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小说的研究无法回避上海,但仅仅讨论上海亦无法清晰地认识晚清小说的转型过程。如果我们不孤立地看晚清上海,而是将其放入它所在的吴地中动态地分析,那么我们无法忽视晚明出现过的另一个小说中心——苏州,而在晚清,苏州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又几乎同步。因此,吴地先后出现的这两个小说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兴替的过程,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递嬗、移位。以苏州与上海辐射整个吴地,既能历时性地揭示出吴地小说的文学发展脉络,又能共时性地反映吴地小说现代转型的不同程度,从而为地域社会文化研究与晚清小说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本文将以晚清小说史为背景,以苏州-上海这对“双城”的比较为切口,以地域文化的变迁为参照,以期对晚清吴地小说的嬗变轨迹及文化意蕴做出客观、全面的阐释与评价。
     本文除绪论和余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晚清吴地小说中心的移位。吴地曾先后出现两个小说中心——苏州与上海。在晚清小说史的研究中,上海受到较多的关注,而苏州则被小说研究者忽视。但实际上晚清上海小说中心的形成,并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造就,也是吴地小说中心移位的结果。正是苏州经济、文化、人才、出版等方面优势的丧失与资源的转移,上海才得以在晚清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小说中心。
     第二章分析晚清吴地小说叙事内容的变化。地域中心的移位不仅从外部改变了小说的创作传播环境,也从内部促使小说的叙事重心发生转移。总的趋势是从扬州、苏州转移到上海,又从上海县城转移到租界,甚至在租界也有着繁华区域的转移。这样,来自小说外部与内部的移位,使上海小说最终从吴地小说里脱离出来,形成新的文学传统——海派小说。
     第三章关注晚清吴地小说独特的叙事主题——“乡下人进城”。“乡下人进城”作为一个叙事要素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多是局部性、片断性的,直到晚清吴地地域中心在上海确定下来以后,它才作为一个具有主题性质的叙事出现在小说中。在内涵上可概括为“海上繁华梦”,即在“海上”游历“繁华”,在“梦”中迷失的体验和经历;在主题上可概括为“迷失——回归”;形成这种叙事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则是晚清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城市的二元化格局。
     第四章比较晚清苏州与上海的文化差异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不同面貌。前面的小说中心移位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论述吴地小说的流变,本章将从共时性的角度,讨论吴地两大中心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具体差异所造成的分化趋势,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画舫文化”和“马车文化”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它们代表着两个城市在地域景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苏州小说与上海小说叙事内容和叙事风格的不同。可以说,它们既是文化传统,也是文学传统。
     第五章探究晚清苏州与上海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同进程。苏州传统中有现代,它的现代来自对上海模式的复制;上海现代中有传统,它的传统来自对苏州文化的保留。这使二者有同构的趋向。但就转型程度而言,苏州的现代远远无法与上海相比,它虽然促使苏州人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深厚的传统性让他们对现代的接受过程趋于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现代景观的“展览”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
     第六章以王韬与包天笑为案例,说明地域与时代交互作用下的小说嬗变。这也是对第一章的呼应以及对前面章节的印证。因为两人都来自传统积淀深厚的苏州,又都进入现代气息浓郁的上海;而在时代上,一个跨入晚清,一个跨出晚清,他们是晚清吴地地域变迁最好的见证者;两人都在晚清上海新兴报刊文化空间中发生了文学创作变革,如报载化、新闻化;同时,他们受到上海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小说创作体现出都市化、商品化、现代化等特征,而又带着苏州传统留给他们的烙印。总之,在相似的文化积淀与不同的时代风潮中,王韬与包天笑展现了晚清吴地小说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Shanghai is the issue that a Late-Qing novel researcher is unlikely to lose sightof, but playing attention to the single region does not approach a clear understanding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Late Qing novels. If Shanghai could be embedded inWu Area, and observed dynamically rather than isolated, then Suzhou, which wasalso a novel center in the Late Ming, must not be ignored. Moreover, the decline ofSuzhou and the rise of Shanghai are almost simultaneous. What this suggests is thatthe process from the old novel center of Wu area to the new one is far from a simplecompetition or substitute. Essentially, it’s more likely a special evolution and shif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Suzhou and Shanghai, as thetypical two cities in the Wu area, can reveal the novel’s diachronic literarydevelopment, as well as reflect the synchronic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Wu area’snovels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hus may offer a new idea and perspective for thestudy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Late Qing novels. This thesis takes the history of LateQing novels as the backgrou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cities”--Suzhou andShanghai--as the cutting point,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radition asthe reference,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evaluation of these novel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besides the prolegomenon and theconclusion.
     Chapter1discusses the shift of Late-Qing novel center in Wu area. There hadbeen two novel centers in Wu area, one is Suzhou, and the other is Shanghai.Shanghai in the Late Qing was tend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whileSuzhou, unfortunately, was ignored. But in fact, for Late Qing Shanghai, to be thenovel center seems more like a corollary to the center shift of inner Wu area, than afoster of western culture. The decline of Suzhou in the Late Qing was deeplyinvolved in the loss of advantages in economy, culture, talent and publishing, as wellas the shifts of resources, which helped to create the new novel center-Shanghai.
     Chapter2analyzes the content change of novels of Wu area in the Late Qing.The shift of regional center not only changed the novels’ creation and spreadenvironment from the exterior, but also propelled the shift of their narration focusfrom the interior. The general tendency is shifting from Yangzhou and Suzhou toShanghai, and then from the old walled county seat of Shanghai to the InternationalSettlement. Even in the inner region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re was a regionalshift, too. As a result, Shanghai Novel separated from Wu area novels and formt anew literary tradition, that is, Shanghai style novel.
     Chapter3takes a focus on the unique narrative theme of the novels, which is called “the country folk going up to towns”. As a narrative factor, it was common inclassical literature, just being a part or an episode. It was not exist in the novel as anarrative theme until Shanghai became the regional center in Wu area. Its meaning, tobe simple, is “hai shang fan hua meng”, that is, to experience flourishing Shanghailike in a dream. The theme can be put into two words,“lost” and “return”. And theinner force is urban and 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soci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4compa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 in theLate Qing, and the unique novel features of each. The chapters above mainlyelaborate the novel’s diachronic literary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from a synchronicangle, deals with the distinctive tendency, which is brought about by differences of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between the two centers in Wu area. As a result ofthe tendency, this area appears two city cultures, one is “pleasure-boat culture”, andthe other is “carriage culture”. They stand for the two cities’ differences such asregional landscapes, life styles and so on. Moreover, they result in different narrativecontents and narrative styles of Suzhou Novel and Shanghai Novel. To some extent,they’re not only cultural traditions, but also literary traditions.
     Chapter5probes into the two citie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moderntransformation. In one hand, there were modern factors in traditional Suzhou, which seemed like a copy of Shanghai patter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traditionalfactors in modern Shanghai, which was a kind of preservation of Suzhou culture. Inthis sense, the two cities are isomorphic. However, looking more closely at thetransformation degree, Suzhou is far behind Shanghai in modernity, which promptedSuzhou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cultural tradition, but the receptive process wasso slow, because of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the modernity was more likelyan exhibi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and infiltration of modern life style.
