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主体性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自主、自觉、选择和创造的特性。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终极价值的确认是政治文明的巨大成就。随着主体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的主体性增强,要求相应的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的发展,进而要求共同主体性、公共性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演进。因而,内在体现人的主体性成长要求的公民政治成为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同样展现的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的进程。但历史的包袱和现实的障碍延滞了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无论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的理论层面,还是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有效推进公民政治建设是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本论文即是以历史纵深和世界宽广的时代眼光审视公民政治,在古今、中西公民政治发展的比较视野中,在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与和谐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与人本政治观为指导,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立足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通过制度、文化与主体的多维建设,实现对公民政治的逻辑建构。这在学术上将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进一步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政治发展的向度;在现实意义上将有助于理性自觉地直面中国政治发展的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构成。
     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在主体性视域下研究公民政治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民政治的研究状况,勾勒了论文的结构框架,说明了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正文共五章。第一章《公民政治的生成论基础:人的政治主体性及其价值》从哲学视角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及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从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个人、社会与人类的统一性,揭示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共同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逻辑;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了人的政治性,人是政治主体和人的政治主体性及政治主体性价值;在“何为政治?政治何为?”“谁之政治?政治谁为?”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主体的历史追问中,确认了政治是人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一种公共生活方式,揭示了依次从神权政治、君权政治、贵族政治、集团政治到公民政治是人的政治主体性逐步实现反映出的政治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章《公民政治的一般理论分析》通过对公民概念的多维审视和对已有公民政治概念的考察,从广义上将公民政治界定为一种民主生活方式,一个建构现代国家的行动过程,一种实现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一种形塑公民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一种超越传统政治的理念和公共实践。从政治体系层面分析了公民政治价值、公民政治制度、公民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实践及其互动关系。在与民粹政治的比较中,从合法性、合理性、公共性和自主性方面论证了公民政治的自治性。总结和归纳了公民政治的特征,即公民政治是民主民生的权利政治、自主平等的参与政治、理性协商的文明政治、信任合作的责任政治和自由公平的正义政治。通过上述努力,建构起公民政治论说的一般理论体系。
     第三章《西方公民政治的历史演进》通过追溯从古希腊城邦发源的古典公民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近代公民政治和二战后走向成熟的现代公民政治,展现了西方公民政治发生发展的动力机理,总结了西方公民政治的文明内核,揭示了内在于西方公民政治极端化的公民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二元对立的张力,暴露了西方公民政治的局限性:在民族国家内忽视主体间性与共体主体的竞争性民主政治导致民主的悖论,在国际社会中漠视群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造成了狭隘的国家主义民主观。在全球化背景和世界大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梳理和归纳了当代西方公民政治复兴的状况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四章《中国公民政治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出发,探究了从传统“民本”到近代“民权”和现代“民主”思想转变的主体性动因,勾勒了从近代到当今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中公民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从公民诸权利的法制保障、公民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及公民社会的初期发育三方面,对改革开放至今正经历第三次社会转型的中国公民政治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内在地揭示了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逻辑和动力。
     第五章《中国特色公民政治的当代逻辑建构》在全球化背景下剖析了中国公民政治发展面临的历史屏障和现实难题,从基于人的主体性的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发展、政治文明历史传承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人本反思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本诉求,当代中国特色公民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契合多个层面,在学理规范与事实经验两个维度上论证和揭示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公民政治就是要建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民主政治的权利保障上尤其是要落实到“以公民为本”的观点,并基于中国的历史现实逻辑,从制度——文化——主体的互动,多维度探讨了中国特色公民政治当代建构的途径:在公民文化缺乏与民主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时滞效应下,首先应以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推进民主制度的有效供给:以“公民主体”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党员主体”理念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以“限政”理念规制和形塑现代政府;以“善治”理念培育市场和公民社会;以“协商民主”理念促进和丰富基层民主改革。其次,以公民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公民人格培育;最后,以公民教育助推现代公民的塑造。
     余论在全球化的视阈下,考察了《公民政治的全球拓展》。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对当代公民政治发展的推进及挑战,简要分析了公民政治的全球意义: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进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呼唤成熟发展的全球公民社会,基于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作用及其存在问题,阐述了全球治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及其途径。
Subjectiv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o be dependant, conscientious, to choose and create. It's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o confirm the subjective place and ultimate value of man. It's a history process and certain logic for the modern social life to develop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morever, the community subjectivity and publicy with the expantion of man's activitiy and interactivity. Thus civic politics which reflects the inner demand to realize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become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dern politic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s the same process for subjectivity to grow. However, the barriers both in history and in reality have slowed the process.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logic to effectively construct civic politics in transforming China whether in persperctive of Marx's subjectivity thought, human-oriented socialist value, or in the reality of democratic poli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order to fast the speed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e Chinese should study and learn lessons about civic politics from the history and the world, recognize and accept the civic politics from Marx's subjectivity thought and socialism value to conscientiously construct political subjectivity by building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subject. This study will be of help to advance Marxism theory, further clarify the ess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ism. It will also be significant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we Chinese meet to promote socialism democrocy and to construct socialist homonious society.
