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进入了崭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开始百家争鸣,“为政治服务”的“宪法性”口号遭到普遍唾弃,文学审美特性的研究、主体性的研究、文学语言的研究先后登场。期间,文艺民俗批评也竖起了理论大旗,旨在以民俗文化的新视野进行文艺理论架构,以拓宽文艺批评新路子、新方法。
     汪曾祺小说一直被学界称为“风俗画”小说,汪曾祺本人也常有一些关于民俗与文学的言论。然而,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虽然多数论者注意到了“风俗画”特征,却还没人正式提出过文艺民俗的研究视角,更没有就这一视角进行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从文艺民俗学的角度对汪曾祺小说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把文艺学、美学和民俗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艺民俗批评,以阐释汪曾祺小说独特的审美特性,并揭示其小说在创作、欣赏中所蕴含的民俗机制,更清楚地了解其作品的社会底蕴和文化密码。
     论文一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作家研究,主要从汪曾祺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对乡土风情的醉心描绘以及对民间人物的诗意刻画等几个方面,研究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民间审美立场。汪曾祺自称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道出了他的艺术精神之所在。他倾心于日常生活现象,关注现象的审美意义。他对生活的欣赏态度、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对作家的责任要求,都可见出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汪曾祺长期生活于民间,对乡土风情更是情有独钟,他不惜笔墨,甚至可以连篇累牍地叙述当地的民俗风情,把民风俗韵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谱写了一曲曲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的赞歌,给读者带来特殊的审美享受。汪曾祺笔下多为凡夫俗子、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极少知识分子和官场人物,着意于表现普通人物身上的美和诗意。
     第二章为作品研究,主要研究汪曾祺小说的民俗文艺叙事模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强调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汪曾祺一心突破三要素的限制,提倡小说的诗化、散文化,被论者称为“诗体小说”、“笔记体小说”,甚至归入现代主义行列,认为其消解了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其实汪曾祺为了拓展小说的表现领域,喜欢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他的叙事更接近于民俗文艺的特点,特别是民间文学作品,三要素往往只突出一个方面,要么写人物,要么写故事,汪曾祺小说也多如此,要么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么以讲述故事为主,要么以描绘风俗为主,当然也不缺乏三要素共存的情况。
     第三章为作品研究,主要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文艺民俗审美范畴,对其作品中的民俗意象、民俗意境、民俗情节和冲突做了全方位的考察。长期积淀而成的民俗事象,作为意象引用到文艺作品中,即成为民俗意象。汪曾祺小说中,既有点缀于其间的单个民俗意象,也有贯穿于整篇小说的整体民俗意象,从人物的姓名称谓、肖像描写、性格刻画等方面,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民俗意境指因作品中民俗事象的感发,读者和作品中的场景发生了共鸣,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汪曾祺小说诗化、留白技法的应用,创造出了特有的民俗意境,吸引和感动着多数读者。汪曾祺小说中描写了大量民俗事件,有时作为情节的一环,有时成为情节链上的核心因素,有时即是情节的基本环节和根本骨架。汪曾祺小说表面看缺少“戏”味,但深层里却隐含着丰富的民俗冲突,他善于选择民俗文化作为素材,用经济的笔墨构建民俗冲突,小说故事性虽然不足,但直指深层的文化意蕴,涉及丰富的历史内涵,更易激起读者心灵的隐痛,引发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度思索。
     第四章为比较研究,通过作家作品比较探讨汪曾祺小说的审美风格。在对待民俗生活上,鲁迅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汪曾祺认为小说“作用是滋润,而不是治疗”,则采取欣赏的视角,鲁迅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腐朽的一面,汪曾祺赞扬的是传统文化中进步、光明、优秀的一面,殊途同归,都是为了革除假恶丑的弊病,弘扬真善美的精神。汪曾祺的小说追求和谐,赵树理的小说要解决问题,在对民俗素材的处理上,汪曾祺以和谐着眼,以俗自乐,而赵树理关注的是民俗与新时期政策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同是以日常生活为描绘对象,汪曾祺化俗为雅,处处散发着淡淡墨香,飘逸着文人雅趣,有些新写实小说则以俗写俗,粗俗的语言随处可见、丑陋的场景充斥作品。读汪曾祺的小说,如沐春风,暖意融融,而寻根文学中有些作品因对陋俗的描绘过分渲染和夸大,甚至血淋淋的展示,令读者惊骇、颤栗、寒心。
     第五章为创作研究,主要考察从生活中的原生态民俗到作品中的文艺民俗,汪曾祺所进行的整合与构建。汪曾祺小说通过人生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描绘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演绎出了优美和丰富的人性,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汪曾祺强调“春秋笔法”,倾向性多潜伏于字里行间,他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民俗生活内在的欢乐、淡淡的忧伤,以及对命运无可奈何时发出的带有苦味的嘲谑。汪曾祺的文艺民俗内容是经过审美选择和全新创化的,他倾向于感性主义伦理,尊重自然生命的元气,使民俗文化审美内涵得以丰富和扩展。
     第六章为意义研究,主要探讨汪曾祺民俗审美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汪曾祺小说以1980年代作品为主力,其审美思想既是对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继承,也是其综合传统儒释道思想以及西方现代主义,而对民间生活的重新解读。在80年代初期伤痕、反思文学大行其道时,汪曾祺小说只能算作文学殿堂一抹别样的色彩,日后寻根文学的蓬勃发展,无疑又受到汪曾祺开路先锋般的实践指引。而在学界大谈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今天,对传统民俗生活的审美关怀也应该有一席之地,聊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心灵栖息的家园,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支撑。
Social life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1980s.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lso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phase. Different Literature theories have begun contending. The former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should serve for politics" faded away.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subjectivity, and literary language have sprung up. Folklore critics introduce the framework of folk culture as a new method into literature criticism.
     Wang Zengqi's novel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genre of "folklore painting". Wang Zengqi once made comments about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Many scholars have noti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painting" in Wang Zengqi's novel. However, very few hav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folklore.