     Chapter6takes Wang Tao and Bao Tianxiao for example, trying to establish thetransitional novels in the influence of both region and times.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echo Chapter1and confirm the chapters above. Take region into account, both WangTao and Bao Tianxiao came from traditional Suzhou to modern Shanghai.Considering their times, one stepped into the Late Qing while the other stepped out;this made them the best witnesses of the changes in Wu area. Both of themexperienced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happened in the new cultural space of Late-QingShanghai, and carried the signature of the new literary genres that mixed with noveland mass media as well as news report. Besides, their writings revealed a few featuresthat closely linked to Shanghai’s sphere, such as urban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remained traditional gene as Suzhoupeople. In a word, thanks to the similar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different times, the two transitional figures could map out the tortuous process of the novels’ moderntransformation.
引文
①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②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③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④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⑤黄锦珠:《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⑥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①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1页。
    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①颜逸明:《吴语概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②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③严明:《吴文化的基本界定》,载《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①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高松年:《当代吴越小说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②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642页。
    ③【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19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②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72页。
    ①夏晓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05、708、
    689、695、694页。
    ②梁启超著;陈其泰等编:《梁启超论著选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①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载《读书》,1986年第4期。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①梅新林:《小说史研究模式的偏失与重构》,载《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
    ②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①刘艳春:《陆机与吴地文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38页。
    ①孙旭:《论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傅承洲:《文人话本与吴越文化》,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李桂奎:《话本小说时空构架的“江南”特征及其叙事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陈辽:《明清小说与吴文化》,载《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②甘露:《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载《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①《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戴健:《明下叶吴越城市娱乐文化与市民文学》,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7页。
    ①陈林侠,吴秀明:《地域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走向──兼评高松年的〈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载《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①高松年:《当代吴越小说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①朱瑞熙:《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形成》,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③【明】陆楫:《蒹葭堂稿》卷六,嘉靖四十五年(1566)陆郯刻本。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②【明】施槃:《王公惟贞阡表》,转引自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载《史林》,2003年第3期。
    ③【明】黄省曾:《吴风录》,见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178页。
    ①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①【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667页。
    ①参见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27页。
    ②【清】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黄省曾:《吴风录》,见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176页。
    ④梁启超著;陈其泰等编:《梁启超论著选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⑤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和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
    242页。
    ①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7页。
    ②【明】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十二,明刻本。
    ①参见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②参见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参见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31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九,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
    ③大木康,吴悦:《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载《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
    ④江盈科《长洲学田记》:“士之占名胶庠者,约五百以上。”见【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267页。
    ①参见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44页。
    ②宁可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晋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9页。
    ③【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660页。
    ④但徽州商人到苏州居留以后,往往对后代加强教育,力督科考,这也可看作苏州文化氛围的一种同化作用,因为在苏州文化人最受尊敬,徽商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使自己进入文化圈子。
    ①衍庆堂《醒世恒言识语》:“本坊重价购求古今通俗演义一百二十种,初刻为((喻世明言》,二刻为《警世通言》兹三刻为《醒世恒言》。”尚友堂《拍案惊奇识语》:“本坊购求,不啻拱璧。”舒载阳《封神演义识语》:“余不惜重资,购求锓行,以供海内奇赏。”
    ②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7页。
    ②如胡晓真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1年;李卫涛:《晚明、晚清与“五四”诗论变革一致性之考察》,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都是将晚明与晚清互为参照来考察其社会和文学发展情况的。
    ③参见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①数据统计来源于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5年。
    ②参见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引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③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1页。
    ①【清】陈葋纕等修,倪师孟等纂:《吴江县志》卷三十八《风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②【明】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祯)吴县志》卷首序三,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
    ③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①顾颉刚:《苏州的历史和文化》,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发行,1984年,第5页。
    ②【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73页。【明】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自序》,见同书,第785页。【明】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见同书,第789页。
    ③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56页。
    ①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248.
    ①《申报》,光绪四年二月四日(1878年3月7日)。
    ②《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17页。
    ①直到1914年5月创刊的《小说丛报》上,还有这样的声明:“有不愿受酬者请于稿尾注明,本报出版后当酌赠若干册以答雅谊”,可见此时仍有小说作者不愿受酬。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页。
    ③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①【明】徐有贞:《苏郡儒学兴修记》,见曹允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二十六下,苏州文新公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②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①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②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③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①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②【清】无名氏:《续儿女英雄传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93页。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同上。
    ④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见郑尔康编:《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64页。
    ①同上,第365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涂秀虹:《论明代建阳刊小说的地域特征及其生成原因》,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①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②参见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81页。
    ③【明】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89页。
    ①转引自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页。
    ②同上。
    ③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63页。
    ④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附表《传教士在广州出版中文书刊录》、《传教士在福州出版中文书刊录》、《传教士在厦门出版中文书刊录》、《传教士在宁波出版中文书刊录》、《传教士在上海出版中文书刊录》统计。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8、162、167、176、
    205页。
    ⑤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表35《翻译出版日文西书机构录要》统计。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1-656页。
    ①据史和,姚福申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统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参见吴永贵主编:《中国出版史(近现代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③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63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8页。
    ②参见王中忱《近代媒体的登场、发展与小说书籍生产的变迁》,见周勋初等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
    1卷第2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③《(点石斋)楹联出售》,载《申报》,光绪八年十二月八日(1883年1月16日)。
    ④据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统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43-467页。
    ①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②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
    ①参见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31页。
    ②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218页。
    ③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①据张志春考证,王韬曾于1856年与1859年回昆山参加科考,参见张志春:《王韬年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②以往学界认为李伯元是辛丑(1901年)应经济特科,吴趼人是癸卯(1903年)应经济特科。据樽本照雄《李伯元和吴趼人的经济特科》考证,经济特科仅开了一次,为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1902年12月3日),天津《大公报》登载的《保举经济特科员名单》上明确说明“光禄寺卿曾广汉保武进县廪贡生李宝嘉,广东香山县监生吴沃尧”,可见李、吴二人是同时被曾广汉保荐的。参见樽本照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141页。
    ③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④同上,第22页。
    ⑤樽本照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142页。
    ①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②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7页。
    ③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④同上。
    ①严复:《与张元济书》,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38页。
    ②同上,第543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
    ①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2页。
    ③参见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00页。上海书店影印本《新小说》去掉了广告,故未能查见本征文通告。
    ①《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②《小说月报》,1907年第1期。
    ③李瑞良:《中国出版编年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66页。
    ①《新小说》,1903年第6号。
    ②《月月小说》,1906年第1期。
    ③《月月小说》,1908年第2期(第14号)。
    ④《小说林》,1907年第3期。
    ①参见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①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01页。
    ②分别见《时报》1906年8月16号、1907年3月24号、1908年10月29号。
    ①顾颉刚:《苏州的历史和文化》,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发行,1984年,第7页。
    ②王家范:《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载《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5期。
    ③顾颉刚:《苏州的历史和文化》,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发行,1984年,第7页。
    ③参见朱萍:《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①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②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151-152页。
    ③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95页。
    ①分别出自戴逸,张同乐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太平天国》,1997年,第566页;吴大澂:《吴清卿太史日记》,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29页。
    ②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8页。
    ①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疆域》,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①【清】沈寓《治苏》,见【清】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三,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重校本。
    ②【明】周士佐修,张寅纂:《(嘉靖)太仓州志》卷三《兵防》,崇祯二年(1629)重刻本。
    ③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3页。
    ①王家范:《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载《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5期。
    ②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③同上,第60页。
    ④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⑤参见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9页;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页。
    ①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
    ②佚名:《蘋湖日记》,见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第5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
    19页。
    ③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
