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督抚与社会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身处世亟时变、手握重权的督抚,成为了晚清社会向近代转型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甲午战前,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冲而勇于任事、具有改革意识的少数督抚从王朝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擘划与推行洋务活动。甲午战后,在民族与王朝双重危机的交迫下,具有经世观念而急“图自强而弭祸患”的督抚日益增多。此时,督抚中,仍有少数顽固地抗拒洋务活动、标榜注重西学以迎合圣意者,但是,半数以上的督抚逐步摆脱了天朝上国的虚骄心理,突破了自囿自固的陈见积习,对西学的探求由“船坚炮利”进而“西艺”、“西学”,呈现出步步深入的态势。更为重要的是,倡言和支持洋务活动的督抚们通过其自强建言和实践,延续和深化了此前洋务运动的具体举措,推动了甲午战后清廷军事、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改革。
     推行军事改革,是甲午战后清廷“强兵”的重要内容。督抚大吏已然认识到绿营“不足恃”,大多希望在保持派系军事实力、维持地方防汛及治安的基础上酌量裁减,“期于撙节饷需之中,仍不失保卫地方之意”。同时,在维持旧有军制的前提下,他们酌采西法训练军队、培养军事人才,并具体实践着洋务运动时期曾、左、李等少数洋务督抚提出的学习西方军事器物技艺,借以改善陆军装备、创办扩建近代军事工业和武备学堂的举措。而张之洞等少数具有近代军事改革理念的督抚,引入西方陆军制度、作战理论和军事文化观念,编练新式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推动了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改革。
     修路开矿,是甲午战后清廷“富国”的重要手段。在筑路问题上,多数督抚对于铁路建设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并深入地探讨了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拟筑路段等具体问题。张之洞、刘坤一还提议创设“铁路衙门”及“铁路大臣”,作为规划、制定和监督全国铁路建设的专司衙所。在采矿问题上,倡言洋务的督抚响应清廷采矿“阜财裕国”的设想,提出在借鉴西式采矿之机器、技术的基础上,改革旧有的矿业发展模式,设立矿务学堂培养矿务人才。由此,在清廷“恤商惠工”政策的号召下,半数以上的督抚接受了“富强相因”的理念,提倡和大力发展交通、工矿、贸易等实业,促进了晚清经济的发展。
     兴学育才是甲午战后清廷“富国”“强兵”的重要保证。督抚们或在旧有书院中添设西学实学的内容,试图通过规范和调整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人才;或创设新式学堂,希冀通过西式的课程设置、分科设教和教法以改革旧有教育方式之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张之洞、陈宝箴、胡聘之、廖寿丰及黄槐森等督抚规划和拟定了文武科举考试的场次、内容及形式,推动和深化了科举改革。由此,督抚们通过改书院、办学堂、变科举,推动了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
     作为复杂的、不断变化中的政治人物,督抚对于改革的阻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督抚中,守旧而反对西学者不乏其人,李秉衡、谭钟麟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李、谭二人曾明确表示,自强“不必侈言变法”,不必向西方学习,只需以传统纲常名教为本,“正人心,培国脉”即可。这些公开反对向西方学习的督抚,怀抱儒术经常之规而直接抵制修路开矿、兴学堂改科举,桎梏了甲午战后清廷自强决策的制定和推行。另外一些督抚,本身并无太多洋务识见,因清廷和地方实力派倡导洋务声势颇壮,表面迎合而阳奉阴违,随波逐流而无所作为。督抚如福润、德寿、德馨者,囿于积习,拖延塞责,亦延缓了清廷各项自强措施的有效兑现。更为重要的是,当改革触及到督抚自身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时,那些倡言洋务的封疆大吏们在利欲的趋动下,一方面做出效忠清廷、履行职守的表示,支持和推行改革,另一方面也借改革之机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从而逐步扩张了各省自行其事的权限,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性。但是,从整体上看,将洋务思想家“变法自强”的构想从理论变为实际、并积极推进清廷改革的极具开拓性的督抚,和通过对业以出现的洋务运动的观察和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清廷改革的督抚,成为督抚群体的主流。
     甲午战后至百日维新前清廷的改革,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其中,督抚即是这诸多力量中的重要一支。督抚群体中,除了极少数坚持儒术经常之规而公开反对西法、西学的人而外,多半数的督抚不仅成为了清廷改革的建言者,而且还成为了改革的实践者,其对晚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which Chinese society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Confronted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that had never happened and the enemies that had never been encountered in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who lived in the time of great transformation and who had great political power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ate Qing society.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in order to keep a long-termed control of the dynasty, a few far-sighted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who lived in the convergence where the East met the West adopted the western learning greatly and advocate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ositively.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when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serious national and dynastic crisis, more and mor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abandoned the psychology of emptiness and egotism, cleared off the deep-rooted mentality of self-confinement and explored the western culture ranging from the advanced warship and guns, physical science to the western learning progressively. More importantly,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who advocate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ontinued and deepened the concrete measures adopted by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us positively promot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military, economy, education through their reforming documents and practices.
     Military reform was an important policy adopted by Qing court after Sino-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become prosperous and strong. Most of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had been aware that Luying troops could hardly persist and wanted to reduce them moderately. Meanwhile, under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existing military system, they wanted to adopt western-style method to train military talents, and they put the measures raised by several governors general during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to practice. That was to learn the weapon technique of the west in order to improve military equipments and found the military industries and schools. A few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such as Zhang Zhidong, promoted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military through a series of practices that include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ilitary system, strategy, tactics, and military culture.
     Building railway and exploiting mines was also an important policy to make Qing court rich and strong during that period. On the issue of building railway, most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had fully realized its emergency and necessity. They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roblems such as the resources of funds and the sections planned to be built. Zhang Zhidong and Liu Kunyi also positively proposed to set up Railway Ministry and appoint minister to manage, program and monitor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the issue of exploiting min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who advocate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ositively adopted the assumption of Qing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old-fashioned developmental mode of mining industry should be reformed on the basis of adopting the western machines and technologies Meanwhile, schools of mining affairs should be set up to foster the mining talents. Thus, appealed by Qing government’s policy of compensating for and benefiting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 lot of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promoted the economic advance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commerce.
