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且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与教育关系密切,离不开教育的存在与维系,故此研究藏族教育的发展成就也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首先回顾了吐蕃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且基于本选题教育内容的明确指向,决定了此处不能止于对吐蕃史的简单复述,而必须是以与教育相关内容为依据的选择性表述,旨在因应后文并形成理论上的呼应,以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由于远古时期教育发展系吐蕃教育发展的源头,亦为苯教文化之重要形成期,因此它与吐蕃王朝的兴衰共同建构了吐蕃教育发展的背景。至于把赤松德赞时期作为分水岭,将该章分为两段区别论述,乃因其是佛苯势力发展、消长的转折点。
     关于唐蕃间中央官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共分三部分试予论述:历史沿革、内容与意义。唐朝中央官学教育的发展建立於盛唐政治、经济空前强大之基础上,同时亦深受唐蕃关系发展之影响,其中“永淳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最终能够左右唐蕃问官学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乃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此外,经学、礼仪等虽是中央官学的规范性教育内容,但实际学习范畴涉及了社会、历史、军事、地理、制度等方而,超越了中央官学所规范的内容。虽然吐蕃诸学子乃是於唐中央官学接受教育然究其根本,还是离不开吐蕃王朝自身开放进取的学习精神与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故此唐朝中央官学教育的发展既是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鉴证,也更是吐蕃王朝开明教育制度本身所创造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藏文的创制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形成藏传佛教、开展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就藏文诞生的实际过程而言,是吞米桑布扎克服了诸多困难,在前人的基础上改创出了沿用至今的藏文,这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但吞米大师亦足以堪称藏文之创制者,这是从价值判断出发的结论,实际折射出了后人对于大师功绩的肯定与赞颂,故此宜将两种观点合一致思,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创制藏文之后,吐蕃王朝遂大力推动了藏文教育的发展并卓有成效。
     此外,从寺院、宫廷、民间等不同角度,本文对佛教教育也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文中首先阐述了大、小昭寺等早期建造的寺院及其教育功能。继而以桑耶寺等为代表,文章继续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寺院教育。当然,在赤松德赞之前,吐蕃佛教传播仍主要集中於吐蕃王宫和社会上层的范围,故而宫廷教育在吐蕃佛教的思想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导向意义。至于民间教育状况,较之佛教思想在吐蕃上层的发展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趴。总之,吐蕃佛教的传播足‘场自上而下的思想运动,体现在教育方面,足一个“王室教育→寺院教育→民间教育”的发展流程,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民间教育,这也恰恰是一种社会思潮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诚如王森先生所言,在赤松德赞大兴佛教之前,苯教在西藏仍足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因此吐蕃苯教教育发展在整个藏族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苯教经典、苯教寺院教育在吐蕃王朝就已存在,文中对此已做出了详尽的论证。在赤松德赞之后,随着佛教建寺译经,迫使苯教教育进入到一个自为发展阶段,但苯教文化传播与苯教教育的展开并非集中於寺院,而是散存于包括寺院教育、宫廷教育以及伏藏教育、师徒相传、祭祀活动、岩画艺术等传播手段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彼等传播手段之间是相互割裂并缺乏联系的独立个体,它们本身乃是一个相互渗透的统一体。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藏医学教育的发展至今已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当时不但涌现出一大批以宇脱·云丹贡布为代表的著名医师,还有一批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新医著相继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吐蕃医学教育的发展。吐蕃时期在天文历算方面亦成就显著,譬如象雄学者曾发明了一种名为“土赤普”的仪器,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四季,这是吐蕃天文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
     最后,本文论证了吐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吐蕃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纵观吐蕃的法律条陈,化德入法、以德为本乃是吐蕃法制思想的特点,而后又援教育入法律,使教育思想中涵摄有了德育理念。因此,法律、道德、教育三者相连,交互影响,彼此融合,使得内在的伦理诉求就被外化为两种体现:法律中的德治思想,教育中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吐蕃王朝本着培育人才的策略,采取灵活的学习机制,造就了众多贤才。民间教育中也体现出注德德育的伦理化倾向,其中以宇脱·云丹贡布的德育理念与重视实践的学风尤为突出。概言之,吐蕃时期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德为本,育才为策,学在四方,注重实践。至于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则在于其为藏文化的传承整理并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典籍,不但培育了一批人才‘,也为藏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巩固了世代友好的汉藏关系。
     总之,这些教育成就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吐蕃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离不开先贤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吐蕃社会开放进取的学习精神,是众多积极因素合力形成的昌盛局面。
Tibeta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which having a close relation with education, thus,study of achievement of Tubo's education's is our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Firstly,Tubo'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its education is reviewed in this text,for the purpose of supporting my viewpoints in the text.His-tory in remote antiquity and Tubo kingdom consititut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Tubo's education. Because Chi Song De Zan's period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between Buddhism and Bon religion,I divide Tubo's history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the period.