    ①于醒民:《上海,1862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②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③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④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⑤于醒民:《上海,1862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①范培松,金学智主编:《苏州文学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50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五《学校》,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③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④【清】叶德辉撰,刘发等校点:《书林清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2页。
    ①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80-181页。
    ②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398页。
    ③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81页。
    ①【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页。
    ②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①【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
    ②《申报》,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1897年7月14日)。
    ①【清】金福曾等修,张文虎等纂:《南汇县志》卷二十《风俗志·风俗》,光绪五年(1879)刻本。
    ②【清】陈传德修,黄世祚、王焘曾等纂:《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③【清】博润等修,姚光发等纂:《松江府续志》卷五《疆域志·风俗》,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④【清】周铭旂修,李志复纂:《大荔县续志》卷四《土地志·风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⑤贵州省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据民国二十年代末稿本整理:《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第十六卷《礼俗志》,安顺市志编委会1983年铅印本。见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1129页。
    ①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②同上,第73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0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
    ③同上。
    ①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③葛剑雄:《创造人和——略论新时期上海的移民战略》,见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王韬著;孙邦华编选:《弢园老民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①董康著,王君南整理:《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②【清】李光祚修,顾诒禄纂:《(乾隆)长洲县志》卷三十一《艺文》,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③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载《人口研究》,1989年第3期。
    ④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①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见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69页。
    ②蛟西颠书生:《宁波小说七日报·发刊词》,1909年第1号。转引自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③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④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第170页。
    ⑤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2页。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清】袁栋:《书隐丛说》卷十三,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1页。
    ①有的学者认为是1879年成立。
    ②参见潘建国:《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②《石印〈三国演义全图〉出售》,载《申报》,光绪八年十一月四日(1882年12月13日)。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④《申报》,同治十三年三月三日(1874年4月19日)
    ⑤《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1899年10月21日)。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②同上。
    ③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①统计来源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1-655页。
    ②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③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②此处统计数字来源于陈大康《中国近代编年·前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参见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8-129页。
    ①【日】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61页。
    ①参见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②朱怀干修,盛仪纂:《惟扬志》卷十一《礼乐志·风俗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
    ③褚人获撰:《坚瓠集》第一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7页。
    ①参见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62页。
    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第831页。
    ①李涵秋:《广陵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①【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②【明】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47页。
    ①【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292页。
    ②【明】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6页。
    ①同上,第373页。
    ②【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
    ③【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①【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
    ②【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③【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07页。
    ④【明】朱权等:《明宫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
    ①参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②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2、54页。
    ③【明】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祯)吴县志》,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
    ④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89页。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3、
    272、306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页。
    ①韩南:《〈风月梦〉与青楼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陆人龙编著:《型世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70页。
    ③同上。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0、
    313页。
    ②同上,第198页。
    ③同上,第197页。
    ①同上,第200页。
    ②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③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04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08页。
    ②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①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
    360、388、432页。
    ②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③同上,第220页。
    ④【清】王大同等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卷一《风俗》,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⑤佚名:《春申浦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
    ①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②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③同上,第67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38页。
    ①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5、
    215、214、215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③冯芳缉:《冯申之先生日记》(稿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7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⑤同上,第136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99页。
    ①同上,第201-202页。
    ②辰桥:《申江百咏》,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1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90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74页。
    ①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68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00、274、829页。
    ①同上,第833-834页。
    ②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68页。
    ③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页。
    ④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二《交通》,瑞华印务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567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6、62、64页。
    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③何益忠:《从中心到边缘——上海老城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3页。
    ④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4页。
    ⑤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二《交通》,瑞华印务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①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136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③同上,第2页。
    ④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⑤同上。
    ①《申报》,1896年12月8日。
    ②《申报》,1896年7月14日。
    ③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①何益忠:《从中心到边缘——上海老城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8页。
    ②《申报》,1909年10月11日。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83页。
    ④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⑤同上,第83、63页。
    ①同上,第17页。
    ②《申报》,1908年6月3日。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2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页。
    ⑤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75-176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②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1页。
    ③《海上繁华梦》二集称潘少安是“垃圾马车”,后集中称“做了无数相好”的老嫖客夏尔梅也叫“垃圾马车”。《九尾龟》里章秋谷说贡春树“就是垃圾马车一般”,结果后来自己也被妓女云兰骂为“垃圾马车”。
    ④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5页。
    ⑤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68页。
    ①【清】王大同等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序,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33-834页。
    ①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106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34页。
    ③同上,第302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582、402、635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82-383页。
    ①蘧园著:《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
    85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③张春华:《洋场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488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页。
    ②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③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435页;辰桥:《申江百咏》,同书第167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①同上,第144页。
    ②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40页。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页。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页。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④张春华:《洋场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488页。
    ⑤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9页。
    ①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72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②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82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6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26、301、944、1015、1077页。
    ①《申报》,1889年2月25日。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③由文中涉及朝廷改革科举考试、八股几废、上海兴起不缠足会等信息综合推断,故事发生时间至少在1898年以后。
    ④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⑤参见何益忠:《从中心到边缘——上海老城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8页。
    ①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60页。
    ②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p.44.
    ③孙逊,刘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①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p.45.
    ①【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401-402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8页。
    ③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8页。
    ②同上,第200页。
    ③韩南:《〈风月梦〉与青楼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2-43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52、267、338页。
    ①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6-197页。罗苏文:《路、里、楼——近代上海商业空间的拓展》,载《史林》,1997年第2期。
    ②罗小未,伍江主编:《上海弄堂》,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①孙逊,刘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②朱寿桐:《论现代都市文学的期诣指数与识名现象——兼论上海作为都市空域的文学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①参见【清】李斗撰:《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141-156页。
    ①同上,第4页。
    ②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江苏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③虫天子编:《中国香艳全书》第4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460页。
    ①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②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①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②《海上繁华梦》在1903年结集出版,称初集,后来又有续写二集、后集,共一百回。文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海上繁华梦》主要指初集,单独讨论二集、后集时则标明《海上繁华梦》二集、《海上繁华梦》后集。
    ③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见韩子云原著,张爱玲译注:《海上花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页。
    ①同上,第751-752页。
    ①罗苏文:《路、里、楼——近代上海商业空间的拓展》,载《史林》,1997年第2期。
    ①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
    ③李默庵:《申江杂咏》,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85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7、156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51页。
    ①同上,第21页。
    ①蘧园著:《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②邹弢:《海上尘天影》,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2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
    831页。
    ①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6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①同上,第314页。
    ①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小说历史叙事》,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
    ①黄强:《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载《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②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①方鸿铠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卷五《实业志·概述》,上海国光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Catherine. V. Yeh,“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 vol57(2),1997, p.422.
