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及现代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有“新月诗派”的研究成果多将其置于“流派”范畴中展开,尤为关注“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主张,特别是“三美”理论,而忽视了这一写作群体在《诗镌》时期、《新月》、《诗刊》时期的诗歌理论发展及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事实上,这一群体从未称“派”。继《诗镌》停刊后,他们凭借自己创办的《新月》、《诗刊》两份刊物,集结了一群除“新月”成员之外的现代诗歌写作者,在文学修养、艺术旨趣、诗歌主张及创作上都呈现了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为尊重史实,本文提出用“《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之名以区别于文学史上惯用的“新月诗派”。
     这一诗歌写作群在改造传统并借鉴西方诗歌的过程中开始了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自觉追求。现代特征不仅表现为“诗意上的现代”,即弱化诗歌的功利性,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注入现代观念,改铸传统诗歌意象;还表现为“诗艺上的现代”,即提倡作新格律诗、尝试方言或口语入诗、探索“小说化、戏剧化”的诗歌写作。此外,他们的诗歌还表现出群体性的现代主义倾向,尤其是坚持“纯诗化”的写作立场、展开知性写作、拓宽现代都市题材等方面的努力早于文学史认定的“现代派”,且和“现代派”之间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因此,这一写作群的艺术价值有待重估。
Nowadays, Most of the study on "the New Moon Poetry School" has been limited in the establish categor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attached to the proposition of "New Metrical Poetry", "Three Principles of Beauty" in particular, while this poetic composing group's theory developing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Poem Weekly, the Crescent Monthly, and the Poetry Quarterly as well as the modernities of their works are unfortunately ignored. Actually, this group never declared itself to be a school,as it also included some other modern poets except this so-called "New Moon School" after the Poem Weekly,has ceased to appear, while obvious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artistic purport, poetry proposition and composing are shown among these poets. To respect the history, this article comes up with an idea to use the name of "The Poetic Composing Group of the Crescent Monthly and the Poetry Quarterly",different from the name of "the New Moon School",which was consistently use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is poetic composing group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modernities of Chinese Modern Verse when transforming tradition and drawing on Western Poetry. The modernities should not only be reflected in the poetic conception, which is to weaken utilitarian, highlight rationally expressing emotions, bring in modern concepts, and remold traditional poetic images, but also in the poetic art, which is to advocate composing "New Metrical Verse", try dialects or colloquial style, and explore a novelized and dramatic way of composing poems.
     Besides, this group's works also show kind of collective modernistic orientation, especially in its steady standpoint on the "Pure Poetry", its engagement in composing intellectual poem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odern urban subjects, on which the efforts are previous to the modernists recognized by the literature history, providing qutie a few resemblances between the two. Therefore, the true artistic value of this poetic composing group is to be evaluated again.
引文
[1]20世纪30年代,革命、爱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主张“天才”、“独创”的文学,“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两者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鲁迅针对新月社批评家以及所谓的“人权”运动曾撰写《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知难行难》等文章批评新月社诸人,梁实秋等人对此也予以回应。
    [2]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第1版.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0-61页
    [3]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第1版.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1-140页
    [4]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第1版.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所谓台湾的“国立”均应加引号。 社,1993年:第192-197页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第1版.赵家璧主编,朱自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7页
    [2]苏雪林.论闻一多的诗.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5-74页
    [3]茅盾.徐志摩论.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1]臧克家.闻一多的诗.人民文学.1956(7)
    [2]梁实秋.谈闻一多.传记文学.1966:9(2-6)
    [3]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7月出版的修订本对初稿本有失偏颇的地方做了更为客观的修正,对后期新月诗派和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给予了更加公允的评价。
    [1]此类论文有《被遮蔽的新月派诗人刘梦苇》、《孤鸿遗韵:诗人刘梦苇生平与遗作考述》、《孙大雨传略》(上、下)等。
    [2]此类论文有《闻一多的诗论》、《论徐志摩新诗体制的主张与创作》、《论沈从文的诗学观》、《邵洵美的诗与诗论》、《论孙大雨对新诗“音组”说创立的贡献》、《论徐志摩的诗学理念》、《论朱湘的诗学思想》、《论陈梦家诗歌理论的历史地位》、《两位“新月”女诗人及其创作》、《浪漫中的现代:未完成的诗学过渡——闻一多<奇迹>新解》等。
    [3]此类论文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诗律论比较》、《浅论闻一多、朱湘的诗论》、《从乐观主义者到悲观主义者: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精神变化》、《浪漫主义的抉择与嬗变——论徐志摩诗歌创作分期》等。
    [4]此类论文主要有《孙大雨与中国现代诗》、《现代格律视野中的《老马》——臧克家的诗<老马>新解》等。
    [1]王光明.形式秩序的寻求——“新月诗派”新论.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第44页
    [1]程国君.浪漫诗人的古典寻求——新月派审美观念的主要形态及其古典寻求的诗学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第51页
    [2]尹在勤.新月派评说.第1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第1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周晓明.多元与多源: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第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1]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影印本)(第1卷).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3页
