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宣大总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以明代宣大总督为研究对象,从明代总督制度的角度,探讨有明一代宣大总督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宣大总督在明代的职能演变及其在清初的延续。
     督抚制度是明清时期的一项重要地方政治制度。督抚的设立,是明初继设立三司分立体制之后,地方政治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总督、巡抚自明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至清代则成为法定意义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因此,探讨明代督抚制度,对研究明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督是在巡抚制度普遍推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总督的类型分为地方总督和专务总督,地方总督又分为常设总督和临时总督。巡抚的职责侧重于地方的民政方面,总督的职责侧重于军事方面。巡抚、总兵官俱听总督节制,总督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
     明朝代元建立后,残存的蒙古军事势力,始终是明朝北边防御的重点而宣府、大同和山西地区,是明朝北边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随着明蒙关系的变化和明代北边防御形势的变化,宣大地区成为处于明朝北边防御蒙古的最前沿位置,其军事地位凸显;宣大是京师的门户,是防御蒙古进入京师的一道重要防线。永乐年间,明廷始设宣大边镇,派总兵官镇守。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设立宣大巡抚。景泰二年(1451年),明廷设置宣大总督。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宣大总督成为定置总督并制度化,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宣大总督节制宣府、大同和山西三抚三镇等。宣大总督不仅关系明代的总督制度问题,而且与明蒙关系及明廷的民族政策、防御策略等密切相关。
     明代宣大总督的设置,经过从临时设置到常设制度化的过程,其职掌的不断增加并趋向稳定,其辖区的不断变化并趋向固定,其选任方式逐渐规范化等。至嘉靖中后期,宣大总督制度基本完善并制度化。宣大总督由景泰二年初设到嘉靖二十九年定设,节制巡抚、总兵等地方文武官员;与皇帝、中央部院关系密切。故而,宣大总督制度的运行机制,牵涉问题面也较广。宣大总督的职能,在明代的不同时期亦不尽相同。从初设至嘉靖中后期,对于防御蒙古各部的侵扰,宣大总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这段时期明代北边防御的中心在宣大地区有密切关系;嘉靖中后期以后,随着明代北边防御的中心转向蓟镇、辽东及隆庆和议的实现,宣大地区的防御压力减小,宣大总督的职能随之亦有所变化。
     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论述明蒙关系与宣大面临的形势。随着明蒙关系变化及明代北边防御形势的变化,宣大的战略位置日益凸显。为加强防御蒙古的侵扰,明廷设立了宣大边镇,派总兵官镇守。
     第二章论述明代宣大巡抚的设立等。在宣大边镇设立的基础上,明廷设立宣大巡抚,是弥补总兵官镇守制度的不足,亦是明廷以文官牵制武官的统治策略的实施。
     第三章论述明代宣大总督的设置及演变,及探讨明代宣大总督制度的运行机制。为了弥补巡抚制度的不足,便于统一事权,有效协调整个宣大战区的防御,明廷在宣大地区设置宣大总督。其运行机制涉及宣大总督与中央之间关系,与巡抚、三司等地方官之间的关系,与镇守太监、巡按监察之间的关系等。
     第四章论述宣大总督在明代的职能演变,具体分析宣大总督在明代不同时期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其在清初的延续和消亡。
Taking Xuan-Da Governor in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or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setup an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Xuan-Da Governor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Xuan-da Governor in Ming Dynasty and its continuation and the vanish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or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reg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or System was another major change i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Departments. The governors and the procurators,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gradually have become the chief executives in local governments, while in the Qing Dynasty became the local chief executives in the legal sense.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upon the governor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local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Governor came in to being on the basis of the Governor-Inspector System being universally adopted. The governo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Local Governors and the Specialized Governors, and also local govern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ermanent Governors and the Temporary Governors. The procurators we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local civil affairs, while the governors'responsibilities focused on the military aspects. The procurators and the chief commanders were all responsible to the governors, who became the supreme local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chief.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remnants of the Mongolia military forces had long been the main concerns of the northern defense. And Xuanfu, Datong and Shanxi we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northern defense lin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Ming-Mongolia relationship and the changes of the northern defense situations, Xuan-Da area had become the forefront of northern defense for the Ming Dynasty against Mongolia, highlighting its military status; Xuan-Da, as the portal to the capital, was an important line of defense for the capital against Mongolia. During the period of Yongle, the Ming Government set up Xuan-Da frontier town, garrisoned by a chief commander. In the first year of Zhengtong period, the M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Xuan-Da Procurator. After the Tumu Crisis in the second year of Jingtai period, the Ming Dynasty set up Xuan-Da Governor. Until the twenty-ninth year of Jiajing period, Xuan-Da