     Setting up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talents we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 The metho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have taken were either to adjus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old academy or to establish new school and adopt the wester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More importantly, Zhang Zhidong, Chen Baozhen, Hu Pinzhi, Liao Shoufeng and Huang Huaisen promoted and deepened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y setting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examina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promoted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practices that included altering academies, founding schools, and reform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complex, changeable political figures, some of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had hindered the reform development. A few of them were conservative. Li Bingheng and Tan Zhonglin we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They once said that it was not necessary to reform and learn from the west in order to be prosperous, and what they needed to do stick to the convention and tradition. They op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roads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refused to establish new school and refor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n shackled the reform. Some others, such as Fu Run, De Shou, De Xin, who lack foreign affairs experience, catered to the reform development in public but opposed to it in private. They also de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measures. More importantly, when the reform touched the personal political powers an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on one hand showed loyalty to the Qing court and carried out the reform posi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get more political capitals an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thus expanding their own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power gradually.
     The Qing court’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from 1895 to 1898 had been impelled by many political powers among them, the governors general and governors we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Except for a few who stubbornly and openly revisited western learn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m not only became the advisers and supporters, but also the practitioners i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us having deep influence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引文
①傅宗懋:《清代督抚制度》,张金鑑主编《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丛刊》,第4种,1963年印行。
    ②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③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④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1974年印行。
    ⑤李细珠:《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关晓虹:《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关晓虹:《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王勇:《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②相关论文,参见赵希鼎著《清代各省的政治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白景石著《清前期督抚“满人为多”质疑》(《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1期);何瑜著《试论清代中央集权体制的结构特点》(《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4期);王雪华著《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6期);王跃生著《清代督抚体制特征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游欢孙著《咸同年间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以江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刘凤云著《清代督抚与地方官的选用》(《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③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217页。
    ④刘伟:《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⑤朱东安:《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⑥相关论文,参见朱英著《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中央政府的对策》(《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期);林乾著《咸丰后督抚权力的膨胀与晚清政治》(《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杨国强著《晚清的疆吏与王纲》(《史林》1996年第3期)。
    ①周积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冲突》,《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②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247-296页。
    ③其他相关成果有:萧一山著《曾国藩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沈传经等著《左宗棠传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谢放著《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王玉棠著《刘坤一评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李宗一著《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
    ④其他相关论著有:陈锋、张笃勤主编《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朱从兵著《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艰难起步》(群言出版社,2006年);何一民著《锡良与晚清四川近代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栾学钢:《吴大澂与吉林机器局》,(《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3期);薛学共著《刘坤一与中国近代化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0期);翟海涛著《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以端方为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3年);戴斌武著《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晚清地方督抚——丁宝桢洋务活动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汤志钧认为: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谕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办理外,其余督抚或借词推托,或粉饰应付,或彼此观望。(见汤志钧著《戊戌变法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56-557页。)李侃等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也提出百日维新时期对于光绪帝下发的一系列变法和新政的诏谕,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能认真执行……其他各省督抚则观望敷衍,甚至抵制。”(见李侃等编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262页。)
    ②苏沛:《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朱从兵:《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谢冰:《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朱洪斌:《谈谈陈宝箴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作用》《历史教学》1986年第5期;黄细嘉:《陈宝箴与时务学堂的创办》,《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
    ③冯天瑜:《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④刘梦溪:《陈宝箴与湖南新政》,《中国文化》2002年第1期。
    ①贾小叶:《洋务督抚与戊戌维新——以洋务督抚与维新派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②相关论文参见:张敏、高生记著《胡聘之与近代山西》(《沧桑》1994年第3期);崔锁龙著《胡聘之与山西近代工业的兴起》,(《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胡和平著《晚清重臣洋务先锋山西巡抚胡聘之》(《文史月刊》2007年第6期);汪军编著《晚清安徽巡抚邓华熙史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方晓珍著:《邓华熙的皖江变法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鹿耀世著:《鹿传霖与四川中西学堂》(《文物春秋》2008年第1期);黄挺著《陈宝箴与湖南新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第1期);周敏之著《论陈宝箴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洪认清著《陈宝箴与湖南经济近代化的启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塔丽婷著《陈宝箴与湖南维新变法》(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尚华著《李秉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李毅著《荣禄与戊戌变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2期);冯永亮著《荣禄与戊戌变法》(《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关晓虹著《陶模与清末新政》(《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③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贾小叶:《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以中东部若干督抚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①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②李细珠:《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③李细珠:《论立宪派、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苏州大学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④相关的论文还有:闾小波著《论“百日维新”前的变法及其历史地位》(《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费秋香著《论甲午战后的清廷改革(1895-1898)》(《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赵立人著《后党、帝党和康党——戊戌政争新析》(《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郑永福著《资产阶级维新与地主阶级自救——戊戌维新性质的再认识》,(王晓秋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陈洪波、陈今晓著《戊戌时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在改革问题上的差异》(《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⑤佟洵:《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①张剑:《从1895-1898年的新政看晚清改革的若干趋势》,《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②梁义群、宫玉振:《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③朱育和:《维新变法研究中有关“变”的几个问题——兼论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④黎仁凯:《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河北学刊》1999年第3期。
