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湘西苗疆“边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湘西苗疆地处湘、鄂、渝、黔边区,此地山高水险,峰峦叠障,道路崎岖、交通闭塞。自秦汉以来,湘西苗疆一直游离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外,而被视为“化外”之地。直至明清,随着对西南边疆的开发,湘西苗疆逐渐由“化外”变为“化内”。正是伴随着明清王朝对苗疆的开辟,使得此地苗民起义不断。有明一代的276年间,发生的苗民起义就达30多次。因出于将湘西苗疆纳入到政府直接管辖的目的,故在面对苗疆苗民的“叛乱”时,明廷总以大兵压境,对其进行镇压。但总是“旋剿旋叛”,明政府疲于奔命,却无法消除苗疆的“苗乱”。于是明政府不得已将“征苗”转为“防苗”。宣德五年,苗民再次“叛乱”,时任总兵官的肖授,为求一劳永逸,在西起贵州松桃县,东到湘西吉首市一线,环绕苗疆修筑了24堡,在苗疆“生苗”区构筑了一道严密防线。但这道防线未能有效阻止苗疆“苗乱”。嘉靖三十一年,明王朝在镇压苗民起义之后,特设三藩总督,并开府沅州,由张岳任总督镇抚。于是张岳罢屯设哨,在苗疆更设13哨。这样,明政府内以三藩总督、辰沅道,以及参将,三位一体构成对苗疆生苗区的军事行动指挥中心和后方依托,外借十三哨的坚壁清野,将苗疆置于其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内。但因堡哨间距太大,仍无法承担起消除“苗乱”的重任,由此终于成就了万历年间,蔡复一在湘西苗疆修筑边墙,此为明代湘西苗疆之“边墙”。之后天启年间对它加以增修,最终完成了明代的苗疆边墙。明代边墙在崇祯“寇乱”“踏为平地”,不复存在,这宣告了明王朝在湘西苗疆防苗策略的彻底失败。入清以后,苗民起义仍时有发生,其中以乾嘉苗民起义为苗疆历史的转折点。起义历时两年多,清政府以七省十八万大兵平息了这场起义。惨重的代价让清廷对苗疆重新思考,并反思历来治理苗疆的得失,由此引发了以傅鼐为首的湘西苗疆流官群体,在苗疆的重修边墙。边墙的修筑为清政府治理苗疆提供了新的平台,苗疆由此迎来了新的历史。
     本文试图通过对明清两代不同历史时期湘西苗疆边墙的兴起、修筑、废弃的发展历程作一梳理,同时也探讨了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湘西苗疆边墙的“筑”、“废”折射出的湘西苗疆在明清数百年间社会变迁的某些重要侧面。本文以边墙为个案研究,对边墙问题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发生、表现、演变、影响及其与地域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湘西苗疆的社会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
The Miao Territory in werstern Hunan lies in the border of Hunan,Hubei,Sichuan and Guizhou provinces.The area has fierc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poor transtportation system.From Qin dynasty,the Miao Territory was congsidered as an“original territory”by the government.Untill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 borderland of China, the Miao Territory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original territory”to“developed territory”.From Ming dynasty the Miao People of the Miao Territory rebelled constantly.In 276 years domin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the Miao People rebelled over 30 times.Because the Ming Government wanted to rule the Miao Territory derectly,towords the Miao People rebellions the Ming Government often repressed by force ,but it didn’t work.So the Ming Government had to change the“ruling”strategy to“defending”strategy.In the 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de, the command of the army Xiao Shou built 24 blockhouses from the Songtao country of Guizhou province to the Jishou town of Hunan province,in order to defend the Miao people’s rebellions.But it didn’t work either.In the 3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Jajing, after supressing the Miao People’s rebellion, the Ming government incorporated the new Yuanzhou county and set the Governor of Tri—States,the Governor Zhang Yue changed the 24 blockhouses into 13 sentries.So the Ming gorvernment wanted to resort the Trinity Military Defending system inner by the Governor of Tri—States,the Prefecture Command for Patrol of Chenzhou and Yuanzhou county and the Canjiang,and 13sentries defending work outside,put the Miao Territory into the rigorous military defending system.Like the blockhouses,the sentries couldn’t eliminate the rebellions of the Miao People.So in the years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Cai Fuyi built a“Boundary Wall”in the Miao Territory.It is the beginning of building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In the years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Tianqi,the officals added it and completed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of the Ming dynasty .But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was destroyed compeletly in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Chongzhen.It annouced the failure of the strategy which defended the Miao people by the Ming dynasty.In the Qing dynasty,the rebellions of the Miao People broke out from now and then.In those rebellions,the Miao Rebellion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Miao Territory.The Miao Rebellion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lasted over two years,the Qing Government calmed down the rebellion ,but cost great money and labors.After the war,the government the Miao Territory reflected the gain and loss in aspect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Miao Territory,then initiated the local officals by Fu Nai as the leader to rebuild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provided a new platform for the local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manage the Miao Territory ,so the Miao Territory welcomed in its new historic period.