     This thesis contains an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in main body and an additional part.
     Introduction part expounds the intention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uy civic politics, gives a description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a portrai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an explanation on the study method , novelty and proble in the thesis.
     In Chapter I Theoretical Base of Civic Politics: Political Subjectivity and Its Value of Man,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of man are confirmed. The concord of individual, socioty and human proves in the dialect relation of subjectivity of individual, group and mankind. The logic history of modern society exposes the process from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to community subjectivity. Subjectivity and its value of man are analysed in the political view. Politcs is confirmed to be a way of deliberative public life in asking the questions "What is politics? What is politics for? " and "Whose politics is ? Who does politics? " The law of the politcal development that comes from the growth of man's subjectivity reveals the politics transformation from devine politics, monachy politics, noble politics or corp politics to civic politics.
     In Chapter II General Thoery Analyses of Civic Politics, civic politics is broadly defined as the way of democratic life, the process of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by which people own sovereignty, the political culture that nurtures subject of civic politics,the political ideas and public practice that exceed the traditional ones. The value,institution, culture, practice of civic polit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view of politics system. The self-consistency of civic politics is discussed in comparation with Populism Politics. Civic politics is summeriz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mocracy, rights,equal participation, rational deliberation, trust, coperation ,liberty and justice. Thus the general thoery system is constructed.
     In Chapter III History Progress of Civic Politics in West,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ivic politics in west is shown by trancing the political history from anceint Greek State.Then the inner core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western civic politics is summerized that in civic politics liberty and equality forms its foundation , justice becomes its essense, toleration and compromise its nature, civil disobedience its pull, interaction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 its inner core. Finally the inner extension and limitation of civic politics in west are discussed.That is, the ignorance of community intersubjectivity in domestic competitive democracy leads to democratic paradox and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results in an narrow nationism view of democracy. At last the contemporary renaissance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Western civic politic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ChapterIV Development of Civic Politics in China, subjectivity motivation of civic politics is explor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Minben to the modern thought of Minquan or democracy. The difficult progress of civic politics in China is outlined to show the inevitability of civic politics in China theoretically and pratically. The achievements of civic politics in the third social transform of China is summed up to reveal the logic and motion of civic politics in China inherently, which are the legal systen protection for civil rights, civil political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and embryo of civic society.
     In Chapter V 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v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history barters and re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o illustrate the fact that the demands of people in socialism should lead the political thought to transform from human-oriented to civic-oriented whether in persperctive of Marx's subjectivity thought or in human-oriented socialist value. Therefore,the points of civic-oriented socialism politics is presented. Based on China's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approaches to conctruct Civ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explored in the view of interaction of institution, culture and subject. Lack of civic culture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 supply, firstly,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at is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with the concept of "civic subject", to promote democratic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Party with the concept of "party members' subject", to regulate and form modern govern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limited government", to cultivate the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with the concept of "good governance", to promote and enrich grass-roots democratic reform with the concep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econdly, civic culture is constructed to promote modern civic personality. Finally, civic education is enforced to boost the shaping of modern cultivated citizens.
     In the additional part Civic Politics Expansion in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to civic politics are wholly analyzed both in affirmative and in negative to indicate the cignificance that the global issues need global governnance and global governnance calls for the well-developed global civil society. After giving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nction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last task of this part illastrat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global governance to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the way China stands for.
引文
[1]Lucio Colletti,From Rousseau to Lenin,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2,p.185.
    [2]J(u|¨)rgen Habermas,What does Socialism Mean Today?The Rectifying Revolution and the Need for New Thinking on the Left,New Left Review,Sept./Oct.,1990,p.12.
    [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美]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与发展方面》[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1期,第38页。
    [2][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澳]约翰·S.德雷泽尔:《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陶东明:《公民政治》[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2]王振海:《公众政治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葛荃:《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与重构》[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89页。
    [6]王振亚:《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理性自觉——解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另一种视角》[J].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41-48页。
    [7]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参见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1]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2]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3]李为善 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1]袁贵仁:《人的哲学》[M].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39页。
    [1][英]克莱夫·贝尔:《文明》[M].张静清、姚晓玲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6-69页。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7页。
    [4]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5][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7]整体意义和群体意义上的共同主体与人类主体和群体主体在概念的外延上可以是一致的。但在概念的内涵上,人类共同体和人群共同体概念强调组成共同体的成员自身也是相对独立和自主的主体;人类主体和群体主体的概念则强调其成员组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主体。共同主体是一个反映主体间关系的概念,它是以交互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整个人类主体或某一群体主体只有在它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协调、共同行动、共同面对相应的客体世界之时,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共同主体。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3]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1][古希腊]亚单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4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4-3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1]刘德厚:《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J].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3]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4]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5]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6]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7]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郭湛:《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7页。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1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吴文藻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3页。
    [1]杨晓东:《政治: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的阐释》[J].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08页。
    [2][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5版,第9页。
    [3]又称“人权政治观”或“权利政治观”,这种人本思想强调人与政治社会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具体论述参见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4][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M].任军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5]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J].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第32页。
    [1][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页。
    [2]Hannah Arent.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p.123-124.