    ①徐松荣:《洋务派与戊戌维新》,《求索》1994年第3期。
    ①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82页。
    ①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
    ②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戚其章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6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72页。
    ③《徐致祥奏》,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20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643页。
    ④《袁世凯禀》,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8页。
    ⑤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895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728、3966页。
    ③甲午战争前夕,英、美、日、俄等国野心勃勃,各有各的侵华计划。英国在华实力最大,独占长江流域。美、日为后起之秀,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153页。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第137-153页。
    ①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30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0页。
    ③翁同龢:《自请为甲午战败罢职呈折稿》,转见谢俊美:《翁同龢传》,中华书局,1994年,第439页。
    ④何炳棣:《张荫桓事迹》,包遵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维新与保守》,(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第107页。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552页。
    ⑥《盛宣怀致李鸿章函》,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陈旭麓等编《甲午中日战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40页。
    ⑦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缩微胶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73。(本文所引档案藏于该馆者,以下不再注明出处。)
    ⑧《袁世凯禀》,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8-219页。
    ①袁世凯:《奉谕条陈储材理财练兵交涉各款时务要政管见事呈文》,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
    ②文廷式:《闻尘偶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第27页。
    ③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5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2799页。
    ④转引自房德邻著《<万国公报>与戊戌变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6期。
    ⑤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30页。
    ⑥转引自汤志钧著《戊戊变法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
    ⑦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7页。
    ⑧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64页。
    ⑨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31页。
    ②刘体仁:《异辞录》卷2,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①吕伟达主编《王懿荣集》,齐鲁书社,1999年,第246页。
    ②《李秉衡奏》,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7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77-379页。
    ③《致广州制台张宪台电》,光绪十一年七月六日,李秉衡著、戚其章辑《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第543-544页。
    ①谭钟麟:《遵议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9。
    ②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①吴大澂:《遵旨筹议变通事宜谨抒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9。
    ②马丕瑶:《遵旨复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3。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28。福润:《遵旨筹议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
    ③《王文韶奏》,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83-85页。
    ④王文韶:《遵议复奏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7。
    ①《刘坤一奏》,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②张之洞、刘坤一:《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③《英翰、裕禄奏》,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5、65页。《杨昌濬奏》,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第65页。
    ④杨昌濬:《遵旨筹议甘肃现在情形事》,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9。
    ⑤裕禄:《遵旨筹议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
    ⑥福润:《遵旨筹议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28。
    ①鹿传霖:《遵旨筹议时务各条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4。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②邓华熙:《呈递郑观应所著书籍由》,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7174/9。
    ③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9页。
    ④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影印本,第117页。
    ①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①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838页。
    ②孔祥吉在《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一书中,以刘坤一回复“因时制宜”谕旨为主要线索,考证出与“因时制宜”谕旨一并下发的臣工条陈。他认为上奏的臣工有七位,分别是康有为、胡燏棻、张百熙、信恪、准良、陈炽、徐桐等人(见: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0-102页。)但是,笔者发现,刘坤一在复奏中的记载并不完整。上奏条陈的臣工至少有八位,除现已知的七位臣工外,还应有掌浙江道监察御史易俊。理由有二:一,广西巡抚张联桂在回复“因时制宜”谕的奏折中提到了易俊的奏折。(见张联桂:《张中丞(丹叔)奏议》,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98,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58页。)二,时任张之洞幕僚的郑孝胥在其日记中,也将易俊的奏折列为随谕旨下发的条陈。他说:“观胡芸梅、徐荫轩、张百熙、准良、易俊、康有为等折稿,皆言变法者也。胡最详、徐最谬。”(见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07页。)所以,“易俊”的奏折亦是随“因时制宜”谕旨下发的条陈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我们已知了八位上奏的臣工,也可从档案中检出这些臣工的奏折。但是,这些臣工上奏时有折、片(如张百熙有一折一片,徐桐有一折二片),光绪帝在下发臣工条陈时,对同一臣工上奏的折、片是否有所取舍呢?这个问题尚待考证。
    ①康有为此折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66-174页。都察院于五月十一日呈报给光绪帝。(见《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等奏为据呈代奏事》,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
    ②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第137-153页。
    ③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7-290页。
    ④张百熙的《急图自强敬陈管见折》在《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查寻出来。(见戚其章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439-441页。)但折后无具体善后事十四条。此十四条内容又见于《翁同龢〈随手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七日之记载(见《翁同龢〈随手记〉》(下),《近代史资料》总第九十八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请饬督抚荐举人才片》,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30。
    ⑤信恪:《请开矿务由》,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643/23。
    ⑥易俊在闰五月初九日,上有一折二片,奏折之内容为“请严核厘金中饱”。(见《翁同龢〈随手记〉》(下),《近代史资料》总第九十八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⑦准良:《富强之策铁路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9。
    ⑧徐桐在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共上一折两片,分别为《遵议兴利裁费敬陈管见折》(《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11)、《和议虽成武备难缓仍应选将练兵以固根本片》(《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12-13)、《枪炮宜制造一律片》(《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6137/97)。其中,一档馆用3/108/5611/12-13两个档号,将《和议虽成武备难缓仍应选将练兵以固根本片》分开。所以名为一折两片,但有四个档号。
    ①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7-290页。
    ②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③陶模:《培养人材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9页。
    ④刘坤一:《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
    ①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153页。
    
    ①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第137-153页。
    ②准良:《富强之策铁路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9。
    ①信恪:《请开矿务由》,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643/23。
    ②戚其章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439-441页。
    ③徐桐:《味道腴轩自纪年谱》下卷,南京市图书馆藏手抄本。转引自苑书义先生:《论徐桐的自强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④徐桐:《和议虽成武备难缓仍应选将练兵以固根本片》,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12。
    ⑤徐桐:《枪炮宜制造一律片》,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6137/97。
    ①徐桐:《遵议兴利裁费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11。
    ①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①额勒精额:《遵议各处条陈时务由》,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0.
    ②谭钟麟:《遵议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9。张汝梅:《遵旨筹议谨将陕省情形据实胪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4.
