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向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旧区改造、新区扩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国际间交往、城市间交流趋于频繁,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由此带来诸多城市问题。其中,“找路难”已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外来旅游、务工、办事的人们普遍遇到的困难,甚至许多城市的当地居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城市“寻路难”的问题目前已然凸现在各城市管理者面前,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一大城市难题。
     解决城市环境“寻路难”问题包括多种途径,本论文从一个主要途径——即“如何完善城市导向设施”入手进行研究,以期改善我国城市“寻路难”状况。
     首先,以人的“寻路行为”为研究起点,明确了人的寻路行为规律以及影响寻路行为绩效的各方面因素,并从中选择了城市导向设施作为论文的研究内容。
     其次,讨论了导向设施的起源、性质、类型,从众多导向设施类型中选择了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类型——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再次,在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城市的实地调研、对各导向设施技术标准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大中城市静态导向设施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及设置方法和整体解决策略。
     论文对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分别从理论上(2、3、4章内容,理论篇)和应用上(5、6、7章内容,应用篇)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一步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部分(2、3章)、理论探讨与现状分析部分(4、5章)、实际应用部分(6、7章)。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论文的第二、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该部分对人的寻路行为和导向设施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城市导向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在寻路行为研究中,以寻路行为的典型实例为研究起点,揭示出:寻路行为的本质特性就是寻路人与空间环境之间进行的空间环境信息的交互作用(感知、匹配、处理和反馈);寻路行为的核心内涵和基础是“空间定位”。
     同时,运用“空间定位、认知地图、寻址地图、提示信息、自在信息、综合信息”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确立了寻路行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寻路行为的信息传递模式。
     另外,明确了影响寻路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寻路者个体素质;空间环境特性;导向信息媒介。明确了寻路者空间定位所需要的信息是:与已知参照物的相对方向、相隔间距;自身所处东南西北方位信息。
     最后,对导向信息符号的性质、特征及其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和诠释,进一步了解了导向信息发挥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寻路过程中定位与导向的行为规律,为解决城市空间环境“寻路难”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导向设施研究中,通过对导向设施的起源的探讨,明确了导向设施的发展脉络和性质;明确了其实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特征。同时,确定了导向设施及导向系统的定义,划分了导向设施的类型,探讨了导向设施标准化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导向设施——城市道路交通图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导向设施反映空间地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对人们的寻路效率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揭示出门牌编码、道路名称及走向、公交站点位置、交通管制等信息对人在城市空间寻路、定位行为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了一般导向设施的概念、性质、类型,以及一般导向设施的使用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完善城市空间导向设施奠定了基础。
     论文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五章)为理论探讨与现状分析部分,该部分初步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研究中,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静态导向系统)的定义及其在导向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运用符号学原理、信息传播学原理,分析了静态导向系统的性质、特征及构成规律,论述了其标注对象、标注内容、信息载体、设置空间、设置者、使用者等方面的一般规律。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静态导向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其设计设置原则。最后,就静态导向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静态导向系统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初步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理论体系。
     在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中,以静态导向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包括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法、已有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揭示了我国静态导向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导向信息内容欠缺、设施单体版面设计不当、设施数量不足、设置位置不当、导向设施个体间缺乏联系、各类导向设施间缺乏联系、缺乏系统性等各个方面。
     同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揭示出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客观上,我国当前城市对外开放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外来人员增多,国外来宾增多,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原有导向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静态导向系统各种滞后现象日益显现。主观上,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管理者、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对静态导向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静态导向系统的研究、建设、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导致我国导向设施系统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缺乏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全面的导向理论体系研究;缺乏专门的培养、教育体系,缺少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缺乏导向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缺乏统一设计、制作、设置的标准、规范;缺乏导向系统建设法规的保障;缺乏导向系统建设资金的保障;城市管理部门多头管理、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由此影响了静态导向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致使我国目前静态导向系统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论文第三部分(论文第六、七章)为实际应用部分,该部分探讨了各类静态导向系统的具体规划设计和设置方法,同时从法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在静态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具体方法研究中,分别讨论了各类系统的信息(信文)编制的合理性(符号学、传播学范畴)、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传播学、心理学行为认知范畴)、信息载体设置的科学性(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产品设计范畴)等问题。阐述了如何合理有效地编制静态导向信息、设计静态导向信息载体、设置静态导向信息设施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在改善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中,指出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改善和建设属于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工程,具有社会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建设和完善需要全面、有序地从各个方面整体推进,首先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从理论上、技术上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应加强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统一、规范各地区的设置标准,达到科学合理的设置要求;第三应加强法规建设,保障其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第四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导向系统的设计、制作、施工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同时应加强导向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人们识读静态导向设施的能力,提高静态导向系统使用效率;最后应拓宽融资渠道,为建设完善静态导向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系统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果能够运用科学正确的设计、设置方法,采取全面合理的有效措施,那么,全面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系统将为时不远。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With transformation of old districts and expansion of new districts, urban spaces are changing day by day. With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nd cities, many urban problems were raised. Among them, "difficulties in wayfinding" have been encountered by people who travel or work or on business in big cities, and even the local residents in many cities have encountered the same problem. " Wayfinding difficulties " in urban public spaces are already become urgent problems for the city managers. This paper is done for improving "wayfinding difficulties" of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 city.