    [1]时殷弘:《现代大众政治的兴起与其欧洲国际政治效应》[J].载《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第91页。
    [2]侯衍社:《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生学底蕴及其当代意义》[J].载《烟台大学学报》(哲杜版)1999年第3期,第7页。
    [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强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2][法]狄德罗:《狄德罗文集》[M].王雨、陈基发编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页。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2页。
    [1]参见罗家才、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3页。
    [2]陈振明:《政治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3]孙荣:《政治学教程》[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4]陶东明:《公民政治》[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1页。
    [1]陶东明:《公民政治》[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1页。
    [2]陶东明:《公民政治》[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1-16页。
    [3]陶东明:《公民政治》[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1页。
    [4]施雪华:《西方“公民政治”论析》[J].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页。
    [5]参见施雪华:《西方“公民政治”论析》[J].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页。
    [1]王春生:《从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J].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27页。
    [2]陈义平:《论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政治哲学》[J].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71页。
    [3]陈义平:《论哈贝马斯的公民政治哲学》[J].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1页。
    [4]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28页。
    [1]在笔者看来,将公民政治看成民主政的一部分,实质是将民主仅仅看成是多数决定的一种制度,忽视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或者混淆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分,将专家治国视为精英统治。所以,才有多种民主的说法。
    [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2]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4]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1]秦晖:《不要民粹主义,也不要精英主义》[EB/OL].[2009-1-15].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5662.
    [2]高全喜:《宪政、自由与正义》[EB/OL].[2008-7-15].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02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1页。
    [1]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01页。
    [2][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94版,第274页。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12-313页。
    [2][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12-313页。
    [3][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80页。
    [4]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王瑄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1][意]萨尔沃·马斯特罗内:《欧洲民主史》[M].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8-59页。
    [2][德]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49页。
    [3]转引自范进学:《论民主的实现形式》[J].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
    [4][德]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49页。
    [5]文正邦:《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J].载于《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6][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页。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2][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64页。
    [3]转引自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4]徐显明:《“基本权利”析》[J],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
    [1][美]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M].周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序言:《宪政的宗教之维》。
    [2]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27页。
    [3]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27页。
    [4][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5][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6][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7][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译尔:《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走向协商的民主理论。
    [1][日]林口孝:《变动的民主》[M].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2][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澳]约翰·S.德雷泽尔:《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中文版序。
    [1]转引自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页。
    [1]Larry Diamond,Introduction: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Larry Diamond(ed.),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oulder.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4,pp.10-21。
    [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546页。
    [3][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40-541页。
    [4][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5][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1][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2][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3][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4][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童之伟:《法权与宪政》[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页。
    [3]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4][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1]Helena Catt.Democracy in Practice.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9,p.7.
    [1]Robert A.Dalai.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Autonomy vs Control[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P1.
    [1][英]洛克:《政府论》(下卷)[M].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卷)[M].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8页。
    [1][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2]王洪树:《公共理性与公共协商的辩证关系》[J].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第71页。
    [3][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4]方盛举 蒋小杰:《公共理性范畴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J].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第70页。
    [5][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5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9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6页。
    [2][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
    [3]通常,只有纯属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公民,而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不是公民,工匠、商人也不在公民之列,儿童和老人都是非全称公民(指不享有城邦治权的人)。够格参与“公民大会”的人,乃是所有居民(约31万人)中的少数人(约4万人)。“公民大会”所要讨论的议案,必先交由“五百人会议”进行初审,而“公民大会”中的讨论,通常只有极少数的演说家才能充分利用发言权;至于日常的行政事宜,则掌握在那些由抽签产生的、按月轮流主持的审议委员手中。参见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3页。
    [4][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M].庞学铨、李张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5][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M].庞学铨、李张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6]William Aylott Orton,The Liberal Tradition: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s of Freedom.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P21.
    [1]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45-246页。
    [2][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3页。
    [3][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4]胡玉娟:《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J].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47页。
    [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2]R·G·Gettell,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Y:Appleton-Century-Crofts,INC.,1924.P68.
