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层政治变迁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层政治是考察一个国家政治结构、政治生态、权利体系、政治控制较好的着眼点。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野来考量基层社会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较长时段的政治变迁在学界鲜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滇南古镇——宝秀镇近百年的政治变迁的考察,以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场域”为分析工具,运用了个案实证研究、历史/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统计方法等方法,全面、深入的展现了该镇政治变迁的过程、动力与特征等,总结西南民族地区基层政治发展的一般特征,并揭示基层政治发展的前景。
     文章的主体部分有六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论文使用的理论与我提出的“国家权威、社会自主、制度场域”的三维立体模式。
     第二章,简要的回顾了宝秀镇在传统社会从“化外之地”向“化内之地”转变的情况。基本结论是在明以后,中央政府通过卫所、屯田、儒学、移民等措施完成了对现宝秀地区的居民、文化置换,将宝秀等卫、所、屯变为中央统治边疆并传播中原文化的桥头堡。并最终成功的完成了移植中原基层政治模式的历程,也使得传统的因俗设置的传统治边政策被压缩到元江以南地区。
     第三章,是晚清、北洋时期在中央推行地方自治的大背景下对宝秀地区基层自治与区乡规划以及现代意义上的“选举”以及社会自主性的考察。基本结论是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国家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之中,但是在“绅权膨胀”的同时,基层社会却逐渐被纳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了,在地方向中央分权的同时乡土社会原有的地方自主性却由于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基层建政活动而呈现出被削弱的态势。
     第四章,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组织法》与“新县制”下乡村社会政治权力结构、政治组织、政治文化、建政绩效与乡村实况的考察。基本观点是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与基层建政的本质是在于国家权威真正下沉到基层社会,同时在制度的创设与运作过程中,无论自治抑或建政根本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国家在创建民族国家时面临的渗透性、合法性危机。而地方精英之前与国家的合作关系随着国家与社会边界的消失而转变为一种利益上的支持与依赖关系。在南京国民政府基层建政过程中真正获益的地方精英,对国家权力的占有和对地方资源的合法汲取使其获得巨大的利益。在乡村由精英主导的“自定规则”与官方的“公共规则”的混合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是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集体化时代基层社会与政治结构、政治文化重构的考察。这一章围绕着土地改革、基层政治权力主体置换、区乡规划、公社体制、选举、分配等展开。而所有这些则是处于国家所建立的“单轨政治”模式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双重政治创构之下,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阶级的话语消解了民族的概念,阶级观念统治了边疆民族地区,而“民族”本身及其意义则处于基层政治的边缘。众多的有国家主导的动员卷入式政治参与的目标并非扩大民主,而在于发展生产、控制民众。此期在大部分时间,各种政治参与具备了太多的工具性特征。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阶级”、“民族”等观念通过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在不断的用于论证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使国家以较小的成本控制了广大的乡村社会。基层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管治与政治传播使得乡村不再具有独立的自主性,国家权威划定并领导的空间也即基层政治与乡村自主的空间。
     第六章,是对改革开放至今基层政治的考察,主要探讨了公社体制解体后基层政权的变动与重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尤其是近年来在滇南地区进行的乡镇政府、党委的民主化改革。在这一章,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宝秀镇的主体居民汉族和彝族群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对村民自治以及乡镇民主化改革的态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章认为这一时期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由之前的“完全统合”关系演变为乡镇有限主导的分立关系。作为基层政治发展手段而非目标的民主化倾向的乡镇长直选所激发出来的乡村社会的民主参政诉求更多的体现为这种发展的副产品。在基层政治发展中,除在部分干部任职与代表的民族身份外,并不能看出作为一个群体的“民族”对于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
     基于以上考察,结论如下:其一,通过制度来规范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方式与权限、重视培育社会力量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互强型国家与社会关系;其二,长期的国家(政府)为主导的政治变革,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控制与被控制的惯习阻碍着基层政治发展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其三,在滇南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选举制度体现为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其四,民族因素虽是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国家(政府)依然主导着基层政治的发展;最后,从基层政治发展的历程与方向来看,法治是基层民主所缺少并最需要的制度保障。
The grass-roots politics is a good point to examine a country's political structure, po1itical ecology,the right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control.It is rar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at from the view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to consider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especially the national grass-roots of society's political change over a long period.Therefo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nearly a centuyy of political change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the motherland through the southem Yunnan----Baoxiu town,using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system Field"as the analysis tool to show its process of political change,power and features,etc.and based on this,summing up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development.Throughout the dissertation,I use the empirical case studies,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panorama.
     Before the Ming Dynasty,there were mostly the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ern Yunnan region.Yuan ago,the grass-roots sociecy in Yunnan was the independent status.In Yuan,Ming later,the main state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was broken,the closed and the same traditional society was parted off by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military embedded in the system.With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the gentry class,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structu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gentry gradually took sharp.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Beiyang period,the national power first sank into rural society,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gradually built.At the instigalion of the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the upper echelons of the folk society also presented unprecedented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t this time although government's 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county greatly strengthened with groups such as insurance organization, but the country's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remained at the county level,districts and townships were only self-governing institutions,not the end of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grass-roots politics wa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orm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o national grass—toots political power,the leadership of squires in local and national gentries reflected thicker official meaning,the official state power sank into the folk society.This period,although the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mmunity has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repression, but it still to fight, resist or uncooperative and other typ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ressing of the rural resistance to state authority. Bao-jia system which intended to tight control over local, and the system design of grass-roots and political power reflected obvious non-intention and inefficiency.
     After the new China's "collectivization era," southern Yunn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the system from the zone to th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system, bottom-up and top-down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 makes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acquired the greatest degre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nese farm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edge became the main body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The subsequent political movement and the people's communes made originally loose grass-roots society unreserved forced in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national autonomy to some extent have also been denied, state domination of society was a typical control mode.