    ①张之洞、刘坤一:《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①王文韶:《遵议复奏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7。
    ①廖寿丰:《变法有渐正本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6。
    ②陶模:《复奏中外臣工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陶葆廉等编《陶勤肃公(模)奏议》(一),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4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卷四,页十二至二十。
    ①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①马丕瑶:《遵旨复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3。
    ②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拟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28。
    ③张之洞、刘坤一:《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④陶模:《复奏中外臣工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陶葆廉等编《陶勤肃公(模)奏议》(一),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4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卷四,页十六。
    ⑤张之洞、刘坤一:《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⑥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⑦裕禄:《遵旨筹议分晰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
    ①马丕瑶:《遵旨复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3。
    ②江西巡抚德馨、安徽巡抚福润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见德馨:《自强之策首在铁路由》,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8;福润:《遵旨筹议时务酌度办理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
    ③甲午战后,伍廷芳曾说:“在所有的工务上,中国最需要的是铁路,在十年前,能相信中国需要铁路通告各省的人可算十中无一;但今天十居其九的人都深信需要赶快的建筑铁路。”(转见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172页。)
    ④廖寿丰:《变法有渐正本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6。
    ⑤张联桂:《遵旨详筹分别拟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财政》,档号:3/135/6638/50。
    ⑥裕禄:《遵旨筹议分晰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
    ①胡聘之等:《时事多艰需才孔亟拟请变通书院章程折》,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0。
    ②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28。
    ③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④马丕瑶:《遵旨复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3。
    ⑤廖寿丰:《变法有渐正本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6。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拟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档号:3/108/5613/28。
    ⑥谭钟麟:《筹议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档号:3/108/5613/19。
    ⑦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
    ①裕禄:《遵旨筹议分晰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
    ①《王文韶奏》,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19-520页。
    ①《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2-1053页。
    ②袁世凯:《奉谕条陈储材理财练兵交涉各款时务要政管见事呈文》,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
    ③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4页。
    ④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⑤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507页。
    ⑥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73。
    ①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4页。
    ②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966页。
    ③参见石泉著《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第154-161页。
    ④《吏科给事中余联沅奏诸军不可遽撤淮军不宜独留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442页。
    ⑤《吏部尚书麟书等代递丁立钧裁军应汰弱留强并拟办法八条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九,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444-445页。
    ①丁立钧等:《大学士李鸿章误国至深万难复用恳请及早罢斥预防后患事》,光绪二十一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27/5335/17。
    ②转见于石泉著《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8年)第242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633-3634页。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728页。
    ①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250-251页。
    ②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251-252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9-330页。
    ①《边制台来电》,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八,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46页。
    ②《李抚台来电》,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二,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25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21-6625页。
    ②《致苏州赵抚台等》,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63-6864页。
    ③《赵抚台来电》,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64页。
    ④《福抚台来电》,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64页。
    ①《裁减制兵酌拟办法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09-1112页。
    ②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57-1262、1281-1283页。
    ③《裁减湖北制兵并整顿练军折》,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59-126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00页。
    ②转见于石泉著《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8年)第242页。
    ①《王文韶奏》,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19-520页。
    ②《王文韶奏》,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600页。
    ①《酌减裹河营兵抵裁淞南淞北军饷片》,光绪二十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32-933页。
    ①刘坤一:《酌裁兵勇折》,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88-991页。
    ②《刘坤一奏》,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84页。
    ①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②《李秉衡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59页。
    ③恩泽:《拟请免裁防勇三成折》,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九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696-697页。
    ④《依克唐阿奏》,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46-547页。
    ①《廷茂奏》,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85-586页。
    ②崧蕃:《滇省防勇实难再裁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966-967页。
    ③鹿传霖:《办理筹饷裁兵等项折》,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779-782页。
    ④张汝梅:《遵旨筹议谨将陕省情形据实胪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3/108/5612/14;《张汝梅奏》,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446-447页。
    ⑤《史念祖奏》,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41-54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9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4、28、47页。
    ②《王文韶奏》,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99-600页。
    ③《边宝泉奏》,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603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604-619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628-630、638页。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2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4年印行,第19-20、163页。
    ①《遵旨查明据实复陈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一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89-1290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①转引自杨立强:《中日甲午战争与清军制变革》,《军事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②徐桐:《枪炮宜制造一律片》,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6137/97。
    ③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①松椿:《购用外洋枪炮利弊宜自行制造事》,光绪二十一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6136/56。
    ②督办军务处:《新制枪式请饬划一办理由》,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事》,档号:3/123/7127/17。
    ③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05页。此时,与徐桐、李秉衡所不同的是,荣禄军械枪炮划归一律是与练洋操,改革军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9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6-377页。
    ①《机器局制造经费照案指拨片》,光绪二十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55-956页。
    ②《金陵机器局更换锅炉片》,光绪二十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48-949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56、970-971页。
    ④《上海局厂繁重难迁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1032页。
    ①《枪炮局添厂制造请加拨经费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一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88页。
    ②《神机营等拨解枪炮缘由片》,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一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3-1294页。
    ③李秉衡:《山东机器局扩充制造事》,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7/35。
    ①李秉衡:《山东机器局总办潘延祖制成坚利远后膛抬枪可供各省仿造事》,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6/63。
    ②鹿传霖:《川省机器局仿制洋枪添用经费银两折》,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7/9。
    ③恭寿:《遵旨筹备制造厂局折》,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7/41。
    ④饶应祺:《筹款购办毛瑟枪机器折》,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0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753-754页。
    ①胡聘之:《晋省委员采购洋枪机器等项情形事》,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4/6144/48。
    ②刘树堂:《遵旨筹议扩充制造厂局并先行筹款添购机器折》,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7/40。刘树堂:《河南机器局扩充购机请咨部立案事》,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3/7127/64。《遵旨设立弹枪两厂筹措常年经费及购置机器款项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汪叔子、张求会等编《陈宝箴集》,上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785-786页。
    ③姚锡光:《尘牍丛钞》,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48页。
    ①罗长裿:《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8页。
    ②陶模:《培养人材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4-278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769页。福润:《遵旨筹议时务酌度办理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廖寿丰奏》,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537-539页。
    ①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②《请添练精兵折》,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72页
    ③《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9页。
    ④《筹办江南善后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5页。
    ⑤《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3页。
    ⑥《筹办江南善后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5页。
    ⑦《设立护军营、工程队练习洋操并裁营抵饷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74-1176页。
    ①《袁世凯禀》,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8页。
    ②袁世凯:《遵奉面谕谨以条陈事件缮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
    ③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73。
    ①许景澄:《八旗兵仿西制变通整顿折》,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档号:3/112/5759/51。
    ②督办军务王大臣等:《会议变通八旗兵制由》,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7。
    ③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655页。
    ④督办军务王大臣等:《会议变通八旗兵制由》,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7。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①《创设陆军学堂及铁路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9页。
    ②《设立武备学堂折》,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26-1227页。
    ③长顺:《裁撤边防军并添设武备学堂由》,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档号:3/112/5759/40。
    
    ①胡聘之:《设立武备学堂由》,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5/60。
    ②邓华熙:《变通武科并设武备学堂事》,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9。
    ①刘坤一:《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
    ②《致李中堂》,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5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2182页。
    ①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3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②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③《芦汉铁路商务难成另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85页。
    ④《致上海盛京堂等》,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97页。
    ⑤《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3页。
    ①《芦汉铁路商务难成另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84页。
    ②《议复筹造铁路利弊片》,光绪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599-600页。
    ③刘坤一:《请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43/28.
    ④刘坤一、张之洞:《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⑤刘坤一:《请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43/28.