     The article attended to comb the course of beginning,development and abandonment of the Miao Territory“Boundary Wall”,and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 setting to reflect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social changing during the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article study the case of“Boundary Wall”and analized the“Boundary Wall”problem which in the certain period and region,including“Boundary Wall”occurrence,performance,evolution and influence in some degree, which helps to grasp the geographical social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vein of this area.
引文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4]郭子章《黔记》,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影印本。
    [5](清)段汝霖《楚南苗志》《楚黔蜀三省接壤苗人巢穴总图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6册《史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
    [6] (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7]徐珂:《清稗类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6(1917)年版。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页。
    [10](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11]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乾隆22年(1757)刻本。
    [12]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光绪11年(1885)刻本。
    [13]方显:《平苗纪略》,清同治12年(1873)刻本。
    [14]田汝成:《炎徼纪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
    [15]严如熤:《苗防备览》,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6]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7]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补编》,光绪十六年刻本。
    [18] (清)黄应培修,孙均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道光四年刻本。
    [19] (清)李瑾纂修;(清)王伯麟续纂修;《永顺县志》,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编:《孤本旧方志选编》,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
    [20](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21]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3]湖南省花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花垣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
    [2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曹树基.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美)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徐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0]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1]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吴思.吴思作品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3]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5]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1]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3)。
    [2]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3]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1(4)。
    [4]石邦彦.苗疆边墙试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0(3)。
    [5]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6]吴曦云.边墙与湘西苗疆[J].申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7]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8]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4)。
    [9]明跃玲.湘西苗疆边墙与白帝天王崇拜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8(3)。
    [10]暨爱民,赵月耀.“国家权力”的“地方”运作——以清代湘西苗疆“边墙—墟场”结构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1]黄禹康.话说南长城[J].今日民族,2009(3)。
    [12]符永,韦晓晨.苗疆边墙对湘西地名影响调查——以凤凰县苗、汉晒金塘村地名为例[J].民族论坛,2009(5)。
    [13]龙文彬,黄勇.苗疆边墙——中国的南方长城[J].侨园,2000(5)。
    [14]王亚力,刘艳芳.“苗疆边墙”与凤凰民族文化景观分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15]彭永庆.民族历史记忆的价值重构———以湘西苗疆边墙为个案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6]伍孝成.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7]刘新华,刘建华.中国明清“南长城”[J].铜仁学院学报,2008(1)。
    [18]陈政.中国南长城及经济社会表现[J].贵阳文史,2009(3)。
    [19]吴善淙.中国南部长城——苗疆边墙[J].民族论坛,2000(3)。
    [20]姚金泉.略论明清边墙碉卡对湘西苗族社会的影响[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1]何筑霞.南方长城——一部珍贵的史书[J].前进论坛,2003(4)。
    [22]唐承德、张云泓.南方长城起点在铜仁[J].贵阳文史,2003(3)。
    [23]解黎晴.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J].档案时空,2005(11)。
    [24]邓文初.湘西古长城考[J].寻根,2000(3)。
    [25]龙岳洲.寻访南长城[J].文史天地,2002(10)。
    [26]龙海清.中国“南方长城”的历史文化考察[J].船山学刊,2000(3)。
    [27]肖忠明.论中国南长城之成因及其历史影响[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1)。
    [28]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9]任桂园.廪君·盘瓠后裔反抗斗争与三峡盐业内在联系[J].湖北民院学报,2004(4)。
    [30]高应达.冲突和调适的界碑——湘西南长城之历史文化定位[J].贵州民族研究,2004(1)。
    
    1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吴曦云:《边墙与湘西苗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3石邦彦:《苗疆边墙试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及见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符永,韦晓晨:《苗疆边墙对湘西地名影响调查——以凤凰县苗、汉晒金塘村地名为例》,《民族论坛》,2009年第5期。
    4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暨爱民,赵月耀:《“国家权力”的“地方”运作——以清代湘西苗疆“边墙—墟场”结构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伍孝成:《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高应达.《冲突和调适的界碑——湘西南长城之历史文化定位》,《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吴善淙:《中国南部长城——苗疆边墙》,《民族论坛》,2000年第3期。
    2姚金泉:《略论明清边墙碉卡对湘西苗族社会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何筑霞:《南方长城——一部珍贵的史书》,《前进论坛》,2003年第4期。
    4唐承德,张云泓:《南方长城起点在铜仁》,《贵阳文史》,2003年第3期。
    5解黎晴:《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档案时空》,2005年第11期。
    6陈政:《中国南长城及经济社会表现》,《贵阳文史》,2009年第3期。
    7肖忠明:《论中国南长城之成因及其历史影响》,《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8邓文初:《湘西古长城考》,《寻根》,2000年第3期。
    9龙海清:《中国“南方长城”的历史文化考察》,《船山学刊》,2000年第3期。
    10龙岳洲:《寻访南长城》,《文史天地》,2002年第10期。
    11黄禹康:《话说南长城》,《今日民族》,2009年第3期。
    12刘新华,刘建华:《中国明清“南长城”》,《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1期。
    1明跃玲:《湘西苗疆边墙与白帝天王崇拜文化》,《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彭永庆:《民族历史记忆的价值重构———以湘西苗疆边墙为个案的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龙文彬,黄勇:《苗疆边墙——中国的南方长城》,《侨园》,2000年第5期。
    4王亚力,刘艳芳:《“苗疆边墙”与凤凰民族文化景观分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6《楚黔蜀三省接壤苗人巢穴总图说》,(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6册《史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
     1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3页。
    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3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4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三《地理志三·郡县沿革考一》,光绪11年(1885)刻本。
    5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湖南省花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花垣县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2乾隆《凤凰厅志》卷三《沿革》。转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3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首《纪事》,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4湖南省花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花垣县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1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89页。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四《险要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5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214页。
    6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1张天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二《杂识》,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4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5《蓄禁桐茶碑序》,(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下》,光绪31年(1905年)刻本。