     The thesis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Wang Zengqi'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folklore. The thesis draws theories from literature and arts, aesthetics and folklores to interpret the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s in Wang Zengqi's novels and to reveal the folklore mechanism underlying his novel writing and to explain the social meaning and cultural gene in his novels.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1studies the writer himself from three aspects: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folklore customs and the focus on ordinary people, which clearly show the position of the folk aesthetics in his writing. Wang Zengqi claimed to be a " life phenomenon gourmet ", revealing where his arts spirit lies.He paid attention to everyday life and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His position of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s revealed in his appreciation of life, the aesthetic grasp in his works, and his responsibility requirement on writers. Wang Zengqi had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for a long time and he had a soft spot for the folklore customs. He spared no ink to describe the local customs at a great length. He rhymed the local customs into his writing and wrote an ode to the beauty of scenery, customs and human relations, giving readers a special aesthetic enjoyment. Th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are mainly ordinary people, such as peddlers and porters; while elite figures such as intellectuals and officials are rarely seen. Wang Zengqi was trying to show the beauty and poetry within the ordinary people.
     Chapter2analyzes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literary folklore in Wang Zengqi's novels. Realist novel theory often emphasizes three elements, namely, characters, plot and the environment. But Wang Zengqi attempted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He advocated the poetization and prosification of novels. Thus commentators label it as "verse novel" or "note-taking styled novel". Some even classify it as a modernism since it dissolv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plot construc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Wang Zengqi often tried different ways of narrativ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novels. His narrative was much closer to the folk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local folk literature tends to focus on only one element, either characters or plot. Wang Zengqi's novels are much the same. Some of his novels focus on building characters, some focus on story-telling, and some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folk environment.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novels where all the three elements coexist.
     Chapter3discusses the folklore aesthetics of Wang Zengqi's novels. More specifically, the folklore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plot and conflict in his novels are analyzed.When a longstanding folk custom is introduced to the literary work as imagery, it becomes folklore imagery. Both single and whole folklore imagery can be found in Wang Zengqi's novels, contributing to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from names and portrait descrip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refers to the intense emotion experiences that readers have when they resonate with the folklore scenes in the novels. The poetization and blank technique in Wang Zengqi's novels create a spec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folklore, which moves many readers. Wang Zengqi described a lot of folklore events, which sometimes served as part of the plot, sometime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plot chain, and sometimes the basic framework. Wang Zengqi's novels seem to lack of "drama", but deep down they contain rich folklore conflicts. He is good at treating folklore culture as basic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ng conflicts with a few words. Plot might not be his strength. But he goes deep into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carries rich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which easily penetrates the mind of readers and triggers their thoughts over life, society and culture.
