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为应用研究。女子铅球项目曾经是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田径强项,有着良好的训练体系和后备人才,特别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专项身体素质动态指标给我们建立“青少年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供了基本素材。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运动员体能训练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而欲想对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过程进行定量化控制,使训练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建立与成绩有密切相关的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的训练模型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及评定标准是当前科学训练形势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体系构成指标、预测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主要结果为:
     ①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4个指标来反映。它们是:x1—30m站立式跑; x4—立定三级跳远; x7—后抛铅球(4kg); x10—卧推(4kg)
     ②建立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预测模型及评价标准:
     Y=-0.018 X_1+0.059X_4+0.933X_7+0.009X_(10)
Research purposes: This article is an application research. Special ability training is a key link, if the coach wants to control the quantitative training process for athletes special ability and to make the training develop towards the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the essential premise is to set up a training model of special ability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special performance. For this reason, it is the natural goal 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of Chinese young women shot-putter’s special ability and its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motion level of women put-shotter in our countr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study, investigation, factor analysis, Grey connec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after probing into the composed indexes of the index system of elite women put-shotter’s special ability, the anticipatory model of special performanc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pecial ability, the major results are obtained, that is:
     The index system of young women put-shotter’s special ability, which include 10 factors in China. These factors are 30m race, long jump, shot-backed, lie-push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pecial ability are set up for Chinese elite women shot vaulter. These results:
     Y=-0.018 X_1+0.059X_4+0.933_X7+0.009X_(10)
引文
[1]《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2]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490
    [3] 张超慧.中国与世界田径投掷项群演进态势的比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4] 徐英超,体育统计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170——172
    [5] 袁淑君.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7.
    [6] 李相如.1980—1990 年世界和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 1994( 1)
    [7] 赛庆彬.1987—1997 年世界田径投掷项目运动成绩发展态势及其致因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1)
    [8] 曾三明.对青少年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相关身体素质的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99-100.
    [9] 王清,马志德.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中国体育科技,1995,(5):8-16
    [10] 王学峰.世界优秀 400m 跑运动员供能特点、成绩特征与发展途径[J].田径,1999,11.
    [11] 何国民等.实用统计方法及 SPSS 操作精要.武汉出版社, 2002.
    [12] 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13] 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1.
    [14] 在女排弹跳力训练中运用模式训练的初步尝试[J].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1
    [15] 孙有平.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与标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400-402
    [16] 林琳.论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体能模型的理论框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78-81
    [17] 李柱.对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分析[J] .体育学刊,2005,12(11):119—121
    [18] 刘刚.我国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院报,2005,25(9):52—56
    [19] 于世浩,于世珍.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与素质水平的相关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8,34(9):19-20,18.
    [20] 吴叶海,余保玲.对 400 米跑运动员素质评价和成绩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8):39-41,47.
    [21] 谢辉强.我国女子铅球备战 08 年奥运会竞争力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6):19—21
    [22] 胡亦海.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1991,78-84.
    [23] 关怀东.我国高校男子标枪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 增刊,17.
    [24] 张来明,祁红.对累进评分法制定学生身体素质评分标准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108-110.
    [25] 李春生,董广新.对我国青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检查与评定的初步研究.中国体育科技,1999,35(6):30-32.
    [26] 高小平,程晖.国内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7(4):45-48.
    [27] 文静.青少年男排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检查与评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42-44,48.
    [28] 吴耀宇.“论复合素质”理论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53(1):51-55.
    [29] 李凯.“合金理论”初探—试论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0] 张胜,马时忍.400m 田径运动员姜波的模式训练及控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200-202.
    [31] 格罗因.运动训练程度综合评定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9,(1):43-47.
    [32] 胡亦海.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3-104.
    [33] 胡亦海.我国青年女排高大队员身体训练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8:(3).
    [34] 王卫国.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与专项技术训练水平匹配发展的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 (4):39-41.
    [35] 王晓芬.统计软件使用精要[M].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1999.
    [36] 陈小平.我国青少年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模式及评定标准[J].上海体育学 院学报,1989,(1): 17-21.
    [37] 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52-257.
    [38] 张光,张磊,舒克念等.试析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及技术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4):58-59.
    [39] 杨海平,门传胜.激流回旋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后生理心理指标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9-10.
    [41] 曾凡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42] 唐世宗,杨世勇.身体训练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43]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4] 李跃生.对不同等级三级跳远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体育科学,1992,12(16): 36-40.
    [45] 余帆.我国优秀激流回旋划艇奥运集训选手运动素质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3.
    [46] 宋澎,麻田雷.对我国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4):78-81.
    [47] 陈建杰.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二级运动员评定方法与标准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1):46-49.
    [48] 宋鹏.对我国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16(2):78-81.
    [49] 郑建民,李秀华,叶凤玲.我国甲级女排集训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初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63-64.
    [50] 王慧林,李兰,张锐等.对我国少年男子(16-17 岁)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评价模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2):28-31.
    [51] 杜琳英.论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3,23(3).
    [52] 北京体育学院田径运动.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53] 田麦久等著.运动训练学科学化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4] 王路德著.体育统计方法及程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5] 孙敏,丹登宝.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120-123..
    [56] 杨丽娟.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与成绩关系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93-95.
    [57] (英)沃森.运动素质与运动成绩[M].武维一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8] 张建华. 我国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24-19
    [59] 刘慧泉.对划船运动成绩的综合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3):73-75.
    [60]AlanM.W.CharlesW.The Coordinationand Consistency of Row ersinaracing Eight[J].Journal of Sports Sports Science,1995(13):187-197.
    [61]RothW.SchwanitzP.etc.Force2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wing Stroke and Corresponding Physiological Muscle Adaptations. International[J].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3(14):32-34.
    [62]AsamiT.AdachN.andYamamotoK.BiomechanicsAnalysisofRowingPerformance[j].BiomechanicsVII-B.UniversityPaPress.Baltimore,1981:442-446.
    [63] FukunnageT.etc.MechanicalEfficiencyinRowing[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86(55):471-475.
    [64] David Hew ih.How to coach Table Tennis.willow Boods,1990.
    [65] 路国华,袁作生.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运动成绩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71-74.
    [66] 世界优秀男子 400 米运动员运动成绩模式特征研究.奥运会项目科技文献
    [67]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8] 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69] 冯晓东.铅球—田径教学训练实用丛书[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70] 张英波.推铅球—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71] 马永丰.中国女子铅球现状及展望[J].田径.2002,(11):18-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