    [3]转引自李秋零 田蔚:《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4]当然,在这种采邑分封制下,由于“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因此西欧封建的臣民有别于匍匐在王权 专制之下的东方臣民。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1页。
    [4][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5]参见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3页。
    [6]这种契约性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被集中体现在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中,它所体现的“统治必须基于臣民的同意”的信念,是1640年英国革命和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依据,是近现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3页。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卷[M].吴象婴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4页。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5页。
    [2]杨柏华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3]参见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5页。
    [4]应克复:《西方民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1]参见刘京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J].载《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3][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7页。
    [4]转引自晏辉等著:《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1][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习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页。
    [2][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习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1页。
    [3][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习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2页。
    [4][英]J.S.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页。
    [5][英]J.S.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6][英]J.S.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9页。
    [7][英]J.S.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0页
    [8]马啸原:《近代西方政治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5页。
    [3]唐逸先生从现象学的角度对此作了论证了。他认为:价值是人所构造的一种评价性的标准。这种标准的生成不是在自然界,不是在社会里,也不是在意识里,而是通过教育、感染、传达,最后通过主体的认可而(内在地)接受这种价值。标准的评判“关键在于主体的认可”,“必须由主体做一个决断”。“既然原初的意识还没有建立任何关系,就已经能做决断,这说明原初意识是自由的了,这就是现象学所谓的纯意识。这个自由是先于价值的,可以说原初的自由不是价值,一旦主体将自由设定为价值,才是价值。人们信仰自由价值,才能建立保障自由权利的正义制度。”参见唐逸等:《自由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会议纪要第四期[EB/OL].[2008-8-16].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4803。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5][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页。
    [6][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页。
    [7][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页。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0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1页。
    [3][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4][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页。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
    [6][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M].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7][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M].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2-103页。
    [2]由于公平、正义概念接近,都是关于社会利益合理化调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公平、正义作同义词使用,或常常用公正来涵盖二者或交互使用。从严格意义来讲,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社会公平在本质上是一个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概念,意指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某种形式的无差别性,具体是指合理地调整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使社会个体享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正义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涉及社会制度或体制的道德性质,着重阐明社会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对社会成员应负的道德责任,表达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应然状态的道德期待。但在西方,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分是不明显的。无论是早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的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等人,都是用justice来表示公平和正义。
    [3][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6页。
    [4][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4页。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9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斌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斌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4页。
    [4]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588页。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4][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5]诺齐克认为,某种物品,如果一开始是某人以正当的方式拥有,那么,他就有权力持有该物品(即持有的正义原则),因此财产必须保留它原来合法地得来的样子,而财产之间的转让必须依据自愿的原则以馈赠(出于慈善或别的原则)、遗产、市场交换或无论什么方式进行(即转让的正义原则)。这自然可能导致人们在财富和生活前景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令人遗憾,但没有不正义可言。富人如果不选择成为慈善家并没什么错,但如果有人要求他们支持更不幸的人,则是破坏了他们的权利。而当某人违反了某道德原则而拥有了他本来没有权利拥有的东西时,我们就应该反复地依据前面有关持有和转让的正义原则来矫正。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4页。
    [2][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
    [3][德]奥特弗里德·费赫:《政治的正义性》[M].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6页。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0页。
    [3]参见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参见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J].载《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8月号。
    [2]Jean Hampton,Should Politic Philosophy be done without metaphysics,Ethics99,1989,p.802.
    [3][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Michael Walzer,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New York:Marsilio.1992.pp.89-90.
    [5]刘擎:《宽容:政治的还是哲学的?》,载于《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2月号。
    [6]转引自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1][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M].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169页。
    [2][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3]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4][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下册[M].温锡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461页。
    [5][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M].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3页。
    [6][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7][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林猛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8]W.Lance Bennett.Inside The System;Culture.Institutions and Power in American Politic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4.P67.
    [1][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M].张企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387页。
    [2]参见石元康《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J].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3]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1页。
    [4]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159页。
    [5]转引自萧功秦《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J].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6][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3-184页。
    [7]龙太江:《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J].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5期,第45-47页。
    [8][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第110-112页。
    [1]Raymond Aron.Democracy and Totalitarianism:A Theory of Political Syste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P45-46.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华夏出版1999年版,第236-238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4][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5]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6]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
    [1]毛兴贵:《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373页。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页。
    [5]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阅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阅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3][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4][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喧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6][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7][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8][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9][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5页。
    [1][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2][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3]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4][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8-49页。
    [1][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页。
    [1]参见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36页。
    [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美]詹姆斯·W·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2]Avner Deshalit.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1.