    6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59页。
    7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95页。
    8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95页。
    9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99页。
    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下册)卷十《农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3页。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下册)卷十《农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3页。
    2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95页。
    3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202页。
    4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59页。
    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卷十二《交通邮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卷十二《交通邮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7孙均铨:《苗蛮辨》,(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一《苗防一》,道光4年刻本。
    8贝青乔:《苗俗记》(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9吴高增:《乾州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0方亨咸:《苗俗纪闻》,(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孙均铨:《苗蛮辨》,(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一《苗防一》,道光4年刻本。
    2孙均铨:《苗蛮辨》,(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一《苗防一》,道光4年刻本。
    3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4《明太宗永乐实录》卷三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5《明太宗永乐实录》卷四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6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年版。
    7方显:《平苗纪略》,清同治12年(1873)刻本,第1页。
    8蓝鼎元:《边省苗蛮事宜论》,(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9方亨咸:《苗俗纪闻》,(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0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349页。
    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3刘应中:《平苗记》,(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4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影印本。
    5转引自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41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2页。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九《风俗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4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2页。
    5吴高增:《乾州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6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3页。
    7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四十九《风俗》,乾隆22年(1757)刻本。
    8张元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9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四十九《风俗》,乾隆22年(1757)刻本。
    10吴高增:《乾州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九《风俗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苗防备览》,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5张元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6张元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7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九《风俗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8吴思:《吴思作品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66页。
    9吴思:《吴思作品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76页。
    10吴思:《吴思作品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11蔡复一:《抚治苗疆议》,席绍葆、谢鸣谦、谢命盛:《辰州府志》卷四十《艺文纂》,隆30年(1765)刻本。
    1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页。
    3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6册《史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
    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一○《土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一○《土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一○《土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4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1页。
    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一○《土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四《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8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一○《土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九《兵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 +,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页。
    2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页。
    3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4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5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6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7吴荣臻,吴曙光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8魏源:《苗防论》,(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1任桂园:《廪君·盘瓠后裔反抗斗争与三峡盐业内在联系》,《湖北民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1页。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4龚柴:《苗民考》,(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本。
    5转引自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243页。
    
    1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4页。
    1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2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3《明太宗永乐实录》卷三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4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5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五《述往中》,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6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99页。
    7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1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中》,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具体考证可参看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中》,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5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中》,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6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1页。
    7 (康熙)《辰州府志》卷七,转引自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1页。
    8 (康熙)《辰州府志》卷七,转引自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1页。
    9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六《述往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0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六《述往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3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卷一《边墙图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6册《史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
    1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六《述往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2页。
    3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
    4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2页。
    5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6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
    7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
    1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八《风俗上》,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
    4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2页。
    5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2页。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2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3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一《苗防一》,道光4年刻本。
    5蔡复一:《抚治苗疆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中》,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5页。