    [2]徐志摩.诗刊弁言.徐志摩全集·第二卷:散文(2).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4页
    [1]徐志摩.诗刊弁言.徐志摩全集·第二卷:散文(2).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第1版.赵家璧主编,朱自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6页
    [2]徐志摩.诗刊·序语.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1]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影印本),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7页
    [2]徐志摩.诗刊·序语.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7-368页
    [1]以上是分别按照诗人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数量进行排序(含译诗),若发表诗歌数量相同,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人名前标注有※的诗人为文学史(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为参照)提到的“新月诗派”诗人。诗人在《新月》、《诗刊》发表诗作(含原创诗和译介诗)的具体情况见附录1。后文阐述中出现的诗多为《新月》月刊、《诗刊》季刊上刊载的作品。此外,部分诗歌选自本时期新月书店出版的诗集及蓝棣之编选的《新月派诗选》、《现代派诗选》。
    [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第1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1]转引吴奔星.新月诗派述评.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12(1):第9页
    [2]徐志摩.猛虎集·序.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4页
    [1]石灵.新月诗派.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2]梁实秋.忆新月.梁实秋文集3:散文.第1版.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1]可参阅陆耀东.论孙毓棠的诗.文学评论,2007(6)
    [2]吴奔星、王光明、龙泉明、蓝棣之、钱理群、陆耀东等论者对其发展前后期的时段划分大致相同。
    [1]梁启超.诗话.饮冰室文集·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上),第1版.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89年:第41页
    [2]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赵家璧主编.胡适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第1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99页
    [3]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15页
    [1]福柯.何为启蒙?.杜小真编选.福柯集.第1版,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534页
    [2]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4页
    [3]陈梦家.新月诗选·序.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1年:第4-5页
    [1]陈梦家.新月诗选·序.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1年:第5页
    [2]《新月》月刊译介西方现代诗人作品的主要有:梁镇译《往日的女人》(魏尔伦著)(2卷9期)、《诉》(魏尔伦著):徐志摩译《对月》、《一个星期》(哈代著)(1卷1期)、《波德莱尔的散文诗》(2卷10期);卞之琳《魏尔伦与象征主义》(Harold. Nicolson著)(4卷4期)、《恶之花》(节译)(4卷6期);此外,叶公超编《美国诗刊之呼吁》(4卷5期)、荪波《利威斯的三本书》(4卷6期)。
    [1]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1年:第27页
    [1]饶孟侃.感伤主义与“创造社”.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2]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第7页
    [3]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第21页
    [1]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第23页
    [2]闻一多.给左明先生.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627页
    [3]苏雪林.论闻一多的诗.苏雪林选集.第1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81页
    [1]徐志摩.诗刊·放假.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3页
    [2]陈梦家.纪念志摩.顾永棣.徐志摩诗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402页
    [3]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文艺月刊,1931年1月:2(1):第53页
    [4]朱湘.寄曹葆华.朱湘作品集·书信集,第1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
    [5]饶孟侃.感伤主义与创造社.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1]转引吴家荣.论陈梦家诗歌理论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第67页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2]陈梦家.玮德旧跋.铁马集.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5页
    [1]徐志摩.爱的灵感.新月派诗选.蓝棣之编.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3]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影印本),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3页
    [1]卞之琳.赤子心与自我戏剧化:追念叶公超.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第1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1]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3):第84页
    [1]最初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时署名为“甲辰”。
    [3]徐志摩.悼沈叔薇.韩石山编.徐志摩文集:第3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2页
    [1]可参阅陈卫的《闻一多诗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作者在谈到陆志韦为朱自清、沈从文皆认同的中国新格律诗创格的第一个有意之人之后,还发现了陆志韦的新格律探索为新月诗人提供了参考思路,饶孟侃的《新诗的音节》及闻一多探讨诗歌格式的论文皆受到陆志韦的启发。
    [2]于赓虞.世纪的脸·序语,于赓虞诗文辑存上.第1版.解志熙,王文金编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1]孙大雨.诗歌底格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2)和1957(1)
    [2]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1931(1):第84页
    [3]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19页
    [1]闻一多.致朱湘、饶孟侃(1930年12月10日).闻一多全集12,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3页
    [2]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418页
    [3]徐志摩.诗刊·放假.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1]西滢.闲话.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
    [2]孙大雨.诗歌的格律.孙近仁编.孙大雨诗文集,第1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1]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诗与真.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1]徐志摩.诗刊·放假.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2]陈梦家.新月诗选·序.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1年:第15页
    [3][美]雷·韦勒克、奥·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86页
    [4]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1931年1月20日第1期:第82页
    [1]饶孟侃.新诗话·土白入诗.第1版.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2]饶孟侃.新诗话·土白入诗.第1版.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1]毛迅.徐志摩论稿.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9页
