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章从造像题记文辞内容所蕴涵的文化意味、书写和刊刻、书法风格的分类及与其他写刻资料的比较、龙门造像题记书法的经典化等方面对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风格的特征、书法风格的形成以及在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为由此而引出的对书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作好铺垫。文章指出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因子复合影响的过程,是北魏汉化过程中文字审美的产物,是与胡汉杂糅的文化背景、汉化与反汉化的争斗、摩崖的书刻载体、造像主的身份和祈愿、书手、刻工、别字的流行、日常手写体进入铭石书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在线质的表现、艺术空间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清中期以后,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的美学内涵不断得到发掘,逐步成为了书法经典,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Through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meaning、writing、inscribing、calligraphy-style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with other engraved information and the classics of calligraphy of Longmen Statue Inscription, etc, which are implicated by the diction content of statue Inscription,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calligraphy style, the 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style, and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Longmen Northern Wei's Statue Inscription, meanwhile, it paves the way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study of Calligraph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style of Long men Northern Wei's Statue Inscrip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affected by multi-cultural factors, a product of writing aesthetics in the process of Northern Wei's Chinese localiz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ulture mixture of Hu and Han、the struggle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and anti-Chinese localization、the carrier of cliff's carving、identity and pray of the Statues、writers、carvers、the prevalence of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the daily handwritten form into the system of stone tablet with inscriptions, and other factors. Longmen Northern Wei's Statue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has a new breakthrough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ne quality、the shape of art space、and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Longmen Northern Wei's Statue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which gradually becomes calligraphy classic with a great inspiring role for art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引文
1刘汝(?)《关于龙门三窟》,载《文物》1959年第12期
    2温玉成《古阳洞研究》,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3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1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董玉祥《龙门石窟北魏型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3步连生《龙门北魏窟造像艺术探源》,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4孙贯文《龙门造像题记简介》,载《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
    5李玉昆《龙门碑刻研究》,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6宫大中《龙门二十品和北魏书体》,载《书法》1980年第1期
    7宫大中《龙门三十品拓谈》,载《书法研究》1984年第1期
    8宫大中《洛阳魏碑综述》,载《书法》1985年第3期
    1傅期松《魏碑书体源流浅探》,载《书法研究》1984年第3期
    2吴栋梁《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载《书法研究》1985年第4期
    3黄惇《刻工定式风格与创造力》,《墓志书法精选》第七册序言,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
    1华人德《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载《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2华人德《论魏碑体》,载载《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3逢成华《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载《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4胡传海《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载《书法研究》总第121期
    5方令光《北魏宫廷中的书家及其活动》,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4期
    1段大宾《论“北魏洛阳邙山休”的成因与渊源》,载《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2霍宏伟《略论<龙门二十品>》,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5期
    3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4顾涛《北魏墓志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赖非《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载《书法研究》1994年第1期
    6张恒奎《北朝书法模楷的缺失及其影响》,载《书法研究》总第126期
    7施安昌《北魏“邙山体”析》,载《书法丛刊》1994年第5期
    1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页
    1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11页
    2魏收《魏书·高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3有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当代学者多有讨论,可参见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拔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等著作中的论述。
    4《魏书·高祖纪》,第173页
    5最终因南齐拒绝而不果。
    6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载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第120页
    1如《魏书》卷十九载,任城王拓跋澄第三子元顺,“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颂之。”
    2王肃虽出身于王氏书法世家,但史籍中未见有关其书法活动的记载,其对北魏书法的影响应该较小。
    3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三,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8年,第136页
    4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年,第122页
    1《魏书·地形志》,第2455页
    2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3张乃翥、韩玉玲《北魏元邵墓出土文物的民族学研究》,载《北朝研究》1992年第3期
    4《魏书·世宗纪》,第215页
    1《魏书·释老志》,第3048页
    2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371页
    3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第365-366页
    4王昶《金石萃编》卷三十九附《北朝造像总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影印民国十年扫叶山房本
    1金维诺《龙门石窟·序》持此观点,文物出版社,1961年
    2温玉成《龙门石窟的创建年代》,载<文博》1985年第2期
    3刘景龙《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4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持此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魏书·释老志》,第3043页