     Chapter4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style of Wang Zengqi's novels.In terms of the attitude towards folk life, Luxun adopted a critical view and disclosed the pain and agony in order to draw the public's attention; while Wang Zengqi adopted an attitude of appreciation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the role of novel lies in "moisture" rather than "cure". Lu Xun critized the backwardness, ignorance, and decadenc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Wang Zengqi focused on the the progressive, bright and good sid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are th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The purpose is to get rid of the fake, the evil and the ugly ills and to promote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spirit. Wang Zengqi's novels are to pursue harmony; while Zhao Shuli's novels are to solve problems. In terms of the treatment of folklore materials, Wang Zengqi kept harmony in mind and enjoyed the common things; while Zhao Shuli concern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olklore and the policy of the new era,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folklo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When treating the everyday life as object, Wang Zengqi could turn vulgar into elegant. Readers can smell the scent of ink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his works. While the new realistic novels use vulgar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ugly scenes. Reading Wang Zengqi's novel is like bathing in the warm spring breeze. While the exaggerated and even graphic depiction of the new realistic novels makes readers frightened, shivered and chilled.
     Chapter5examines the creation of Wang Zengqi's novels, mainly focusing on how Wang Zengqi integrated the original folklore into the literary folklore in his works. His novels depict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ife and folklore culture. His novels show the beautiful and rich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fucian benevolent love. Wang Zengqi emphasized on "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and his opinions often hid between the lines. He sincerely depicted the inner joy of folk life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He also teased the fate with a bit bitterness.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folklore in Wang Zengqi's novels is the result of aesthetic choice and recreation. He is inclined to sensibilitism and respects the vitality of natural life and enriche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literary folklore.
     Chapter6assesses the impacts and significance of Wang Zengqi's aesthetic theory of folklore and his writing. Wang Zengqi's novels were mainly written in the1980s. His aesthetic thoughts we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rural novels of the1920s and1930s, but also integrate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western modernism. He reinterpretated the folk life. His novels stood as an alternative in the1980s when the scar and introspection Literature dominated. Undoubtedly the emergence of root literature in later years were guided by the pioneer works of Wang Zengqi. Today, literature criticism is flooded with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But there should be a place for the aesthetic concern of traditional folk life, which might serve as the spirit home for people and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 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② 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③ 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④ 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花城》,1998年05期
    ①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语言特征》,《修辞学习》,2000年02期
    ② 周全星:《自然恬淡和谐——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③ 杨红莉:《汪曾祺“京味”语言中的民俗文化意味》,《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④ 杨洲:《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8期
    ⑤ 刘东方:《现代语言学意义上汪曾祺的语言观》,《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⑥ 钟本康: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识——评系列小说《菰蒲深处》,《小说评论》,1994年06期
    ⑦ 魏邦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⑧ 肖莉:《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⑨ 熊晓绚:《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①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② 耿红岩:《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结构与文体》,《南都学坛》,2008年02期
    ③ 靳新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化》,《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④ 魏雪:《浅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⑤ 魏新刚:《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创作》,《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⑥ 翟文铖:《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齐鲁学刊》,2011年06期
    ⑦ 李国涛:《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⑧ 郝爱萍:《汪曾祺小说文体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⑨ 胡秦葆:《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⑩ 李丽:《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形成》,《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① 刘锡诚:《试论汪曾棋小说的美学追求》,《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② 季红真:《汪曾棋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读书》,1983年12期
    ③ 杨剑龙:《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④ 石杰、林江:《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⑤ 杨鼎川:《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⑥ 熊修雨:《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⑦ 杨道龙:《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① 王永兵:《影响与修正:西方现代派文学与汪曾祺小说》,《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② 刘明:《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③ 吴迎君:《汪曾祺的现代主义面孔》,《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④ 刘明:《论汪曾祺文化意识的民间性》,《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⑤ 竺建新:《论汪曾祺小说中的吴越文化意蕴》,《名作欣赏》,2007年10期
    ⑥ 肖佩华:《论汪曾祺小说的市井文化情趣》,《作家》,2009年01期
    ① 行人:《他耕耘在真善美的土地上——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01期
    ② 黄子平:《汪曾棋的意义》,《作品与争鸣》,1989年05期
    ③ 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一次文学史视角的考察》,《文艺评论》,1995年04期
    ④ 钱理群:《寂寞中的探索——介绍四十年代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追求》,《北京文学》,1997年08期
    ⑤ 熊修雨:《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⑥ 曲海鹰:《相信生活,相信爱——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种意义》,《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5期
    ⑦ 杨凡周:《漫谈汪曾祺小说的诗意美》,《文谭》,1983年11期
    ① 季红真:《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读书》,1983年12期
    ② 珍尔:《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美质》,《名作欣赏》,1990年02期
    ③ 邓嗣明:《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品格》,《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④ 张川平:《俗世的大爱与大美——试论汪曾祺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⑤ 许徐:《汪曾祺小说的空白之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⑥ 邓玉久:《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⑦ 王彦锐:《芙蓉出水自然天成——论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自然之美》,《名作欣赏》,2008年12期