Governor had become stationary and been institutionalized until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Xuan-Da governor administers three towns and Procurators of Xuanfu, Datong and Shanxi. Xuan-Da Governor wa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overnor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ng-Mongolia relationship,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Ming Dynast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Xuan-Da Governor ha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of temporary to permanent atatu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creasing to stabilized power, changing to stabilized jurisdicti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designation and so on. To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Jiajing, Xuan-Da Governor System had been basically perfect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Xuan-Da Governor,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second year of Jingtai period to its stabilization in the twenty-ninth year of Jiajing period, had been administering the procurators, the chief commanders and many other officials, and also ha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mperor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Xuan-da Governor System concerns a wide variety of issues. Xuan Governor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 its establishment to the late Jiajing period, Xuan-Da Governor played a key role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intrusion from Mongolia, given Xuan area being the center of northern defense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Jiajing, with the center of northern defense's shifting to Jizhen and Liaodong, and the realization of Longqing Peace Settlement, the power of Governor weakened thanks to less defensive pressure upon Xuan-Da area.
     Th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Ming-Mongolia relationship and the situation Xuan-Da was faced with were elaborated. In the light of the changes of the Ming-Mongolia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defense situation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Xuan-da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efense against the intrusions from Mongolia, Ming established Xuan-Da frontier town, garrisoned by a chief command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v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Xuan-da Procurato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Xuan-Da frontier town, Ming's setting up of the Xuan-da Procurator is to make up the inefficiency of chief-commander-guarding system, also is to implement the ruling strategy of civil officials containing military officials.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Xuan-Da Governor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Xuan-Da Governor System.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Procurator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unified-governance and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defense of war zone in Xuan-Da area, the Ming Dynasty established Xuan-Da Governor in Xuan-Da area. The mechanism mainly concerns the Xuan-Da Governor'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local officials of the Procurator and Three Departments, the guardian eunuchs, and provincial investigating censor supervisory.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functions of Xuan-Da Governor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gives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roles played by Xuan-Da Governor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continuation and the vanish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引文
① 刘祥学:《论明朝民族政策总方针及其对边防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 《明史》卷327,《鞑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 《明太祖实录》卷226,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① 《明太宗实录》卷92,永乐七年五月乙未。
    ① 《明史》卷117,《宁王传》。
    ② 《明史》卷117,《宁王传》。
    ③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0,《设立三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6页。
    ④《明史》卷91,《兵志三》。
    ⑤ 《明史》卷91,《兵志三》。
    ① 吴缉华:《明初东胜的设防与弃防》,《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三,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93页。
    ② 《明史》卷177,《王复传》。
    ③ 《明太宗实录》卷59,永乐四年九月癸末。
    ④ 《明史》卷41,《地理志二》。
    ⑤ 《明仁宗实录》卷10,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
    ⑥ 《明仁宗实录》卷6,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癸丑。
    ⑦ 《明宣宗实录》卷4,洪熙元年七月癸未。
    ① 《明宣宗实录》卷19,宣德元年秋七月丁未。