     The chapter on the official school of Tang Dynasty is divided into3parts,about its evolution,content,significance.The education of the official school of Tang Dynasty was built on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s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refering to official education.Moreover, Confucian classics was prescriptive content,but practical study involved society, his-tory,geography,military,systems and so on.
     Creating of Tibetan language is significant for forming Tibetan Buddhism,cultural exchange,and Tibetan education. In term of Tibetan language's actual natal process,It's Tun Mi Sang Bu Zha who standar-dized Tibetan language.On the other hand,people consider he is creator. I think either of them is right,since the latter belongs to value assessment, which is reasonable in a way.Besides,from different angles,the text trea-tises Buddhism education,including Jokhang Temple,Ramoche Temple, Jokhang monastery,and so on. In a word,Tubo Buddhism's mode of trans-mission is a process from above to below,but in the nongovernmental extent,Buddhism education comparatively grew slowly.
     The Bon religion had had a dominant position before Chi Song De Zan's period,and Bon's classical works and temples had existed at that time.After Chi Song De Zan's period,Bon religion entered a selfconduc-ting seedtime,and Bon's spreading extent isn't only at temples, including sacrificing action,petrogram education and so on.
     As a subject with a long history,Tibetan medicine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ubo's education,for example,famous doctor Yun Dan Gong Bu and his opus Si Bu Yi Dian.Besides, Tubo's astronomy has made much progress as well.
     At last,the text expounded Tubo's education theory and its historic significance.As regards to the education theory,we summarize it like this:virtue-centred,raising talented firstly,learning from all the world and emphasizing practice.Altogeth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ubo's educa-tion, it has fosterd many talents,kept so many ancient records,consolidated Tibetan-Han relations and fathomed the way of education.All these su-ccesses owe a great deal to education's development,enlightend systems, efforts of past sages and so on,furthermore,all these positive factors faci-litated the sound social atmosphere.
引文
①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5.
    ②周润年,刘洪记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
    ③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5.
    ④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
    ⑤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
    ⑧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
    ⑦钱穆.《钱穆作品系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15.
    ⑧黄济著.《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146.
    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孟作亭著.《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二卷·藏族教育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75.
    ⑩张森水著.《西藏定日新发现的旧石器》.见:《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第四纪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105-109.
    11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与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
    12刘洋纯等.《西藏高原多格则与扎布地点的旧石器》.《考古》,1986年,第4期.
    13刘泽纯等.《西藏高原多格则与扎布地点的旧石器》,《考古》,1986年,第4期.
    14黄慰文等.《藏北高原各听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第7卷,第1期,1988年2月.
    15候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
    16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3.
    17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四川大学历史系.《吕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此外,根据同属于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拉萨曲贡遗址发掘来看,曲贡文化实际上已迈入了青铜器时代,属于高原农耕文化,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的编著的《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19.)。
    18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2.
    19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1.
    20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3.
    21而且根据略早于卡若文化的拉萨曲贞遗址新石器时代部分的发掘结果来看,墓葬出现子大量的曲肢葬,“它模仿人睡眠的姿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宗教行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相同的心理思维,藏族后来流行田葬则是这种灵魂观念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已经出现。引自《拉萨曲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12.)。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构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2.
    23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5-36。
    24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日土县古代岩画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第二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25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8-129.
    26马丽华.《追你到高原·传奇之六·岩画的故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7.
    27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黄颢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8.
    28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42.
    29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0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51.
    31转引自《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55.
    32据《弟吴教法源流》所载,还有“三尚伦”之说。三尚即是那囊氏、琛氏、没庐氏,四伦为库氏、噶尔氏、韦氏、桂氏。此外,尚伦一般均来自赞普的母系一族。(转引自《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1996年版.52.)
    33,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63-68.
    34根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分析,关于吐蕃社会的这些基本制度与法夫,有些可能是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前可能就有的,有些则是经过了后世子孙们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才最终成为r执政的基本体制与法规,但足总体而言,吐蕃王朝的基本体制与首部法规肯定於松赞十布时期制定。
    35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黄颢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22.
    36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
    37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黄颢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22.
    38苏发祥著.《藏族历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54.
    39石硕著.《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33.
    40贡松贡赞年轻时天折,先于乃父松赞干布去世,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记载贡松贡赞生平的资料。引自《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01.)
    41根据《通鉴吐蕃史料》永徽元年条所载:“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2.)
    42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2.
    43据很多的藏族史书所载,墀玛伦是一位享有卓越政治智慧的王妃,才具非凡。
    44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8.
    45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7.
    46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6.
    47据《资治通鉴》所载:“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转引自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8.)
    48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9页.
    49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23.
    50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9.
    51根敦琼培著:.《白史》(法尊大师译).西北民族研究所印.22.