    ⑧ 肖连花,《“永恒的乡愁”——论汪曾祺对中国古典审美品格坚守的根源》,《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⑨ 高云书:《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① 钟敬文:《文学研究中的艺术欣赏和民俗学方法——在<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① 杨成志:《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民俗》1卷4期,中山大学,1942年3月
    ①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③ 容雄祖:《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民俗周刊》第17期,第15页
    ④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 韩雷:《文艺民俗特质论》,《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② 宋德胤:《文艺民俗与中国特色——对文艺民俗批评的思考》,《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0年07期
    ③ 陈勤建:《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期
    ①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②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76-78页
    ③ 汪曾棋:《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第八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④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①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② 朱明弢:《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谈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索》,《文艺评论》,2011年09期
    ③ 王千:《像汪曾祺那样生活》,《学习博览》,2008年03期
    ④ 汪曾棋:《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① 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②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③ [英]爱德华·格雷:《自然的快乐》,姜智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④ 汪曾棋:《踢毽子》,《汪曾棋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⑤ 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① 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② 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棋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③ 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④ 汪曾祺:《旅途杂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28页
    ⑤ [英]爱德华·格雷:《自然的快乐》,姜智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 姜异新:《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挺别致》,《纵横》,2007年08期
    ② 朱光潜:《朱光潜讲美学》,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③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④ 汪曾棋:《思想·语言·结构》,《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① 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① 汪曾祺:《小说笔谈》,《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② 汪曾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③ 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④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评语
    ① 汪曾祺:《要有益十世道人心》,《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3册,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72页
    ①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②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
    ③ [奥地利]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附录》,冯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 陆建华:《魂萦梦绕故乡情—访作家汪曾棋》,《当代文坛》,1982年08期
    ② 丁帆等:《中国乡上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① [美]斯通贝克:《威廉·福克纳与乡土人情》,《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③ 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① 唐宏峰:《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艺术评论》,2009年12期
    ② 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①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诗论》,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① 蓝海:《故乡美》,《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10月号
    ② 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③ 屠明娟:《元宵节送灯是扬州传统》,《扬州晚报》,2009.02.06
    ①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①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② 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①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3页
    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号
    ②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黄修己主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③ 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④ 汪曾棋:《人之所以为人》,《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⑤ 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① 汪曾祺:《跑警报》,《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① 马识途:《想念汪曾祺》,段春娟、张秋红编:《你好,汪曾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 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北京文学》,1981年08期
    ① 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第八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 汪曾祺:《一个过时的小说家的笔记》,《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465页
    ① 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② 刘绍棠:《走在乡土文学创作道路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页
    ③ 张贤亮:《张贤亮选集》第3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
    ④ 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①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③ 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220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① 许自强:《淡中有味 飘而不散》,《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4期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② [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艺》,袁树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页
    ③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① [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朱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 潜明兹:《机智人物故事独特性漫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③ [英]E.M福斯特:《小说而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7页
    ① 罗书华:《中国叙事之学:结构、历史与比较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165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页
    ① 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民俗研究》,2009年04期
    ① 汪曾祺:《我和民间文学》,《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② 汪曾祺:《我和民间文学》,《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③ 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① 肖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② 汪曾棋:《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① 杨鼎川:《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② 汪曾棋:《<聊斋新义>后记》,《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③ 汪曾棋:《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290页
    ① 汪曾棋:《谈幽默》,《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0页
    ① 汪曾棋:《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② 汪曾棋:《<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贝
    ① [苏]高尔基:《给青年作者》,以群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33页
    ②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① 汪曾棋:《<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页
    ①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26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69页
    ② [美]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见《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85页