    2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79页。
    3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一《艺文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315页。
    2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首《纪事》,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首《纪事》,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4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首《纪事》,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5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湘西苗疆的历史沿革。
    6 (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一《沿革》,道光4年刻本。
    1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2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3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4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一《艺文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5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一《艺文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一《艺文下》,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3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4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5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四《武备志七·苗防四》,光绪11年(1885)刻本。
    1 (清)陈宏谋修:《湖南通志》卷五十四《理苗二》,乾隆22年(1757)刻本。
    2鄂海:《抚苗碑》,(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九《艺文一》,道光4年刻本。
    3鄂海:《抚苗碑》,(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九《艺文一》,道光4年刻本。
    4鄂海:《抚苗碑》,(清)黄应培修;孙钧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九《艺文一》,道光4年刻本。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372页。
    
    1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2《乾隆湖贵征苗记》,魏源:《魏源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4页。
    3刘应中:《边墙议》,(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二十《艺文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起义经过参看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404页。
    2《吴天半供词笔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0页。
    3《石三保供词笔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第230页。
    4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5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6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7《姜晟等奏清厘民苗地界及奖赏出力官员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第463页。
    1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2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3和琳:《和琳奏陈酌拟苗疆紧要善后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262页。
    4《姜晟等奏清厘民苗地界及奖赏出力官员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第463—464页。
    1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 (清)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卷八十五《武备志八·苗防五》,清光绪11年(1885)刻本。
    3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二《城堡》),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4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5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傅鼐:《禀建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期,第114页。
    3无名氏:《苗疆屯防实录》卷之一。转引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期,第112页。
    1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期,第114页。
    2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期,第114页。
    3《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鼐传》,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4页。
    1周人骥:《序》,(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6册《史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
    2 (清)黄应培修;孙均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四《田赋》,道光4年刻本。
    3 (美)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4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5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6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8页。
    5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2页。
    7湖广总督陈若霖,湖南巡抚左辅:《会奏筹议苗疆事宜六条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8湖广总督林则徐,湖南巡抚钱宝琛:《会奏清查苗疆屯防事宜条款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9湖广总督陈若霖,湖南巡抚左辅:《会奏筹议苗疆事宜六条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0张映汉:《奏陈苗疆事宜六条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条款清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条款清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湖广总督裕泰,湖南巡抚陆费瑔:《会奏请免苗疆冲废田租并统减屯租一成筹补经费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4《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鼐传》,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4页。
    5《毕沅奏酌筹安置将苗等情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页。
    6《条款清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五《均屯一》,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7《毕沅奏酌筹安置将苗等情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页。
    8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6(1917)年版。
    1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二《城堡》,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三《屯防》,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辰沅道吕恩湛:《禀练勇马战名粮改增八分可否准其增设并恳奏明立案》,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补编》,光绪十六年刻本,第18页。
    4《会奏永绥匪苗石宗四等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四《征服下》,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5无名氏:《苗疆屯防实录》卷三十一《学校祭享》。转引自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6 (清)黄应培修;孙均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八《物产》,道光4年刻本。
    7 (清)黄应培修;孙均铨、黄元复纂:《凤凰厅志》卷十八《物产》,道光4年刻本。
    1但湘良:《示谕栽种茶叶以兴民利》,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59页。
    3《蓄禁桐茶碑序》,(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下》,光绪31年(1905年)刻本。
    4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下册),民国20年(1931年)铅印本,第199页。
    5永绥同知蒋绍宗:《禀遵札勘修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6湖广总督嵩孚,湖南巡抚康绍镛:《覆奏会查御史贺熙龄陈奏苗疆事宜九款实力整顿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7湖广总督嵩孚,湖南巡抚康绍镛:《覆奏会查御史贺熙龄陈奏苗疆事宜九款实力整顿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永绥同知蒋绍宗:《禀遵札勘修碉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十一《碉堡》,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
    2《部覆屯防变通章程八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部覆屯防变通章程八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八《均屯四》,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4湖广总督裕泰,湖南巡抚陆费瑔:《会奏苗疆善后事宜十折》,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5解黎晴:《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档案时空》,2005年第11期,第11页。
    6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7但湘良:《禀整顿屯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1但湘良:《禀整顿屯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2但湘良:《禀整顿屯务》,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九《均屯五》,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州志》卷六《军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4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7页。
    
    1《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鼐传》,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4页。
    2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二《城堡》,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1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38页。
    2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38—3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