    52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23.
    53关于剪除马降、去长安迎请汉僧、拔·赛囊被贬、迎请莲花生大师等等详细的内容,由于与本选题的关联度不大,而且在《拔协》、《贤者喜宴》等作品中已有详尽的记述,因而本文就此不再赘述。
    54六觉士包括:拔·赛囊、拔·赤协桑喜达、八郭那兑的儿子毗卢遮那、恩兰·解哇乔央、玛·阿杂诺仁钦乔、拉松解哇降秋。引自《拔协》(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8.)
    55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56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990年版.27-28.
    57如《圣言宝论》所载,即是指顿悟派与渐悟派。
    58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54.
    59据《《拔协》载,内地和尚摩诃衍那宣传说:“修行身语等善品,不能成佛,要想修佛,应无所思忆,心无所虑。如此修行,始能成佛。”见《拔协》(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风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8.)
    60据《拔协》载:“因他(指摩诃衍那)教人如此修法,叶蕃的人们转而学习他的法。因此,桑耶寺断了香火供奉,求法与修身语善行的也停止了,……”。见《拔协》(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8.)
    61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51.
    62苏发祥著.《藏族历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44.
    63王尧,陈践译注.《敦粕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7.
    64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57.
    65娘·定埃增以憎侣的身份崛起,最后位至“曲论”,面且娘区家族系吐蕃一古老家族,米拉日巴大帅的母亲亦出自娘氏家族。
    66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0.
    67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59.
    68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27.
    69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60.
    70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66.
    71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66.
    72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43.
    73苏发祥著.《藏族历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45.
    74即是“七户平民赡养一位僧人,提供衣食,凡看见出家人的破衣(补丁衣服),质问其供养民,严厉处治。引自《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78.)
    75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64.
    76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62.
    77转引自《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178页.
    78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57.
    79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7.
    80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41.
    81(英)桑木丹·噶尔美.《赞普天神之子达磨及其后裔的王统世系述略》.见:《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6.
    82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72.
    83根据《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条》所载:“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元月二十一日,敕吐蕃王及可汗子孙,欲习学经业,宜附国子学读书。”故此,也有学者将本文所述之唐朝官学学习简称为“国学教育”或“附学教育”
    84前三种学校主要面向官员了弟,及少数庶人之优异者,以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等为专业课,兼习《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而以《孝经》《论语》为公共课,《国语》《尔雅》《说文》等为选修。后三种则主要面向庶人子弟。以上各学的学制除律学六年和算学一年外,其它各学一律九年。毕业后均可参加相应的科举考试,例如进士、明法、明算等等。
    85唐朝取士以《礼记》、《春伙左氏传》为大经,而以《诗》、《仪礼》、《周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养传》、《谷梁传》为小经。
    86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87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孟作亭著.《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二卷·藏族教育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84
    88站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89谢佐,何波著.《藏族古代教育史》青海:西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6.
    90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2.
    91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70.
    92根据《唐会要·卷六十六》所载:“开成三年(公元837年),渤海国随贺王子大俊明,并入朝学生一十六人。救,渤海所请生徙习学,宜令青州观察使放六人到上都,余十人敕回。”谢佐何据此认为,虽然这是关于渤海国的资料,但是足以说明:一方面唐朝吸收周边民族子弟入学官学的政策未变,但中一方面,唐廷已不似当初来者不拒,而是对于学习都们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93“开成三年条: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达磨荒淫残虐,国人不附,异灾相继,吐蕃益衰。”由此可见,当时的叶蕃王朝已是危机重重。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63.)
    9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38.
    95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96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5.
    97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5.
    98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5.
    99“赞普…… 子弟入国学,受诗、书。”见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
    100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70.
    101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38.
    102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70
    103据载:“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就击之,唐兵大财,死伤略尽。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敕大司宪乐彦玮即军按其败状,械送京师,三人皆免死除名。”见苏晋仁编《通鉴叶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7.)
    104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6.
    105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7.
    106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42.
    107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42.
    108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42.
    109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42.
    110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82.
    111根敦琼培著.《白史》(法尊大师译).西北民族研究所印.58.
    112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8.
    113此处之图弥,即是指屯米桑布扎大师,下同。
    114根敦琼培著.《白史》.(法尊大师译).西北民族研究所印.57-58.
    115即是指巴卧·祖拉陈瓦而言。
    116根敦琼培著.《白史》.(法尊大师译).西北民族研究所印.59.
    117对于藏文的创始,萨迦派的福幢与五世达赖喇嘛均认可子吞米桑布扎的贞献,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其认为在松赞十布之前西藏本有文字,即是古象雄文字,后来参照此种文字创立了玛钦和玛琼,然后又参照玛钦和玛琼创造了藏文杂布和夏尔两种字体,但此种观点也仅是一种对十藏文起源的走向的看法,本身并不足以直接排斥吞米桑布扎的历史功绩。
    118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8.