    ③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页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221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③ 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② 朱熹:《诗集传》,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8页
    ③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7页
    ① [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引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① 叶朗:《说意境》,《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① 汪曾祺:《说短》,《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②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③ 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
    ① 汪曾祺:《艺术家》,《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①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② 胡天夫:《关于贾平凹的阅读》,贾平凹:《病相报告》附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①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② 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③ 王蒙:《漫淡短篇小说的创作》,李犁耘,吴怀斌编:《中青年作家谈创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④ 王蒙:《漫淡短篇小说的创作》,李犁耘,吴怀斌编:《中青年作家谈创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①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①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③ 张兴劲:《访汪曾祺实录》,《北京文学》,1989年01期
    ① 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② 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③ 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
    ① 杨红莉:《鲁迅和汪曾祺小说在文化视角和审美风格上的异同》,《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②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③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④ 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① 皇甫晓涛:《现代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 鲁迅:《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211页
    ①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② 莫言:《我的“农民意识观”》,《文学评论家》,1989年02期
    ③ 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④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①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 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③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98年版,第282页
    ④ 汪曾祺:《我的祖父祖母》,《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⑤ 汪曾祺:《我的父亲》,《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⑥ 汪曾祺:《我的母亲》,《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① 汪曾祺:《大莲姐姐》,《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404页
    ②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③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④ 吴经熊:《中国哲学之悦乐精神》,台湾上智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 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自述》,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① 汪曾祺:《捡石子儿》,《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
    ②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③ 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①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文集》第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2页
    ② 赵树理:《对上党戏曲的继承传统与整理改编的看法》,《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83页
    ③ 王中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忆作家赵树理》,《汾水》,1978年03期
    ① 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第1卷1期,1937年5月
    ② 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第八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③ 汪曾祺:《漫话作家的责任感》,《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
    ④ 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⑤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四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1页
    ⑥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四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2页
    ⑦ 汪曾祺:《漫话作家的责仟感》,《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① 朱自清著,于润琦编选:《朱自清》,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② 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页
    ① 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② 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③ 汪曾祺:《文学语言杂谈》,《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234页
    ④ 汪曾祺:《谈散文》,《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① 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325页
    ①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③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④ 池莉:《我》,《花城》,1997年05期
    ① 鲁迅:《半夏小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3页
    ② 残雪、万彬彬:《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意识——残雪女士访谈录》,《书屋》,1995年01期
    ③ 蔡源煌:《歇斯底里—评残雪的<黄泥街>》,《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④ 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 张守仁:《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汪曾祺》,《美文》(上半月),2005(5)
    ② 汪曾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③ 汪曾祺:《富贵闲人,风雅盟主》,《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98年版,第316页
    ④ 汪曾祺:《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⑤ 汪曾祺:《书画自娱》,《汪曾棋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① 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56页
    ②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③ 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199页
    ①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②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 李潘:《莫言与<檀香刑>》,《真不容易》,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② 余杰:《在语言暴力的乌托邦中迷失——从莫言<檀香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3期
    ③ 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④ 李潘:《莫言与<檀香刑>》,《真不容易》,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⑤ 余杰:《在语言暴力的乌托邦中迷失——从莫言<檀香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3期
    ① [美]罗伊·F·鲍迈斯特尔:《恶》,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②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416页
    ③ 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天津《大公报》,1945年12月8日
    ① [苏]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②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174页
    ①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291页
    ②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① 汪曾祺:《关十<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② 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周全星:《浅论汪曾祺风俗画小说的思想内容》,《殷都学刊》,2001年03期
    ① 鲁迅:《而己集·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①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② 汪曾祺:《拴石子儿》,《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③ 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④ 汪曾祺:《一篇好文章》,《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⑤ 汪曾祺:《道是无情却有情》,《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① 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南方日报》,1979年3月1日
    ② 汪曾祺:《小说创作随谈》,《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③ 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462页