    ③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103页。
    ①徐珂:《康居笔记汇函》,见孙安邦主编:《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
    22页。
    ②参见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2页。
    ②“西人裘雪司著《上海通商史》,其首卷详论上海地理上之历史,並推究上海命名之意,为即海上之义。”见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①张鸿声:《晚清文学中的上海叙述》,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②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4、113、247页。
    ③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④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60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②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7页。
    ③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④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623页。
    ①如《九尾龟》第五回中常坐马车的刘厚卿觉得“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从常州来的方幼恽“从未坐过”马车,就觉得“双轮一瞬,电闪星流,异常爽快”。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自序》,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5页。
    ①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0、191页。
    ①青浦属于上海的郊县,但在晚清时只有上海租界被视为都市,上海县城都已沦为文化意义上的乡村,何况是郊县。
    ②辰桥:《申江百咏》,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①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①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②同上,第92页。
    ③参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6-165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03页。
    ②吴趼人:《新石头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5-176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67页。
    ①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4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①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②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78页。
    ②林薇:《清代后期世情小说之人文蕴含与美学风貌》,见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学报·新二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72页。
    ④同上,第382、442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35页。
    ①同上,第152、6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1页。
    ①同上,第1168页。
    ②同上,第347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50页。
    ②同上,第250、286、286页。
    ③同上,第337页。
    ①同上,第371页。
    ②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72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页。
    ①同上。
    ①同上,第88、111-112、129页。
    ②同上,第130页。
    ①同上,第316、334、394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93、395页。
    ①同上,第412、412、424、611、612页。
    ①参见黄强:《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载《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②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③同上,第81页。
    ①《申报》,1897年7月14日。
    ②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的原型剖析》,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29、330页。
    ②同上,第636页。
    ③同上,第636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38、372页。
    ②如后面紧接着写施瑞生带二宝等去大观园看戏,就“穿着雪青纺绸单长衫,宝蓝茜纱夹马褂”;《海天鸿雪记》里高湘兰“翠羽明珰,戴着金丝边浅黑色玻璃眼镜”,也是时尚装束。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
    ①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8、550、611页。
    ②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
    ③同上,第105页。
    ④藤谷古香:《轰天雷》,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
    779页。
    ⑤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②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558页。
    ③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1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6页。
    ④薛理勇:《上海闲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⑤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1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6页。
    ⑥薛理勇:《上海闲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407、691页。
    ②同上,第112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533页。
    ②《申报》,1872年9月13日。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0页。
    ①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2、194、194、201、216、216、219页。
    ①抽丝主人撰:《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②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9页。
    ③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90、601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73、357、771页。
    ①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1、263页。
    ②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③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14、21页。
    ②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③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④慈湖小隐:《续沪北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603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
    ②同上,第378、383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16页。
    ④天梦:《苏州繁华梦》,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6页。
    ⑤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70页。
    ①忏情生:《销金窟稿有序》,载《申报》,1872年7月13日。
    ②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492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4、334、339、394-395、340页。
    ④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1页。
    ②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01页。
    ③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1页。
    ⑤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4页。
    ②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p.53.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68、423、491、491、491页。
    ②同上,第260、600、600、600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52页。
    ①同上,第382页。
    ②参见蘧园:《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2-93页。
    ③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95页。
    ⑤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①同上,第378、619、621、634、636-637页。
    ②参见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4-536页。
    ①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①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p.49.
    ①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p.44.
    ①【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一《寺观三》,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②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55页。
    ③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7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城池》,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②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2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8页。
    ③同上,第729页。
    ④Tobie Meyer-Fong,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27.
    ①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2页。
    ②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9页。
    ③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3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页。
    ①【宋】范成大纂:《吴郡志》卷十六《虎丘》,常熟汲古阁明刻本。
    ②Tobie Meyer-Fong,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25.
    ③For a detailed analysis, see Tobie Meyer-Fong,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pp.25-74.
    ①岐山左臣著,韩镇琪校点:《女开科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6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①蘧园:《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②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8页。
    ③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④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8页。
    ⑤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45、
    228页。
    ⑥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67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56页。
    ②同上,第255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08页。
    ④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9页。
    ①毛祥麟:《墨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②参见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四月初五日日记,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
    ③【日】罔千仞:《观光纪游》,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008页。
    ④《点缀升平》,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①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49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6页。
    ②同上,第30、31页。
    ③同上,第38、33、38页。
    ①李长传:《江苏省地志》第四编《地方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第294-395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3页。
    ②王同愈著,顾廷龙编:《王同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62页。
    ①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35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4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1页。
    ②同上,第143页。
    ③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3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③同上,第455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①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②海昌太憨生:《淞滨竹枝詞》,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593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757-758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0页。
    ⑤同上,第25页。
    ⑥《孽海花》第二回金雯青进一品香后,“楼下按着电铃,侍者上来问过,领到八号。”
    ①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②参见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6页。
    ①王同愈:《栩缘日记》(抄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6、367页。
    ②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稿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1页。
    ①白云词人:《上海黄莺儿词》,转引自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②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③《中国宜造洋货议》,载《申报》,1892年1月18日。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9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0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0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1页。
    ①同上,第90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9、90页。
    ①同上,第91、93、797-798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3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③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35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548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下),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74页。
    ②蘧园:《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5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①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②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570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53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24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3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4页。
    ①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71-472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②同上,第1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9页。
    ②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3、203页。
    ③同上,第250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0页。
    ②同上,第81页。
    ①叶中强:《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稿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85页。
    ③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见张仲礼:《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45页。
    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16页。
    ②参见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③何荫柟:《鉏月馆日记》(稿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5页。
    ④叶中强:《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载《史林》,2006年第4期。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⑤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⑥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07页。
    ⑦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05页。
    ⑧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17页。
    ②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页。
    ③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稿本),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4、377、390、392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35页。
    ②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③抽丝主人撰:《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④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633-634页。
    ①同上,第635页。
    ②同上,第242页。
    ①同上,第84页。
    ②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70-271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39页。
    ①同上,第696-697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8、10、13页。
    ②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160页。
    ①同上,第1161-1162、1178页。
    ②同上,第1157页。
    ③同上,第1162页。
    ④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①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见张仲礼:《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①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①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第10、13、14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3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页。
    ④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7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页。
    ①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②参见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和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9-390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5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413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08页。
    ③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第30页。
    ④参见徐华龙:《上海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③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④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6页。
    ①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②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第31页。
    ③同上,第142页。
    ①参见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1-33页。
    ②参见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第116页。
    ③叶圣陶著,叶至善编:《叶圣陶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