    119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75-77.
    120周润年,刘洪记编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2.
    121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51.
    122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123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59.
    124转引自《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周润年,刘洪记编著.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4.)
    125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16.
    126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89-90.
    127杨明,王岚著.《中国藏族教育史略》.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0.
    128dbu-ru音译为伍茹,其地望以拉萨为中心,东至桑日县境内,南至马拉山脉,西至尼木,北至朗马。
    129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4.
    130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98.
    131“度母化身之文成公主修建有小昭寺,另外三个后妃各自都修建有自己的寺庙。”除了芒妃尺姜的叶尔巴寺,还有其余二妃的泰甫果巴寺、米芒才神殿。见《贤者喜宴》第70-73贝(巴卧·祖拉陈瓦原著.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2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4.
    133据《贤者喜宴》记载,“(寺院)大殿屋顶下而之下殿是汉地风格,中殿是天竺风格,上殿是于阗风格” 而且在寺院的建造得到了吐蕃王室的大力支持。引自《贤者喜宴》(巴卧·祖拉陈瓦原著.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3.)
    134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7.
    135周润年,刘洪记编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1.
    136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69.
    137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5.
    138赤松德赞称其为“叶蕃的宝贝”,乃是吐蕃最早的出家人。引自《拔协》第46页(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39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69.
    140“六试人”(“六觉士”)包括:拔·赛囊,拔·赤协桑喜达,八郭那兑的儿子毗卢遮那,恩兰·解哇乔央,玛·阿杂诺仁饮乔,拉松解哇降秋等六人出家为比丘,起法为为耶喜旺保和白央等等。
    141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142当时,诸大臣及耶喜旺宝等人认为在根本四部之中,《大众部》、《上座部》和《正量部》因为戒律较宽而不适于吐蕃,所以不翻译,而是首行翻译了《四部教》(《四阿含》),然后是少量的《二十根本教诫》和《譬喻部》,以及《阿毗达磨之声闻俱舍》和《行部》.此外,由于多种原因,《瑜伽部》、《事部》、《阿努瑜伽》小宜翻译。引自《拔协》第46页(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43周润年,刘洪记编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0.
    144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145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7.
    146“由于僧侣众多,分别委任了佛经班的亲教师和女尼班的亲教师。佛教徒穿的衣服,大部分是用幅绸做的。见《拔协》第47页(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47这里的“克”可能是指黄金而言,但并在《拔协》中未具体说明。见《拔协》第47页(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48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7.
    149林之赤孜即是指拉萨外城,今称“林廓”。赤孜,似为建于山顶之小神殿,具体寺名待考。拔于《吐蕃金石录》第169页(王尧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50相传吐蕃于公元727年攻占瓜州时,建立此寺以作纪念,并因而得名瓜州寺。载于《吐蕃金石录》第169贝(王尧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51桑耶寺附近一地名,又名“秦浦”。载于《叶蕃金石录》第169页(王尧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52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藩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7.
    153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61.
    154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61.
    155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92.
    156在吐蕃王朝时期,牟尼赞普曾设立了四大供养,又名四大祭祀,依据《红史》载,是牟尼赞普为祭祀其父而设立,《雅降觉卧佛教史》又说足三藏供养,但依照《汉藏史集》所载,即是在桑耶寺供养经藏,大昭寺供养律藏.吕珠寺供养论藏,原野设供祭祀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灵。引自《藏汉大辞典》第322页(丹珠昂奔,周润年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7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80.
    158譬如才让太先生认为:“到8世纪,佛教一直仅限于在吐蕃王室内传播。”(才让太.《苯教历史三段论之山来及剖析》北京:《中国藏学》.2008年,第四期:65.)
    159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1.
    160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0.
    161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2.
    162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7.
    163即是指松赞干布。
    16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9.
    165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9-90.
    166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16.
    167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16.
    168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36.
    169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202.
    170据王尧先生考证,该碑立于公元798~815年之间,时值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在位。载于《吐蕃金石录》第
    161页(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1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61.
    172在《拔协》和《西藏王统记》等史料之中,关于赞普们学经问法的事例就有很多,譬如赤松德赞就曾多次求问于莲花生大师,因而有了《第一修行次第》、《第二修行次第》、《第三修行次第》等。见《拔协》第54页(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年版.)
    173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4.
    174(法)麦克唐纳夫人著.《松赞干布时代的西藏宗教:作为历史的神话》(汪萍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9—260.
    175石硕著.《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33.
    176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王沂暖译).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5年翻印.北京图书馆馆藏.20.
    177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2.
    178石硕著.《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51.
    179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19.
    180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54.
    181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202.
    182陆离著.《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2.
    183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69-71.
    18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9.