    [2]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朱湘作品集·中书集,第1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122页
    [1][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第1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6页
    [2]同上第8页
    [3]同上第13页
    [1]孙大雨.我与诗.孙近仁、孙佳始编.孙大雨诗文集.第1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5页
    [2]卞之琳.雕虫纪历1930-1958·自序.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页
    [1][美]弗雷德里克·F·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傅景川译.第1版.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2][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48页
    [1]鲁迅.<木刻纪程>小引.且介亭杂文.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6页
    [2]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361页
    [1]转引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1]康白情.新诗的我见(有引).少年中国,“诗学研究号”.1920年3月15日,1(9):第10页
    [2]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梁实秋文集1.第1版.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10月:第441页。此文分三次在《晨报副刊》刊完:1922年5月27日发表了《一、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艺术》,5月28日发表了《二、诗的贵族性》,5月29日发表了《三、诗的进化观》和《四、余论》。
    [3]陈梦家.新月诗选·序.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1年:第10页
    [1][法]波德莱尔.再论埃德加·爱伦·坡.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97页
    [2]天用(朱湘).桌话·三吹求的与法官式的文艺批评.朱湘作品集·石门集·散文诗,第1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3]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诗与真二集.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1]邵洵美.诗二十五首·自序.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2]转引吴家荣.论陈梦家诗歌理论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第67页
    [3]闻一多的《先拉飞主义》(1928.6.10第1卷第4期)介绍了先拉飞主义的基本情况及艺术表现特征,肯定了“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为最高的艺术境界。费鑑照的《现代诗人(一)、(二)》(1928.8.10 1卷6号)、现代诗人(三)(1928.7.10 1卷7号)和《现代诗人》(四)(《1929.9.10 2卷6、7号》分别介绍了白鲁克(Ropert Brooke)、德拉梅尔(Walter Dc la Mzre)、威廉台薇士(William H. Davion)、奈陀夫人(Sarojini Naidu)和梅纳尔阿丽斯(Alice Meynell)等西方现代诗人。此外,费鑑照还介绍了白理基士(1930.2.10 2卷11号)、梅士斐尔特(1930.3.10 3卷1号)这两位“现代英国桂冠诗人”。卞之琳译《魏尔伦与象征主义》(哈罗德尼科孙著1932.11.10 4卷4号)同样看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象征主义诗歌的相似之处,强调诗歌中的“亲切”和“暗示”。此外,叶公超还负责出版了《现代英美代表诗人选》(山德氏、赖尔生编,纽约麦米伦出版)(1929.4.10 2卷2号)、(《美国诗刊之呼吁》)(1932.11.10 4卷5号)等展示西方现代诗歌面貌的书籍。
    [1]转引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2]转引曹万生.现代派与中西诗学.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3]虽《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在创作上并未完全实现他们的理论主张,但他们的理论初衷的确是要实现诗歌内外因子的有机整合。
    [1]叶公超.论新诗.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第13页
    [1]荪波(常风).利威斯的三本书.新月,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4(6):第118页
    [2]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第1版.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3(2):第102页
    [1]转引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3):第84页
    [2]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第1版.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1989年:第35页
    [1]此处把卞之琳归入现代派是按照一般文学史的论断,卞之琳在《新月》、《诗刊》时期为学生辈。
    [1]蓝棣之.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走向.文学评论,1990(1):第97页
    [2]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答<鱼目集>作者,第1版.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26页
    [1]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3.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310页
    [2]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10日:第85页
    [1]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文艺研究,1980(5):第77页
    [2]蓝棣之.新月派诗选·前言.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作品与专著:(分别按照作者或编译者姓氏拼音排序)作品:
    1、《新月》月刊,(1-7册1928-1933全),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6月影印本
    2、《诗刊》季刊,(1-4期1931-1932全),上海:上海诗社1931年1月20日——1932年月30日
    3、陈梦家:《铁马集》,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2年12月
    4、陈梦家:《新月诗选: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11月
    5、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
    6、蓝棣之:《新月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
    7、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8、梁实秋:《梁实秋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10月
    9、梁宗岱《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8月
    10、孙大雨著,孙近仁编《孙大雨诗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
    11、邵洵美:《诗二十五首》,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8月
    12、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1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7月
    14、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5、于赓虞:《于赓虞诗文辑存》,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6、赵家璧主编,朱自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
    17、朱湘:《石门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18、朱湘:《朱湘作品集·书信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卞之琳:《卞之琳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9月
    2、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增订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3、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陈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5、陈卫:《闻一多诗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6、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