     Since the reform, rural grass-roots recovered area establishment.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taxation reform, quiet rural community is getting more active.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and constraints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this trend is always among the wrangling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arty.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with the autonomous nature and the township mayors and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s direct election first opened the door to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firstly, state power through the system to regulate the way into the rural society and authority, emphasis on educating the community on building a "strong government-strong society" strong type of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Secondly, the political changes of the long-term national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made the rural social control and controlled habit hindering grassroo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countries. Thirdly, in south Yunnan nearly 100 years of practice process, the electoral system is a reflection tool for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ourthly, although ethn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one of the factors, but the country (government) still dominated basic-level political development. Fifthly, from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irection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is the most need of safeguard system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引文
①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陈益元:《建国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述评》,《文史博览》2007年第4期。
    ③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④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①[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②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③[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④[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14页。
    ①[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35页。
    ①参见(清)康熙《石屏州志》。
    ②参见(清)乾隆《石屏州志》。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论国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②邓正来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791页。
    ③盂子:《孟子·离娄》上篇,赵岐注。
    ④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从古至今,统治人类的一切国家(stato,拉丁文status),一切政权,不是共和国就是君主国”。参见潘汉典译《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页。
    ⑤让·博丹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属性,即国家是一种包含制定、适用、和保证法律之能力的绝对无上的权力。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791页的内容。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转引自庞金友著《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5页。
    ②《列宁全集》(第31卷)“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④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①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③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③参见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9页;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①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4页。
    ②[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姜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发展思路》,《社科纵横》,2006年8月。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②宁骚:《论民族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③依据[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7页的内容绘制。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253页。
    ③[法]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222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273页。
    ①[美]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前言。
    ②[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③[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88页。
    ④[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⑤[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7页。
    ②“丛林规则”即达尔文在社会进化论里所提出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使用了“丛林规则”来描述人类社会中的无序与混乱。
    ③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④七分法:是盖伊·彼得斯(B.Guy Peters)在《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中所提出来的,即规范制度主义(Normative Institutionalism)、理性选择制度主义(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社会学制度主义(是、
    ①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学派》,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②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3页。
    ③关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特征另在保尔·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的《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中概括为集中关注重大结果和复杂难题、突出事件的背景和变量序列以及追寻这些历时性进程的轨迹作出解释。参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190页的内容。
    ④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学派》,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0页。
    ⑤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⑥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学派》,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⑦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①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学派》,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②保罗·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③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④保罗·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③保罗·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④王海静:《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历史关系研究》,学术中华网2007年7月6日。
    ⑤关键节点:是指具有特定顺序的因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在某一具体时刻的这一点上结合在一起,它与制度的断裂有关,无论重大历史事件或微小事件都可能引起制度的变迁与功能转换;而阀值效应则是指有些社会过程在达到某一阀值之前几乎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达到这一阀值之后则可能产生出重大的变化。可参见保罗·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的《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187页的内容。
    ①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朱光磊:《中国政府过程》(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5页。
    ③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见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①[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①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②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王家范·序。
    ③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①(民国)袁嘉谷:《石展县志·沿革志》。
    ②(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
    ④(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序》。
    ⑤荒服,是“五服”制度之一。在《国语·周语》中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制度既是中国古代对于统治区域文化差异的认知也是对不同区域的管理政策。翁独健认为,“甸服”、“侯服”、“宾服”是夏朝对诸侯国的管理,“要服”、“荒服”是夏朝和夏族对四方民族实行的管理政策。“要服”就是“要束以文教”,“荒服”是“因其俗而治之”;“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就是说“要服者”须贡献方物给夏王,以示夏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荒服者”则只须承认夏王共主的地位,定期朝觐,来者不拒,去者不禁。详细论述可参见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的内容。
    ⑥(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一。
    ⑦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①(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六。
    ②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5页。
    ③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646页。
    ②转引自尤中的《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③(明)万历《云南通志·羁縻志》,见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册),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页。
    ④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4页。
    ①关于大理时期东部乌蛮的分布地区可参见尤中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153页的内容。
    ②叶本乾:《生成与重构——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农村基层政权》,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47页。
    ③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92,兵志六。
    ⑤邓广铭:《辽宁西夏金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⑥(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四《宗法》。
    ①(明)宋濂:《元史》卷93,食货志一。
    ②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③《元史·兀良合台传》。
    ④(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第37页。
    ⑤依据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1983年版)第207页以及郭纯礼等编著的《红河土司七百年》(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内容绘制。
    ①(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第37页。
    ②(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③(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第37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辛酉。
    ①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1页。
    ②(明)嘉靖《大理府志·地理志》。三江指澜沧江、怒江、金沙江。
    ③《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一四七。
    ④《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一四六。
    ⑤关于明朝洪武年间第一次用兵云南所建卫所数与军队数量可参见陆韧的博士论文《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1999年)第11-13页的内容。
    ⑥《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一七九。
    ⑦《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一八四。
    ⑧具体可参见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1999年第23-48页的内容。
    ①(清)康熙《云南府志》卷一《地理志》。
    ②(明)陈全之:《蓬窗目录》卷一《环宇·云南》。
    ③(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贵交趾》。
    ④(明)陈善:《云南都指挥使司题名记》,见(明)天启《滇志·艺文志》卷20。
    ⑤(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一,险要,第25页。
    ⑥引自陆韧的《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7月,第74-83页。
    ⑦宝秀十二营,也称宝秀十二营盘,即中营、大杨营、小杨营、盘营、吴营、卢营、兰梓营、胡士营、团山营、恒胜营、郑营、许刘营。
    ①(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三,沿革。
    ②(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第二,见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532页。
    ③(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六,赋役志第三,见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566页。