    ② 《明史》卷40,《地理志一》。
    ③ (清)夏燮:《明通鉴》卷20,宣德五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④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宣府镇总图说,《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 (明)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志》卷3,疆域考,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②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4,宣府镇,《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六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③ (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04,镇戍宣府,《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39页;无名氏《职方考》,已佚。
    ①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8页。
    ② 《明太宗实录》卷48,永乐三年十一月癸已。
    ③ (明)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志》卷1,制置考,第14页。
    ④ (明)尹耕:《两镇三关志》卷9,国家图书馆藏本。
    ⑤ 《明太宗实录》卷110,永乐八年十一月癸亥。
    ⑥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4,宣府镇,第253页。
    ① (清)顾炎武《肇域志》,大同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47页。
    ② (清)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44,山西六大同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③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5,大同镇,第261页。
    ④ (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06,镇戍大同,第541页。
    ⑤ 《明史》卷41,《地理志二》。
    ① (清)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44,山西六大同府。
    ② 《明太宗实录》卷156,永乐十二年闰九月丁卯。
    ③ (明)尹耕:《两镇三关志》卷9,国家图书馆藏本;雍正《山西通志》卷49,《兵制二》记载同。
    ④ 《明太宗实录》卷198,永乐十六年三月辛亥。
    ⑤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5,大同镇,第262页。
    ⑥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①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6,三关镇,第269页。
    ②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3,山西镇总图说。
    ③ (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06,镇戍山西,第544页。
    ④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97页。
    ⑤ 《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130,镇戍五山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⑥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己巳。
    ⑦ 《明太祖实录》卷82,洪武六年五月戊申。
    ① 《明宣宗实录》卷22,宣德元年十月辛酉。
    ② 《明英宗实录》卷29,正统二年四月庚申。
    ③ 《明英宗实录》卷192,景泰元年丁卯。
    ④ 《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正月辛亥。
    ⑤ 《明宪宗实录》卷57,成化四年八月辛丑。
    ⑥ 《明宪宗实录》卷108,成化八年九月己卯。
    ① 《明宪宗实录》卷266,成化二十一年五月己巳。
    ② 《明孝宗实录》卷169,弘治十三年十二月丙戌。
    ③ 《明武宗实录》卷119,正德九年十二月辛卯。
    ④ 《明武宗实录》卷123,正德十年四月壬辰。
    ⑤ 《明世宗实录》卷257,嘉靖二十一年正月癸巳。
    ⑥ 《偏关志》卷上,职官。
    ⑦ (清)觉罗石麟修:雍正《山西通志》卷49,《兵制二》,储仲君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65页。
    ⑧ 《明会典》卷126,镇守一
    ①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6,三关镇,第270-271页。
    ① 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卷2,宣大,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2页。
    ② 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卷2宣大,第148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239,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庚戌。
    ① 《明穆宗实录》卷61,隆庆五年九月丙寅。
    ② 《明会典》卷209,宣府巡抚。
    ③ 《明英宗实录》卷16,正统元年四月戊午。另一种说法,正统三年置宣府巡抚都御史。见于(明)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志》卷1,制置考,第15页。
    ④ (清)谈迁:《国榷》卷23,宣德十年十一月丁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507页;又见于《明英宗实录》卷11,宣德十年十一月丁酉。
    ⑤ (清)谈迁:《国榷》卷23,正统元年五月庚寅,第1518页。
    ① (明)郑晓:《今言》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1页。
    ② 《明英宗实录》卷85,正统六年十一月戊戌。
    ③ 《明英宗实录》卷202,景泰二年三月甲子。
    ④ 《明史》卷170,《于谦传》,第4544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275,天顺元年二月癸丑。
    ② (清)夏燮:《明通鉴》卷28,天顺二年五月。
    ③ 《明英宗实录》卷291,天顺二年五月壬寅。
    ④ 《明英宗实录》卷306,天顺三年八月癸酉。
    ⑤ 《明英宗实录》卷347,天顺六年十二月戊寅。
    ① 《明宪宗实录》卷53,成化四年四月癸丑。
    ② 《明史》卷171,《王越传》。
    ③ 《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三月乙酉。
    ④ 《明宪宗实录》卷95,成化七年九月丁酉。
    ⑤ 《明宪宗实录》卷97,成化七年十月戊寅。
    ⑥ 《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己亥。
    ⑦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⑧ 《明英宗实录》卷308,天顺三年冬十月甲戌。
    ⑨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第41页。
    ① 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卷2,宣大,第173页。
    ② 《明太宗实录》卷236,永乐十九年四月癸丑。
    ③ 《明宣宗实录》卷70,宣德五年九月丙午。
    ① 《明史》卷73,《职官志三》,第1777页。
    ② 《明英宗实录》卷278,天顺元年五月丁亥。
    ③ 《明史》卷159,《李侃传》。
    ④ 《明宪宗实录》卷168,成化十三年七月癸巳。
    ⑤ (清)谈迁:《国榷》卷57,嘉靖十八年六月庚戌,第3579页。
    ①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第44页。
    ② 《明会典》卷210,抚按通例。
    ③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4,宣府镇,第253页;卷1,辽东镇,第228-229页;卷5,大同镇,第262页。
    ④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6,三关镇,第270页。
    ① 《明宣宗实录》卷70,宣德五年九月丙午。
    ② 《明英宗实录》卷16,正统元年四月戊午;又见于(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卷2,诏命考,第21页。
    ③ 《明宣宗实录》卷81,宣德六年七月甲子。
