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知青文学叙事的悲喜剧色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知青文学在纷纷扰扰的当代文坛中,可以说并不是一个热点,但却是一个文学重镇。它是以整整一代人戏剧性的遭遇为母题,来展现“文革”那个荒谬的时代中的个体命运。总体来说,知青文学的题材的本质是悲剧性的,这里有历史与个人的悲剧纠缠,有无能的青春,有在人情世故面前笨拙的姿态,知青们在悲剧命运面前,沉重得无法抬起青春的头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叙事层面上,只存在悲壮这一种色调。随着知青文学出现“主流”与“另类”两种书写,知青文学的叙事色调也随之更加的色彩斑斓起来。主流知青文学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刚从“文革”的梦魇中挣脱出来,这类展现“文革”群体性苦难遭遇的文学作品,自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引起了比较大的共鸣和反响。其悲剧色彩叙事手法,也几乎一直“统治”着知青文学创作的主流。而它所塑造的崇高的英雄,展现的无力的青春,以及知青们对于人情世故的不够通达,益发加重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悲剧感。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另类知青文学作品的出现,这种创作手法逐渐被淡化,《黄金时代》、《血色浪漫》等一批另类知青作品以其鲜明的喜剧色彩,在知青文学中独树一帜。由崇高的英雄变为“游侠”、街头混混和“革命”与“改造”中的消闲者等一系列历史的悖逆者形象,由庄重变为诙谐的叙事语调,由无力把握自己的青春变为在貌似不思进取中自主有为,这都贯穿在叙事层面由悲到喜的变化中。
     从这种变换中,有知青文学的创作在认知与审美方面的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但知青文学从政治机器的车轮下走出来,转而对于人性更加关怀的创作轨迹则更加明朗。
In the contempruary literature, educated urban youth literature is not a hot problem,but it is a important problem.It is about the dramaticly story of some people,and we can read destiny in the absurd history. In one word,the nature of these work is tragical.There are tra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history , helpless youth,and awkwardness of educated urban youth in front of the human world.
     But it not mean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how this kind of story.There are two colors in these work.During the age of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ed urban youth literature,writers like describing the hardship of that history.There are greatness heros.helpless youth, and educated urban youth didn't know what human word is.We can get strong feeling of this tragical story.However,since 1990s we found some different work.These work just like ,,they are so different of traditional educated urban youth literature.These novels are humourous,people in the work are knights,corner men,and leisure men in the revolution.
     We can find that educated urban youth literature make advances on cogination and aesthetics,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faults.But the authoring way of human caring is more and more clear.
引文
① 杨建《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作者在319页“新时期知青文学”一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
    ① 金雪芬《感伤者的浪漫激情—论知青文学的理想主义潮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21卷。
    ② 董桥《那一代的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74页
    ① 王源《略论知青作家视野中的知青历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 贺仲明《“归去来”的困惑与彷徨》 《文学评论》1999年06期
    ① 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三联书店1996年版 第26页
    ① 王小波 《理想国与哲人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10页
    ①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合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02页
    ①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84页
    ① 孔瑞珠《青春岁月的自由言说—论知青题材小说创作在九十年代的嬗变》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 2005年4月12号
    ① 王小波《理想国与哲人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170页
    ② 196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
    ③ 金春明 黄裕冲 常惠民 编《“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57页
    ① 王小波《理想国与哲人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第170页
    ② 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年8月第一版,其在第十九章中对“归来者”这个概念做了解释。第278页
    ③ 樊星《“知青族”的旗帜—“当代思想史”片断》《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6期 第106—114页
    ① 樊星《“知青族”的旗帜—“当代思想史”片断》,《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6期 第106—114页
    ② 李红霞《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① 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第16页
    ② 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第17页
    ①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合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2页