    ⑥德馨:《自强之策首在铁路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8。
    ①《遵旨兴筑粤汉铁路湘境段告示》,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中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1205页
    ②廖寿丰:《变法有渐正本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6。
    ③王文韶:《遵议复奏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7。福润:《遵旨筹议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谭继洵:《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9。吴大澂:《遵旨筹议变通事宜谨抒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9。德寿:《体察江西本省情形分别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28。
    ④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⑤张联桂:《遵旨详筹分别拟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财政》,档号:3/135/6638/50。
    ⑥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①张联桂:《遵旨详筹分别拟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财政》,档号:3/135/6638/50。
    ②额勒精额:《遵议各处条陈时务由》,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0.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④《总署奏办津镇铁路折》,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38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⑥《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6页。
    ①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②《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九,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76、2078页。
    ③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④《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87-2088页。
    ①刘坤一:《请设商务大臣办理铁路折》,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43。)
    ②德馨:《自强之策首在铁路由》,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8。
    ③福润:《遵旨筹议时务酌度办理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6。
    ④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0页。
    ⑤张百熙:《上条陈时事疏》,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上册,上海书店,1987年,第314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79页。
    ②中枢要员为呈请商办铁路者牵线搭桥。在清廷颁布商办芦汉铁路上谕的前五日,翁同龢记有:“午赴督办处。是日许筠庵总宪带其堂弟应锵……来商量铁路事,两邸诸君皆来。许云已集股千余万。诘以有无洋款在内,则云无,欲得入股姓名,则云俟电香港再复,语甚长,令其开章程来看。”(见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5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2855页。)《北华捷报》亦称有数名加入“辛迪加”的广东商人投标芦汉铁路,这些广东商人入住中枢要员张荫桓府中,并在其帮助下将承办铁路的条陈上呈恭亲王及其他中枢要员。(见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24页。)
    ③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944页。
    ④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50页。
    ①《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973-6974页。
    ②《王制台来电》,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975页。
    ③《谭钟麟致王文韶等电》,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27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27-228页。
    ⑤《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973-6974页。
    ①王文韶、张之洞:《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56。
    ②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156-157页。
    ③《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47页。
    ④《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40页。
    ①《盛太常来电》,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五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4页。
    ②《寄盛京堂》,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5-726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六,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九至二十。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六,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二十。
    ⑤《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82页。
    ⑥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①《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313页。
    ②《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82页
    ③盛宣怀自升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后,对于芦汉铁路借款交涉亦不敢马虎。他以师称李鸿章,每逢与美、英诸国交涉借款事宜,常电函频出,向其请教。同时,他亦与王文韶、张之洞电函往来。在芦汉铁路借款的问题上,他倾向于张之洞的意见。
    ④《盛京堂来电》,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二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8页。
    ⑤《王夔帅来电》,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七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六,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三。
    ⑥《盛督办来电》,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359页。
    ⑦《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360页。
    ⑧《夔帅来电》,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七,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二二。
    ①《复盛京堂》,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791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九,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二。
    ③《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78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5-1057页。
    ②《致上海盛京堂等》,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97页。
    ③《总署致盛宣怀电》,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四日,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444页。
    ④《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577页。
    ①《粤汉铁路紧要三省绅商吁请通力合作以保利权折》,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78页。
    ②《时局危迫预杜外谋片》,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80-1281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四,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八。
    ②《致盛京堂》,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初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840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511-515页。
    ④议筑津镇铁路,不独为容闳所倡。早在19世纪60年代,麦克唐纳·斯蒂芬生在给中国设计铁路系统计划时,就提出修筑“从镇江经过天津至北京”一线的铁路。(见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第7页。)甲午战后,谋芦汉铁路修筑权未果的刘鹗也提出过修筑“津镇铁路”的设想。(见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1年,第28页。)可见,在当时人眼里,以经济发达的扬子江流域为枢纽,修筑四通八达的铁路实为要着。
    ⑤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九九,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七。
    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九,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四。
    ⑦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20-7421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83-7486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十,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五。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19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2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19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36页。
    ②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506页。
    ③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509页。
    ④此时,陈宝箴个人是同意容闳借美债筑路的。他在与荣禄的私人信件中,大谈开矿,派容闳、黄遵宪借美债、集南洋股筑路之事。(见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3091页。)但是,在张之洞的号召下,陈宝箴又不得不上奏以相呼应。所以,电奏的语气颇为缓和。
    ⑤《寄张香帅》,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八年思补楼刻本,页十。
    ⑥《复盛京堂》,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六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9页。
    ⑦王文韶、张之洞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奏:《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55.
    ①《致天津王制台》,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974页。
    ②马陵合:《晚清外债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198页。
    ③王文韶、张之洞:《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56。
    ④督办军务处:《请派办津芦铁路由》,光绪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21。
    ①盛宣怀致电张之洞,称:“容件因香帅、岘帅、夔帅先后各有电阻,是以搁置,并未允办。”(见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95页。)
    ②总理衙门:《请办镇津铁路由》,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9/6。
    ③夏东元编《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4页。
    ④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2-823页。
    ⑤《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98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240页。
    ②容闳后来回忆到:“(德人)谓山东造路之权,为德人所专有……任翻遍中国法律或国际法律,皆不能得其根据之所在。但彼时中国国势孱弱,不能提出此问题,以争回固有之主权。而外交部中,亦无人能引证条文,驳斥德国要求之无理,深恐惹起国际交涉,一惟外人之命是听。以故政府只许予造一曲折之铁路……又命予招中国资本,不许外人入股,且仅限予六月之期。六月之内,若不能招齐路股者,则将特许状取消。当彼时中国资本家,欲其出资任股以兴造铁路,殆难如登天。子既明知此事势有所不能,遂不得已,复将此铁路计划舍去。予之种种政策,既皆无效。于是予救助中国之心,遂亦至此而止矣。”(见容闳著《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0-121页。)
    ③刘坤一:《请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9。
    ④刘坤一:《请传问张翼铁路机宜片》,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10。
    ⑤张翼是醇亲王府的小吏,因醇亲王、李鸿章的扶持而谋得开平矿务局总办一职。他对近代企业一窍不通,贪污贿赂却行之有术,是个昏庸无知的封建官僚。在开平矿务局任职期间,就因贪污而被革职。此时,刘坤一又将此人举荐为津芦铁路之总办,可见封建王朝人事关系之复杂。
    ①刘坤一:《请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9。
    ②督办军务处:《请派办津芦铁路由》,光绪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58/21。
    ③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944页。
    ①《胡聘之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
    ②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304页。
    ③胡聘之:《呈职员方孝杰请办晋省铁路合同章程清单》,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0。
    ①《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8页。
    ②《总署来电》,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2页。
    ③裕禄:《遵旨筹议分晰复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2。
    ①刘坤一:《请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铁路》,档号:3/168/9643/28.
