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荀子管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选择荀子的管理思想作为研究课题,目的在于深入挖掘传统管理理论,探讨中国自身管理文化的价值,以推动中国管理文化的持续发展。同时,企盼以中国管理文化为背景,审视西方管理思想,为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做点有益的工作。
     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作深层地挖掘,而对传统的不断重新审视应以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提升传统思想对现实的贡献度。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文化,尤其是针对社会秩序建构、国家稳定发展而形成的儒家管理思想,既推动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使中国管理模式日益走向成熟,并深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转而以西方管理思想为主要范式,人们逐渐忽视了儒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惯性作用及其巨大潜力,因而不能正确评判中国传统管理模式的得失。盲目模仿西方管理模式,使中国现代管理日益疏离于固有的文化环境,远离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诉求,这不利于中国管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现阶段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建立。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掘儒家管理文化的优秀因子,使其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期在全球化社会里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管理文化的固有魅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管理学说经过长期的积淀,已形成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荀子作为承前启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管理思想汇通先秦诸子,融旧铸新,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荀子的管理思想既保留了先秦儒家管理文化的原创性特点,同时又开启未来,影响了汉代以后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欲审视儒家管理思想乃至中国管理文化的走向及未来贡献,对荀子管理思想的研究应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荀子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既有益于现代管理的政治实践,也有益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实践。吸取其中优秀成分,对于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管理文化的新路当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探讨了荀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深入挖掘其中的管理学意蕴。荀子以“知天”强调天地万物作为自然法则的重要性和作为管理前提的意义,以“不求知天”确定管理的用功方向,指出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与恪守自然法则是管理中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荀子通过阐明“天人之分”的理念,确立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规定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人作为管理主体对自然秩序所具有的管理责任。最终,他的理论从“天人之分”经由“天人相参”而走向天人和谐,指明了管理实践的价值追求及应然指向。在荀子的观念中,管理在其本质上不是“天人之分”以及由于人对自然的盲目索取而造成的天人对立,而是在明确天人不同“职分”基础上的一种天人和谐,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有的有序性的维持和再现。
     人性论是荀子管理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强调了人的自我改造对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强调了管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荀子又倡“化性起伪”之说,揭示出“伪”所蕴含的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习俗作用的揭示,荀子形象地说明了管理的价值以及管理价值取向对保障社会秩序的重大意义。他认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礼义教化而“美俗”、“一俗”,净化社会环境,以较少的成本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荀子所设计的“明分使群”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其管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了以“义分”为基本规定的组织管理原则,并将之扩展开来,构拟了以“本分”、“均分”、“敬分”、“管分”、“职分”等为内容的“明分”体系,建立了纵横交叉式的组织结构模式,为管理的秩序化奠定了基础。同时,荀子又通过揭示人所具有的“善群”“能群”的潜在特性,从“君道”和“臣道”两个方面论证了组织效能得以产生的基础,并对精英阶层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措施。荀子认为,“善群”“能群”可以提升为管理者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功的组织管理能够充分利用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并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将人类推向“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
     管理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有效的管理方法。荀子认为,礼与法在管理效果、管理方式、管理对象和管理境界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提出了礼为主、法为辅、礼法结合的管理方法。有效的管理方法服务于既定的管理目标,荀子的管理目标是从“利”和“义”两方面来立论的,方面肯定了群体的逐利行为,论证了富民富国、“上下俱富”作为社会经济目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求义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以义为基础的伦理目标将经济目标置于道德基础之上。逐利与求义共同作用,才能保障目标的物质基础和正确方向,才能最终建立起荀子心目中的“富民安民”、天下太平的“王者之制”。
     作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管理思想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天人相参”观念中所包含的生态管理意识;二,教化管理思想中所具有的卓越的社会习俗观念;三,“群分”思想中所蕴含的合理的层级管理思想;四,富民观和“养欲”观中所体现的辩证思想。
Selecting Xunzi's management thought as a research project aims at tapping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showing the charm of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look forward to be considering the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as the background, so as to look closely at the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 and do useful 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depends on our understanding objectively and exploration deeply. The review on trad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 need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reality. Since the Qin Dynasty, we had gradually built up a wealth of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In particular, the Confucian management thought for social order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feudal society at more than 2000 years, and made Chinese managerial pattern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affected deeply the lifestyle and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market economy, Chinese managerial theory and practice at present considered the West management to be the main standard, ignored inertia effect and Great potentialities of the Confucian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us we can not correctly judge the gain and loss of traditional managerial pattern. Blind imitation to western managerial pattern made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alienate Chinese with own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with the Chinese lifestyle and value appeal, and thus not be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rial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is stage. Therefore, we have to re-examin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 find the outstanding factor of Confucian management culture, achieve the desired value in the moder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make its inherent charm become obvious in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Managerial