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和保证作用?本文认为,除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环境和载体等诸多方面实现创新之外,重点要在继承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有益的思想资源,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研究视域,分析探讨了宗教信仰发生机制,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了宗教信仰机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为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寻求了新视角,提供了新的可资借鉴的资源。
     首先,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宗教具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的“二重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正视宗教消极作用的一面,对宗教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抑制和克服宗教的消极作用,发挥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作用。
     其次,本文具体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和宗教信仰机制的主要形态。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所发挥的现实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之所以仍然有那么多人信仰,是因为其有发生的内在机制,灌输与渗透机制、希望机制、造势机制、向善机制、因果机制是宗教信仰机制的主要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宗教的某些合理成分和宗教信仰机制中的某些积极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然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理论思维框架,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宗教的某些合理成分和宗教信仰机制中的某些积极方法,并在继承我国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主要由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态势激励、利益互动、自律转化和制度保障等机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同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识、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达成理性共识,从而使其在内心深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自觉按照外在施加的教育要求践行;情感认同机制是指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愉悦、信任、感激、热情、激情等积极情感因子,进而促进受教育者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态势激励机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整合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烘托出一种气势宏大的情境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富有态势氛围的认知情境或环境中接受到影响,得到感染,接受启迪,从而在“不教育”的隐性教育中受到教育;自律转化机制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即从教育者外加思想政治观念和品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我需要、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并身体力行的过程;利益互动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利益,又关心最广大受教育者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从而激励和促使受教育者自觉认同与实际践行;制度保障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民主协调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以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只有在各个机制协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
For over sixty years,espcially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ame time, is also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new difficulties, then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hesion, appeal, continue to play in achiev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ssurance role? In addition to rai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vector, the thesis that the focus i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has been achieved, optimize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a new mechanism system.
     Thesis of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religious vision, through the screen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s of religious belief, to reveal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mechanism of the positiv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 to construct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First, the paper examines key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that, as one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ligion has a negative effect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duality, as long as we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the right of religious guidance, will be able to regain the initiative, overcome The negative role of relig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ervices.
     Secondly,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reality of the role of religion and belief system. Religion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under a social system, its really significant role is different, while religious infiltration is taking place, hope, rally, charity benefits, causal and other internal mechanisms, these mechanisms on the Si Xiang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structive.
     Th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a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of reference. Marxist concept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can critically and to draw on religious mechanisms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mainly recognized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interests of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self-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humanistic care system.
     Finally, the thesis of the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inciples and paths.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s the Thresho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not only stand to run certain principles, but also actively seek a new path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argeted activities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1日。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①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③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④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①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参见赵静、张忠友:《“生命线”的生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9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1999年9月29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①转引自任继愈:《宗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②综合中国宗教学术网:http://iwr.cass.cn/zj/zjxz/gsn/zxwz/200911/t20091124_1272.htm。
    ①http://past.people.com.cn/G8/channel2/18/20000828/204852-html.