    ①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见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② 《同“老外”谈老三届》,《海上文坛》1994年第2期。
    ①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第7页
    ①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第7页
    ① 姚新勇 《“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第35卷 第2期
    ① 汪曾祺《汪曾祺说阿城小说<棋王>》,《名作欣赏》2005年第一期
    《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郭小东 花城出版社,2005年
    《中国当代知青文学》郭小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岳建一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 作家出版社,2003年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俄]符·维·阿格诺索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后革命的转移》南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当代作家二十家》王德威 三联书店,2006年
    《浪漫与偏见》 李欧梵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
    《王朔文化研究》葛红兵 朱立冬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世纪末夜晚的手写》 施战军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
    《知青小说创作的局限与不足》戴娜新 著 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6月 第25卷第3期
    《<雪城>:徘徊在理想与世俗之间的精神殉葬之作》徐小东著《理论与创作》2004年03期
    《反抗无趣:王小波的文学精神略论》李世杰 著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02
    《游戏:投向无趣人生的智慧之矛——论王小波小说中的游戏精神》房伟 当代作家评论2005/01
    《论王小波小说人物异形化现象》夏伟 文艺争鸣 2004/02
    《血色浪漫 另一种青春的可能》岳雯 理论与创作 2005/05
    《从失语到呓语——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陈建新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话语的力量——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陈建新 文艺争鸣 2004/05
    《韩少功知青述说的精神轨迹与精神围城》陈润兰 云南社会科学 2005/05
    《梁晓声知青小说英雄叙事新解》王寰鹏 河北学刊 2005/06
    《浅析王朔语言的审美价值》吕维洪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
    《无法超越的自我——论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不足》潘皓《齐鲁学刊》2002/01
    《自我意识的张扬——知青小说家的人文追求》孙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
    《论知青文学——读<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马旷源 边疆文学 2006/12
    《觉醒一代的声音——与陈骏涛先生谈知青作家和知青小说》梁丽芳 小说评论1994/02
    《论“知青文学”的兴盛于衰落》刘建敏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1997/01
    《辽阔江天热风吹雨——知青文学的精神走向》孙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试论知青作家90年代散文创作精神轨迹》孙旋 文艺评论 1998/06
    《苦难的天空——“知青文学:札记》施战军 南方文坛 1998/05
    《1978-1998:知青作家群落心路历程探踪》黄鹤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都市时代的乡村记忆——从王安忆近作再看知青文学》张雅秋 小说评论1999/06
    《走出角色的怪圈——“知青文学”片论》丁帆 文艺争鸣 1999/01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青文学的情感特征》刘雁冰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赶上这得浪漫激情——论知青文学的理想主义潮流》金雪芬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
    《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康长福 齐鲁学刊 2000/06
    《苦涩的乡土记忆与温暖的灵魂家园——试论知青文学史的乡村情结》康长福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
    《知青文学走向——<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创作批评综述》郭锦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06
    《理想追求与自我省察——新时期知青文学主体的自我嬗变》黄建国 名作欣赏2005/12
    《对<中国知青部落>迟到的反应》郜宁校 文学自由谈 1994/02
    《“知青族”的旗帜——“当代思想史”片断》樊星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6
    《我看“知青文学”》兴安 南方文坛 1998/05
    《灵魂与现实的放逐——从<中国知青部落>到<青年流放者>》钟晓毅 南方文坛 1997/01
    《伤痕》卢新华
    《蹉跎岁月》叶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南方的岸》孔捷生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广阔天地一角》王安忆 《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6月版
    《本次列车终点站》王安忆 《知青小说选》贺绍俊 杨瑞平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 《知青小说选》贺绍俊 杨瑞平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归去来》韩少功 作家出版社 1996.10
    《蓝盖子》韩少功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
    《聚会》甘铁生 《知青小说选》贺绍俊 杨瑞平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J].《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
    《血色浪漫》都梁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黄金时代》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地久天长》王小波《青铜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大树还小》刘醒龙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棋王》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85.11
    《鬼子进村》李洱 《午后的诗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锈锄头》乔叶 《人民文学》2006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