    ②《总署来电》,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77页。
    ③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6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944页。
    ①张之洞:《修备储才急图补救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1/21。
    ②刘坤一、张之洞:《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③《咨呈海署约估铁厂用款报明立案》,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九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34页。
    ④陶模:《培养人材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6页。
    ⑤陶葆廉辑、陆洪涛校:《陶勤肃公(模)奏议》(一),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4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卷二,页十二。
    ⑥陶模:《遵旨查明和阗一带金矿胪陈详细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67。
    ①陶模:《培养人材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6页。
    ②《胡聘之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4215页。
    ④鹿传霖:《川省矿务踏勘已有端倪拟请官商合资购运机器开办折》,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廿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52。《史念祖奏》,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1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087页。
    ⑤《复王爵棠方伯》,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5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6页。
    ⑥刘坤一、张之洞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奏:《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2/15。
    ⑦郑观应:《读<军机大臣复奏伍秩庸呈使开办矿务条陈杜弊章程折>跋尾》,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84页。
    ①王文韶:《王文韶代奏四川宣华府知府李肇南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廿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29.
    ②户部:《户部代递候选郎中周维伦等请开办四川矿务由》,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26;户部:《户部遵旨议复恩泽等开办矿务由》,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35.
    ③户部:《户部遵旨议复翰林院代奏检讨宋育仁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79。
    ④《陈宝箴奏》,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1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082页。
    ⑤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⑥招商集股开矿之议,由来已久。鸦片战争后,清廷为解决财政危机,曾一度提出招商开矿之议。其时,道光帝为解决银价上涨,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招商开矿。但各督抚“畏难苟安,托词观望”“游移不办”。光绪十年,左都御史锡珍奏请发展民间矿业,“宜令商任其事而官考其成”。此议虽然得到了朝廷批准,但实际影响不大。甲午战后,为解决财政危机、苏民困而裕利源,招商集股开矿之议,又为朝臣所提出。(见李玉:《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583-585页。)
    ①王鹏运:《通饬开办矿务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77。
    ②陈其璋:《请广开矿产由》及附片,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55-56.
    ③张仲炘:《谨陈管见折》及附片,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廿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45-46;吴光奎:《片》,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28.;关榕祚:《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奏吏部主事关榕祚等以推广矿务事》,光绪二十一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33。
    ④《胡聘之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
    ⑤刘树堂:《豫省矿务由商人自借洋款承办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工业·矿务》,档号:3/168/7124/42。《廖寿丰奏》,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25页。
    ⑥王之春:《片》,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66。
    ①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②《李秉衡奏》,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1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078页.
    ③张联桂:《片》,光绪二十一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32。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3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41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4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4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①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上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97-98页。
    ① ①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20页。
    ①《胡聘之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
    ②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304页。
    ③胡聘之:《呈职员刘鹗请办晋省矿务借款合同清单》,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1。胡聘之:《呈职员刘鹗请办晋省矿务章程清单》,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2。
    ①邓邦彦等:《山西关系大局思患预防折》,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3。
    ②徐树铭:《山西铁路矿务宜归绅民自办折》,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16。
    ③何乃莹:《山西铁路请饬停借洋款由》,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4。
    ④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30页。
    ⑤都察院:《具呈山西举人张官等为矿务自办以杜隐患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工业·矿务》,档号:3/168/7124/47。
    ⑥英、意两国公使往来总理衙门公函、照会,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矿务档》(山西、河南、甘肃、江苏、浙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60年印行,第1384-1397页。
    ⑦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31页。
    ①《致太原胡抚台》,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90-7491页。
    ②胡聘之:《复陈办理铁路矿务情形由》,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19。
    ③奕劻等:《遵议山西铁路矿务输改订章程请旨遵行事》,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交通运输·铁路》,档号:3/144/7140/27-28-29。
    ④裕德等:《据情代奏云南举人沈鋆章等斥奸绅牟利误国病民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4/25。
    ⑤裕德等:《据情代奏四川举人刘宣章等以奸商请开矿务有碍大局折》,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4/25。
    ①王文韶:《请派员查勘三姓金矿并妥议开办章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矿务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60年印行,第4035-4037页。
    ②鹿传霖:《遵旨试办矿务情形折》,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9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672页。
    ③鹿传霖:《冕宁麻哈金矿请由官商合资开办》,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矿务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60年印行,第2557-2558页。
    ④刘坤一、赵舒翘:《筹办江南矿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矿务》,档号:3/168/9643/87。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矿务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60年印行,第3398-3400页。
    ②《寿荫奏》,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1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091-1092页。
    ③《谭钟麟奏》,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22页。
    ①熊希龄:《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林增平、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②胡燏棻:《变法自强疏》,翦伯赞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8、289页。
    ③陈其璋:《时事多艰拟请整顿同文馆事》,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09/56。
    ①奕訢等:《遵议御史陈其璋奏请整顿同文馆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09/60。
    ②李端棻:《时艰需才请推广学?闯鹿芗隆罚庑鞫晡逶鲁醵眨毒β几薄す庑鞒の慕汤唷罚岛牛?3/146/7209/70。
    ③奕訢等:《遵议侍郎李端棻条陈》,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9。
    ①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1/73。
    ②军机大臣、总署、户部:《遵复盛宣怀条陈》,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货币金融》,档号:3/168/9532/77。
    ①《邓华熙奏》,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17-418页。
    ②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31-732页。
    ①胡聘之等:《时事多艰需才孔亟拟请变通书院章程折》,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0。
    ②礼部:《知照事准军机处折》,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1。
    ③秦绶章:《预储人才应请饬各省整顿书院折》,光绪二十二年作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09/77。
    ①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90页。
    ①《赵惟熙等奏》,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09-410页。
    ②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82页。
    ③李秉衡:《奏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1。
    ④礼部:《知照事准军机处折》,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10。
    ⑤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页。
    ⑥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82页。
    ①《廖寿丰奏》,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24页。
    ②《求是书院章程》,光绪二十三年,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53-254页。
    ③《赵惟熙等奏》,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09-410页。
    ①魏光焘、赵惟熙:《新建实学书院办理情形事》,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10/4。
    ②《福润奏》,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13页。
    ③《德寿奏》,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14页。
    ④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0页。
    ⑤《龙湛霖奏》,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30页。
    ⑥魏光焘:《创设游艺学塾折》,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10/6。
    ⑦《崧蕃等奏》,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31-432页。
    ①《王文韶奏》,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31页。
    ②如谭嗣同在湖南浏阳建立“算学馆”。(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73-174页。)广西书院也于“经古书院添设算学一门,课以四季,每季由书院监院禀请抚宪命题考试,问以算数、算理、天文、时务四项。”(见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陕西也各就“地方书院增设算学格致等课”。(见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012页。)
    ①《王文韶奏》,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402-404页。甲午战前,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授意下,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和美国人丁家立就准备筹办设立新式学堂,并草拟了一份办学章程和实施计划。因甲午战争,此事中断。战后,盛宣怀又将筹办天津头等、二等学堂之请上呈继任直隶总督王文韶。于是,王文韶上此折,转呈盛宣怀创办学堂之意。
    ②王文韶:《变通书院章程创设畿辅学堂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6/21。
    ③陈宝箴:《招考新设时务学堂学生示》,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④《陈宝箴奏》,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88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510-511页。
    ①张之洞:《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09/65。