    ④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①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② 汪曾祺:《<菰蒲深处>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③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④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① [俄]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话》,《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262页
    ② 鲁迅:《半夏小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3页
    ③ 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④ 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口
    ① 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页
    ① 汪曾祺:《小说笔谈》,《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② 汪曾祺:《小说笔谈》,《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① 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② 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③ 汪曾祺:《从哀愁到沉郁》,《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④ 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 汪曾祺:《要有益十世道人心》,《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 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③ 汪曾祺:《阿索林是古怪的》,《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④ 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 汪曾祺:《寻根》,《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② 刘海粟:《存天阁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 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④ 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① 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② 苏轼:《评草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3页
    ③ 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④ 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 柯灵:《遥寄张爱玲》,《张爱玲与苏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②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① 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② 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③ 行人:《他耕耘在真善美的上地上——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01期
    ① 汪曾祺:《道是无情却有情》,《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
    ②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③ 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一次文学史视角的考察》,《文艺评论》,1995年04期
    ④ 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文艺研究》,1989年02期
    ⑤ 李陀:《意象的激流》,《文艺研究》,1986年03期
    ⑥ 张诵圣:《开近年文学寻根之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5期
    ⑦ 汪曾祺:《七十书怀》,《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461页
    ① 汪曾祺:《寻根》,《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① 汪曾祺:《<菰蒲深处>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② 马风:《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看汪曾祺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5期
    ③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 汪曾祺:《戏曲和小说杂谈》,《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396页
    ② 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③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① 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② 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当代作家评论》,]998年03期
    ③ 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文艺评论》,2011年11期
    ④ 汪曾祺:《漫画作家的责任感》,《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
    ① 杨春时:《审美超越辨正——兼答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② 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页
    ③ 徐小斌:《回首廿八文学梦》,《作家通讯》,2008年第5期
    ④ 郑振铎:《我们所需要的文学》,《郑振铎全集》第5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① 季红真选编:《汪曾祺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版,第8页
    ② 高天星、葛操:《民俗审美心理意识与文化精神》,《民俗研究》,1995年04期
    ③ 汪曾祺:《<菰蒲深处>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④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国戏剧的三条路》,《周作人文类编》第6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8页
    ① 王纪人:《文学的速朽与恒久》,《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② 路遥:《增强拓宽意识,推进长篇创作》,《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③ 朱光潜:《朱光潜讲美学》,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① 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9页
    ① [美]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姚建彬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② [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夏镇平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6页
    ③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页
    ① [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伍孟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1页
    ②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 [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王秋荣,《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
    2、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4
    3、赵德利,《文艺民俗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7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
    5、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8
    6、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
    7、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8、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
    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10、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12、凌宇,《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重构》,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13、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6
    14、黄建,《京派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6
    15、童庆炳,《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16、柯玲,《汪曾祺散论》,三秦出版社,2004.1
    17、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3
    18、陈望衡主编,《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19、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20、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1
    21、游乾桂,《民俗文学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6.5
    22、李青春,《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23、陈东有主编,《现实与虚构:文学与社会、民俗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9
    24、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
    25、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6、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
    27、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28、陶东风主编,《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29、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7
    30、陈勤建主编,《文艺民俗学论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7
    31、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7
    32、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2009.7
    33、(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2
    34、(德)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0
    35、(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1
    36、(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10
    37、(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9
    38、(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三联书店,1987.11