    [3]早期的自由主义者如洛克、潘恩和黑格尔把自私自利但又拥有一定自由和权力的个人当作公民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则从批评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公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后来的自由主义者如托克维尔等人把公民社会看作是各种志愿性结社的集合体。传统的公民社会包括各种民间团体,以及其他非政府的慈善机构,既包括私域又包括公域。
    [4]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1]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2]李鹏程:《对话中的政治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3]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4]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5][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6][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1]转引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3页。
    [3][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李鹏程:《对话中的政治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3]孔繁斌:《治理与善治制度移植:中国选择的逻辑》[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第60页。
    [4]转引自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58页。
    [1][英]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M].费边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处于舞台中心的中左翼》[J].载《新政治家》(专号)1997年第5期,第13页。
    [1]《礼记·表记》
    [2]《尚书·五子之歌》
    [3]《尚书·无逸》
    [4]《左传·桓公六年》
    [5]《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孟子·尽心下》
    [7]《贞观政要·务农》
    [8]《张子正集》
    [9]《乞制置三司条例》
    [1]《文集》卷四六
    [2]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3]《周易程氏传》卷二
    [4]《四书集注》卷九
    [5]《孟子集注》卷十四
    [6]《宋史·朱熹传》
    [7]《请蠲积道以安民生疏》
    [8]《陈六事疏》
    [9]《明夷待访录·原君》
    [10]《原臣》
    11 《亭林文集》卷七
    12 《周易外传》
    13 转引自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三联书店200年版,第20页。
    [1]“民权”二字出自日本人中江笃介的日文译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用汉字的“民”和“权”组成“民权”来翻译西方的民主。留日学者郭嵩寿、黄遵宪、薛福成是最早使用“民权”的中国人。到改良派活动时期,学者对于“民权”的思想理解有了一定的体系。但在当时中国人的语境中,“民权”与“民主”却是不同的两个思想,很多思想家倡“民权”而贬“民主”。梁启超说得很清楚:“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其国之君由民选立,以几年为限。吾言民权者,谓欲使中国之君时代相承,践天位于勿替,非民主之国之谓也。”王韬甚至在其《重民》一书中认为,“民做主”的“民主之国”“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穷其极,不无流弊”。参见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第122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四[M].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十四[M].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1]《严复集》[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页。
    [1]《孙中山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页。
    [2]《孙中山全集》(6)[M].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2页。
    [3]《孙中山全集》(1)[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4]《孙中山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0页。
    [1]杜威:《学生反抗的后果》[N].载《新共和》1920年第21期。
    [2]《原强》[A].《严复集》[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5页。
    [1]以上引语均转自张锡勤:《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J].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30-35页。
    [2]《李大钊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7页。
    [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8页。
    [3]《李大钊文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158页。
    [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7页。
    [5]《陈独秀文章选编》(下)[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9页。
    [6]《李大钊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5页。
    [7]《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28页。
    [8]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2]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5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页。
    [4]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5]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J],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年第4期。
    [1]参见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285页。
    [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2]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J],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年第4期。
    [3]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3页。
    [1]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1]参见宋建勋等:《浙江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EB/OL].(2008-9-23).[2008-10-16].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4966/2008-9-23/2008-10-16。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2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3]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1]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226页。
    [2]《说苑·君道》
    [3]李德民:《畸形的“熟人社会”已初露端倪》[J].载《人民论坛》2006.05/B卷首语。
    [1]陈永森:《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J].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67页。
    [2]戴清亮:《破除“官本位”》[J].载《学术界》(双月刊),2005年第2期,第102页。
    [3]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1]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J].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第113-116页。
    [2]《孙中山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2-693页。
    [3]金维克:《“官本位”行为的表现、危害及根治的基本思路》[J].载《理论探讨》1995年第5期,第44-47页。
    [4]《王元化:官本位现象太严重了》[J].载《共产党员》2007年第9期(上),第31页。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53-654页。
    [2]韩庆祥:《从官本社会走向能本社会》[J].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第4-6页。
    [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第116页。
    [2]邵春霞:《革命化控制中的运动——改革开放前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D].复旦大学2000年,第二部分。
    [3]参见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1][美]詹姆斯 R 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燕继荣:《解放思想:与“运动思维”诀别》[EB/OL].[2008-11-1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6912。
    [3]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4]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俄]戈尔巴乔夫、勃兰特:《未来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4页。
    [2]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3]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3-2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3]徐友渔:《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建设》[J].载《绿叶》2008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2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下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2-1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6]具体论述参见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48页。
    [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1]转引自魏小平:《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争议的话题》[J].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9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5]包括:(1)现代国家起源的历史或者法国革命。政治制度的自我颂扬同古代国家混为一谈。革命派对市民社会的态度。一切因素都具有双重形式,有市民的因素,也有国家的因素。(2)人权的宣布和国家的宪法。个人自由和公共权力。自由、平等和统一。人民主权。(3)国家与市民社会。(4)代议制国家和宪章。立宪的代议制国家,民主的代议制国家。(5)权力分开。立法权力和执行权力。(6)立法权力和立法机构。政治俱乐部。(7)执行权利。集权制和等级制。集权制和政治文明。联邦制和工业化主义。国家管理和公共管理。(8′)司法权力和法。(8″)民族和人民。(9')政党。(9″)选举权,为消灭[Aufhebung]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页。
    [6]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袁绪程:《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再认识》[EB/OL].(2006-6-7)[2008-9-7].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1752.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2]《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Z].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2页。
    [1]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C].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1]张书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45页。
    [1]李步云:《走向法治》[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2页。
    [2]周叶中,邓联繁:《政治文明的宪政维度》[J].载《时代法学》2004年第1期。
    [3]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M].(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详细论述参见周叶中,邓联繁:《政治文明的宪政维度》[J].载《时代法学》2004年第1期。
    [1]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2]《列宁全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8页。
    [3]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4]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改革和完善》[J].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
    [1]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2]《列宁全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3]闫东:《近年来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综述》[J].载《岭南学刊》2005年第14期。
    [1][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页。
    [2][美]斯蒂芬·L·埃尔金:《新宪政论》[M].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页。
    [1]刘军宁:《让利益与利益相竞争》[EB/OL].(2006-10-13).[2006-10-1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6744,2006-10-13/2006-10-13.
