费孝通:“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第1卷,103-110页。
    9 费孝通:“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第1卷,113-115页。
    1 费孝通:“读冀朝鼎著《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钥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531-535页。
    2 张冠生:《费孝通传》,74页。
    3 吴文藻:“《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见费孝通《六上瑶山》,116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4 派克:“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304页。
    5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111页,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 费孝通:“留英记”,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24-26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7 同上,30页。
    1 费孝通:“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50页。
    2 马林诺夫斯基:“序”,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53页、73-74页、90页。
    4 阿古什:《费孝通传》,79-85页。
    5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4页。
    1 费孝通:“我这一年”,见《费孝通全集》第6卷,103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2 杨圣敏:“研究部之灵”,见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116-128页。
    1 刘豪兴:“费孝通江村研究70年--兼述开展‘江村学'研究”,见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69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7页。
    3 同上。
    4 周星:“当代我国人类学界的一件盛事: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总结”,见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968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 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下卷,之附录“费孝通学术历程与著作提要”,1618-1626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 费孝通:“试谈拓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见《费孝通文集》第16卷,148页,天津:群言出版社,2004。
    1 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
    1 费孝通:“两篇文章”,见《费孝通文集》第9卷,533-534页。
    2 黄淑娉:“费孝通先生对人类学的贡献”,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 吴文藻:“《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费孝通《六上瑶山》,116页。
    4 Edmund Leach,Social Anthropology,New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2.
    1 费孝通:“我从事社会学的经历”,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1卷,225页。
    2 王铭铭:“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见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2007。
    3 1933年,费孝通写作“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一文,即以姐姐费达生在开弦弓的生丝合作社实践为内容。
    4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i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um.4,1988,p.641.
    1 费孝通:《江村通讯》,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369-371页。
    2 费孝通:“留英记”,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23-24页,2005。
    3 马林诺夫斯基:“序”,见费孝通《江村经济》,13页。
    4 1936年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论》原稿交给费孝通翻译,在他去世后后人整理出版的遗著有《文化的科学理论》、《文化变动的机制》和《自由与文明》等理论著作。
    5 费孝通:“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5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 同上,266-267页。
    7 同上,261页。
    1 费孝通:“忆小学乡土教育”,见其《往事重重》,11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维桢:“《至正昆山郡志》序”,见[元]杨譓纂《至正昆山郡志》,1341年,转引自陈其弟《苏州地方志综录》,6页。
    3 费孝通:“读冀朝鼎著《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钥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531-532页。
    4 同上,534页。
    5 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载《史学理论》,2003(2);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6 当时,燕大的李景汉在河北定县的调查,也采取地方志的格局进行写作,吴文藻曾经称赞其为“最
    1 费孝通:《江村经济》,160页。
    2 同上,161页。
    3 同上,162页注②。
    4 同上,162-163页注②。
    5 同上,162页。
    6 费孝通:“消遣经济”,见《费孝通文集》第2卷,478页。
    7 同上,119-220页。
    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i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umber4,1988,pp.637-662.在《江村经济》以及后来的《云南三村》中,费孝通多次引用他的Land and Labour in China一书,并赞同他关于不在地主阶级、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城乡金融关系等方面的论述。
    2 费孝通:“读曼海姆思想社会学”,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531页。
    3 这条道路在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中被称为“中间路线”,因为这条道路,费孝通及《江村经济》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并写了多份检讨(见中央民族学院整风办公室编:《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1957年)。
    4 费孝通:“社会学家派克教授论中国”,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128页。
    5 阿古什:《费孝通传》,董天民译,4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铭铭:“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象”,见《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1-27页,北京:中
    1 王铭铭:“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象”,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20页。
    2 费孝通:《江村通讯》,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372-375页。
    3 王铭铭:“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象”,7页。
    4 费孝通:《江村经济》,99页。
    5 同上,31页。
    6 Maurice Freedman,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in his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William Skinner,e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1963],pp.390-391.
    7 王铭铭:“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象”,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20页。
    8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78页。
    1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78页。
    2 B.Malinowski,"Preface" of Peasant life in China,by Fei Tsiao-tung,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0(1939),p.ⅹⅹⅲ.
