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哲学的主流。现象学-存在哲学,实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及我国的实践哲学无一不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试图以所谓“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后现代的社会建构理论也试图取消主客二分而建构意义的世界。我国“反思”哲学时期的“超越”实践哲学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的哲学。他们认为从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去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旧的哲学思维方式,要用一种以实践为中介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来取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根据我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我坚持这样的观点:1、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学说,而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就不能否认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2、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迄今为止并未被广泛地、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试图阐明:1、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反对“主客二分”,并没有真的逃离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2、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超越,而没有超越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本身。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首先,文章认为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今天仍然是现代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只不过它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着眼于“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这种意义上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是主要探讨思维如何与存在发生关系,不仅包括思维如何认识存在这种关系,而且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信仰等等是如何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发生的关系。
     其次,文章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中,客体是外在的、先在的、既成的直观实体,意识对对象的意识是一种非我的意识。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坚持了客观性,却缺乏能动的方面。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中,对象、客体就是主体意识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及结果。认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即关于主体自身的认识。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造成了主客观的抽象对立。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中,客体是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对象,是历史地生成、发展的,主体是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合理扬弃、超越:第一,坚持认识客体(意识对象)的客观性思想,反对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第二,坚持认识客体(意识对象)上的实践性思想,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
     最后,阐明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的意义:1、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质。2、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确立了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新唯物主义路线,揭示了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统一的基础。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实现了对哲学的否定,完成了哲学变革。
Against the subject-object binary way of thinking, is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Existential Philosophy, pragmatism, analytic philosophy, Western Marxism and China are all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hinking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Husserl through "suspension of judgments"、"restore the essence"、"transcendental reduction" and make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so that the inten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heteropoly aggregate for an object,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 unity t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 "phenomenon." This form of Husserl in the digestion of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Heidegge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philosophy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is actually the main body of the first set up an isolated, and then to get to know and demonstrate in opposition with the object or world. Heidegger's view that the world left the main course is not conclusive evidence, and to leave the world's main (self, I think), is impossible to exist. Heidegger's ontology is a departure from this, 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using "human existence" to replace the pure consciousness of the main body, digestion of the subject-object two points, two points against the subject-object way of thinking.
     With Merleau-Ponty is to self-mixing is called the objective world of experience and to such an experience a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Thus Merleau-Ponty tried to use "experience" all-encompassing, all the main object which can be combined into one.
     Schopenhauer believed that a rational method does not resolve the predicaments of modern epistemology, his philosoph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n irrational system, as with the humanism of "appearance", "will" establish the concepts of human knowledge is based on appearance, attempt to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for digestion, to achieve the main object of the two into one, and thus get rid of modern philosophy predicaments. Early Western Marxism tried to eliminate the practice monism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and so on.
     However, the attempt to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digestion philosophers who really managed to flee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hinking way? Paper combed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way of thinking, and modern philosophy in the subject-object way of thinking has two sub-profile, for example digestion Husserl tried to adopt a rational and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but he was the "life world" as a purely subjective areas of the problem that it is a human construct of intent, including the object itself and its activities and the overall awareness of its way of thinking is still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idealistic way of thinking. Heidegger's this "new" philosophy, but the main object of anti-rationalism seamless that a replica of his ontology of the "root" still exposure to non-rational theory of "self" of the soil. Analysis of philosophers often claim to "linguistic turn" is a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in fact, language linked with the world, in essence, that is linked to variant of ideas with the world, trying to pull the world into the language is still no escape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 subject-object binary way of thinking. Two points in the article that the subject-object way of thinking, is a philosoph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existence today is still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modern philosophy, but its focus is no longer focused on the "spirit and what is the primitive nature of the" problem, not just "thinking can understand what is "This sense of thinking and existence of identity "issue, but mainly to explore ways of thinking and being a relationship, including not only thinking of how to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such relations, but also emotion, will, behavior, beliefs, and so on is how to between thinking and being in the relationship.