    [1][英]齐斯·佛克:《公民身份》[M].黄俊龙译,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7页。
    [1]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1]参见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8-32。
    [2]参见铁锴:《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J].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251页。
    [2]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2]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1]马庆钰:《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J].载《文史哲》2003年第3期。
    [1]参见袁祖社:《权力与自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361页。
    [2][美]威廉·A.哈维尔:《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7页。
    [3]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王振亚:《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美]阿·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蓝维:《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2]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J].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
    [3]张民选:《杰弗逊公立教育思想述评》[J].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李杨:《中国的新公民读本》[N].《中国新闻周刊》,2005-12-26.10
    [2]李慎之:《宪法与公民教育》[J].载《改革》,1997年第3期。
    [3][美]罗兰·罗们逊:《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德]乌尔里希·贝尔、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2]转引自巢峰:《邓小平思想理论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8-879页。
    [1]James Mitteiman.The Globalization,Syndrome: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M].U.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5.
    [2][美]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王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德]戴维·赫尔德:《治理全球化》[M].周军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4][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M].蒋仁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德]戴维·赫尔德:《治理全球化》[M].周军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在碎裂的世界中深化民主》(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2][美]奈斯比特 阿稗迪妮:《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10个新趋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7页。
    [4]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1页。
    [5]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
    [1][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2]转引自陆象金:《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危机》[J].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26-27页。
    [1][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华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2]于海青:《霍布斯鲍姆论全球化时代的自由民主政体》[J].载《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6期,第15页。
    [3][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华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宋少鹏:《全球化与民主政治的冲突》[J].载《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期。
    [2]各国法律基本上都禁止非本国公民具有公职候选人资格。但在瑞士,非瑞士籍的公民在征得联邦委员会的同意后可被授予公务员资格。
    [1]参见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3-14页。
    [2][德]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张胜军: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A].[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4][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R].赵仲强、李正凌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页。
    [1]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2]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庞中英:《时代呼唤全球治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7期,第29页。
    [4]庞中英:《关于中国全球治理的研究》[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第62页。
    [5]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3期,第31-32页。
    [1]转引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Lester 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4.
    [1]Michael Edwards,civil society and international govemance.http://www.unv.edu/millennium/edwards.pdf.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3]王列 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
    [1]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J].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列宁全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8]列宁全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孙中山全集[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孙中山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3]孙中山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4]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 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李为善 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9]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0]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1]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2]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33]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34]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3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7]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38]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9]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杨柏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4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2]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罗家才、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4]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45]孙荣.政治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6]陶东明.公民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4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8]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9]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0]毛兴贵.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1]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2]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3]李步云.走向法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54]章之伟.法权与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5]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1.
    [56]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7]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9]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0]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6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2]晏辉.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3]王振亚.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4]张书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6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6]李秋零 田蔚.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7]应克复.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8]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9]马啸原.近代西方政治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70]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1]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02.
    [73]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74]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5]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76]袁祖社.权力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7]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78]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9]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三联书店,1984.
    [80]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2]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3]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5]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4.
    [86]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北京:三联书店,1995.
    [87]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8]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0]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1]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94]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95]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9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7]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8]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99]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0]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M].(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1]李鹏程 单继刚 孙晶.对话中的政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2]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3]巢峰.邓小平思想理论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104]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6]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7]王列 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08]邵春霞.革命化控制中的运动——改革开放前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0年.