     For this target, start with the "wayfinding act" of people for research. Then identified three factors in wayfinding behavior and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wayfinding and choose city signage facilities as the main thesis research content among them.
     Secondly, I discussed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the law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hoose urban static signage system which is the basic and typical of the wayfinding facilities as a key subjects. Then I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ignage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etical system in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pointed out signage facilities problems in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rough the typical city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Finally, set up methods and strategy for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Papers focused on the Theory (theoretical articles: chapter 2, 3,4)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articles: Chapter 5, 6, 7) research. Then divid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to interrelated three parts: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Chapter 2, 3), theoretic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Chapter 4,5), the application (Chapter 6, 7). The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of my paper (the second, third chapters) is basic theory to analyze human wayfinding behaviors and signage facilities,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urban signage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research of wayfinding behavior, with the starting of typical example,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wayfinding behavior is searching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pedestrians 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perception, match, processing and feedback); the core and base content of wayfinding is the "spatial location.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wayfinding theoretical base through spatial location, cognitive map, addressing map, tips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freely, and a series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inally, describe and analysis the symbo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signag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ignage information laws and mechanism. Through the research above,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wayfinding behavior.
     In signage facilities research, defined the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signage facilities, cleared the function and spirit characteristics, and determined the signage system orientation and the types of facilities, discussed the issue of standardization-oriented faciliti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ypical signage facilities and urban traffic plan, defin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in geographic space reflect by signage information on people's wayfinding efficiency. And reveal out the importance of licensing codes, road names and direction, traffic control and other information for people. Through research, get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signage facilities, character, type, and the general direction for the use of the facility to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signage facilities.
     The second part of paper (chapter 4,5) is focused on theoretic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his part built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tatic signage systems theory, then analysis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urban public space signage system.
     In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cleartify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visual information system(signage system).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symbols,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 law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visual information systems on its target mark, tagging, information carriers, set up space, and us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eneral law.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summarized basic theory and set principle of static signage system design. Fin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static signage system and the urban road traffic,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field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status, using the guide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theory, and the integrated use of surveys (including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nalysis, and so on as research methods. Fully reveals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such a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content, lack of proper design, insufficient of facilities, improper location, lack of inter-linkages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signage facilities, lack of systemic etc.
     At the same time, revealed the reasons of Chinese urban space signage system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bjectively, Chinese current urban-scale is fast opening and growing, foreign guests increased, urban spatial patterns changes fast. The current signage faciliti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signage system lagged behind the growth of cities. Subjectively, Chinese city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lack of notic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signage system research,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for a long time.
     The third part of paper (chapter sixth, seventh) is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This part discussed specific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for a variety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and improve measures from the regulations,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discussed a variety of three aspects: information systems (message) the reasonablity of establishment (semiotics, communications are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ssage communicating (communication , ac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reas), the scientificate of information carrier setting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product design areas). Clarified how to rationally and effectively prepare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tatic signage information, design static signage carriers and set up static signage facilities.
     In the research for improving Chinese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responses and measures, pointed out that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belong to the whole community works of the soc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long-term nature. The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of this system need a comprehensive and orderly manner from all aspects. Firstly, we must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work and grasp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laws in theory and technical. Uniform and standardized the set standards of all regions to set up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quest; the third point is strengthen regul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work of implementation; the fourth point i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provide guidance systems for design,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power intellectual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of signage, and enhance people's signage-reading ability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signage systems. The last point is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mpleting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re putting on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f we could use correct scientific design and set up methods, us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he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static signage system will be not far.