    1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2宿白先生推测火烧洞的停工可能与元叉、刘腾等幽禁胡太后于北宫、后党遭黜有关;普泰洞、宾阳北洞的停工则应是与刘腾之死相关。参见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1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1宿白在《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中认为开窟者应是统治集团的上层。王振国则进一步认为路洞的功德主可能为出帝(元修),开凿于北魏末的永熙二年(533年)正月,工程前后继续了一年半,到永熙三年七月出帝奔长安时终止,时路洞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参见王振国《龙门路洞调查报告》,载王振国著《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2页。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路洞是东魏时开凿的。综合考察,以北魏末为是。
    2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30-31页。
    1温玉成《古阳洞研究》,载<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143-209页
    1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1陈玉女《龙门石窟佛教信仰圈之探讨——以清陆蔚庭稿本《龙门造象目录》为分析依据》,《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1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二,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第77页
    2《魏书·释老志》第3048页
    1有关“邑义”的研究可参见李文生《龙门石窟佛社研究》,载《龙门石窟研究院论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1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第321页
    2《魏书·肃宗纪》,第225页
    3《魏书·肃宗纪》,第244页
    4《魏书·废出三帝纪》,第286页
    1陈振濂主编《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81页
    1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沙孟海《沙盂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第551-552页
    1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二《崔挺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170页
    2《北史》卷三十四《江式卷》,第1277页
    3赵明诚《金石录》卷第二十一,金文明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393页
    4李瑞清《清道人论书嘉言录》,载《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078页
    1还有一类属于具有较高地位的工匠管理阶层,如参与营建平城的蒋少游等,虽属于统治者阶层,但他们往往也都是有祖传技艺的专门人才。
    2《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法云寺》,第177页
    1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史林》2005年第4期。另外,丛文俊《关于魏晋出土文字遗迹的性质与学术意义的分析》一文也对工匠的社会地位与作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载《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魏书·世祖纪》,第97页
    3《魏书·肃宗纪》,第226页
    4《魏书·高宗纪》,第122页
    1《北史》卷三十四《江式传》,第1280-1281页
    2《魏书·刘仁之传》,第1795页
    3可参见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第20-27页
    1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98年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第1145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36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36页
    1书学研究者在分析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风格时因误断书刻时间而得出错误结论的时有所见,典型者如翁(?)运在《论北魏书法》中所云:萧显庆书<孙秋生造像记》,在北魏迁洛前之十一年,书风尚属保守,豪放有余,精能雅驯不足,涉于粗犷。朱义章书<始平公造像记》在迁洛后之四年,书风虽承萧显庆一派余绪,已化犷野粗拙为沉着生动。点画之间,前后顾盼,正书与行书笔意相通,接受了南朝简札书体的影响。
    2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即持此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刘景龙《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8页
    4温玉成《龙门石窟的创建年代》,载《文博》1985年第2期
    5具体论述可参见刘景龙《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6页
    1《魏书》卷二十《文成五王列传·广川王》,第527页
    1张怀瓘《书断》,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200页
    2蔡襄《论书》,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1页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3页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4页
    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4页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5页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5页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146页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1212页
    5黄伯思《东观余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1赵明诚《金石录》,第402页
    2沈作喆《论书》,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
    3杨慎《墨池琐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赵孟坚《论书法》,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57页
    5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十《阁帖跋》,四库全书本
    6刘有定在为郑杓所著《衍极》卷五《天五篇》作注时提及江式《论书表》
    1冯班《钝吟书要》,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54页
    2何焯《义门题跋》,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430页
    3陈奕禧《绿阴亭集》,载《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96-497页
    4陈奕禧《绿阴亭集》,载《明清书法论文选》,第500-501页
    1杨宾《大瓢偶笔》,载《明清书法论文选》,第537页
    2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年,第313页
    3阮元《南北书派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33-634页
    4顾千里跋武平六年的《都邑师道兴造像并治痰方》云:洛阳伊阙多魏、齐刻石,此佛龛药方在龛左右,字甚佳妙。
    1包世臣《艺舟双辑》,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52页
    2杨守敬《学书迩言》,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716页
    3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8年,第177页
    4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卷二,第177-178页
    5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卷二,第179页
    6刘熙载《书概》,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96-697页
    1刘熙载《书概》,第697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03页
    3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19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36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781页
    3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796-797页
    4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06-807页
    5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32-833页
    6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36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27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20页
    3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27页
    4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49页
    5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第842页
    1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880-881页
    2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第881-882页