    185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39-240.
    186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57.
    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43-244.
    188王尧编著.《吐藩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61.
    189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
    190(意)G·杜齐著.《西藏考古》(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
    191(意)G·杜齐著.《西藏考古》(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5.
    192王尧,陈践编著.《吐藩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73.
    193第一“上”相当于三十瓢。
    194王尧,陈践编著.《吐藩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7.
    195(英)F·托马斯编著.《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刘忠,杨铭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340.
    196(英)F·托马斯编著.《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刘忠,杨铭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341.
    197(英)F·托马斯编著.《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刘忠,杨铭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341-342.
    198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8.
    199在赤松德赞时期,嘉瓦绛曲(rgyal-bavi-byang-chub)曾把佛经改为苯教经典,后被赤松德赞发觉后,很多人因此被诛杀。
    200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01柏景.《藏区苯教寺庙建筑发展述略》.《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3.
    202据说,在苯教的前弘期,堪布扎洋益西及其弟子昔饶译臣在香气升腾的本日山东面创建了仲莫拉泽寺及其憎俗部众:雍仲洋臣在神湖东部创建了雍仲拉孜寺;祖喷泽臣在瞻巴巴杰日山上创建了雍仲扎巴寺:尺巴祖喷巴甫坡创建了雍仲曲当寺,这即就是象雄的苯教四大名寺。引自《藏区苯教寺庙建筑发展述略》(柏景.《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2.).
    203柏景.《藏区苯教寺庙建筑发展述略》.《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3.
    204根据《苯教源流》记载,在天赤七王时代,苯教便有寺院三十七座,但这样的说法还有待考证。
    205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4.
    206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5.
    207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08其中的八元即是指炮制水银时所用的八种辅助矿石,包括:自然铜、金矿石、银矿石、磁石、矾石、石黄、雄黄和硫磺等。
    209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10才让太先生认为:“从苯教史籍的记载看来,苯教文献早在象雄就以象雄的形式存在了。”见《苯教文献及其集成》(才让太.《中国藏学》.1990年,第二期:89.)
    211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27-28.
    212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13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14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
    215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
    216“吐蕃接受佛教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同时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也不是一个自发传入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人为的、主动的和被吸引的过程。”见《吐蕃政教关系史》第351页(石硕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7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土观宗教源流》(刘立千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8.
    218也有当代学者认为,在吐蕃崛起之前,在象雄一带有十八国,俱都信奉苯教,其时,“上之辛绕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但是象雄十八国的具体年代尚难以考证。引自才让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北京:《中国藏学》,2005年,第一期:24.)
    219侯石柱先生所述之吐蕃时代早期大致是指从聂赤赞普至松赞干布这一时期,这与j本文所界定的时间范围有所区别,但如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后期直至赤松德赞为止,苯教的发展较之前期则更为成熟,因此前期的考古发现足以在基本层面.上反映出苯教后期发展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形.
    220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0.
    221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1.
    222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72.
    223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72.
    224见附录一所译《西藏苯教源流·第六章》。(夏察·扎西坚赞著(藏文版).多吉杰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25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1.
    226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72.
    227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5.
    228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2.
    229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编著.《西藏藏医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
    230拉卜楞寺医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一七八四年,乃是拉卜楞寺下辖的六大学院之一。最初是由嘉本样二世活佛主持,并党众诵读过《四部医典》。而后益西桑布参照拉萨药王山的典章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
    231此书即是《即无畏武器》,虽然已经失传,但藏医大师钦绕罗布认为它的主要内容已北辑录於《四部医典》之中。
    232在《西藏医学》等书籍中,也有一些作者们认为在是赤松德赞时期迎请的这九位医师,史称“赤松九太医”这九位医生分别是:汉族的东松康瓦、和尚马哈巴拉和亨地巴达:以及天竺医生夏洛朵巴:克什米尔的古哈巴扎:大食的哈拉夏洛;朱固的桑多俄青;德地的乔马肉孜:尼泊尔的达乌西拉赛。见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著《西藏医学》第36页(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3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编著.《西藏藏医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
    234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4-35.
    235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6.
    236毛继祖.《藏医药学发展简史》.《青海民族学院院报》,1980年,第四期.
    237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65.
    238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4.
    239毛继祖.《藏医药学发展简史》.《青海民族学院院报》,1980年,第四期.
    240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7-119.
    241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7.
    242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46-247.
    243苏发祥著.《藏族历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54.
    244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7.
    245第三小节的论述参孝了苏超尘等人的文章,包括《藏族医圣宇妥·云丹贡布宁玛及其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藏族医学》、《西藏医学》、《西藏藏医药》等文章及相关论述。
    246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王沂暖译),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5年翻印,北京图书馆馆藏.2.