    ④《明会典》卷一四九《驿传五》。
    ⑤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1999年,第188页。
    ①王雅红:《巡检司制度与明代基层社会控制》,《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②《明宣宗实录》卷9。
    ③(民国)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卷138,《农业考一》
    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续皇朝经世文编》第98页,周镐《与王春溪书》,转引自王先明的《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页。
    ②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③陆韧:《论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形成》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60-67页。
    ④(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第五·临安府,见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5页。
    ⑤(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六,风土。
    ①(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七,学校。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屏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屏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8年,第104页。
    ③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④(清)徐栋辑《保甲书》卷3,广存。
    ⑤参见(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
    ⑥江外五土司指的是在红河南岸的土司管理的民族地区,五土司分别是亏容甸长官司、溪处甸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左能寨长官司、落恐甸长官司,五土司皆为哈尼族。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五土司划归石屏州,民国时期属于石屏县第六区,但区、乡制与土司制并存,1950年,由五土司地与原元江县、建水县部分地区新建由哈尼族为主体民族的红河县,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⑦(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
    ⑧(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
    ①(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121,食货二·役法。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页。
    ③(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沿革。
    ④“乡地”,指乡村中的乡长、乡约、地方、地保一类人员,在清代虽未见对这些人员统一称之为“乡地”的记载,但是他们名“异”职“同”,是清中期以后各地主体性乡役组织的责任者。乡地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在自然村与州县之间设置一级中间组织和区划。魏光奇主张使用“乡地”概念来指称清中期以后各地的主体性乡村职役组织。详细论述可参见魏光奇的《官治与自治》第40-44页以及《清代“乡地”制度考略》(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64-78)的内容。
    ⑤ 《皇朝文献通考》卷25《职役考》。
    ⑥(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庶政考五。
    ⑦(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一,村寨。
    ⑧(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下),朱惠荣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①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6页。
    ②参见杨念群:《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与晚清治道之变迁》,《学人》第1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段自成:《略论清代乡约领导保甲的体制》,《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6页。
    ④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⑤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⑥费孝通:《基层政权的僵化》,《费孝通选集》(第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页。
    ⑦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导言。
    ①本表参考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9页以及魏光奇的《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20、37-50页的内容绘制。
    ②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85页。
    ②(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村寨。
    ③(清)管学宜:《石屏州志》卷二,书院。
    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页。
    ⑤李文治等:《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①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8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
    ③在石屏县德《柏氏家谱总序》、牛街《张氏家谱》、牛街《白氏合族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其先祖分别从广西太平府、南京城迁入石屏的经过。
    ④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5页。
    ⑤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5页。
    ⑥依据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十四《户口》绘制,其中石屏县民族不止表中所列,另有“窝泥”(哈尼族)、“撲喇”(今族属不详)、“花苗”(苗族)、“野鸡”(今族属不详)、“山苏”(今族属不详)等族群,据志书文字,当时调查民族人口的人员对于石屏县人族属并不熟悉以及各族群杂居,各土著人“附其数于倮、僰、摆夷之中,不复细别”。
    ①云南四大商帮:指的是蒙自帮、腾越帮、喜洲帮、鹤庆帮。虽四大商帮名号比石屏帮响亮,但形成与持续时间均不及石屏帮。具体情况可参见孙官生的《走西头——石屏商帮纪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的内容。
    ②(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六,风土。
    ③(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六,风土。
    ④孙官生:《走西头——石屏商帮纪实》,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5页。
    ⑤[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②萧公权:《十九世纪之中国乡村》,1960,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cattle,P27,转引自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③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④[美]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页。
    ⑤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6页。
    ⑥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①[美]詹姆斯·R·汤桑、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蒙自县,与石屏县相距近100公里,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蛮耗为现个旧市蛮耗镇,当时为个旧锡矿经红河运往香港再转销海外的水路必经之地。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22页。
    ③“七府矿约”是英法凭借《云南矿务章程》而成立华昌公司、隆昌公司掠夺云南矿产。废除“七府矿约”的运动先后进行了三次,最终在云南人民的斗争中于1910年以清政府向英法赔款150万两白银而赎回;滇越铁路路权则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方被收回。
    ①河口,在清末时为对法越的对汛督办处,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9页。
    ③[日]吉村源太郎《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权编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三册《政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0年版,第110页。
    ⑤《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见(民国)《云南》第六号,第12-14页。
    ⑥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2页。
    ⑦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页。
    ①《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转引自马小泉的《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①《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颁布),引自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②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58页。
    ③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8页。魏先生所说的“四局”就是清末、北洋时期州县改革后普遍存在的教育、警察、实业、财务等局。
    ④李国忠:《中国地方自治百年发展论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⑤《云南省地方自治筹办处拟定厅州县城镇乡议事会议员案》(宣统三年六月初五),石屏县档案馆。
    ⑥《云南省地方自治筹办处为专扎严催事》(宣统三年六月初三),石屏县档案馆。
    ⑦《云南省地方自治筹办处为专扎严催事》(宣统三年六月初三),石屏县档案馆。
    ⑧《云南省地方自治筹办处为专扎严催事》(宣统三年六月初三),石屏县档案馆。
    ①《筹办石屏自治公所宣统三年正月至六月底报销清册》,(宣统三年七月初二),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州自治筹办公所为申报州议事会成立呈请转事》,(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二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颁布),引自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④相关论述可以参见罗兹曼的《中国的现代化》、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以及吴晗、费孝通等著的《皇权与绅权》等著作。
    ⑤彭明、程献:《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⑥[德]马克思·韦伯:《儒家与道教》,转引自李怀印的《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
    ⑦费孝通:《乡土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9页。
    ②(清)杨景仁:《筹济编》卷27,严保甲。江苏书局光绪五年重刊本。
    ③《清文宗实录》卷33。
    ④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9页。
    ⑤(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2,疆域。
    ⑥[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⑦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第73-80页。
    ⑧[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⑨[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二领域》,见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433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页。
    ②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9页。
    ③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6页。
    ④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①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②《旧自治筹办处事务改并本司设立自治局事》(黄帝纪年四千六百有九年十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石屏州筹办自治公所为呈复开屏邑筹办自治事宜》(黄帝纪年四千六百有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军政部前次迭发通电有被自治议参两会积压案》(中华国四千六百有九年十一月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民政局自治局为军政部扎开照得各厅州县自治行政亟宜划一事》(中华国四千六百有九年十一月十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呈复办理城镇乡议事会选举请先变更区域》(民国元年十月三十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市,在这里指的是普通市,根据《市自治制》规定,市分为普通市与特别市,特别市有内务部认为必要时报请大总统明令规定,其地位相当于或高于县,普通市由行政官署核定,地位低于县,为县下组织。参见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内容。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6页。
    ④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⑤[法]让-马克·弗雷格、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页。
    ①《为呈请赏准辞退兼差事案》(民国十年三月),石屏县档案馆。
    ②《具公呈绅商学团等为选款无着恳请转详指提事》(民国十年三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为令遵事查选举为民权利乃民国第一要政》(民国十年五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石屏县行政公署为票催事》(民国十年五月二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龙朋祈将团费二十元拨抵自治选举费事》(民国十年六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云南省长兼省议会议员选举总监督训令(第十六号)》(民国十年五月一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⑦可参见张厚安的《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104页以及刘娅的《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7页的内容。
    ⑧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1-133页。
    ⑨《政府公报》第732号,转引自魏光奇的《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9页。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9页。
    ②《新委宝秀正前乡团首请辞书》(民国十六年八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南乡副团首请辞书》(民国十六年十月)石屏县档案馆。
    ④《召集各县长会议编定保甲草案》(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行政公署训令》(民国十年六月四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宝秀五乡恳请宣示选举费预算事》(民国十年六月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省议会议员选举调查员办事细则》(民国十年三月十八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第三区调查员呈文》(民国十年四月)石屏县档案。
    ③《呈为呈复事案奉钧长训令开为转发事》(民国十年二月二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呈为总监督百七四号电令石屏杨知事寒日呈文事》(民国九月二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此次选举中各选区的投票监察员均为各乡的团首与土司。
    ①《云南省长兼省议员选举总监督训令(第二十五号)》(民国十年六月二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云南省村自治条例》(1920年代),引自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8页。
