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封建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封建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残余,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当代”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期。封建主义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它在政治领域的残余主要表现为官本位、人治官僚主义、等级特权及对人自身的束缚等方面。研究封建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从理论意义上而言,有助于探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实践意义上而言,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助于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导言部分分别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分析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作简要的评述;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封建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本章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封建”涵义的不同理解;分析了封建主义文化的两面性;回顾了封建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二章,封建主义文化制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因素。封建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人们对权力的崇拜、等级特权、思想僵化等。权力崇拜产生了诸多危害政治发展的现象,如:腐败、社会主义法治的破坏、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等级特权的危害主要是:破坏社会公平,破坏市场经济,阻碍改革的进程。思想封闭的危害主要是:教条主义泛滥、个人崇拜盛行等。本章在分析这些封建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同时,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时所取得成果和经验。
     第三章,封建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存在原因。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比较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稳固的皇权专制制度和古代官僚系统。二是中国历史上未曾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公平、竞争、契约、个性解放等精神,这些精神对消除封建主义文化影响有积极作用。三是对利益诉求缺乏正当性。官本位、特权等思想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利益诉求没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现实社会中,私利侵蚀公利、公权侵犯私权的现象发生。
     第四章,消除封建主义文化影响的思考。一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解放思想的问题。封建主义文化对个人的束缚,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的束缚上,要克服这种负面影响,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政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在中国,政治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伴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封建残余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四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问题。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完善的法治可以有效地消除人治、等级特权等不公平现象,从而有利于政治的发展。五是借鉴西方政治文明问题,西方反封建历史比中国长的多,在此过程中,它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政治体系。对于一些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学习,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政治发展的道路。
     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研究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时,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人类政治生活不断进化、政治体系朝着合理化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政治发展就是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摆脱各种不良影响,实现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封建主义文化是政治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封建主义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消除它的影响,本为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二是在研究肃清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时,如何对待封建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既有有益成分,也有糟粕成分。本文在批判封建主义文化的同时,力图梳理出哪些成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这样更有利于认识和肃清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the residual of feudalism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on contemporary China politics. The contemporary refers to this period of history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current. Feudalism culture belongs to thecategory of political culture. It embodies the officialdom standard, the rule ofbureaucracy, the rank and privilege and the human bondage in the political field. Inthe theoretical sense, this research is good to explore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China politics and promote proceeding of the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practical sense,this research is goo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China democratic politics andimplement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contains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It analys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do a briefly review. It alsoclarifi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history of feudalism culture. Firstly, this chapter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meaning on feudalism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Secondly, the chapter analyses the two sides of feudalism culture, namely, its activerole aspect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t last, the chapter researches the historydevelopment of feudalism 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eudalism culture in Chinapolitical development. Its main forms are the power worship, the rank and privilege,ideological rigidity, and so on. They hinde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some degree.The chapter also reviews that our party makes the achievement in the course ofeliminating these negative effect.
     The third chapter researches the reason which the feudalism culture exists incontemporary politics. There are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imperial autocracy andancient China bureaucratic system. In China history, it has never experienced the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market economy may bring fairness,competition, contract,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 on, which are good for thepolitic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irrationality in the course of seeking interests, whichleads to the official standard thought and privilege.
     The last chapter researches how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feudalismculture.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how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culture. Secondly, people should continue to emancipate the mind, which can providespiritual impetu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rdly, thesocialist democracy should be improved. In China, the key of the politicaldevelopment is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democracy is the life of Socialism. The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can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 Fourthly, the socialistlaw should be improved. Fifthly,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politicalcivilization. In western, there is much longer history of anti-feudalism than China.They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political system in this process. It is necessaryfor us to learn from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re are two innovation poi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sets outth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to make some discussion what the impact of feudalism culture is, and how to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research how to treat the feudalism culture. The feudal culture includes somebeneficial ingredients, but there are dross components. We must make a distinction.