    3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节庆译,三联书店,1987.12
    40、(法)萨特,《萨特文论选》,施康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
    41、(法)伏尔泰,《风俗论》,蒋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4.11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海译,商务印书馆,1996.7
    43、(苏)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
    44、(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
    45、(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12
    46、(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集》,艾彦、郑也夫、冯克利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3
    47、(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48、(美)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
    49、(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
    50、(美)卡洪,《现代性的困境》,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1
    5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0
    52、(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53、(美)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07
    54、(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1、杨成志:《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民俗》,1942年03期
    2、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北京文学》,1981年08期
    3、陆建华:《魂萦梦绕故乡情—访作家汪曾棋》,《当代文坛》,1982年08期
    4、刘锡诚:《试论汪曾棋小说的美学追求》,《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杨凡周:《漫谈汪曾祺小说的诗意美》,《文谭》,1983年11期
    6、季红真:《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读书》,1983年12期
    7、行人:《他耕耘在真善美的土地上——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01期
    8、潜明兹:《机智人物故事独特性漫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9、李陀:《意象的激流》,《文艺研究》,1986年03期
    10、李国涛:《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11、许自强:《淡中有味飘而不散》,《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4期
    12、张兴劲:《访汪曾祺实录》,《北京文学》,1989年01期
    13、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文艺研究》,1989年02期
    14、杨剑龙:《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15、蔡源煌:《歇斯底里—评残雪的<黄泥街>》,《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16、张诵圣:《开近年文学寻根之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5期
    17、黄子平:《汪曾棋的意义》,《作品与争鸣》,1989年05期
    18、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坛》,1989年05期
    19、珍尔:《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美质》,《名作欣赏》,1990年02期
    20、陆志平:《小说情节新论》,《小说评论》,1991年02期
    21、邓嗣明:《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品格》,《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22、钟本康: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识——评系列小说《菰蒲深处》,《小说评论》,1994年06期
    23、残雪、万彬彬:《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意识——残雪女士访谈录》,《书屋》,1995年01期
    24、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一次文学史视角的考察》,《文艺评论》,1995年04期
    25、高天星、葛操:《民俗审美心理意识与文化精神》,《民俗研究》,1995年04期
    26、石杰、林江:《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7、杨鼎川:《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8、郝爱萍:《汪曾祺小说文体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9、钱理群:《寂寞中的探索——介绍四十年代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追求》,《北京文学》,1997年08期
    30、钟敬文:《文学研究中的艺术欣赏和民俗学方法——在<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31、叶朗:《说意境》,《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32、魏邦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3、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3期
    34、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花城》,1998年05期
    35、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语言特征》,《修辞学习》,2000年02期
    36、肖莉:《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7、刘明:《论汪曾祺文化意识的民间性》,《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8、宋德胤:《文艺民俗与中国特色——对文艺民俗批评的思考》,《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0年07期
    39、陈勤建:《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
    40、周全星:《浅论汪曾祺风俗画小说的思想内容》,《殷都学刊》,2001年03期
    41、熊修雨:《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2、周全星:《自然恬淡和谐——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3、胡秦葆:《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4、熊修雨:《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5、杨鼎川:《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46、刘明:《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7、余杰:《在语言暴力的乌托邦中迷失——从莫言<檀香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3期
    48、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49、杨红莉:《汪曾祺“京味”语言中的民俗文化意味》,《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50、杨道龙:《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1、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52、熊晓绚:《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3、魏新刚:《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创作》,《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4、韩雷:《文艺民俗特质论》,《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5、杨红莉:《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56、肖莉:《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7、杨洲:《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8期
    58、吴迎君:《汪曾祺的现代主义面孔》,《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59、张川平:《俗世的大爱与大美——试论汪曾祺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0、姜异新:《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挺别致》,《纵横》,2007年08期
    61、竺建新:《论汪曾祺小说中的吴越文化意蕴》,《名作欣赏》,2007年10期
    62、王永兵:《影响与修正:西方现代派文学与汪曾祺小说》,《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63、许徐:《汪曾祺小说的空白之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期
    64、耿红岩:《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结构与文体》,《南都学坛》,2008年02期
    65、王干:《像汪曾祺那样生活》,《学习博览》,2008年03期
    66、邓玉久:《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67、靳新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化》,《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68、李丽:《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形成》,《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69、王彦锐:《芙蓉出水自然天成——论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自然之美》,《名作欣赏》,2008年12期
    70、肖佩华:《论汪曾祺小说的市井文化情趣》,《作家》,2009年01期
    71、王纪人:《文学的速朽与恒久》,《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72、刘东方:《现代语言学意义上汪曾祺的语言观》,《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73、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民俗研究》,2009年04期
    74、唐宏峰:《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艺术评论》,2009年12期
    75、郑万鹏:《从现代小说看‘现代儒学’的命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
    76、余华:《一个记忆回来了》,《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77、杨春时:《审美超越辨正——兼答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8、曲海鹰:《相信生活,相信爱——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种意义》,《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5期
    79、魏雪:《浅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0、翟文铖:《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齐鲁学刊》,2011年06期
    81、朱明弢:《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谈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索》,《文艺评论》,2011年09期
    82、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文艺评论》,2011年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