    ②(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2,疆域。
    ③《为呈复钧座第7308号令事》(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议会议员、候补议员选举名册》(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议会议员、候补议员选举名册》(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查县属办理第二届县议会选举事》(民国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第一区选举事务所自成立日至撤销日一切开支清册》(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第四区选举事务所自成立日至撤销日一切开支清册》(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二、四区为明朝宝秀屯的主要区域,也是现宝秀镇的主体。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0页。
    ②[日]吉村源太郎:《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权编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③所谓政治参与的广度,是指从事某种政治参与活动的人口的比例;政治参与的强度则指政治参与活动影响政治系统的程度和持续性,以及它对政治系统的重要性,S.P.亨廷顿称此两个因素为“两项次维面(sub-dimensions) "。参见塞缪尔·亨廷顿等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的内容。
    ④马宝成:《近代中国地方自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3.9.13. 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o.asp?newsid=18410 。
    ①关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以戴维·伊斯顿、杰克·灯尼斯、罗伯特·E·道斯等人为代表;2.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以格林斯泰因为代表;3.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以K.P.兰顿为代表。虽然,三种观点强调各有侧重,但都认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人们将获取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意识与立场。可参见杨光斌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78页的内容。
    ②(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8,学校。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0页。
    ④(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卷8,学校。在表中的思陀、落左、瓦渣三乡名是在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将石屏县属的土司区域改土归流,江外五土司改称为6个乡,仍然以各土司为乡长。之后,江外原土司地区乡制与土司制并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因此表成于1933年以后,民国十年(1931)时五土司仍行土司制,将思陀等三土司称为乡当是误称,为保持原表内容在引用时未作更正。
    ①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2-530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6页。
    ③个碧石铁路,因其路穿越个旧(今个旧市)、碧色寨(今蒙自县碧色寨,为滇越铁路滇南重要车站)、石屏(石屏宝秀镇)而得名。该铁路在碧色寨接入滇越铁路,该路在民国年间主要运输个旧产的大锡以及建水、石屏等地的矿产。由于该路在蒙自与石屏宝秀之间,又被称作蒙宝铁路。
    ④《云南省志》卷三十四,《铁路志》第45页。
    ⑤《云南省志》卷三十四,《铁路志》第45页。
    ⑥鸡街建国后划归个旧。在蒙自、个旧、建水三地交界之处。
    ①丁方麟:《回忆个碧石铁路通车典礼盛况》,见《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出版,第97-98页。
    ②丁方麟:《回忆个碧石铁路通车典礼盛况》,见《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出版,第99页。
    ③具体内容可参见《开远铁路分局志》(1903-1990)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181页的内容。
    ④云南省档案馆77-13-273第1-91页。
    ⑤政协云南省红河州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红河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89年印刷,第44页。
    ①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8页。
    ②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2日。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7页。
    ④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7页。
    ⑤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7页。
    ⑥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15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8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61页。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08页。
    ④《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石屏地下党的概况》,《石屏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9年印刷,第4页。
    ①《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石屏地下党的概况》,《石屏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9年印刷,第7页。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9页。
    ③[美]詹姆斯·R·汤桑、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1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17-145页。
    ①王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见王铭铭著《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3页。
    ③《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④张连红:《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第28-33页。
    ⑤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7页。
    ①(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序。(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2页。
    ③《石屏县政府县政会议规则》(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第二次县政会议议决)石屏县档案馆。
    ④图中,县政会议由县长、秘书、各科科长、各局局长参加,议决县内预决算、公债、公产及县内公共事务。图中所示卫生、土地、社会、粮食等局由县政府在必要时呈请省政府批准设立。
    ①(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1页。
    ②《乡镇坊自治职员选举及罢免法》(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2-33页。
    ①(民国)《地方自治全书·乡自治法》,公民书局1930年版,第31页。 ①(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3页。
    ②如金河行政委员改为金河设治局、猛丁行政委员改为平河设治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将二设治局合并改设新平县。
    ③(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提要。
    ④《云南民政厅训令》(民国十九年九月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自治。
    ①《催令上报划区图表事》(民国二十年)石屏县档案馆,卷宗号34-4-221,第42页。
    ②本表依据《云南石屏县划区情形图表》(民国二十年十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卷宗号34-4-221,第45-50页)与《云南石屏县划区报告表》(民国二十一年八月)(石屏县档案馆,卷宗号34-4-221,第71-76页)内容绘制。表中所列的乡镇是指在北洋时期云南推行地方自治时所划定之乡镇,属自治性质,与自治性质的团保在区域上重合,而实际的运作则完全由团首负责。另,在档案文件中此时全县被划为五区,而在民国袁嘉谷编修的《石屏县志》中则为七区,即多出了第六、七区:当是在初划定后又有调整。
    ③此处铁路指个碧石铁路。
    ④《云南民政厅训令字第8827号》(民国二十一年八月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吏治。
    ①《催令各区上报乡镇间邻编制事》(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内政年鉴》(B)第753-758。转引自魏光奇的《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1页。
    ③(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自治。
    ④《石屏县参议会的历史沿革》,《石屏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印刷,第27页。
    ⑤(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自治。
    ⑥(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自治。
    ⑦(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自治。
    ①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②《永平乡六地呈请更换乡长事》(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镇镇长请求罢免副镇长并办理户籍事》(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页。
    ⑤(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二册),民政一·吏治。
    ⑥萧公权:《论县政建设》,见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③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99页。
    ①(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3页。
    ②本表依据民国陈柏心的《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3页与崔之清主编的《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98页以及刘娅的《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的内容绘制。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99页。
    ④(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三册)民政二·户籍。
    ⑤(民国)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页。
    ①《为编制保甲令各区上报编制事》(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召集各县长会议编定保甲草案》(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云南省政府令各属赶办保甲事》(民国二十三年二月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区乡(镇)保联保切结样式》(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暂行保甲条例》(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各乡镇保长情形》(民国二十八年),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镇镇长请求罢免副镇长并办理户籍事》(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民国)陈伯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4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③[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页。
    ④如谢增寿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保甲制度述论》(《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赵小平的《国民党保甲制述论》(《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朱德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①如王云骏的《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肖如平的《从自卫到自治——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孙宅巍、韩海浪的《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张济顺的《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武乾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李伟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杨焕鹏的《论抗战后杭州地区保甲运作中的保长与保干事》(《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等多篇文章。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2页。
    ③在《县组织法》中规定县参议员及以下各级自治首领均由乡民直接选举产生,在新县制下各级自治首领及民意机关成员均由下级民意组织间接选举产生。
    ④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20页。
    ①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1983年印刷,第70-72。
    ②《云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训令专一字第1268号》(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花明乡报编制保甲情形》(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石屏县档案馆。
    ②《云南省石屏县新编乡镇长姓名略历表》(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石屏县档案馆。另表内“保数”一栏为笔者依据同卷宗内的《云南石屏县乡镇现况调查表》以及《各乡镇保数、户口统计表》内容统计。
    ③(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三册)民政二·户籍。
    ④《宝秀镇报恳祈核念表式准予免派款项事》(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另在该卷宗第61页记载,负责印刷各种保甲编制表册的昆明新生活印刷所竟然向各县发函,各种表式明码标价,并称4月1-30日所有表式一律八折减价销售,4月以后恢复原价,要各县尽快购买。从中可知,云南省关于由省库归还印刷所垫付钱款的承诺并无信誉。而当时各种基层建政与政府行为使得乡村的赋税与摊派凭空增加,自上而下的自治或建政无疑成为地方社会的沉重负担。
    ⑤《石屏县政府训令字第25号》(民国三十年十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美]西达·思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3页。
    ⑦《宝秀镇为交代不清恳请核准备案事》(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三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地方干部训练所训导股日志》(民国三十二年八月十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户政管理所关于户籍人员训练的户籍测验试卷》(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调派乡镇长三人受训案》(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赤瑞乡乡长赴省受训案》(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石屏县档案馆。
    ②(民国)陈伯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78页。
    ③《九中全会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中国国民党云南省石屏县第三届全县代表大会宣言》(民国三十六年一月),石屏县档案馆。
    ②图表4.15、16、17均依据《云南省民、财政厅训令民参二字第296号》(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34号卷宗文件绘制。
    ③胡次威:《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新县制”》,《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①《宝云镇公所十二月份支领薪水表》(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胡庆均:《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费孝通、吴晗主编的《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版,第130页。