    3 Ibid.,p.7.
    4 费孝通:“显微镜下的切片素描”,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539-541页。
    5 斐司(弗思):“中国农村社会团结性的研究--一个方法论的建议”,费孝通译,载《社会学界》1938年第10卷,民国27年6月,249页。
    6 同上,251-252页。
    7 同上,254页。
    8 费孝通:“显微镜下的切片素描”,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539-541页。
    9 吴文藻:“《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见费孝通《六上瑶山》,120页。
    10 同上,122页。
    11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81页。
    12 吴文藻:“导言”,见《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14-1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 王铭铭:“中国到底有多‘乡土'?--‘村庄窥视法'的谱系”,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 类学札记》,230页,北京:2003。
    1 同上,239-240页。
    2 同上,240页。
    3 Edmund Leach:Social Anthro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p.126-127.
    4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3页。
    1 费孝通:“世变方激 赶紧补课”,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332页。
    2 阿古什:《费孝通传》,29页。
    3 同上,29页。
    4 费孝通:“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111-120页。
    5 吴文藻:“论文化表格”,见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215-216页。
    6 同上,248页注⑤。吴文藻关于文化、文明、民族、国家的讨论常力图回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此处也有此倾向。
    1 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59页。
    2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82页。
    3 同上,83页。
    4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01-111页。
    5 布朗:“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见《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305页。
    6 同上,306页。
    7 费孝通:“从马林诺夫斯基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63-64页。
    1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人类学与文化自觉》,98-99页。
    2 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294页。
    3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人类学与文化自觉》,99页。
    4 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293页。
    5 吴文藻:“论文化表格”,见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210页。
    6 同上,211页。
    7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88-90页。
    8 同上,93页。
    9 同上,95-98页。
    1 费孝通:《江村经济》,239页。
    2 费孝通:“江村通讯”,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390页。
    3 费孝通:“新世纪·新问题·新挑战”,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20-221页。
    4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同上,193页。
    5 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同上,234页。
    1 费孝通:“《云南三村》序”,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3页。
    2 谢泳:“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见潘乃谷、王铭铭《重归“魁阁”》,49-65页。
    3 阿古什:《费孝通传》,75-77页。
    4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见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263-281页。
    5 同上,274页。
    6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04页。
    7 同上,404页。
    1 王铭铭:“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见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52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之毅:《玉村农业和商业》,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358-361页。
    3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80-187页。
    4 同上,177页。
    5 同上,177页。
    1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80页。
    2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56-359页。
    3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84页。
    4 同上,185页。
    5 同上,134页。
    6 同上。
    7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02-403页。
    1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86页。
    2 费孝通:“中国乡土工业”,见《费孝通文集》第3卷,3页。
    3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18页。
    4 同上,423页。
    5 同上,426页。
    6 同上,427页。
    1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11页。
    2 同上,431页。
    3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刘传珠、杨玉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萨林斯:“资本主义的宇宙观--‘世界体系'中的泛太平洋地区”,见其《历史之岛》,赵丙祥译,张宏明校,3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 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188页。
    2 费孝通:“人生的时序”,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55页。
    3 同上,54页。
    4 王铭铭:“魁阁的过客”,见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85-87页。
    5 同上。
    6 同上,86页。
    7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3卷。
    8 费孝通:“狂者进取”,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84-86页。
    9 费孝通:“关于企图重写‘新中国农民生活'英文本的交代”,见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编《揭露和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232-234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57。
    1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07-113页。
    2 费孝通:“消遣经济”,见《费孝通文集》第2卷,475-476页。
    3 同上,479页
    4 同上,478-479页。
    5 同上,480-481页。
    6 同上,112页。
    7 费孝通:“过年过日子与过渡心理”,见《费孝通文集》第3卷,50-53页。
    1 王铭铭:“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50-54页。
    2 费孝通:“西南工业的人力基础”,见《费孝通文集》第2卷,461页。
    3 同上,463页。
    4 同上,462页。
    5 潘光旦:“环境民族与制度”,见《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12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6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07-108页、111页。
    7 费孝通:“文化论与社会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528-529页。
    8 费孝通:“《云南三村》序”,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7页。
    9 梁永佳:“《安达曼岛人》译序”,见布朗《安达曼岛人》,4-5页,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 布朗:“《安达曼岛人》前言”,2-3页。
    2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1页。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86页。
    3 费孝通:“物伤其类--哀云逵”,见《费孝通文集》,第3卷,143-149页。
    4 同上,146页。
    5 潘乃谷:“‘魁阁'的学术财富”,见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76页。
    1 阿古什:《费孝通传》,106页。
    2 郑少雄、杨清媚:“前辈学人访谈录之--潘乃谷”,未刊稿,2007年10月1日;2007年10月26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编印。
    3 1940年2月至1946年1月,国情所进行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结果最长的人事登记工作,又于1942年展开云南4个环湖县市的“昆明环湖示范区人口普查”,内容还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方面(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120-121页)。
    4 潘乃谷:“‘魁阁'的学术财富”,见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68-69页。
    5 括号内容为作者所加。
    6 费孝通:“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275页。
    7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114-116页。
    8 同上,112-113页。
    9 费孝通:《禄村农田》,见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14-37页。
    10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o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um.4,1988,p.656.