引文
[1]刘鸿飞。关于利用奥运会契机,建立和完善北京导向系统的建议。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1/15539405440.shtml。
    [1]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
    [2]民政部地名所。关于建立全国地名导向系统的构想。http://www.sinosign.com/ns_detail.php。
    [1]白殿一。论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CNS标识,2006.6:18-24。
    [1](美)盖尔.戴博勒.芬克。城市标志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1,p128。
    [2](美)盖尔.戴博勒.芬克。城市标志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I1,p64。
    [3]白殿一、陈永权、张亮。城市图形导向系统标准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1]胡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p139。
    [1]杜飞。长白山寻路记。http://www.ycccf.com/html/visitor/Sharing/4083.html,2005.11.11。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叩at)著,黄兰芳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台湾静宜大学)。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
    [1]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台湾静宜大学)。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
    [1]胡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p132。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p50。
    [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P98。
    [2]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P97。
    [3]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P98。
    [4]房龙(美)。房龙讲述的地理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6。
    [1]房龙(美)。房龙讲述的地理故事,地图万水千山寻路难章。东方出版社,2004.6。
    [2]房龙(美)。房龙讲述的地理故事,地图万水千山寻路难章。东方出版社,2004.6。
    [3]房龙(美)。房龙讲述的地理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6。
    [1]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向系统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2005.3。
    [2]胡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p32。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p27。
    [4]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台湾静宜大学)。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
    [1]胡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3.1。
    [3]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台湾静宜大学)。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
    [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2]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台湾静宜大学)。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
    [1]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观光休闲暨旅游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p266-275,领队人员寻路能力之探讨。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p1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3.1。
    [1]传播学是关于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p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p60。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p62。
    [1]符号学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符号进行各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2]罗兰.巴特尔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出版,1988.11。
    [1][德]JuliusE.利普斯,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P227。
    [1]周锐、黄英杰、邹一了。城市标识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p363。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5。
    [2][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7。
    [3][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90-1。
    [4]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德]JuliusE.利普斯,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P169。
    [1][德]JuliusE.利普斯,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P227。
    [1]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CNS标识,2006.8。
    [2]王昊。对城市空间导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双向思考。CNS标识,2006.10。
    [1]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CNS标识,2006.2:38-41。
    [2][日]田中直子、岩田三千子著。标识环境通用设计一规划设计的108个视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设施指为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1204。
    [4]系统指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D1462。
    [1]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CNS标识,2006.8。
    [2]王吴。对城市空间导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双向思考。CNS标识,2006.10。
    [3]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CNS标识,2006.8。
    [4]王昊。对城市空间导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双向思考。CNS标识,2006.10。
    [1]李晓艳。北京CBD中心商业区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调研。CNS标识,2006.5。
    [2][德]Sven Muentel。当代欧洲标识设计。CNS标识,2006.8。
    [1]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CNS标识,2006.4。
    [2]霍健霞译。欢迎来到多克兰兹--为都柏林的多克兰兹设计标识和路标系统。CNS标识,2006.8。
    [1][美]Anya Rao,翻译:钱雁峰。中国标识,2006年第4期.p17。
    [1]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P206、p207。
    [2]徐家鈺。城市道路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p207。
    [1]根据上文研究可知,具有系统化①特征的导向设施称为导向系统(即系统导向设施)。
    [2]标准化意为: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3][英]菲尔.贝恩斯;凯瑟琳.狄克逊著,柳沙译.标牌与标识-环境中的标识语言.p14。
    [1]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CNS标识。2006.4。
    [2]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CNS标识。2006.4。
    [1]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CNS标识。2006.6。
    [2][英]菲尔.贝恩斯;凯瑟琳.狄克逊著,柳沙译。标牌与标识-环境中的标识语言,p47。
    [3][英]菲尔.贝恩斯;凯瑟琳.狄克逊著,柳沙译。标牌与标识-环境中的标识语言,p47。
    [1]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CNS标识。200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1999[s],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3]指日内瓦议定书的规定。笔者注。
    [4][英]菲尔.贝恩斯;凯瑟琳.狄克逊著,柳沙译。标牌与标识-环境中的标识语言,p14。
    [1]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CNS标识。2006.6。
    [1]徐磊清、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P52。