    1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第890-891页
    2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第893页
    3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第895页
    4刘咸炘《弄墨余潘》,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912页
    1刘咸炘《弄墨余潘》,第922页
    2刘咸炘《弄墨余瀋》,第929页
    1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卷八,中华书局,1998年,第162页
    一、专著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
    颜之推《颜氏家训》,四部丛刊本
    欧阳修《集古录》,中国书店1998年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
    赵明诚《金石录》,金文明校正,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赵孟頫《松雪斋集》,四库全书本
    顾广圻《顾千里集》,中华书局,2007年
    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丛书集成本
    王昶《金石萃编》,嘉庆十年刻本
    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张剑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98年
    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
    关百益《伊阙石刻图表》,河南博物馆,1935年
    顾燮光《梦碧移石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三联出版社,1955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汤用彤《汉魏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
    陈玉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周建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景龙《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拔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年
    王振国《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
    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叶炜《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启功《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99年
    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王壮弘《崇善楼笔记》,上海书店,2008年
    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店,2008年
    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华人德《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华人德《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李改、张光溥编《药王山北朝碑石研究》,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
    杨殿殉编《石刻题跋索引》,商务印书馆,1990年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
    刘景龙、李玉昆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年
    王宏理《志墓金石源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施安昌《善本碑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翁(?)运《艺舟新楫——翁(?)运书法诗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冯贺军《曲阳白石造像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
    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陈振濂主编《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之研究》,日本同朋舍,1980年
    (美)巫鸿《武梁祠》,三联书店,2006年
    (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德)雷德侯《万物》,三联书店,2005年
    二、论文及论文集
    刘汝醴《关于龙门三窟》,《文物》1959年第12期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试探》,《文物》1980年第1期
    孙贯文《龙门造像题记简介》,《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
    宫大中《龙门三十品拓谈》,《书法研究》1984年第1期
    傅期松《魏碑书体源流浅探》,《书法研究》1984年第3期
    温玉成《古阳洞研究》,《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李玉昆《龙门碑刻研究》,《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李文生《我国石窟艺术的中原风格及其有关问题》,《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董玉祥《龙门石窟北魏型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步连生《龙门北魏窟造像艺术探源》,《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宫大中《洛阳魏碑综述》,《书法研究》1985年第3期
    吴栋梁《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书法研究》1985年第4期
    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载《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马世长《龙门皇甫公窟》,载《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载《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黄惇《刻工定式风格与创造力》,《墓志书法精选》第七册,荣宝斋,1992年
    赖非《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书法研究》1994年第1期
    甘中流《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书法研究》1997年第2期
    霍宏伟《略论(龙门二十品>》,《书法研究》1997年第5期
    殷宪《大同魏碑述略》,《书法丛刊》1999年第1期
    王元军《略论南北朝的侍书》,《书法丛刊》2002年第4期
    逢成华《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载《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方令光《北魏宫廷中的书家及其活动》,《书法研究》2004年第4期
    胡传海《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书法研究》总第121期
    张恒奎《北朝书法模楷的缺失及其影响》,《书法研究》总第126期
    张恒奎《沟通南北的书法世家——彭城丛亭里刘氏》,《书法研究》总第135期
    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书法研究》总第128期
    李玉珉《山东早期佛教造像考——刘宋至北魏时期》,载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颜娟英《北齐禅观窟的图像考》,载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陈玉女《龙门石窟佛教信仰圈之探讨——以清陆蔚庭稿本《龙门造象目录》 为分析依据》,(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史林》2005年第4期
    殷宪《从嵩高灵庙碑阴文字所见创立时间、书丹人及其他》,载《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刘恒《试谈东魏北齐铭石书风的转变》,载《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段大宾《论“北魏洛阳邙山体”的成因与渊源》,载《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顾涛博士论文《北魏墓志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龙门石窟研究院编《龙门石窟研究院论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振刚主编《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朵云》第60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
    《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年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三、图录及丛书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石刻史料新编》、《续编》、《三编》,新文丰出版公司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新中国出土墓志》,文物出版社
    《魏齐造像菁华》,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鸳鸯七志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
    《墓志书法精选》,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
    《造像书法精选》,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
    《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
    《书道全集》,日本平凡社
    《中国砖铭》,殷荪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北京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全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