     There are two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dissertation, namely, the literature researchmethod and historical method.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①《荀子·效儒》
    ①[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下卷),张绪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00页。
    ①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自《译者序》。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②《左传·桓公二年》
    ③顾颉刚:《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古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④《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
    ②本自然段引文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62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665页。
    ①《韩非子·五蠹》
    ②《周礼·礼记》
    ③《中庸》
    ④《论语·八佾》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雍也》
    ⑤《大学》
    ⑥《礼记·曲礼上》
    ⑦《论语·为政》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子路》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孟子·滕文公上》
    ⑤《孟子·尽心下》
    ⑥《孟子·尽心下》
    ⑦《荀子·君道》
    ①《荀子·性恶》
    ②《荀子·礼运》
    ③《老子》四十二章
    ④《老子》二十五章
    ⑤《老子》三十七章
    ⑥《老子》五十七章
    ⑦《老子》七十五章
    ⑧《老子》七十四章
    ⑨《老子》四十六章
    ⑩《老子》二章
    11《老子》三章
    ①《老子》八十章
    ②《老子》六十五章
    ③《庄子·徐无鬼》
    ④《庄子·胠箧》
    ⑤《韩非子·难三》
    ①《韩非子·定法》
    ②《韩非子·定法》
    ③《韩非子·难三》
    ④《韩非子·八经》
    ⑤《韩非子·扬权》
    ⑥《韩非子·五蠹》
    ⑦《韩非子·难三》
    ⑧《韩非子·说疑》
    ①《史记·陆贾列传》
    ②《新语·无为》
    ①《春秋繁露·立元神》
    ②《春秋繁露·立元神》
    ③《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⑤《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⑥《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①《汉书·董仲舒传》
    ①张载:《正蒙·诚明篇》
    ②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
    ②《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③《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④《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⑤《朱子大全·延和奏札》
    ⑥《朱子语类》卷二四
    ⑦《传习录·上》
    ①《传习录·上》
    ②《传习录·中》
    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②顾炎武:《日知录·拟题》
    ③顾炎武:《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④《周易·贲》
    ①刘向:《说苑·指武》
    ②《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①《汉书·董仲舒传》
    ②《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③戴逸:《论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2期。
    ①《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国语·郑语》
    ③《中庸》
    ④《荀子·天论》
    ⑤《荀子·天论》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④《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
    ⑤《孔子家语·五仪》
    ⑥《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①《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②《论语·学而》
    ③《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⑤《孟子·告子章句上》
    ①《中庸》
    ①《论语·颜渊》
    ②《汉书·叔孙通传》
    ③《论语·学而》
    ①《战国策·秦策五》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8-42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③《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版,第552页。
    ①范大华,姚瑞华:《决策合法化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决策导刊》,2007年第第2期。
    ②许耀桐:《论中国共产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
    ③建纪:《“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透视》,《中国监察》2004年第7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28页。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①《管子·任法》
    ②[美]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26页。
    ①吴邦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求是》,2011年第3期。
    ②《左传·昭公七年》
    ③《左传·桓公二年》
    ①《新唐书·选举志》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8-02-26。
    ②杨毅群,毛铠:《防止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领导科学》,2012年第19期。
    ③畅波:《公车不私用减少特权车——各国城市交通治理扫描》,《中国军转民》,2012年12期。
    ①杨毅群,毛铠:《防止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领导科学》,2012年第19期。
    ①林世钰:《中央纪委印发规定严禁八类权钱交易》,《共产党员》,2007年13期。
    ①戴隆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册,1998年版,第27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5~7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吕连仁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数据来源于:冯海波的《后危机时代中国社会矛盾特征分析》,《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②数据来源于:连玉明、武建忠主编的《中国国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1998年版,第4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①《汉书·叔孙通传》
    ②《礼记·经解》
    ③《礼记·乐记》
    ④《史记·乐书》
    ①《史记·陈丞相世家》
    ①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分别掌管资源、财务、民政。
    ②《明史·职官志》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④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⑤《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8年1月2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①[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1]《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7][法]马克·布洛赫,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美]阿尔蒙德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美]鲁恂·W·派伊著,任晓王元译.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12][美]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陈启能姜芃著.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4]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1999.