    247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谚语:1、川胜生周的轮转现象来确定每年每天的天气变化:2、以天色和云的变化来确定天气:3、石太阳和彩虹的变化来预告未来的天气,引自《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见傅千吉所著《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162.)
    248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9-100.
    249转引自《藏族天文历法史略》(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250转引自《藏族天文历法史略》(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25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9~100.
    252杨明,王岚著:《中国藏族教育史略》.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0.
    253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1.
    254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161.
    255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一期.
    256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257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258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
    259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
    260黄济编著.《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29.
    261黄济编著.《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39.
    262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51.
    263我们通常将法律本身也看作是道德的底线,即最低道德标准,但这与此处所言的最低道德标准有所区别。因为前都是就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页言,此处则是指喹蕃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
    264此人系吐蕃赤松德赞时期一位名臣,他首先制定了杀人所应赔命价以及伤人所应赔的医药费等十八条标准,史称“七良臣”之一。
    265松赞十布(569-65())新旧《唐书》作弃宗弄赞(简称弄赞)、弃苏农,号弗夜氏。吐蕃著名赞普。幼年聪慧、衬毅,善骑射、击剑,多才多艺,故其臣僚奉以尊号松赞干布。13岁袭其父囊日论赞之王位,先后兼并青藏高原诸族、部,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统一整个青藏高原。隋开皇四年(584年)遭使迎娶泥婆罗(今尼泊尔)墀尊公主,翌年成婚。开皇七年(587年)营造布达拉宫。开皇九年(589年)始建大昭寺。开皇十二年(592年)竣工,举行隆重的开光仪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遭使至长安迎娶唐文成公主。次年,文成共铸至吐蕃,与其成婚,并建造小昭寺,安置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后派遣贵族子弟赴上长安,人国学。请唐人掌其表疏。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王玄策使天竺,为中天竺所掠.其发兵助之,击破天竺,献捷于长安。贞观二十年(649年)唐太宗卒,高宗即立,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封为责王,赐杂采3000段。唐永徽元年(650年)卒于彭玉色莫岗(今西藏澎波),唐高宗遣鲜于匡赍书人吐蕃吊祭。在位期间,发展吐蕃生产,创制藏文,定立法律、官制和军制,吸收中原文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唐蕃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其所作出的功绩,获得藏族人民的普遍崇敬。
    266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7-119.
    267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8.
    268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269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270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伟大的医圣宇妥·元丹贡布传记》(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71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7-119.
    272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7-119.
    273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46.
    274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59.
    275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9-100.
    276杨明,岚著.《中国藏族教育史略》.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0.
    277日琼仁颇且·里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6.
    278周润年,刘洪记编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2.
    279转引自《藏族天义历法史略》(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280索代,索南东钾编著.《拉卜楞藏医概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14.
    28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282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孟作亭著.《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二卷·藏族教育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84.
    283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编著.《西藏藏医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
    284本文由作者摘译自夏察·扎西坚赞所著《西藏苯教源流》(藏文版),202-215页,民族出版社(北京),1985年版。
    285 thob-pa意为得相、近得相,指隐没於次第之中,唯有深夜一片漆黑别无所见的微细的意识景像。
    286 bla-gyu即是神魄璁玉,意指魂魄所附之绿宝石。
    287 yas-stags意指灵器、送崇物,系苯教禳灾送崇所用之物品,用彩色线缠绕而成。
    288 yas-glud分别指彩盘和赎命物,彩盘系指苯教在禳灾送崇时作为牺牲物品的彩色花盘,而赎命物即是指赎身的刍灵、替身品,乃是在宗教活动中用以忏罪替死的财物。
    289 pannddi-ta意指班智达、佛学家、潘迪特,即是精通五明的佛教徒。
    290 tshul-khrims意指戒律。梵音译作“尸罗”。止息犯戒炎热、防禁制罪、性罪的守护之心。