    ②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①张继安:《学习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①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南》,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②罗竹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载《宗教》1984年第3期。
    ③综合萧志恬:《再谈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认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④赵复三:《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⑤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①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②叶小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1期。
    ③陈荣富:《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6期。
    ④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页。
    ⑤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71页。
    ①本文认为马奇柯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研究》极具代表性。
    ②马奇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研究》,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4期。
    ③胡琦、金瑾:《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机制建设探析》,载《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7期。
    ④夏丽萍:《借鉴国外先进方法构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机制》,载《商情》2008年第1期。
    ⑤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7期。
    ①朱再吕、饶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石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研究》,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年。
    ③马奇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年。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②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3页。
    ②万美容:《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构》,载《探索》2000年第4期。
    ③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④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载《求实》2008年第5期。
    ⑤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载《求实》2008年第5期。
    ⑥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⑦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①转引自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载《求实》2006年第5期。
    ②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④万美容:《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构》,载《探索》2000年第4期。
    ⑤参见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84页。
    ⑥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⑦罗新阳、仇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探析》,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⑧江波:《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内容的创新》,载《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⑨刑瑞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⑩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①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①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③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④《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①卓新平:《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Z1期。
    ②王兴国:《毛泽东与佛教》,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31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3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8页。
    ③龚学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及其体系建构》,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期。
    ④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3日。
    ⑤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3日。
    ⑥龚学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及其体系建构》,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期。
    ①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54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④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
    ③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
    ①参见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
    ②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③叶小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1期。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张志刚:《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①张志刚:《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①叶小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1期。
    ①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
    ②参见刘小丰:《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参见刘小丰:《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陈琳:《宗教伦理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果报观”》,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0期。
    ⑤刘小丰:《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②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③参见刘小丰:《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①张志刚:《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①以上统计数据及相关内容综合国家宗教事务局门户网:http://www.sara.gov.cn/gb/zgzj/index.html。
    ②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③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①姚南强:《宗教社会学》,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③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①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78-79页。
    ①张志刚:《再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③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①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③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④转引自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①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③参见檀传宝:《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④李磊、张彭松:《试论宗教信仰的伦理价值》,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⑤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86页。
    ③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④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①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③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①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①李德顺:《论信仰》,《光明日报》2000年3月21日。
    ②卓新平:《神圣与世俗之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③徐玉成:《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②卓新平:《神圣与世俗之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③本节的“渗透”是指宗教传播和扩大自己影响,吸引人们对其信仰的一种方式。
    ①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②本文仅指宗教传播情况。
    ③时光、王岚:《宗教学引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以上内容和相关数据综合新华网:http://www.news.cn/world。
    ②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③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①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③时光、王岚:《宗教学引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④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①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20页。
    ③[丹麦]克尔凯郭尔:《恐怖与颤栗》,刘继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④[丹麦]克尔凯郭尔:《恐怖与颤栗》,刘继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⑤雄伟:《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页。
    ⑥雄伟:《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⑦引自申来津:《信仰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①[德]帝里希:《帝利希选集》(上),何光沪主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80-412页。
    ①[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
    ①申来津、陈琳:《信仰之于人:几种假设分析-论信仰发生作用的机制》,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0页。
    ②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①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②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③吕红霞:《信仰教育及其价值论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4期。
    ④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①胡锦涛:《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载《求是》1995年第18期。
    ②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代训锋:《和谐社会与道德信仰》,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③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52页。
    ①姜建成:《论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建设》,载《江苏高教》1998年第5期。
    ①转引自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②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①转引自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①王淼、方文、朱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视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①闵春发:《经济运行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④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⑤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丁煌:《西方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28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0页。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②参见刘红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年,’第14页。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06页。
    ②万美容:《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构》,载《探索》2000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③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①以上综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⑤本部分参考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53-256页。
    ①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246页。