    ①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第117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③参见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5页。
    ④《同占灭顶》,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6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①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二《交通》,瑞华印务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④参见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⑤朱文炳:《上海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⑥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5页。
    ⑦参见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⑧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5页。
    ①同上。
    ②参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113页。
    ③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07页。
    ①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96页。
    ③《清稗类钞·上海马车兜圈子》记载:“兜圈子者,例於福州路登车,自山东路之麦家圈,进广东路之宝善街,出北海路,沿跑马场,过中泥城桥,至静安寺路之味蒓园。归途由南京路经山东路之望平街,转福州路,沿跑马场,进北海路,由广东路之宝善街,至河南路之棋盘街,进福州路,转东至黄浦滩路,进南京路,由湖北路之大兴街,至福州路下车。如是而绕行一周,所谓圈子者是也。”见徐珂《清稗类钞》
    ④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6页。
    ⑤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
    ①《车中失火》,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2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9页。
    ④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56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②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7页。
    ①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②王韬:《海陬冶游录》,见虫天子编:《中国香艳全书》第4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443页。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也说:“沪地少水”,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①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73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①同上,第229页。
    ②同上,第232、436、345、34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07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②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7页。
    ③曹允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二《风俗上》,苏州文新公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①王晓静:《〈上海竹枝词〉与大都市的早期社会精神形态》,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6期。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①同上,第54页。
    ②同上,第228-229页。
    ①同上,第229-230页。
    ①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六《杂记》,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③唐寅《姑苏杂咏》,转引自王稼句:《苏州旧梦:1949年前的印象和记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①【清】冯桂芬:《与李方赤太守书》,见《显志堂稿》卷五,光绪二年(1876)校邠庐刻本。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③参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①《画舫飞灾》,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2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32页。
    ③【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明】陆楫:《蒹葭堂稿》卷六,嘉靖四十五年(1566)陆郯刻本。
    ④参见【明】陆楫:《蒹葭堂稿》卷六,嘉靖四十五年(1566)陆郯刻本。
    ⑤【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五,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
    ①参见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6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③【清】瓶园子:《苏州竹枝词》,见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江苏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④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⑤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纪事》,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792页。
    ⑥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①【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501页。
    ②《点缀升平》,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28-229页。
    ④同上,第43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④蘧园:《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①【明】陆楫:《蒹葭堂稿》卷六,嘉靖四十五年(1566)陆郯刻本。
    ①袁宏道:《虎丘》,见秦兆基选注:《苏州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②顾公燮等:《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8页。
    ③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4、55、55-56页。
    ①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纪事》,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792页。
    ②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
    ③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8页。
    ④同上,第81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9页。
    ①同上,第29页。
    ②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8页。
    ③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
    ①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②叶楚伧:《金昌三月记》,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804页。
    ③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28页。
    ④《点缀升平》,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3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①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③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5页。
    ④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①同上,第228-229页。
    ②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750页。
    ①《画舫飞灾》,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2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②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52页。
    ③【明】黄省曾:《吴风录》,见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17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8页。
    ②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见韩子云原著,张爱玲译注:《海上花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③【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64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页。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222页。
    ②参见罗岗:《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79、332、336、405页。
    ①同上,第219页。
    ②同上,第162页。
    ①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6页。
    ②佚名著,马凌整理:《海上花魅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③同上,第33-35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3、252页。
    ②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①《虚题实做》,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4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②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22页。
    ③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①《拟建水池议》,载《申报》,1872年4月4日。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①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9页。
    ①同上,第770页。
    ②同上,第772页。
    ③同上,第70页。
    ①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06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③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52页。
    ④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31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6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38页。
    ②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513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621页。
    ④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①同上,第66页。
    ②王韬:《海陬冶游录》,见虫天子编:《中国香艳全书》第4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443页。
    ③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④同上。
    ⑤《客从何来》,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6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①同上。
    ②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2页。
    ①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③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7页。
    ②叶凯蒂:《清末上海妓女服饰、家具与西洋物质文明的引进》,见汪晖等主编:《学人》第9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95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41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40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536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62页。
    ②同上,第489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86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1-32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530页。
    ③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8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35页。
    ④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52页。
    ②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254页。
    ③“空心大少爷”指那种衣着光鲜实际囊中羞涩的人。如《海上繁华梦》二集里的夏时行平时充阔少,到节庆时就躲起来漂账了,被妓女骂道“大少爷空心到这个样儿,岂不令人好笑!”;《海上花列传》里方蓬壶也感叹妓院因为“上海浮头浮脑空心大爷多得势,做生意划一难煞”。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860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②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③同上。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4-85页。
    ①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52-253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②高松年:《当代吴越小说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①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①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3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下),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0页。
    ③王韬在日记中写到吴地“三节会”的扮犯习俗:“妓女椎髻赭衣,锒铛悉索,乘于后从,谓之犯人。又有于神前许愿,破其臂承一大香炉,今吴俗各处盛行,盖唐时已有之。”参见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4页。
    ④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①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81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7页。
    ①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参见张咏维:《太平天国后的苏州:1863-1896》,台湾中正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71-72页。
    ③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④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5页。
    ⑤同上,第38页。
    ①同上,第15页。
    ②同上,第26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下),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8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47页。
    ②参见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44-46页。
    ①同上,第1、21、47、86、84、166-169页。
    ②同上,第175页
    ③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④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6-107页。
    ①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②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7页。
    ③参见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13-119页。
    ①同上,第105页。
    ②同上,第5、27、50页。
    ①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2页。
    ②单镇:《苏空头·例言》,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2页。
    ③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5-6、14、23页。
    ①同上,第17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③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6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下),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7页。
    ③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5页。
    ④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7页。
    ⑤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5页。
    ①同上,第26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1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7页。
    ④【明】黄暐:《蓬轩吴记》,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66-169页。
    ②同上,第169页。
    ③同上,第163页。
    ①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1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2页。
    ③参见韦明铧:《水土一方——〈浊世苍生〉续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6页。
    ④艾衲居士编著:《豆棚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⑤同上,第100页。
    ①包天笑:《吴侬琐记》,载《小说时报》,1909年第6期。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8页。
    ③同上,第32页。
    ④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页。
    ①同上,第93、154、154、158、175、46页。
    ②同上,第169页。
    ③唐寅《姑苏杂咏》,转引自王稼句:《苏州旧梦:1949年前的印象和记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38页。
    ②同上,第38页。
    ③张敏:《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
    ①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34页。
    ②袁学澜:《续咏姑苏竹枝词》,见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③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④同上,第147页。
    ⑤《老官难做》,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4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
    ⑥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①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续志》卷一《疆域》,南园志局,民国七年(1918)刻本。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
    ①同上,第174页。
    ②【清】汤斌修,孙珮纂:《(康熙)吴县志》卷二十六《兵防》,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③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④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1页。
    ⑤同上,第5页。
    ①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2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2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4页。
    ①参见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5页。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34页。
    ③秦猛猛:《近代苏州城市空间演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7页。
    ①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4、103页。
    ①参见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61、274页。
    ②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1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2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75页。
    ②同上,第143-145页。
    ①《冶容诲淫》,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5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②参见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2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6页。
    ④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3页。
    ①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54页。
    ②同上,第475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2页。
    ①同上,第345页。
    ②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74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1、15、31页。
    ②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73页。
    ③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
    ④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5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64-65页。
    ②参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黄云:《论苏州近代城市商业游憩区》,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48页。