    [15]冯天瑜.“封建”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6]贾松青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7]孔令纪等著.中国历代官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8]兰华.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9]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1]李林主编.中国法治建设6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2]李守庸彭敦文.特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3]刘笃才.极权与特权——中国封建官僚解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2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5]陆南泉黄宗良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中、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6]吕连仁.社会主义建设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7]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28]邵景均.新中国反腐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9]石国亮主编.世界国体政体要览[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30]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1]王超.中国历代官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2]王成礼.法治的均衡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5]韦庆远柏华著.中国官制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3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7]叶庆丰.社会主义发展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38]叶庆丰.政治文明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9]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1]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二三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2]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3]张全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44]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46]朱日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47]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8]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9]陈启云.封建与大一统之间:关于中国传统政体的理论和史实[J].学术月刊,2007(2)。
    [50]龚永辉.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51]期娜拉.大一统思想在中华认同中的作用[J].民族论坛,2005(6).
    [52]牛润珍.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1(1).
    [53]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
    [54]杨学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5]刘景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56]薛国中.中国专制主义政治的形成与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10(20).
    [57]余广人.什么是封建主义[J].炎黄春秋,2004(2).
    [58]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59]孙洪涛.董仲舒政治思想管窥[J].河北大学学报,1997(4).
    [60]张维青.魏晋玄学思潮及其政治文化潜因[J].齐鲁艺苑,2000(4).
    [61]党明德.佛教教义的伦理化与世俗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1).
    [62]宋志明.论宋明理学的成因和变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63]郭学德.形式主义的危害、原因及治理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2.
    [64]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五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J].百年潮,1999(7).
    [65]巩建华.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传统文化阻滞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7.6.
    [66]王红梅.官僚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克服途径[J].理论探索,2003(2).
    [67]王雄军.公共权力的异化与治理[J].中国监察,2007(1).
    [68]罗小凡.略论官僚主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2(1).
    [69]赵铁.权力寻租治理的政治学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0).
    [70]王丽.寻租理论的现代表症、根源及其规避[J].唯实,2009(8).
    [71]王爱成.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的历史启示[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1).
    [72]袁付平.法治、人治与民主[J].山东大学学报,2003(1).
    [73]向达,周莎.从人治到法治: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J].党政干部论坛,2009(1).
    [74]叶庆丰.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6).
    [75]叶庆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6).
    [76]叶庆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3).
    [77]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4).
    [78]叶庆丰.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2(6).
    [79]艾茹.我国公共治理中的权力寻租与治理[J].中国乡镇企业,2011(5).
    [80]刘彦昌.中共遏制既得利益集团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许昌学院学报,2005(6).
    [81]刘德萍.中国共产党的反特权思想对当前反腐败的意义[J].党史文苑,2009(3).
    [82]谢六玲.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天敌[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83]程恩富.解放思想必须摆脱各种教条主义[J].学习月刊,2008(9).
    [84]李华.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缘何长期盛行[J].百年潮,2007(3).
    [85]曹长盛.苏联解体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教训[J].山东社会科学,2011(7).
    [86]周尚文.意识形态堤坝的崩溃与苏联解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7]刘克明.苏共的文化专制主义及其历史教训[J].俄罗斯研究,2001(4).
    [88]韩庆祥.论解放思想[J].探索与争鸣,2008(7).
    [89]赵凌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J].江汉论坛,2008(7).
    [90]黎玉琴.三次思想解放与当代中国发展观的演变[J].教学与研,2008(12).
    [91]沈宝祥.回顾和思考:解放思想三十年[J].民主,2008(10).
    [92]季荣臣.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对中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J].商业现代化,2007(23).
    [93]俞宪忠.试论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性[J].山东经济,1997(5).