theory of Confucian after long-term accumulation has formed an idealogical system plentifully. Xunzi as representative of Confucianism served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he was thoroughly acquainted with the other schools, and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at the time. His management thought retained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Confucian management culture, while opened the future, and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ing the Han Dynasty. We believe that the research about the management thought of Xunzi should be one of the best starting points, if we want to look a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r its future direc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about the Chinese management culture. Moreover, Xunzi's ideology contained a wealth of management thought; it should prove beneficial not only to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modern management, but also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of modern society. To absorb the excellent ingredients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explor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managemen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Xunzi's management thought, investig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management thought. By "knowing the heaven", Xunzi stressed the meaning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s the premise of management and importance of natural law, and by "no-seeking-knowledge for the heaven"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managem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man's dynamic role and scrupulously abiding by the laws of nature was two aspects of mutual restraint in the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by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 duty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Xunzi further formed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management, set up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management, and was also fully aware of man's manageri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natural order as the management subject. In the end, his theory that was from "different duty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tend to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was clear about the value pursuit and proper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Xunzi's view, the management shoud not produce conflict between the heaven and man because of man's blind extracting to nature, but a kind of harmon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duties clearly, the reproduction of a total of ordering both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The theory of human essence is the one of philosophical basis importantly of Xunzi's management thought. Xunzi stressed self-transformation to evil-nature on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social order,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management in human society. On this basis, Xunzi advocated improving human nature, and reveals the value of "Man-made". By revealing the role of social customs, Xunzi vividly illustrated the value of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on the significance protecting the social order. He believed that managers could beautify and unify social customs by educating with ritual, purif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ministering the society with less cost.
     Th pattern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bout "Ming-fen and Shi-qu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Xunzi's management ideology. Xunzi put forward a "righteous duty"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expanded it, and constructed the system that contained one's duty, duty equally, duty respectfully, duty controlly, duty offically, established a criss-cross patter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layed a found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rder. At the same time, by revealing the potential properties of "Neng-qun" that people possess, Xunzi proposed specific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the elite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Jun-tao" and "Chen-tao", demonstrated the basi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can generate. Xunzi believed that "Neng-qun" was the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hat integrates effectively various resources, successful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c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whole society's human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de optimal state, made the people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value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mathod. In this regard, Xunzi put forward management method combined the ritual and law, and considered them to be different in effect, methods, objects and realm of management, but it was also complementary. Effective methods serviced in the fixed objectives, Xunzi proofed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 from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and the one hand, he affirms the group's pursuiting behavior to prof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ableness as the socio-economic objectives made the people and country rich, "all the rich up and down"; On the other hand, stressed the justice importanc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tability, justice-based ethical goals would be placed based on economic targets in order to avoid the objectives alienation. Profit and justice interactively ensured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target and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objectives that people is rich and the world is peace will be achieved, and ultimately realizes Xunzi's "the system of sage King".