    ②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①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2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4页。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①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①转引自米寿江:《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③米寿江:《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④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②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④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①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③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④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6页。
    ⑤[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7页。
    ①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①[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
    ②转引自王继全、陆树程:《和谐社会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①王继全、陆树程:《和谐社会视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1999年9月29日。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①参见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①[日]富水健一:《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②陈万柏、张耀灿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而把环境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要素。见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陆树程、方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③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4月7日。
    ①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②胡凯:《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9期。
    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②姜建成:《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8年第8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②王明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能动性探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24期。
    ③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①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②王振兴、朱如珂:《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①参见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④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①参见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年。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①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1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1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2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3.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9.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张蔚萍:《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0.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4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4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熊月之:《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44.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5.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47.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苏]伊·斯·马里延科著;牟正秋,王明辉译:《德育过程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0.[丹麦]克尔凯郭尔著,刘继译:《恐怖与颤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1.[德]蒂里希著,徐钧尧译:《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2.[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3.[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4.[德]鲁道夫·奥托著,成穷译:《论神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5.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顾海良,梅荣政:《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马克思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梅荣政:《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组织行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沈壮海:《教育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4.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余玉花,杨芳:《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余玉花:《思想道德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余玉花:《瞿秋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68.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9.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吴潜涛:《论公共伦理与公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1.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4.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道德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5.王小锡:《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6.米如群,王小锡:《高校德育工程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美]沃格林著,霍伟岸译:《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9.严玉明:《大学生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与宗教观教育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郑崧:《国家、教会与学校教育:法国教育制度世俗化研究(从旧制度到1905年)》,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81.詹石窗,盖建民:《中国宗教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叔贵峰:《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革命变革——从理性的批判到实践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3.徐以骅:《美国宗教的“路线图”》,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84.谢志斌:《公共神学与全球化:斯塔克豪斯的基督教伦理研究》,北京: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85.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王霞娟:《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87.[英]奥克肖特著,张铭、姚仁权译:《信仰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8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米尔·论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9.[德]韦伯著,陈平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2.方文,王淼,王继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载《求是》2006年第9期。
    2.梅荣政:《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力作——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评介》,载《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3.周淑芳,梅荣政:《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4.梅荣政,王飞霞:《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认识》,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5期。
    5.梅荣政,李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7期。
    6.梁亚敏,梅荣政:《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载《求索》2009年第5期。
    7.梅荣政,王飞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8.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5期。
    9.邱柏生,张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构分析》,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10.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教学实践》,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
    11.邱柏生,韩巍:《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12.邱柏生:《内容清新、风格别致——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评介》,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13.邱柏生,徐瑾:《论政治价值和理论大众化的一般表征和特征》,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9期。
    14.邱柏生:《试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15.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16.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17.沈壮海:《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18.沈壮海,刘玉标:《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发展》,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19.沈壮海:《论高校德育教育的人本追求》,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20.沈壮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力作——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21.沈壮海:《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困境与曙光》,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第5期。
    22.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载《青年探索》2009年第6期。
    23.余玉花,陈正桂,胡丁慧:《改革开放30年来道德教育发展特点概述》,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
    24.余玉花,程德慧:《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特点及教学条件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7期。
    25.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26.吴潜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载《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6期。
    27.吴潜涛,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13期。
    28.吴潜涛,本刊记者:《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潜涛教授》,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29.吴潜涛,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30.吴潜涛,郑小九:《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珍贵精神遗产》,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1.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六十年学术进步》,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32.王小锡:《道德力与社会进步》,载《阅江学刊》2009年第3期。
    33.王小锡:《七论道德资本-道德资本的基本形态研究》,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
    34.王小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典论述》,载《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5.王小锡:《经济道德观视阈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批判》,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6.陈秉公:《论民族振兴与大学“共同知识课程”体系建构》,载《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1期。
    37.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38.陈秉公:《论国家意志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兼论六十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39.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40.陈秉公,陈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知群体”中引领的规律性》,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0期。
    41.闵春发:《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