    ③关于“内卷化”是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及《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使用而被学界所重视,虽然该概念在农业、工业、农村与城市等被一定程度的使用,但是在政治学界更多的是指的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中认为国家政权内卷化是指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此处指人际或其他行政资源)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中国旧有的赢利型经纪体制——来扩大其行政职能。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在乡村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在国家政权无能力建立有效的官僚机构时,由地方头人为代理的非正式机构代为行使国家权力并贪污中饱。如乡村赋税由乡绅率先垫付之后摊派等就是佐证。可参见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8页的内容。
    ④[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⑤《石屏县政府呈民户字第六号》(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红河州档案馆。
    ⑥《石屏县政府呈民一号九二二号》(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红河州档案馆。
    ①《云南省石屏县保甲户口统计表》(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红河州档案馆。
    ②《宝秀镇甲、乙等公职人员候选人名册》(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云南省石屏县三十八年施政报告》,红河州档案馆。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5-376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①萧公权:《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见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②[美]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1934年石屏县参议会复会,被称为第四届县议会。前文有交代,此处不赘。
    ④《石屏县政府训令政字第612号》(民国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三册,民政二·选举。
    ②《第一区推选国大代表候选人推选情形》及《第二区呈送国大代表候选人投票匣及投票簿事》(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十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令各区乡增加选民并重新填写选民册事》(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国民大会云南省第四区代表选举监督公告第2号》(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宝秀镇呈报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履历》(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八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乡镇民代表选举条例》(民国三十年八月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萧公权:《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探讨》,见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④《湖东乡乡长请求设立乡民代表委员会事》(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公推赤瑞乡新乡长并令旧任交接由》(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石屏县档案馆。
    ①(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四月),石屏县档案馆。
    ①萧公权:《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探讨》,见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②《呈为民生困苦经费难筹另拟具办法由》(民国三十年一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为转请核准民众抗日话剧团开幕上演事》(民国三十年一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鹿鸣乡第二保保民大会会议记录》(民国三十三年一月至五月),石屏县档案馆。
    ⑤胡庆均:《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见费孝通、吴晗主编《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版,第132页。
    ⑥《秀山乡调解委员会简章》(民国三十年二月十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⑦《宝秀镇等六乡镇为成立乡镇联合会事》(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宝秀镇调解委员会委员履历表》(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治安会议记录》(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六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④萧公权:《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探讨》,见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⑤胡庆均:《论绅权》,见费孝通、吴晗主编《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版,第128页。
    ①《昌明乡为区域失宜公义更改恳请省厅准许事》石屏县档案馆。
    ②《异、云两乡民众呈为保举区长事》(民国二十二年四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李量宽呈请辞职事》(民国二十五年一月二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半山乡、九甲乡、宗德三乡请求变更区划事》(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石屏县档案馆。
    ⑤《第五区区长呈为土劣纵横各霸一方要政经费概被并髦恳请核示方略事》(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呈为违抗功令恳请设法饬令前来缉捕讯情以警效尤事》(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五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第五区区长呈未缴亩罚及枪弹款事》(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何杨春等告乡长假公苛派武断乡曲刮削民脂以图中饱事》(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上店容孙斌元告区长勒索清理户籍费事》(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呈为公呈保留乡长事》(民国三十年七月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克大乡民众代表样忠成等三十余人公呈新委乡长劣迹恳令收回成命事》,(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云龙乡各保及代表为摊派不均请飞令制止并恳令召开民众大会选举乡长事》(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④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98页。
    ⑤(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三册)民政二·户籍。
    ①(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六册)财政二·清丈耕地。
    ②(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第六册)财政二·清丈耕地。
    ①《云南省各县耕地清丈单》(民国二十五年2月),红河州档案馆。
    ②《宝云镇绅民一百二十四人联名呈为负担不均无力胜任恳请主持公道另行规定标准事》(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三十一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花明乡民众代表请求撤并该乡并公布账目事》(民国三十三年八月),石屏县档案馆。
    ①《宝秀镇公所因生活高涨经费不敷议由市场捐酌量加抽事》(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云龙乡乡长呈报乡民生活生活积苦各种款项无法催收事》(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八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赤瑞乡第二保回香老地、出水头甲长暨代表为迭遭兵灾请豁免夫役杂派事》(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民国)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54页。
    ⑤(民国)交通银行设计处:《云南省开远蒙自两县调查报告》,重庆出版社1940年版,第30页。
    ⑥(民国)交通银行设计处:《云南省开远蒙自两县调查报告》,重庆出版社1940年版,第36页。
    ①《石屏县第二区凤山乡土改前人口土地调查统计表》(1952年5月17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民国)交通银行设计处:《云南省开远蒙自两县调查报告》,重庆出版社1940年版,第85页。
    ③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④[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3页。
    ⑤[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⑥李上达:《民国间石屏县兵役概况》,见《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印刷,第66页。
    ①《第二区请求建水县代为缉拿逃兵担保人事》(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七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李上达:《民国间石屏县兵役概况》,见《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印刷,第67页。
    ③刘圻:《民国时期石屏地区匪患概述》,见《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印刷,第68页。
    ④《云南省石屏县三十八年施政报告》,红河州档案馆。
    ①《石屏烟苗铲尽,钱土司已投诚,五里长押赴石屏》,《个旧曙光日报》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三)。
    ②《呈报克大乡绅民藉匪种烟情势险恶,拟先运用地方力量将土匪奸党驱逐出境,再行铲除烟苗》(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红河州档案馆。
    ③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③[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177页。
    ④[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81页。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57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27页。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页。
    ③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④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27页。
    ⑥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①石屏县的土地改革因当地民族分布的情况,分期进行,平坝地区及民族杂居地区的土改在1951年底至1952年7月结束。而少数民族聚居且为传统的土司辖区的当时的第四区(今牛街地区)的土改到1955年才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才完成。
    ②《石屏县委员会党政军民宝秀区1949年发展统计表》(1950年1月3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石屏县西北区鹿鸣乡农会组织表》(1950年),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克大乡农会组织表》(1950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③《蒙自地委关于执行省委召开农代及加强农协的决定》,石屏县档案馆。
    ④《石屏县委对执行地委扩大会议决议的具体实施计划》(1951年7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农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总结》(1951年2月1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石屏县第二区干部调查表》(1951年6月14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王沪宁:《王沪宁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168页。
    ②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③《石屏县第二区二、三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1年3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当时石屏县还没有进行民族识别,县内民族的族属与称谓不统一。在当时的档案文件中所看到的“夷”是对当地少数民族 的统称,经民族识别后,“夷”族被认定为彝族。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19页。
    ②《蒙自区土改复查计划草案》(1952年12月1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3页。
    ④《我校校长参加土地改革转请征求同意指派工作由》(1952年2月1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第一、二批展开土改的平坝二十六个乡的综合报告》(1952年5月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土改工作小组员会议总结报告》(1952年1月2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转引自美国学者西达·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13页。
    ④《云南省蒙自区培养提拔干部统计表》(1952年2月30日),红河州档案馆。
    ⑤[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15-316页。
    ②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③史卫民等:《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1页。
    ①《石屏县人民政府1954年度政府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1月7日),红河州档案馆。
    ②《石屏县人民政府1955年工作基本总结报告》(1955年12月25日),红河州档案馆。
    ③《石屏县人民委员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和掀起冬季生产意见的报告》(1956年12月25日),红河州档案馆。
    ④《石屏县第二区吴有名互助组一年来工作情况报告》(1952年12月3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宝秀镇四牌白仁农业生产互助组情况表》(1954年7月1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中共石屏县委生产合作部关于第二批建社工作的总结报告》(1955年10月3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石屏县第三区小光山乡建社工作初步总结》(195年3月14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42页。
    ①以上未注明出处的引文与数字均来自石屏县档案馆藏1956年11月15日《茴水乡转社工作总结》。
    ②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③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①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②武力:《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2009年9月28日。
    ③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④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石屏县人民公社运动总结报告》(1958年11月11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该报告。