    11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124-129页。
    1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128页。
    2 林耀华、陈永龄、王庆仁:“吴文藻传略”,见《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340页。
    3 同上,341页。
    4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102-108页。
    5 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见其《师承·补课·治学》,70-71页,2001。
    6 同上,75-76页。
    7 阿古什:《费孝通传》,79-104页。
    8 费孝通:《生育制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1页。
    9 费孝通:《乡土中国》,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395页。
    10 费孝通:“后记”,见其《皇权与绅权》,174页,上海:观察社,1948。
    1 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pp.20-23.
    2 舒建军、贺雪峰、黄平:“导言: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见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1-1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77页。
    4 费孝通:“论社会组织”,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221页。
    5 不少国内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研究,都涉及对诸如亲属制度、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讨论,尤其是从“旧”制度的巢臼中脱离出来的家庭变革,这部分研究多以城市生活变迁为对象。
    6 费孝通:《生育制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80页。
    7 同上,77-80页。 面的经历或者阅读。
    1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周纪荣、周琪校,1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358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90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 同上,27页。
    5 同上,27页。
    6 同上,153页。
    7 同上,127页。
    8 同上,37页。
    9 同上,37页。
    10 同上,207页。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见其《观堂集林》卷十(史林二),453-4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同上,475页。
    3 同上,457-458页。
    4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1页。
    5 潘光旦:“派与汇(代序)”,见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284-2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同上,310页。
    1 费孝通:“重刊序言”,见其《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4页。
    2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o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um.4,1988,p.655.
    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28页。
    4 同上,51页。
    5 同上,40页。
    6 同上,27页。
    7 同上,29页。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28页。
    2 同上,32页。
    3 同上,34页。
    4 同上,52页。
    5 同上,55页。
    6 同上,85页。
    7 赵汀阳:“身与身外之物”,见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244-254页。
    8 同上,250-251页。
    9 同上,252-254页。
    10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6-11页。
    11 同上,7页。
    12 同上,8页。
    1 其中也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的乡村和农民形象进行反思,有学者指出,对农民形象的负面形容,诸如“愚、穷、弱、私”等,常被归结为传统文化的症结,而没有被意识到可能是现代化话语观念下产生的总结(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3])。
    2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6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同上,8-10页。
    4 同上,11-12页。
    5 同上,15-18页。
    6 同上,100-101页。
    7 同上,148-349页。
    8 同上,83页。
    9 同上,48-50页。
    10 王铭铭:“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象”,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1-3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 王铭铭:“现场发言与评论(一)”,见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7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7
    2 王铭铭:“中国到底有多'乡土'?——'村庄窥视法'的谱系”,见其《走在乡土上》,215-242页。
    3 杜赞奇:“地方世界:现代中国的乡土诗学与政治”,褚建芳译,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期,21-50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 何璐:“另类的'乡土中国'——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故乡情结”,载《安徽文学》,2008(2)。
    5 杨开道:“乡村社会学新解”,载《社会学界》,1928年秋季刊,195-199页。
    6 杨开道:“乡约制度的研究”,载《社会学界》,1931年第5卷,18-38页。
    7 同上,38页。
    8 这也是当时费孝通引起许多批评之处,他特别澄清,虽然自己特别注重绅权和绅士,但根本不是为了提倡绅权或重建绅权,而是为希望能将之改造为现代国家的民主代议制之一部分(费孝通:“关于'乡土工业'和'绅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545-547页)。
    1 阿古什:《费孝通传》,130-131页。
    2 王铭铭:“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54页。
    1 费孝通:“文化的物质面与精神面”,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294-295页。
    2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3页。
    1 在十六卷本的《费孝通文集》中,1946-1947年、1947-1948年的作品各占一卷,而1949-1956年的作品仅合一卷,可见在40年代后期实为费孝通写作的高峰期。
    2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419-420页。
    3 同上,425页。
    1 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见其《行行重行行(续集)》,18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
    2 王乾荣、张祖道等:《江村故事》,28-29页,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1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00-313页。
    2 同上,313-440页。
    3 Hsiao-Tung Fei,"Peasantry and Gentry: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uly,1946,Vol.LⅡ,Number 1,pp.1-17.