     Article on the old materialism, idealism and Marx's new materialism of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in-depth analysis of:the old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materialism way of thinking, the object is external, the first, the de facto visual entities,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he object is a kind of not my consciousness. The old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materialism ways of thinking persist in the objectivity, but the lack of dynamic aspects. Idealism of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object, object is to create awareness of the main activities and results of the external world. Knowledge is the main self-awareness, that is the main self-awareness. This subject-object binary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abstract sense of the dynamic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s subject-object binary way of thinking, the object is the subject of creative activity dynamic objects of history to generate, develop, and the main material practices engaged in activities. Marx's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is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raditional ways of thinking and reasonable discarded, beyond:First, adhere to recognize the object (sense objects) the objectivity of thought, against the idealism of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way of thinking; second, we must recognize the object (sense of the object) on 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the old materialism against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and intuitive way of thinking. Marx's new materialism of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significance of ways of thinking, establishe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materialism of the new routes, revealing the ontology, epistemology, the basis for a unified view of history to realize the negation of philosophy, complete change of philosophy.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7页
    ①参见王金福:《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21卷
    ①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74页
    ②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①参见李海峰:《“对象性”与“超越性”:马克思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真理论研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参见刑雅玲:《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唯物主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①参见蒋冰清、刘宇红:《海德格尔的后期语言观》,《求索》,2008年第3期
    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巴黎1945年版,第417页
    ②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364页
    ③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363页
    ④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377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巴黎1945年版,第111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③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65页
    ④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页
    ⑤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5页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②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③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22页
    ①海尔曼·J·萨特康普:《罗蒂和实用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2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7页
    ①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465页
    ②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466页
    ③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467页
    ④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第358,360页
    ⑤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448页
    ⑥马丁·杰《马克思主义和总体性》,1984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版,第170页
    ⑦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346页
    ⑧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368页
    ⑨参见徐崇温:《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①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28页
    ②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9页
    ①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第29页
    ②参见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③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③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①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页
    ③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页
    ②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页
    ③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
    ①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1页
    ①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0页
    ②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1页
    ①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①刘放桐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1页
    ①观点参见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①转引自王克千:《存在主义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②胡塞尔:《观念、纯现象的普通导论》第二部分,第一章第31节,参见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11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04-505页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①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参见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6-247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0-121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2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4页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65页
    ②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页
    ③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5页
    ④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1页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页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274页
    ③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274页
    ④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73-274页
    ⑤萨特:《存在与虚无》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69页
    ①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评述》,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7页
    ②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编《现代外国哲学》1984年版,第六集,第45页
    ①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①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50页
    ①观点参见吴仁平:《对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再认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50页
    ②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8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116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116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31页
    ①参见拙作《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及其理论变革的意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6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3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6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①部分资料参见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条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1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8页
    ①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3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84页
    ③参见王金福:《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21卷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7页
    ③参见王金福:《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21卷
    ①参见拙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出发点的转变》,《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57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57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59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5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2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2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3-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4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75-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7-27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版,第1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6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78-1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4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53页
    ①参见拙作《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及其理论变革的意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谭鑫田、李武林:《西方哲学范畴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姚鹏:《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慎:《黑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14、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蒋永福:《西方哲学》,上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16、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陈启伟:《西方哲学论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9、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编《现代外国哲学》,1984年版。
    20、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1、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评述》,三联书店,1982年版。
    2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3、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巴黎1945年版。
    25、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6、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7、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0、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1、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尼古拉·哈特曼:《存在学的新道路》庞学铨、沈国琴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6、叶秀山:《哲学要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版。