    ②《石屏县各公社食堂、托儿组、幸福院统计表》(1958年12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办好公共食堂应对好八条》(1958年11月1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石屏县人民公社运动总结报告》(1958年11月11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宝秀人民公社建社总结》(1958年11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人民公社运动总结报告》(1958年11月11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宝秀人民公社建社总结》(1958年11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④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和权力分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①关于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可具体参见秦晖的《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321页)的具体论述。
    ②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③[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④本表依据刘娅的《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的内容绘制,并做了适当的修改。
    ⑤单位:朱光磊认为其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基层组织形式。所以说,单位既是基层,又是法人。大多数社会成员被 安排到一个个“单位组织”中并依赖其获得个人的权利、身份、需求和合法性。可参见朱光磊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350页以及邓国胜的《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的内容。
    ①《关于宝秀公社整风整社运动中四个干部自杀的情况》(1961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宝秀区委关于调整社对规模的意见》(1962年11月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县委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几点意见》(1965年3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以上数据来自《宝秀区委关于调整社对规模的意见》(1962年11月3日)与《宝秀区调整社队规模试点工作报告》(1962年11月2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77页。
    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965年1月14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细则(草案)》(1966年2月2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61页。
    ①《关于宝秀区党的基层组织情况》(1961年12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62年12月1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青年工作的几个问题》(1965年8月1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9页。
    ③《中共石屏县委关于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1973年3月1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中共石屏县委关于支部改选工作的安排意见》(1972年12月27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关于宝秀公社吴营、张向寨大队干部任免的通知》(1970年11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宝秀公社党委会议记录》(1975年1月-12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区在1970年改公社后,之前的宝秀区下辖的13个小公社被再次改为生产大队。
    ④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⑤秦晖等:《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泽出版社1996年,第379页。
    ①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③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3页。
    ②《宝秀区训练党员的报告》(1964年8月1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可参见周其仁的《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论农村》(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的内容。
    ④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⑤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11页。
    ①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99页。
    ③《思想与社会》编委会:《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①邓正来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②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云南省1958年选举工作计划”的意见》(1958年4月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云南省1958年选举工作计划”的意见》(1958年4月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1958年基层选举工作宣传提纲》(1958年4月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1958年基层选举工作宣传提纲》(1958年4月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1958年基层选举工作宣传提纲》(1958年4月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关于选民资格审查中的若干问题》(1958年4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石屏县一九五八年选举工作意见》(1958年4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代表名额分配意见表》(1958年4月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仆族,又称“仆拉”、“仆喇”,经民族识别认定其为彝族的支系。
    ②三苏族,为“聂苏颇”(汉称“三道红”)、“聂苏泼”(汉称“花腰”)、“山苏”的合称,均为彝族的支系。
    ③《石屏县第三届基层选举工作报告》(1958年6月2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宝秀镇第三届选举工作总结》(1958年5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第三届基层选举工作报告》(1958年6月2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宝秀镇第三届选举工作总结》(1958年5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⑦《石屏县第三届基层选举工作报告》(1958年6月2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⑧《宝秀镇第三届选举工作总结》(1958年5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基层选举基本情况统计表》(1963年),石屏县档案馆。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社会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②三苏族在民族识别时认定为彝族的支系。
    ③僾尼族即民族识别后的哈尼族。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8-190页。
    ②虽然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并没有将少数民族上层列为阶级敌人或专政对象而一律作为爱国人士对待,但是在之后的政治运动中所进行的“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民主补课”均在最大程度上化解了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文化群体的“民族”内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阶级斗争概念的进入与群众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其所造成的国家权威顺利进入民族地区并建立管制型的基层政权则是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最大成果。
    ①[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7-79页。
    ②该组数据是1971年统计,在关于石屏县人口的资料中自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期间没有详细的各民族人口数,只有人口总数和男女数。石屏县各民族人口情况可参见《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5-678页的内容。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5页。
    ④[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①陈云生:《论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见谭健编《政府机构和干部制度改革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①《处理地主富农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入社的政策界限问题的解释(草案)》(1956年8月11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③《宝秀区柏仁村(典型村)阶级负担调查表》(1950年6月1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地富反革命登记表》(1956年),石屏县档案馆。
    ①本表依据石屏县档案馆藏《地富反坏分子审批材料》(1957年12月24)整理绘制。
    ②该组数据依据石屏县档案馆2-1-66号卷宗与2-1-56号卷宗统计。
    ③《宝秀公社面上开展政治斗争情况》(1960年4月16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32页。
    ①《宝秀区训练党员的报告》(1964年8月1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②[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④《石屏县人民公社运动总结报告》(1958年11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关于宝秀公社整风整社运动中四个干部自杀的情况》(1961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③[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④《宝秀区委三级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64年1月2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志编幕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27页。
    ②《关于成立石屏县宝秀区革命委员会的批示》(1968年12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区革命委员会成员名单》(1968年12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宝秀大队各阶级人口统计综合》(1970年),石屏县档案馆。
    ⑤《四级干部会议动员报告》(1970年8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四级干部会议动员报告》(1970年8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②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6页。
    ④[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⑤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①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322页。
    ②《1949年石屏县各区征粮情况》,石屏县档案馆。
    ①《人民来信来访关于工农生活差别》(1957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以产定工,超产受奖”是个宝》(1958年6月6日),红河州档案馆。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页。
    ①《宝秀公社关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贯彻省委十大政策情况的总结报告》(1960年9月1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宝秀公社生活情况报告》(1960年7月1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王颖:《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④徐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⑤宝秀公社各管理区1960年6、7、8月份的详细的粮食安排可参见《宝秀公社粮食安排情况统计表》(1960年),石屏县档案馆。
    ①《全区综合生产大队、生产队主要农产品社会分配表》(1961年5月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小光山公社农业税调整计算表》(1961年),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区社员收入分析表》(1961年),石屏县档案馆。
    ④《宝秀区社员分配兑现情况表》(1962年2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宝秀区宝秀公社1964年度粮食和经济作物农业税征收清册》,石屏县档案馆。
    ⑥《宝秀公社综合表补充资料》(1964年11月2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一九六四年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主要农产品社会分配表》(1964年11月2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内地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六五年收益分配总结》(1966年2月10日),红河州档案馆
    ②宝秀公社即1970年之前的宝秀区,13个生产大队即1970年之前的13个小公社。
    ③《宝秀公社一九七四年粮食决算分配表》(1975年5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宝秀公社一九七四年粮食决算分配表》(1975年5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宝秀大队一九七四年粮食决算分配表》(1975年5月1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具体的统计表可参见1990年版《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94-295页《石屏县1950-1985年粮食征购调存一览表》。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②高玉凌:《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③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作者导言”第3页。
    ①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体制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47页。
    ②《宝秀公社生产队规模调整统计表》(1979年9月),石屏县档案馆。
    ③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199页。
    ④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①《石屏县人民政府关于区、乡机构设置的请示》(1984年4月1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③《关于我县农村体改有关统计数字的汇报(石屏县农村体改办)》(1984年6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关于我县农村体改有关统计数字的汇报(石屏县农村体改办)》(1984年6月2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29页。
    ③《兰梓营乡人民政府体改后情况》(1984年12月3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红河州乡(镇)人民政府基层政权建设情况统计表(石屏县)》(1986年7月2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关于区、乡体制改革的请示》(1987年10月17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①《石屏县区改乡后各乡(镇)人员配置情况表》(1988年1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③具体内容看参见朱光磊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谢庆奎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以及史卫民等著的《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6页的相关论述。
    ④《石屏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1995年11月27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王元辅:《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②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撤乡设镇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02]40号,2002年8月11日)。