    ①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51页。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3页。
    ③参见罗苏文:《路、里、楼——近代上海商业空间的拓展》,载《史林》,1997年第2期。
    ④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⑤参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0、
    486页。
    ①【日】罔千仞:《观光纪游》,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008页。
    ②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③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④【日】罔千仞:《观光纪游》,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008、1006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44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3页。
    ③参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9页。
    ①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6、144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8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6页。
    ④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47页。
    ⑤李长传:《江苏省地志》第四编《地方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第294页。
    ①参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1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6页。
    ②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75页。
    ③参见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48、451页。
    ④张岱:《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42-143页。
    ①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3页。
    ②许星:《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清代苏州地区服饰时尚》,载《装饰》,2007年第5期。
    ③【清】黄匏子:《松陵岂匏子续草》,见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④【清】潜庵:《苏台竹枝词百首并序》,见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①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48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35页。
    ③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2页。
    ④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8页。
    ⑤同上,第154页。
    ⑥《官吏视民如伤》,见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1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43页。
    ①《眼镜》,见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4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5页。
    ②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35、25页。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08页。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
    32页。
    ③参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753、758、774-775、
    781、782页。
    ①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10页。
    ①参见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45-148页。
    ②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48页。
    ①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②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29、35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75页。
    ①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32页。
    ②《客从何来》,见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6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①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35页。
    ②同上,第20-21页。
    ③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第15页。
    ④吴趼人:《新石头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4页。
    ⑤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第35页。
    ⑥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820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728页。
    ①参见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②【日】罔千仞:《观光纪游》,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006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44页。
    ①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83页。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3页。
    ③《巡警局为施行清道规则事致苏绅照会》,见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年-1911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86页。
    ④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20页。
    ①同上,第134-135、144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0页。
    ①参见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②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9页。
    ①张敏:《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
    ②朱寿桐:《论现代都市文学的期诣指数与识名现象——兼论上海作为都市空域的文学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③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页。
    ④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618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抽丝主人撰:《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⑤海上钓侣:《过年竹枝词》,见范伯群,金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俗文学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695页。
    ①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②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6页。
    ④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页。
    ⑤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08页。
    ②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256-257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619-620页。
    ①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852页。
    ②朱寿延:《岁事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74页。
    ③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44-45页。
    ①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49页。
    ②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66-167页。
    ③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第1039页。
    ④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
    ⑤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第167、169页。
    ⑥周兆鱼:《潜溪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28页。
    ⑦袁祖志:《续沪北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3-1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8页。
    ②同上,第924页。
    ③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6页。
    ④天梦:《苏州繁华梦》(下),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页。
    ①参见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6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421-422页。
    ②同上,第422页。
    ①评花主人:《九尾狐》,见《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257-3259页。
    ①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42页。
    ①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95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③同上,第42页。
    ①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84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94页。
    ②参见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5-98页。
    ①参见天梦:《苏州繁华梦》(上),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第16-17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17页。
    ①同上,第221页。
    ②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10、119页。
    ③冯客:《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24页。
    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①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第42-43页。
    ①周振鹤:《苏州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84页。
    ②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7页。
    ③Linda Cooke Johnson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1993, p.44.
    ①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7-78页。
    ②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
    ①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58页。
    ①参见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37页。
    ①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56页。
    ①王韬著;孙邦华编选:《弢园老民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据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相关数据统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日】罔千仞:《观光纪游》,见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第1005页。
    ①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2、22、59页。
    ①王韬著;孙邦华编选:《弢园老民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同上,第385、389页。
    ①同上,第41-42页。
    ②【美】赫根汉著,冯增俊、何瑾译:《人格心理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8页。
    ③王韬著;孙邦华编选:《弢园老民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③同上,第143页。
    ①同上,第26页。
    ②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①Catherine. V. Yeh,“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 vol57(2),1997, p.423.
    ②王韬著,顾钧校注:《漫游随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②同上,第30、30、32页。
    ③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二,光绪六年(1880)铅印弢园丛书本。
    ①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②Catherine. V. Yeh,“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 vol57(2),1997, p.428.
    ①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8页。
    ②【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Henry McAleavy, Wang T'ao: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a displaced person, London:China Society,1953, p.5.与其他为王韬作传的研究者不同,作者特别指出了王韬居住地域的变迁。
    ④统计数据来源吴桂龙整理:《王韬〈蘅华馆日记〉(咸丰五年七月初一──八月三十日)》,载《史林》,1996年第3期,以及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①同上,第140、144、148、189页。
    ①同上,第170页。
    ②同上,第170页。
    ③同上,第71页。
    ④包天笑称,“苏州人家,对于家祭极隆重,一年有六次,如清明、端午、中元、下元、冬至、除夕,而除夕更为隆重。”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⑤原出《左传》,王韬在咸丰八年(1858)1月21日与咸丰九年(1859)2月27日的日记里两次引述这句话。见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5、83页。
    ①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4-285页。
    ②据无名氏《绛芸馆日记》统计,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3-320页。
    ③参见无名氏:《绛芸馆日记》,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3-320页。
    ④如1876年成书的葛元煦《沪游杂记》中就载《洋场四咏》,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页。
    ⑤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①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页。
    ②同上,第98、100、106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
    ②同上,第511页。
    ①吴桂龙整理:《王韬〈蘅华馆日记〉(咸丰五年七月初一──八月三十日)》,载《史林》,1996年第3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①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54、156、62、167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47、134、410页。
    ③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④熊月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见丁日初主编:《近代中国》(第
    12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15、415、373页。
    ②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页。
    ③叶中强:《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载《史林》,2009年第6期。
    ①参见徐永斌:《明清时期苏州文人与教育市场》,载《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参见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17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48、203、203、205、253页。
    ②参见陈启伟:《谁是我国近代介绍西方哲学的第一人》,载《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78、279页。
    ②同上,第374页。
    ③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④王韬:《与英国理雅各学士》,见《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5页。
    ①李仁渊:《晚清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见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②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1、128页。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②对于王韬是否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学界多有争论,但此事造成王韬流亡香港的事实却毋庸置疑。
    ③Sinn Elizabeth,“Fugitive in Paradise:Wang Tao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Hong Kong”, Late Imperial China,vol19(1),1998, pp.59-60.
    ④于润琦总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⑤(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⑥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
    ①参见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②王韬之前虽有1873年在《瀛寰琐记》连载的《昕夕闲谈》和1882年起在《沪报》连载的《野叟曝言》,但前者是长篇翻译小说,后者则是先有全书再作连载。因此,王韬的《淞隐漫录》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第一部创作型短篇连载小说。
    ①包天笑回忆说,“他的条件,是每月要我写论说六篇,其余还是写小说,每月送我薪水八十元。以上海当时的报界文章的价值而言:大概论说每篇是五元,小说每千字两元。以此分配,论说方面占三十元,小说方面占五十元。”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16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75页。
    ③同上,第175页。
    ①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①王韬:《淞滨琐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②凌硕为:《申报馆与王韬小说之转变》,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①如《画船纪艳》中的沈香、《卢双月》中的卢双月等都是“眉目如画”。
    ②如《卢双月》中因母梦“月入怀者再”故名“双月”、《徐双芙》因母梦“红白芙蓉两朵”而名“双芙”等。
    ①王韬:《遁窟谰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6页。
    ①【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1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①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33页。
    ②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①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94页。
    ①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9页。
    ②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14页。
    ③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④同上,第422页。
    ①参见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7页。
    ①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页。
    ②同上,第556页。
    ③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①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56页。
    ②【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①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例言》,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叁),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09页。
    ②同上。
    ③恽铁樵:《编辑余谈》,载《小说月报》1914年第1期。
    ④包天笑:《天笑启事》,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①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②包天笑:《碧血幕》第一回,载《小说林》,1907年第6期。
    ③包天笑:《碧血幕》第二回,载《小说林》,1907年第7期。
    ④包天笑:《碧血幕》第三回,载《小说林》,1907年第8期。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01-102页。
    ②包天笑:《卢生》,载《新新小说》,1905年第2卷第9期。
    ①包天笑:《张天师》,载《广益丛报》,62-64号合本。
    ②包天笑:《馨儿就学记》,《教育杂志》,1910年第13期。
    ③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④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7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①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②杨扬:《文学的年轮》,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1页。
    ③王晋光(Wong juenkon)对此有较详细的分析,具体参见Wong juenkon,“The Background of the DunkuLanyan and Its Features”,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47,2007, pp.335-366.