    [109]蓝维.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0]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1]王振海.公众政治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6][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7][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118][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9][日]林口孝.变动的民主[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20][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M].刘小林、张胜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21][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2][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习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在碎裂的世界中深化民主[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24][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5][澳]约翰·S.德雷泽尔.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2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8][德]黑格尔.美学[M].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3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88.
    [131][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M].庞学铨、李张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3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树博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33][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M].蒋仁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4][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荣方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5][德]乌尔里希贝尔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6][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7][德]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8][德]戴维·赫尔德.治理全球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9][德]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40][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41][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2][英]J.S.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4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王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4][英]克莱夫·贝尔.文明[M].张静清、姚晓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45][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6][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7][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8][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9][英]约翰·格.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50][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第一卷.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52][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3][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54][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5][英]齐斯·佛克.公民身份[M].黄俊龙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
    [156][英]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M].伦敦:费边出版社,1999.
    [157][英]洛克.政府论[M].下卷.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8][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R].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159][法]狄德罗.狄德文集[M].王雨、陈基发编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16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卷.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6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63][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杨砾、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6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强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6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8][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6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7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7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72][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73][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4][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75][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27页.
    [176][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77][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78][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79][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0][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8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第2卷.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2][美]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83][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8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6][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87][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88][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89][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0][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王丽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91][美]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92][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93][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4][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95][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6][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97][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M].张企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198][美]马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99][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00][美]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01][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02][美]斯蒂芬·L·埃尔金.新宪政论[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0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1999.
    [204][美]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M].王勇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05][美]奈斯比特阿稗迪妮.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10个新趋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6][美]罗兰·罗伯逊.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07][美]戴维·米勒.市场、国家与社群[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208][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1.
    [209][美]巴巴利特.公民资格[M].谈谷铮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1.
    [210][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1][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1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13][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14][美]詹姆斯 R.汤森 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15][美]阿·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16][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17][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18][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19][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M].任军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0][意]萨尔沃·马斯特罗内.欧洲民主史[M].黄华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22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
    [222][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下册.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23][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24][俄]戈尔巴乔夫勃兰特.未来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4.
    [1]Lucio Colletti,From Rousseau to Lenin,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2.
    [2]J(u|¨)rgen Habermas,What does Socialism Mean Today?The Rectifying Revolution and the Need for New Thinking on the Left,New Left Review,Sept./Oct.,1990.
    [3]Hannah Arent,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4]A.R.Willner,The Spellbinders:Chrismaric Political Leadership,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5]Larry Diamond,Introduction: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Larry Diamond(ed.),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oulder.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4.
    [6]Helena Catt.Democracy in Practice.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9.
    [7]William Aylott Orton,The Liberal Tradition: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s of Freedom.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
    [8]W.Lance Bennett.Inside The System;Culture,Institutions and Power in American Politic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4.
    [9]Robert A.Dahl,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Derek Heater:Citizenship:The Civil 1deal in World History,Politics and Educati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11]Avner Deshalit.Communitarianism and lndividu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Kymlicka:Citizenship in diverse societ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3]Michael Walzer,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New York:Marsilio.1992.
    [14]Raymond Aron.Democracy and Totalitarianism;A Theory of Political Syste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15]Robert A.Dahl 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Autonomy vs Control.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16]R·G·Gettell,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Y:Appleton-Century-Crofts,INC.,1924.
    [17]Jean Hampton,Should Politic Philosophy be done without metaphysics,Ethics99,1989.
    [18]James Mittelman.The Globalization,Syndrome: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M].U.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5.
    [19]Lester 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July/Aug.1994.
    [1]王振亚.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理性自觉——解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另一种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5(3).
    [2]郭湛.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3]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J].哲学研究,2007(12).
    [4]时殷弘.现代大众政治的兴起与其欧洲国际政治效应[J].史学月刊,2000(2).
    [5]刘德厚.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1996(2).
    [6]侯衍社.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生学底蕴及其当代意义[J].烟台大学学报,1999(3).
    [7]戴木才.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8]施雪华.西方“公民政治”论析[J].政治学研究,1999(2).
    [9]王春生.从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
    [10]陈义平.论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政治哲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
    [11]陈义平.论哈贝马斯的公民政治哲学[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2]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45).
    [13]杨晓东.政治: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14]范进学.论民主的实现形式[J].文史哲,2002(1).
    [15]文正邦.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J].现代法学,2002(5).
    [16]徐显明.“基本权利”析[J].中国法学,1991(6).
    [17]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18]宋俭.宪政:更高形态的民主政治[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19]方盛举 蒋小杰.公共理性范畴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J],学习与探索,2008(1).
    [20]王洪树.公共理性与公共协商的辩证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8(1).
    [21]胡玉娟.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J].史学理论研究,2003(1)
    [22]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23]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J].南京社会科学,2002(2).