    4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434页。
    5 梁永佳:“从《皇权与绅权》看中国的‘双轨政治'”,见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6》,50-5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1页,上海:观察社,1948。
    1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6页。
    2 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沈中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1-6页。
    4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36-338页。
    5 同上,339-340页。
    6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7-9页。
    7 同上,13-16页。
    8 同上,16页。
    9 同上,24页。
    10 同上,24-25页。
    11 同上,26-30页。
    12 同上,30-31页。
    1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33-38页。
    2 同上,28页。
    3 同上,28-30页。
    4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174页。
    5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40-341页。
    1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44页。
    2 同上,345页。
    3 同上,345页。
    4 同上,351页。
    5 同上,351页。
    6 钱穆:“序”,见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3页,92页。
    8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49页。
    9 同上,348-349页。
    10 同上,351页。
    11 同上,343页。
    1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346-347页。
    2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20-22页。
    3 同上,22页。
    4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见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24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5 同上,329-330页。
    6 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见其《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经学派研究》,6页。
    7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430-431页。
    8 同上,431页。
    1 费孝通:“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经济”,6-8页。
    2 同上,8-14页。
    3 同上,14-15页。
    4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436页。
    5 同上,437页。
    6 同上,438页。
    1 费孝通:《乡土重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4卷,439页。
    2 同上,439页。
    3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29页。
    1 费孝通:“读张菊生先生《刍荛之言》”,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532-540页。
    2 费孝通:“获益终生的一段经历”,“从清华园到西柏坡”,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4页,338-340页。
    3 张冠生:《费孝通传》,276页。
    4 转引自张冠生:《费孝通传》,277页。玛格丽特是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妻子:雷德菲尔德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提倡乡村社会学研究的著名人类学家,他提出民俗社会的特点是,农村和城市是两极长期共存体,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社区。阿古什认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充满了民俗社会的影子,可能受到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这种两极的二分法是来自于西方的认识论(阿古什:《费孝通传》,110-111页)。
    5 雷德菲尔德:“《中国绅士》序”,见费孝通《中国绅士》,13-14页。
    6 费孝通:“获益终生的一段经历”,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4页。
    7 费孝通:“《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刘能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2卷,431页。
    8 费孝通:“解放以来”,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22页。
    9 费孝通:“不改造就落后”,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19页。
    1 雷德菲尔德:“《中国绅士》序”,见费孝通《中国绅士》,14页。
    2 费孝通:“论北京的税收”,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64-172页。
    3 潘乃谷:“费孝通先生在内蒙古的调查研究工作”,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98-99页。
    4 费孝通:“社会学系怎样改造”,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38-44页。
    5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65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费孝通:“为社会学说几句话”,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9页。
    7 葛迪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见费孝通等著《江村农民生活及变迁》,353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24-34页。
    2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p.656.
    3 费孝通:“重访江村”,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53页。
    4 同上,57页。
    5 费孝通:“留英记”,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18页。
    6 费孝通:“干校家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62页。
    7 拉铁摩尔:“序”,见其《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1-2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 费孝通:“干校家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63页。《忆东湖》:“梦断荒山四十年,几经风雨珞珈岩。东湖云雾依稀似,重凌烟波下人间。”(1971年10月)
    1 费孝通:“干校家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163页。我曾于2008年9月寻访苏州十全街,这片街区现在已经是苏州城内为数不多的老街区,建筑小巧、黑瓦白墙、小巷曲折,内藏的多个名人故居均还住人,可惜一半拆毁另一半湮没,一半已成残垣一半苟延残喘,触目凄凉;“退一步居”也未能找见,很遗憾。
    2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5页。
    3 费孝通:“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改革的一些体会”,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223-241页。
    4 费孝通:“赴美访学观感点滴”,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265-277页。
    5 同上,275页。
    6 同上,277页。
    1 费孝通:“从‘江村'到‘温州模式'”,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0卷,341-342页。
    2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p.656.
    1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63-64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见上书,152-153页。
    2 Burton Pasternak,"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i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o.4,1988,p.641.