    ④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①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②杨扬:《文学的年轮》,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③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①杨扬:《文学的年轮》,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1页。
    ①《小说林》,1907年第6期。
    ②包天笑:《上海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③同上。
    ①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②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③王韬:《遁窟谰言·自序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页。
    ④《申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八日(1887年11月3日)。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①孙家振:《退醒庐笔记》,见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笔记文学集2》,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第717页;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62页。
    ②王韬:《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415页。
    ②王韬:《遁窟谰言·自序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页。
    ③王韬:《淞隐漫录·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页。
    ①王韬:《淞滨琐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④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74页。
    ①同上,第167页。
    ②同上,第324页。
    ③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27页。
    ①咸丰九年二月六日戊午(1859年3月10日)王韬日记,见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第92页。
    ①《淞隐漫录·海外壮游》,篇目为随机抽样。见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55-359页。
    ②如《淞隐漫录海外美人》“船中俱燃电灯,照耀逾于白昼”;《淞隐漫录海底奇境》“如虞后患,则莫如自筑铁路”;《淞滨琐话徐太史》“仆得电报,星夜遄归”等。
    ③见宣鼎:《夜雨秋灯录·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88页。
    ①王韬著,顾钧校注:《漫游随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王韬:《淞滨琐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④同上,第383页。
    ①参见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07页。
    ②参见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7、131、167、47、64、77、156、167、187页。
    ①王韬著,顾钧校注:《漫游随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②Sheldon H. Lu,“Waking to Modernity:The Classical Tale in Late-Qing China”,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34
    (4),2003, p.748.
    ③王韬著,顾钧校注:《漫游随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①王韬:《淞滨琐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②【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③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60页。
    ④参见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第五章第八节至第十节的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5-249页。
    ①《小说时报》,1909年第6期。
    ②包天笑:《空中战争未来记》,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9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59页。
    ①包天笑:《一缕麻》,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言情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21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59页。
    ③包天笑:《一缕麻》,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言情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25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89页。
    ⑤《教育杂志》,1910年第10期。
    ①《教育杂志》,1910年第1期。
    ②《教育杂志》,1910年第1期。
    ③《教育杂志》,1910年第4期。
    ④《教育杂志》,1910年第10期。
    ⑤《教育杂志》,1910年第1期。
    ①《教育杂志》,1910年第12期。
    ②《教育杂志》,1910年第8期。
    ③《教育杂志》,1910年第8期。
    ④《教育杂志》,1910年第6期。
    ⑤《教育杂志》,1910年第6期。
    ①《教育杂志》,1910年第4期。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85页。
    ③同上,第543页。
    ①同上,第166、168、169、169、378、166页。
    ①刘勇强:《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①参见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②如王安忆《鸠雀一战》中的小妹阿姨、范小青《栀子花开六瓣头》中的金志豪、陆文夫《小贩世家》中的朱源达等,都是典型。
    ③参见田中阳:《论吴越小说的才子气质》,载《湘潭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④参见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页。
    ①参见范小青:《老岸》,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3-24页。
    ②朱文颖:《水姻缘》,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5-136页。
    ③范小青:《焦婉》,载《小小说选刊》,2000年第3期。范小青:《寻找失散的姐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①参见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等编:《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2006年,第231-233页。
    [1]抽丝主人撰:《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邗上蒙人:《风月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4]蘧园:《负曝闲谈》,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孙家振:《海上繁华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藤谷古香:《轰天雷》,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吴趼人:《新石头记》,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8]俞达:《青楼梦》,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
    [9]曾朴:《孽海花》,见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10]范伯群,金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俗文学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1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12]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
    [13]孙家振:《退醒庐笔记》,见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笔记文学集2》,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
    [14]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15]包天笑:《空中战争未来记》,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6]包天笑:《一缕麻》,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言情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7]评花主人:《九尾狐》,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5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8]邹弢:《海上尘天影》,见梁心清等著:《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1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9]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叁),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0]徐珂:《康居笔记汇函》,见孙安邦主编:《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21]单镇:《苏空头》,上海:改良小说社石印本,1910年。
    [22]遁庐:《苏州新年》,上海:乐群小说社铅印本,1906年。
    [23]天哭:《新苏州》,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第二版。
    [24]天梦:《苏州繁华梦》,上海:改良小说社铅印本,1911年。
    [25]壮者:《扫迷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第二版。
    [26]【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7]【明】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8]【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9]【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0]【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1]艾衲居士编著:《豆棚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2]包天笑:《上海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3]虫天子编:《中国香艳全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
    [34]褚人获撰:《坚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35]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6]李涵秋:《广陵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37]陆人龙编著:《型世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8]陆士谔:《十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39]陆士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0]岐山左臣著,韩镇琪校点:《女开科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41]漱六山房:《九尾龟》,武汉:荆楚书社,1989年。
    [42]王韬:《遁窟谰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3]王韬:《淞滨琐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45]范小青:《老岸》,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
    [46]范小青:《寻找失散的姐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47]陆文夫:《小巷人物志》第1集,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
    [48]朱文颖:《水姻缘》,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
    [1]《广益丛报》
    [2]《教育杂志》
    [3]《申报》
    [4]《时报》
    [5]《小说林》
    [6]《小说时报》
    [7]《小说月报》
    [8]《新小说》
    [9]《新新小说》
    [10]《月月小说》
    [11]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
    [1]【明】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祯)吴县志》,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
    [2]【明】周士佐修,张寅纂:《(嘉靖)太仓州志》,崇祯二年(1629)重刻本。
    [3]【清】博润等修,姚光发等纂:《松江府续志》,光绪十年(1884)刻本。
    [4]【清】陈传德修,黄世祚、王焘曾等纂:《嘉定县续志》,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5]【清】陈葋纕等修,倪师孟等纂:《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6]【清】嵇曾筠:《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金福曾等修,张文虎等纂:《南汇县志》,光绪五年(1879)刻本。
    [8]【清】李光祚修,顾诒禄纂:《(乾隆)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9]【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光绪九年(1883)刻本。
    [10]【清】汤斌修,孙珮纂:《(康熙)吴县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11]【清】王大同等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12]【清】周铭旂修,李志复纂:《大荔县续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13]【宋】范成大纂:《吴郡志》,常熟汲古阁明刻本。
    [14]曹允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苏州文新公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5]方鸿铠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上海国光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16]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7]胡祥翰等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8]贾树枚主编:《上海新闻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9]李长传:《江苏省地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20]宁可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晋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宋原放,孙颙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22]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发行,1984年。
    [23]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民国)上海县志》,瑞华印务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25]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续志》,南园志局,民国七年(1918)刻本。
    [26]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27]袁采主编:《上海侨务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28]朱怀干修,盛仪纂:《惟扬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
    [1]【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3]【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美】赫根汉著,冯增俊、何瑾译:《人格心理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7]【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美】梅尔清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0]【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11]【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2]【明】陆楫:《蒹葭堂稿》,嘉靖四十五年(1566)陆郯刻本。
    [13]【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明】王世贞:《弇州史料》,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
    [15]【明】张岱:《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16]【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7]【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明】朱权等:《明宫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清】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重校本。
    [21]【清】李斗撰:《扬州画舫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22]【清】叶德辉撰,刘发等校点:《书林清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宋】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4]【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5]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27]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苏州:政协苏州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
    [2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0]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1]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3]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37]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8]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39]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0]戴逸,张同乐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太平天国》,1997年。
    [41]丁日初主编:《近代中国》(第12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2]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43]董康著,王君南整理:《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4]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5]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46]范培松,金学智主编:《苏州文学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47]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48]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49]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50]高松年:《当代吴越小说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51]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5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53]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4]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5]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56]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57]顾公燮等:《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58]顾颉刚著,钱小柏编:《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59]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0]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6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2]郭太风,廖大伟主编:《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3]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6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7]胡晓真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1年