    [24]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J].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8).
    [25]刘擎.宽容,政治的还是哲学的?[J].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1(2).
    [26]石元康.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J].开放时代,2003(1).
    [27]萧功秦.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J].战略与管理,2000(6).
    [28]龙太江.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J].探索与争鸣,2002(5).
    [29]夏勇.民本与民权[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30]葛荃.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31]杜威.学生反抗的后果[J].新共和,1920(21).
    [32]张锡勤.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J].中国哲学,2007(6).
    [33]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4).
    [34]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5]任中平.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7(4).
    [36]陆象金.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37]于海青.霍布斯鲍姆论全球化时代的自由民主政体[J].国外理论动态,2003(6).
    [38]宋少鹏.全球化与民主政治的冲突[J].学习与探索,2002(3).
    [39]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2004(4).
    [40][美]迈克尔·爱德华兹.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J].载国际政治,2002(10).
    [41]庞中英.时代呼唤全球治理[J].现代国际关系,2002(7).
    [42]庞中英.关于中国全球治理的研究[J].现代国际关系,2006(3).
    [43]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44]马庆钰.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J].文史哲,2003(3).
    [45][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46][英]安东尼·吉登斯.处于舞台中心的中左翼[J].新政治家,1997(5).
    [47]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J].学术界,2006(4).
    [48]孔繁斌.治理与善治制度移植:中国选择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49]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
    [50]李德民.畸形的“熟人社会”已初露端倪人民论坛卷首语2006(5)。
    [51]陈永森.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1(2).
    [52]戴清亮.破除“官本位”[J].学术界,(双月刊),2005(2).
    [53]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J].理论学刊,2005(11).
    [54]王元化:官本位现象太严重了[J].共产党员,2007(9).
    [55]金维克.“官本位”行为的表现、危害及根治的基本思路[J].理论探讨,1995(5).
    [56]韩庆祥.从官本社会走向能本社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5).
    [57]唐皇风.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开放时代,2007(3).
    [58]李慎之.宪法与公民教育[J]改革,1997(3).
    [59]徐友渔.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建设[J].绿叶,2008(1).
    [60]黄爱宝.辨析“以人为本”[J].社会科学,2001(11).
    [61]周叶中,邓联繁.政治文明的宪政维度[J].时代法学,2004(1).
    [62]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2004(6).
    [63]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 究,2007(4).
    [64]闫东.近年来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综述[J].岭南学刊,2005(14).
    [65]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66]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67]铁锴.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J].河南大学学报,2007(6).
    [68]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6).
    [69]张民选.杰弗逊公立教育思想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4).
    [70]李杨.中国的新公民读本[N].中国新闻周刊,2005(10).
    [71]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6(11).
    [72]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2).
    [73]刘京西.社会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J].山东社会科学,1993(3).
    [1]Michael Edwards,civil society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EB/OL].[2008-6-18].http://www.unv.edu/millennium/edwards.pdf.
    [2]秦晖.不要民粹主义,也不要精英主义[EB/OL].[2009-1-15].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5662.
    [2]高全喜.宪政、自由与正义[EB/OL].[2008-7-15].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0235.
    [3]唐逸等:《自由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会议纪要第四期[EB/OL].[2008-8-16].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 D=124803.
    [4]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村民自治发展概况[EB/OL].[2008-10-16].http://zqs.mca.gov.cn/article/cmzz/zcwd/200711/20071100004519.Shtml.
    [5]宋建勋.浙江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EB/OL].(2008-9-23).[2008-10-16].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 Info.asp?NewsID=134966/.
    [6][EB/OL].[2008-3-5]http://www.cpn.org/crm/index.html.
    [7]刘军宁.让利益与利益相竞争[EB/OL].(2006-10-13).[2006-10-1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6744.
    [8]燕继荣.解放思想:与“运动思维”诀别[EB/OL].[2008-11-1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 ID=136912.
    [9]袁绪程.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再认识[EB/OL].(2006-6-7).[2008-9-7].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 ewsID=91752.
    [1]《礼记·表记》
    [2]《尚书·五子之歌》
    [3]《尚书·无逸》
    [4]《左传·桓公六年》
    [5]《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孟子·尽心下》
    [7]《贞观政要·务农》
    [8]《张子正集》
    [9]《乞制置三司条例》
    [10]《文集》卷四六
    [11]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12]《周易程氏传》卷二
    [13]《四书集注》卷九
    [14]《孟子集注》卷十四
    [15]《宋史·朱熹传》
    [16]《请蠲积道以安民生疏》
    [17]《陈六事疏》
    [18]《明夷待访录·原君》
    [19]《原臣》
    [20]《亭林文集》卷七
    [21]《周易外传》
    [22]《说苑·君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