    3 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的社会组织》,见其《六上瑶山》,61页。
    1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78页。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2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87页。
    2 同上,58-59页;108-109页。
    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248-249页。
    4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92-95页。
    5 同上,103-111页。
    1 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其《六上瑶山》,175页。
    2 同上,178页。
    3 费孝通:《桂行通讯》,见其《六上瑶山》,42页。
    4 同上,50页。
    5 同上,25页。
    6 费孝通:“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见《费孝通文集》第1卷,115页。
    7 同上,119页。
    1 费孝通:“关于编写《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的一些意见”,见其《六上瑶山》,156页。
    2 同上,156-157页。
    3 同上,158页。
    4 许让神父:《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费孝通:“中译本序言”,见许让神父《甘肃土人的婚姻》。
    1 费孝通:“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见其《六上瑶山》,137页。
    2 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其《六上瑶山》,166-180页。
    3 同上,174页。
    4 同上,171-174页。
    5 同上,174页。
    6 同上,175页。
    7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见《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160-33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 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其《六上瑶山》,173页。
    2 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见其《师承·补课·治学》,8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 同上,85页。
    4 同上,85页。
    5 费孝通、王同惠:《桂行通讯》,见其《六上瑶山》,50-51页。
    1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见其《六上瑶山》,98页。
    2 费孝通、王同惠:《桂行通讯》,见其《六上瑶山》,51页。
    3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见其《六上瑶山》,108页。
    4 费孝通、王同惠:《桂行通讯》,见其《六上瑶山》,51页。
    5 同上,51页。
    6 费孝通:“社会研究的程序”,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95页。
    7 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见其《六上瑶山》,106页。
    1 利奇(李区):《上缅甸诸政治体制》,217-235页,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
    2 郑少雄:“《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导读”,见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180-181页。
    3 费孝通:“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3卷,29页。
    4 同上,29页。
    1 转引自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2 同上,注②。
    3 施耐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4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转引自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载《民族研究》,2007(3)。
    5 吴文藻:“民族与国家”,见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30页。
    6 同上,34页。
    7 同上,35-36页。
    8 同上,24页、35页。
    1 转引自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载《民族研究》,2007(3)。
    2 同上。
    3 费孝通:“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3卷,28页。
    4 同上,29页。
    1 费孝通:“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3卷,32页。
    2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55页。
    3 费孝通:“我这一年”,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95-148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4 杨圣敏:“研究部之灵”,见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118-119页。
    5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511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 费孝通:“发展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12-13页。
    1 费孝通:“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考察”,见其《费孝通文集》第7卷,3页。
    2 同上,14页。
    3 同上,1-17页。
    4 同上,2页。
    5 费孝通:“人文价值再思考”,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0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 费孝通:“兄弟民族在贵州”,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49页。
    2 同上,43页。
    3 费孝通:“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同上书,90-102页。
    4 同上。
    5 同上。
    1 费孝通:“话说呼伦贝尔草原”,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183页。
    2 费孝通:“对于宪法草案有关民族问题基本规定的一些体会”,同上书,150-155页。
    3 费孝通:“话说呼伦贝尔草原”,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189页。
    1 费孝通:“话说呼伦贝尔草原”,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182-183页。
    2 同上,183-186页。
    3 同上,186页。
    4 拉铁摩尔:《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唐晓峰译,303-340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 同上,341-353页。
    6 费孝通:“关于建立中央民族博物馆的意见”,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216-218页。
    7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107-108页。
    8 同上,118页。
    9 同上,125页。
    10 同上,122页。
    1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123页。
    2 费孝通:“给林省长等人关于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的文件”,见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第4卷,1955;查询时间2007年10月。
    3 费孝通等:“对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5年民族地区社会调查研究的意见(谈话记录,1955年1月3日)”,见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第4卷,1955;查询时间2007年10月。
    4 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的意见”,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198-200页。
    5 同上,201页。
    1 费孝通:“关于黔西民族识别工作的参考意见”,同上书,122页。
    2 转引自上文,123页。
    3 同上,127页。
    4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下卷,72-73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见其《费孝通文集》第6卷,26页。
    2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见其《费孝通文集》第7卷,214-215页。
    3 同上,216页。
    1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见其《费孝通文集》第7卷,216页。
    2 同上,218页。
    3 同上,218页。
    4 同上,220-221页。
    5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148-15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1)。