    [94]张守军.中国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J].财经问题研究,2003(12).
    [95]宁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转和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
    [96]李禹阶.论中国封建经济的宗法性品格——对中国封建经济关系的一种政治学解读[J].重庆师院学报,1999(4).
    [97]李大兴.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作用[J].台州师专学报,1996(2).
    [98]韩庆祥,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1(2).
    [99]陶玉泉.马克思的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观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5).
    [100]李良栋.论民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4).
    [101]张利华.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再认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102]万俊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0(4).
    [103]马德普.公共利益、政治制度化与政治文明[J].教学与研究,2004(8).
    [104]叶必丰.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1).
    [105]樊怀洪.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J].学习论坛,2011.2。
    [106]唐山清.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1(2).
    [107]陈红军.论我国公共权力的异化及矫正[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108]吴建华.公共权力异化成因解析[J].理论导刊,2005(1).
    [109]张维新.公共权力异化及其治理[J].行政论坛,2011(2).
    [110]窦炎国.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
    [111]卢钟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思考[J].哲学研究,1994(4).
    [112]谷士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初探[J].学习论坛,2001(9).
    [113]赵玉华.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理论参考,2007(11).
    [114]夏振坤,唐龙.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J].理论参考,2007(11).
    [115]李良栋.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
    [116]侯树栋.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6).
    [117]杨维骏.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J].学术探索,2003(9).
    [118]徐学庆.新中国60年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中州学刊,2009(5).
    [119]曾宪凯,赵泉钧.从反封建主义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彻底性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4).
    [120]谭献民,曹屯裕.从“三大作风”到“三个代表”———建国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历程与反思[J].湖湘论坛,2001(6).
    [121]石光树.李维汉建议邓小平肃清封建遗毒[J].百年潮,1999(5).
    [122]罗韬.封建残余难以肃清的原因初探[J].广东党史,2000(6).
    [123]高放.封建社会主义不同于社会封建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一点反思[J].东欧中亚研究,2001(4).
    [124]曹福田.党的思想建设与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J].蜀都建设,1994(2).
    [125]叶剑锋.多重因素的叠加与累积:当代中国封建残余难以肃清缘由辨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5).
    [126]郑红建.封建主义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影响的原因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27]王海,刘长亮.肃清封建残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党史博采,2007(5).
    [128]刘济生.从反封建的提出到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运作[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129]王东春.封建特权因素对中国法治化的制约[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
    [130]刘益飞.清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不容忽视——论执政党建设60年中的一个根本教训[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5).
    [131]韩平.我国腐败问题的封建文化根源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6).
    [132]金泽.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新世纪的重大历史任务[J].前沿,2000(12).
    [133]王四海.中国共产党反对封建主义及其残余的历史考察[J].理论学刊,2004(7).
    [134]欧远方.封建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J].资料通讯,2001(Z1).
    [135]徐世杰.清除封建思想影响的长期性——从五四反封建启蒙思潮说起[J].理论探讨,1989(5).
    [136]叶剑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清除封建残余影响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137]胥锡才.破除封建主义政治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当代思潮,2004(2).
    [138]包心鉴.民主化的制度与制度的民主化改革———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发表三十周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4).
    [139]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J].历史教学,2006(1).
    [140]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4(3).
    [141]翟宇.“封建”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12(8).
    [142]荣开明.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J].江汉论坛,2008(5).
    [143]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D].中国知网,2004年博士论文.
    [144]张著清.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封建主义残余研究[D].中国知网,2004年博士论文.
    [145]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国知网,2002年博士论文.
    [146]Kimberly Besio and Constantine Tung.[monograph], Three kingdoms andChinese cultu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
    [147]Ogden, Suzanne, China’s Unresolved Issues,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Cultrre,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resey,1992.
    [148]David Potter, David Goldblatt, Margaret Kiloh, Paul Lewis, eds.,Democratization, Polity Press,1997.
    [149]J. Cohen and A.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MIT Press,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