    [1]赵炳强。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及其影响。公路交通科技,1998年5月(增刊),p102-1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566-1995。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表1图形标志尺寸系列的规定。
    [2]最大观察距离的确定方法参照《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566-1995),附录A:最大观察距离(L)的确定方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566-1995。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8.2---表1。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73。
    [2]赵炳强。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及其影响。公路交通科技,1998年5月(增刊),p102-104。
    [3]李江,交通工程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李江,交通工程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1]赵炳强。交通标志设计中的视觉功效问题分析。交通管理,1996年第5-6期,p38。
    [1]Robert Krier.Urban Space.1979,钟山等译。城市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3。
    [2]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1]摘自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1。)
    [1]论文附录A,上海城市居民寻路行为及导向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2]论文附录A,上海城市居民寻路行为及导向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1]论文附录A,上海城市居民寻路行为及导向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2]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p137。
    [1]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p245。
    [1]马振华。门牌---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1]民政部、交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关于在全国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通知。2000年3月9日。
    [2]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城乡。1999年4月19日。
    [3]国家民政部地名办。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1999年4月5日。
    [5]原有式样为国家统一标准式样。详见国家标准GB5845.11-86,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站牌。图1-图24;图A1、图A2。
    [1]武汉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武汉年鉴(2002年)。p555。
    [2]赵国洲。谈谈门牌改革。决策探索。1998年第2朗,p34。
    [1]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p53。
    [2]万希海。谁是城市地名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国方域,2001年第6期。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2]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3]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p53。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1]详细内容见论文附录C。
    [2]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p53。
    [1]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
    [2]赵国洲。谈谈门牌改革。决策探索,1998年第2期,p34。
    [1]量表方法是一种测量的尺度,广义上来说,是一切定量(性)化表示的基本措施。在心理物理学中被广泛用于定量描述感觉经验。量表方法有四种类型: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距量表和比率量表。摘自:王家耀、孙群、王光霞、江南、吕晓华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p135。
    [2]定名量表是把对象按某种标志的差别排出顺序,但既无单位也无起点,只是一个相对次序。在这类量表水平上,只能区分出现象的大小、主次、前后等相对等级,即可定性也可定量地描述制图物体或现象。摘自:王家耀、孙群、王光霞、江南、吕晓华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p136。
    [3]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p54。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2]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p54。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1]马振华.门牌---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1]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1]赵国洲。谈谈门牌改革。决策探索,1998年第2期,p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表2地名标牌规格尺寸。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
    [1]上海公交换乘指南。中华地图学社,2006.8月。
    [1]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1]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2]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3]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4]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1999年4月19日。
    [1]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1999年4月5日。
    [2]图6.2为三种标准十字交叉路口指路标志,摘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P3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04.05发布。
    [1]李峰。我国高等级公路标志标线的合理设置。交通运输,2001.5。
    [1]道路指示牌版面尺寸图参见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P131,图H1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04.05发布。
    [1]李军翰。为新型道路指示牌叫好。鸭绿江晚报。2006-9-4。
    [2]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2005-2006)。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利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
    [3][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3.1。
    [4][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6月。
    [5][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sus-sure)著(1916出版),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11。
    [6][美]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opat)著,黄兰芳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年5月。
    [8]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
    [9]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10]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11]郭彦弘。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2]牟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国标识,2006.6。
    [13]罗亮。环境设计中的觅路研究。新建筑,1993(4),42-45。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15]陈丽玲,黄丽分,张秀琪。领队人员寻路能力之探讨。台湾休闲暨餐旅产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四集:266-275。
    [16][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江莘荑译。传播学。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P345-37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17]罗兰.巴特尔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出版,1988.11。
    [18][美]房龙著,汪德春译。房龙讲述的地理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6。
    [19]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