    ②《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9页。
    ③《劝学篇·设学第三》,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39页。
    ④《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五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9页。
    ⑤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964页;张之洞:《创设陆军学堂、铁路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4;张之洞、谭继洵:《设立农务工艺学堂塈劝工劝商公所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5/26;德寿:《变通武科设立武备学堂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8;廖寿丰:《遵议变通武科设立学堂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21;德寿:《江西省城设局开办蚕桑折》,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070/16。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
    
    ①晚清议改科举之来龙去脉,参看关晓红《晚清议改科举新探》一文。(见关晓红:《晚清议改科举新探》,《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②严修:《请设经济特科折》,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46/7210/3。
    ③总理衙门、礼部:《遵议特设经济特科折》,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3/108/5615/1。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026页。
    ①廖寿丰:《经济科为人才所出请议章程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6/18。
    ①陈学棻:《科举改论策论仍需参用子经旧制以收民心》,光绪二十四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7/76
    ②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28-229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128页。
    ①《致长沙陈抚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十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568页。
    ②《陈抚台来电》,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二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569页。
    ③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15页。
    ④徐致靖:《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8/1。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6页。
    ①《致张之洞》,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九日,汪叔子、张求会等编《陈宝箴集》,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602-1603页。
    ②《致长沙陈抚台》,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十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第7620页。
    ③《致张之洞》,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汪叔子、张求会等编《陈宝箴集》,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603-1604页。
    ④《妥议科举新章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1306-1307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09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581-582页。
    ③孙赋谦:《武场技勇请变通旧制由》,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12/5758/22。
    ④秦绶章:《敬陈管见由》,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3/5。
    ⑤孙赋谦:《武场考试改习枪炮以储将才折》,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4/28。
    ⑥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3918页。
    ⑦荣禄:《片》,光绪二十三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档号:3/117/5922/13。
    
    ①高燮曾:《议设武备特科由》,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5/2。
    ②胡燏棻:《片》,光绪二十四年,《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21/6033/89。
    ①奕訢等:《遵旨会议具奏折》,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6/15。
    ②黄槐森:《遵旨筹议裁兵节饷量为变通折》,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档号:3/124/6144/53。
    ①兵部:《议复武科取中后分别选用由》,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5/19。
    ①《酌拟变通武科新章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11-1316页。
    ②《遵议变通武科章程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汪叔子、张求会等编《陈宝箴集》,上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802-803页。
    ③陶模:《变通武科敬抒管见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1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4年印行,第870-871页。
    ①廖寿丰:《遵议变通武科章程由》,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21。
    ②胡聘之:《遵议武科改制情形由》,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5/65。另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7/10。
    ③恩泽:《遵议武科由》,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33。
    ①刘树堂:《片》,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3。
    ②刘树堂:《遵议武科改章由》,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戊戌变法补遗》,档号:3/168/9448/1。另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11。
    ③黄槐森:《变通武科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7/4。
    ④崧蕃:《武闱改试枪炮管见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台湾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1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第953页。
    ⑤谭钟麟:《遵议武科改试新章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档号:3/108/5616/20
    
    ①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35-23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5页。
    ①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85页。
    [1]《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
    [2]《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军需项》
    [3]《军机处录副·光绪朝补遗·戊戌变法项》
    [4]《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类》
    [5]《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经费类》
    [6]《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矿务类》
    [7]《军机处录副·光绪朝·铁路类》
    [8]《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工业商贸交通运输类》
    [9]《军机处录副·光绪朝·文教类》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张振鹍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99-2006年。
    [4]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5]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9-1996年。
    [6]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7]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
    [8]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9]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10]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3年印行。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陈宝琛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
    [1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15]赵尔巽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1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17]俟名撰:《邸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8]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19]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993年。
    [20]蔡冠洛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
    [21]沃丘仲子著:《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1988年。
    [22]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3]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24]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25]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光绪戊戌年收发抄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6]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7]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中国近代邮政史料》,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28]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
    [30]锡良著:《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8年。
    [31]袁世凯著:《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32]李秉衡著、戚其章辑:《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
    [33]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中华书局2003-2005年。
    [34]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中华书局2005年。
    [35]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编:《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
    [36]盛宣怀著:《愚斋存稿》,1939年思补楼刻本。
    [37]夏东元编:《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姜义华编:《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顾廷龙、戴逸等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40]杜春和、耿来金、张秀清编:《荣禄存札》,齐鲁书社1986年。
    [41]邢玉林编:《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
    [42]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
    [43]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44]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45]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年。
    [46]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47]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48]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
    [49]鲁子健编:《清代四川财政史料》,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50]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
    [51]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52]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53]黎难秋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5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55]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3年。
    [5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57]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书店1990年。
    [58]高时良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59]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
    [60]《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
    [6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印行。
    [6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年印行。
    [63]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8-1998年。
    [64]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5]王闿运著:《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
    [66]叶昌炽著:《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67]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
    [68]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
    [69]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70]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71]黄濬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72]胡思敬著:《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73]刘成禺著:《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97年。