    291 dngos-grub即所言修习诀窍而所得的如意妙果,梵音译作悉地,成就之意。
    292 bon-gshcn即是指苯教创始人,相传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生于西藏阿里扎达县羊同地方,其称谓又可译作先饶祖师、兴饶米沃且等等,如gshen-rab、gshen-rab-mi-bo-che。
    293 gyung-drung乃是象征着坚固不催、永恒常在的符号,苯教写作卍字,亦名此。
    294 stong-sdc意指千户区、千户所、千户部落.即是有一千户人家的地区。
    295此处sum-pa即足sum-pavi-ru之简谓,意指松巴如、第三区,即是松赞干布区分卫藏两地之外的第三区,分卫藏为四茹之外的第五茹,其地在今天的青藏高原北部与青海毗连之处,以嘉雪达巴策为中心,东至涅玉,南至黑河麦底卡,西至也夏卜,北至纲雪一带,唐时称为苏毗,或名孙波。
    296 mngav-ris即是指今天的阿里地区。其地在今西藏自治区西部,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之间,包括了噶尔、日土、札达、普兰、革吉、改则、措勤等七个县。
    297 bla-mchod译作应供喇嘛,即是指受佛教信徒们供养的喇嘛。
    298此人系吐蕃赤松德赞时期一位名臣,他首先制定了杀人所应赔命价以及伤人所应赔的医药费等十八条标准,史称“七良臣”之一
    299松赞干布 (569-650)新旧《唐书》作弃宗弄赞(简称弄赞)、弃苏农,号弗夜氏。吐蕃著名赞普。幼年聪怂、沉毅,善骑射、击剑,多才多艺,故其臣僚奉以尊号松赞十布。13岁袭其父囊日论赞之王位,先后兼并青藏高原诸族、部,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统一整个青藏高原。隋开皇四年(584年)遣使迎娶泥婆罗(今尼泊尔)墀尊公主,翌年成婚。开皇七年(587年)营造布达拉宫。开皇九年(589年)始建大昭寺。开皇十二年(592年)竣工,举行降重的开光仪轨。唐贞观二五年(641年)遣使至长安迎娶唐文成公主。次年,文成公主至吐蕃,与其成婚,并建造小昭寺,女置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后派遣贵族了弟赴长安,人国学。请唐人掌其表疏。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王玄策使天竺,为中天竺所掠,其发兵助之,击破天竺,献捷于长安。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卒,高宗即位,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封为责王,赐杂采3000段。唐永徽元年(650年)卒于彭玉色莫岗(今西藏澎波),唐高宗遣鲜于匡济赍书人吐蕃吊祭。在位期间,发展吐蕃生产,创制藏文,定立法律、官制和军制,吸收中原文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店蕃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其所作出的功绩,获得藏族人民的普遍崇敬。
    300 slob-dpon i译作规范师,其乃是对于自己的徒众,从法财上给予利益的善知识,梵音译作阿阇梨、阿遮利耶。
    301莲花生系吐蕃王朝“师君三尊”中之轨范师,生于印度古国乌仗那境内,被国王因陀罗菩提收养为太了,命名莲花生或他生金刚。年长赴孟加拉从巴尔巴哈蒂论师出家,号释迦狮了。从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从佛密论师受幻化讲述密乘,从室利僧哈授予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经教,云游际加拉和乌仗耶那等地教化有缘皈依佛门,人称莲花生。8世纪中应叶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倡建桑耶寺,教藏弟子以翻译之学,从印度邀无垢友等通人政士至藏,翻译重要显密经论为藏文。为赤松德赞及王妃耶协措杰等有缘者传授无上密乘八法、金刚橛及诀窍正见等教法,创建显乘经院及密乘道场。发展出家、在家两种僧团等奠定西藏旧派密乘之机。此后离开西藏,往之遮末罗等教化有缘,号称罗刹王者、罗刹颅重大师。《格萨尔王传》中称格萨尔为莲花生化身,替其降妖伏魔,传经布道,弘扬佛法。格萨尔一生的重大活动,都是在莲花生指导下进行的。每当格萨尔危急关头,劳花生便会现身为其指引方向,使之化险为夷。
    302 ban-de特指佛教僧徒。
    303 vjig-rten-gsum-gyi-lugs译作三域之法。三域即是指三世间:地上天世间、地面人世间、地下龙世间。
    304 bon-po意指苯教信徒。
    305 sna-nam纳南系古时西藏一氏族名。
    306 phrom-pa-skyes系指苯教创世之说。
    307 rung-ba即是指如法无罪,合于佛教之戒律。
    308 Ice-tsha系毛茛科植物,味辛、性温,功能益阳,敛黄水,治喉蛾,疗疽痈疽溃疡。
    309本名索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流经西藏巴青县和索县,与那曲会合后称为怒江。
    310 gshang i译作单钹,乃是苯教的一种乐器,形似铜钹,中有活舌,摇撞即可发音。
    311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足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簏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312 bsam-sbyor意指人的思想行为。
    313 gyung-drung音译作雍仲,意指卐,万字、德字之意,象征永恒常在、坚固不催的符号。
    314前藏地区的总名。
    315 sku-gshen在苯教语汇中指法身。
    316 bod-ru-bzhi译作藏地四茹。松赞十布时期,他将藏地分为四个行政分区,称为四茹。
    317 gtsag-bu系剖血管以防除病血的一种医疗工具,分作斧口刀等等六种类型。
    318 gter即是伏藏,系从隐秘之地挖掘而出的经典和法器,多发生在苯教和藏传佛教。历史上,当教徒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会将宗教经典和圣物藏匿起来,供日后重新挖掘。藏匿就叫伏藏,挖掘就四掘藏。
    319其中的八元即是指炮制水银时所用的八种辅助矿石,包括:自然铜、金矿石、银矿石、磁石、矾石、石黄、雄黄和硫磺等。
    320 mga-gshang译作手鼓敝铃,系苯教徙常用的一组乐器,手鼓指有柄小鼓,敝铃则是指口部宽敞如一面单钹之铃。
    321 yar-chab-gtsang-po (?)译作雅恰藏布,系雅鲁藏布江流经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穷结县和乃东县境时的别名。
    322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清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拉萨有藏、汉、回等31个心族,藏族人口占87%。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323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襄县,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明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324 rdsu-vphrul译作神变、神通。由基础内慧示现的非常身形为神,现象外体引发的内心如意变化为通。
    325意指占卜时所臆造之幻景。
    326其字面意思为“先前净罪之地”,今天具体的地理位置待考。
    327亦可写作ta-zig,即古代的大食国,后称之为波斯,今之伊朗。
    328这里的“霍尔”系音译,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略有不同。譬如,店宋时期指回纥,元代则指蒙古人,面元明之间是指吐谷浑人而言,现当代指称藏北牧民与青海土族。
    329“绛”乃是今天云南丽江一带的古地名,为明代名将沐英的封地。
    330栗特斋拉杰系人名,由于其中的sog-po意指蒙古、蒙古族人,故此人应是一位蒙古人。辽史、金史上写作“阻卜”,但在古藏史中有时也译作粟特,泛指吐蕃西方诸国,如大食粟特,即今之伊朗:粟特杜茹迦,今之上耳其,但按照本文的成书年代,作者在这里应该是指蒙古而
    331此人不是吐蕃第四十一代赞普赤松德赞。