     A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Confucianism, Xun Zi's management thought also has unique and rich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 Firstly, advanced ecological management's ideology; secondly, the superior thinking of social customs; In the third, rational conception of sub-groups; finally,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included well-off people and protecting desire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颜炳罡:《生命的底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4、[美]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7、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谭嗣同:《仁学》,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5年(1936年)版。
    13、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高春花:《荀子的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以“知通统类”为核心》,齐鲁书社2007年版。
    18、[美]安乐哲:《儒学与生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9、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陈德述:《儒家管理思想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21、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
    22、明·李贽:《藏书》第十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2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4、唐·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
    25、清·汪中:《述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7、[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韩诗外传》,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两汉全书》第二册。
    29、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30、张涛:《孔子家语注释》,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31、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文风书局,民国33年(1944年)版。
    32、袁创:《管理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35、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
    37、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六十八年(1969)版。
    38、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
    39、姜涛:《管子新注》,齐鲁书社2006年版。
    40、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4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2、《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
    4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5、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46、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吴则虞点校)。
    4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8、《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50、张觉:《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51、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周建波:《先秦诸子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57、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58、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
    60、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1、[美]赫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刘云柏:《管理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4、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颜炳罡:《诠释·批判·重建——兼论中西哲学发展方式之差异》,《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2、王天海:《<荀子>校勘注释源流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闫秀敏:《孟子荀子管理思想的互补与超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辑关联》,《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5、叶传星:《论法治的人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6、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第2期。
    7、董祥勇:《“解蔽”视域中的“明于天人之分”》,《理论界》2008年第8期。
    8、刘涛:《“礼论”与“王制”:荀子对儒学制度化的理论贡献》,《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9、贾学军:《刍议传统儒学中自然权利思想》,《理论界》2009年第5期。
    10、徐进:《对荀子“以类举”之我见》,《法律科学》1986年第1期。
    11、任俊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2、李惊雷:《略论荀子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田大庆:《论荀子“制礼明分”的经济思想》,《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4、周安珍:《论荀子的富国之道》,《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15、廖永红:《论荀子的社会管理思想》,《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16、韩德民:《论荀子的礼法观》,《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
    17、刘厚琴:《荀子管理心理思想探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8、郑杭生、郭星华:《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9、齐善鸿、李育霞:《管理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管理模式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1期。
    20、张有恒:《管理价值基础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6期。
    21、东方朔:《“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22、陈来:《“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3、苏涛:《关于管理本质的思考》,《当代财经》2000年第12期。
    24、张玉新:《诠释及其限度:对先秦儒学进行管理哲学诠释的方法论反省》,《学海》2008年第2期。
    25、李翔海:《论“以中释中”》,《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颜炳罡:《诠释·批判·重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③颜炳罡:《诠释·批判·重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①颜炳罡:《生命的底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88-3289页。
    ①[美]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3-1034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①颜炳罡:《生命的底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10页。
    ②王天海:《<荀子>校勘注释源流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16页。
    ②唐·杨惊:《荀子注序》,见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以下所引《荀子》本文,皆出此本,故用小字在正文中括注篇名与页码,以省篇幅。
    ③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①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8页。
    ②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
    ③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7页。
    ④宋台州本《荀子》唐仲友后序,见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7页。
    ⑤转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4页。
    ⑥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5页。
    ①谭嗣同:《仁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页。
    ②谭嗣同:《仁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5年(1936年)版,第57页。
    ④《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页。
    ①闫秀敏:《孟子荀子管理思想的互补与超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美]安乐哲:《儒学与生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德述:《儒家管理思想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
    ①明·李贽:《藏书》第十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6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48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②颜炳罡:《生命的底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②唐·韩愈:《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183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页。
    ①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②清·汪中:《述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①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②[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③《韩诗外传》,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两汉全书》第二册,第111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先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90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95页。
    ①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9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6页。
    ①张涛:《孔子家语注释》,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①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文风书局,民国33年(1944年)版,第28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8页。
    ①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8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①袁创:《管理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李民、王健:《尚书译注·说命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四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4页。
    ③李民、王健:《尚书译注·泰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庄公三十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2-253页。
    ⑤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召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0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为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子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8页。
    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310页。
    ①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六十八年(1969)版,第214页。
    ①董祥勇:《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辑关联》,《般山学刊》2008年第3期。
    ①彭裕商:《文子校注·上义》,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11、212-213、218页。
    ①姜涛:《管子新注·重令》,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②姜涛:《管子新注·法法》,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③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96页。
    ①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六十八年(1969年)版,第216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页。
    ②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7-1068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70页。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34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页。
    ④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4页。
    ⑤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5页。
    ①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3页。
    ①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5页。
    ①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01页。
    ①袁创:《管理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②袁创:《管理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9页。
    ①林尹:《周礼今注今译·地官·乡师》,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里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公孙丑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3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1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3页。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8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8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微子》,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①杨伯峻:《论语·先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7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尧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1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3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先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经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2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曲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曲礼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五刑》,中华书局1994年版(吴则虞点校),第441-442页。
    ①叶传星:《论法治的人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页。
    ①杨伯峻:《论语·卫灵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尧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0页。
    ①宋台州本《荀子》唐仲友后序,见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7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