    ①制度安排:是诺斯在《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提出的。他认为制度安排就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不过它必须至少用于下列一些目标: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可参见[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编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26页。
    ③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卷,第81页。
    ②“乡政村治”:“乡政”指的是乡一级政权(包括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在农村最基层一级的政权组织:“村治”指的是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乡政村治”体制下,乡(镇)与村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村民小组作为村民进行自治活动的具体组织,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的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参见张厚安的《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载徐勇、徐增阳主编的《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415页。
    ③“县政”、“乡派”、“村治”:是徐勇认为随着市场化、现代化和民主化发展和乡村社会转型,多村治理应该进行结构性转换。县政是指县成为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直接对本县政务和人民负责;县以下的多成为县的派出机构,接受县政府的委派,专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由于政府任务主要由乡派出机构处理,村民委员会只是协助政府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搞好村民自治,从而使利民委员会真正成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参见徐勇的《县政、乡派、村治:乡级治理的结构性转换》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27-30页。
    ④[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5、78页。
    ⑤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⑥陈吉元:《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①《宝秀公社组织情况》、《宝秀公社干部情况》(1978),石屏县档案馆。
    ②《宝秀公社落实政策工作总结报告》(1979年1月16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宝秀公社当前工作及生产情况》(1981年8月7日),石屏县档案馆。
    ④《宝秀公社分配工作进展情况报告》(1981年12月2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关于李金印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1982年4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中共石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意见》(1984年1月2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中共石屏县委组织部62号文件》(1984年4月1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④《中共石屏县宝秀区委组干字(84)5号文件》(1984年4月26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石屏县茴水乡乡规民约》(1984年4月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关于牛街乡三十二名村公所干部故意误会集体请求退职一事的调查处理报告》,(1988年9月1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情况和意见》(1991年6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246页。
    ③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77页。
    ①沈士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研究(1977-1982)》,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②《石屏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工作安排意见》(1984年2月1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关于区乡体制改革中选举工作情况总结报告》(1988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区乡体制改革中的组织工作总结》(1988年2月5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由于涉及当事人的利益与隐私不便在此处列出姓名及相关信息。
    ④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①周进军:《当好乡镇人大主度的实践与思考》,《红河人大》,2008年第2期。
    ②《我州新一届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圆满结束等8则》,《红河人大》,2007年第6期。
    ③《石屏县六项措施加强乡镇人大工作》,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网站,2008年4月20日,http://www.hhrd.gov.cn/readinfo.aspx?B1=382 。
    ①《关于对开远、石屏、建水、金平、河口等五县市贯彻实施<代表法>情况的检查报告》,2007-6-1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网站,http://www.hhrd.gov.cn/readinfo.aspx?B1=14 。
    ②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③[韩]朴广熙:《当代西方政治学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④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40页。
    ①本表参照祝灵君的《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年版)第149内容的“图9乡镇政府内部的授权安排”绘制,并略有改动。
    ①[美]唐(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体制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57页。
    ③张静:《基层政权:乡村社会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情况汇报》(1984年3月3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张本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到1988年才真正实现。
    ③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④《红河州乡(镇)人民政府基层政权建设情况统计表(石屏县)》(1986年7月2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⑤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52页。
    ⑥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8、451页。
    ⑦《宝秀镇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计划》索引号:532525-003618-20081201-0009,http://www.yndpc.yn.gov.cn/canton_model44/newsview.aspx?id=469481。
    ⑧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24-253页。
    ②郭正林:《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效应》,《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期。
    ③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页。
    ④应星:《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⑤《中共石屏县委关于八六年信访工作意见》(1986年1月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建立县、区、乡三级信访网和领导接待制度搞好信访工作》(1986年12月10日),石屏县档案馆。
    ②“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51页。
    ③赵东辉:《信访的体制瓶颈亟待突破:让民意顺畅上达》,《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第40期;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应星:《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等。
    ④于建嵘:《信访的制度缺失及政治后果》,《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周梅燕:《我国信访制度陷入四重困境:面临法治挑战》,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56112;孙涉:《论信访制度与法治趋向》,《学海》2007年第5期等。
    ⑤黄钟:《信访制度是否应该取消?》,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12-13/26/516162.shtml 。
    ①该事件经过由事件当事人向笔者讲述,在此不便透露其姓名,特此致谢。
    ②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①“三榜一印”:指在2003年各县(市、区)改革后的计税土地、常年产量、价格、税率和税额及附加要落实到户,并做到农民认可。以村为单位一榜公示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二榜公示根据政策要求调增调减的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年产量、三榜公示农户改革后应缴纳的农业税税额,所有张榜公示的内容均经农户签字盖章认可。
    ②村财乡管:即农村的财政由乡镇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村账乡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以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③乡财县管乡用:即乡财政由县托管并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支用制度。
    ④“一事一议”:即在“三提五统”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方式被取消后,建立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筹资投劳要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即村内公益事业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多数农民同意的事就办,不同意的就不办。
    ⑤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就政府而言是上级政府为均衡财力状况,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而将所掌握的一部分财力转移给下级政府支配、使用得过程。
    ⑥《石屏县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2003年12月10日),石屏县公开文件,2003-2-77。
    ①《石屏县化解乡村债务的实施方案》,(2006年7月24日),石屏县现行公开文件,2006-3-106。
    ②李庆国:《石屏县郑营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建议》,2008年5月14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网站,http://www.hhrd.gov.cn/readinfo.aspx?B1=421。
    ③马宝成:《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基层政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①《云南省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成就报告》,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信息网,2009年9月11日,http://nczhgg.ynf.gov.cn/provincepage/article.aspx?cid=2638829 。
    ②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9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8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③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见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3-14页。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132页。
    ⑤[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中译者序”。
    ⑥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2页。
    ①应克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学海》,2004年第3期,第42-47页。
    ②何包钢:《村民自治和民主理念》,见徐勇、徐增阳主编《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①转引自罗平汉:《村民自治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石屏县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情况和意见》(1991年6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③此处的“四个自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对村民委员会性质的界定,到1998
    年《村委会组织法》经修订后才将村委会明确为“四个民主”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④关于此选聘方式的制度化则因石屏县1988年牛街乡村公所干部集体退职而起,具体情况请见下节。
    ⑤《(石屏县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情况和意见》(1991年6月9日),石屏县档案馆。
    ⑥《关于宝秀镇村民委员会设立方案的请示》(1991年5月18日),石屏县档案馆。
    ①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③《宝秀镇宝秀党总支委员会选举情况》(2000年10月),石屏县档案馆。
    ①《宝秀镇第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统计表》(2004年),石屏县档案馆。
    ②《石屏县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石屏县组工信息网,2008-9-27,http://www.spzgxx.net/?action-viewnews-itemid-95。
    ③李庆国:《石屏县郑营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建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网站,2008年5月14日,http://www.hhrd.gov.cn/readinfo.aspx?B1=421。
    ④谭青山、帕斯特:《中国村民选举的意义》,郭正林译,见徐勇、徐增阳主编《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241页。
    ①党国英:《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②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③项继权:《论中国乡村的“草根民主”》,见徐勇、徐增阳主编《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28页。
    ④[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⑤国家政权:是一个集合概念,就当代中国而言,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包括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府。他们从各自职权范围构成了国家政权的集合。
    ①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②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③斯蒂芬·卡尔伯格:《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基础》,见[英]布赖恩·特纳编,郭忠华译《公民身份和社会理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2-124页。
    ①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278页。
    ② Austin Ranny,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5th,NJ:Prentice Hall,1990,p.174.