    ④ (清)谈迁:《国榷》卷23,宣德十年七月辛巳,第1499页。
    ① (清)谈迁:《国榷》卷23,正统元年闰六月戊寅,第1520-1521页。
    ② 《明英宗实录》卷184,正统十四年十月己未。
    ③ (清)谈迁:《国榷》卷27,正统十三年八月辛巳,第1746。
    ④ (清)谈迁:《国榷》卷28,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第1788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戊申。
    ② 《明英宗实录》卷278,天顺元年五月癸亥。
    ③ 《明英宗实录》卷208,景泰二年九月乙丑。
    ④ 《明英宗实录》卷183,正统十四年九月丙午。
    ① 《明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戊午。
    ② 《明英宗实录》卷208,景泰二年九月壬戌。
    ③ 《明英宗实录》卷207,景泰二年八月丁卯。
    ④ 《明英宗实录》卷291,天顺二年五月壬寅。
    ⑤ 《明英宗实录》卷291,天顺二年五月丙午。
    ① 《明会典》卷5,推升。
    ②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镇守通考,第208页。
    ③ 《明会典》卷209,都察院一。
    ④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23,都察院,《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30册,第13页。
    ① 《明会典》卷209,都察院一。
    ② 《明英宗实录》卷175,正统十四年二月乙丑。
    ③ 《明史》卷159,《李侃传》。
    ④ 《明史》卷159,《李侃传》。
    ⑤ 《明英宗实录》卷219,景泰三年八月丁亥。
    ⑥ 《明世宗实录》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己卯。
    ⑦ 《明英宗实录》卷206,景泰二年七月乙巳。
    ① 《明宪宗实录》卷227,成化十八年五月。
    ②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8,都察院,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 (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136,胡世宁《守令定制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①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8,都察院。
    ② 高春平:《郭登与土木之变》,《晋阳学刊》1993年第4期。
    ① 《明英宗实录》卷183,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寅。
    ② 《明会典》卷209,都察院。
    ① (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123,《总督宣大尚书侍郎行实石璞传》,《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 《明史》卷160,《石璞传》。
    ③ (明)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志》卷2,诏命考。
    ④ 《明史》卷178,《余子俊传》。
    ⑤ 《明宪宗实录》卷266,成化二十一年五月己卯。
    ① 《明武宗实录》卷36,正德三年三月丙辰。
    ② 《明武宗实录》卷49,正德四年四月乙丑。
    ③ 《明世宗实录》卷45,嘉靖三年十一月壬午;《明世宗实录》卷91,嘉靖七年八月戊申。
    ④ 《明世宗实录》卷11,嘉靖元年二月庚子。
    ⑤ 《明世宗实录》卷45,嘉靖三年十一月己卯。
    ⑥ 《明世宗实录》卷74,嘉靖六年三月庚辰。
    ⑦ 《明世宗实录》卷74,嘉靖六年三月丙戌。
    ① 《明世宗实录》卷78,嘉靖六年七月丁亥。
    ② 《明世宗实录》卷122,嘉靖十年二月壬申。
    ③ 《明史》卷200,《刘清源传》。
    ④ 《明世宗实录》卷167,嘉靖十三年九月庚午。
    ⑤ 《明世宗实录》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甲寅。
    ⑥ 《明世宗实录》卷220,嘉靖十八年正月乙亥。
    ⑦ (清)谈迁:《国榷》卷57,嘉靖十八年二月壬寅,第3567页。
    ①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6,《乞赐早发恩赏银两以励人心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138页。
    ① 《明史》卷214.《翟鹏传》。
    ② 《明世宗实录》卷251,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
    ③ (明)郑晓:《今言》卷2,第100-101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戊辰。
    ② (清)夏燮:《明通鉴》卷58,嘉靖二十一年七月。
    ③ 《明史》卷204,《翟鹏传》。
    ④ 《明世宗实录》卷1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壬寅。
    ⑤ 《明世宗实录》卷301,嘉靖二十四年七月丙戌。
    ⑥ 《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题为条陈边务以俾安攘事》,第2651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293,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② 《明史》卷91,《兵志三》,第2240页。
    ③ 《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
    ① 《明宪宗实录》卷249,成化二十年二月壬申。
    ②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6,《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③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7,《预拟分布人马以御虏患疏》,第187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306,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丙辰。
    ② 《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题为条陈边务以俾安攘事》,第2651页。
    ③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20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205,景泰二年六月戊寅。
    ②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5,《计处防秋戍边人马疏》,第116页。
    ③ 《明经世文编》卷252,赵炳然《题为条陈边务以俾安攘事》,第2651页。
    ④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45页。
    ①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8,《条陈边务以裨安攘疏》。
    ②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7,《乞赐就近铨补兵备官员以裨益边务疏》,第221页。
    ③ 《明穆宗实录》卷50,隆庆四年十月丁未。
    ① (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卷9,《复奏监军道敕书条款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② (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2,大同略,第67页。
    ③ 《明经世文编》卷301,高拱《覆都御史李棠条陈疏》。
    ④ 《明世宗实录》卷147,嘉靖十二年二月戊寅。
    ⑤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页。
    ⑥ 《明会典》卷5,吏部四推升。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3,阁臣宜推。
    ② 《明世宗实录》卷259,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壬午。
    ③ (明)郑晓:《今言》卷3,第119页。
    ① (明)翁万达:《翁万达集》卷5,《预拟分布人马以御虏患疏》,第120页。
    ②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18页。
    ③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21-322页。