    42.闵春发:《经济运行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43.姜建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依归》,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44.陆树程,王继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45.夏东民,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价值》,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46.陆树程,方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47.万美容:《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构》,载《探索》2000年第4期。
    48.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载《求实》2008年第5期。
    49.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载《求实》2006年第5期。
    50.罗新阳,仇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探析》,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1.李慎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载《政工研究动态》2006年第8期。
    52.陈仁涛:《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思想内涵》,载《党史文苑》2006年第12期。
    53.赵静,张忠友:《“生命线”的生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
    54.张继安:《学习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55.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南》,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56.罗竹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载《宗教》1984年第3期。
    57.陈荣富:《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6期。
    58.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1期。
    59.叶小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1期。
    60.卓新平:《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Z1期。
    61.龚学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及其体系建构》,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期。
    62.刘小丰:《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3.陈琳:《宗教伦理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果报观”》,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0期。
    64.王淼,方文,朱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视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65.王明霞,方文,朱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载《学理论》2009年第5期。
    66.方文,张莹莹:《论和谐文化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载《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7.方文,朱瑜,张莹莹:《论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载《黑河学刊》2008年第5期。
    68.刘福军:《江泽民宗教工作思想探析》,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69.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2期。
    70.刘新庚,李超民:《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71.曹群勇:《论宗教观念的政治功能》,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2.张晶晶,袁新洁,王洪斌:《大学生信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载《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73.丁凡:《走出黑格尔体系的青年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74.赵华灵:《“论犹太人问题”的现代性批判思想》,载《天中学刊》2009年第6期。
    75.孙冬梅:《探析在社会转型和发展时期民间按宗教组织的特征与对策》,载《学理论》2009年第30期。
    76.岳世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创新与发展》,载《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7.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轫——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8.卓新平:《“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宗教》,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79.翟媛媛:《宗教文化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载《科技信息》2009年第30期。
    80.李爱华:《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载《学理论》2009年第26期。
    81.谢立言,肖北庚:《文化与现代化:原因还是结果》,载《求索》2009年第10期。
    82.王世翔:《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与特点》,载《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第4期。
    83.王春华:《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例》,载《才智》2009年第28期。
    84.贺彦凤,张丽:《论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与引导》,载《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2期。
    85.方智杰:《基督教意识在西方哲学中的作用》,载《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S2期。
    86.姚春娟:《论我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发展及其对当代思政机构的启示》,载《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9期。
    87.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载《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88.王晓朝:《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9.郑宏伟:《从“神圣”到“世俗”-宗教历史嬗变之思索》,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90.雷勇:《人本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关系辩证》,载《前沿》2009年第7期。
    91.范国盛:《论西部民族地区宗教教职人员的政治社会化》,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92.胡沫:《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论意义》,载《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93.谭融,游腾飞:《论基督教与美国自由主义的缘起》,载《历史教学》(高教版)2009年第5期。
    94.田薇,曲伟杰:《卢梭“公民宗教”思想探析》,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95.刘建华:《新时期我国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思考》,载《求索》2009年第5期。
    96.杜仕菊:《基督教自然法中的理性精神及其意义》,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7.习五一:《简论孙中山的宗教观》,载《科学与无神论》2009年第3期。
    98.林季杉:《接受与背离:“五四”一代人与基督教》,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99.徐琰:《清教与早期美国社会》,载《文教资料》2009年第5期。
    100.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载《高教探索》2009年第1期。
    101.占建青:《宗教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02.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103.姜建成:《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地位、作用与意义》,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104.姜建成:《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8年第8期。
    105.姜建成:《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选择》,载《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4期。
    106.姜建成:《论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建设》,载《江苏高教》1998年第9期。
    107.闵春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108.闵春发:《浅谈大学生思想工作中的疏导方法》,载《江苏高教》1995年第1期。
    109.闵春发,许和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命运与时代使命》,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0期。
    110.郭彩琴:《论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启示》,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1.郭彩琴:《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第3期。
    112.郭彩琴,洪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综述》,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12期。
    113.田芝健,李支连,张庆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力量的实现》,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114.夏东民,陆树程:《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15.夏东民:《中加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比较研究》,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6.方世南:《共同理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贡献》,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117.方世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8期。
    118.廖申林:《近代伊斯兰思潮与伊斯兰教的发展》,载《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4期。
    119.方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困境·对策》,载《黑河学刊》2010年第1期。
    120.方文,王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载《黑河学刊》2010年第3期。
    121.方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的当代价值》,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2.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123.陆树程,方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124.张志刚:《再论宗教-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1日,第1版。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1999年9月29日,第1版。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5日,第1版。
    4.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第1版。
    5.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0日,第1版。
    6.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第1版。
    7.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7日,第2版。
    8.本报记者杨学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9日,第4版。
    9.徐才厚:《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政治教员队伍进一步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人民日报》2009年9月22日,第4版。
    10.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民日报2009年9月3日,第4版。
    11.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第2版。
    12.本报记者王淑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9日,第6版。
    1. Kumpulai K. The Nature of Peer Interaction in the Social Context Created by the Use of Word Processo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7(8).
    2. Laudan, L.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Toward a Theory of Scientific Growth.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92.
    3. Liu C.C., Tsai C.C. An Analysis of Peer Interaction Patterns as Discoursed by On-line Small Group Problem-solving Activity. 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 541-549.
    4. Lyna.M. G Proactive Adaptation in ERP Teams:Mechanisms of Team Learning. 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2009, Ph.D.
    5. Car. G S, Zaccar M H, Mathieu J E. Briefings and Team-Interaction Training for Team Adaptation to Nove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46(5): 331-336.
    6. Kercer, D. On Children's Collabo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89, 6 (4).645.
    7. Rorge T. W. On Personal Behaviors in an Environment.Technical Report 1999:TR03.32-36.
    8. Palin, J.K.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49:3-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