    7 费孝通:“瑶山调查五十年”,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101页。
    8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9-11页。
    1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9-11页。
    2 同上,152页。
    3 费孝通:“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5页。
    4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见《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16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5 费孝通:“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6-7页。
    6 同上,7页。
    1 费孝通:“武陵行”,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394页。
    2 同上,395页。
    3 王铭铭:“费孝通与‘桃花源'”,见其《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77页。
    4 同上,79页。
    5 同上,84页。
    6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21-122页。
    7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见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2卷,342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
    1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见《梁启超全集》第12卷,3425页。
    2 柳诒徵:《国史要义》,8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 费孝通:“前言”,见其《费孝通外访杂写》,1-2页,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2 同上,4页。
    3 同上,4页。
    1 费孝通:《旅美寄言》,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120页。
    2 同上,122页。
    3 同上,126俄。
    4 同上,134页。
    5 同上,138页。
    6 费孝通:《初访美国》,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222页。
    7 同上,224页。
    8 同上,236-238页。
    9 同上,251页。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同上,66页。
    3 同上,67页。
    4 同上,75页。
    5 费孝通:《初访美国》,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254-255页。
    6 同上,257-258页。
    7 同上,299页。
    1 费孝通:《初访美国》,见其《费孝通文集》第3卷,301页。
    2 同上,311页。
    3 同上,317页。
    4 同上,316页。
    5 同上,316页。
    6 同上,316页。
    7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12-113页。
    1 费孝通:《重访英伦》,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29页
    2 费孝通:“马歇尔能复兴欧洲吗?”,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253页。
    3 费孝通:“雄圣甘地”,见其《费孝通文集》第5卷,245页。
    4 费孝通:“留英记”,见《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4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5 胡鸿保主编:《中国人类学史》,70-7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费孝通:“留英记”,见《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7页。
    7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76页。
    1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33页。
    2 费孝通:“留英记”,见《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7-18页。
    3 费孝通:“悼锡德兰·韦伯先生”,见其《费孝通全集》第5卷,120-125页。
    4 费孝通:《重访英伦》,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29页。
    5 同上,131页。
    6 同上,135-136页。
    7 同上,138页。
    8 同上,134页。
    9 同上,133页。
    1 费孝通:《重访英伦》,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74页。
    2 同上,173-174页。
    3 同上,173页。
    4 同上,174页。
    5 同上,174-175页。
    6 同上,176-177页。
    7 同上,183页。
    8 同上,183页。
    1 费孝通:《重访英伦》,见其《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186-187页。
    2 同上,187页。
    3 同上,194页。
    4 同上,362-363页。
    5 费孝通:“人情与邦交”,见《旅美寄言》,《费孝通全集》第三卷,123-126页。
    1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2页。
    2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66页。
    3 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197页、201页。虽然有这个修改,但费孝通同时也说“天下大同”。
    4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314页,长沙:岳麓书院,2006。
    5 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2卷,462页。
    6 同上,462页。
    7 同上,463页。
    1 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2卷,463页。
    2 同上,466页。
    3 同上,465页。
    4 同上,464页。
    5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11页。
    6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79页。
    1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92页。
    2 费孝通:“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见其《费孝通文集》第7卷,263-264页。
    1 费孝通:“试谈拓展社会学研究的传统界限”,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47-148页。
    2 费孝通:“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87页。
    3 费孝通:“试谈拓展社会学研究的传统界限”,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71页。
    4 费孝通:“从马林诺夫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49页。
    5 同上,50页。
    1 费孝通:“从马林诺夫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57-58页。
    2 同上,61页。
    3 同上,67页。
    4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13-14页。
    5 同上,14页。
    6 费孝通:“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233页。
    1 费孝通:“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234页。
    2 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30页。
    3 同上,25-28页。
    4 同上,25页。
    5 费孝通:“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63页,364-370页。
    6 费孝通:“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69页。
    7 同上,368页。
    8 同上,368页。
    9 同上,369页。
    10 同上,368页。
    1 费孝通:“爱国学者的一代人”,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27页。
    2 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4卷,384页。
    1 华勒斯坦等:《开放的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刘锋译,87-9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王铭铭:“从‘天下'到‘国族'”,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296页。
    3 费孝通:“复兴蚕丝业的先声”,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237-249页。
    1 参见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1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8页。
    2 同上,17页。
    3 王铭铭:“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见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301页。