    37、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杜威:《经验与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1、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2、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3、张志伟、马丽主编:《西方哲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45、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7、黑格尔:《小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8、孙正聿:《哲学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王干才:《哲学观念变革简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50、高清海:《哲学的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3、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三联书店,1955年版。
    5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5、李国山等:《欧美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7、高光、阎树森和马迅:《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版。
    58、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9、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刘放桐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4、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6、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7、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3、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4、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6、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8、徐崇温:《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78、罗蒂:《哲学和自然之境》,三联书店,1987年版。
    7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
    80、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理解与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1、(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2、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83、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84、(苏)帕尔纽克:《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和客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6、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7、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89、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倪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0、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0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0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
    10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
    105、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71年伦敦版。
    10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7、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王金福:《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王金福:《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转变》,《哲学研究》2006年11期。
    3、王金福:《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4、王金福:《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否定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10月。
    5、王金福:《学术研究要有“热中于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6、张一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7、张一兵:《实践:在何种意义上成为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基石——经济学视域中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6期。
    8、梁碧、曾建平:《西方主客二分论的历史命运》,《求索》,2004年第5期。
    9、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10、俞吾金:《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
    11、冯梅:《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12、肖富群:《论主客合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13、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4、朱荣英:《论中西哲学的现代趋向》,《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王东,刘军:《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外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6、王东,刘军:《哲学创新与哲学观创新——马克思哲学革命正副主题与四部曲》,《社149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17、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周年》,《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18、高清海:《论哲学观念的转变——哲学探进断想之一》,《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
    19、高清海:《人的哲学的奥秘——我对哲学如是说》,《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20、高清海:《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
    21、高清海:《重新评价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
    22、丛大川:《关于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几点看法》,《云南学术探索》,1993年第2期。
    23、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24、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5、陈志良、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哲学动态》,1989年第3期。
    26、陈志良:《实践范畴再认识》,《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27、陈志良:《主体性原则和哲学现代化》,《江海学刊》,1987年第5期。
    28、钟新:《浅析叔本华对主客二分的消解》,《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何畏:《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
    30、王吉胜:《实践唯物主义三题》,《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
    31、李景源:《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
    32、于世刚、孙桂芝:《“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
    33、杨耕:《重读马克思》,《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
    34、邵宏武:《主体性与客观性关系上的困惑》,《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35、何中华:《论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论向度——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河北学刊》,2003年第7期。
    36、何中华:《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37、田其治:《也谈实践的定义》,《晋阳学刊》,1981年第2期。
    38、肖虹:《论实践的目的和实践的结果》,《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
    39、王永祥:《“本体论化思维方式”问题辨析》,《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40、杨保军、曾万明:《主客体的统一与分化——对认识过程阶段的一种新划分》,《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41、卢冀宁:《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三个层次》,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4期。
    42、薛德震:《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
    43、张康之:《实践本体论是主体化的本体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44、刘中友:《从思维方式看“新唯物主义”之“新”》,《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5、李海峰:《马克思思维方式与海德格尔思维方式比较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6、丛大川:《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化化”的思考——评<马克思主义原理>纪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47、魏义霞:《始基的特点与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8、冯景源:《马克思“对象性”思维方式研究的重要意义》,《东南学术》,2008年第l期。
    49、张玉平、孙冠臣:《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近代主客二分法的破除》,《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
    50、张兵、向德彩:《论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江汉论坛》,2003年第8期。
    51、任平:《论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的理解——120年后对<费尔巴哈论)出场学视域的新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3、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54、阎顺利、敦鹏:《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超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5、倪勇:《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56、杨芳、张将:《体验与思辨——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7、陈铁民:《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当前争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福建论坛》,2006年第2期。
    58、张早林:《实践,何以成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基石——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经济学解读》,《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59、王德峰:《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复旦学报》,2005年第l期。
    60、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1、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62、叶险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兼论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方法论》,《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63、冷梅:《从马克思感性活动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64、王翠英:《现代哲学革命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65、林可济:《追问“存在”还是追问“存在者”?——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视角梳理西方哲学史》,《福建论坛》,2005年第9期。
    66、丁祖豪、张玉龙:《论近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
    67、车洪波:《革命实践与哲学革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68、王大为:《语言与存在——对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解读》,《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9、陈宝亚:《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思想战线》,1993年第3期。
    70、张一兵:《存在:一个专横的学术暴君——评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批判》,《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71、汪琳琳:《论罗蒂对心灵之镜的批判》,《南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2、毛勒堂:《试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及其当代价值》,《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73、夏建国:《马克思哲学是主体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启示》,《江汉论坛》,2001年第9期。
    74、周惠杰:《哲学的意义在于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5、李洪君:《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北方论丛》,2000年第4期。
    76、朱宝信:《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客体性基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77、徐崇温:《关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78、刘春波、朱磊:《马克思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探析》,《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79、王金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0、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1、马腾:《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2、张一兵、姚顺良、唐正东:《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学术月刊》,2006年7月。
    83、王凤珍、高云涌:《西方传统哲学观的分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84、〔德]英格陶贝特:《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批判——关于马克思和思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产生过程》,载于《关于马克思第一次旅居法国期间的活动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产生过程的研究》,见《卡尔马克思故居丛书》,特里尔,1990。
    85、寇瑶:《试论思维方式的理论源流》,《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6、郭大俊:《澄清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含义及其认识论意义》,《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87、李校利:《关于客观性含义的探讨》,《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