    [74]刘声木著:《苌楚斋随笔》,中华书局1998年。
    [75]皮锡瑞著:《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2期,1981年第2期。
    [76]河北省博物馆编:《张之洞电稿》,《文物春秋》1990年第1、2、3期。
    [77]王道瑞选编:《光宣年间浙江兴办新式学堂史料》(上、下),历史档案2004年第2、3期。
    [1]《申报》
    [2]《湘报》
    [3]《时务报》
    [4]《知新报》
    [5]《强学报》
    [6]《集成报》
    [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丛刊》
    [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丛书》
    [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黎澎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商务印书馆1977年。
    [2]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 (美)罗兹曼等著:《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4]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5]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6] (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
    [8] (美)拉尔夫·鲍威尔著:《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9] (德)冯兆基著:《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 (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 (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
    [2]许纪霖等编著:《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
    [3]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石泉著:《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2003年。
    [5]戚其章、王如桧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杨念群编:《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年。
    [7]戚其章、王如绘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
    [8]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
    [9]汤志钧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61年。
    [10]李剑农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
    [11]王汝丰著:《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2]孔祥吉著:《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吴廷嘉著:《戊戌思潮纵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4]汤志钧著:《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15]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王晓秋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刘振岚著:《戊戌维新运动专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蔡乐苏、张勇、王宪明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汤志钧著:《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20]茅海建著:《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
    [21]黄彰健著:《戊戌变法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22]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3]黎仁凯、衡志义、傅德元等著:《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24]刘正伟著:《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5]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6]贾小叶著:《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以中东部若干督抚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27]孔祥吉著:《晚清佚闻丛考》,巴蜀书社1998年。
    [28]孔祥吉著:《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
    [29]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林文仁著:《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1]汪荣祖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3]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4]汤志钧著:《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1984年。
    [35]孔祥吉著:《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36]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7]谢放著:《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李细珠著:《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39]谢俊美著:《翁同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侯宜杰著:《袁世凯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41]苑书义著:《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42]朱从兵著:《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
    [43]张云樵著:《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44]汤象龙编:《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45]杜恂诚著:《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46]杨勇刚编著:《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47]邓绍辉著:《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48]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王致中著:《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50]马陵合著:《晚清外债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王尔敏著:《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印行。
    [52]罗尔纲著:《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
    [53]陈锋著:《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54]皮明勇著:《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王尔敏著:《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6]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2005年。
    [57]王树槐著:《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1]沈继成著:《张之洞与清末军制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4期。
    [2]黄亦兵著:《近代新式陆军创练略述》,《军事史林》1986年第2期。
    [3]黄亦兵著:《甲午战后清朝的军制改革》,《军事史林》1987年第1期。
    [4]杨立强著:《中日甲午战争与清末军制变革》,《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5]皮明勇著:《晚清练军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6]赵葆惠著:《张之洞与汉阳铁厂》,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7]闾小波著:《论“百日维新”前的变法及其历史地位》,《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
    [8]陈珠培著:《清末湖南军事改革述论》,《求索》1993年第5期
    [9]代鲁著:《清末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述析》,《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0]张红军著:《论甲午战争前后的清军兵制》,《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
    [11]佟洵著:《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2]朱之江著:《晚清绿营改革述论》,《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13]罗大正著:《光绪帝决心变法原因探析》,《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14]梁义群、宫玉振著:《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15]冯永亮著:《荣禄与戊戌变法》,《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16]赵立人著:《后党帝党和康党》《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17]冀满红著:《刘坤一洋务思想及其实践》,《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
    [18]施渡桥著:《清末军制变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实践》,《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9]朱育和著:《维新变法研究中有关“变”的几个问题——兼论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20]刘伟著:《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1]邓绍辉著:《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22]张怡梅著:《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23]陈锋著:《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
    [24]李绮著:《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5]李绮著:《论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26]郑永福著:《资产阶级维新与地主阶级自救——戊戌维新性质的再认识》,《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李细珠著:《张之洞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28]贾小叶著:《晚清总督与近代文化:以东南及直隶总督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29]刘梦溪著:《陈宝箴与湖南新政》,《中国文化》2002年第1期。
    [30]吴宝晓著:《清末直隶煤炭业变迁中的政策问题》,《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
    [31]李玉著:《论晚清矿章关于办矿洋商的规定及其效果》,《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32]顔小华著:《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3]关晓虹著:《陶模与清末新政》,《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34]刘伟著:《晚清新政时期中央与各省关系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35]贾小叶著:《晚清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以沿江沿海督抚为中心的考察》,《中州学刊》2003年第5期。
    [36]翟海涛著:《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以端方为例的研究》,苏州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37]王红梅著:《胡燏棻与晚清军制改革》,《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38]茅海建、郑匡民著:《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9]贾小叶著:《洋务督抚与戊戌维新——以洋务督抚与维新派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0]茅海建著:《“公车上书”考证补》,《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4期。
    [41]戴斌武著:《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晚清地方督抚——丁宝桢洋务活动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2]张华腾著:《袁世凯甲午条陈与练兵权的获得》,《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3]王建华、翟海涛著:《甲午陆战与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发展》,《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44]关晓虹著:《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5]关晓虹著:《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46]茅海建著:《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47]李细珠著:《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8]贾小叶著:《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9]房德邻著:《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2期。
    [50]茅海建著:《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复房德邻先生兼答贾小叶先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51]塔丽婷著:《陈宝箴与湖南维新变法》,吉林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论文。
    [52]魏烨著:《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体育学刊》2009年第1期。
    [53]苗月宁著:《清代督抚保举藩臬现象探讨》,《理论学刊》2008年第1期。
    [54]方晓珍著:《邓华熙的皖江变法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55]包振远著:《光绪死亡原因探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56]戴逸著:《光绪之死》,《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57]陈德鹏著:《晚清新授督抚的年龄结构》,《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8]郑海麟著:《陈宝箴、黄遵宪的交谊与湖南新政——纪念戊戌变法110周年》(一)、(二)、(三)、(四),《文史知识》2008年第6、7、8、9期。
    [59]罗福惠、何卓恩著:《戊戌变法新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60]李良玉著:《制度文化、激进改革与政治合法性——纪念戊戌变法110周年》,《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0期。
    [61]魏烨著:《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体育学刊》2009年第1期。
    [62]邱涛著:《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