    4 费孝通:“民族生存与发展”,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91-392页。
    5 同上,395页。
    6 费孝通:“话说呼伦贝尔森林”,见其《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216-219页。
    7 费孝通:“港行漫笔”,见其《费孝通外访杂写》,198-199页。
    1 罗志田:“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见其《近代中国史学十论》,1-2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384-3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费孝通:“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62页。
    4 同上。为叙述流畅考虑,所引文语序略有变动,但未改原意。
    5 费孝通:“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5卷,369页。
    6 同上,368页。
    1 陈福康:《井中奇书考》,134-17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陈福康以详尽考证力主《心史》之真实性,并指出其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然“心史”之名虽从此起,而继此之后在士人的诠释中却有多重变化,其中也不乏对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坚持之意,未概能以“民族主义”论之。
    2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见其《观堂集林》卷十(史林二),451-480页。
    3 陈建华:“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载《复旦学报》,2005(6)。
    4 同上。
    5 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见其《现代学人与学术》,21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见其《现代学人与学术》,169页。
    2 柳诒徵:《国史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88页。
    4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见其《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195页。
    5 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 吴文藻:“论文化表格”,见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文集》,195页
    7 吴文藻:“《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见费孝通《六上瑶山》,121页。
    1 吴文藻:“《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见费孝通《六上瑶山》,120页。
    2 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55页。
    3 同上,276页。
    4 同上,53-55页。
    5 费孝通:“派克及季亭史两家社会学学说几个根本的分歧点”,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卷,129-156页。
    6 费孝通:“开风气 育人才”,见《费孝通文集》第13卷,374页。
    7 同上,376页。
    8 费孝通:“略谈中国社会学”,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3卷,第3页。
    1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81页。
    2 费孝通:“重刊序言”,见其《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4页。
    3 同上,141-142页。
    4 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2页。
    5 同上,10页。
    6 同上,11页。
    7 同上,12页。
    8 自然,余英时也不是首谈“相权”的学者,他对“相权”的讨论师承钱穆,可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张尔田:《史微》,2页。
    2 同上,26页。
    3 费孝通:“论师儒”,见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27页。
    4 同上,28页。
    5 费孝通:“试谈拓展社会学研究的传统界限”,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6卷,168页。
    6 钱穆:《灵魂与心》,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同上,11-12页。
    1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32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 梁永佳:“从《皇权与绅权》看中国的‘双轨政治'”,见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6》,50-55页。
    3 阿古什:《费孝通传》,223-224页。
    4 费孝通:“孔林片思”,见其《费孝通文集》第12卷,298页。
    [1]Arkush,David & Leo O.Lee trans.Land Without Ghosts,Berkeley,Los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Arkush,David.Fei Xiaotong and Soci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82.
    [3]Fei,Hsiao-Tung.Peasantry and Gentry: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uly,Vol.LⅡ,Number 1.1946.
    [4]Fei,Hsiao-Tung and Chih-I Chang.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49.
    [5]Fei,Hsiao-Tung.Peasantry and Gentry: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uly.1946.
    [6]Feuchtwang,Stephan.Social Egolism and Individualism - Superises and questions for a Western anthropologist of China reading Professor Fei Xiaotong's contra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Unprinted.2000.
    [7]Freedman,Maurice.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William Skinner e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8]Geertz,Clifford.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9]Leach,Edmund.Social Anthropology.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2.
    [10]Malinowski,B..Preface.Peasant life in China.By Fei Tsiao-tung.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0(1939).
    [11]Pasternak,Burton.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Current Anthropology.Vol.29.Number.4.1988.
    [12]Wolf,Arthur ed.Religion and Society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阿古什.费孝通传.董天民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白谦慎.傅山的交往与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福康.井中奇书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陈建华.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复旦学报.2005.第6期
    [7]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院.2006.
    [8]陈永龄、王晓义.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见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9]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丁元竹、邱泽奇、刘能.费孝通学术历程与著作提要.见邱泽奇、王铭铭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1]丁元竹.费孝通社会思想与认识方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2]杜赞奇.地方世界:现代中国的乡土诗学与政治.褚建芳译.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3]斐司(弗思).中国农村社会团结性的研究——一个方法论的建议.费孝通译.社会学界.1938.第10期
    [14]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费孝通.给林省长等人关于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的文件.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1955.第4卷.查询时间2007年10月
    [16]费孝通.关于企图重写“新中国农民生活”英文本的交代.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编.揭露和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57.