    [20]李允禾。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1]周锐、黄英杰、邹一了。城市标识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2。
    [23]吴亮。老上海。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24]徐城北。老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25][荷]理查德.V.奈特。持久性发展与适合居住的城市。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4(3):41-5987。
    [26]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7]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年6月。
    [28][德]JuliusE.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29]林玉莲。认知地图研究及其应用。新建筑,1991(3),34-38。
    [30]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
    [31][美]丹·E·舒尔茨,[台]刘毅志译。广告运动策略新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32]何新著。艺术现象的符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3]王红旗著。生活中的神秘符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6。
    [34][日]仁科贞文著;李兆田,仁艺译。广告心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35]孙有为。广告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36]胡正荣,李金功。实用广告策略。中国大地出版社,1994。
    [37]张微。广告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8]周茂君编著。广告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9]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40]韩国建筑世界有限公司编。标识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41]梁展翔。环境的易读性--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的导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999.1。
    [42][日]田中直子、岩田三千子著。标识环境通用设计--规划设计的108个视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3][英]布莱恩·劳森著。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4][丹麦]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知识产权出版社。
    [45]吴祖慈著。艺术形态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6]孙周兴、高士明著。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7]解勇、胡溧著。导向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48]颜振军。从细微之处入手,提升城市文明。CNS标识,2006.5:15-17。
    [49]黄晓江、陈巧明等著。互动环境设计与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0]约翰内斯·伊顿著[瑞士]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1]丘星星著。指示牌。福建美术出版社。
    [52]赵思嘉著。城市图片--关于城市外部空间中的非建筑语汇之城市图片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
    [53]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54]丁玉红著。历史性小城镇的标识环境建构--江南水乡古镇标识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
    [55]彭波著。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
    [56]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导向系统规划方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
    [57]杨东援、贾俊刚、徐士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同济大学教育部道路与交通工程开放实验室.2002。
    [58]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杜新华出版社,1999。
    [59]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向系统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2005.3。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1999[s],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61]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2]吕风显编著.导向设计。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63]林崇德主编.工程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4][英]E.H_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粱,徐一维译.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5]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
    [66]袁修荣著。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与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
    [67]武世俊,周敏娟,吴玉朋等编。城市道路标识实施细则与国内外标识汇编实用手册(1-4册)。中国学院出版社,2005.4。
    [68]《北京公交乘车指南地图册》编委会编。北京公交乘车指南地图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6。
    [69]吕文强编著。城市形象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
    [70]马振华著。门牌---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一: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11。
    [71]Robert Krier.Urban Space.1979,钟山等译。城市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72]宁涛著。空间导向标识系统可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
    [73]吴京波著。展示空间中的识别定位与导向:[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997。
    [74]王家耀,孙群,王光霞,江南,吕晓华编著。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75]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徐永利编著。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6]上海市测绘院编制。上海道路交通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7]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提供信息,上海市测绘院编制。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图(驾驶员专用地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8]赵金龙著。山区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6.5。
    [79]方鼎著。汽车驾驶员动态视认性的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5.6。
    [80]王秋军著。地铁公共环境交通识别系统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两南交通大学,2006.6。
    [81]李皓著。基于世博会的在途停车诱导系统方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5。
    [82][英]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Steven Tiesdell编著,冯江,袁粤,万谦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83]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7。
    [84][美]丹尼斯·海金斯;[台]刘毅志译。广告写作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85][美]吉·舒尔马尼克,[台]刘毅志译。广告媒体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86][台]樊志育。广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7]王德胜等著。科学符号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2。
    [88][法]罗兰·巴尔特(Barthes,Roland)著。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1994.2
    [89]李蕾。现代标志设计与原始符号情结。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90]王子源,杨蕾编著。标志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1-5。
    [91]瓦尔特·麦勒斯编著。设计家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8-9。
    [92]吕中元等主编。中国标志创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93]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CNS标识,2006.2:38-41。