    [68]黄锦珠:《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69]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第831页。
    [70]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71]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2]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73]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74]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5]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76]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7]李瑞良:《中国出版编年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8]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9]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80]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81]梁启超著;陈其泰等编:《梁启超论著选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82]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3]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85]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86]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87]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8]毛祥麟:《墨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9]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90]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91]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9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4]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5]秦兆基选注:《苏州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96]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江苏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
    [97]丘良任,潘超,孙忠铨总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
    [98]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99]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100]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101]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4年。
    [102]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等编:《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2006年。
    [103]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4]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5]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6]史和,姚福申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7]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和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08]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109]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
    [110]万晴川等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吴越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
    [111]汪晖等主编:《学人》第9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11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小说历史叙事》,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13]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4]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5]王稼句:《苏州旧梦:1949年前的印象和记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6]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
    [117]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8]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9]王韬:《蘅华馆诗录》,光绪六年(1880)铅印弢园丛书本。
    [120]王韬:《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21]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2]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23]王韬著,顾钧校注:《漫游随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24]王韬著;孙邦华编选:《弢园老民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5]王同愈著,顾廷龙编:《王同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6]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7]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8]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29]韦明铧:《水土一方——〈浊世苍生〉续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0]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31]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2]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3]吴永贵主编:《中国出版史》(近现代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4]夏晓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5]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136]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
    [13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8]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9]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0]徐华龙:《上海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141]徐珂编纂:《清稗类钞》,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142]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143]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4]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5]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46]颜逸明:《吴语概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7]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学报新二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8]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9]杨扬:《文学的年轮》,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
    [150]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51]叶圣陶著,叶至善编:《叶圣陶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152]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153]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54]佚名著,马凌整理:《海上花魅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155]于润琦总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6]于醒民:《上海,1862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7]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58]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159]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0]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1]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2]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3]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5]张志春:《王韬年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66]张仲礼:《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16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8]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年-1911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9]郑尔康编:《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70]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1]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17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73]《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4]周勋初等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1卷第2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175]周振鹤:《苏州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76]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177]朱萍:《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8]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9]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第5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80]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1]樽本照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1]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2]陈辽:《明清小说与吴文化》,载《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3]陈林侠,吴秀明:《地域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走向──兼评高松年的〈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载《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4]陈启伟:《谁是我国近代介绍西方哲学的第一人》,载《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5]大木康,吴悦:《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载《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
    [6]甘露:《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载《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7]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范小青:《焦婉》,载《小小说选刊》,2000年第3期。
    [9]傅承洲:《文人话本与吴越文化》,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韩南:《〈风月梦〉与青楼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的原型剖析》,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2]黄强:《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载《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载《读书》,1986年第4期。
    [14]李桂奎:《话本小说时空构架的“江南”特征及其叙事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5]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凌硕为:《申报馆与王韬小说之转变》,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17]刘颖慧:《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版权诉讼始末》,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19]罗岗:《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0]罗苏文:《路、里、楼——近代上海商业空间的拓展》,载《史林》,1997年第2期。
    [21]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载《史林》2003年第3期。
    [22]梅新林:《小说史研究模式的偏失与重构》,载《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
    [23]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24]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25]潘建国:《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6]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27]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28]孙旭:《论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9]孙逊,刘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0]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1]田中阳:《论吴越小说的才子气质》,载《湘潭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2]涂秀虹:《论明代建阳刊小说的地域特征及其生成原因》,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33]王家范:《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载《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5期。
    [34]王晓静:《〈上海竹枝词〉与大都市的早期社会精神形态》,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6期。
    [35]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载《人口研究》,1989年第3期。
    [36]吴桂龙整理:《王韬〈蘅华馆日记〉(咸丰五年七月初一──八月三十日)》,载《史林》,1996年第3期。
    [37]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38]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39]徐永斌:《明清时期苏州文人与教育市场》,载《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40]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41]许星:《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清代苏州地区服饰时尚》,载《装饰》,2007年第5期。
    [42]严明:《吴文化的基本界定》,载《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43]叶中强:《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4]叶中强:《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载《史林》,2009年第6期。
    [45]叶中强:《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载《史林》,2006年第4期。
    [46]张鸿声:《晚清文学中的上海叙述》,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47]张敏:《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
    [48]朱瑞熙:《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形成》,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49]朱寿桐:《论现代都市文学的期诣指数与识名现象——兼论上海作为都市空域的文学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50]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51]戴健:《明下叶吴越城市娱乐文化与市民文学》,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2]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53]何益忠:《从中心到边缘——上海老城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4]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55]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6]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7]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8]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59]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0]黄云:《论苏州近代城市商业游憩区》,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1]李卫涛:《晚明、晚清与“五四”诗论变革一致性之考察》,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62]刘艳春:《陆机与吴地文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3]秦猛猛:《近代苏州城市空间演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64]张咏维:《太平天国后的苏州:1863-1896》,台湾中正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77.
    [2] Henry McAleavy, Wang T'ao: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a displaced person, London: ChinaSociety,1953.
    [3] Linda Cooke Johnson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lba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4] 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5] Tobie Meyer-Fong,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2003.
    [6] Catherine. V. Yeh,“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 Harvard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7(2),1997.
    [7] Sheldon H. Lu,“Waking to Modernity:The Classical Tale in Late-Qing China”, NewLiterary History, vol34(4),2003.
    [8] Sinn Elizabeth,“Fugitive in Paradise:Wang Tao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Nineteenth Century Hong Kong”,Late Imperial China, vol19(1),1998.
    [9] Wong juenkon,“The Background of the Dunku Lanyan and Its Features”, Journal ofChinese Studies, no.47,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