    [17]费孝通.往事重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18]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续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
    [19]费孝通.往事重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0]费孝通.费孝通文集.1-16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2004.
    [2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2]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4]费孝通.芳草天涯——费孝通外访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5]费孝通.费孝通在 2003——世纪学人遗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下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8]费孝通.六上瑶山.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9]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52].
    [31]费孝通.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经济.赵旭东、秦志杰译.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2]费孝通.序.见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941].
    [33]费孝通等.对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5年民族地区社会调查研究的意见(谈话记录,1955年1月3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1955.第4卷.查询时间2007年10月
    [34]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沈中明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5]福柯.作者是什么.逢真译.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37]葛迪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费孝通等著.江村农民生活及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3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9]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0]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胡鸿保、周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何璐.另类的“乡土中国”--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故乡情结.安徽文学.2008.第2期
    [42]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2003.第2期
    [43]洪晓楠.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第3期
    [44]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45]胡鸿保.当前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从学科史和互为学科性角度谈起.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第2期
    [46]胡鸿保,李红武.反思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3期
    [47]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8]华勒斯坦等.开放的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9]黄春健.《伊洛渊源录》与学案体.湖北大学学报.2006.第6期.
    [50]黄淑娉.费孝通先生对人类学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4期.
    [51]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3]康有为.公民自治篇.康南海官制议.上海:广智书局.1905.
    [54]拉铁摩尔.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5]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56]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概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重印.
    [57]李列.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8]李培林.现代化的求索:启蒙、进化与改良.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著.20世 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9]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第1期.
    [60]利奇(李区).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
    [61]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梁启超全集.第12卷.沈鹏等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06].
    [6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3]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4]梁永佳.从《皇权与绅权》看中国的“双轨政治”.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6]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67]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68]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9]刘豪兴.费孝通江村研究70年--兼述开展“江村学”研究.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70]刘雪婷.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中国,1935-36.北京大学蒙养山人类学学社编.香山蒙养园会饮.2006.
    [71]柳诒徵.国史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2]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3]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74]洛夫乔伊.观念史论文集.吴相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5]马林诺夫斯基.序.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38].
    [76]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7]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周纪荣、周琪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8]毛翼鹏.从张东荪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改造看中西文化融通的形式.人文杂志.2005.第6期
    [79]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80]潘光旦.派与汇(代序).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1]潘乃谷、王铭铭.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下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82]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3]潘乃谷.费孝通先生在内蒙古的调查研究工作.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 4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84]钱穆.灵魂与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6]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7]邱泽奇、王铭铭.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中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88]萨林斯.资本主义的宇宙观--“世界体系”中的泛太平洋地区.见:历史之岛.赵丙祥译.张宏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9]施耐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0]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91]舒建军、贺雪峰、黄平.导言: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见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2]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学纵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3]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94]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北京:中华书局.2002.
    [9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
    [96]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97]王建民.《中国人类学史》序.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8]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11期.
    [99]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100]王铭铭.人类学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01]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2]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3]王铭铭.草木与“我”.心与物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4]王铭铭.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05]王铭铭.费孝通与“桃花源”.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6]王铭铭.所谓“天下”,所谓“世界观”.没有后门的教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107]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7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08]王乾荣、张祖道等.江村故事.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109]王斯福.存在一种“中国人类学”吗.李小敏译.世界民族.2001.第1期
    [110]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1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2]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刘传珠、杨玉静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1982].
    [113]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
    [114]吴文藻.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现状.社会研究.1935.
    [115]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16]伍婷婷.《殖民情境》导读.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17]许让神父.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8]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9]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0]杨开道.乡村社会学新解.社会学界.1928年秋.
    [121]杨开道.乡约制度的研究.社会学界.1931.第5卷.
    [122]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见其《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23]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4]于长江.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125]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现代学人与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2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见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127]张尔田.史微.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28]张冠生.费孝通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129]张宏明.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0]张耀南.简论儒学的现代定位问题--兼论张东荪何以不能被称为“现代新儒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5期
    [131]赵汀阳.身与身外之物.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32]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3]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第3辑.
    [134]郑少雄、杨清媚.前辈学人访谈录之--潘乃谷.未刊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007.
    [135]郑少雄.《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导读.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36]中共中央民族学院整风办公室编.批判章罗联盟的军师--费孝通.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57.
    [137]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民族研究.2007.第 3期.
    [138]周星.当代我国人类学界的一件盛事: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总结.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39]朱熹[宋].伊洛渊源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