    ① (明)高拱:《伏戎纪事》,《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②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卷6,《与宣大王总督书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0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85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卷6,《与宣大王总督书二》》,第86页。
    ②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上内阁张太岳论处市马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上内阁张太岳论铁锅书》,第222-223页。
    ②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上内阁张太岳、吕豫所论边事书》,第225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上内阁张太岳、本兵谭二华论山西移镇书》,第226页。
    ② 《明世宗实录》卷259,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壬午。
    ①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13-314页。
    ②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2,《与兵部尚书谭二华论解生书》,第210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兵部尚书谭二华论十三家外边工书》,第219页。
    ②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兵部谭二华论刘国书》,第227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户部王尚书论查盘书(一)》,第217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刑部尚书王西石论宥逆党书》,第219页。
    ②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寇。
    ③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8,都察院,第1030页。
    ①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15-316页。
    ②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18-319页。
    ③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1,《与王军门论降夷书(一)》,第189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山西巡抚崔榆浦论板升事情书》,第223页。
    ②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山西巡抚沈对泉论移镇书》,第227-228页。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大同巡抚郑范溪论边墙书》,第225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2,督抚,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4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182,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
    ② 《明英宗实录》卷208,景泰二年九月壬戌。
    ③ 《明英宗实录》卷224,景泰三年十二月癸卯。
    ① 《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丁未。
    ② 《翁万达集》卷7,《声息疏》,第307页。
    ③ 《明世宗实录》卷395,嘉靖三十二年三月丁丑。
    ①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13,《与虗江俞总兵论车战书》,第228页。
    ②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0,《中官考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1734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内监,镇守内臣革复,第167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8,都察院。
    ② 《明经世文编》卷136,胡世宁《守令定制疏》。
    ③ 《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戊申。
    ④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12-313页。
    ① (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10,第327-328页。
    ② 《明英宗实录》卷207,景泰二年八月壬午。
    ③ 《明英宗实录》卷208,景泰二年九月乙卯。
    ①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① 《明宪宗实录》卷250,成化二十年三月壬子。
    ② 《明经世文编》卷79,刘大夏《论宣府屯田疏》,第700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45,嘉靖三年十一月丙寅。
    ② 《明世宗实录》卷45,嘉靖三年十一月己丑。
    ③ 《明世宗实录》卷147,嘉靖十二年二月戊寅。
    ① 《明史》卷198,《毛伯温传》。
    ① 《明经世文编》卷158,毛伯温《创立五堡疏》,第1592-1593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274,杨博《覆整饬军务粮饷都御史翟鹏议处民兵疏》,第2893-2894页。
    ② 《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丁未。
    ①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39,《资善大夫兵部尚书东涯翁公万达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 《明经世文编》卷216,苏祐《审度兵势虏情预拟督调战守以成安攘疏》,第2255-2256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216,苏祐《接报夷情疏》,第2257页。
    ② 《明经世文编》卷216,苏祐《陈时弊度虏情宣大钱粮以保治安疏》,第2258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276,杨博《覆宣大总督江东酌议板升归正》,第2924页。
    ② 《明经世文编》卷287,江东《北虏事宜疏》,第3028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287,江东《条议宣府钱粮疏》,第3028-3029页。
    ② 《明史》卷222,《王崇古传》。
    ① 《明经世文编》卷316,王崇古《为夷酋款塞酌议事宜疏》,3351页。
    ② (明)张居正:《张居正集》卷22,《再答王鉴川策俺答》,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明)张居正:《张居正集》卷22,《与王鉴川计送归那吉事》。
    ② 《明史》卷222,《郑洛传》。
    ① 《明经世文编》卷449,涂宗浚《请嗣封爵以顺夷情疏》,第4937-4945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450,涂宗浚《料理驭虏疏》,第4952-4953页。
    ② (明)方孔熠:《全边略记》卷3,宣府略,《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第126页。
    ① (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卷6,《请增标营兵饷疏》,第116-117页。
    ① 《明经世文编》卷6,《经理屯田种马疏》,第119-120页。
    ② 《明经世文编》卷6,《卜夷乞款疏》,第125页。
    ① (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卷9,《遵旨发标兵剿贼疏》,第242-243页。
    ② (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卷10,《云兵不宜再调疏》,第281页。
    ① 《清世祖实录》卷119,顺治十五年七月己亥。
    ② 《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五月癸巳。
    ③ 《清世祖实录》卷6,顺治元年七月甲辰。
    ④ 《清圣祖实录》卷15,康熙四年五月丁未,康熙四年六月己巳。
    ⑤ 《清圣祖实录》卷38,康熙十一年正月壬辰。
    ⑥ 《清世宗实录》卷37,雍正三年十月庚寅,《清世宗实录》卷50,雍正四年十一月辛卯。