    332此处的shar-rgya即含有东方汉地之意,“茂荣”应当是一个具体地名的谐音。
    333 gshen本文音译作“兴”,乃是西藏苯教祖师兴饶米沃且出生的氏族名。
    334该藏文地名的字面意思为:北方伤心之地。
    335元代将洛扎地方译为多洼、多宗、多洼宗,今天的洛扎足一个县名,其地便在今天西藏自治区南部羊卓雍湖之南,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嘎波。
    336根据bal-po-bse-ris的字面意思,其中的bal-po系今日尼泊尔的国名,亦是该国境内的一个氏族的称谓。
    337 khyung也叫译作:大鹏、凤、妙翅鸟。
    338 bya-rgod也可译作:雕、食尸兀鹰。
    339 ngang-pa也可译作:鹅、野鸭
    [1]夏察·扎西坚赞著.多吉杰博编.《西藏苯教源流》(藏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拔赛囊著.《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巴卧·祖拉陈瓦原著.《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黄颢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6]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王沂暖译).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5年翻印,北京图书馆馆藏.
    [7]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土观宗教源流》(刘立千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根敦琼培著.《白史》(法尊大师译).西北民族研究所印.
    [10]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苏晋仁,萧鍊子校正.《<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12]:(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13]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6](意)G·杜齐著.《西藏考古》(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8]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9]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0]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21](英)F·托马斯编著.《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刘忠,杨铭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2]周润年,刘洪记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谢佐,何波著.《藏族古代教育史》.青海:西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杨明,王岚著.《中国藏族教育史略》.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孟作亭著.《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二卷·藏族教育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拉萨:西藏社科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
    [28]石硕著.《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0]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1]苏发祥著.《藏族历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32]索代,索南东智编著.《拉卜楞藏医概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33]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编著.《西藏藏医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著.《西藏医学》(蔡景峰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5]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黄济著.《教育哲学初稿》.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8]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陆离著.《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40]马丽华.《追你到高原·传奇之六·岩画的故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钱穆.《钱穆作品系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4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张森水著.《西藏定日新发现的旧石器》.见:《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第四纪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105-109页.
    [2]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与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
    [3]刘泽纯等.《西藏高原多格则与扎布地点的旧石器》.《考古》,1986年,第4期.
    [4]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日土县古代岩画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第二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5]黄慰文等.《藏北高原各听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第7卷,第1期,1988年2月.
    [6]才让太.《苯教历史三段论之由来及剖析》.北京:《中国藏学》.2008年,第四期:65页.
    [7]才让太.《苯教文献及其集成》.北京:《中国藏学》.1990年,第二期:89页.
    [8]才让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北京:《中国藏学》,2005年,第一期:24页.
    [9]柏景.《藏区苯教寺庙建筑发展述略》.《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3页.
    [10]毛继祖.《藏医药学发展简史》.《青海民族学院院报》,1980年,第四期.
    [11]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161页.
    [12]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著.《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1](英)桑木担·噶尔美.《赞普天神之子达磨及其后裔的工统世系述略》.见:《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法)麦克唐纳夫人著.《松赞干布时代的西藏宗教:作为历史的神话》(汪萍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丹珠昂奔,用润年主编.《藏汉大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