    [94]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二)。CNS标识,2006.3:40-43。
    [95]王海凤,黄星。北京地铁标志系统改造面面观。CNS标识,2006.3:44-48。
    [96]林曦。香港标识。CNS标识,2006.3:52-54。
    [97][日]芦原义信著(1974),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8]余华龙。企业环境形象与导向系统。CNS标识,2006.5:52-54。
    [99]王庆斌。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设计。CNS标识,2006.5:60-63。
    [100]张露芳、吴明、黄薇著。城市发展与公共标识系统化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
    [101]白殿一。论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CNS标识,2006.6:18-24。
    [102][法]皮亚杰著(1970),王宪钿等译,胡世襄等校.发生认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
    [103][英]Loretta Lambkin,霍健霞译。为都柏林的多克兰兹设计标识和路标系统。CNS 标识,2006.7:37-43。
    [104]李晓艳。北京CBD中心商业区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调研。CNS标识,2006.7:78-80。
    [105]邹传瑜。规范城市综合导向信息平台--简介GB/T 20501.4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4部分:街区导向图。CNS标识,2007.7:70-72。
    [106]袁满荣,李学敏。城市交通标志设计新方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April 2006,Vol.6 No.2:134-136。
    [107]吕成文。关于地图学定义及其学科性质的思考。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Sep.1998 VoI.21.NO.3:241-244。
    [108]张燕燕,胡毓钜。地图可视化。测绘工程,April 2001,Vol.10.No.1:27-29。
    [109]田德森。现代地图学理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110]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治理城镇街道门牌的对策。中州建设,2000年第1期。
    [111]张云风、王云贵。浅谈量化临街房屋门牌号。天津建设科技,1999年第1期,P28。
    [112]赵国洲。谈谈门牌改革。决策探索,1998年第2期,p34。
    [113]万希海。谁是城市地名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国方域,2001年第6期。
    [114]武汉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2001年武汉门牌设置状况调查。武汉年鉴,2002年p555。
    [115]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
    [116]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规则(汉语地名部分),1984-12-25。
    [117]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6.12.7。
    [1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1986.1.23。
    [119]尚金凯.环境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Vol.6 No.3Sep.2000:180-182
    [120]黄俪。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121]陈永权,白殿一,邹传瑜等。北京市省际客运站旅客导向标识的现状及分析。CNS标识,2006.6:46-52。
    [122][挪威]Norberg-Schulz,Existence,Space&Arehitecture,1971。王淳隆译。实存.空间.建筑。台隆书店,1985。
    [123]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标识的规划设置原则。CNS标识,2006.4:41-44。
    [124][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25][日]芦原义信著,常钟隽译。隐藏的秩序。建筑师(53)。
    [126]Alexander,Christopher.The City Is Not a Tree,1965。[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1985。
    [127]Bacon,Edmund.Design of Cities,1978。[美]E.培根著,黄富厢、朱琪编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28]Barnett,Jonathan.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1974.[美]乔纳森.巴奈特著,舒达恩译。开放的都市设计程序。台湾尚林出版社,1978。
    [129][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3.1
    [130][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
    [131]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132]周建军。论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对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与改革的思考。城市规划,1998(5):12-15。
    [133]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
    [13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135]陈胜营,汪亚干,张剑飞编著.公路设计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136]何兴刚。上海城市地域结构演化与现状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2):7-12。
    [137][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92出版)。译林出版社,2005.5。
    [138][法]吉尔.昂提耶。世界大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态势--大城市管理与环境:巴黎大区绿化计划为例,城市问题,1995(增):71-74。
    [13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140]吴世明主编。城市科学与管理--99上海跨世纪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
    [141]王吴。对城市空间导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双向思考。CNS标识,2006.10。
    [142][美]卡丽斯.鲍德温(Carliss Y.Baldwin),金.克拉克(Kim B.Clark)著,张传良等译。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06.3。
    [143]王海凤。上海标识业初探。CNS标识,2006.4。
    [144][美]Anya Rao著,钱雁峰译。街景标识。CNS标识,2006.4。
    [145]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46]赵蔚。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建设的控制与引导。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147]赵炳强。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及其影响。公路交通科技,1998.5(增刊)。
    [148]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 15566-1995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
    [149][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5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845.11-86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站牌。
    [151]上海公交换乘指南。中华地图学社,2006.8月。
    [152][美]A.G.史密斯著,吴樯译。地图的由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
    [153]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2003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4]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1。
    [155]日經産業消費研究所,《景觀とづくり--全国2134自治体の挑战》,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
    [156]内田芳明,《風景と都市の美学》,朝日选书,1987。
    [157]#12
    [158]東京都屋外広告物研究会編著。東京都屋外広告物条例の解說。大成出版社。
    [159]#12
    [160]#12
    [161]#12
    [162]西村幸夫,街景研究會。都市の風景計画。學芸出版社,1999。
    [163]#12
    [164]西村幸夫。環境保全と景觀創造。鹿島出版会,1997。
    [165]#12
    [166]植田暁。口一マ『百の広埸』計画。『造景』 No.19、1999。
    [167]#12
    [168]#12
    [169]東樋口護。都市の復権と都市美の再発見。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
    [170]日本建築學會,都市計画委員會,都市景觀小委員會。海外における都市景觀形成手法。1999
    [171]植田曉,障内秀信。イタリア都市再生。造景别冊1,1998。
    [172]#12
    [173]#12
    [174]#12
    [175]#12
    [176]#12
    [177]#12
    [178]加藤一郎,野村好弘編。歷史的遺產の保護。信山社,1997.