    1、《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2、(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4、(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5、(明)雷礼辑:《国朝列卿纪》,《续修四库全书》第522-5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明)何乔远:《名山藏》,张德信,商传,王熹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00-10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8、(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0、(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3、(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明)苏祐:《云中事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5、(明)翁万达:《翁万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6、(明)杨博:《杨襄毅公本兵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明)张居正:《张居正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8、(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0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9、(明)高拱:《伏戎纪事》,《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续修四库全书》第739册,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
    21、(明)廖希颜:《三关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明)方孔熠:《全边略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3、(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4、(明)徐日久《五边典则》,《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王雄编辑点校,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明)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26、(明)正德《大同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7、(明)方逢时:《大隐楼集》,李勤璞校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28、(明)尹耕:《两镇三关志》,国家图书馆藏本。
    29、(明)茅元仪:《武备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63-9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2、(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33、(清)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34、(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5、(清)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第324-3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6、(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37、(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3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71-17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9、(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0、(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41、(清)纪昀:《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2、(清)觉罗石麟修:雍正《山西通志》,储仲君等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3、《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4、(民国)吴廷燮:《明代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5、(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
    5、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7、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8、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0、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
    12、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3、姜德成:《徐阶与嘉隆政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5、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17、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8、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19、张哲郎:《明代巡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20、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高平:《明代大同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朱亚非:《明清史论稿》,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
    24、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26、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毛佩奇、王莉:《中国明代军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范中义:《中国军事通史》第九卷《明代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30、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文艺出版社,1998年。
    31、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3、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6、(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7、傅光森《清代总督制度》,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
    3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9、古鸿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40、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王跃生:《关于明清督抚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87年第9期。
    2、方志远:《明代的巡抚制度》,《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
    3、罗冬阳:《明代的督抚制度》,《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4、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5、范玉春:《明代督抚的职权及其性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6、关文发:《试论明代的督抚》,《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7、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8、林乾:《近十年来明清督抚制度研究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2期。
    9、赵中男:《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2期。