    7、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
    8、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9、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0、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1、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12、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
    1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14、钱谷融主编,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1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16、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17、席扬、吴文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
    18、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
    19、叶公超:《新月怀旧:叶公超文艺杂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20、尹在勤:《新月派评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21、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主潮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2、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
    23、袁可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
    24、赵家璧主编,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
    25、张林杰:《都市环境中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6、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8、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
    1、[英]艾略特著,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2、[美]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
    3、[法]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再论埃德加·爱伦·坡》,《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4、美]弗雷德里克·F·卡尔著,傅景川译:《现代与现代主义》,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5、[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周宪、许钧、顾爱彬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
    7、张秉真、黄晋凯、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1、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
    2、陈玉强:《浪漫主义的抉择与嬗变——论徐志摩诗歌创作分期》,《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陈山:《论新月诗派在新诗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1期
    4、陈卫:《试论闻一多诗歌的戏剧化》,《东方丛刊》,1998年第2期
    5、陈旭光:《论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6、陈旭光:《现代主义:名称、含义和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7、程国君:《浪漫诗人的“现代”诉求——以《死水》《石门集》为例论“新月”诗派的现代主义艺术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黄昌勇:《孙大雨与中国现代诗》,《诗探索》,1995年第4期
    9、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10、蓝棣之:《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走向》,《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11、李标晶:《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新月派的影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2、李思清:《论新月诗人的诗学探索及其文学史地位》,《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13、李自芬:《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面孔》,《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刘保昌:《论中国新诗的死亡意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5、刘淮南:《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论》,《忻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6、龙泉明:《论新月诗派的新诗规范化运动》,《求是学刊》,2000年第4期
    17、陆耀东、龙泉明、於可训、陈国恩、刘川鄂、方长安、陈卫、萧映:《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18、罗振亚:《浪漫主义向象征主义转换的中介——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北方论丛》,1997年第4期
    19、倪素平:《后期新月诗派现代主义诗歌的形式美追求》,《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
    20、盛辉:《颓废者及其信仰——邵洵美与西方“唯美主义”》,《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1、王光明:《形式秩序的追求——“新月诗派”新论》(上),《湖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2、王光明:《形式秩序的追求——“新月诗派”新论》(上),《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3、吴奔星:《新月诗派评述》,《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24、吴欢章、张组健:《新月诗歌艺术精神的历史流变》,《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25、吴家荣:《论陈梦家诗歌理论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6、吴晓东:《象征主义在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传播》,《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7、徐荣衔:《在梦的轻波里依洄——论后期“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8、许霆:《从新月派的节制情绪到新生代的冷抒情》,《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9、颜同林:《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0、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31、张高杰:《论新月派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32、朱寿桐:《论“五四”象征主义文学初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程国君:《诗美的探寻:新月诗派诗歌艺术美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程蓉:《多元与现代:新月诗派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求索》,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李苗:《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姜青松:《新月:纸上的沙龙》,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潘晓青:《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诗歌天空意象群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0年
    6、吴凑春:《新月诗派: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学话题》,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吴芳芳:《<新月>杂志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8、吴适均:《闻一多“诗三美”理论研究》,玄奘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胡苏珍:《跨语际实践中的新诗“戏剧化”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刘群:《新月社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邱燮友:《新月派新诗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