    [179]西村幸夫。アメり力環境保全景觀創造。鹿島出版會,1997。
    [180]#12
    [181]#12
    [182]莲花一己編.交通行动の社会心理学。北大路書房.2000
    [183]杜飞。长白山寻路记.http://www.ycccf.com/html/visitor/Sharing/4083.html,2005.11.11。
    [184]刘鸿飞。关于利用奧运会契机,建立和完善北京导向系统的建议。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1/15539405440.shtml.
    [185]王海军、任文。路标统一标注双语 交通指示牌需要改造。http://www.gd.xinhuanet.com/dishi/2007-07/30/content_10712110.htm.
    [186]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http://www.c-water.com.cn/news/a3/02052701.htm.
    [187]民政部地名所.关于建立全国地名导向系统的构想。http://www.sinosign.com/ns_detail.php.
    [188]孙浩。统统拆掉交通标,城市会变成啥样.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12/09/content_5459289.htm.
    [189]王庆斌。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探讨构建标识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http://www.chinasigns.cn 2005.9.29/16:52.
    [190]白秋产,南春丽。电子地图汽车导向系统。http://www.cqvip.com。
    [191]时晔、王智宇。探索地铁站外“导向真空”。http://www.cqvip.com。
    [192]何楣、陈杨梁。蓝底白字新型路名牌亮相中城 方便市民“找路”。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4/content_6594678.htm.
    [193]加拿大标志标线简介。http://www.tranbbs.com/Html/TechArticleSign/index.html.
    [194]吴松山。导向标识系统及其设计与工艺。http://www.cqvip.com.
    [195]徐金龙.指示标志的应用及设计。http://www.cqvip.com.
    [196]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编写。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2005-2006)。http://big5.china.com.cn/info/0506mz/node_7002025.htm.
    [197]王士奇。日韩城市交通闻。http://www.hrbgaj.gov.cn/news/display.php?id=594。2006.11.9。
    [198]杨东援、贾俊刚、徐士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http://web.tongji.edu.cn/yaagdy/paper/jtxxgh.html
    [199]彭春芳。城市导向标志:何时无声胜有声。http://www.xilisign.com/NewsInfo.asp?id=123.
    [200]吴陈欣。地铁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的信息传播。http://www.adnet.com.cn/html/86/n-586.html.
    [201]张舵。北京将加快建设游客服务及旅游标识系统。http://www.citysign.com.cn/NewsRead.aSpx?Id=1061
    [202]北京市交通管理局。解读北京道路交通指路系统。http://www.bjjtgl.gov.cn/fwzn/jt.htm
    [203]黄莹鸿。城市交通指路标志系统升级 实现人性化景观化。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09/25/001127167.shtml.
    [204]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交通厅。省干线公路交通指路标志设置的研究。http://www.wenmi114.com/wenmi/lunwen/zonghelunwen/2007-07-31/20070731110398.html.
    [205]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海珠区道路交通指路标志系统改善方案研究。http://www.gztpri.com/temp/web/cgviewer.asp?id=21.
    [206]张靖。北京城市指路标志系统初步建成。http://www.sinosign.cn/news_detail.php?id=388&nowmenuid=4&cpath=0035:&ca tid=35.
    [207]南湖晚报(2006.12.27)。市区门牌号整治遭遇观念难题。http://www.sinosign.cn/news_detail.php?id=392&nowmenuid=4&cpath=0002:&ca tid=2.
    [208]鲍铭东。路名指示牌酝酿变脸 老式路名牌将逐步被淘汰。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ity/userobjectlai426818.html.
    [209]深圳新闻网(2007.07.10)。深圳路名牌要“变脸”设计方案征求市民意见。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7-07/10/content_1328228.htm.
    [210]李思源。北京:城市导向牌为您指路。http://www.mapwindows.com/News/Mapnews/2003/Mapnews2003090302.htm.
    [211]宋煜。从认识到实践--浅谈导向系统。http://www.chinasigns.cn/Article/xjs/ggbs/200701/17228.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