    10、蒋祖缘:《明代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的设置及其历史地位》,《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靳润成:《明朝安庆巡抚辖区驻地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2、靳润成:《明朝的天津巡抚及其辖区》,《历史教学》1996年第8期。
    13、王德金:《浅析明代的督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4、宋纯路:《明代巡抚及明政府对它的控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20卷第2期。
    15、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6卷第1期。
    16、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7、赵红:《明代登莱巡抚考论》,《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覃寿伟:《近二十年来明清督抚研究综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9、雷长生:《巡抚制度在明代的产生及其发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9卷第7期2009年7月。
    20、胡丹:《明代巡抚制度形成之初的若干史实问题》,《古代文明》2010年1月第4卷第1期。
    21、夏柯、张振国:《论明清时期巡抚军事职权之演变》,《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2、颜广文:《明代两广总督府的设立及对粤西的经略》,《学术研究》1997年第4期。
    23、杨涛:《明末云南巡抚陈用宾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4、刘秋增、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群体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
    25、刘融:《明朝巡抚与巡按辨略》,《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6、刘振仁:《明代总督巡抚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政治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
    27、辛亦武:《明代云南巡抚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8、苟军:《从督抚制度的演变看明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贵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9、黎小龙:《明代西南总督与民族社会冲突》,《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30、吴海丽:《明代贵州督抚的设立及其区域军事调控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1、朱亚非:《明代督抚制度浅议》,《明清史论稿》,山东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32、张哲郎:《明代巡抚之选任》,谢国桢《一九九三年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明史论集》,1993年。
    33、(日)奥山宪夫:《明代巡抚制度的变迁》,《东洋史研究》第四十五卷三期,一九八六年九月。
    34、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5、崔隆:《杨时宁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6、孙建军:《明代中期宣大地区军事防务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7、杨国华:《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以败虎堡为例》,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8、田野:《郑洛及其在明蒙关系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9、尚珩:《明大同镇长城防御体系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0、王蕊:《明代山西行都司建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1、曹锦云:《明代山西都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2、曹术智:《明代巡抚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3、肖春梅:《明代北疆总督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4、张淑婷:《明代宣大两镇的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94年。
    45、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46、邓沛:《明代九边考述》,《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4期。
    47、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4期。
    48、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9、杨润平:《宣府、万全及长城九边重镇》,《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 期。
    50、杨润平:《明宣府镇的长城防务》,《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1、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52、郭红:《明代山西行都司移民》,《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3、张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4、高春平:《论大同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的地位》,《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55、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
    56、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7、孙靖国:《明代宣府镇军屯情况简述》,《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8、孙建军、王继光:《明代“九边”宣大军事防务区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59、王琳峰、张玉坤:《明宣府镇城的建置及其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11期。
    60、靳林:《明代山西三关地区防卫区划的形成与演变》,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1、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2、张鹏:《明代山西行都司设置军事地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3、陈韶绪等:《明朝政府对宣府地方经济扶植政策及影响》,《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64、赵永复:《明代地方行政制度考述》,《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65、胡凡:《论明代蒙古族进人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3期。
    66、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九边的形成》,《烟台师范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67、韦占彬:《论明成祖对北部边防的调整与改造》,《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8、刘振仁:《明代总督巡抚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69、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70、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下)>,《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71、张士尊:《明代总兵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72、赵立人:《嘉靖大同兵变述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