    ③[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④何俊志:《选举政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页。
    ①何俊志:《选举政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0页。
    ②[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4-35页。
    ③三多三少,指的是乡镇代表中干部代表多、群众代表少,中共党员代表多、非中共党员代表少,男性代表多、妇女代表少的代表身份失衡的现象。
    ④两高两低,指的是具有中学学历代表比例高、大专及以上代表比例低,36-55岁代表比例高、35岁以下代表比例低的乡镇人大代表受教育程度与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
    ⑤史卫民等:《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⑥在史卫民的调研报告中可知在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公民的选举权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从1978年至2003年,乡镇长的身份以中共党员为主体,比例始终保持在98%以上。乡(镇)主要首脑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也以没有竞选的“等额选举”为主。在其所统计的2003年13个省份的乡镇选举资料显示,只有0.83%和1.28%的乡镇进行乡镇人大主席和乡镇长的差额选举,其他乡镇全部实行等额选举。参见史卫民等著《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9页的内容。
    ⑦[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32-333页。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①李凡:《石屏县乡镇直选的调研报告》,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②谭忠英、曾新原:《县级范围内直选乡镇长引出的思考》,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报告(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64-71页。
    ③黄卫平、陈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果浅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④吴理财:《中国农村乡镇的党政负责人选举制度创新及改革设想》,《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①[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0-1041页。
    ①李凡:《石屏县乡镇直选的调研报告》,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②查庆九:《民主不能超越法律》,《法制日报》,1999年1月19日。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40页。
    ②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第55-65页。
    ③仝志辉:《质疑乡镇长直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5-2-21,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 12248 。
    ④仝志辉:《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①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可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②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③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机制可参见金太军、王庆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216页的内容。
    ①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②斯蒂芬·卡尔伯格:《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基础》,见[英]布赖恩·特纳编《公民身份和社会理论》,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6页。
    ①适应性变迁即是在不改变基本的制度框架前提下的一种变迁:总体性变迁则是对整个政体的改造;边际性变迁则指界于适应性与总体性变迁之间的变迁形式。三种变迁形式在国家的进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适应性变迁与边际性变迁不断积累能够带来政治体系的总体性改造。[以]S·N·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体系》,Gloncoe自由出版社,1963年版,第314-323页,转引自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160页。
    ②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1-72页。
    ②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③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④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⑤[德]根特·舒伯特、陈雪莲:《当代中国的村选:政权合法性的新生成空间?》,见何增科等编《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①张践、齐经轩:《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②关于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特征可参见李国栋的《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296页的论述。
    ③潘伟:《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沈茂昀:《中国的乡镇真的没有必要存在吗》,“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年8月16日。
    ④金太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杨小平:《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建议案》,《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9月11日;欧阳旻:《乡镇民主及其迷思——对于乡镇体制改革问题的再思考》,“三农中国”,2005年3月6日。
    ⑤吴理财:《乡村新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研究》(2003年);于常有:《乡镇政权组织的困境及改革趋向的选择》,“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年4月23日。
    ⑥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94页;孙长杰、赵全厚:《求解乡镇财政困境》,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3年5月3日;贺雪峰、董磊明:《乡镇一级何去何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网”,2004年9月0日;唐永林《关于改革乡镇建制模式的思考》,“中国改革论坛网”2004年10月12日。
    ①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②章荣君:《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史卫民:《乡镇改革:乡镇选择、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页。
    ④具体内容参见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等主编的《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导论,第9-13页。
    ⑤[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7页。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20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④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⑤尹冬华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1.红河州档案馆9、21、26、42号全宗档案
    2.石屏县档案馆1、2、26、34号全宗档案
    3.明·天启《滇志》
    4.清·康熙《云南府志》
    5.清·康熙《石屏州志》
    6.清·乾隆《石屏州志》
    7.(民国)袁嘉谷:《石屏县志》
    8.(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编纂委员会:《云南行政纪实》1943铅印本
    9.(民国)《云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0.(民国)交通银行设计处:《云南省开远蒙自两县调查报告》,1940年4月
    11.(民国)《个旧曙光日报》
    1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七、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1986-2000),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石屏县文史资料》第1、2辑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论国家”,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5.[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法]让-马克·弗雷格、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韩]朴广熙:《当代西方政治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3.[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4.[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3年版
    2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4.[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8.[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9.[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30.[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35.[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36.[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37.[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8.[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39.[美]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
    41.[美]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3.[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唐(Tang, W. 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何高潮等编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6.[日]吉村源太郎著、朱德权编:《地方自治》(全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8.[意]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0.[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1.[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53.[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4.[英]布赖恩·特纳编:《公民身份和社会理论》,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5.[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英]米勒、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编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9.何俊志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60.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民国)《地方自治全书·乡自治法》
    6.(民国)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7.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费孝通、吴晗主编:《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版
    9.费孝通:《费孝通选集》第4卷《基层政权的僵化》,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16.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21.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3.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5.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
    27.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泽出版社1996年版
    32.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36.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报告(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3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3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0.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李文治等:《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3.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5.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46.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7.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徐勇、徐增阳主编:《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0.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1.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52.高玉凌:《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3.罗平汉:《村民自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57.史卫民等:《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2.尹冬华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4.马宝成:《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基层政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5.张劲松:《政府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王沪宁:《王沪宁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8.王颖:《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69.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1.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5.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76.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7.全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李守经:《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79.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80.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等编:《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1.徐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2.沈士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研究(1977-1982)》,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3.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85.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87.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9.张践、齐经轩:《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谭健主编:《政府机构和干部制度改革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1.《思想与社会》编委会:《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论农村》,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93.《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政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0年版
    94.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7.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版
    98.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99.郭纯礼等:《红河土司七百年》,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0.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01.孙官生:《走西头——石屏商帮纪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02.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03.王元辅主编:《云南行政区划体制沿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2.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4.戴长征:《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叶本乾:《生成与重构——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农村基层政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李斌:《政府权威、社会自主与乡村发展》,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王林:《村庄选举政治:1998-2005年选举案例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9.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高兴武:《政府职能的需求与供给研究——兼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陈益元:《建国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述评》,《文史博览》2007.4
    2.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2
    3.姜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发展思路》,《社科纵横》2006年8月
    4.宁骚:《论民族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5.陆韧:《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7月
    6.陆韧:《论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形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王雅红:《巡检司制度与明代基层社会控制》,《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8.魏光奇: 《清代“乡地”制度考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9.杨念群:《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与晚清治道之变迁》,《学人》第1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段自成:《略论清代乡约领导保甲的体制》,《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1.李国忠:《中国地方自治百年发展论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2.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13.陈德顺、 王淑琴:《汉族家族与乡里制度关系探析》,《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
    14.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2日
    15.张连红:《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16.谢增寿:《国民党南京政府保甲制度述论》,《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
    17.赵小平:《国民党保甲制述论》,《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8.王云骏:《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19.肖如平:《从自卫到自治——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20.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1.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22.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3.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2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级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5.郭正林:《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效应》,《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期
    26.应星:《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7.于建嵘:《信访的制度缺失及政治后果》,《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
    28.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9.孙涉:《论信访制度与法治趋向》,《学海》2007年第5期
    30.应克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学海》2004年第3期
    31.党国英:《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32.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33.黄卫平、陈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果浅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4.金太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35.吴理财:《中国农村乡镇的党政负责人选举制度创新及改革设想》,《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
    36.吴理财:《乡村新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37.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38.全志辉:《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39.项继权:《税费改革: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政治分析及后续改革的建议》,三农中国网,2006年月22日
    40.王海静:《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历史关系研究》,学术中华网,2007年7月6日
    41.马宝成:《近代中国地方自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3年9月13日,ht tp://www.chinaelect ions.com/news info.a sp?news id=18410
    42.武力:《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三农中国网,2009年9月28日http://www.snz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